解缙: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去除排序字(按拼音排序))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5), 書記 → 书记, 內 → 内 (6), 國 → 国 (10), 婦 → 妇, 開 → 开 (6), 學 → 学 (13), 參 → 参 (3), 會 → 会, 長 → 长 (8), 顧問 → 顾问, 與 → 与 (8), 間 → 间, 處 → 处 (3), 務 → 务 (3), 師 → 师 (4), 龍 → 龙, 幹 → 干 (2), 漢 → 汉 (7), 語 → 语 (2), 風 → 风, 恆 → 恒 (2), 愛 → 爱, 縣 → 县 (3), 權 → 权, 顧 → 顾 (4), 鄭 → 郑 (2), 勞 → 劳, 無 → 无 (13), 興 → 兴 (2), 檢 → 检 (4), 監 → 监, 將 → 将 (2), 劉 → 刘 (2), 舊 → 旧, 張 → 张, 楊 → 杨 (5), 應 → 应 (3), 筆 → 笔 (2), 賓 → 宾 (3), 廣 → 广 (14), 見 → 见 (8), 來 → 来 (4), 孫 → 孙 (2), 義 → 义 (7), 産 → 产 (2), 對 → 对 (2), 爾 → 尔 (6),…)
标签消歧义链接
第6行: 第6行:
| [[File:Xie Jin signature.jpg|80px]]}}
| [[File:Xie Jin signature.jpg|80px]]}}
| 原名 =
| 原名 =
| 片名= 解縉.png
| 片名= 解縉.png
| 片大小 = 230px
| 片大小 = 230px
| 明 = 《解縉像》[[顧見龍]]
| 明 = 《解縉像》[[顾见龙]]
| 最高職務 = 翰林士兼左春坊大
| 最高职务 = 翰林士兼左春坊大
| 家 = 大明
| 家 = 大明
| 爵位 =
| 爵位 =
| 籍 = [[江西等行中省]][[吉安路]][[吉水州]]
| 籍 = [[江西等行中省]][[吉安路]][[吉水州]]
| 族裔 =
| 族裔 =
| 旗籍 =
| 旗籍 =
| 字 = 字大春雨
| 字 = 字大春雨
| 諡 = 文毅
| 諡 = 文毅
| 出生日期 = [[洪武]]二年(1369年)
| 出生日期 = [[洪武]]二年(1369年)
| 出生地 = [[江西等行中省]][[吉水州]]
| 出生地 = [[江西等行中省]][[吉水州]]
| 逝世日期 = [[永乐 (明朝)|永]]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3月4日)
| 逝世日期 = [[永乐 (明朝)|永]]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3月4日)
| 逝世地 = [[南京|京]][[天府]]
| 逝世地 = [[南京|京]][[天府]]
| 墓葬 =
| 墓葬 =
| 配偶 =
| 配偶 =
| 親屬 = 解子元(祖父)、解(父)<br />[[解綸]](兄)<br />解亮、解禎應(子)<br />解期(姪)
| 亲属 = 解子元(祖父)、解(父)<br />[[解綸]](兄)<br />解亮、解祯应(子)<br />解期(姪)
| 出身 =
| 出身 =
* 洪武二十年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
* 洪武二十年丁卯科江西乡试第一名
*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同士出身
*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同士出身
| 經歷 =
| 经历 =
| 著作 =
| 著作 =
* 主修《[[明太祖实录]]》、《[[列女]]》
* 主修《[[明太祖实录]]》、《[[列女]]》
*主修《[[永大典]]》
*主修《[[永大典]]》
* 《文毅集》等
* 《文毅集》等
}}
}}
'''解縉'''({{bd|1369年||1415年|3月4日|catIdx=X}}),[[表字|字]]'''大''',[[号]]'''春雨''',[[谥]]'''文毅'''<ref>《明名臣言行》,117卷,667頁</ref>,[[江西等行中省|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市|吉安]][[吉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第一位[[明朝首辅列表|内阁首辅]]。[[解綸]]之弟。
'''解縉'''({{bd|1369年||1415年|3月4日|catIdx=X}}),[[表字|字]]'''大''',[[号]]'''春雨''',[[谥]]'''文毅'''<ref>《明名臣言行》,117卷,667頁</ref>,[[江西等行中省|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市|吉安]][[吉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第一位[[明朝首辅列表|内阁首辅]]。[[解綸]]之弟。


== 生平 ==
== 生平 ==


=== 洪武年间 ===
=== 洪武年间 ===
解縉天生聪颖,六,有神童之誉。[[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士]],授中[[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父子,不言。”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ref>《[[明史]]》(卷147):“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與爾義則君臣,恩父子,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言,略曰:臣民疑,刑太繁民玩。初至今,二十無幾時之法,一日無過之人。嘗陛下震怒,鋤根剪蔓,其奸逆矣。未褒一大善,世,及其始如一者也。……”</ref>。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不久,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ref>《[[明史]]》(卷147):“奏,帝其才。已,復獻《太平十策》,文多不。”</ref>。当时解缙在[[兵部]]从事,其言语时常轻慢。[[兵部尚书]][[沈溍]]奏报此事,明太祖反而说:“解缙只不过以冗散自恣罢了。”数月后,朱元璋下诏,改解縉为[[监察御史]]。当时韓國公[[李善]]因[[胡惟庸案]]谋反得死罪,解縉代替郎中[[王用]]草疏鸣冤。此外又为[[夏文]]写草书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因此深恨解縉。当时近臣父均须入覲,解縉父亲解入覲时,朱元璋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益令進學十年,大用未晚也。”解縉遂同父回乡<ref>《[[明史]]》(卷147):“縉嘗入兵部索皁嫚。尚沈溍以。帝曰:「縉以冗散自恣耶。命改御史。韓國公李善得罪死,縉代郎中王用草疏白其冤。又同官夏文草疏,劾都御史袁泰。泰深之。近臣父皆得入覲。縉父至,帝:「大器晚成,若以而子,益令進學十年,大用未晚也。」”</ref>。
解縉天生聪颖,六,有神童之誉。[[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士]],授中[[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父子,不言。”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ref>《[[明史]]》(卷147):“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与尔义则君臣,恩父子,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言,略曰:臣民疑,刑太繁民玩。初至今,二十无几时之法,一日无过之人。嘗陛下震怒,鋤根剪蔓,其奸逆矣。未褒一大善,世,及其始如一者也。……”</ref>。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不久,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ref>《[[明史]]》(卷147):“奏,帝其才。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ref>。当时解缙在[[兵部]]从事,其言语时常轻慢。[[兵部尚书]][[沈溍]]奏报此事,明太祖反而说:“解缙只不过以冗散自恣罢了。”数月后,朱元璋下诏,改解縉为[[监察御史]]。当时韩国公[[李善]]因[[胡惟庸案]]谋反得死罪,解縉代替郎中[[王用]]草疏鸣冤。此外又为[[夏文]]写草书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因此深恨解縉。当时近臣父均须入覲,解縉父亲解入覲时,朱元璋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益令进学十年,大用未晚也。”解縉遂同父回乡<ref>《[[明史]]》(卷147):“縉嘗入兵部索皁嫚。尚沈溍以。帝曰:“縉以冗散自恣耶。命改御史。韩国公李善得罪死,縉代郎中王用草疏白其冤。又同官夏文草疏,劾都御史袁泰。泰深之。近臣父皆得入覲。縉父至,帝:“大器晚成,若以而子,益令进学十年,大用未晚也。””</ref>。


=== 建文年间 ===
=== 建文年间 ===
八年后,明太祖驾崩,[[明惠帝]]即位。解縉进入南京[[应天府]],随即有官员弹劾,并称其违背詔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应当舍弃家人离开。于是解縉被贬为[[河州]]吏。当时[[部侍郎]][[董]]为明惠帝所信任,解缙于是书信予董,请求谋职。后经董举荐,明惠帝下诏命解缙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待詔<ref>《[[明史]]》(卷147):“八年,太祖崩,縉入。有司劾縉違詔旨,且母未葬,父年九十,不舍以行。謫河州吏。時禮部侍郎董惠帝所信任,縉因寓書於倫:「縉率易狂愚,所避忌,上封事,所言分封重,一不幸,必有厲濞之虞。冉阝哈術來歸,欽承顧問宜待之有,稍忤機權,其徒必貳。此非一,頗皆中。又嘗用草諫,言韓國事,詹徽所疾,欲中以危法。伏蒙恩,申之慰諭,重以鏹,令以十年著述,冠帶來廷。《元史》舛,承命改修,及踵成《宋》,定《禮經》,凡例皆已留中。奉之暇,杜纂述,有次第,洊天之訃忽,痛切欲。母在殯,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倚望思,皆不暇。冀一拜山陵,淚九土。何詿,蒙恩行。揚、粵之人,不耐寒暑,多疾病。俯仰奔,伍吏卒,誠不堪忍。晝夜涕泣,恆懼平生之心,抱古之痛。是以數鳴知感。冀,得望天,或遂南,父子相,即更生之日也。」倫乃薦縉,召翰林待詔。”</ref>。
八年后,明太祖驾崩,[[明惠帝]]即位。解縉进入南京[[应天府]],随即有官员弹劾,并称其违背詔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应当舍弃家人离开。于是解縉被贬为[[河州]]吏。当时[[部侍郎]][[董]]为明惠帝所信任,解缙于是书信予董,请求谋职。后经董举荐,明惠帝下诏命解缙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待詔<ref>《[[明史]]》(卷147):“八年,太祖崩,縉入。有司劾縉違詔旨,且母未葬,父年九十,不舍以行。謫河州吏。时礼部侍郎董惠帝所信任,縉因寓书于伦:“縉率易狂愚,所避忌,上封事,所言分封重,一不幸,必有厲濞之虞。冉阝哈术来归,欽承顾问宜待之有,稍忤机权,其徒必貳。此非一,頗皆亿中。又嘗用草諫,言韩国事,詹徽所疾,欲中以危法。伏蒙恩,申之慰諭,重以鏹,令以十年著述,冠带来廷。《元史》舛,承命改修,及踵成《宋》,定《礼经》,凡例皆已留中。奉之暇,杜纂述,有次第,洊天之訃忽,痛切欲。母在殯,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倚望思,皆不暇。冀一拜山陵,淚九土。何詿,蒙恩行。揚、粵之人,不耐寒暑,多疾病。俯仰奔,伍吏卒,誠不堪忍。晝夜涕泣,恒惧平生之心,抱古之痛。是以数鸣知感。冀,得望天,或遂南,父子相,即更生之日也。”伦乃薦縉,召翰林待詔。”</ref>。


=== 永乐年间 ===
=== 永乐年间 ===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攻入[[金陵]][[应天府]]后,解縉归降朱棣。朱棣随后[[即位]],是为明成祖,解縉升任[[翰林]][[侍]]。随后成祖建立[[文淵]],解缙[[黃淮]]、[[士奇]]等人入直文淵,参与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ref>《[[明史]]》(卷147):“成祖入京,擢侍。命黃淮、士奇、胡、金幼孜、榮、胡儼直文淵,預機務內閣機務自此始。”</ref>。随后,解縉奉命总裁编撰《[[明太祖实录]]》与《[[列女]]》。成,朱棣赏赐[[銀幣]]<ref>《[[明史]]》(卷147):“尋進讀學士,奉命裁《太祖實錄》及《列女》。成,賜銀幣。”</ref>。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永乐 (明朝)|永]]二年(1404年),解縉晋升为翰林士兼右春坊大士,为内阁首辅。朱棣曾经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相处,我经常在宫中称赞你们的勤勉谨慎。往往最初容易谨慎,而最终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则很难,希望你们能够共勉。”于是各赐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时,朱棣赐其等金衣,与尚书地位相同。此后内阁进言,朱棣均虚心采纳<ref>《[[明史]]》(卷147):“永二年,皇太子立,縉翰林士兼右春坊大士。帝嘗召縉等曰:「爾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勤慎,言之中。情,慎初易,保終難共勉焉。因各五品服,命七人命朝皇后殿,後勞賜備至。又以立春日縉等金衣,埒。縉等入,帝曰:「代言之司,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下也。一日,帝御奉天,諭六科臣直言,因縉等曰:「王、魏之,世不多有。若使言者,聽言者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共勉之。其年秋,胡儼出祭酒,縉等六人獻納。帝嘗己以聽。”</ref>。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攻入[[金陵]][[应天府]]后,解縉归降朱棣。朱棣随后[[即位]],是为明成祖,解縉升任[[翰林]][[侍]]。随后成祖建立[[文淵]],解缙[[黃淮]]、[[士奇]]等人入直文淵,参与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ref>《[[明史]]》(卷147):“成祖入京,擢侍。命黃淮、士奇、胡广、金幼孜、榮、胡儼直文淵,預机务内阁机务自此始。”</ref>。随后,解縉奉命总裁编撰《[[明太祖实录]]》与《[[列女]]》。成,朱棣赏赐[[银币]]<ref>《[[明史]]》(卷147):“寻进读学士,奉命裁《太祖实录》及《列女》。成,赐银币。”</ref>。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永乐 (明朝)|永]]二年(1404年),解縉晋升为翰林士兼右春坊大士,为内阁首辅。朱棣曾经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相处,我经常在宫中称赞你们的勤勉谨慎。往往最初容易谨慎,而最终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则很难,希望你们能够共勉。”于是各赐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时,朱棣赐其等金衣,与尚书地位相同。此后内阁进言,朱棣均虚心采纳<ref>《[[明史]]》(卷147):“永二年,皇太子立,縉翰林士兼右春坊大士。帝嘗召縉等曰:“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勤慎,言之中。情,慎初易,保终难共勉焉。因各五品服,命七人命朝皇后殿,后劳赐备至。又以立春日縉等金衣,埒。縉等入,帝曰:“代言之司,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下也。一日,帝御奉天,諭六科臣直言,因縉等曰:“王、魏之,世不多有。若使言者,聽言者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共勉之。其年秋,胡儼出祭酒,縉等六人献纳。帝嘗己以聽。”</ref>。


解缙很少登朝,且因才气颇高,任事直前。其善于言辞,但对他人的好恶从不顾虑[[忌讳]],廷臣多因其受宠而嫉恨。恰逢当时[[君]]未定,淇公[[邱福]]称王有功,当立朱高煦。明成祖则密询解缙,解缙称:“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并不回应。解缙又拜首称:“好聖孫([[朱瞻基]])。”朱棣因此表示同意,君之事遂定。王[[朱高煦]]遂因解缙进言,而尤其忌恨<ref>《[[明史]]》(卷147):“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引拔士,有一善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又以定儲議為漢王高煦所忌,遂致。先是,位未定,淇公邱福言王有功,宜立。帝密縉。縉稱:「子仁孝,天下心。帝不。縉又首曰:「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ref>。当时恰逢明朝大军讨伐[[越南|安南]],解缙上疏劝阻,朱棣不听。随后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再次諫言说:“这会引起战争的,是不行的。”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永乐四年,皇帝赐内阁[[黃淮]]等五人二品紗衣,并不包括解缙。次年,解缙因[[廷]]卷不公而受连坐,被贬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參議。正准备赴任时,[[部]]郎中[[李至]]上疏称解缙有怨言,随改其至[[交阯]],命监督[[化州]]兵餉<ref>《[[明史]]》(卷147):“兵討安南,縉諫。不聽。卒平之,置郡。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秩逾嫡。縉又諫曰:「啟爭也,不可。帝怒,離間骨肉,恩浸衰。四年,黃淮等五人二品紗衣,而不及縉。久之,福等稍稍傳達外廷,高煦遂譖縉泄禁中。明年,縉坐廷試讀卷不公,謫西布政司參議。既行,部郎中李至言縉怨望,改交阯,命督餉化州。”</ref>。
解缙很少登朝,且因才气颇高,任事直前。其善于言辞,但对他人的好恶从不顾虑[[忌讳]],廷臣多因其受宠而嫉恨。恰逢当时[[君]]未定,淇公[[邱福]]称王有功,当立朱高煦。明成祖则密询解缙,解缙称:“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并不回应。解缙又拜首称:“好圣孙([[朱瞻基]])。”朱棣因此表示同意,君之事遂定。王[[朱高煦]]遂因解缙进言,而尤其忌恨<ref>《[[明史]]》(卷147):“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引拔士,有一善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寵。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先是,位未定,淇公邱福言王有功,宜立。帝密縉。縉称:“子仁孝,天下心。帝不。縉又首曰:“圣孙”谓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ref>。当时恰逢明朝大军讨伐[[越南|安南]],解缙上疏劝阻,朱棣不听。随后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再次諫言说:“这会引起战争的,是不行的。”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永乐四年,皇帝赐内阁[[黃淮]]等五人二品紗衣,并不包括解缙。次年,解缙因[[廷]]卷不公而受连坐,被贬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参议。正准备赴任时,[[部]]郎中[[李至]]上疏称解缙有怨言,随改其至[[交阯]],命监督[[化州]]兵餉<ref>《[[明史]]》(卷147):“兵討安南,縉諫。不聽。卒平之,置郡。而太子既立,又时时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秩逾嫡。縉又諫曰:“启争也,不可。帝怒,离间骨肉,恩浸衰。四年,黃淮等五人二品紗衣,而不及縉。久之,福等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譖縉泄禁中。明年,縉坐廷试读卷不公,謫广西布政司参议。既行,部郎中李至言縉怨望,改交阯,命督餉化州。”</ref>。


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恰逢[[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成祖北征]],于是他拜謁太子[[明仁宗|朱高熾]]后就即返回。汉王[[朱高煦]]随即伺机上书,称其“私覲太子,徑歸人臣”,成祖听后震怒。当时解缙与討[[王偁]]在[[广东]]游览山川,并上疏请鑿[[贛江]]以通南北。奏书刚至,朱棣即命[[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大理寺]]寺丞[[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 (建文士)|李]]、善[[王汝玉]]、[[翰林院]][[修]][[朱紘]]、[[討]][[驥 (明)|驥]]、[[潘畿]]、[[蕭引高]]及御史[[李至]]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朱紘、蕭引高病死于狱中<ref>《[[明史]]》(卷147):“永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人臣。帝震怒。縉方偕討王偁道廣東山川,上疏鑿贛江通南北。奏至,逮縉下詔獄,拷掠至。詞連大理丞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善王汝玉,修朱紘,驥、潘畿、蕭引高及至,皆下獄。汝玉、、紘、引高、得抃皆瘐死。”</ref>。
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恰逢[[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成祖北征]],于是他拜謁太子[[明仁宗|朱高熾]]后就即返回。汉王[[朱高煦]]随即伺机上书,称其“私覲太子,径归人臣”,成祖听后震怒。当时解缙与討[[王偁]]在[[广东]]游览山川,并上疏请鑿[[贛江]]以通南北。奏书刚至,朱棣即命[[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大理寺]]寺丞[[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 (建文士)|李]]、善[[王汝玉]]、[[翰林院]][[修]][[朱紘]]、[[討]][[驥 (明)|驥]]、[[潘畿]]、[[蕭引高]]及御史[[李至]]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朱紘、蕭引高病死于狱中<ref>《[[明史]]》(卷147):“永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径归人臣。帝震怒。縉方偕討王偁道广东山川,上疏鑿贛江通南北。奏至,逮縉下詔獄,拷掠至。词连大理丞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善王汝玉,修朱紘,驥、潘畿、蕭引高及至,皆下獄。汝玉、、紘、引高、得抃皆瘐死。”</ref>。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都督[[僉事]][[紀綱]]呈上禁錮[[犯人]]的名,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问道:“縉在耶?”紀綱会意,随即灌醉解缙,将其[[活埋]]到雪中死。解缙死时仅四十七岁。随后,锦衣卫[[抄沒]]其家-{zh:;zh-hans:产;zh-hant:;}-,妻子宗族流放[[辽东]]戍边<ref>《[[明史]]》(卷147):“十三年,衛帥紀綱上囚籍,帝縉姓名曰:「在耶?」綱遂醉縉酒,埋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ref>。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都督[[僉事]][[纪纲]]呈上禁錮[[犯人]]的名,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问道:“縉在耶?”纪纲会意,随即灌醉解缙,将其[[活埋]]到雪中死。解缙死时仅四十七岁。随后,锦衣卫[[抄沒]]其家-{zh:;zh-hans:产;zh-hant:;}-,妻子宗族流放[[辽东]]戍边<ref>《[[明史]]》(卷147):“十三年,卫帅纪纲上囚籍,帝縉姓名曰:“在耶?”纲遂醉縉酒,埋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ref>。


== 事 ==
== 事 ==
解缙在[[翰林院]]时,朱棣曾经写出廷臣名单,命解缙分别陈述各人的长短。解缙回答道:“[[蹇]]天資較高,但心无主见。[[夏原吉]]有德行雅量,卻不能远离小人。[[俊]]有才,却不知顾慮道义。[[鄭賜]]可君子,只是才能頗短浅。[[李至]]荒诞且善于炎附,虽有才能但是心地不端正。[[黃福]]秉持著平易正直之心,執節守正。[[瑛]]法刻薄,尚能保持廉洁。[[宋]]戇直而苛刻,人们都怨恨其不懂得恤。[[洽]]疏闊通,警敏銳,也不失正直。[[方]]则是只有簿本[[書記]]之才,有市侩之心。”<ref>《[[明史]]》(卷147):“方縉居翰林張興恃寵笞人左順門外,縉叱之,斂手退。帝嘗廷臣名,命縉各疏其短。縉言:「厚重,中。夏原吉有德量,不小人。俊有才,不知顧義鄭賜君子,頗短才。李至剛誕而附才不端。黃福秉心易直,守。瑛刻用法,尚能持廉。宋戇直而苛,人怨不恤。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簿之才,駔儈之心。」”</ref>朱棣把此文交付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借此加问[[尹昌隆]]、[[王汝玉]]两人长短。解缙对答道:“尹昌隆是君子,但无弘大的雅量。王汝玉的文难得,可惜只有市井之心。”之后,[[明仁宗]]即位,其出示解缙的上疏给[[士奇]],并说:“人称解缙狂妄,但看其所陈列的,都有定论了,他并不狂妄。”于是下诏请归解缙妻子宗族<ref>《[[明史]]》(卷147):“帝以付太子,太子因尹昌隆、王汝玉。縉:「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後仁宗即位,出縉所疏示士奇曰:「人言縉狂,列,皆有定,不狂也。縉妻子宗族。”</ref>。
解缙在[[翰林院]]时,朱棣曾经写出廷臣名单,命解缙分别陈述各人的长短。解缙回答道:“[[蹇]]天资较高,但心无主见。[[夏原吉]]有德行雅量,卻不能远离小人。[[俊]]有才,却不知顾慮道义。[[郑赐]]可君子,只是才能頗短浅。[[李至]]荒诞且善于炎附,虽有才能但是心地不端正。[[黃福]]秉持著平易正直之心,执节守正。[[瑛]]法刻薄,尚能保持廉洁。[[宋]]戇直而苛刻,人们都怨恨其不懂得恤。[[洽]]疏闊通,警敏銳,也不失正直。[[方]]则是只有簿本[[书记]]之才,怀有市侩之心。”<ref>《[[明史]]》(卷147):“方縉居翰林张兴恃寵笞人左顺门外,縉叱之,斂手退。帝嘗廷臣名,命縉各疏其短。縉言:“厚重,中。夏原吉有德量,不小人。俊有才,不知顾义郑赐君子,頗短才。李至刚诞而附才不端。黃福秉心易直,守。瑛刻用法,尚能持廉。宋戇直而苛,人怨不恤。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簿之才,駔儈之心。””</ref>朱棣把此文交付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借此加问[[尹昌隆]]、[[王汝玉]]两人长短。解缙对答道:“尹昌隆是君子,但无弘大的雅量。王汝玉的文难得,可惜只有市井之心。”之后,[[明仁宗]]即位,其出示解缙的上疏给[[士奇]],并说:“人称解缙狂妄,但看其所陈列的,都有定论了,他并不狂妄。”于是下诏请归解缙妻子宗族<ref>《[[明史]]》(卷147):“帝以付太子,太子因尹昌隆、王汝玉。縉:“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后仁宗即位,出縉所疏示士奇曰:“人言縉狂,列,皆有定,不狂也。縉妻子宗族。”</ref>。


初解縉[[胡 (明朝)|胡]]同侍[[明成祖]]大宴。明成祖對兩:“你們兩人都是同、同、同官。解縉有個兒子,胡你可以把你女嫁給他。”胡答道:“臣妻子孕,尚不知男女。”明成祖笑道:“肯定是女的。”孩子出世,果然是女。解縉死,解縉之子[[解亮]]被流放到[[遼]]。胡就想解除婚。女大怒,割耳朵誓道:「薄命的婚事,是皇上主婚的,是父大人面承的。毀,我只有死,也沒有第二路可以走了。等到解家被赦免,其女仍舊歸嫁解亮<ref>《[[明史]]》(卷147):“縉初同侍成祖宴。帝曰:「爾二人生同里,,仕同官。縉有子,可以女妻之。」廣頓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笑曰:「定女矣。已而果生女,遂婚。縉,子亮徙遼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二。及赦,卒歸禎亮。”</ref>。
初解縉[[胡广 (明朝)|胡广]]同侍[[明成祖]]大宴。明成祖对两:“你们两人都是同、同、同官。解縉有个儿子,胡广你可以把你女嫁給他。”胡广答道:“臣妻子怀孕,尚不知男女。”明成祖笑道:“肯定是女的。”孩子出世,果然是女。解縉死,解縉之子[[解亮]]被流放到[[遼]]。胡广就想解除婚。女大怒,割耳朵誓道:“薄命的婚事,是皇上主婚的,是父大人面承的。毀,我只有死,也沒有第二路可以走了。等到解家被赦免,其女仍旧归嫁解亮<ref>《[[明史]]》(卷147):“縉初广同侍成祖宴。帝曰:“尔二人生同里,,仕同官。縉有子,广可以女妻之。”广顿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笑曰:“定女矣。已而果生女,遂婚。縉,子亮徙遼广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二。及赦,卒归祯亮。”</ref>。


[[正统 (年号)|正]]元年(1436年),[[明英宗]]下詔歸還解縉家-{zh:;zh-hans:产;zh-hant:;}-。[[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下詔恢解縉官,并贈朝大夫。解縉死,[[朱高煦]]反被誅滅;[[越南|安南]]屢次反叛,明朝置郡不久最也被迫撤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生<ref>《[[明史]]》(卷147):“正元年八月,詔所籍家。成化元年,縉官,贈朝大夫。始縉言王及安南事得禍。高煦以叛。安南反,置吏未久,復棄去。悉如縉言。”</ref>。
[[正统 (年号)|正]]元年(1436年),[[明英宗]]下詔归还解縉家-{zh:;zh-hans:产;zh-hant:;}-。[[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下詔恢解縉官,并贈朝大夫。解縉死,[[朱高煦]]反被诛灭;[[越南|安南]]屢次反叛,明朝置郡不久最也被迫撤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生<ref>《[[明史]]》(卷147):“正元年八月,詔所籍家。成化元年,縉官,贈朝大夫。始縉言王及安南事得禍。高煦以叛。安南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縉言。”</ref>。


== 著作 ==
== 著作 ==
解縉善[[法]],尤善[[狂草]],墨有《自書詩卷》、《唐人》,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樂時,人多能士解公首,下筆圓熟。著有《[[文毅集]]》。
解縉善[[法]],尤善[[狂草]],墨有《自书诗卷》、《唐人》,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乐时,人多能士解公首,下笔圆熟。著有《[[文毅集]]》。


== 家族 ==
== 家族 ==
解縉祖父为[[解子元]],是[[元朝|元]][[安福州]]判官。兵时守而死。父[[解]],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谈论元朝故事。欲加官授职,解開辭去不任<ref>《[[明史]]》(卷147):“解縉,字大,吉水人。祖子元,元安福州判官。兵,守死。父,太祖嘗召見論元事。欲官之,去。”</ref>。
解縉祖父为[[解子元]],是[[元朝|元]][[安福州]]判官。兵时守而死。父[[解]],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谈论元朝故事。欲加官授职,解开辞去不任<ref>《[[明史]]》(卷147):“解縉,字大,吉水人。祖子元,元安福州判官。兵,守死。父,太祖嘗召见论元事。欲官之,去。”</ref>。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Reflist|30em}}


== 看 ==
== 看 ==
* [[明朝解元列表]]
* [[明朝解元列表]]


{{-}}
{{-}}
{{明朝三大才子}}
{{明朝三大才子}}
{{並稱|南五才子|[[王洪]] - 解縉 - [[王偁]] - [[王璡]] - [[王]]}}
{{并称|南五才子|[[王洪]] - 解縉 - [[王偁]] - [[王璡]] - [[王]]}}
{{start box}}
{{start box}}
{{s-off}}
{{s-off}}
{{succession box|[[黃淮]]|[[胡 (明朝)|胡]]|[[明朝內閣]][[明朝內閣|首]]|1402年-1407年<br /><small>建文四年十一月 - 永五年二月罷</small>}}
{{succession box|[[黃淮]]|[[胡广 (明朝)|胡广]]|[[明朝内阁]][[明朝内阁|首]]|1402年-1407年<br /><small>建文四年十一月 - 永五年二月罷</small>}}
{{end box}}
{{end box}}


{{明朝首}}
{{明朝首}}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殿金榜}}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殿金榜}}


[[Category:解姓|J縉]]
[[Category:解姓|J縉]]
[[Category:吉水人]]
[[Category:吉水人]]
[[Category:洪武二十年丁卯科人]]
[[Category:洪武二十年丁卯科人]]
[[Category:明朝江西鄉試解元]]
[[Category:明朝江西乡试解元]]
[[Category:明朝察御史]]
[[Category:明朝察御史]]
[[Category:明朝內閣]]
[[Category:明朝内阁]]
[[Category:明朝大学士]]
[[Category:明朝大学士]]
[[Category:百科全书编纂者]]
[[Category:百科全书编纂者]]
[[Category:15世紀歷家]]
[[Category:15世纪历家]]
[[Category:明朝被害人物]]
[[Category:明朝被害人物]]
[[Category:活埋致死者]]
[[Category:活埋致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