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統一北方: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國 → 国 (2), 參 → 参, 軍 → 军 (3), 鮮 → 鲜, 歷 → 历 (2), 統 → 统, 戰 → 战)
→‎概述:​我来啦, replaced: 別 → 别, 禿 → 秃
 
第2行: 第2行:


== 概述 ==
== 概述 ==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东晋]][[咸康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一带建立代国。376年,前秦灭代国。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拓跋珪称魏王后,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东晋]][[咸康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一带建立代国。376年,前秦灭代国。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拓跋珪称魏王后,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 (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进攻后燕军在[[参合陂之战]]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次年,燕国皇帝[[慕容垂]]带病亲征北魏,魏军败绩,但慕容垂病重,被迫退兵。不久后慕容垂病死,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市]]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州郡,就地取粮,扩大战果。占领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等,后燕被切断为南北两部。北魏[[天兴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称帝,史称魏道武帝。此后几年,北魏巩固即得疆域,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拓跋珪围城打援、分而歼之,在[[柴壁之战]]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永兴 (拓跋嗣)|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拓跋绍]]所杀,[[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魏明元帝。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 (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进攻后燕军在[[参合陂之战]]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次年,燕国皇帝[[慕容垂]]带病亲征北魏,魏军败绩,但慕容垂病重,被迫退兵。不久后慕容垂病死,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市]]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州郡,就地取粮,扩大战果。占领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等,后燕被切断为南北两部。北魏[[天兴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称帝,史称魏道武帝。此后几年,北魏巩固即得疆域,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拓跋珪围城打援、分而歼之,在[[柴壁之战]]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永兴 (拓跋嗣)|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拓跋绍]]所杀,[[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魏明元帝。
第10行: 第10行:
此时,南方东晋在420年被刘宋替代,北方除[[夏国]]、[[北凉]]、[[西秦]]、[[北燕]]和塞外的柔然、[[高句丽]]、[[吐谷浑]]等之外,也被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在战争中,经常亲自率军出征,多获胜利。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 (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夏主[[赫连勃勃]]卒,他的儿子互相残杀,拓跋焘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佯诱夏军出战,顺风冲击,大败夏军,攻克统万,俘虏夏国王公、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又获30余万匹马、牛羊数千万头。[[神䴥]]二年(429年),拓跋焘率军长途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统一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变少。神䴥四年(夏[[胜光]]四年,431年),拓跋焘灭夏国。
此时,南方东晋在420年被刘宋替代,北方除[[夏国]]、[[北凉]]、[[西秦]]、[[北燕]]和塞外的柔然、[[高句丽]]、[[吐谷浑]]等之外,也被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在战争中,经常亲自率军出征,多获胜利。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 (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夏主[[赫连勃勃]]卒,他的儿子互相残杀,拓跋焘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佯诱夏军出战,顺风冲击,大败夏军,攻克统万,俘虏夏国王公、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又获30余万匹马、牛羊数千万头。[[神䴥]]二年(429年),拓跋焘率军长途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统一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变少。神䴥四年(夏[[胜光]]四年,431年),拓跋焘灭夏国。


[[太延]]二年(北燕[[太兴]]六年,436年),北魏兵克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灭北燕。太延五年(北凉[[承和 (北凉)|承和]]七年,439年),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源贺为[[南凉]]国王[[禿髮傉檀]]之子,南凉原在[[姑臧]],后为北凉所占),率大军进攻北凉。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姑臧附近旧部三万余落,北魏得以迅速攻克姑臧,灭亡北凉,接着又攻占[[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留将镇守。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135年时十六国分裂局面。
[[太延]]二年(北燕[[太兴]]六年,436年),北魏兵克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灭北燕。太延五年(北凉[[承和 (北凉)|承和]]七年,439年),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源贺为[[南凉]]国王[[髮傉檀]]之子,南凉原在[[姑臧]],后为北凉所占),率大军进攻北凉。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姑臧附近旧部三万余落,北魏得以迅速攻克姑臧,灭亡北凉,接着又攻占[[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留将镇守。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135年时十六国分裂局面。


北魏大臣[[崔浩]]深为魏道武帝、魏明元帝和魏太武帝所器重,参与北魏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大臣[[崔浩]]深为魏道武帝、魏明元帝和魏太武帝所器重,参与北魏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