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44), 陝 → 陕 (4), 江蘇 → 江苏, 員 → 员 (48), 內 → 内 (26), 壯 → 壮, 參考 → 参考, 擔 → 担 (2), 全國 → 全国 (16), 集團 → 集团, 國 → 国 (210), 婦 → 妇 (2), 開 → 开 (46), 學 → 学 (11), 慶 → 庆 (2), 高級 → 高级 (2), 共產黨 → 共产党 (6), 部隊 → 部队 (23), 參 → 参 (13), 會 → 会 (58), 候補 → 候补, 長 → 长 (47), 經濟 → 经济 (2), 與 → 与 (41), 廠 → 厂 (3), 軍 → 军 (451), 黨 → 党 (9), 間 → 间 (8), 處 → 处 (16), 務 → 务 (26), 團 → 团 (65), 師 → 师 (63), 鐵 → 铁 (14), 龍 → 龙 (16), 隊 → 队 (59), 導 → 导 (4), 幹 → 干 (2), 漢 → 汉 (3), 華 → 华 (82), 作戰 → 作战 (15), 中將 → 中将, 上將 → 上将,…)
(我来啦, replaced: 鐘 → 钟 (2), 轉 → 转 (2), 騷 → 骚, 時 → 时 (79), 報 → 报 (8), 許 → 许 (9), 請 → 请 (3), 識 → 识, 態 → 态 (7), 蔣 → 蒋 (59), 帥 → 帅 (3), 澤 → 泽 (6), 別 → 别 (6), 曉 → 晓 (2), 貞 → 贞 (3), 針 → 针 (6), 陣 → 阵 (4), 偵 → 侦 (3), 顯 → 显, 遜 → 逊, 則 → 则 (7), 條 → 条 (11), 勝 → 胜, 娛 → 娱, 劃 → 划 (6), 經 → 经 (13), 編 → 编 (22), 組 → 组 (11), 葉 → 叶 (2), 軌 → 轨, 歸 → 归 (5), 備 → 备 (31), 獅 → 狮 (2), 劍 → 剑, 殲 → 歼 (3), 騎 → 骑 (8), 灃 → 沣 (5), 湯 → 汤, 響 → 响 (2), 質 → 质, 從 → 从 (11), 補 → 补 (3), 寬 → 宽 (3), 觀 → 观 (2), 雞 → 鸡, 雖 → 虽 (2), 襲 → 袭 (2), 談 →…)
第2行: 第2行:
|1=zh-cn:马可波罗; zh-hk:马可孛罗; zh-tw:马可波罗}}
|1=zh-cn:马可波罗; zh-hk:马可孛罗; zh-tw:马可波罗}}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conflict = 七七卢溝桥事
|conflict = 七七卢溝桥事
|partof = [[中国抗日战争]]
|partof = [[中国抗日战争]]
|date = 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date = 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place = [[北平]]附近 {{Coord|39|50|57|N|116|12|47|E|type:landmark_region:CN-11|display=inline,title}}<br />[[天津]]附近
|place = [[北平]]附近 {{Coord|39|50|57|N|116|12|47|E|type:landmark_region:CN-11|display=inline,title}}<br />[[天津]]附近
|result = 日军利,国军第二十九军主力撤退至保定,平津沦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result = 日军利,国军第二十九军主力撤退至保定,平津沦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ombatant1 = {{CHN-1928}}
|combatant1 = {{CHN-1928}}
|combatant2 = {{Flag|Empire of Japan}}
|combatant2 = {{Flag|Empire of Japan}}
第15行: 第15行:
}}
}}
{{二战导火索}}
{{二战导火索}}
'''七七事''',又称'''蘆溝桥抗战'''、'''卢沟桥事'''<ref name=海>{{cite book |editor=編輯委员会 |title=《[[海]]》(1989年版) |publisher=[[上海书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326-0083-0 }}</ref>{{rp|472}}、'''马可波罗桥事变'''({{lang-en|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ef name=纲/>{{rp|660}},是[[中华民国期|中华民国]]时期1937年7月7日发生在[[河北省]][[宛平县]]蘆溝桥的侵华日军有预谋的一宗军事衝突,为[[中国抗日战争]](八年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ref>{{cite book |authors=[[郭汝瑰]]、黃玉章 |url=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chapter=七七蘆溝桥事 |title=《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 |publisher=江苏人民出版社 |year=2005 |access-date=2016-07-02 |archive-date=2016-10-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4075303/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dead-url=yes }}</ref>{{rp|304-315}}。中华民国抵抗日本发动全面战争之作战<ref name=海/>{{rp|472}}。
'''七七事''',又称'''蘆溝桥抗战'''、'''卢沟桥事'''<ref name=海>{{cite book |editor=编辑委员会 |title=《[[海]]》(1989年版) |publisher=[[上海书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326-0083-0 }}</ref>{{rp|472}}、'''马可波罗桥事变'''({{lang-en|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ef name=纲/>{{rp|660}},是[[中华民国期|中华民国]]时期1937年7月7日发生在[[河北省]][[宛平县]]蘆溝桥的侵华日军有预谋的一宗军事衝突,为[[中国抗日战争]](八年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ref>{{cite book |authors=[[郭汝瑰]]、黃玉章 |url=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chapter=七七蘆溝桥事 |title=《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 |publisher=江苏人民出版社 |year=2005 |access-date=2016-07-02 |archive-date=2016-10-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4075303/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dead-url=yes }}</ref>{{rp|304-315}}。中华民国抵抗日本发动全面战争之作战<ref name=海/>{{rp|472}}。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国驻屯军|驻屯军]]在蘆溝桥附近[[军事演习|演习]]<ref name=29军/>。驻[[丰台]]日军称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即攻击城西蘆溝桥<ref name=海/>{{rp|472}}。当晚1040分,结束演习之日军称演习地点传来枪,并有一名士兵叫志村菊次郎失蹤」,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为[[西北军]])拒绝<ref name=29军/><ref>{{cite_web |url=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812160&TYPE=IMAGE_FILE&POS=1 |location=[[大阪市|大阪]] |publisher=《[[毎日新闻]]》 |date=1937-08-15 |title=事件公債増発も消化に心配はない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02043504/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812160&TYPE=IMAGE_FILE&POS=1 |archivedate=2016-02-02 |access-date=2017-04-16 }}</ref>。国军第二十九军起抵抗<ref name=海/>{{rp|472}}。翌日清晨5時許,日军炮轰宛平城<ref name=29军/>。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军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战败,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为日本佔领,[[中国抗日战争|侵华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国驻屯军|驻屯军]]在蘆溝桥附近[[军事演习|演习]]<ref name=29军/>。驻[[丰台]]日军称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即攻击城西蘆溝桥<ref name=海/>{{rp|472}}。当晚1040分,结束演习之日军称演习地点传来枪,并有一名士兵叫志村菊次郎失蹤”,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为[[西北军]])拒绝<ref name=29军/><ref>{{cite_web |url=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812160&TYPE=IMAGE_FILE&POS=1 |location=[[大阪市|大阪]] |publisher=《[[毎日新闻]]》 |date=1937-08-15 |title=事件公債増発も消化に心配はない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02043504/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812160&TYPE=IMAGE_FILE&POS=1 |archivedate=2016-02-02 |access-date=2017-04-16 }}</ref>。国军第二十九军起抵抗<ref name=海/>{{rp|472}}。翌日清晨5时许,日军炮轰宛平城<ref name=29军/>。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军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战败,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为日本佔领,[[中国抗日战争|侵华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 背景 ==
== 背景 ==
=== 地理位置 ===
=== 地理位置 ===
{{seealso|蘆溝桥|宛平城}}
{{seealso|蘆溝桥|宛平城}}
[[蘆溝桥]]在北京西南郊,跨[[永定河]](旧称蘆溝河)上<ref name=海/>{{rp|470}}。蘆溝桥始建于1189年,成于1192年,长266.5米,约7.5米,由11孔石拱成;桥旁建有石,其上共有精刻石485个<ref name=海/>{{rp|470}}。蘆溝桥高10餘米,两旁柱石精工雕琢,形各异,[[马可孛罗]]推崇,西方人称为马可孛罗桥<ref name=纲>{{cite book |author=郭廷以 |title=《近代中国史纲》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中文大学出版社 |year=1986 |edition=第3版 |isbn=9622013538 }}</ref>{{rp|66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另建有新桥;桥东附近[[宛平城]],1937年七七蘆溝桥事變」從這裡开始<ref name=海/>{{rp|470}}。
[[蘆溝桥]]在北京西南郊,跨[[永定河]](旧称蘆溝河)上<ref name=海/>{{rp|470}}。蘆溝桥始建于1189年,成于1192年,长266.5米,约7.5米,由11孔石拱成;桥旁建有石,其上共有精刻石485个<ref name=海/>{{rp|470}}。蘆溝桥高10餘米,两旁柱石精工雕琢,形各异,[[马可孛罗]]推崇,西方人称为马可孛罗桥<ref name=纲>{{cite book |author=郭廷以 |title=《近代中国史纲》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中文大学出版社 |year=1986 |edition=第3版 |isbn=9622013538 }}</ref>{{rp|66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另建有新桥;桥东附近[[宛平城]],1937年七七蘆溝桥事变”从这裡开始<ref name=海/>{{rp|470}}。


=== 历史背景 ===
=== 历史背景 ===
{{seealso|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冀察政务委员会}}
{{seealso|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冀察政务委员会}}
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依《[[辛丑约]]》约定,日本开始在[[华北]]驻军<ref name=29军>{{cite news|title=〈29军与桥共存亡 百姓慌南下〉|work=《明》|date=2015-08-02|page=新闻专题A8版}}</ref>。
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依《[[辛丑约]]》约定,日本开始在[[华北]]驻军<ref name=29军>{{cite news|title=〈29军与桥共存亡 百姓慌南下〉|work=《明》|date=2015-08-02|page=新闻专题A8版}}</ref>。


清廷被推翻后,[[支那驻屯军|驻华日军]]由清国驻屯军改名中国驻屯军」,驻地就在蘆溝桥所在宛平城外<ref name=29军/>。日本[[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制造[[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ref name=海/>{{rp|2557}}。
清廷被推翻后,[[支那驻屯军|驻华日军]]由清国驻屯军改名中国驻屯军”,驻地就在蘆溝桥所在宛平城外<ref name=29军/>。日本[[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制造[[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ref name=海/>{{rp|2557}}。


1935年日本推动[[华北五省自治]],12月[[国民政府]]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应对<ref>{{Cite_journal|url=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938821fa-c637-4e7c-aa4a-4d112b1d3fc0/e900dd4d-868f-4b00-b610-807a21df8bf7_ALLFILES.pdf|format=PDF|journal=《[[国史馆]]馆刊》|issue=第三十二期|date=2012年6月|publisher=国史馆|title=〈中正对多田的因应度〉|author=蕭李居|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214715/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938821fa-c637-4e7c-aa4a-4d112b1d3fc0/e900dd4d-868f-4b00-b610-807a21df8bf7_ALLFILES.pdf|archivedate=2016-03-05|access-date=2017-04-16}}</ref>{{rp|85-120}}。
1935年日本推动[[华北五省自治]],12月[[国民政府]]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应对<ref>{{Cite_journal|url=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938821fa-c637-4e7c-aa4a-4d112b1d3fc0/e900dd4d-868f-4b00-b610-807a21df8bf7_ALLFILES.pdf|format=PDF|journal=《[[国史馆]]馆刊》|issue=第三十二期|date=2012年6月|publisher=国史馆|title=〈中正对多田的因应度〉|author=蕭李居|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214715/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938821fa-c637-4e7c-aa4a-4d112b1d3fc0/e900dd4d-868f-4b00-b610-807a21df8bf7_ALLFILES.pdf|archivedate=2016-03-05|access-date=2017-04-16}}</ref>{{rp|85-120}}。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并于6月和9月制造两次“丰台事件”逼迫国军第二十九军撤离[[丰台]]。日本华北驻屯军占领丰台后,已经控制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并于6月和9月制造两次“丰台事件”逼迫国军第二十九军撤离[[丰台]]。日本华北驻屯军占领丰台后,已经控制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


[[两广事]]和[[西安事]]之后,中国不但未发生内战,反使更加团结<ref name=纲/>{{rp|659}}。1936年12月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千餘人在青岛登陆,佔领中国国民党市党部以武力搜索,还赴各日营紗厂毆捕罷工工人<ref name=览/>{{rp|368}}。12月23日,[[日本内閣总理大臣|日本首相]][[广田弘毅]]在[[日本樞密院|樞密院]]告,如果国民政府以容共为件,与[[张学良]]妥协,日本即断然排击<ref name=纲/>{{rp|659}}。12月28日,[[关东军]]称,倘中国政府接受共产主义与抗日政策,关东军将采任何必要方法,以防卫偽滿洲国及维持[[东亚]]和平<ref name=纲/>{{rp|659}}。
[[两广事]]和[[西安事]]之后,中国不但未发生内战,反使更加团结<ref name=纲/>{{rp|659}}。1936年12月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千餘人在青岛登陆,佔领中国国民党市党部以武力搜索,还赴各日营紗厂毆捕罷工工人<ref name=览/>{{rp|368}}。12月23日,[[日本内閣总理大臣|日本首相]][[广田弘毅]]在[[日本樞密院|樞密院]]告,如果国民政府以容共为件,与[[张学良]]妥协,日本即断然排击<ref name=纲/>{{rp|659}}。12月28日,[[关东军]]称,倘中国政府接受共产主义与抗日政策,关东军将采任何必要方法,以防卫偽洲国及维持[[东亚]]和平<ref name=纲/>{{rp|659}}。


1937年初,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再与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判华北经济问题,以南京不同意日方之要求,仍无结果<ref name=纲/>{{rp|659}}。1月6日,中国外交部向驻华日使馆抗议,天津日机散布荒謬传单刊物<ref name=/>{{rp|332}}。3月,外交部长[[王寵惠]]发表談話,謂国家主权必完整,国际关系必以平等互惠为原<ref name=纲 />{{rp|660}}。[[介石]]招待日本经济考察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日本停止在中国活动<ref name=纲/>{{rp|660}}。4月1日,日军在上海演习<ref name=览/>{{rp|369}}。4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大臣会议,決使华北成为防共、亲日、亲滿地区<ref name=纲/>{{rp|659}}。4月2日,日海军武官与天津会商,议決兴筑塘沽港口<ref name=览/>{{rp|369}}。[[紙]]言扩大[[塘沽协定]]及[[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不令华北中央化中央集权化」,甚至有驅逐第二十九军之<ref name=纲/>{{rp|659}}。4月25日,华北日本驻屯军开始在北平、天津郊区及通县附近演习<ref name=览/>{{rp|369}}。5月,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在[[热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召开会议,加緊压迫[[綏远]]、华北<ref name=纲/>{{rp|659}}。5月22日,汕头日本领事馆巡查青山釁鬧事,毆傷中国警员;日军调军赴汕头港威嚇,制造汕头事件<ref name=览/>{{rp|369}}。6月初,[[近卫文麿]]閣,广田改任外相,一意将就军人<ref name=纲/>{{rp|659}}。6月4日,国民政府要求日本拆除天津日军用无线电台<ref name=览/>{{rp|369}}。关东军参长[[东英机]]揚言,为对俄作战,应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击,清除后方威<ref name=纲/>{{rp|659-660}}。6月25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发表談話,希望中国再认日本<ref name=览/>{{rp|369}};謂中国认清日本生存与发展之权利,及偽滿洲国生存与华北之必然联<ref name=纲/>{{rp|660}}
1937年初,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再与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判华北经济问题,以南京不同意日方之要求,仍无结果<ref name=纲/>{{rp|659}}。1月6日,中国外交部向驻华日使馆抗议,天津日机散布荒謬传单刊物<ref name=/>{{rp|332}}。3月,外交部长[[王寵惠]]发表谈话,謂国家主权必完整,国际关系必以平等互惠为原<ref name=纲 />{{rp|660}}。[[介石]]招待日本经济考察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日本停止在中国活动<ref name=纲/>{{rp|660}}。4月1日,日军在上海演习<ref name=览/>{{rp|369}}。4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大臣会议,決使华北成为防共、亲日、亲地区<ref name=纲/>{{rp|659}}。4月2日,日海军武官与天津会商,议決兴筑塘沽港口<ref name=览/>{{rp|369}}。[[紙]]言扩大[[塘沽协定]]及[[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不令华北中央化中央集权化”,甚至有驅逐第二十九军之<ref name=纲/>{{rp|659}}。4月25日,华北日本驻屯军开始在北平、天津郊区及通县附近演习<ref name=览/>{{rp|369}}。5月,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在[[热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召开会议,加緊压迫[[綏远]]、华北<ref name=纲/>{{rp|659}}。5月22日,汕头日本领事馆巡查青山釁鬧事,毆傷中国警员;日军调军赴汕头港威嚇,制造汕头事件<ref name=览/>{{rp|369}}。6月初,[[近卫文麿]]閣,广田改任外相,一意将就军人<ref name=纲/>{{rp|659}}。6月4日,国民政府要求日本拆除天津日军用无线电台<ref name=览/>{{rp|369}}。关东军参长[[东英机]]揚言,为对俄作战,应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击,清除后方威<ref name=纲/>{{rp|659-660}}。6月25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发表谈话,希望中国再认日本<ref name=览/>{{rp|369}};謂中国认清日本生存与发展之权利,及偽洲国生存与华北之必然联<ref name=纲/>{{rp|660}}


=== 国民革命军 ===
=== 国民革命军 ===
第42行: 第42行:
[[File:Chinese Soldier Went Out of Wanping.jpg|缩略图|宛平县守军出动]]
[[File:Chinese Soldier Went Out of Wanping.jpg|缩略图|宛平县守军出动]]
[[File:Army 29 Fighting 1937.jpg|缩略图|二十九军]]
[[File:Army 29 Fighting 1937.jpg|缩略图|二十九军]]
1930年3月20日,[[中原大战]]爆发,由[[韩复榘]]、[[孙殿英]]两部在[[隴海铁路]][[德]]开其端(「中原大战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挑战中央政府之内战<ref name=>{{cite book |authors=[[芳上]]总策画,朱文原、周美华、惠芬、高素兰、陈曼华、欧素瑛編輯撰稿 |title=《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大事》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国史馆 |year=2012 |isbn=978-986-03-3586-6 }}</ref>{{rp|241}})。
1930年3月20日,[[中原大战]]爆发,由[[韩复榘]]、[[孙殿英]]两部在[[隴海铁路]][[德]]开其端(“中原大战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挑战中央政府之内战<ref name=>{{cite book |authors=[[芳上]]总策画,朱文原、周美华、惠芬、高素兰、陈曼华、欧素瑛编辑撰稿 |title=《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大事》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国史馆 |year=2012 |isbn=978-986-03-3586-6 }}</ref>{{rp|241}})。


七七事前,中国士兵大多是[[文盲]]<ref>{{cite web |title=死战卢沟桥:学生兵十命换一命与日军拼刺刀 |url=http://phtv.ifeng.com/yuanchuang/detail_2013_06/18/26521310_0.shtml |website=凤凰网 |accessdate=2017-06-20 |archive-date=2017-11-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08210220/http://phtv.ifeng.com/yuanchuang/detail_2013_06/18/26521310_0.shtml |dead-url=no }}</ref>,截至1936年底,全国训练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学历之合格預兵,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之候补军官全国880人;当一粒子弹值约相当于7斤半[[稻|大米]]或35个[[蛋]],因此平训练多为空枪射击,训练素非常低下,枪法不準<ref name=击>{{cite news |title=〈军力远日本 子弹高 空枪练射击〉 |work=《明》 |date=2015-08-02 |page=新闻专题A8版 }}</ref>。7月初,日本[[中国驻屯军]]在[[北平城]]外的蘆溝桥、[[长辛店镇|长辛店]]、回龙桥、[[京广铁路|平汉线]]等处进行军事演习,制造摩擦<ref>{{Cite_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严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5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9787806439692 }}</ref>{{rp|163}}。事變時,中国全国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48门<ref name=击/>。
七七事前,中国士兵大多是[[文盲]]<ref>{{cite web |title=死战卢沟桥:学生兵十命换一命与日军拼刺刀 |url=http://phtv.ifeng.com/yuanchuang/detail_2013_06/18/26521310_0.shtml |website=凤凰网 |accessdate=2017-06-20 |archive-date=2017-11-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08210220/http://phtv.ifeng.com/yuanchuang/detail_2013_06/18/26521310_0.shtml |dead-url=no }}</ref>,截至1936年底,全国训练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学历之合格預兵,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之候补军官全国880人;当一粒子弹值约相当于7斤半[[稻|大米]]或35个[[蛋]],因此平训练多为空枪射击,训练素非常低下,枪法不準<ref name=击>{{cite news |title=〈军力远日本 子弹高 空枪练射击〉 |work=《明》 |date=2015-08-02 |page=新闻专题A8版 }}</ref>。7月初,日本[[中国驻屯军]]在[[北平城]]外的蘆溝桥、[[长辛店镇|长辛店]]、回龙桥、[[京广铁路|平汉线]]等处进行军事演习,制造摩擦<ref>{{Cite_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严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5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9787806439692 }}</ref>{{rp|163}}。事变时,中国全国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48门<ref name=击/>。


1937年上半年以前,国军在华北前线驻防只有[[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一个军兵力<ref name=集>{{cite book |editor=武月星主 |title=《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7503117664 |year=1995 }}</ref>{{rp|53}},辖4个步兵师、1个兵师、1个特务旅、2个保安旅,总兵力约10万人<ref name=集/>{{rp|56}},分散于张家口、北平、天津及[[平綏铁路]]、北宁铁路沿线,兵力十分单薄<ref name=集/>{{rp|53}}。
1937年上半年以前,国军在华北前线驻防只有[[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一个军兵力<ref name=集>{{cite book |editor=武月星主 |title=《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7503117664 |year=1995 }}</ref>{{rp|53}},辖4个步兵师、1个兵师、1个特务旅、2个保安旅,总兵力约10万人<ref name=集/>{{rp|56}},分散于张家口、北平、天津及[[平綏铁路]]、北宁铁路沿线,兵力十分单薄<ref name=集/>{{rp|53}}。


1937年6月,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团第三营(约1,400人)为加强蘆溝桥地区防,将第十一连配置于铁路桥西端大王(营部所在地),重迫击砲连置铁路桥西,轻迫击砲连置城东门内,重机枪枪连置城内东北、西南部;并6月26日开始,实行夜间特警戒<ref name=集/>{{rp|55}}。
1937年6月,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团第三营(约1,400人)为加强蘆溝桥地区防,将第十一连配置于铁路桥西端大王(营部所在地),重迫击砲连置铁路桥西,轻迫击砲连置城东门内,重机枪枪连置城内东北、西南部;并6月26日开始,实行夜间特警戒<ref name=集/>{{rp|55}}。


至于中国之決计应战,一以迫出此,日本野心并无止境,如再忍让,不惟华北将为东北之续,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憤激已至极点,中共主战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内战将重起;三以中国非日本之敵,然以土地之广,断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四以英、美深忌日本力之扩张,假以日,国际情定有化,彼如与日本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何況中、苏正在判互不侵犯约,短期内可望获得援助<ref name=纲/>{{rp|663}}。事变发生前,第二十九军军长为[[宋哲元]],副军长为[[佟麟閣]]、[[秦德纯]],参谋长为张樾亭,副参谋长为[[张克侠]],总参议为[[张维藩]],兵力编成如下表<ref name=月>{{cite book |series=战史丛书 |title=《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 昭和十三年一月》 |publisher=朝云新闻社 |year=1975 |others=ASIN B000J9D6BC }}</ref>{{rp|141}}。
至于中国之決计应战,一以迫出此,日本野心并无止境,如再忍让,不惟华北将为东北之续,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憤激已至极点,中共主战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内战将重起;三以中国非日本之敵,然以土地之广,断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四以英、美深忌日本力之扩张,假以日,国际情定有化,彼如与日本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何況中、苏正在判互不侵犯约,短期内可望获得援助<ref name=纲/>{{rp|663}}。事变发生前,第二十九军军长为[[宋哲元]],副军长为[[佟麟閣]]、[[秦德纯]],参谋长为张樾亭,副参谋长为[[张克侠]],总参议为[[张维藩]],兵力编成如下表<ref name=月>{{cite book |series=战史丛书 |title=《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 昭和十三年一月》 |publisher=朝云新闻社 |year=1975 |others=ASIN B000J9D6BC }}</ref>{{rp|141}}。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第81行: 第81行:
|}
|}


而[[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中除第二十九军以外的部队(7月上旬)有第三十九师(师长[[庞炳勋]])、第六十八师(师长[[李服膺]])、第九十一师(师长[[冯占海]])、第一〇一师、第一一六师(师长[[缪澄流]])、第一一九师(师长[[黄显声]])、第一三〇师、第一三九师、第一四一师、第一四二师、骑兵第二师(师长[[黄显声]]),总兵力约153,000名。
而[[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中除第二十九军以外的部队(7月上旬)有第三十九师(师长[[庞炳勋]])、第六十八师(师长[[李服膺]])、第九十一师(师长[[冯占海]])、第一〇一师、第一一六师(师长[[缪澄流]])、第一一九师(师长[[黄显声]])、第一三〇师、第一三九师、第一四一师、第一四二师、骑兵第二师(师长[[黄显声]]),总兵力约153,000名。


=== 日本军方 ===
=== 日本军方 ===
{{see also|中国驻屯军}}
{{see also|中国驻屯军}}
日军强占中国东北地区后,继续对河北省、察哈尔省及綏远省等,施行其武力压迫及政治分化等,造成各种傀儡組織,在冀东有冀察防共自治政府」,在察北蒙汉回自治政府」;更于各该区积极培养成立保安自治等部队<ref>《抗日战史,七七事与平津作战》,第5-7頁</ref>河北事件发生以来,日军任意作非法演习<ref name=纲/>{{rp|660}}。日本军部积极作侵华之动员準<ref name=史>{{cite book |author=李守孔 |title=《中国现代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三民书局]] |year=1973 |isbn=978-957-14-0663-3 }}</ref>{{rp|111}}。宋哲元与田代皖判之,川越茂亦晉见介石有所表示<ref name=纲/>{{rp|660}}。1936年上半年,日本向华北增兵,强化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设在[[天津]]<ref name=集/>{{rp|53}}。4月,华北日军开始演习<ref name=纲/>{{rp|660}}。5月,在[[古北口]]等处筑炮台,在[[北宁铁路]]沿线派驻重兵<ref name=集/>{{rp|53}}。自5月起,日本不断扩充华北驻屯军<ref name=集/>{{rp|56}}。9月,强佔[[丰台]]<ref name=集/>{{rp|53}}。
日军强占中国东北地区后,继续对河北省、察哈尔省及綏远省等,施行其武力压迫及政治分化等,造成各种傀儡组织,在冀东有冀察防共自治政府”,在察北蒙汉回自治政府”;更于各该区积极培养成立保安自治等部队<ref>《抗日战史,七七事与平津作战》,第5-7頁</ref>河北事件发生以来,日军任意作非法演习<ref name=纲/>{{rp|660}}。日本军部积极作侵华之动员準<ref name=史>{{cite book |author=李守孔 |title=《中国现代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三民书局]] |year=1973 |isbn=978-957-14-0663-3 }}</ref>{{rp|111}}。宋哲元与田代皖判之,川越茂亦晉见介石有所表示<ref name=纲/>{{rp|660}}。1936年上半年,日本向华北增兵,强化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设在[[天津]]<ref name=集/>{{rp|53}}。4月,华北日军开始演习<ref name=纲/>{{rp|660}}。5月,在[[古北口]]等处筑炮台,在[[北宁铁路]]沿线派驻重兵<ref name=集/>{{rp|53}}。自5月起,日本不断扩充华北驻屯军<ref name=集/>{{rp|56}}。9月,强佔[[丰台]]<ref name=集/>{{rp|53}}。


[[1937年中国|1937年]]1月20日,日本参本部提出要給中国給予致命的痛击<ref>{{cite book |author=秦郁 |title=《日中关系史》 }}</ref>{{rp|333}}。2月外务省制定《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ref>{{cite book |editors=[[日本外务省]] |title=《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文书》 |location=[[东京]] |publisher=[[原书房]] |year=1969 }}</ref>{{rp|356-357}}。2月1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丰台等地驻军;3月24日,日70艘擬在青岛大演习,以中国为假想敵<ref name=览>{{cite book |editor=徐平 |title=《侵华日军通览(1931-1945)》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三联书店(香港)]] |year=2014 |isbn=978-962-04-3335-1 }}</ref>{{rp|369}}。5月22日,日本驻汕头领事馆巡查青山清偕四戈迁入汕头永平路神州行居住,拒户口,并毆傷中国警察,遭中方拘捕,日开赴汕头威嚇,称汕头事件<ref name=民/>{{rp|5430}};5月25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及广州领事馆为汕头事件向中国外交部及广东省政府提出抗议<ref name=民/>{{rp|5432}};5月26日,日本内閣討论汕头事件,日驻台湾海军军奉命开抵汕头<ref name=民/>{{rp|5433}};5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汕头事件发表談話明日人拒不登户口,且行兇毆傷中国警员,日本政府训令驻使馆日高代办,第二次向中国提出汕头事件抗议<ref name=民/>{{rp|5433-5434}};5月28日,中国外交部驻两广特派员[[刁作谦]]派秘书凌士芬飞汕头调查日人毆警案,日驻广州领事馆副领事{{Tsl|ja|竹吉治|竹吉治}}同行<ref name=民/>{{rp|5434}};5月29日,中日双方人员在汕头调日人清山清欧击,证实为日人先行兇<ref name=民/>{{rp|5434}};5月30日,汕案已查明,日方表示愿就地和平解決,驻汕头日已撤退3艘<ref name=民/>{{rp|5435}};6月8日,离汕头日复折回示威,日艦駛至汕头者增至7艘<ref name=民/>{{rp|5442}};6月12日,日本对解決汕头事件又复提出新要求<ref name=民/>{{rp|5445}};6月15日,日違例回汕头,外交部特派员刁作谦向日本领事抗议<ref name=民/>{{rp|5446}}。6月日本集中其[[河边正三|河边]]旅团于北平近郊<ref name=史/>{{rp|111}},驻军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ref name=月/>。6月21日,华北日军驻屯军司令部成立临作战课,以準侵华战争<ref name=览/>{{rp|369}}。6月25日,日军在蘆溝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ref name=/>{{rp|335}}。日军开始在蘆溝桥一带连日举行夜间演习<ref name=览/>{{rp|369}}。丰台的驻屯军第1团第3营在蘆溝桥附近的军事演习及挑衅活动日趨频繁<ref name=集/>{{rp|55}}。日军逐日不断训练、示威,更计以丰台到蘆溝桥一带60多[[公頃]]土地建飞机场,要求中国卖出块土地,中方不予理睬。日军一面向中国地方当局施压,一面增加在蘆溝桥一带演习,最初不过每月或半月一次,用虚弹射击,白晝演习;后来渐增到3天或5天一次,改用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演习部队有几次想进入宛平县城,被中国守军严厲拒绝。6月28日,关东军司令官、朝鲜总督、南滿铁路总裁、华北屯驻军司令官在大连会议,侵华形,日趨积极<ref name=/>{{rp|335}}。
[[1937年中国|1937年]]1月20日,日本参本部提出要給中国給予致命的痛击<ref>{{cite book |author=秦郁 |title=《日中关系史》 }}</ref>{{rp|333}}。2月外务省制定《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ref>{{cite book |editors=[[日本外务省]] |title=《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文书》 |location=[[东京]] |publisher=[[原书房]] |year=1969 }}</ref>{{rp|356-357}}。2月1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丰台等地驻军;3月24日,日70艘擬在青岛大演习,以中国为假想敵<ref name=览>{{cite book |editor=徐平 |title=《侵华日军通览(1931-1945)》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三联书店(香港)]] |year=2014 |isbn=978-962-04-3335-1 }}</ref>{{rp|369}}。5月22日,日本驻汕头领事馆巡查青山清偕四戈迁入汕头永平路神州行居住,拒户口,并毆傷中国警察,遭中方拘捕,日开赴汕头威嚇,称汕头事件<ref name=民/>{{rp|5430}};5月25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及广州领事馆为汕头事件向中国外交部及广东省政府提出抗议<ref name=民/>{{rp|5432}};5月26日,日本内閣討论汕头事件,日驻台湾海军军奉命开抵汕头<ref name=民/>{{rp|5433}};5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汕头事件发表谈话明日人拒不登户口,且行兇毆傷中国警员,日本政府训令驻使馆日高代办,第二次向中国提出汕头事件抗议<ref name=民/>{{rp|5433-5434}};5月28日,中国外交部驻两广特派员[[刁作谦]]派秘书凌士芬飞汕头调查日人毆警案,日驻广州领事馆副领事{{Tsl|ja|竹吉治|竹吉治}}同行<ref name=民/>{{rp|5434}};5月29日,中日双方人员在汕头调日人清山清欧击,证实为日人先行兇<ref name=民/>{{rp|5434}};5月30日,汕案已查明,日方表示愿就地和平解決,驻汕头日已撤退3艘<ref name=民/>{{rp|5435}};6月8日,离汕头日复折回示威,日舰驶至汕头者增至7艘<ref name=民/>{{rp|5442}};6月12日,日本对解決汕头事件又复提出新要求<ref name=民/>{{rp|5445}};6月15日,日違例回汕头,外交部特派员刁作谦向日本领事抗议<ref name=民/>{{rp|5446}}。6月日本集中其[[河边正三|河边]]旅团于北平近郊<ref name=史/>{{rp|111}},驻军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ref name=月/>。6月21日,华北日军驻屯军司令部成立临作战课,以準侵华战争<ref name=览/>{{rp|369}}。6月25日,日军在蘆溝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ref name=/>{{rp|335}}。日军开始在蘆溝桥一带连日举行夜间演习<ref name=览/>{{rp|369}}。丰台的驻屯军第1团第3营在蘆溝桥附近的军事演习及挑衅活动日趨频繁<ref name=集/>{{rp|55}}。日军逐日不断训练、示威,更计以丰台到蘆溝桥一带60多[[公頃]]土地建飞机场,要求中国卖出块土地,中方不予理睬。日军一面向中国地方当局施压,一面增加在蘆溝桥一带演习,最初不过每月或半月一次,用虚弹射击,白晝演习;后来渐增到3天或5天一次,改用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演习部队有几次想进入宛平县城,被中国守军严厲拒绝。6月28日,关东军司令官、朝鲜总督、南铁路总裁、华北屯驻军司令官在大连会议,侵华形,日趨积极<ref name=/>{{rp|335}}。


日本之所以于此发动战争,一以中国共产党再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容共、联俄之局复成,必遏制,先控有华北;二以中国国力尚待充实,必早予以挫折,不信介石真有作战決心;三以德、日防共协定及日、义协定已于1936年11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断然行动<ref name=纲/>{{rp|663}}。事发生前,日军[[中国驻屯军]]约5,600名(另说8,400人<ref name=集/>{{rp|56}}),其中主力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各驻扎一支部队。天津驻有步兵第2团主力、炮步立团、战车队、工兵队、机器化学战队及兵队一部<ref name=集/>{{rp|56}}。日驻军兵力如下<ref name=月/>:
日本之所以于此发动战争,一以中国共产党再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容共、联俄之局复成,必遏制,先控有华北;二以中国国力尚待充实,必早予以挫折,不信介石真有作战決心;三以德、日防共协定及日、义协定已于1936年11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断然行动<ref name=纲/>{{rp|663}}。事发生前,日军[[中国驻屯军]]约5,600名(另说8,400人<ref name=集/>{{rp|56}}),其中主力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各驻扎一支部队。天津驻有步兵第2团主力、炮步立团、战车队、工兵队、机器化学战队及兵队一部<ref name=集/>{{rp|56}}。日驻军兵力如下<ref name=月/>: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第166行: 第166行:
|陆军运输部塘沽分部||
|陆军运输部塘沽分部||
|}
|}
加上日本之偽军,足以对华北安全构成威;驻中国东北关东军辖4个师、4个旅及5个立守队,成为进攻华北二线部队;另外,日本台湾军和朝鲜军共有2个师兵力<ref name=集 />{{rp|53}}。
加上日本之偽军,足以对华北安全构成威;驻中国东北关东军辖4个师、4个旅及5个立守队,成为进攻华北二线部队;另外,日本台湾军和朝鲜军共有2个师兵力<ref name=集 />{{rp|53}}。


== 事变经过间表 ==
== 事变经过间表 ==
[[File:Lugouqiao2.jpg|缩略图|卢溝桥(2005年)]]
[[File:Lugouqiao2.jpg|缩略图|卢溝桥(2005年)]]
[[File:HK SKW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Lugou Bridge 2.JPG|缩略图|右|反映七七事的模型]]
[[File:HK SKW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Lugou Bridge 2.JPG|缩略图|右|反映七七事的模型]]
1937年7月6日,日军驻丰台部队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三十七师驻军不许,相持达十余小时,至晚始退去。7月7日三十七师驻军接到报告说:日军今日出外演习,枪炮都配备了弹药,与往日情况不同。旅长[[何基]]当据以报告了正在保定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并促其速返。冯立即赶回北平,听取了何基的情况报告,并与何布置了应战的准备。
1937年7月6日,日军驻丰台部队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三十七师驻军不许,相持达十余小时,至晚始退去。7月7日三十七师驻军接到报告说:日军今日出外演习,枪炮都配备了弹药,与往日情况不同。旅长[[何基]]当据以报告了正在保定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并促其速返。冯立即赶回北平,听取了何基的情况报告,并与何布置了应战的准备。


=== 事变起因各执一词 ===
=== 事变起因各执一词 ===
根据介石传记《中正》中收录的《[[何应钦|何(应欽)]]上将军事报告》一文,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
根据介石传记《中正》中收录的《[[何应钦|何(应欽)]]上将军事报告》一文,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蘆溝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当时在山东乐陵县老家修祖坟)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7日当天由保定返回北平指挥)第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在西苑旅部)第二一九团(代理团长[[吉星文]],由庐山军官训练团回防长辛店车站)第三营(营长金振中,营部在宛平县城负责第一线战斗指挥,重伤后由陈光然团长接防指挥)。驻宛平和蘆沟桥的守军,有“步兵四个连,重机枪一连,重迫击炮一连,轻迫击炮一连,合计战斗力1400余人”。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蘆溝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蘆溝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蘆溝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当时在山东乐陵县老家修祖坟)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7日当天由保定返回北平指挥)第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在西苑旅部)第二一九团(代理团长[[吉星文]],由庐山军官训练团回防长辛店车站)第三营(营长金振中,营部在宛平县城负责第一线战斗指挥,重伤后由陈光然团长接防指挥)。驻宛平和蘆沟桥的守军,有“步兵四个连,重机枪一连,重迫击炮一连,轻迫击炮一连,合计战斗力1400余人”。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蘆溝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蘆溝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第180行: 第180行:
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ref>日本陆军省 资料 1937</ref>{{rp|3-8}}:
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ref>日本陆军省 资料 1937</ref>{{rp|3-8}}:


“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蘆溝桥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在河畔的[[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蘆溝桥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第一连队长[[牟田口廉也]]<ref>{{cite book |author=今泉正顕 |script-title=ja:人物なるほど一日一話」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GbYni5yLKwC&pg=PP227&d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7%E6%9C%888%E6%97%A5+7%E6%9C%887%E6%97%A5&sa=X&redir_esc=y#v=onepage&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207%E6%9C%888%E6%97%A5%207%E6%9C%887%E6%97%A5&f=true |date=2003-12-17 |origyear=2003 |language=ja |publisher=PHP研究所 |isbn=978-4-569-66090-5 |title= |access-date=2017-07-04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24023/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GbYni5yLKwC&pg=PP227&d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7%E6%9C%888%E6%97%A5+7%E6%9C%887%E6%97%A5&sa=X&redir_esc=y#v=onepage&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207%E6%9C%888%E6%97%A5%207%E6%9C%887%E6%97%A5&f=true |dead-url=no }}</ref>在联络北平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蘆溝桥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在河畔的[[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蘆溝桥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第一连队长[[牟田口廉也]]<ref>{{cite book |author=今泉正顕 |script-title=ja:人物なるほど一日一话”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GbYni5yLKwC&pg=PP227&d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7%E6%9C%888%E6%97%A5+7%E6%9C%887%E6%97%A5&sa=X&redir_esc=y#v=onepage&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207%E6%9C%888%E6%97%A5%207%E6%9C%887%E6%97%A5&f=true |date=2003-12-17 |origyear=2003 |language=ja |publisher=PHP研究所 |isbn=978-4-569-66090-5 |title= |access-date=2017-07-04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24023/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GbYni5yLKwC&pg=PP227&d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7%E6%9C%888%E6%97%A5+7%E6%9C%887%E6%97%A5&sa=X&redir_esc=y#v=onepage&q=%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4%BB%B6%207%E6%9C%888%E6%97%A5%207%E6%9C%887%E6%97%A5&f=true |dead-url=no }}</ref>在联络北平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战斗命令。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挂甲峪龙王|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战斗命令。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蘆溝桥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蘆溝桥。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20名,负伤60名左右。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蘆溝桥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蘆溝桥。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20名,负伤60名左右。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第193行: 第193行:


=== 事变爆发 ===
=== 事变爆发 ===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蘆溝桥,战事爆发,委员长派兵北上,決心应战,并令宋哲元驻保定指揮<ref name=表>{{cite book |authors=[[陈布雷|陈-{布}-雷]]等著 |title=《介石先生年表》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传文学]]出版社 |date=1978-06-01 }}</ref>{{rp|35}}。日军在北平西南15公里交通要道蘆溝桥演集夜战<ref name=纲/>{{rp|660}}。下午,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到蘆溝桥北面回[[挂甲峪龙王|龙王庙]]至[[大瓦窯站|大瓦窯]]一带演习<ref name=集/>{{rp|55}}。1930分,驻丰台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至蘆溝桥西北[[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举行军事演习<ref name=民/>{{rp|5463}}。2240分,在日军演习方向起枪<ref name=集/>{{rp|55}}。宛平守军突聽到城东北日军演习位置起枪<ref name=民/>{{rp|5463}}。23<ref name=纲/>{{rp|660}},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称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之士兵失蹤<ref name=29军/>,要求入宛平县搜查<ref name=纲/>{{rp|660}},遭守城之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团拒绝<ref name=29军/>。午夜,日军在[[宛平县]]蘆溝桥一带演集,藉口失踪士兵一名,欲入城搜查<ref name=史/>{{rp|111}}。日军向宛平县城射击,进而向蘆溝桥一带发起进攻<ref name=览/>{{rp|369}}。蘆溝桥事變」爆发<ref name=/>{{rp|336}}。继称失踪日兵队,仍明瞭过情形<ref name=纲/>{{rp|660}}。中国答应共同调查,日军竟突然进攻<ref name=纲/>{{rp|660}}。夜十二时,日使馆武官(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冀察当局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顷间在蘆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混乱现象,结果失落日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兵。”中方因其所称各点不近情理,显系别有企图,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少顷,松井又来电话,声称:中方如不允许,彼方将以武力保卫前进。又为中方所拒绝。中国驻军吉星文团以值深夜,恐引起地方不安,婉加拒绝;旋冀察当局与日本驻屯军司令交涉,商定双方各派员5人实地调查<ref name=史/>{{rp|111}}。七七事變」于是爆发<ref name=纲/>{{rp|660}}。中方派出[[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3人,与日方代表纓井、日军給官寺平、秘书藤三人,于7月8日晨四时许到达宛平县署。夜11藉口搜查失蹤哨兵,突砲宛平城;国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吉星文团起抵抗,双方互有傷亡,成为抗日战争之导火线<ref name=/>{{rp|336}}。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蘆溝桥,战事爆发,委员长派兵北上,決心应战,并令宋哲元驻保定指揮<ref name=表>{{cite book |authors=[[陈布雷|陈-{布}-雷]]等著 |title=《介石先生年表》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传文学]]出版社 |date=1978-06-01 }}</ref>{{rp|35}}。日军在北平西南15公里交通要道蘆溝桥演集夜战<ref name=纲/>{{rp|660}}。下午,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到蘆溝桥北面回[[挂甲峪龙王|龙王庙]]至[[大瓦窯站|大瓦窯]]一带演习<ref name=集/>{{rp|55}}。1930分,驻丰台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至蘆溝桥西北[[挂甲峪龙王|龙王庙]]附近举行军事演习<ref name=民/>{{rp|5463}}。2240分,在日军演习方向起枪<ref name=集/>{{rp|55}}。宛平守军突聽到城东北日军演习位置起枪<ref name=民/>{{rp|5463}}。23<ref name=纲/>{{rp|660}},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称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之士兵失蹤<ref name=29军/>,要求入宛平县搜查<ref name=纲/>{{rp|660}},遭守城之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团拒绝<ref name=29军/>。午夜,日军在[[宛平县]]蘆溝桥一带演集,藉口失踪士兵一名,欲入城搜查<ref name=史/>{{rp|111}}。日军向宛平县城射击,进而向蘆溝桥一带发起进攻<ref name=览/>{{rp|369}}。蘆溝桥事变”爆发<ref name=/>{{rp|336}}。继称失踪日兵队,仍明瞭过情形<ref name=纲/>{{rp|660}}。中国答应共同调查,日军竟突然进攻<ref name=纲/>{{rp|660}}。夜十二时,日使馆武官(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冀察当局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顷间在蘆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混乱现象,结果失落日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兵。”中方因其所称各点不近情理,显系别有企图,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少顷,松井又来电话,声称:中方如不允许,彼方将以武力保卫前进。又为中方所拒绝。中国驻军吉星文团以值深夜,恐引起地方不安,婉加拒绝;旋冀察当局与日本驻屯军司令交涉,商定双方各派员5人实地调查<ref name=史/>{{rp|111}}。七七事变”于是爆发<ref name=纲/>{{rp|660}}。中方派出[[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3人,与日方代表纓井、日军給官寺平、秘书藤三人,于7月8日晨四时许到达宛平县署。夜11藉口搜查失蹤哨兵,突砲宛平城;国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吉星文团起抵抗,双方互有傷亡,成为抗日战争之导火线<ref name=/>{{rp|336}}。


7月8日凌晨2,日驻屯军第3营主力佔领宛平城外唯一制高点沙(日称一文字山)<ref name=集/>{{rp|55}}。日驻屯军佔领宛平城东门外1公里的沙。晨5,日方仍坚持入城搜查,中方未允,日军竟突向县城攻击,中国军队以守土有责,起抵抗,日军不支败退,由是战端乃启<ref name=史/>{{rp|111}}。日方代表纓井、日军給官寺平坚持入城搜查。中日双方判,日方要求中国军队于8月11日先自蘆溝桥撤退,中国方面坚決予以拒绝,判无结果<ref name=览/>{{rp|370}}。530分左右,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步、砲兵400多人,向宛平城外第二十九军地进攻<ref name=集/>{{rp|55}}。正交涉间,忽闻东门外枪声大作,顷刻间,西门外大炮机枪声又起。第二十九军司令部(代理军长[[冯治安]])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蘆溝桥和宛平城」,「蘆溝桥即尔等之墳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ref name=29军/>。上午11战鬥再起<ref name=览/>{{rp|370}}。一木清直带领第3营主力向回龙、铁路桥地进攻,在回龙与中国守军激战<ref name=集/>{{rp|55}}。第二十九军第二一九团第三营守卫蘆溝桥和宛平城,在营长金振中指揮下起抵抗,双方互有傷亡<ref name=29军/>。中国守军英勇抗击,两个排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犧牲;接著,日军继续向中国守军进攻,猛烈炮火炸毀宛平县公署及大批民房<ref name=集/>{{rp|55}}。13,牟田口廉北平到达宛平城外沙前线;16時許,日华北驻屯军旅长河边正三到达丰台,命令日军将兵力集结于蘆溝桥车站附近,準明天天亮进攻<ref name=集/>{{rp|55}}。至7月8日下午,[[何基沣]]旅从长辛店以北的第219团及八宝山以南的第220团一齐向日军反攻,并与敌实行白刃战,复将铁路桥及[[挂甲峪龙王|龙王庙]]等处夺回。16時許,日华北驻屯军旅长[[河边正三]]到达丰台,命令日军将兵力集结于蘆溝桥车站附近,準明天天亮进攻<ref name=集/>{{rp|55}}。河边旅团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函约王冷齋与守军吉星文团长、金振中营长出城会商,王冷齋等以未便擅离职守却之;185分,日军炮击宛平专署,金振中负傷,国军步兵两连手持大刀、手枪突蘆溝桥附近日军地,斬获甚众<ref name=民>{{cite book |editors=[[李新 (1918年)|李新]]总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 |title=《中华民国史大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华书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ref>{{rp|5465}}。日军利用緩兵之计,弔誘中国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表示系地方事件,愿作和平之解決;而暗中緊急动员,分三路向平津采取包围形<ref name=史/>{{rp|111}}。当晚冯治安下反攻令,并发表明称,「和平固所愿,但日方如一再进攻,为自卫计,唯有与之周旋」,日方获悉后,即多方派人疏通,又允无件撤兵,秦、冯二人乃收回反攻令;北平市区及四郊临戒严司令部成立,冯治安任司令,宣布每晚8起城门全闭,11后全市断绝交通,禁止行人通行,并封锁至[[通州 (北京)|通州]]交通<ref name=民/>{{rp|5465}}。
7月8日凌晨2,日驻屯军第3营主力佔领宛平城外唯一制高点沙(日称一文字山)<ref name=集/>{{rp|55}}。日驻屯军佔领宛平城东门外1公里的沙。晨5,日方仍坚持入城搜查,中方未允,日军竟突向县城攻击,中国军队以守土有责,起抵抗,日军不支败退,由是战端乃启<ref name=史/>{{rp|111}}。日方代表纓井、日军給官寺平坚持入城搜查。中日双方判,日方要求中国军队于8月11日先自蘆溝桥撤退,中国方面坚決予以拒绝,判无结果<ref name=览/>{{rp|370}}。530分左右,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步、砲兵400多人,向宛平城外第二十九军地进攻<ref name=集/>{{rp|55}}。正交涉间,忽闻东门外枪声大作,顷刻间,西门外大炮机枪声又起。第二十九军司令部(代理军长[[冯治安]])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蘆溝桥和宛平城”,“蘆溝桥即尔等之墳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ref name=29军/>。上午11战鬥再起<ref name=览/>{{rp|370}}。一木清直带领第3营主力向回龙、铁路桥地进攻,在回龙与中国守军激战<ref name=集/>{{rp|55}}。第二十九军第二一九团第三营守卫蘆溝桥和宛平城,在营长金振中指揮下起抵抗,双方互有傷亡<ref name=29军/>。中国守军英勇抗击,两个排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犧牲;接著,日军继续向中国守军进攻,猛烈炮火炸毀宛平县公署及大批民房<ref name=集/>{{rp|55}}。13,牟田口廉北平到达宛平城外沙前线;16时许,日华北驻屯军旅长河边正三到达丰台,命令日军将兵力集结于蘆溝桥车站附近,準明天天亮进攻<ref name=集/>{{rp|55}}。至7月8日下午,[[何基沣]]旅从长辛店以北的第219团及八宝山以南的第220团一齐向日军反攻,并与敌实行白刃战,复将铁路桥及[[挂甲峪龙王|龙王庙]]等处夺回。16时许,日华北驻屯军旅长[[河边正三]]到达丰台,命令日军将兵力集结于蘆溝桥车站附近,準明天天亮进攻<ref name=集/>{{rp|55}}。河边旅团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函约王冷齋与守军吉星文团长、金振中营长出城会商,王冷齋等以未便擅离职守却之;185分,日军炮击宛平专署,金振中负傷,国军步兵两连手持大刀、手枪突蘆溝桥附近日军地,斬获甚众<ref name=民>{{cite book |editors=[[李新 (1918年)|李新]]总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 |title=《中华民国史大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华书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ref>{{rp|5465}}。日军利用緩兵之计,弔誘中国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表示系地方事件,愿作和平之解決;而暗中緊急动员,分三路向平津采取包围形<ref name=史/>{{rp|111}}。当晚冯治安下反攻令,并发表明称,“和平固所愿,但日方如一再进攻,为自卫计,唯有与之周旋”,日方获悉后,即多方派人疏通,又允无件撤兵,秦、冯二人乃收回反攻令;北平市区及四郊临戒严司令部成立,冯治安任司令,宣布每晚8起城门全闭,11后全市断绝交通,禁止行人通行,并封锁至[[通州 (北京)|通州]]交通<ref name=民/>{{rp|5465}}。


日军为争取间调整部署,与中国方面判,双方达成临停战协议<ref name=集/>{{rp|55}}。国军与日军在蘆溝桥附近相持,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等与日军代表判,拒绝日军要求国军蘆溝桥方面撤退至[[永定河]]西岸;战事复起,日军向龙王附近等处进攻,占据龙王、铁路桥及丰台等地,晚上进攻宛平城,国军起反击<ref name=民/>{{rp|5466}}。双方协议,军队各返原防<ref name=纲/>{{rp|660}}。至7月10日,日军未撤,冯治安等又下反攻令,日方派人疏通,致反攻未成事实<ref name=民/>{{rp|5465}}。
日军为争取间调整部署,与中国方面判,双方达成临停战协议<ref name=集/>{{rp|55}}。国军与日军在蘆溝桥附近相持,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等与日军代表判,拒绝日军要求国军蘆溝桥方面撤退至[[永定河]]西岸;战事复起,日军向龙王附近等处进攻,占据龙王、铁路桥及丰台等地,晚上进攻宛平城,国军起反击<ref name=民/>{{rp|5466}}。双方协议,军队各返原防<ref name=纲/>{{rp|660}}。至7月10日,日军未撤,冯治安等又下反攻令,日方派人疏通,致反攻未成事实<ref name=民/>{{rp|5465}}。


据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驻外武官|武官]]的助手戴维·巴雷特上校在[[东京审判]]期间作证证词,他当时判断冲突的规模非常小,并表示,“我相信事件本来很容易就可以解决,假如日本人真的那样希望的话”<ref name=Brackman2017>{{Cite book|title= 另一个纽伦堡: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 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1003909379|date=2017|location=[[上海市]]|isbn=978-7-313-16046-1|publisher=[[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oclc=1003909379|first=Arnold C.|last=Brackman|last2=梅小侃|last3=余燕明}}</ref>{{rp|162}}。
据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驻外武官|武官]]的助手戴维·巴雷特上校在[[东京审判]]期间作证证词,他当时判断冲突的规模非常小,并表示,“我相信事件本来很容易就可以解决,假如日本人真的那样希望的话”<ref name=Brackman2017>{{Cite book|title= 另一个纽伦堡: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 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1003909379|date=2017|location=[[上海市]]|isbn=978-7-313-16046-1|publisher=[[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oclc=1003909379|first=Arnold C.|last=Brackman|last2=梅小侃|last3=余燕明}}</ref>{{rp|162}}。


=== 停战谈判 ===
=== 停战谈判 ===
110旅对日军的坚决回击,出乎日方意料。日方称失踪日兵业已寻获,向中方提出和平解决的要求(实际是缓兵之计)。此后,中日两国判,两军对峙<ref name=29军/>。7月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军议定停战办法:一、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二、双方部队撤回原防;三、蘆溝桥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驻守<ref name=览/>{{rp|370}}。7月9日凌晨2,日本驻华大使馆北平陆军助理副官[[今井武夫]]与秦德纯达成口头停战协议,各自立即停止射击,双方军队撤回原防<ref name=民/>{{rp|5469}}。中日交战双方对“日军占领永定河东岸,中方占领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战军队”达成一致,直到12时20分撤军完毕。后交战双方开始谈判,主要围绕“相关地区撤军”,“今后的治安保障”,“中方对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缔当地抗日活动”展开争论。在两国判期间,日本持续向北平、天津增兵<ref name=29军/>。晨6時許,日军又向宛平城炮击<ref name=集/>{{rp|55}}。城内居民伤亡颇重,团长吉星文亦负伤。敌人并于是日占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截断了北平至卢沟桥的公路。日军又攻<ref name=纲/>{{rp|660}}。是日晨,介石电令第二十六路总指揮[[孙连仲]]派2个师向[[保定]]或[[石家庄]]集中;令[[龐炳勳]]第四十军及[[高桂滋]]所部也向石家庄地区集中,并命宋哲元由[[乐陵]]速回保定指揮<ref name=集/>{{rp|56}}。但日军并未撤兵,并于傍晚炮宛平城<ref name=民/>{{rp|5469}}。
110旅对日军的坚决回击,出乎日方意料。日方称失踪日兵业已寻获,向中方提出和平解决的要求(实际是缓兵之计)。此后,中日两国判,两军对峙<ref name=29军/>。7月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军议定停战办法:一、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二、双方部队撤回原防;三、蘆溝桥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驻守<ref name=览/>{{rp|370}}。7月9日凌晨2,日本驻华大使馆北平陆军助理副官[[今井武夫]]与秦德纯达成口头停战协议,各自立即停止射击,双方军队撤回原防<ref name=民/>{{rp|5469}}。中日交战双方对“日军占领永定河东岸,中方占领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战军队”达成一致,直到12时20分撤军完毕。后交战双方开始谈判,主要围绕“相关地区撤军”,“今后的治安保障”,“中方对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缔当地抗日活动”展开争论。在两国判期间,日本持续向北平、天津增兵<ref name=29军/>。晨6时许,日军又向宛平城炮击<ref name=集/>{{rp|55}}。城内居民伤亡颇重,团长吉星文亦负伤。敌人并于是日占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截断了北平至卢沟桥的公路。日军又攻<ref name=纲/>{{rp|660}}。是日晨,介石电令第二十六路总指揮[[孙连仲]]派2个师向[[保定]]或[[石家庄]]集中;令[[龐炳勳]]第四十军及[[高桂滋]]所部也向石家庄地区集中,并命宋哲元由[[乐陵]]速回保定指揮<ref name=集/>{{rp|56}}。但日军并未撤兵,并于傍晚炮宛平城<ref name=民/>{{rp|5469}}。


中方为了加强蘆沟桥一带的兵力,乃于九、十两日先后将驻保定的陈春荣旅之一团、东北军五十三军[[万福麟]]部之骑兵团及钢甲车两列开到长辛店一带,计划在十日夜间袭击丰台之敌。九日晚七时左右,日方托人以电话劝说[[何基]]旅长:“你们要大打,是愚蠢的。如果打起来,有两方面高兴:一方面是共产党,符合了他们的抗日主张;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可以借抗战消灭我们。带兵不怕没有仗打,但是不要为了个人去打仗。”何答以“现在的情况,不是我们要打日本人,而是日本人要打我们。”见无法劝服何基旅长,就通过29军军部给何发布命令,严令“只许抵抗,不许出击”本来何已经商得师长冯治安的同意,决定乘敌人大部兵力尚未开到的时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其不意,予丰台之敌以歼灭性的打击,军部命令到达后,这一计划未能实行。从此,卢沟桥的战事就完全陷于被动。
中方为了加强蘆沟桥一带的兵力,乃于九、十两日先后将驻保定的陈春荣旅之一团、东北军五十三军[[万福麟]]部之骑兵团及钢甲车两列开到长辛店一带,计划在十日夜间袭击丰台之敌。九日晚七时左右,日方托人以电话劝说[[何基]]旅长:“你们要大打,是愚蠢的。如果打起来,有两方面高兴:一方面是共产党,符合了他们的抗日主张;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可以借抗战消灭我们。带兵不怕没有仗打,但是不要为了个人去打仗。”何答以“现在的情况,不是我们要打日本人,而是日本人要打我们。”见无法劝服何基旅长,就通过29军军部给何发布命令,严令“只许抵抗,不许出击”本来何已经商得师长冯治安的同意,决定乘敌人大部兵力尚未开到的时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其不意,予丰台之敌以歼灭性的打击,军部命令到达后,这一计划未能实行。从此,卢沟桥的战事就完全陷于被动。


7月10日凌晨230分,蘆溝桥日军复行进攻,包围宛平县城,拆毁[[平汉铁路]]丰台至北平路<ref name=民/>{{rp|5470}}。蘆溝桥附近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外交部向驻华日使馆提出书面抗议,要求立即制止制止军事行动<ref name=/>{{rp|336}}。外交部就日军发动蘆溝桥事,向日本驻华大使馆提出书面抗议,要求:一、日本方面正式谢罪与处罰负责人员;二、对于死傷之军民及毁之建筑物,賠损失;三、为防止再发生不祥事件,日本方面提出今后保障;并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日本大使馆参赞日高表示,日方不愿以中国外交部为对手,而愿就地商<ref name=民/>{{rp|5470}}。日军陆军部決定关东军中抽调2个混成旅,驻朝鲜军中抽调1个师,日本本土调航空兵团及3个步兵师趕赴华北<ref name=集/>{{rp|56}}。下午5,日军又进攻宛平驻军,战事复起;北平市政府深夜召开重要会议,将日军違约挑釁过情形,电中央及各省、市<ref name=民/>{{rp|5471}}。蘆溝桥一带中国军队遵约撤军,但日军卻大批调兵共向中国军队进攻<ref name=览/>{{rp|370}}。日军继续进攻蘆溝桥一带中国守军,扩大事<ref name=集/>{{rp|299}}。
7月10日凌晨230分,蘆溝桥日军复行进攻,包围宛平县城,拆毁[[平汉铁路]]丰台至北平路<ref name=民/>{{rp|5470}}。蘆溝桥附近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外交部向驻华日使馆提出书面抗议,要求立即制止制止军事行动<ref name=/>{{rp|336}}。外交部就日军发动蘆溝桥事,向日本驻华大使馆提出书面抗议,要求:一、日本方面正式谢罪与处罰负责人员;二、对于死傷之军民及毁之建筑物,賠损失;三、为防止再发生不祥事件,日本方面提出今后保障;并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日本大使馆参赞日高表示,日方不愿以中国外交部为对手,而愿就地商<ref name=民/>{{rp|5470}}。日军陆军部決定关东军中抽调2个混成旅,驻朝鲜军中抽调1个师,日本本土调航空兵团及3个步兵师趕赴华北<ref name=集/>{{rp|56}}。下午5,日军又进攻宛平驻军,战事复起;北平市政府深夜召开重要会议,将日军違约挑釁过情形,电中央及各省、市<ref name=民/>{{rp|5471}}。蘆溝桥一带中国军队遵约撤军,但日军卻大批调兵共向中国军队进攻<ref name=览/>{{rp|370}}。日军继续进攻蘆溝桥一带中国守军,扩大事<ref name=集/>{{rp|299}}。


7月11日,[[宋哲元]]由山东抵达天津。7月11日,国民政府电北平市长秦德纯,对蘆溝桥事指示三点:一、不准接受任何件;二、不后退一步;三、必要犧牲<ref name=民/>{{rp|5474}}。中国允撤退蘆溝桥及其附近驻军,懲罰负责官员,而日方表示遺憾<ref name=纲/>{{rp|660}}。秦德纯与松井达成停战协定:一、第二十九军代表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对责任者給以处分,负责防止令后不再惹起类似事件;二、中国在蘆溝桥周围及龙王驻军,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三、各抗日团体今后要采取措施并彻底取締<ref name=民/>{{rp|5474}}。日本召开首、外、陆、海、藏五相和内閣緊急会议,通过陆军佔领华北、平津地区之计,決定军部必把預先在关东军和朝鲜军方面準着皂队趕快增援在中国的驻军。同,在国内也必动员所需的部队,迅速派到华北<ref>{{cite book |editors=日本外务省 |title=《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文书》 |location=东京 |publisher=原书房 |year=1969 }}</ref>{{rp|365-366}}。日军于凌晨向蘆溝桥一带猛烈攻击,国军抵抗,上午11日军又炮蘆溝桥一带,双方沖锋,当晚日军向蘆溝桥、南苑等处向国军猛攻<ref name=民/>{{rp|5474}}。日本内閣決定增兵:调关东军及驻朝鲜日军各一部进攻北平,调日本国内陆海军一部进攻天津<ref name=海/>{{rp|472}}。18,日本政府发表增兵华北明,并改称蘆溝桥事北支事變」,聲内閣会议下了重大決心,決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增兵华北<ref name=民/>{{rp|5474}}。日本政府命朝鲜、滿洲驻军开往华北<ref name=纲/>{{rp|660}}。日本五相会议決定:火速告知关东军及朝鲜驻屯军司令部,迅速调遣已準好之兵力(5个师团,目前用了3个师团和18个飞行中队)迅速进入华北战区以加强中国驻屯军之力量;同,日本昭和政发表《关于向中国增兵的政府明》及临参命第56号、第57号,并速调[[关东军]](立混成第11旅团、[[立混成第1旅团]])、[[朝鲜军]]([[第20师团]])各一部以加强中国驻屯军战鬥力<ref name=览/>{{rp|370}}。同日,日本陆相任[[香月清司]]中将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接替田代皖一郎病危,并限当日到达驻地天津,行前分晉见陆相、参总长等接受指示<ref name=民/>{{rp|5475}}。
7月11日,[[宋哲元]]由山东抵达天津。7月11日,国民政府电北平市长秦德纯,对蘆溝桥事指示三点:一、不准接受任何件;二、不后退一步;三、必要犧牲<ref name=民/>{{rp|5474}}。中国允撤退蘆溝桥及其附近驻军,懲罰负责官员,而日方表示遺憾<ref name=纲/>{{rp|660}}。秦德纯与松井达成停战协定:一、第二十九军代表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对责任者給以处分,负责防止令后不再惹起类似事件;二、中国在蘆溝桥周围及龙王驻军,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三、各抗日团体今后要采取措施并彻底取締<ref name=民/>{{rp|5474}}。日本召开首、外、陆、海、藏五相和内閣緊急会议,通过陆军佔领华北、平津地区之计,決定军部必把預先在关东军和朝鲜军方面準着皂队趕快增援在中国的驻军。同,在国内也必动员所需的部队,迅速派到华北<ref>{{cite book |editors=日本外务省 |title=《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文书》 |location=东京 |publisher=原书房 |year=1969 }}</ref>{{rp|365-366}}。日军于凌晨向蘆溝桥一带猛烈攻击,国军抵抗,上午11日军又炮蘆溝桥一带,双方沖锋,当晚日军向蘆溝桥、南苑等处向国军猛攻<ref name=民/>{{rp|5474}}。日本内閣決定增兵:调关东军及驻朝鲜日军各一部进攻北平,调日本国内陆海军一部进攻天津<ref name=海/>{{rp|472}}。18,日本政府发表增兵华北明,并改称蘆溝桥事北支事变”,声内閣会议下了重大決心,決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增兵华北<ref name=民/>{{rp|5474}}。日本政府命朝鲜、洲驻军开往华北<ref name=纲/>{{rp|660}}。日本五相会议決定:火速告知关东军及朝鲜驻屯军司令部,迅速调遣已準好之兵力(5个师团,目前用了3个师团和18个飞行中队)迅速进入华北战区以加强中国驻屯军之力量;同,日本昭和政发表《关于向中国增兵的政府明》及临参命第56号、第57号,并速调[[关东军]](立混成第11旅团、[[立混成第1旅团]])、[[朝鲜军]]([[第20师团]])各一部以加强中国驻屯军战鬥力<ref name=览/>{{rp|370}}。同日,日本陆相任[[香月清司]]中将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接替田代皖一郎病危,并限当日到达驻地天津,行前分晉见陆相、参总长等接受指示<ref name=民/>{{rp|5475}}。


7月12日,宋哲元在天津对新闻界发表了如下的谈话:“此次卢沟桥发生事件,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东亚两大民族,即是中日两国,应事事从顺序上着想,不应自找苦恼。人类生于世界,皆应认清自己的责任。余向主和平,爱护人群,决不愿以人类作无益社会之牺牲。合法合理,社会即可平安,能平即能和,不平即不能和。希望负责者以东亚大局为重。若只知个人利益,则国家有兴有亡,兴亡之数,殊非尽为吾人所能意料。”7月12日,立混成第11旅团,[[古北口]]出发。日军不履行撤兵协议,复在原地布置工,继续向北平增兵,凌晨日军进犯财被击退,晚上在宛平一带大范围进攻与国军激战,日机飞长辛店、保定察,天津日军佔领东<ref name=民/>{{rp|5480}}。日军四处向中国挑釁<ref name=史/>{{rp|111}}。7月12日,日本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到达天津<ref name=集/>{{rp|56}}。香月清司午前下令华北驻屯军要作好適应全面对华作战的準備」,增加丰台、通县兵力;关东军部队主力集结于密云,航空队集结于天津;香月清司并召开军事会议決定动用第一批增加之兵力,「一举灭中国第二十九军」,要求在7月20日以前完成部署<ref name=民/>{{rp|5480}}。日本参本部擬就作战计,決击潰北平、天津附近宋哲元军<ref name=纲/>{{rp|660}}。丰台、通县等地日军向中国军队挑釁,并在天津集结飞机200餘架助战<ref name=览/>{{rp|370}}。中国外交部于抗议之外,于是日明,任何解決办法,未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ref name=纲/>{{rp|662}};外交部发表明,日军在蘆溝桥之行动属非法,中国愿以外交方式和平解決<ref name=/>{{rp|336}}。
7月12日,宋哲元在天津对新闻界发表了如下的谈话:“此次卢沟桥发生事件,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东亚两大民族,即是中日两国,应事事从顺序上着想,不应自找苦恼。人类生于世界,皆应认清自己的责任。余向主和平,爱护人群,决不愿以人类作无益社会之牺牲。合法合理,社会即可平安,能平即能和,不平即不能和。希望负责者以东亚大局为重。若只知个人利益,则国家有兴有亡,兴亡之数,殊非尽为吾人所能意料。”7月12日,立混成第11旅团,[[古北口]]出发。日军不履行撤兵协议,复在原地布置工,继续向北平增兵,凌晨日军进犯财被击退,晚上在宛平一带大范围进攻与国军激战,日机飞长辛店、保定察,天津日军佔领东<ref name=民/>{{rp|5480}}。日军四处向中国挑釁<ref name=史/>{{rp|111}}。7月12日,日本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到达天津<ref name=集/>{{rp|56}}。香月清司午前下令华北驻屯军要作好適应全面对华作战的準备”,增加丰台、通县兵力;关东军部队主力集结于密云,航空队集结于天津;香月清司并召开军事会议決定动用第一批增加之兵力,“一举灭中国第二十九军”,要求在7月20日以前完成部署<ref name=民/>{{rp|5480}}。日本参本部擬就作战计,決击潰北平、天津附近宋哲元军<ref name=纲/>{{rp|660}}。丰台、通县等地日军向中国军队挑釁,并在天津集结飞机200餘架助战<ref name=览/>{{rp|370}}。中国外交部于抗议之外,于是日明,任何解決办法,未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ref name=纲/>{{rp|662}};外交部发表明,日军在蘆溝桥之行动属非法,中国愿以外交方式和平解決<ref name=/>{{rp|336}}。


7月13日,[[关东军]]立混成第一旅团[[公主]]出发。介石电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同采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线战鬥部队100个师,預部队80个师,后兵员100万人。介石下令总动员,集结中国军队于保定、县一带<ref name=史/>{{rp|111}}。日军400餘名乘汽车65,配有坦克4及迫击炮5门,进犯北平永定门,意欲入城,国军力抵抗,击退日军<ref name=民/>{{rp|5483}}。
7月13日,[[关东军]]立混成第一旅团[[公主]]出发。介石电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同采取緊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鬥部队100个师,預部队80个师,后兵员100万人。介石下令总动员,集结中国军队于保定、县一带<ref name=史/>{{rp|111}}。日军400餘名乘汽车65,配有坦克4及迫击炮5门,进犯北平永定门,意欲入城,国军力抵抗,击退日军<ref name=民/>{{rp|5483}}。


7月14日,新任华北司令香月清司要求撤退北平驻军、冀察中央机构及蓝衣社、CC团,罷黜排日要人,彻底镇压共产党活动,取締排日言论机关、学生运动及学校与军中排日教育<ref name=纲/>{{rp|660}}。中日双方开始和平判,中方代表[[陈觉生]]、[[鄧哲熙]],日方代表华北驻屯军参长桥本、参[[和知鹰二|和知]]、专田等,就日方七项要求判<ref name=民/>{{rp|5486}}。介石设行营于石家庄<ref name=纲/>{{rp|662}}。日本兵200餘人向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进攻,为国军击退<ref name=民/>{{rp|5487}}。
7月14日,新任华北司令香月清司要求撤退北平驻军、冀察中央机构及蓝衣社、CC团,罷黜排日要人,彻底镇压共产党活动,取締排日言论机关、学生运动及学校与军中排日教育<ref name=纲/>{{rp|660}}。中日双方开始和平判,中方代表[[陈觉生]]、[[鄧哲熙]],日方代表华北驻屯军参长桥本、参[[和知鹰二|和知]]、专田等,就日方七项要求判<ref name=民/>{{rp|5486}}。介石设行营于石家庄<ref name=纲/>{{rp|662}}。日本兵200餘人向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进攻,为国军击退<ref name=民/>{{rp|5487}}。


7月15日,日军在平、津地区已逾2万,有飞机百架<ref name=民/>{{rp|5491}}。
7月15日,日军在平、津地区已逾2万,有飞机百架<ref name=民/>{{rp|5491}}。


7月16日,日军至平津一带兵力已达10万以上<ref name=史/>{{rp|111}}。日军在丰台强筑飞机场<ref name=民/>{{rp|5496}}。日本中国驻屯军对平津完成包围<ref name=集/>{{rp|56}}。日本五相会议过陆相杉山元提议,对华北事件判以7月19日为履行最后期限,不容迁延;若判不能圓滿达到目的,即大举进攻中国<ref name=民/>{{rp|5496}}。日军增援部队先后到达北平附近<ref name=集/>{{rp|299}}。英国驻华大使试图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ref name=纲/>{{rp|662}}。中国方面,擬定預作战命令,任冯治安为总指揮官,決定第一三二师一部守北平城,其餘所部协同第三十七师进攻丰台、[[通县]]之敵<ref name=集/>{{rp|57}}<ref>{{citation |title=陆军第二十九军作战命令 战字第一号|quote=一、军为确保北平重点及其附近地区对敵抗战,同以一部迅速捕灭蘆溝桥、丰台方面之敵,以使后方兵团之进出容易。二、部署:(一)总指揮官 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二)区分:右地区队:指揮官 兵第九师师长郑大章 副指揮官 第三十八师副师长王锡町 军官团团长徐以智 第三十八师特务团 第二二五团(欠第一营) 第二二六团 第二二七团 教导大队 特务旅(欠第一团团部及第一营) 兵第九师第二旅(欠第五团)」}}</ref>。
7月16日,日军至平津一带兵力已达10万以上<ref name=史/>{{rp|111}}。日军在丰台强筑飞机场<ref name=民/>{{rp|5496}}。日本中国驻屯军对平津完成包围<ref name=集/>{{rp|56}}。日本五相会议过陆相杉山元提议,对华北事件判以7月19日为履行最后期限,不容迁延;若判不能圆满达到目的,即大举进攻中国<ref name=民/>{{rp|5496}}。日军增援部队先后到达北平附近<ref name=集/>{{rp|299}}。英国驻华大使试图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ref name=纲/>{{rp|662}}。中国方面,擬定預作战命令,任冯治安为总指揮官,決定第一三二师一部守北平城,其餘所部协同第三十七师进攻丰台、[[通县]]之敵<ref name=集/>{{rp|57}}<ref>{{citation |title=陆军第二十九军作战命令 战字第一号|quote=一、军为确保北平重点及其附近地区对敵抗战,同以一部迅速捕灭蘆溝桥、丰台方面之敵,以使后方兵团之进出容易。二、部署:(一)总指揮官 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二)区分:右地区队:指揮官 兵第九师师长郑大章 副指揮官 第三十八师副师长王锡町 军官团团长徐以智 第三十八师特务团 第二二五团(欠第一营) 第二二六团 第二二七团 教导大队 特务旅(欠第一团团部及第一营) 兵第九师第二旅(欠第五团)”}}</ref>。


7月17日,立混成第一旅团到达指定地区。拂,日军三次向北平大教场国军挑釁,国军予以还击<ref name=民/>{{rp|5499}}。朝鲜军第20师由朝鲜龙山出发,主力于7月20日抵天津集结,其一部集结于[[唐山]]、山海关<ref name=集/>{{rp|57}}。日军佔据天津西站、北宁路沿路各站<ref name=民/>{{rp|5500}}。日本内閣決定在預算中增加临军费,积极战<ref name=览/>{{rp|370}}。
7月17日,立混成第一旅团到达指定地区。拂,日军三次向北平大教场国军挑釁,国军予以还击<ref name=民/>{{rp|5499}}。朝鲜军第20师由朝鲜龙山出发,主力于7月20日抵天津集结,其一部集结于[[唐山]]、山海关<ref name=集/>{{rp|57}}。日军佔据天津西站、北宁路沿路各站<ref name=民/>{{rp|5500}}。日本内閣決定在預算中增加临军费,积极战<ref name=览/>{{rp|370}}。


7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以弔祭7月16日病逝之前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名,偕[[张自忠]]拜訪新任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香月清司]],对中、日军队在蘆溝桥衝突表示遺憾<ref>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修版,台北:[[联出版]],2001年,ISBN 978-957-08-2269-4</ref>{{rp|375}}。宋哲元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判<ref name=集/>{{rp|57}}。致宋哲元、秦德纯巧电:「倭寇不重信义,一切约皆不足为憑。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约,乃于签字后八小仍向我滬军进攻。此为实际之验,特供参考,勿受其欺。香月清司指揮部设到丰台;此,入关日军已超过10万<ref name=集/>{{rp|56}}。宛平城外日军炮城内,并在北平至蘆溝桥大道南北两側构筑工事,天津日军源源开往丰台,日机6架在天津高空察,驻朝鲜日军第二十师团全部向中国开拔,师团长川岸率先头部队到达天津<ref name=民/>{{rp|5501}}。日军步兵第2团及兵队、炮兵团、工兵队在通县集结<ref name=集/>{{rp|57}}。中国第二次向日本提议停战,和平判毫无进展,而日本之擾行为,继续不绝<ref name=画史>{{cite book |author=李怡 |title=《抗战画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力行书局 |year=1969 }}</ref>{{rp|61}}。
7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以弔祭7月16日病逝之前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名,偕[[张自忠]]拜訪新任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香月清司]],对中、日军队在蘆溝桥衝突表示遺憾<ref>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修版,台北:[[联出版]],2001年,ISBN 978-957-08-2269-4</ref>{{rp|375}}。宋哲元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判<ref name=集/>{{rp|57}}。致宋哲元、秦德纯巧电:“倭寇不重信义,一切约皆不足为憑。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约,乃于签字后八小仍向我滬军进攻。此为实际之验,特供参考,勿受其欺。香月清司指揮部设到丰台;此,入关日军已超过10万<ref name=集/>{{rp|56}}。宛平城外日军炮城内,并在北平至蘆溝桥大道南北两側构筑工事,天津日军源源开往丰台,日机6架在天津高空察,驻朝鲜日军第二十师团全部向中国开拔,师团长川岸率先头部队到达天津<ref name=民/>{{rp|5501}}。日军步兵第2团及兵队、炮兵团、工兵队在通县集结<ref name=集/>{{rp|57}}。中国第二次向日本提议停战,和平判毫无进展,而日本之擾行为,继续不绝<ref name=画史>{{cite book |author=李怡 |title=《抗战画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力行书局 |year=1969 }}</ref>{{rp|61}}。


宋哲元由天津抵达北平。7月19日,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接受日军中国驻屯军所提出:一、[[冀察政务委员会]]向日军道歉;二、第二十九军平津、蘆溝桥、永定门以东撤退;三、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实行中日共同防共等停战」條件<ref name=览/>{{rp|371}}。宋哲元接受香月清司所有要求<ref name=纲/>{{rp|660}}。宋哲元看到北平城内通衢各要路口均设有准备巷战的防御工事,当命令立予撤除,将关闭数日的各城门也完全开启,并且在返平后的次日(7月20日)又发表了书面谈话,其内容是:“本人向主和平,凡事以国家为前提。此次卢沟桥事件之发生,决非中日两大民族之所愿,盖可断言。甚望中日两大民族,彼此互让,彼此相信,彼此推诚,促进东亚之和平,造人类之福祉。哲元对于此事之处理,求合法合理之解决,请大家勿信谣言,勿受挑拔,国家大事,只有静听国家解决。”宋哲元被迫接受日军和談條件,以要求恢复至蘆溝桥事之前狀为代<ref>{{Cite_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19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4}},而準将北平守军撤往[[保定]]以保全实力<ref>[[#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173页,《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22日)</ref>。日军立步兵第11旅团主力抵到达高丽营,其一部山海关到天津<ref name=集/>{{rp|57}}。华北日军已形成对平、津包围,22,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发表明称,「從二十日午夜以后,驻屯军将采取自由行动。<ref name=民/>{{rp|5504-5505}}。23,第二十九军[[张自忠]]、张允榮签就地停战协议;当夜日军又炮宛平城<ref name=集/>{{rp|57}}。
宋哲元由天津抵达北平。7月19日,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接受日军中国驻屯军所提出:一、[[冀察政务委员会]]向日军道歉;二、第二十九军平津、蘆溝桥、永定门以东撤退;三、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实行中日共同防共等停战”条件<ref name=览/>{{rp|371}}。宋哲元接受香月清司所有要求<ref name=纲/>{{rp|660}}。宋哲元看到北平城内通衢各要路口均设有准备巷战的防御工事,当命令立予撤除,将关闭数日的各城门也完全开启,并且在返平后的次日(7月20日)又发表了书面谈话,其内容是:“本人向主和平,凡事以国家为前提。此次卢沟桥事件之发生,决非中日两大民族之所愿,盖可断言。甚望中日两大民族,彼此互让,彼此相信,彼此推诚,促进东亚之和平,造人类之福祉。哲元对于此事之处理,求合法合理之解决,请大家勿信谣言,勿受挑拔,国家大事,只有静听国家解决。”宋哲元被迫接受日军和谈条件,以要求恢复至蘆溝桥事之前狀为代<ref>{{Cite_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19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4}},而準将北平守军撤往[[保定]]以保全实力<ref>[[#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173页,《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22日)</ref>。日军立步兵第11旅团主力抵到达高丽营,其一部山海关到天津<ref name=集/>{{rp|57}}。华北日军已形成对平、津包围,22,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发表明称,“从二十日午夜以后,驻屯军将采取自由行动。<ref name=民/>{{rp|5504-5505}}。23,第二十九军[[张自忠]]、张允榮签就地停战协议;当夜日军又炮宛平城<ref name=集/>{{rp|57}}。


7月20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各部队先后到达集结地<ref name=集/>{{rp|57}}。获得增援的日军再次发动进攻<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193页,《吉星文致何应欽快邮代电》(1937年7月24日)</ref>。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协定下令国军第三十七师向[[西苑]]集结。第二十九军令第一三二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另该师立第二十七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日军向北平进攻部署就緒<ref name=集/>{{rp|299}}。宋哲元下令撤除北平市内防设施,北来中央军停止前进<ref name=纲/>{{rp|660}}。上午,日军突然开炮击宛平县城及长辛店,千餘人配合坦克40及汽车队增援蘆溝桥,下午第二次开炮猛宛平城,数度向蘆溝桥衝锋;国军沉著应战,[[吉星文]]负傷<ref name=民/>{{rp|5507-5508}}。日军便炸廊坊,平津危急<ref name=集/>{{rp|56}}。香月清司下令日军完成对蘆溝桥地带攻击準<ref name=民/>{{rp|5508}}。
7月20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各部队先后到达集结地<ref name=集/>{{rp|57}}。获得增援的日军再次发动进攻<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193页,《吉星文致何应欽快邮代电》(1937年7月24日)</ref>。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协定下令国军第三十七师向[[西苑]]集结。第二十九军令第一三二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另该师立第二十七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日军向北平进攻部署就緒<ref name=集/>{{rp|299}}。宋哲元下令撤除北平市内防设施,北来中央军停止前进<ref name=纲/>{{rp|660}}。上午,日军突然开炮击宛平县城及长辛店,千餘人配合坦克40及汽车队增援蘆溝桥,下午第二次开炮猛宛平城,数度向蘆溝桥衝锋;国军沉著应战,[[吉星文]]负傷<ref name=民/>{{rp|5507-5508}}。日军便炸廊坊,平津危急<ref name=集/>{{rp|56}}。香月清司下令日军完成对蘆溝桥地带攻击準<ref name=民/>{{rp|5508}}。


7月21日,日军控制[[北宁铁路]],截断第二十九军联絡,继续向平、津大举增兵,已有42列运兵车到天津,并不断由天津向丰台、杨村等地增兵<ref name=民/>{{rp|5510}}。国军第三十七师集结完畢。
7月21日,日军控制[[北宁铁路]],截断第二十九军联絡,继续向平、津大举增兵,已有42列运兵车到天津,并不断由天津向丰台、杨村等地增兵<ref name=民/>{{rp|5510}}。国军第三十七师集结完畢。
第232行: 第232行:
7月22日,日军向华北秘密运送机械化部队,并运送大量部队秘密向华北集中<ref name=民/>{{rp|5512}}。国军第三十七师开始撤退。
7月22日,日军向华北秘密运送机械化部队,并运送大量部队秘密向华北集中<ref name=民/>{{rp|5512}}。国军第三十七师开始撤退。


7月23日,中国获得确切称,日军8个师团约16万人,已抵达平、津地区,或正在乘船华途中;日本拒绝遵约前线撤军,继续由国内向中国华北增派空军,大量运送军事物资<ref name=民/>{{rp|5512-5514}}。
7月23日,中国获得确切称,日军8个师团约16万人,已抵达平、津地区,或正在乘船华途中;日本拒绝遵约前线撤军,继续由国内向中国华北增派空军,大量运送军事物资<ref name=民/>{{rp|5512-5514}}。


日本政府通过《动员计》,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知道介石之抗战決策,給已到达,亦決定发动攻<ref name=纲/>{{rp|662}}。
日本政府通过《动员计》,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知道介石之抗战決策,給已到达,亦決定发动攻<ref name=纲/>{{rp|662}}。


=== 平津陷落 ===
=== 平津陷落 ===
{{See also|平津作战}}
{{See also|平津作战}}
7月24日,北平市政府恢复夜间各乐场所之营业,市内各处所有沙袋等防物连夜撤除;日军用飞机50架、重炸机一中队出发来华<ref name=民/>{{rp|5516}}。
7月24日,北平市政府恢复夜间各乐场所之营业,市内各处所有沙袋等防物连夜撤除;日军用飞机50架、重炸机一中队出发来华<ref name=民/>{{rp|5516}}。


7月25日,日军仍拒不撤兵,上午日军铁甲车一列开到[[丰台]],下午通县日军步炮兵500餘人举行演习威驻通县国军<ref name=民/>{{rp|5517}}。日军向廊坊驻军挑釁<ref name=集/>{{rp|299}}。日本第一支运输船队在塘沽卸下军用品达10万吨<ref name=民/>{{rp|5518}}。是夜,日军[[第20师团]]77联队11中队,对[[廊坊]]中国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第二二六团进攻<ref name=集/>{{rp|57}}。中、日两军在廊房车站因电信线路修理问题而爆发廊坊事件<ref name=/>{{rp|336}}:19,日军200餘人由天津开到廊房车站,借口修理电线,佔据车站,切断平、津交通;国军还击,双方衝突<ref name=民/>{{rp|5517}}。
7月25日,日军仍拒不撤兵,上午日军铁甲车一列开到[[丰台]],下午通县日军步炮兵500餘人举行演习威驻通县国军<ref name=民/>{{rp|5517}}。日军向廊坊驻军挑釁<ref name=集/>{{rp|299}}。日本第一支运输船队在塘沽卸下军用品达10万吨<ref name=民/>{{rp|5518}}。是夜,日军[[第20师团]]77联队11中队,对[[廊坊]]中国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第二二六团进攻<ref name=集/>{{rp|57}}。中、日两军在廊房车站因电信线路修理问题而爆发廊坊事件<ref name=/>{{rp|336}}:19,日军200餘人由天津开到廊房车站,借口修理电线,佔据车站,切断平、津交通;国军还击,双方衝突<ref name=民/>{{rp|5517}}。


7月26日,日军中午佔领廊坊,下午即由丰台派兵一中队分乘军车数十,冒充北平城日使馆卫队野外演习来,企图进入北平城内<ref name=民/>{{rp|5521}}。日军佔夺平、津间之廊坊,但进攻北平之日军被击退<ref name=纲/>{{rp|662}}。守军退至[[通州]],下午,日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撤出<ref name=集/>{{rp|299}}。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提出最后通牒<ref name=/>{{rp|336}},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永定河以西<ref name=纲/>{{rp|662}}。日军行抵广安门,为国军立第二十五旅第六七九团刘汝珍所阻,日军坚欲入城并作攻城狀<ref name=民/>{{rp|5521}}。19,日军第一大队乘车向北平城内开进,在[[广安门]]与中国守军衝突<ref name=集/>{{rp|299}}。宋哲元闻后,即令刘团战,刘团即启开城门誘日军入城,及其进至一半,刘团开始射击,日军混损失甚重,即所謂广安门事件<ref name=民/>{{rp|5521}}。日本华北驻屯军于2220分下达于7月27日正午开始攻击之命令,并规定各进攻部队之方向<ref name=民/>{{rp|5521}}。
7月26日,日军中午佔领廊坊,下午即由丰台派兵一中队分乘军车数十,冒充北平城日使馆卫队野外演习来,企图进入北平城内<ref name=民/>{{rp|5521}}。日军佔夺平、津间之廊坊,但进攻北平之日军被击退<ref name=纲/>{{rp|662}}。守军退至[[通州]],下午,日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撤出<ref name=集/>{{rp|299}}。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提出最后通牒<ref name=/>{{rp|336}},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永定河以西<ref name=纲/>{{rp|662}}。日军行抵广安门,为国军立第二十五旅第六七九团刘汝珍所阻,日军坚欲入城并作攻城狀<ref name=民/>{{rp|5521}}。19,日军第一大队乘车向北平城内开进,在[[广安门]]与中国守军衝突<ref name=集/>{{rp|299}}。宋哲元闻后,即令刘团战,刘团即启开城门誘日军入城,及其进至一半,刘团开始射击,日军混损失甚重,即所謂广安门事件<ref name=民/>{{rp|5521}}。日本华北驻屯军于2220分下达于7月27日正午开始攻击之命令,并规定各进攻部队之方向<ref name=民/>{{rp|5521}}。


7月27日,日军陷廊坊、宝珠寺等地<ref name=海/>{{rp|472}}。日军分对通县、团河、[[小山]]等地进攻<ref name=集/>{{rp|57}}。日军围攻我通县驻军傅恩营,傅部衝出重围,撤出南苑<ref name=民/>{{rp|5524}}。冀东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在张餘庆、张硯田率领下反正,全驻通州县城日军1个连及特务机关人员,活捉[[殷汝耕]]<ref name=集/>{{rp|300}};日人死者约180人<ref name=/>{{rp|336}}。在通州总共400名日本军政人员全部被消灭<ref name=人/>{{rp|43}}。日本政府明在中国华北采取自卫行动;还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在7月28日以前撤离北平及其附近地区<ref name=览/>{{rp|371}}。7月27日上午特务机关长松井往见宋哲元,限三十七师(即[[冯治安]]师)于7月28日正午以前退尽。宋派[[张维藩]]代为接见,张将通牒送交宋哲元看过后,宋立即命张予以拒绝,并将通牒退还松井。同时,宋将情况报告了南京,并且表示“决心固守北平,誓与城共存亡”,随即发出自卫守土的通电,电文是:“自哲元奉命负冀察军政之责,两年来以爱护和平为宗旨,在国土主权不受损失的原则下,本中央意旨处理一切,以谋华北地方之安宁,此国人所共谅,亦中日两民族所深切认识者也。不幸于本月七日夜,日军突向我卢沟桥驻军袭击,我军守土有责,不得不正当防御。十一日协议双方撤兵,恢复和平。不料于二十一日炮击我宛平县城及长辛店驻军,于二十五日夜,突向我廊坊驻军猛烈攻击,继以飞机、大炮肆行轰炸,于二十六日晚,又袭击我广安门驻军,二十七日早三时又围攻我通县驻军,进逼北平,南、北苑均在激战中。似此日日增兵,处处挑衅,我军为自卫守土计,除尽力防卫,听候中央解决外,谨将经过事实推诚奉闻,国家存亡,千钧一发,伏气赐教,是为至祷。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叩感。”同时,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派张维藩为城防司令,并配备了城防部队,准备固守北平。7月27日下午,日军步、约400人,附坦克数,猛攻团河<ref name=民/>{{rp|5524}}。北平四郊激战<ref name=集/>{{rp|299}}。另有日军400餘名,在空军配合下,进攻小之商镇<ref name=民/>{{rp|5524}}。守军分退至[[南苑]]及[[北苑]];发现和平无望的宋哲元,拒绝日军一切要求,急令第二十九军各部集结平津一带,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孙连仲]]北上支援<ref name=集/>{{rp|300}}。宋哲元当天晚间,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促孙连仲、[[万福麟]]等北上作战。日机多架次屢在北平上空察,并在城外投弹数十枚<ref name=民/>{{rp|5524}}。日军进迫北平四郊<ref name=纲/>{{rp|662}}。宋哲元下令第二十九军战<ref name=/>{{rp|336}}。宋哲元向全国发出守土通电<ref name=集/>{{rp|300}}。日军参总长下达武力佔领平津的命令。同日,日本在30,000名冀东反共保安队帮助下解除[[通州]]800名第二十九军立第三十九旅武裝<ref name=人>{{Cite_book |author=[[伊斯雷尔·爱潑斯坦]] |title=《人民之战》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和平图书 |year=2016 }}</ref>{{rp|34-44}}。
7月27日,日军陷廊坊、宝珠寺等地<ref name=海/>{{rp|472}}。日军分对通县、团河、[[小山]]等地进攻<ref name=集/>{{rp|57}}。日军围攻我通县驻军傅恩营,傅部衝出重围,撤出南苑<ref name=民/>{{rp|5524}}。冀东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在张餘庆、张硯田率领下反正,全驻通州县城日军1个连及特务机关人员,活捉[[殷汝耕]]<ref name=集/>{{rp|300}};日人死者约180人<ref name=/>{{rp|336}}。在通州总共400名日本军政人员全部被消灭<ref name=人/>{{rp|43}}。日本政府明在中国华北采取自卫行动;还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在7月28日以前撤离北平及其附近地区<ref name=览/>{{rp|371}}。7月27日上午特务机关长松井往见宋哲元,限三十七师(即[[冯治安]]师)于7月28日正午以前退尽。宋派[[张维藩]]代为接见,张将通牒送交宋哲元看过后,宋立即命张予以拒绝,并将通牒退还松井。同时,宋将情况报告了南京,并且表示“决心固守北平,誓与城共存亡”,随即发出自卫守土的通电,电文是:“自哲元奉命负冀察军政之责,两年来以爱护和平为宗旨,在国土主权不受损失的原则下,本中央意旨处理一切,以谋华北地方之安宁,此国人所共谅,亦中日两民族所深切认识者也。不幸于本月七日夜,日军突向我卢沟桥驻军袭击,我军守土有责,不得不正当防御。十一日协议双方撤兵,恢复和平。不料于二十一日炮击我宛平县城及长辛店驻军,于二十五日夜,突向我廊坊驻军猛烈攻击,继以飞机、大炮肆行轰炸,于二十六日晚,又袭击我广安门驻军,二十七日早三时又围攻我通县驻军,进逼北平,南、北苑均在激战中。似此日日增兵,处处挑衅,我军为自卫守土计,除尽力防卫,听候中央解决外,谨将经过事实推诚奉闻,国家存亡,千钧一发,伏气赐教,是为至祷。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叩感。”同时,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派张维藩为城防司令,并配备了城防部队,准备固守北平。7月27日下午,日军步、约400人,附坦克数,猛攻团河<ref name=民/>{{rp|5524}}。北平四郊激战<ref name=集/>{{rp|299}}。另有日军400餘名,在空军配合下,进攻小之商镇<ref name=民/>{{rp|5524}}。守军分退至[[南苑]]及[[北苑]];发现和平无望的宋哲元,拒绝日军一切要求,急令第二十九军各部集结平津一带,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孙连仲]]北上支援<ref name=集/>{{rp|300}}。宋哲元当天晚间,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促孙连仲、[[万福麟]]等北上作战。日机多架次屢在北平上空察,并在城外投弹数十枚<ref name=民/>{{rp|5524}}。日军进迫北平四郊<ref name=纲/>{{rp|662}}。宋哲元下令第二十九军战<ref name=/>{{rp|336}}。宋哲元向全国发出守土通电<ref name=集/>{{rp|300}}。日军参总长下达武力佔领平津的命令。同日,日本在30,000名冀东反共保安队帮助下解除[[通州]]800名第二十九军立第三十九旅武裝<ref name=人>{{Cite_book |author=[[伊斯雷尔·爱潑斯坦]] |title=《人民之战》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和平图书 |year=2016 }}</ref>{{rp|34-44}}。


7月28日至7月30日,发生[[平津作战]]。
7月28日至7月30日,发生[[平津作战]]。


7月28日晨,宋哲元下令全线总攻,国军一度收复丰台、廊坊<ref name=民/>{{rp|5525}}。上午8,日军发动总攻击,中国军队处处被动,犧牲慘重<ref name=史/>{{rp|111}}。8,日军[[第20师团]]及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向驻守南苑之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发动进攻,国军与日军激战<ref name=民/>{{rp|5526}}。拂,香月清司率日军鈴木混成[[旅团]]、河边正三旅团和机械化旅团,自北、西、南3个方向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ref name=29军/>。第二十九军驻地南苑<ref name=29军/>,日军猛攻<ref name=纲/>{{rp|662}}。在飞机、砲兵支援下,日军[[第20师团]]主攻北平地区第二十九军<ref name=集/>{{rp|57}}。当时,二十九军军部已移驻北平城内,驻在南苑的部队共有四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兵力约七千人左右。这时一三二师赵登禹部已由河间、任邱北调,向北平增援,于于27日傍晚到南苑指挥部,以一三二师后续部队已过永定河,拟挨全部到达后再变更部署。不料日军鈴木[[混成旅团]]及华北驻屯军河边正三步兵旅团和机械化旅团于28日拂晓即由西、南两面向南苑开始进攻,另以一部切断南苑至北平的公路,同时以飞机数十架低空轮番轰炸,由晨至午,片刻不停。南苑由于事先未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仅以营围作掩体,在敌人空军的轰炸扫射之下,部队完全陷于不能活动的地步,且通讯设备又被炸毁,各部队与指挥部之间的联络完全断绝,指挥失灵,秩序混乱。敌人从营围东面冲入之后,战至13南苑遂告失守。日军猛攻南苑,守军副军长[[佟麟閣]]、师长[[登禹]]殉职<ref name=海/>{{rp|472}}。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向城内撤退时被敌人截击,相继阵亡<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202页,《宋哲元致介石等密电》(1937年7月29日)</ref>。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閣在激战中殉职,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之高级将领,年45<ref name=29军/>。日军攻佔[[南苑]]<ref name=史/>{{rp|111}}。傷亡2,000餘人<ref name=/>{{rp|336}}。北苑、黃寺为日军佔领,[[清河镇]]、[[沙河镇]]亦分被日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和立混成第一旅团攻占<ref name=民/>{{rp|5526}}。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进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向城内撤退的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九军特务旅、第三十八师第一一四旅、兵第九师等部发起攻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一部向丰台日军进攻;15,参加南苑战鬥之日军返回丰台支援,打退第三十七师所部进攻<ref name=集/>{{rp|57}}。7月27日驻天津附近的三十八师,在副师长[[李文田]]和旅长黄维纲等的策划下,进行了作战的部署,因师长[[张自忠]]去北平未回,故尚在待命出击中。至7月28日,得到日寇大举进攻南苑的消息,同时看到报纸发出二十九军克复丰台和通州保安队张砚田、张庆余两部已反正的号外,随后又接到宋哲元发出的守土自卫的通电,于是,李文田、刘家孿(天津警备司令)和马翀(天津市府秘书长)等,一面发出通电,响应宋的号召,一面调集天津保安队配合三十八师各路部队分向海光寺日军兵营、北宁路天津总站、天津东站和东局子飞机场等处日军进攻,自28日夜一时开始,先后与敌接触。7月28日下午3时,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宋哲元与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在一起。当晚,宋哲元等移到保定,第三十七师奉令由宛平、[[八宝山]]、[[门头溝]]一线撤离北平<ref name=集/>{{rp|57}}。7月28日,日军攻陷北平,发布抗战全军将士书,勉以犧牲到底,驅逐日军,复兴民族<ref name=表/>{{rp|35}}。北苑黃寺亦被占领<ref name=/>{{rp|336}}。而第二十九军全军部队在北平、天津一线与日军全面交火<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201页,《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29日)</ref>。在通州总共400名日本军政人员全部被冀东反共军官训练团消灭<ref name=人/>{{rp|43}}。
7月28日晨,宋哲元下令全线总攻,国军一度收复丰台、廊坊<ref name=民/>{{rp|5525}}。上午8,日军发动总攻击,中国军队处处被动,犧牲慘重<ref name=史/>{{rp|111}}。8,日军[[第20师团]]及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向驻守南苑之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发动进攻,国军与日军激战<ref name=民/>{{rp|5526}}。拂,香月清司率日军鈴木混成[[旅团]]、河边正三旅团和机械化旅团,自北、西、南3个方向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ref name=29军/>。第二十九军驻地南苑<ref name=29军/>,日军猛攻<ref name=纲/>{{rp|662}}。在飞机、砲兵支援下,日军[[第20师团]]主攻北平地区第二十九军<ref name=集/>{{rp|57}}。当时,二十九军军部已移驻北平城内,驻在南苑的部队共有四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兵力约七千人左右。这时一三二师赵登禹部已由河间、任邱北调,向北平增援,于于27日傍晚到南苑指挥部,以一三二师后续部队已过永定河,拟挨全部到达后再变更部署。不料日军鈴木[[混成旅团]]及华北驻屯军河边正三步兵旅团和机械化旅团于28日拂晓即由西、南两面向南苑开始进攻,另以一部切断南苑至北平的公路,同时以飞机数十架低空轮番轰炸,由晨至午,片刻不停。南苑由于事先未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仅以营围作掩体,在敌人空军的轰炸扫射之下,部队完全陷于不能活动的地步,且通讯设备又被炸毁,各部队与指挥部之间的联络完全断绝,指挥失灵,秩序混乱。敌人从营围东面冲入之后,战至13南苑遂告失守。日军猛攻南苑,守军副军长[[佟麟閣]]、师长[[登禹]]殉职<ref name=海/>{{rp|472}}。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向城内撤退时被敌人截击,相继阵亡<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202页,《宋哲元致介石等密电》(1937年7月29日)</ref>。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閣在激战中殉职,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之高级将领,年45<ref name=29军/>。日军攻佔[[南苑]]<ref name=史/>{{rp|111}}。傷亡2,000餘人<ref name=/>{{rp|336}}。北苑、黃寺为日军佔领,[[清河镇]]、[[沙河镇]]亦分被日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和立混成第一旅团攻占<ref name=民/>{{rp|5526}}。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进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向城内撤退的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九军特务旅、第三十八师第一一四旅、兵第九师等部发起攻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一部向丰台日军进攻;15,参加南苑战鬥之日军返回丰台支援,打退第三十七师所部进攻<ref name=集/>{{rp|57}}。7月27日驻天津附近的三十八师,在副师长[[李文田]]和旅长黄维纲等的策划下,进行了作战的部署,因师长[[张自忠]]去北平未回,故尚在待命出击中。至7月28日,得到日寇大举进攻南苑的消息,同时看到报纸发出二十九军克复丰台和通州保安队张砚田、张庆余两部已反正的号外,随后又接到宋哲元发出的守土自卫的通电,于是,李文田、刘家孿(天津警备司令)和马翀(天津市府秘书长)等,一面发出通电,响应宋的号召,一面调集天津保安队配合三十八师各路部队分向海光寺日军兵营、北宁路天津总站、天津东站和东局子飞机场等处日军进攻,自28日夜一时开始,先后与敌接触。7月28日下午3时,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宋哲元与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在一起。当晚,宋哲元等移到保定,第三十七师奉令由宛平、[[八宝山]]、[[门头溝]]一线撤离北平<ref name=集/>{{rp|57}}。7月28日,日军攻陷北平,发布抗战全军将士书,勉以犧牲到底,驅逐日军,复兴民族<ref name=表/>{{rp|35}}。北苑黃寺亦被占领<ref name=/>{{rp|336}}。而第二十九军全军部队在北平、天津一线与日军全面交火<ref>中国第二历史案馆 (1987年),第201页,《宋哲元致何应欽密电》(1937年7月29日)</ref>。在通州总共400名日本军政人员全部被冀东反共军官训练团消灭<ref name=人/>{{rp|43}}。


7月29日张自忠到冀察政委会就职,将原冀察政委会委员秦德纯、萧振瀛、戈定远、刘哲、门致中、石敬亭、石友三、周作民等免职,并用冀察政委会名义派张璧、张允荣、杨兆庚、潘毓桂、江朝宗、冷家骥、陈中孚、邹泉荪等为委员,同时发表潘毓桂兼北平市公安局长。张就职后,日方即直接指使潘毓桂、张璧等办事,而对张自忠则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紧接着,张又得到了三十八师在天津与日军作战的消息,始知大势已去,全局皆非,乃立即隐匿于[[东交民巷]],旋即化装逃出北平。7月29日上午8立混成第11旅团一部进攻北苑与黃寺,遭到中国守军立第三十九旅、冀北保安队頑强抗抗<ref name=集/>{{rp|57}}。日军炸[[南开大学]]<ref name=人/>{{rp|41}}。18,黃寺失守<ref name=集/>{{rp|57}}。日本参本部制《中央统部对华作战计》,決定以中国驻屯军四个师为基干,击潰平津地方的中国军队」;「根据情況,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同日,北平失陷<ref name=览/>{{rp|371}}。北苑守军立第三十九旅移,北平陷落<ref name=集/>{{rp|58}}。立第三十九旅退至古城,战后回到北苑。北京城内立二十七旅改为保安队维持治安;日军进攻天津<ref name=集/>{{rp|300}}。宋哲元离开北平<ref name=纲/>{{rp|662}}。同日,天津大约有3,000日军<ref name=人/>{{rp|36}};李文田召集600名中国警察同日军作战<ref name=人/>{{rp|38}}。19,军事会议部署,天津保安队一中队攻打东站<ref name=集/>{{rp|58}}。驻防天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部队,凌晨主动向日军进攻,攻佔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攻击。在日军空中炸、地面强力抵抗下,中国军队进攻失利,退至[[静海]]、[[马厂]]一带,天津失守<ref name=集/>{{rp|58}}。第二十九军开始撤退<ref name=29军/>。冀东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在张餘庆、张硯田率领下反正,全驻通州县城日军1个连及特务机关人员,活捉[[殷汝耕]]<ref name=集/>{{rp|300}};日人死者约180人<ref name=/>{{rp|336}}。
7月29日张自忠到冀察政委会就职,将原冀察政委会委员秦德纯、萧振瀛、戈定远、刘哲、门致中、石敬亭、石友三、周作民等免职,并用冀察政委会名义派张璧、张允荣、杨兆庚、潘毓桂、江朝宗、冷家骥、陈中孚、邹泉荪等为委员,同时发表潘毓桂兼北平市公安局长。张就职后,日方即直接指使潘毓桂、张璧等办事,而对张自忠则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紧接着,张又得到了三十八师在天津与日军作战的消息,始知大势已去,全局皆非,乃立即隐匿于[[东交民巷]],旋即化装逃出北平。7月29日上午8立混成第11旅团一部进攻北苑与黃寺,遭到中国守军立第三十九旅、冀北保安队頑强抗抗<ref name=集/>{{rp|57}}。日军炸[[南开大学]]<ref name=人/>{{rp|41}}。18,黃寺失守<ref name=集/>{{rp|57}}。日本参本部制《中央统部对华作战计》,決定以中国驻屯军四个师为基干,击潰平津地方的中国军队”;“根据情況,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同日,北平失陷<ref name=览/>{{rp|371}}。北苑守军立第三十九旅移,北平陷落<ref name=集/>{{rp|58}}。立第三十九旅退至古城,战后回到北苑。北京城内立二十七旅改为保安队维持治安;日军进攻天津<ref name=集/>{{rp|300}}。宋哲元离开北平<ref name=纲/>{{rp|662}}。同日,天津大约有3,000日军<ref name=人/>{{rp|36}};李文田召集600名中国警察同日军作战<ref name=人/>{{rp|38}}。19,军事会议部署,天津保安队一中队攻打东站<ref name=集/>{{rp|58}}。驻防天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部队,凌晨主动向日军进攻,攻佔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攻击。在日军空中炸、地面强力抵抗下,中国军队进攻失利,退至[[静海]]、[[马厂]]一带,天津失守<ref name=集/>{{rp|58}}。第二十九军开始撤退<ref name=29军/>。冀东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在张餘庆、张硯田率领下反正,全驻通州县城日军1个连及特务机关人员,活捉[[殷汝耕]]<ref name=集/>{{rp|300}};日人死者约180人<ref name=/>{{rp|336}}。


至7月30日,平津陷落日军手中<ref name=海/>{{rp|472}}。驻通县偽冀混成第1旅团进佔长辛店西面高地,日军侵佔大沽<ref name=集/>{{rp|300}}。何基旅撤离长辛店。国军退靜河马厂<ref name=/>{{rp|336}}。天津激战后陷落<ref name=纲/>{{rp|662}}。江朝宗之北平治安会成立<ref name=/>{{rp|336}}。
至7月30日,平津陷落日军手中<ref name=海/>{{rp|472}}。驻通县偽冀混成第1旅团进佔长辛店西面高地,日军侵佔大沽<ref name=集/>{{rp|300}}。何基旅撤离长辛店。国军退靜河马厂<ref name=/>{{rp|336}}。天津激战后陷落<ref name=纲/>{{rp|662}}。江朝宗之北平治安会成立<ref name=/>{{rp|336}}。


7月31日,立三十九旅被解除武裝;立第二十七旅改为保安队,突围到察哈尔回第一四三师序列<ref name=集/>{{rp|300}}。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ref name=纲/>{{rp|662}}。同日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约瑟夫·史迪威]]以及他助手戴维·巴雷特到现场调查,他注意到数以百计的男尸和大量的物资散布在路上,几百具中国军人的尸体塞在卡车里,在炎热的夏天腐烂。戴维·巴雷特在[[东京审判]]作证时说:“中国军队遭到突然袭击,来不及部署。”<ref name=Brackman2017/>{{rp|162}}
7月31日,立三十九旅被解除武裝;立第二十七旅改为保安队,突围到察哈尔回第一四三师序列<ref name=集/>{{rp|300}}。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ref name=纲/>{{rp|662}}。同日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约瑟夫·史迪威]]以及他助手戴维·巴雷特到现场调查,他注意到数以百计的男尸和大量的物资散布在路上,几百具中国军人的尸体塞在卡车里,在炎热的夏天腐烂。戴维·巴雷特在[[东京审判]]作证时说:“中国军队遭到突然袭击,来不及部署。”<ref name=Brackman2017/>{{rp|162}}


8月1日,高凌霨之天津治安维持会成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在南京成立,发动海内外妇女同胞共同抗日<ref name=/>{{rp|337}}。8月上旬,日军进佔南口、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邯郸铁路沿线地区<ref name=览/>{{rp|371}}。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ref>{{Cite_web |title=自卫抗战声明书 |work=国民政府 |url=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841298670.html |year=1937 |accessdate=2017-04-16 |archive-date=2017-02-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28154044/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841298670.html |dead-url=no }}</ref>。8月1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自行解散,8月22日日本正式宣布<ref name=民/>{{rp|5564}}。
8月1日,高凌霨之天津治安维持会成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在南京成立,发动海内外妇女同胞共同抗日<ref name=/>{{rp|337}}。8月上旬,日军进佔南口、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邯郸铁路沿线地区<ref name=览/>{{rp|371}}。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ref>{{Cite_web |title=自卫抗战声明书 |work=国民政府 |url=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841298670.html |year=1937 |accessdate=2017-04-16 |archive-date=2017-02-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28154044/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841298670.html |dead-url=no }}</ref>。8月1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自行解散,8月22日日本正式宣布<ref name=民/>{{rp|5564}}。


1937年底,前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等人在日军扶持下,成立中华民国临政府」,「北平改回清朝旧名北京<ref name=29军/>。
1937年底,前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等人在日军扶持下,成立中华民国临政府”,“北平改回清朝旧名北京<ref name=29军/>。


== 各方反应 ==
== 各方反应 ==
=== 中国国民党 ===
=== 中国国民党 ===
7月7日,介石在[[九江]][[庐山]],正要与社会领袖举行国是談話会<ref name=纲/>{{rp|660}}。
7月7日,介石在[[九江]][[庐山]],正要与社会领袖举行国是谈话会<ref name=纲/>{{rp|660}}。


7月8日,介石电令冀察当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ref name=集/>{{rp|299}}介石电令宋哲元速回保定指揮军事,固守宛平<ref name=/>{{rp|336}}。介石得知事消息,即命中国国民党宣传部尽量发布新闻,令宋哲元积极準,就地抵抗,如果判,毫主权<ref name=纲/>{{rp|660}}。介石令何应欽速由四川返南組編部队;令孙连仲部两个师及龐炳勳部第三十八师开往石家庄、保定一带增援<ref name=民/>{{rp|5465}}。
7月8日,介石电令冀察当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ref name=集/>{{rp|299}}介石电令宋哲元速回保定指揮军事,固守宛平<ref name=/>{{rp|336}}。介石得知事消息,即命中国国民党宣传部尽量发布新闻,令宋哲元积极準,就地抵抗,如果判,毫主权<ref name=纲/>{{rp|660}}。介石令何应欽速由四川返南组编部队;令孙连仲部两个师及龐炳勳部第三十八师开往石家庄、保定一带增援<ref name=民/>{{rp|5465}}。


7月9日,介石获悉日军启衅后,立即电示宋哲元主任:「守土应具必死決战之決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判,尤防其奸狡之慣技,务期不喪絲毫主权为原,吾兄忠亮节,中所素念,此后尚希共为国家民族前途互勉<ref name=民/>{{rp|5471}}。介石致宋哲元密电稿<ref name=场/>{{rp|179}}。旋接冀察当局电呈:「勢已緩和,擬将前派北上四师,在原地集结待命,以免刺激<ref name=争>{{cite book |title=《抗日战争》 |location=成都 |publisher=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7561415338 |editors=章伯峰、庄建平 |year=1997 }}</ref>{{rp|49}}。介石派4个师向河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长[[何应欽]],可知他已下決心<ref name=纲/>{{rp|660-662}}。
7月9日,介石获悉日军启衅后,立即电示宋哲元主任:“守土应具必死決战之決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判,尤防其奸狡之慣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吾兄忠亮节,中所素念,此后尚希共为国家民族前途互勉<ref name=民/>{{rp|5471}}。介石致宋哲元密电稿<ref name=场/>{{rp|179}}。旋接冀察当局电呈:“势已緩和,擬将前派北上四师,在原地集结待命,以免刺激<ref name=争>{{cite book |title=《抗日战争》 |location=成都 |publisher=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7561415338 |editors=章伯峰、庄建平 |year=1997 }}</ref>{{rp|49}}。介石派4个师向河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长[[何应欽]],可知他已下決心<ref name=纲/>{{rp|660-662}}。


7月10日,介石向全国各行营、[[綏靖公署]]及各省市发秘密动员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各部队仍应确实準,勿稍疏懈,以防万一<ref name=集/>{{rp|56}}。电调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冯安邦、池峰城两师,龐炳勳部一师一旅,刘戡第八十三师,速开保定、石家庄一带,以应援;另令第二十一师李仙洲,第二十五师陈耀明继续开拔;又令第五十三军[[万福麟]]部向前推进,第十师李默庵部开拔,第十七师寿山,第八十四师高桂滋,第三军[[曾万]]等部队準动员<ref name=民/>{{rp|5471}}。以阻止日军进一步侵略的同,也在进行军事準和部队调动<ref>{{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钱大钧致徐永昌密电》(1937年7月10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9787806439692 }}</ref>{{rp|164}}。
7月10日,介石向全国各行营、[[綏靖公署]]及各省市发秘密动员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各部队仍应确实準,勿稍疏懈,以防万一<ref name=集/>{{rp|56}}。电调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冯安邦、池峰城两师,龐炳勳部一师一旅,刘戡第八十三师,速开保定、石家庄一带,以应援;另令第二十一师李仙洲,第二十五师陈耀明继续开拔;又令第五十三军[[万福麟]]部向前推进,第十师李默庵部开拔,第十七师寿山,第八十四师高桂滋,第三军[[曾万]]等部队準动员<ref name=民/>{{rp|5471}}。以阻止日军进一步侵略的同,也在进行军事準和部队调动<ref>{{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钱大钧致徐永昌密电》(1937年7月10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9787806439692 }}</ref>{{rp|164}}。


7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決定,庐山談話会第一期7月17日召开,第二期月25日召开,第三期月5日召开<ref name=民/>{{rp|5478}}。介石致电宋哲元:对日方为不屈服,不扩大,就地抵抗<ref name=集/>{{rp|299}}。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7月12日明,任何解決办法,未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勿为敵人所欺,7月11日之协议绝不能了事<ref name=纲/>{{rp|662}}。命令[[黃河]]北岸中央军集中保定、县地区<ref name=集/>{{rp|299}}。[[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密电介石、冯玉祥称:「蘆溝桥战事复磋商解決办法,规定双方会同派员监视前方部队于现狀下各撤原防,刻下正在进行。惟彼不顾信义,能否履行,尚不敢必信。宛平城及铁路桥仍为我军驻守。<ref name=民/>{{rp|5476}}
7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決定,庐山谈话会第一期7月17日召开,第二期月25日召开,第三期月5日召开<ref name=民/>{{rp|5478}}。介石致电宋哲元:对日方为不屈服,不扩大,就地抵抗<ref name=集/>{{rp|299}}。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7月12日明,任何解決办法,未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勿为敵人所欺,7月11日之协议绝不能了事<ref name=纲/>{{rp|662}}。命令[[黃河]]北岸中央军集中保定、县地区<ref name=集/>{{rp|299}}。[[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密电介石、冯玉祥称:“蘆溝桥战事复磋商解決办法,规定双方会同派员监视前方部队于现狀下各撤原防,刻下正在进行。惟彼不顾信义,能否履行,尚不敢必信。宛平城及铁路桥仍为我军驻守。<ref name=民/>{{rp|5476}}


7月13日,介石以局日趨严重,令驻庐山各部、会长官及办公人员即日返南京,处理要务<ref name=民/>{{rp|5481}}。7月14日,设行营于石家庄<ref name=纲/>{{rp|662}}。[[严]]致[[何应欽]]密电<ref name=场>{{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6}}。此[[南京国民政府]]判断日军有扩大侵略的可能,于是在通过判、美英调停<ref>{{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熊斌致介石密电》(1937年7月15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8}}
7月13日,介石以局日趨严重,令驻庐山各部、会长官及办公人员即日返南京,处理要务<ref name=民/>{{rp|5481}}。7月14日,设行营于石家庄<ref name=纲/>{{rp|662}}。[[严]]致[[何应欽]]密电<ref name=场>{{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6}}。此[[南京国民政府]]判断日军有扩大侵略的可能,于是在通过判、美英调停<ref>{{cite book |autho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hapter=《熊斌致介石密电》(1937年7月15日) |title=《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year=2005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 |ISBN= 9787806439692 }}</ref>{{rp|168}}


7月16日,庐山談話会上午9在牯图书馆举行,談話会邀集人汪精卫、介石同莅临,汪精卫任主席并致词,张君励、张志让、王云五、张寿鏞、江恒源相继发言,会场严肃和协,与会者精神大为振,11结束<ref name=民/>{{rp|5492-5493}}。中国国民党庐山談話会第一期会开始,7月20日结束,討论对日作战方<ref name=集/>{{rp|299}}。
7月16日,庐山谈话会上午9在牯图书馆举行,谈话会邀集人汪精卫、介石同莅临,汪精卫任主席并致词,张君励、张志让、王云五、张寿鏞、江恒源相继发言,会场严肃和协,与会者精神大为振,11结束<ref name=民/>{{rp|5492-5493}}。中国国民党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会开始,7月20日结束,討论对日作战方<ref name=集/>{{rp|299}}。


7月17日,介石表示应战<ref name=海/>{{rp|472}}。召集全国教育、文化、社会各界达在庐山开会,蒋介石[[庐山明|发表主张]]四点,强调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应战,而決不求战<ref name=表/>{{rp|35}}。介石在庐山发表談,「蘆溝桥事變」为最后关头,中国当坚持最低限度立场<ref name=/>{{rp|336}}。指出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就祗有犧牲到底,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ref name=表/>{{rp|35}}。介石对庐山談話会郑重宣布:「蘆溝桥事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于日本政府的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鍵,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的四点:(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应战,而決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就祗有犧牲到底,无毫僥倖求免之理。……皆应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ref name=纲/>{{rp|662}}介石在庐山发表談話,「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ref name=集/>{{rp|299}}。蘆溝桥事遂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标志<ref>{{cite web |url=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国军历史文物馆 |title=对日抗战 |accessdate=2017-04-16 |archive-date=2017-02-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17140743/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 |dead-url=no }}</ref>。
7月17日,介石表示应战<ref name=海/>{{rp|472}}。召集全国教育、文化、社会各界达在庐山开会,蒋介石[[庐山明|发表主张]]四点,强调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应战,而決不求战<ref name=表/>{{rp|35}}。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蘆溝桥事变”为最后关头,中国当坚持最低限度立场<ref name=/>{{rp|336}}。指出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就祗有犧牲到底,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ref name=表/>{{rp|35}}。介石对庐山谈话会郑重宣布:“蘆溝桥事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于日本政府的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鍵,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的四点:(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应战,而決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就祗有犧牲到底,无毫僥倖求免之理。……皆应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ref name=纲/>{{rp|662}}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ref name=集/>{{rp|299}}。蘆溝桥事遂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标志<ref>{{cite web |url=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国军历史文物馆 |title=对日抗战 |accessdate=2017-04-16 |archive-date=2017-02-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17140743/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 |dead-url=no }}</ref>。


7月19日,介石同意红军主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揮部<ref name=集/>{{rp|299}}。庐山談話会举行分組談話<ref name=民/>{{rp|5504}}。7月20日,介石返抵南京<ref name=纲/>{{rp|662}},召见各国大使,表示中国抗战決心<ref name=表/>{{rp|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把全国分为四个战区<ref name=集/>{{rp|299}}。7月中旬,介石在南京策定:「将日本人长江上趕走,沒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战艦」,打一场非局部而是全面之战争<ref name=民/>{{rp|5508}}。
7月19日,介石同意红军主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揮部<ref name=集/>{{rp|299}}。庐山谈话会举行分组谈话<ref name=民/>{{rp|5504}}。7月20日,介石返抵南京<ref name=纲/>{{rp|662}},召见各国大使,表示中国抗战決心<ref name=表/>{{rp|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把全国分为四个战区<ref name=集/>{{rp|299}}。7月中旬,介石在南京策定:“将日本人长江上趕走,沒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战舰”,打一场非局部而是全面之战争<ref name=民/>{{rp|5508}}。


7月21日,介石会见英驻华大使閣森,望英国调解蘆溝桥事件;英国表示停止原计进行之英日判<ref name=民/>{{rp|5508}}。7月24日,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閣森,明日本之和平判为其再生事端之準<ref name=民/>{{rp|5515}}。
7月21日,介石会见英驻华大使閣森,望英国调解蘆溝桥事件;英国表示停止原计进行之英日判<ref name=民/>{{rp|5508}}。7月24日,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閣森,明日本之和平判为其再生事端之準<ref name=民/>{{rp|5515}}。


7月25日,介石接见自北平来之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希望美国以《九国公约》发起国地位,出面阻止日本侵华行为<ref name=民/>{{rp|5517}};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晤见[[王寵惠]],謂日本不愿第三国干涉,德国不能调解<ref name=民/>{{rp|5519}}。7月26日,介石认为日军进犯北平廊房、广安门,和平绝望,大战已开始<ref name=/>{{rp|336}}。介石接见德国大使陶德曼及法国驻华那雅,两人均认为日本政府已为军人控制<ref name=民/>{{rp|5519}}。
7月25日,介石接见自北平来之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希望美国以《九国公约》发起国地位,出面阻止日本侵华行为<ref name=民/>{{rp|5517}};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晤见[[王寵惠]],謂日本不愿第三国干涉,德国不能调解<ref name=民/>{{rp|5519}}。7月26日,介石认为日军进犯北平廊房、广安门,和平绝望,大战已开始<ref name=/>{{rp|336}}。介石接见德国大使陶德曼及法国驻华那雅,两人均认为日本政府已为军人控制<ref name=民/>{{rp|5519}}。


7月27日,外交部为日击廊坊发表重要明称,中国极度容忍,维护和平,但日军继续大量军队向平、津出动,进攻廊坊,复提出无理要求,蓄意扩大事;中方已尽和平最大之努力,嗣后一切事之责任自应完全由日方负之<ref name=民/>{{rp|5522}}。7月29日晚,介石再发表談話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鬥,此后決无局部解決之可能与妥协屈服之理<ref name=纲/>{{rp|662}}。
7月27日,外交部为日击廊坊发表重要明称,中国极度容忍,维护和平,但日军继续大量军队向平、津出动,进攻廊坊,复提出无理要求,蓄意扩大事;中方已尽和平最大之努力,嗣后一切事之责任自应完全由日方负之<ref name=民/>{{rp|5522}}。7月29日晚,介石再发表谈话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鬥,此后決无局部解決之可能与妥协屈服之理<ref name=纲/>{{rp|662}}。


7月31日,介石发布告抗战全军将士书<ref name=/>{{rp|336}},謂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勉励全军驅逐日寇、复兴民族<ref name=民/>{{rp|5531}},与倭寇死并<ref name=纲/>{{rp|662-663}}。国民政明令褒揚佟麟閣、登禹,追贈二人为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下达红军改后三个师之番号,同意中共所提之人数及制<ref name=民/>{{rp|5531}}。释放全国各界救国会之沈鈞儒、王造、章乃器、邹韜、李公樸、沙千里、史良<ref name=/>{{rp|336}}。
7月31日,介石发布告抗战全军将士书<ref name=/>{{rp|336}},謂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勉励全军驅逐日寇、复兴民族<ref name=民/>{{rp|5531}},与倭寇死并<ref name=纲/>{{rp|662-663}}。国民政明令褒揚佟麟閣、登禹,追贈二人为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下达红军改后三个师之番号,同意中共所提之人数及制<ref name=民/>{{rp|5531}}。释放全国各界救国会之沈鈞儒、王造、章乃器、邹韜、李公樸、沙千里、史良<ref name=/>{{rp|336}}。


8月初,介石复宣示抗战方隨時隨地抵抗,使日本人战而不取;各地重要军事将领,如广西[[白崇禧]]、山西[[閻锡山]]、四川[[刘湘]]、云南[[龙云]]、中共[[朱德]]等,不论以往与有何意见,均会集南京<ref name=纲/>{{rp|663}}。8月1日,介石宴平津教育学术界领袖张伯苓、梦麟、胡適等,宣示对日抗战方<ref name=/>{{rp|336}}。
8月初,介石复宣示抗战方随时随地抵抗,使日本人战而不取;各地重要军事将领,如广西[[白崇禧]]、山西[[閻锡山]]、四川[[刘湘]]、云南[[龙云]]、中共[[朱德]]等,不论以往与有何意见,均会集南京<ref name=纲/>{{rp|663}}。8月1日,介石宴平津教育学术界领袖张伯苓、梦麟、胡適等,宣示对日抗战方<ref name=/>{{rp|336}}。


8月6日,介石派宋哲元、[[刘峙]]分任第一、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反攻平津<ref name=/>{{rp|337}}。
8月6日,介石派宋哲元、[[刘峙]]分任第一、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反攻平津<ref name=/>{{rp|337}}。


8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政会決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以介石为主席,为战统一指揮党、政、军之最高決策机构<ref name=/>{{rp|337}};推介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军事委员会为统部<ref name=纲/>{{rp|663}}。
8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政会決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以介石为主席,为战统一指揮党、政、军之最高決策机构<ref name=/>{{rp|337}};推介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军事委员会为统部<ref name=纲/>{{rp|663}}。


8月16日,改以介石为大元組織大本营;南京失守后,大本营撤销,仍由军事委员会总攬军事<ref name=纲/>{{rp|663}}。
8月16日,改以介石为大元组织大本营;南京失守后,大本营撤销,仍由军事委员会总攬军事<ref name=纲/>{{rp|663}}。


=== 中国共产党 ===
=== 中国共产党 ===
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蘆溝桥向全国通电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抵抗,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打算。全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共存亡的宣言。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第二十九军开赴前线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并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准备应战,立即肃清藏在中国境内的汉奸卖国贼分子和一切日寇的侦探,巩固后方。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ref name=集/>{{rp|299}}。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作战<ref name=海/>{{rp|472}}。中国共产党[[毛东]]及红军将领于事之次日,亦請蔣严令第二十九军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驅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ref name=纲/>{{rp|662}}。[[中共中央]]就蘆溝桥事指示北方局在华北工作方針:「迅速成坚固的统一战线……立在平綏、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和準備組織抗日义勇军,準进行艱苦的游击战。<ref name=民/>{{rp|5466}}
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蘆溝桥向全国通电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抵抗,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打算。全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共存亡的宣言。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第二十九军开赴前线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并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准备应战,立即肃清藏在中国境内的汉奸卖国贼分子和一切日寇的侦探,巩固后方。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ref name=集/>{{rp|299}}。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作战<ref name=海/>{{rp|472}}。中国共产党[[毛东]]及红军将领于事之次日,亦请蒋严令第二十九军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驅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ref name=纲/>{{rp|662}}。[[中共中央]]就蘆溝桥事指示北方局在华北工作方针:“迅速成坚固的统一战线……立在平綏、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和準备组织抗日义勇军,準进行艱苦的游击战。<ref name=民/>{{rp|5466}}


从7月8日起,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立即动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联]]等救亡团体,组织战地服务团,出动到前线救护伤员;组织劳军团,携带大批的慰劳品,分赴前线及医院慰问;并进行了支援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如募集麻袋供作防御工事等。
从7月8日起,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立即动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联]]等救亡团体,组织战地服务团,出动到前线救护伤员;组织劳军团,携带大批的慰劳品,分赴前线及医院慰问;并进行了支援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如募集麻袋供作防御工事等。


7月11日,[[周恩来]]、[[秦邦憲]]、[[林祖涵]]到庐山,会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问题<ref name=纲/>{{rp|662}}。7月13日,周恩来会见鼎文、宋子文,商红军改人数及指揮机关问题<ref name=民/>{{rp|5482}}。
7月11日,[[周恩来]]、[[秦邦憲]]、[[林祖涵]]到庐山,会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问题<ref name=纲/>{{rp|662}}。7月13日,周恩来会见鼎文、宋子文,商红军改人数及指揮机关问题<ref name=民/>{{rp|5482}}。


7月13日在延安召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号召:“每个共产党员与抗日革命者,应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战前线。”
7月13日在延安召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号召:“每个共产党员与抗日革命者,应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战前线。”


7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红军改开赴抗日前线》命令<ref name=集/>{{rp|299}}。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表示:「愿在指揮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準備隨時出动抗日,已命令各军十天内準完畢,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綏线国防。<ref name=民/>{{rp|5487}}
7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红军改开赴抗日前线》命令<ref name=集/>{{rp|299}}。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表示:“愿在指揮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準备随时出动抗日,已命令各军十天内準完畢,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綏线国防。<ref name=民/>{{rp|5487}}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苏维埃政府」,成立陕甘宁三省边区政府<ref name=/>{{rp|336}}。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組織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动給各地党部的指示》<ref name=民/>{{rp|5490}}。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苏维埃政府”,成立陕甘宁三省边区政府<ref name=/>{{rp|336}}。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动給各地党部的指示》<ref name=民/>{{rp|5490}}。


7月16日,毛东、[[朱德]]就红军準参战与改电彭德怀、任弼等,在国民政府「許可主力红军参战件下,擬以原一、二、四方面军出动,即以方面军为师,军为旅,师为团<ref name=民/>{{rp|5495}}。
7月16日,毛东、[[朱德]]就红军準参战与改电彭德怀、任弼等,在国民政府“许可主力红军参战件下,擬以原一、二、四方面军出动,即以方面军为师,军为旅,师为团<ref name=民/>{{rp|5495}}。


7月17日,周恩来、秦邦憲、林祖涵与介石、张沖、邵力子在庐山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判<ref name=集/>{{rp|299}}。张闻天、毛东电葉劍周恩来、秦邦憲、林伯渠称,红军改指揮机关,可以承认平设政训处指揮,朱德为正主任,彭德怀为副主任;但战不能不设以资统率之军事指揮部<ref name=民/>{{rp|5499}}。
7月17日,周恩来、秦邦憲、林祖涵与介石、张沖、邵力子在庐山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判<ref name=集/>{{rp|299}}。张闻天、毛东电叶剑周恩来、秦邦憲、林伯渠称,红军改指揮机关,可以承认平设政训处指揮,朱德为正主任,彭德怀为副主任;但战不能不设以资统率之军事指揮部<ref name=民/>{{rp|5499}}。


7月18日,延安举行盛大援助平、津抗战将士民众大会,到会数千人,通过致第二十九军将士电,毛东出席大会,告蘆溝桥事件过及最新情況<ref name=民/>{{rp|5501}}。
7月18日,延安举行盛大援助平、津抗战将士民众大会,到会数千人,通过致第二十九军将士电,毛东出席大会,告蘆溝桥事件过及最新情況<ref name=民/>{{rp|5501}}。


7月20日,周恩来、林伯渠在上海收到张闻天、毛东来电称,日军进攻形已成,抗战有实现可能,我们決定采取介石不让步不再同他判的方;要求周、林二人留在上海察形<ref name=民/>{{rp|5506}}。7月21日,周恩来、秦邦憲、林伯渠电告朱德、毛东称,我们在庐山力争无效,遂来上海、南京暫觀時化,如中日全面开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可发表<ref name=民/>{{rp|5509}}。
7月20日,周恩来、林伯渠在上海收到张闻天、毛东来电称,日军进攻形已成,抗战有实现可能,我们決定采取介石不让步不再同他判的方;要求周、林二人留在上海察形<ref name=民/>{{rp|5506}}。7月21日,周恩来、秦邦憲、林伯渠电告朱德、毛东称,我们在庐山力争无效,遂来上海、南京暫观时化,如中日全面开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可发表<ref name=民/>{{rp|5509}}。


7月23日,朱德在陕西三原云阳镇红前敵总指揮部召开红军高级干部会议,討论红军改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ref name=民/>{{rp|5513}}。
7月23日,朱德在陕西三原云阳镇红前敵总指揮部召开红军高级干部会议,討论红军改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ref name=民/>{{rp|5513}}。


9月6日,中国共产党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ref name=表/>{{rp|35}}。
9月6日,中国共产党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ref name=表/>{{rp|35}}。


=== 美国军方 ===
=== 美国军方 ===
第337行: 第337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中正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11060449/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14/0014.htm 《对于卢溝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1937年7月17日.
* 中正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11060449/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14/0014.htm 《对于卢溝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1937年7月17日.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518181923/http://www.geocities.jp/torikai007/japanchina/1937.html {{lang|ja|日中战争的序幕的七七事变}}]({{lang|ja|飼行博研究室}})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518181923/http://www.geocities.jp/torikai007/japanchina/1937.html {{lang|ja|日中战争的序幕的七七事变}}]({{lang|ja|飼行博研究室}})
* [http://www.ibiblio.org/hyperwar/PTO/IMTFE/IMTFE-5a.html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Proceedings]
* [http://www.ibiblio.org/hyperwar/PTO/IMTFE/IMTFE-5a.html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Proceedings]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204225254/http://www.thebeijingguide.com/marco_polo_bridge/index.html The Marco Polo Bridge Virtual Tour and Photographs]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204225254/http://www.thebeijingguide.com/marco_polo_bridge/index.html The Marco Polo Bridge Virtual Tour and Photographs]
第353行: 第353行:


{{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期中华民国外交}}
{{国民政府期中华民国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