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4), 陝 → 陕 (7), 內 → 内 (6), 國 → 国 (4), 開 → 开 (2), 學 → 学 (3), 參 → 参, 會 → 会 (6), 長 → 长 (4), 農業 → 农业 (8), 與 → 与 (18), 間 → 间 (10), 處 → 处 (2), 龍 → 龙 (15), 導 → 导, 豐 → 丰, 權 → 权, 雙 → 双, 魚 → 鱼 (2), 關 → 关 (4), 劉 → 刘, 舊 → 旧, 張 → 张, 應 → 应 (3), 寧 → 宁, 廣 → 广, 見 → 见 (6), 來 → 来 (4), 專 → 专, 對 → 对 (2), 動 → 动, 發 → 发 (9), 門 → 门, 樣 → 样, 號 → 号 (3), 體 → 体 (3), 類 → 类 (5), 帶 → 带 (3), 圖 → 图 (2), 線 → 线 (2), 簡 → 简 (2), 區 → 区 (8), 為 → 为 (18), 於 → 于 (6), 種 → 种 (11), 數 → 数 (7), 據 → 据 (4), 術 → 术, 眾 → 众, 複…)
(我来啦, replaced: 齒 → 齿, 說 → 说 (7), 崗 → 岗 (11), 廟 → 庙 (2), 這 → 这 (5), 礎 → 础, 穩 → 稳, 變 → 变 (4), 夠 → 够, 記 → 记, 「 → “ (5), 」 → ” (5), 儀 → 仪 (2), 紋 → 纹 (7), 觸 → 触, 溫 → 温, 趨 → 趋, 殼 → 壳, 謂 → 谓, 牆 → 墙, 徵 → 征, 鄰 → 邻 (3), 傷 → 伤)
第34行: 第34行:
== 新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主条目|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主条目|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新石器时代]]的特是逐渐由采集食物发展到生产食物、石制工具也由简陋发展出种种专门用途的工具。农业出现,人们有了更可靠的食物供应;长期的聚落出现,使人们的群居身活区渐复杂;人们开始以抽象的符号代表具体的事物,表示艺术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关口{{参考|1={{Cite book|title=西周史,第1页|author=许倬云|publisher= 2005年10月三版四刷}}}}。
[[新石器时代]]的特是逐渐由采集食物发展到生产食物、石制工具也由简陋发展出种种专门用途的工具。农业出现,人们有了更可靠的食物供应;长期的聚落出现,使人们的群居身活区渐复杂;人们开始以抽象的符号代表具体的事物,表示艺术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关口{{参考|1={{Cite book|title=西周史,第1页|author=许倬云|publisher= 2005年10月三版四刷}}}}。
=== 裴李与磁山文化 ===
=== 裴李与磁山文化 ===
{{主条目|裴李文化|磁山文化}}
{{主条目|裴李文化|磁山文化}}
[[File:PeiligangStoneRollerAndQuern.JPG|缩略图|石磨盘和石磨棒,[[裴李岗文化]]]]
[[File:PeiligangStoneRollerAndQuern.JPG|缩略图|石磨盘和石磨棒,[[裴李岗文化]]]]
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是目前考古学上所见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两种文化都已有农业,但大量树籽、鱼骨、兽骨的出土,明采集食物仍佔相当的重要性。具、穀物、家畜的出现,象征相当成份的食物已由生产供应了。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都是手制,但是燒成度已可达摄氏9百多度,器形已相当复杂,也具有若干饰,甚至还有少数彩绘。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器形中有不少也见于后来的仰韶文化;繩和彩绘更在仰韶文化中普遍出现;圆形、方形半地窖式居住遺址,也是由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肇始,而同样见于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中。凡此都明了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裴李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以碳十四断代测定的年代来,裴李文化有西元前5935±480年、西元前5195±300年(树轮校正后为5879年)及西元前7350±1000年三个数据。与裴李相同的莪溝北文化则是西元前5315~5025(校正后为西元前5916~5737年)。裴李文化的主要器物是带足的石磨盘、石磨桿、狹长扁平的双弧刃石鏟和带鋸的石鐮,显然都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陶制品中有豬头的陶塑{{参考|1={{Cite book|title=西周史,第1页|author=许倬云|publisher= 中国-历史-周,2005年10月3版四刷}}}}。
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是目前考古学上所见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两种文化都已有农业,但大量树籽、鱼骨、兽骨的出土,明采集食物仍佔相当的重要性。具、穀物、家畜的出现,象征相当成份的食物已由生产供应了。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都是手制,但是燒成度已可达摄氏9百多度,器形已相当复杂,也具有若干饰,甚至还有少数彩绘。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器形中有不少也见于后来的仰韶文化;繩和彩绘更在仰韶文化中普遍出现;圆形、方形半地窖式居住遺址,也是由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肇始,而同样见于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中。凡此都明了裴李文化与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裴李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以碳十四断代测定的年代来,裴李文化有西元前5935±480年、西元前5195±300年(树轮校正后为5879年)及西元前7350±1000年三个数据。与裴李相同的莪溝北文化则是西元前5315~5025(校正后为西元前5916~5737年)。裴李文化的主要器物是带足的石磨盘、石磨桿、狹长扁平的双弧刃石鏟和带鋸齿的石鐮,显然都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陶制品中有豬头的陶塑{{参考|1={{Cite book|title=西周史,第1页|author=许倬云|publisher= 中国-历史-周,2005年10月3版四刷}}}}。
* [[贾湖遗址]]公元前7000年至5700年前,出土的[[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出土的龟甲上有16个[[贾湖契刻符号|契刻符号]]年代约为公元前6600年,但不能确证为文字。贾湖遗址还是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
* [[贾湖遗址]]公元前7000年至5700年前,出土的[[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出土的龟甲上有16个[[贾湖契刻符号|契刻符号]]年代约为公元前6600年,但不能确证为文字。贾湖遗址还是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


第48行: 第48行:
[[File:Owl's face.jpg|右|300px|缩略图|鸮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File:Owl's face.jpg|右|300px|缩略图|鸮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主流,分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隴东、[[宁夏]]、[[内蒙古]]南部、[[河南]]及[[湖北]]的西北部,包括整个中原地区及关陕一带。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数据也很多,大约为西元前4515-2460(校正后:西元前5150-2960年),延续时间两千多年。仰韶文化可以陕西的半坡村遺址为代表;当然,仰韶文化中也有若干以时间及空间差异而呈现的类型。仰韶文化显著发展了[[农业]]。村落面积相当大,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尺不等。居住遺址通常是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分为内室、外室,地面平整,甚至有白垩面。室内往往有火堆燒过的遺痕。聚落常在河边的台地。有些条件优良的地点,遺址可以涵盖数层并不密接的文化层,明当时的农业是游耕式种植方式。但是聚落的移徒往往取決于对耕作有利的条件,以致同一地点可以在先后都有人迁来建立定居的聚落。陕西西安半坡的遺址,即至少有两层文化层,一层的遺址及窖穴疊在另一层的遺存上,而中间隔了草籽和树木花粉交替茂盛的土层。只有用刀耕火种的种植法,同一地点才有种树木与茂草交替出现的情況。半坡聚落可有上百个居室遺址,居室与储藏用的窖穴都集中在聚落的中央,环以深溝。半坡遺址的北面,有一个公共墓地,集中埋葬著大人小孩的遺骸,生人与死者的地域显然以明白分开。村中也有一座较大的房屋,可能是全村的会所,或其他公共建筑。由此推论,仰韶文化的聚落似乎已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组织,也有了自羣的意识。聚葬的公墓现象,反映了自羣意识已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主流,分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隴东、[[宁夏]]、[[内蒙古]]南部、[[河南]]及[[湖北]]的西北部,包括整个中原地区及关陕一带。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数据也很多,大约为西元前4515-2460(校正后:西元前5150-2960年),延续时间两千多年。仰韶文化可以陕西的半坡村遺址为代表;当然,仰韶文化中也有若干以时间及空间差异而呈现的类型。仰韶文化显著发展了[[农业]]。村落面积相当大,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尺不等。居住遺址通常是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分为内室、外室,地面平整,甚至有白垩面。室内往往有火堆燒过的遺痕。聚落常在河边的台地。有些条件优良的地点,遺址可以涵盖数层并不密接的文化层,明当时的农业是游耕式种植方式。但是聚落的移徒往往取決于对耕作有利的条件,以致同一地点可以在先后都有人迁来建立定居的聚落。陕西西安半坡的遺址,即至少有两层文化层,一层的遺址及窖穴疊在另一层的遺存上,而中间隔了草籽和树木花粉交替茂盛的土层。只有用刀耕火种的种植法,同一地点才有种树木与茂草交替出现的情況。半坡聚落可有上百个居室遺址,居室与储藏用的窖穴都集中在聚落的中央,环以深溝。半坡遺址的北面,有一个公共墓地,集中埋葬著大人小孩的遺骸,生人与死者的地域显然以明白分开。村中也有一座较大的房屋,可能是全村的会所,或其他公共建筑。由此推论,仰韶文化的聚落似乎已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组织,也有了自羣的意识。聚葬的公墓现象,反映了自羣意识已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仰韶的农业约以种植粟稷为主;有好几处遺址的储藏窖穴都出土了粟类的穀物。半坡遺址还出土了裝貯蔬菜种籽的陶罐。家畜以豬狗为众,牛羊较少。具有耕作用的石鋤石鏟,砍伐用的石刀石斧,及一般刮削用的石利器。仰韶的农业当已有相当高的生产水平,村中储穴分布各处,足见生产已有餘糧。仰韶文化的陶器常有彩绘饰,为此,过去的考古学家曾以彩陶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别名。饰中,有几何图形及流动不规则的线条,也有相当写实或写意的图像,如[[鱼]]、[[豬]]、[[蛙]]、羊、[[人]]头之类。若干简单的刻及画,已有了号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仰韶文化的陶已是书写文字了。整体的,仰韶文化在[[社会]]组织、生产水平及使用抽象符号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原地区是主流,对四周近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仰韶的农业约以种植粟稷为主;有好几处遺址的储藏窖穴都出土了粟类的穀物。半坡遺址还出土了裝貯蔬菜种籽的陶罐。家畜以豬狗为众,牛羊较少。具有耕作用的石鋤石鏟,砍伐用的石刀石斧,及一般刮削用的石利器。仰韶的农业当已有相当高的生产水平,村中储穴分布各处,足见生产已有餘糧。仰韶文化的陶器常有彩绘饰,为此,过去的考古学家曾以彩陶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别名。饰中,有几何图形及流动不规则的线条,也有相当写实或写意的图像,如[[鱼]]、[[豬]]、[[蛙]]、羊、[[人]]头之类。若干简单的刻及画,已有了号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仰韶文化的陶已是书写文字了。整体的,仰韶文化在[[社会]]组织、生产水平及使用抽象符号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原地区是主流,对四周近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龙山文化 ===
=== 龙山文化 ===
第57行: 第57行:
緊接著仰韶文化,在中原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是龙山文化,其分布更为广大,内容也更为丰富。
緊接著仰韶文化,在中原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是龙山文化,其分布更为广大,内容也更为丰富。


在仰韶文化时,由于农业的发展,食糧供应定了,导致人口增加。于是一方面有溢餘的人口形成更多的聚落,把文化扩散到前所未有人居住的地区;另一方面,也因为可以居住的空间有限了,聚落居民不得不持久的定居在同一地点。各地的龙山文化因而有相当的地方性。中原的龙山文化,遂有河南龙山、陕西龙山、山东龙山之分,其中以河南龙山文化为仰韶文化的直系后裔。
在仰韶文化时,由于农业的发展,食糧供应定了,导致人口增加。于是一方面有溢餘的人口形成更多的聚落,把文化扩散到前所未有人居住的地区;另一方面,也因为可以居住的空间有限了,聚落居民不得不持久的定居在同一地点。各地的龙山文化因而有相当的地方性。中原的龙山文化,遂有河南龙山、陕西龙山、山东龙山之分,其中以河南龙山文化为仰韶文化的直系后裔。


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今河南、[[山西省|晉]]南、[[河北省|冀]]南地区,主要沿著黃河中下游。仰韶文化转到河南龙山文化的中间型态是豫晉陕交界地区的底溝二期,其碳十四断代是西元前2310加減95年(校正后:西元前2780加減145年)。而整个河南龙山文化的时代则是西元前2100~1810年(校正后:西元前2515~2155年)。[[陕西]]龙山文化的年代与此相当,也继承了底溝二期的新石器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今河南、[[山西省|晉]]南、[[河北省|冀]]南地区,主要沿著黃河中下游。仰韶文化转到河南龙山文化的中间型态是豫晉陕交界地区的底溝二期,其碳十四断代是西元前2310加減95年(校正后:西元前2780加減145年)。而整个河南龙山文化的时代则是西元前2100~1810年(校正后:西元前2515~2155年)。[[陕西]]龙山文化的年代与此相当,也继承了底溝二期的新石器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在仰韶文化的基上发展,而内容有了若干改。具中有了耒、鐮与骨鏟。产品仍以粟稷为主,收穫量则似乎大多了。[[木]]工的工具不再是砍伐用的斧斤,而更多整治削切之用的加工工具。陶器中轮制的成份大为增加。村落有夯土筑成的围以资自卫,村落与村落之间显然有了战争。有些殘骸骨成堆的丟在坑穴中,大约也是战争的犧牲者。宗教信仰出现了,骨卜及特殊的葬都足夠說一发展的方向。器壁薄而硬的蛋陶,当不是为了日常生活所用,种特制的用具,大约也是为了宗教式而发展的。祖先崇拜大约也已制度化了。在同一社羣内,社会地位及职业的分工,造成社会分化的现象,其现象也与社群的日复杂与日益组织化相关。聚落比较有持久性,当然也因此可有更明白的我群意识,各地方的文化具有个自的特点,也足以表现种我羣意识。然而聚落分布的密度比前增加,羣与羣间的接与交流在所难免。近聚落间必有相互影响,是以区地方文化的特色往往大同小异,由东到西,或由南到北,可见的文化差异都呈现渐的过程,而难以找到截然可见的地方文化分界线。从整体来,中龙山文化的影响放射及于中原之外。
河南龙山文化在仰韶文化的基上发展,而内容有了若干改。具中有了耒、鐮与骨鏟。产品仍以粟稷为主,收穫量则似乎大多了。[[木]]工的工具不再是砍伐用的斧斤,而更多整治削切之用的加工工具。陶器中轮制的成份大为增加。村落有夯土筑成的围以资自卫,村落与村落之间显然有了战争。有些殘骸骨成堆的丟在坑穴中,大约也是战争的犧牲者。宗教信仰出现了,骨卜及特殊的葬都足够说一发展的方向。器壁薄而硬的蛋陶,当不是为了日常生活所用,种特制的用具,大约也是为了宗教式而发展的。祖先崇拜大约也已制度化了。在同一社羣内,社会地位及职业的分工,造成社会分化的现象,其现象也与社群的日复杂与日益组织化相关。聚落比较有持久性,当然也因此可有更明白的我群意识,各地方的文化具有个自的特点,也足以表现种我羣意识。然而聚落分布的密度比前增加,羣与羣间的接与交流在所难免。近聚落间必有相互影响,是以区地方文化的特色往往大同小异,由东到西,或由南到北,可见的文化差异都呈现渐的过程,而难以找到截然可见的地方文化分界线。从整体来,中龙山文化的影响放射及于中原之外。


== 青铜时代 ==
== 青铜时代 ==
{{主条目|中国青铜时代}}
{{主条目|中国青铜时代}}
[[File:Liu Ding.jpg|缩略图|[[商朝]]刘鼎]]
[[File:Liu Ding.jpg|缩略图|[[商朝]]刘鼎]]
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张光直]]院士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最早明确地指出[[夏朝|夏]]、[[商朝|商]]、[[周朝|周]]三代为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杜正胜]]院士在《古代社会与国家》指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中国生产工具并沒有突破性的发展,只有阶级和社会的转,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是政权的象征。
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张光直]]院士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最早明确地指出[[夏朝|夏]]、[[商朝|商]]、[[周朝|周]]三代为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杜正胜]]院士在《古代社会与国家》指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中国生产工具并沒有突破性的发展,只有阶级和社会的转,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是政权的象征。
=== 二里头文化 ===
=== 二里头文化 ===
{{main|二里头文化}}
{{main|二里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