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宋代 → 宋朝 (2))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4), 內 → 内, 國 → 国 (2), 開 → 开 (7), 學 → 学 (4), 與 → 与, 漢 → 汉, 盡 → 尽 (4), 關 → 关, 將 → 将 (11), 應 → 应 (2), 對 → 对 (2), 圖 → 图 (5), 簡 → 简, 稱 → 称 (3), 為 → 为 (28), 於 → 于, 亞 → 亚 (4), 種 → 种, 數 → 数 (22), 術 → 术 (4), 議 → 议 (2), 標 → 标 (2), 負 → 负, 複 → 复 (2), 韓 → 韩, 鮮 → 鲜 (2), 運 → 运 (5), 積 → 积 (10), 實 → 实 (30), 並 → 并, 後 → 后 (5), 級 → 级 (2), 幾 → 几 (4), 個 → 个 (3), 兩 → 两 (6), 萬 → 万 (8), 釋 → 释, 島 → 岛, 範 → 范, 邊 → 边 (3), 當 → 当, 註 → 注, 計 → 计 (8), 還 → 还, 復 → 复 (6), 係 → 系, 寫 → 写, 問 → 问 (4), 時 → 时, 報 → 报…)
第1行: 第1行:
[[File:Rod numeral positioning.JPG|缩略图|右|300px|永乐大典 宋朝筹算布位图中的字:七一千八百二十四]]
[[File:Rod numeral positioning.JPG|缩略图|右|300px|永乐大典 宋朝筹算布位图中的字:七一千八百二十四]]
[[File:Counting board.jpg|缩略图|右|450px|日本带格筹算板]]
[[File:Counting board.jpg|缩略图|右|450px|日本带格筹算板]]


'''筹算'''({{lang-en|Rod calculus}})是[[字文化圈]][[古代]]使用[[算筹]]进行[[十进位制]]计算的程序。
'''筹算'''({{lang-en|Rod calculus}})是[[字文化圈]][[古代]]使用[[算筹]]进行[[十进位制]]计算的程序。


== 历史 ==
== 历史 ==
筹算具体出现时间已然不可考,但根据典籍记录和考古发现,{{Cn|至少在[[战国]]初年筹算已然出现。}}它使用中国[[商代]]发明的[[十进位制]]计数,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筹算具体出现时间已然不可考,但根据典籍记录和考古发现,{{Cn|至少在[[战国]]初年筹算已然出现。}}它使用中国[[商代]]发明的[[十进位制]]计数,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筹算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传入[[朝|-{zh-cn:朝鲜半岛; zh-sg:韩国; zh-hant:韓國;}-]]和[[日本]]。七世纪的印度数学,分数中的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与中国同,分数的乘除法也和《九章算术》相同。古印度数学绝大部分来自中国。<ref>钱宝琮 《中国古代分数算法的发展》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卷9 392页</ref>。一直到被[[珠算]]完全取代之前,筹算是東亞古代进行日常计算的方法,算筹是東亞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时常用的计算器具,是東亞古代各种重要数学发明的基础,开创了中国以至東亞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机械化数学体系,与[[古希腊]]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的数学体系有所不同;机械化的数学体系是一千多年世界数学的主流<ref>吴文俊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吴文俊文集》 2页</ref>
筹算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传入[[朝|-{zh-cn:朝鲜半岛; zh-sg:韩国; zh-hant:韩国;}-]]和[[日本]]。七世纪的印度数学,分数中的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与中国同,分数的乘除法也和《九章算术》相同。古印度数学绝大部分来自中国。<ref>钱宝琮 《中国古代分数算法的发展》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卷9 392页</ref>。一直到被[[珠算]]完全取代之前,筹算是东亚古代进行日常计算的方法,算筹是东亚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时常用的计算器具,是东亚古代各种重要数学发明的基础,开创了中国以至东亚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机械化数学体系,与[[古希腊]]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的数学体系有所不同;机械化的数学体系是一千多年世界数学的主流<ref>吴文俊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吴文俊文集》 2页</ref>


== 影 ==
== 影 ==


筹算的乘除法传入印度,成为土盘算法<ref>钱宝琮 《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卷9 383页</ref>。9世纪初至10世纪,又经印度传入阿拉伯,这时期的阿拉伯阐述印度数学的数学著作,诸如《[[印度算术原理]]》,其土盘算式虽然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其[[十进位制]]概念,分数的表示法,以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中国的筹算雷同,有的还用空格“{{0}}”表示“0”,和筹算一模一样。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筹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印度]]、[[阿拉伯]],促成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ref>[[新加坡大学]]教授[[蓝丽蓉]]:《阿拉伯数字体系起源于中国筹算的证据》,Fleeting Footsteps</ref>。
筹算的乘除法传入印度,成为土盘算法<ref>钱宝琮 《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卷9 383页</ref>。9世纪初至10世纪,又经印度传入阿拉伯,这时期的阿拉伯阐述印度数学的数学著作,诸如《[[印度算术原理]]》,其土盘算式虽然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其[[十进位制]]概念,分数的表示法,以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中国的筹算雷同,有的还用空格“{{0}}”表示“0”,和筹算一模一样。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筹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印度]]、[[阿拉伯]],促成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ref>[[新加坡大学]]教授[[蓝丽蓉]]:《阿拉伯数字体系起源于中国筹算的证据》,Fleeting Footsteps</ref>。


== 数字表示 ==
== 数字表示 ==
[[File:Chounumerals.svg|右|缩略图|200px|一到九的直型態與橫型態對照]]
[[File:Chounumerals.svg|右|缩略图|200px|一到九的直型态与橫型态对照]]


算筹数系是世界上唯一只用一个符号的方向和位置的组合,表示任何十进位数字或分数的系统。
算筹数系是世界上唯一只用一个符号的方向和位置的组合,表示任何十进位数字或分数的系统。
单位数字:将筹棍竖排一根棍表示1,两根棍表示2,5根棍表示5如图上。但从6至9数字的表示,不是排6至9根筹棍,而是采用同位五进制,即用一根筹棍代表数码5,横放在筹数1至4的上方如图。这已蕴含[[算盘]]雏形。上排是筹算中1至9的竖码,下排是相應數字的横码。
单位数字:将筹棍竖排一根棍表示1,两根棍表示2,5根棍表示5如图上。但从6至9数字的表示,不是排6至9根筹棍,而是采用同位五进制,即用一根筹棍代表数码5,横放在筹数1至4的上方如图。这已蕴含[[算盘]]雏形。上排是筹算中1至9的竖码,下排是相应数字的横码。
[[File:Rod231.jpg|右|缩略图|200px|使用直橫排列避免混淆]]
[[File:Rod231.jpg|右|缩略图|200px|使用直橫排列避免混淆]]


大于9的数字,则用[[十进制]]表示,在个位数的位置左边,放置一个筹数,代表这个筹数的十倍,在十位数值左的位置,代表百位数,如此类推。如图所示数二百三十一(231)的表示法,在个位放置一根筹码,表示1,在十位放置筹数3,代表30,在百位放置筹数2,代表200,总数即二百三十一(231)。《孙子算经》云:
大于9的数字,则用[[十进制]]表示,在个位数的位置左边,放置一个筹数,代表这个筹数的十倍,在十位数值左的位置,代表百位数,如此类推。如图所示数二百三十一(231)的表示法,在个位放置一根筹码,表示1,在十位放置筹数3,代表30,在百位放置筹数2,代表200,总数即二百三十一(231)。《孙子算经》云:
{{quote|凡算之法:先其位,一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相。}}
{{quote|凡算之法:先其位,一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相。}}


筹算板一般是桌面或地面,通常没有格子。如果筹码2,3,1并排排列,有可能被误读为51或24;为了避免邻位误读,每隔一位交替使用竖码横码,即个位竖码,十位用横码,百位用竖码,千位用横码,如此类推,就可以完全避免误读了<ref>[[李约瑟]] 原著 柯林‧罗南改编《中华科学文明史》卷2 第一章 数学</ref>。
筹算板一般是桌面或地面,通常没有格子。如果筹码2,3,1并排排列,有可能被误读为51或24;为了避免邻位误读,每隔一位交替使用竖码横码,即个位竖码,十位用横码,百位用竖码,千位用横码,如此类推,就可以完全避免误读了<ref>[[李约瑟]] 原著 柯林‧罗南改编《中华科学文明史》卷2 第一章 数学</ref>。


=== 零的表示 ===
=== 零的表示 ===
[[File:Rodnumberwithzero.jpg|右|缩略图|200px|加斜棍表負數]]
[[File:Rodnumberwithzero.jpg|右|缩略图|200px|加斜棍表负数]]


中国自有筹算起就有“0”,即以空位表示“0”。筹算中的零是位置零和运算结果的零,没有特定符号,这和阿拉伯数字专有一个符号0不同,{{Cn|阿拉伯数字0只是符号零,不是运算结果。}}
中国自有筹算起就有“0”,即以空位表示“0”。筹算中的零是位置零和运算结果的零,没有特定符号,这和阿拉伯数字专有一个符号0不同,{{Cn|阿拉伯数字0只是符号零,不是运算结果。}}


=== 正负数 ===
=== 正负数 ===
[[宋朝]]数学家用[[红色]]筹码代表正数,用[[黑色]]筹码代表负数,也有一律用黑色筹码,但在字最一位加一根斜棍负数。<ref>Ho Peng Yoke, Li, Qi and Shu p58 ISBN 0-486-41445-0
[[宋朝]]数学家用[[红色]]筹码代表正数,用[[黑色]]筹码代表负数,也有一律用黑色筹码,但在字最一位加一根斜棍负数。<ref>Ho Peng Yoke, Li, Qi and Shu p58 ISBN 0-486-41445-0
</ref>
</ref>


== 小数 ==
== 小数 ==
[[孙子算经]]的度量衡已有十进位制概念,如尺、寸、分、厘、毫、丝、忽。七丈一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六,用现代表示方法为71.23456尺,用算筹排为
[[孙子算经]]的度量衡已有十进位制概念,如尺、寸、分、厘、毫、丝、忽。七丈一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六,用现代表示方法为71.23456尺,用算筹排为
::::[[File:Counting rod h7.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1.png|8px]][[File:Counting rod h2.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3.png|20px]][[File:Counting rod h4.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5.png|20px]][[File:Counting rod h6.png|20px]]
::::[[File:Counting rod h7.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1.png|8px]][[File:Counting rod h2.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3.png|20px]][[File:Counting rod h4.png|20px]][[File:Counting rod v5.png|20px]][[File:Counting rod h6.png|20px]]
其中[[File:Counting rod h7.png|20px]]为十位数,[[File:Counting rod v1.png|10px]]为个位数,[[File:Counting rod h2.png|20px]]为十分之一位等等。
其中[[File:Counting rod h7.png|20px]]为十位数,[[File:Counting rod v1.png|10px]]为个位数,[[File:Counting rod h2.png|20px]]为十分之一位等等。
第64行: 第64行:
[[File:Rod subtraction with carry.GIF|左|缩略图|180px]]
[[File:Rod subtraction with carry.GIF|左|缩略图|180px]]


不需向上一借位的情況下,只要从被减数中去掉与减数相同数目的筹棍,剩余的筹码就是答案。左圖為計算54-23的演示步驟。
不需向上一借位的情況下,只要从被减数中去掉与减数相同数目的筹棍,剩余的筹码就是答案。左图为计算54-23的演示步驟。
圖為計算4231-789的演示步驟,此情況即需要向上一借位:
图为计算4231-789的演示步驟,此情況即需要向上一借位:
# 将被减数4231放在上行,减数789放下行。从左往右逐位运筹。
# 将被减数4231放在上行,减数789放下行。从左往右逐位运筹。
# 从千位借1为百位10,减去下行该位的7,余数3与上行2合为5,下行本位的7被取去,留空白。
# 从千位借1为百位10,减去下行该位的7,余数3与上行2合为5,下行本位的7被取去,留空白。
第78行: 第78行:


《[[孙子算经]]》对筹算乘法有详细阐述。
《[[孙子算经]]》对筹算乘法有详细阐述。
筹算38×76的演示步驟:
筹算38×76的演示步驟:
# 将被乘数放在上排(上位),乘数放在下排(下位),乘数的个位,对齐被乘数的最高位。如图:被乘数38在上排,乘数76在下排,其个位数6对齐被乘数38的3。上下排之间,留空几排,作中间积存放处。
# 将被乘数放在上排(上位),乘数放在下排(下位),乘数的个位,对齐被乘数的最高位。如图:被乘数38在上排,乘数76在下排,其个位数6对齐被乘数38的3。上下排之间,留空几排,作中间积存放处。
# 运算规则:从左至右。
# 运算规则:从左至右。
# 从被乘数的最高位开始运筹(例中即先算30×76,再算8×76)。在运算中必须运用[[九九表]]。据九九表三七二十一」,将筹码21放在中间排,1对齐乘数的十位,即在7之上;然後「三六一十八」;(30×76得中间积2280),如图中排,至此被乘数的3已经完成运算,从筹板除去。
# 从被乘数的最高位开始运筹(例中即先算30×76,再算8×76)。在运算中必须运用[[九九表]]。据九九表三七二十一”,将筹码21放在中间排,1对齐乘数的十位,即在7之上;然后“三六一十八”;(30×76得中间积2280),如图中排,至此被乘数的3已经完成运算,从筹板除去。
# 将乘数76的筹码,往右移动一位,7改横码,6改为竖码;
# 将乘数76的筹码,往右移动一位,7改横码,6改为竖码;
# 以下再算8×76,七八五十六」,撤乘数十位数筹码7;
# 以下再算8×76,七八五十六”,撤乘数十位数筹码7;
# 八六四十八」,4与上一步所得56的6合并为10,进位1,撤去被乘数个位8,撤去乘数个位6;
# 八六四十八”,4与上一步所得56的6合并为10,进位1,撤去被乘数个位8,撤去乘数个位6;
# 将中间积2280与608相加,得积2888,至此整算式运算完毕。
# 将中间积2280与608相加,得积2888,至此整算式运算完毕。


P.S.:片是一乘一加而不是像文字描述所乘完才加。
P.S.:片是一乘一加而不是像文字描述所乘完才加。


== 除法 ==
== 除法 ==
第95行: 第95行:
[[File:Kushyar ibn Labban division.GIF|缩略图|右|150px|十一世纪[[伊本·拉班]]除法也是孙子除法的翻版]]
[[File:Kushyar ibn Labban division.GIF|缩略图|右|150px|十一世纪[[伊本·拉班]]除法也是孙子除法的翻版]]


圖為計算<math>\frac{309}{7}</math>的演示步驟:
图为计算<math>\frac{309}{7}</math>的演示步驟:
# 将被除数309放中排,除数7放下排,上排留空。
# 将被除数309放中排,除数7放下排,上排留空。
# 将除数7左移一位,变横码,用九九表和减法运算30÷7:30除7得4剩2,
# 将除数7左移一位,变横码,用九九表和减法运算30÷7:30除7得4剩2,
第168行: 第168行:
[[File:Sunzi sqrt.GIF|缩略图|左|220px|筹算开方术]]
[[File:Sunzi sqrt.GIF|缩略图|左|220px|筹算开方术]]
[[File:Labbansqrt.GIF|缩略图|右|220px|伊本·拉班开平方术]]
[[File:Labbansqrt.GIF|缩略图|右|220px|伊本·拉班开平方术]]
[[孙子算经]]卷中:“今有,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步。何?答曰:四百八十四步九百六十八分步之三百一十一。
[[孙子算经]]卷中:“今有,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步。何?答曰:四百八十四步九百六十八分步之三百一十一。


曰:置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步,為實,次借一算下法,步之超一位至百而止。上商置四百于之上,副置四之下。下法之商,名方法;命上商四百除,除訖,倍方法,方法一退,下法再退,置上商八十以次前商,副置八百于方法之下。下法之上,名廉法;方廉各命上商八十以除,除訖,倍廉法,方法,方法一退,下法再退,置上商四以次前,副置四于方法之下。下法之上,名曰隅法;方廉隅各命上商四以除,除訖,倍隅法,方法,上商得四百八十四,下法得九百六十八,不三百一十一,是方四百八十四步九百六十八分步之三百一十一”。
曰:置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步,为实,次借一算下法,步之超一位至百而止。上商置四百于之上,副置四之下。下法之商,名方法;命上商四百除,除訖,倍方法,方法一退,下法再退,置上商八十以次前商,副置八百于方法之下。下法之上,名廉法;方廉各命上商八十以除,除訖,倍廉法,方法,方法一退,下法再退,置上商四以次前,副置四于方法之下。下法之上,名曰隅法;方廉隅各命上商四以除,除訖,倍隅法,方法,上商得四百八十四,下法得九百六十八,不三百一十一,是方四百八十四步九百六十八分步之三百一十一”。


右图为筹算开方 <math>\sqrt{234567}\approx484\tfrac{311}{968}</math>。
右图为筹算开方 <math>\sqrt{234567}\approx484\tfrac{311}{968}</math>。


算法如下:
算法如下:
* 把234567放在算籌板的由上起的第二行上,''''''。
* 把234567放在算籌板的由上起的第二行上,''''''。
* 把一個標記“1”放置在第四行的位,稱為'''下法'''。
* 把一个标记“1”放置在第四行的位,称为'''下法'''。
* 估平方根的第一位,放在第一行('''商''')的百位。
* 估平方根的第一位,放在第一行('''商''')的百位。
* 商乘以下法(4×1),把放在第三行,'''方法'''。
* 商乘以下法(4×1),把放在第三行,'''方法'''。
* 將實減去商和方法的,23-4×4=7
* 将实減去商和方法的,23-4×4=7
* 方法乘以2,把它移向右,改橫碼。
* 方法乘以2,把它移向右,改橫碼。
* 把下法向右移位。
* 把下法向右移位。
* 估平方根的第二位,放在商的十位。
* 估平方根的第二位,放在商的十位。
* 商乘以下法,加到方法。
* 商乘以下法,加到方法。
* 8(方)×8(商的十位)=64,74減去64,把10放到,再105減去8(廉)×8(商的十位)=64,再把41放回
* 8(方)×8(商的十位)=64,74減去64,把10放到,再105減去8(廉)×8(商的十位)=64,再把41放回
* 把方法的位(廉)乘以2,加到原方法80。
* 把方法的位(廉)乘以2,加到原方法80。
* 把方法向右移,改方向;把下法向右移位。
* 把方法向右移,改方向;把下法向右移位。
* 估平方根的第三位。
* 估平方根的第三位。
* 商乘以下法(4×1),加到方法,此方法應為964。
* 商乘以下法(4×1),加到方法,此方法应为964。
* 從實減去4×900+4×60+4×4=76,餘下311。
* 从实減去4×900+4×60+4×4=76,餘下311。
* 把方法的位乘以2,加到原方法960。
* 把方法的位乘以2,加到原方法960。
* 答案:<math>\sqrt{234567}\approx484\tfrac{311}{968}</math>
* 答案:<math>\sqrt{234567}\approx484\tfrac{311}{968}</math>


第199行: 第199行:
[[九章算术]]卷第四《少广》有数道开立方题,其开立方术为后世开立方术的基础。
[[九章算术]]卷第四《少广》有数道开立方题,其开立方术为后世开立方术的基础。


〔二二〕又有一百九十三七千五百四十一尺、二十七分尺之一十七。問為立方何?
〔二二〕又有一百九十三七千五百四十一尺、二十七分尺之一十七。问为立方何?


答曰:一百二十四尺、太半尺。
答曰:一百二十四尺、太半尺。
立方曰:置積為實。借一算步之,超二等。所得,以再乘所借一算法,而除之。除已,三之定法。除,折而下。以三乘所得置中行。借一算置下行。步之,中超一,下超二等。,以一乘中,再乘下,皆副以加定法。以定法除。除已,倍下、并中定法。除,折下如前。之不者,亦不可。若有分者,通分。定之,訖,其母以除。若母不可者,又以母再乘定,乃之。訖,令如母而一。
立方曰:置积为实。借一算步之,超二等。所得,以再乘所借一算法,而除之。除已,三之定法。除,折而下。以三乘所得置中行。借一算置下行。步之,中超一,下超二等。,以一乘中,再乘下,皆副以加定法。以定法除。除已,倍下、并中定法。除,折下如前。之不者,亦不可。若有分者,通分。定之,訖,其母以除。若母不可者,又以母再乘定,乃之。訖,令如母而一。


<math>\sqrt[3]{1937541\frac{17}{27}}=124\frac{2}{3}</math>
<math>\sqrt[3]{1937541\frac{17}{27}}=124\frac{2}{3}</math>
第210行: 第210行:
右图为贾宪增乘开立方解九章算术第四卷少广〔一九〕
右图为贾宪增乘开立方解九章算术第四卷少广〔一九〕


今有一百八十六八百六十七尺。問為立方何?
今有一百八十六八百六十七尺。问为立方何?


答曰:一百二十三尺。
答曰:一百二十三尺。
第218行: 第218行:
== 联立方程 ==
== 联立方程 ==
[[File:Fangcheng.GIF|缩略图|左|250px|联立方程]]
[[File:Fangcheng.GIF|缩略图|左|250px|联立方程]]
九章算 卷第八 方程:
九章算 卷第八 方程:
〔一〕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二十六斗。 上、中、下禾一秉各何?
〔一〕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二十六斗。 上、中、下禾一秉各何?


答曰:
答曰:
第229行: 第229行:
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有三捆上等穀物,捆中等穀物,一捆下等穀物,共39斗;有捆上等,三捆中等,一捆下等,共34斗;有一捆上等,捆中等,三捆下等,共26斗。分找出上、中、下等穀物的量。
有三捆上等穀物,捆中等穀物,一捆下等穀物,共39斗;有捆上等,三捆中等,一捆下等,共34斗;有一捆上等,捆中等,三捆下等,共26斗。分找出上、中、下等穀物的量。


方程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三十九斗,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
方程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三十九斗,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
{| border="0" width="300" align="center" style="border: 5px solid #999; background-color:#FFFFFF"
{| border="0" width="300" align="center" style="border: 5px solid #999; background-color:#FFFFFF"
|-align="center" bgcolor="#EFEFEF"
|-align="center" bgcolor="#EFEFEF"
第259行: 第259行:
| [[File:Counting rod h3.png|20px]] [[File:Counting rod v9.png|20px]]
| [[File:Counting rod h3.png|20px]] [[File:Counting rod v9.png|20px]]
|}
|}
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者,上法,下為實即下禾之。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而除下禾之。餘如中禾秉而一,即中禾之。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而除下禾、中禾之。餘如上禾秉而一,即上禾之皆如法,各得一斗。
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者,上法,下为实即下禾之。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而除下禾之。餘如中禾秉而一,即中禾之。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而除下禾、中禾之。餘如上禾秉而一,即上禾之皆如法,各得一斗。


* 中列乘以右上角的字,即3。
* 中列乘以右上角的字,即3。
* 重中列減去右列,直到中上角的0。
* 重中列減去右列,直到中上角的0。
* 左列乘以右上角的字,即3。
* 左列乘以右上角的字,即3。
* 重左列減去右列,直到左上角的0。
* 重左列減去右列,直到左上角的0。
* 中列和左列使用上述消除算法,矩陣將簡化成三角形狀:
* 中列和左列使用上述消除算法,矩阵将简化成三角形狀:


{| border="0" width="300" align="center" style="border: 5px solid #999; background-color:#FFFFFF"
{| border="0" width="300" align="center" style="border: 5px solid #999; background-color:#FFFFFF"
第295行: 第295行:
|}
|}


一捆下等穀物的量=<math>\frac{99}{36}=2\frac{3}{4}</math>斗
一捆下等穀物的量=<math>\frac{99}{36}=2\frac{3}{4}</math>斗


一捆上等穀物=<math>9\frac{1}{4}</math>斗
一捆上等穀物=<math>9\frac{1}{4}</math>斗
第302行: 第302行:


== 行列式 ==
== 行列式 ==
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在《[[三部抄]]》的《[[解伏题之法]]》中,线性方程组的係數縱橫成方的形式,发明了[[行列式]]。孝和提出了兩種計算行列式的值的方法:逐式交乘法和交式斜乘法。
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在《[[三部抄]]》的《[[解伏题之法]]》中,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縱橫成方的形式,发明了[[行列式]]。孝和提出了两种计算行列式的值的方法:逐式交乘法和交式斜乘法。


== 高次方程 ==
== 高次方程 ==
第419行: 第419行:
* [[增乘开平方法]]
* [[增乘开平方法]]


== 註釋 ==
== 注释 ==
{{reflist|2}}
{{reflist|2}}


第433行: 第433行:
{{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


[[Category:中古代數學|C]]
[[Category:中古代数学|C]]
[[Category:日本數學史]]
[[Category:日本数学史]]
[[Category:朝古代數學]]
[[Category:朝古代数学]]
[[Category:算|C]]
[[Category:算|C]]
[[Category:越南古代數學]]
[[Category:越南古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