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春三叛: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0), 內 → 内 (2), 貴 → 贵 (2),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18), 參 → 参 (4), 會 → 会 (4), 長 → 长 (2), 與 → 与 (5), 軍 → 军 (32), 師 → 师 (13), 華 → 华 (5), 風 → 风 (2), 豐 → 丰 (5), 縣 → 县 (2), 權 → 权 (6), 鄭 → 郑, 無 → 无 (2), 盡 → 尽 (2), 興 → 兴, 將 → 将 (15), 領 → 领 (9), 張 → 张 (8), 陽 → 阳 (2), 楊 → 杨 (3), 養 → 养, 馬 → 马 (49), 應 → 应, 見 → 见 (6), 來 → 来 (3), 孫 → 孙 (9), 專 → 专 (2), 對 → 对 (3), 動 → 动 (2), 發 → 发 (8), 門 → 门, 親 → 亲 (3), 樂 → 乐 (2), 傳 → 传 (2), 帶 → 带, 圖 → 图 (6), 稱 → 称 (2), 為 → 为 (11), 於 → 于 (21), 數 → 数 (3), 據 → 据 (…)
(我来啦, replaced: 擊 → 击 (6), 駐 → 驻 (3), 輝 → 辉, 吳 → 吴 (25), 陳 → 陈 (2), 贊 → 赞 (3), 鍾 → 钟 (3), 剛 → 刚 (2), 時 → 时 (9), 許 → 许, 請 → 请 (3), 殺 → 杀 (18), 蔣 → 蒋 (5), 帥 → 帅, 別 → 别, 賞 → 赏, 則 → 则, 劃 → 划 (2), 經 → 经 (3), 濟 → 济, 歸 → 归, 響 → 响, 鋪 → 铺, 驚 → 惊, 質 → 质 (3), 從 → 从, 襲 → 袭, 亂 → 乱 (14), 僅 → 仅, 奮 → 奋 (3), 滿 → 满, 廢 → 废 (5), 諸 → 诸 (27), 說 → 说, 懼 → 惧, 紀 → 纪 (2), 這 → 这 (2), 變 → 变 (6), 「 → “, 」 → ”, 儀 → 仪, 賜 → 赐, 勢 → 势 (6), 呂 → 吕 (3), 誅 → 诛 (3), 謀 → 谋 (2), 喪 → 丧, 鑑 → 鉴, 徵 → 征)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conflict=寿春三叛
|conflict=寿春三叛
|partof=[[三国代]]
|partof=[[三国代]]
|image=
|image=
|caption=
|caption=
|date=第一次叛:魏邵陵厲公[[曹芳]][[嘉平 (曹魏)|嘉平]]二年(251年)四月<br/>第二次叛:[[曹髦|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正月<br/>第三次叛: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四月至三年(258年)二月
|date=第一次叛:魏邵陵厲公[[曹芳]][[嘉平 (曹魏)|嘉平]]二年(251年)四月<br/>第二次叛:[[曹髦|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正月<br/>第三次叛: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四月至三年(258年)二月
|place=[[寿春郡|寿春]]
|place=[[寿春郡|寿春]]
|casus=
|casus=
|territory=
|territory=
|result=司马家自此完全剷除反对力,完全控制魏国大权,为[[西晉]]代魏路。
|result=司马家自此完全剷除反对力,完全控制魏国大权,为[[西晉]]代魏路。
|combatant1=第一次叛:[[王凌 (三国)|王凌]]力<br />第二次叛:[[毌丘儉]]力<br />[[文欽]]、[[孙|东]]军<br />第三次叛:[[葛诞]]力、东
|combatant1=第一次叛:[[王凌 (三国)|王凌]]力<br />第二次叛:[[毌丘儉]]力<br />[[文欽]]、[[孙|东]]军<br />第三次叛:[[葛诞]]力、东
|combatant2=[[曹魏|魏国]]司马家
|combatant2=[[曹魏|魏国]]司马家
|commander1=第一次叛:[[王凌 (三国)|王凌]]<br />第二次叛:[[毌丘儉]]、[[文欽]]<br />第三次叛:[[葛诞]]
|commander1=第一次叛:[[王凌 (三国)|王凌]]<br />第二次叛:[[毌丘儉]]、[[文欽]]<br />第三次叛:[[葛诞]]
|commander2=第一次叛:[[司马懿]]<br />第二次叛:[[司马师]]<br />第三次叛:[[司马昭]]
|commander2=第一次叛:[[司马懿]]<br />第二次叛:[[司马师]]<br />第三次叛:[[司马昭]]
|strength1=?
|strength1=?
|strength2=?
|strength2=?
第21行: 第21行:
}}
}}


'''寿春三叛''',又称'''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郡|寿春]]的统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三次分为[[王凌 (三国)|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寿春三叛''',又称'''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郡|寿春]]的统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三次分为[[王凌 (三国)|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 过 ==
== 过 ==
=== 王凌之叛 ===
=== 王凌之叛 ===
{{main|王凌之乱}}
{{main|王凌之乱}}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變]],[[曹爽]]被灭族,司马懿于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郡|寿春]]的王凌为[[太尉]]。[[王凌 (三国)|王凌]]与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于是意图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 (三国)|张式]]联絡曹彪,但未及举事,令狐愚就病死了。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被灭族,司马懿于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郡|寿春]]的王凌为[[太尉]]。[[王凌 (三国)|王凌]]与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于是意图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 (三国)|张式]]联絡曹彪,但未及举事,令狐愚就病死了。


251年,王凌见[[孙|东]]在涂水有军事行动,于是上书朝廷准討伐东,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凌之叛。但是求并沒有得到回应,王凌于是派部将[[杨弘 (曹魏)|杨弘]]将立计告诉新任兗州刺史[[黃华 (三国)|黃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黃华卻向司马懿告发王凌的图,[[司马懿]]于是率军討伐。王凌自知不敵,司马懿又在发军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凌自知必死无疑,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王凌、令狐愚等人被灭三族,曹彪亦被死。
251年,王凌见[[孙|东]]在涂水有军事行动,于是上书朝廷准討伐东,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凌之叛。但是求并沒有得到回应,王凌于是派部将[[杨弘 (曹魏)|杨弘]]将立计告诉新任兗州刺史[[黃华 (三国)|黃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黃华卻向司马懿告发王凌的图,[[司马懿]]于是率军討伐。王凌自知不敵,司马懿又在发军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凌自知必死无疑,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王凌、令狐愚等人被灭三族,曹彪亦被死。


'''参战人物'''
'''参战人物'''
第49行: 第49行:
=== 毌丘儉文欽之叛 ===
=== 毌丘儉文欽之叛 ===
{{main|毌丘俭文钦之乱}}
{{main|毌丘俭文钦之乱}}
司马懿死后,儿子[[司马师]]继之掌权。254年,中书令[[李丰 (曹魏)|李丰]]与[[太常]][[夏侯玄]]及国丈西乡侯[[张緝]]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緝等皆被。曹芳对李丰等人被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滿,于是在数月后强行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李丰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令到当時駐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会牽连到自己;而毌丘儉儿子[[毌丘甸]]亦勸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決心要反抗司马师。
司马懿死后,儿子[[司马师]]继之掌权。254年,中书令[[李丰 (曹魏)|李丰]]与[[太常]][[夏侯玄]]及国丈西乡侯[[张緝]]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緝等皆被。曹芳对李丰等人被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于是在数月后强行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会牽连到自己;而毌丘儉儿子[[毌丘甸]]亦勸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決心要反抗司马师。


次年正月乙丑日(2月5日),二人在寿春举兵討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儉文欽之叛。东知道毌丘儉叛后亦由丞相[[孙峻]]率领[[据]]和[[留]]领兵到寿春支援毌丘儉。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討伐,并派遣[[荊州]]刺史[[王基 (三国)|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佔领[[南顿]]。及后葛诞、[[胡遵]]和[[鄧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司马师命令军不能进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进攻,又怕撤退寿春被,军中的淮南将士因家属都在北方,军心于是潰散,只有新附的民仍然效命。此鄧艾屯[[乐嘉]],毌丘儉见鄧艾兵弱,于是派文欽攻,但文欽到后卻发现司马师率领大军到来,于是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追,文欽军败退,因其子[[文鴦]]战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试图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绝。毌丘儉知道文欽败退后乘夜逃走,餘众于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梟首被送到[[洛阳]]。<ref>《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閏月)甲辰(3月16日),(安风淮津)〔安风津〕都尉斬儉,传首京都。</ref>文欽回到项县大军已潰散,寿春又被葛诞佔领,于是逃亡到东。孙峻到[[东兴]]知道葛诞已佔领寿春,于是退兵;葛诞派部将[[班]]追,斬
次年正月乙丑日(2月5日),二人在寿春举兵討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儉文欽之叛。东知道毌丘儉叛后亦由丞相[[孙峻]]率领[[据]]和[[留]]领兵到寿春支援毌丘儉。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討伐,并派遣[[荊州]]刺史[[王基 (三国)|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佔领[[南顿]]。及后葛诞、[[胡遵]]和[[鄧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司马师命令军不能进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进攻,又怕撤退寿春被,军中的淮南将士因家属都在北方,军心于是潰散,只有新附的民仍然效命。此鄧艾屯[[乐嘉]],毌丘儉见鄧艾兵弱,于是派文欽攻,但文欽到后卻发现司马师率领大军到来,于是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追,文欽军败退,因其子[[文鴦]]战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试图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绝。毌丘儉知道文欽败退后乘夜逃走,餘众于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梟首被送到[[洛阳]]。<ref>《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閏月)甲辰(3月16日),(安风淮津)〔安风津〕都尉斬儉,传首京都。</ref>文欽回到项县大军已潰散,寿春又被葛诞佔领,于是逃亡到东。孙峻到[[东兴]]知道葛诞已佔领寿春,于是退兵;葛诞派部将[[班]]追,斬


'''参战人物'''
'''参战人物'''
第59行: 第59行:
|valign=top|
|valign=top|
* 毌丘儉军
* 毌丘儉军
** [[毌丘儉]](被
** [[毌丘儉]](被
*** [[毌丘秀]](投奔东
*** [[毌丘秀]](投奔东
*** [[毌丘重]](投奔东
*** [[毌丘重]](投奔东
** [[文欽]](投奔东
** [[文欽]](投奔东
*** [[文鴦]](投奔东
*** [[文鴦]](投奔东
** [[郑翼]](不詳)
** [[郑翼]](不詳)
** [[宣]](不詳)
** [[宣]](不詳)
** [[张休]](不詳)
** [[张休]](不詳)
** [[丁尊]](不詳)
** [[丁尊]](不詳)
** [[王休]](不詳)
** [[王休]](不詳)
* 东
* 东
** [[孙峻]]
** [[孙峻]]
*** [[据]]
*** [[据]]
*** [[留]](战死)
*** [[留]](战死)
|valign=top|
|valign=top|
* 曹魏军
* 曹魏军
第80行: 第80行:
*** [[鄧艾]]
*** [[鄧艾]]
*** [[王基 (三国)|王基]]
*** [[王基 (三国)|王基]]
*** [[葛诞]]
*** [[葛诞]]
**** [[班]]
**** [[班]]
*** [[胡遵]]
*** [[胡遵]]
|}
|}


=== 葛诞之叛 ===
=== 葛诞之叛 ===
{{main|诸葛诞之乱}}
{{main|诸葛诞之乱}}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平定后不久,司马师病逝,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继被誅殺,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鏟除支持曹魏的力,聽[[賈充]]之言逼反[[葛诞]],召他入朝为[[司空]]。葛诞接到詔令后十分恐,害怕一到[[朝廷]]就被[[斬]],于是揚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纲 (曹魏)|纲]]带儿子[[葛靚]]和牙门子弟到东当人求援兵;此为葛诞之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平定后不久,司马师病逝,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鏟除支持曹魏的力,聽[[賈充]]之言逼反[[葛诞]],召他入朝为[[司空]]。葛诞接到詔令后十分恐,害怕一到[[朝廷]]就被[[斬]],于是揚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纲 (曹魏)|纲]]带儿子[[葛靚]]和牙门子弟到东当人求援兵;此为葛诞之叛。


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兵討伐葛诞,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騫]]包围寿春,派[[石苞]]、[[胡]]及[[州泰]]领兵抵抗兵,荆州刺史[[鲁芝]]也率文武参战。骠骑将军[[王昶 (三国)|王昶]]领兵据守夹石,对江陵施加压力,令当地守将[[施绩]]和全熙等不能抽身到寿春支援诸葛诞。东援军[[文欽]]、[[唐咨]]和[[全懌]]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欽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時吳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郡 (曹魏)|安丰]]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破。[[孙綝]]率军屯[[鑊里]](今[[安徽省]][[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败,[[泰山郡|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军糧秣。朱异因糧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斬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南京市|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葛诞部将[[班]]和[[焦彝]]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欽认为东救兵必至,勸葛诞固守。葛诞不聽班的建议,更意图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曹军。后来,司马昭接纳会的计,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和[[全]]的誘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給将[[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
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兵討伐葛诞,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騫]]包围寿春,派[[石苞]]、[[胡]]及[[州泰]]领兵抵抗兵,荆州刺史[[鲁芝]]也率文武参战。骠骑将军[[王昶 (三国)|王昶]]领兵据守夹石,对江陵施加压力,令当地守将[[施绩]]和全熙等不能抽身到寿春支援诸葛诞。东援军[[文欽]]、[[唐咨]]和[[全懌]]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欽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时吴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郡 (曹魏)|安丰]]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破。[[孙綝]]率军屯[[鑊里]](今[[安徽省]][[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败,[[泰山郡|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军糧秣。朱异因糧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斬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南京市|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葛诞部将[[班]]和[[焦彝]]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欽认为东救兵必至,勸葛诞固守。葛诞不聽班的建议,更意图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曹军。后来,司马昭接纳会的计,偽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全]]和[[全]]的誘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給将[[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


次年正月壬寅日(257年3月3日),[[葛诞]]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糧食已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欽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兵据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葛诞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将他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 (三国)|文虎]]知道文欽被,于是投降司马昭。文鴦二人获封更令寿春的兵民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部下士兵擊殺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投降。
次年正月壬寅日(257年3月3日),[[葛诞]]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糧食已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欽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兵据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葛诞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将他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 (三国)|文虎]]知道文欽被,于是投降司马昭。文鴦二人获封更令寿春的兵民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部下士兵击杀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投降。


'''参战人物'''
'''参战人物'''
第98行: 第98行:
|
|
|valign=top|
|valign=top|
* 葛诞军
* 葛诞军
** 葛诞 (战死)
** 葛诞 (战死)
*** 班(投降)
*** 班(投降)
*** [[焦彝]](投降)
*** [[焦彝]](投降)
* 东
* 东
** [[孙綝]]
** [[孙綝]]
*** [[朱异]](被孙綝所
*** [[朱异]](被孙綝所
*** [[丁奉]]
*** [[丁奉]]
*** [[黎斐]]
*** [[黎斐]]
*** 文欽(被葛诞所
*** 文欽(被葛诞所
**** 文鴦(投降)
**** 文鴦(投降)
**** [[文虎 (三国)|文虎]](投降)
**** [[文虎 (三国)|文虎]](投降)
第118行: 第118行:
* 曹魏军
* 曹魏军
** [[司马昭]]
** [[司马昭]]
*** [[会]]
*** [[会]]
*** [[王基 (三国)|王基]]
*** [[王基 (三国)|王基]]
*** [[鶱]]
*** [[鶱]]
*** [[石苞]]
*** [[石苞]]
*** [[胡]]
*** [[胡]]
*** [[州泰]]
*** [[州泰]]
*** [[胡烈]]
*** [[胡烈]]
*** [[胡]]
*** [[胡]]
*** [[鲁芝]]
*** [[鲁芝]]
|}
|}


== 影 ==
== 影 ==
三次兵的失败,使司马氏成功鏟除拥护魏帝的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260年发生[[甘露之 (三国)|甘露之]],[[曹髦]]不甘被控制<ref>曹髦见王沈、王、王业等人,憤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討之。</ref>,率臣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賈充]]及[[成]]所。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晉]],[[曹魏]]灭亡。
三次兵的失败,使司马氏成功鏟除拥护魏帝的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260年发生[[甘露之 (三国)|甘露之]],[[曹髦]]不甘被控制<ref>曹髦见王沈、王、王业等人,憤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討之。</ref>,率臣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賈充]]及[[成]]所。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晉]],[[曹魏]]灭亡。


== 参见 ==
== 参见 ==
第140行: 第140行: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
*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葛鄧传》
*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葛鄧传》
* 《[[资治通]]》
* 《[[资治通]]》


{{三国}}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