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我来啦, replaced: 員 → 员 (3), 國 → 国, 學 → 学 (2), 慶 → 庆, 參 → 参, 會 → 会 (2), 與 → 与, 間 → 间, 師 → 师 (2), 漢 → 汉, 語 → 语 (2), 勞 → 劳, 應 → 应, 車 → 车, 見 → 见, 發 → 发, 樣 → 样, 圖 → 图, 稱 → 称 (7), 區 → 区 (2), 為 → 为 (6), 頓 → 顿, 舉 → 举 (4), 負 → 负, 場 → 场, 鮮 → 鲜, 鄉 → 乡 (10), 貢 → 贡, 後 → 后 (2), 鳴 → 鸣, 順 → 顺 (3), 試 → 试 (11), 現 → 现, 戰 → 战, 釋 → 释, 資 → 资, 當 → 当, 紅 → 红, 跡 → 迹, 註 → 注, 樓 → 楼, 夢 → 梦, 復 → 复, 徹 → 彻, 時 → 时, 報 → 报 (2), 許 → 许, 別 → 别, 顯 → 显 (2), 劃 → 划 (2), 經 → 经, 隸 → 隶, 備 → 备, 滿 → 满, 須 → 须, 諸 → 诸 (2), 這 → 这, 「 → “ (10), 」 →…)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East Asian
{{Infobox East Asian
|title=鄉試
|title=乡试
|tablewidth=
|tablewidth=
|color=
|color=
第9行: 第9行:
|img= Xu Xianqing part04.jpg
|img= Xu Xianqing part04.jpg
|imgwidth= 220px
|imgwidth= 220px
|caption= 《[[徐卿宦跡圖]]·鹿鳴徹歌》表的[[徐卿]]中式隆二年(1568年)[[应天府 (明朝)|天府]]鄉試景,背景可南京[[大报恩寺 (南京)|大恩寺塔]]
|caption= 《[[徐卿宦迹图]]·鹿鸣彻歌》表的[[徐卿]]中式隆二年(1568年)[[应天府 (明朝)|天府]]乡试景,背景可南京[[大报恩寺 (南京)|大恩寺塔]]
|sort=
|sort=
<!-- 中文 -->
<!-- 中文 -->
|chinesetitle=
|chinesetitle=
|chinese=
|chinese=
|tradchi=鄉試
|tradchi=乡试
|simpchi=乡试
|simpchi=乡试
|zhuyin=
|zhuyin=
第26行: 第26行:
|chunom=
|chunom=
|hantu=
|hantu=
|hannom= 試鄉
|hannom= 试乡
|vietnamesetext=
|vietnamesetext=
<!-- 蒙古 -->
<!-- 蒙古 -->
|mongoltitle=
|mongoltitle=
|mongol=
|mongol=
|kiril=
|kiril=
|monglatin=
|monglatin=
<!-- 滿語 -->
<!-- 满语 -->
|manchutitle=
|manchutitle=
|manchu= ᡤᠣᠯᠣᡨᠣᠮᡝ ᠰᡳᠮᠨᡝᠮᠪᡳ
|manchu= ᡤᠣᠯᠣᡨᠣᠮᡝ ᠰᡳᠮᠨᡝᠮᠪᡳ
第39行: 第39行:
}}
}}


'''乡试''',或'''鄉貢'''、'''乡闱'''、'''秋闱'''、'''大比'''<ref>《紅樓夢》第一回:「且喜明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方不兄之所也。</ref>,是[[古中国]]自[[元朝]][[元仁宗|仁宗]]时代起在[[科举制度]]中正式设置的、以[[一级行政区]]{{efn|[[行中书省]]为元朝一级行政区,简称[[行省]]或[[省 (行政區劃)|省]]。[[承宣布政使司]]做为[[明朝行政區劃|明朝一级行区]]受此影响,亦称“省”。清朝亦如是。}}为单位举行的全国性地方考试,是[[会试]]、[[殿试]]之前的考试。明清时,参加考,需有[[庠生]]、[[贡生]]等[[生]]格。考中者称为[[举人]],取得会试资格。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為「[[魁]]
'''乡试''',或'''乡贡'''、'''乡闱'''、'''秋闱'''、'''大比'''<ref>《红楼梦》第一回:“且喜明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方不兄之所也。</ref>,是[[古中国]]自[[元朝]][[元仁宗|仁宗]]时代起在[[科举制度]]中正式设置的、以[[一级行政区]]{{efn|[[行中书省]]为元朝一级行政区,简称[[行省]]或[[省 (行政区划)|省]]。[[承宣布政使司]]做为[[明朝行政区划|明朝一级行区]]受此影响,亦称“省”。清朝亦如是。}}为单位举行的全国性地方考试,是[[会试]]、[[殿试]]之前的考试。明清时,参加考,需有[[庠生]]、[[贡生]]等[[生]]格。考中者称为[[举人]],取得会试资格。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前五名称为“[[魁]]


[[中国科举史]]上,[[唐朝]]的地方性考试,即[[州]]、[[县]]举办的科举考试称'''[[解]]'''。宋朝时,科举考试确立为[[州试 (宋朝)|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元明清]]三朝举办的乡试,自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乡试起<ref name="a1">{{Cite journal
[[中国科举史]]上,[[唐朝]]的地方性考试,即[[州]]、[[县]]举办的科举考试称'''[[解]]'''。宋朝时,科举考试确立为[[州试 (宋朝)|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元明清]]三朝举办的乡试,自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乡试起<ref name="a1">{{Cite journal
|quotes =
|quotes =
|last =
|last =
第112行: 第112行:


{{main|元朝科举}}
{{main|元朝科举}}
以一级行政区——[[行中书省]]为主要单位的元朝乡试,始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即[[延祐科]]。以[[元朝行政区划#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十一行省]]为主,全国共有17个一级行政区举办乡试。研究者认为,[[元朝政府]]以行省为单位举办乡试,是出于其地域辽阔的实际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亦被明清继承。元朝乡试每三年一次,共举行16次。考试流程上,共有保举投状、锁院应试、校文录取三个步骤。在[[四等人]]制度下,[[蒙古人]]、[[色目人]]、[[人 (元朝)|汉人]]、[[南人]]在名额、出榜、场次、命题等方面享有不同待遇<ref name="a1"/>。
以一级行政区——[[行中书省]]为主要单位的元朝乡试,始于[[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即[[延祐科]]。以[[元朝行政区划#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十一行省]]为主,全国共有17个一级行政区举办乡试。研究者认为,[[元朝政府]]以行省为单位举办乡试,是出于其地域辽阔的实际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亦被明清继承。元朝乡试每三年一次,共举行16次。考试流程上,共有保举投状、锁院应试、校文录取三个步骤。在[[四等人]]制度下,[[蒙古人]]、[[色目人]]、[[人 (元朝)|汉人]]、[[南人]]在名额、出榜、场次、命题等方面享有不同待遇<ref name="a1"/>。


[[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乡试,是元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乡试。此次乡试,已因[[元末民变]]和元政府在诸地统治终结,仅余数地举办<ref name="a1"/>。
[[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乡试,是元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乡试。此次乡试,已因[[元末民变]]和元政府在诸地统治终结,仅余数地举办<ref name="a1"/>。
第118行: 第118行:
== 明清乡试 ==
== 明清乡试 ==


=== 雅稱與慣例 ===
=== 雅称与慣例 ===


[[明]][[清]]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因多南方诸[[行省]]的[[生]][[寄籍]][[直]][[天府]],试,準[[中]]直接留在[[京]]加[[會試]],以免舟車勞頓。因為這樣的生非常多,故界特別稱順鄉試為「'''北闈'''。北闈第一名[[元]],按慣例須為本地(京[[天府]],今[[北京市]])人,俗稱「[[北元]]」;南方各省籍的人,考中第二名也稱「」,為「[[南元]]<ref>《[[清稗类钞]]》考试类:「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为第一。卷出,奏事太监曹某奏称:『顺天乡榜向以顺天人置等一。』乃易还之。</ref>。
[[明]][[清]]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因多南方诸[[行省]]的[[生]][[寄籍]][[直]][[天府]],试,準[[中]]直接留在[[京]]加[[会试]],以免舟车劳顿。因为这样的生非常多,故界特别称顺乡试为“'''北闈'''。北闈第一名[[元]],按慣例须为本地(京[[天府]],今[[北京市]])人,俗称“[[北元]]”;南方各省籍的人,考中第二名也称“”,为“[[南元]]<ref>《[[清稗类钞]]》考试类:“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为第一。卷出,奏事太监曹某奏称:『顺天乡榜向以顺天人置等一。』乃易还之。</ref>。


=== 考试時間 ===
=== 考试时间 ===


明清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 (地支)|子]]、[[卯]]、[[午]]、[[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清朝,遇新[[皇帝]][[登基]]、[[皇室婚礼|大婚]]、寿诞、庆典等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
明清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 (地支)|子]]、[[卯]]、[[午]]、[[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清朝,遇新[[皇帝]][[登基]]、[[皇室婚礼|大婚]]、寿诞、庆典等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


=== 监考官员 ===
=== 监考官员 ===
鄉試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 考试对象 ===
=== 考试对象 ===


'''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贡生]]、[[监生]]等,包括未仕者、任官未入流之[[生员]])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罷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丁忧]](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贡生]]、[[监生]]等,包括未仕者、任官未入流之[[生员]])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罷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丁忧]](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明清乡试资格考试:
明清乡试资格考试:
第145行: 第145行:
== 参见 ==
== 参见 ==
* [[解元]]:乡试第一名
* [[解元]]:乡试第一名
* [[明朝鄉試正副考官列表]]
* [[明朝乡试正副考官列表]]
* [[清朝鄉試正副考官列表]]
* [[清朝乡试正副考官列表]]


== 备注 ==
== 备注 ==
第152行: 第152行:
{{notelist}}
{{notelist}}


== 註釋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延伸阅读 ==
== 延伸阅读 ==


[[Category:中]]
[[Category:中]]
[[Category:朝]]
[[Category:朝]]
[[Category:越南科]]
[[Category:越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