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托·墨索里尼: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替换模板(来源模板))
(我来啦, replaced: 業 → 业, 遠 → 远 (3), 擁 → 拥 (2), 機 → 机, 獲 → 获 (8), 創 → 创, 壓 → 压 (2), 擴 → 扩, 結 → 结, 繼 → 继 (3), 續 → 续, 連 → 连, 併 → 并 (3), 還 → 还, 戲 → 戏, 軸 → 轴 (5), 擊 → 击 (2), 磚 → 砖 (2), 塊 → 块, 惡 → 恶, 讓 → 让 (3), 臘 → 腊 (5), 駐 → 驻, 係 → 系, 盧 → 卢 (4), 寫 → 写, 銜 → 衔, 綴 → 缀 (2), 證 → 证, 優 → 优)
第13行: 第13行:
{{Infobox officeholder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name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前尊称 = [[最高帝国元帅]]
| 前尊称 = [[最高帝国元帅]]
| 后尊称 = [[Duce|法西斯领袖]]
| 后尊称 = [[Duce|法西斯领袖]]
| native_name = {{small|Benito Mussolini}}
| native_name = {{small|Benito Mussolini}}
| image = Benito Mussolini (primo piano).jpg
| image = Benito Mussolini (primo piano).jpg
第104行: 第104行: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lang-it|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IPA-it|beˈniːto mussoˈliːni}},{{bd|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CatIdx=Mussolini, Benito}})是一位[[意大利]][[政治人物]],在1925年至1943年任[[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最高帝国元帅]]兼[[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第40任总理),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墨索里尼于1925年得总理身份,而且以「[[Duce|领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并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间于义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得了意大利最高军「[[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后于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后被德国派出的特种部队救出,改任德国的傀儡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lang-it|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IPA-it|beˈniːto mussoˈliːni}},{{bd|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CatIdx=Mussolini, Benito}})是一位[[意大利]][[政治人物]],在1925年至1943年任[[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最高帝国元帅]]兼[[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第40任总理),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墨索里尼于1925年得总理身份,而且以「[[Duce|领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并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间于义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得了意大利最高军「[[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后于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后被德国派出的特种部队救出,改任德国的傀儡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意土战争|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link-en|前进! (意大利报刊)|Avanti! (Italian newspaper)|前进!}}》(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后来英国唯恐意大利会俄国之后退出大战,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买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参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title=Mussolini paid well as British agent in WWI |accessdate=2009-10-14 |archive-date=2009-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17124209/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dead-url=no }}</ref>。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被美英法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ref>{{cite web |url=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title=Italian delegates return to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ccessdate=2008年5月2日 |publisher=The History Channel website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6104116/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archivedate=2009年3月6日 }}</ref>。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意土战争|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link-en|前进! (意大利报刊)|Avanti! (Italian newspaper)|前进!}}》(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后来英国唯恐意大利会俄国之后退出大战,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买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继续鼓吹参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title=Mussolini paid well as British agent in WWI |accessdate=2009-10-14 |archive-date=2009-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17124209/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dead-url=no }}</ref>。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被美英法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ref>{{cite web |url=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title=Italian delegates return to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ccessdate=2008年5月2日 |publisher=The History Channel website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6104116/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archivedate=2009年3月6日 }}</ref>。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总理)并组建[[墨索里尼内阁|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专制|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意大利大选|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数的议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总理)并组建[[墨索里尼内阁|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专制|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意大利大选|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数的议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元首 (纳粹德国)|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纳粹德国|德国]]、[[大日本帝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至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义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利比亚]]、[[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以东的领土、[[科西嘉岛]]、[[蒙特内哥罗]]、[[希]]、[[罗德岛]]与[[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而且有[[天津意租界]]。直至1943年[[入侵意大利|盟军登陆意大利]]令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搖搖欲墜,7月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裡。新任政府[[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巴多格里奥]]向同盟军停战,希特勒命德军发动[[心行动]]进意大利北部控制局面。同年9月12日[[纳粹德国|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德国元首希特勒协助下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在[[苏联]]反攻及盟军攻勢下纳粹德国迅速的溃败,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加里波第旅]]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有一个名为{{link-en|朱利诺|Giulino}}的村庄被[[墨索里尼之死|枪決]]。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死狀恐怖。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并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1935年开始与[[元首 (纳粹德国)|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纳粹德国|德国]]、[[大日本帝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至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义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利比亚]]、[[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以东的领土、[[科西嘉岛]]、[[蒙特内哥罗]]、[[希]]、[[罗德岛]]与[[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而且有[[天津意租界]]。直至1943年[[入侵意大利|盟军登陆意大利]]令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搖搖欲墜,7月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裡。新任政府[[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巴多格里奥]]向同盟军停战,希特勒命德军发动[[心行动]]进意大利北部控制局面。同年9月12日[[纳粹德国|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德国元首希特勒协助下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在[[苏联]]反攻及盟军攻勢下纳粹德国迅速的溃败,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加里波第旅]]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有一个名为{{link-en|朱利诺|Giulino}}的村庄被[[墨索里尼之死|枪決]]。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死狀恐怖。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并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 早年 ==
== 早年 ==
第124行: 第124行:
* '''Amilcare''' Cipriani,社会主义者和意大利爱国者
* '''Amilcare''' Cipriani,社会主义者和意大利爱国者
* '''Andrea''' Costa,社会主义者,也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
* '''Andrea''' Costa,社会主义者,也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
母亲罗莎·瑪罗托尼(Rosa Maltoni)是一位虔誠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弗利 (意大利)|弗利]]附近担任小学教师。墨索里尼有一个弟弟阿诺德·布雷沙(Arnaldo)和妹妹艾薇芝(Edvige)。
母亲罗莎·瑪罗托尼(Rosa Maltoni)是一位虔誠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弗利 (意大利)|弗利]]附近担任小学教师。墨索里尼有一个弟弟阿诺德·布雷沙(Arnaldo)和妹妹艾薇芝(Edvige)。


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了三年(1889年—1891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的[[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1892年—1894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的[[焦苏埃·卡尔杜奇|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1898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了他的初级技术文凭,同年,他与同学的冲突再次爆发,这次他成了旁听生,但他还是在1901年以良好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ref name="Living History 2"/>墨索里尼從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鬥争与社会主义开始感兴趣,他常在学校中发起反抗运动且屢勸不聽,甚至在学校校长派他在当地院紀念歌曲作家[[威尔第]]的庆典上,向大众公开演說時,他卻发表針对该人物時代社会狀況的批评与指责,有份[[米兰]]的報紙就道「学生同志墨索里尼」。
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了三年(1889年—1891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的[[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1892年—1894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的[[焦苏埃·卡尔杜奇|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1898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了他的初级技术文凭,同年,他与同学的冲突再次爆发,这次他成了旁听生,但他还是在1901年以良好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ref name="Living History 2"/>墨索里尼從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鬥争与社会主义开始感兴趣,他常在学校中发起反抗运动且屢勸不聽,甚至在学校校长派他在当地院紀念歌曲作家[[威尔第]]的庆典上,向大众公开演說時,他卻发表針对该人物時代社会狀況的批评与指责,有份[[米兰]]的報紙就道「学生同志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自学校毕业后,考到一张小学教师书,并到[[雷焦艾米利亚]]教书,卻在一年后因行为不检被解聘。之后他找工作相碰壁,在這段日子中他过的非常窮,对于有錢有勢的人抱著嫉妒与厭。一陣子后,墨索里尼在一次緣下成为了「义大利砌师傅及砌助理工会」的秘书,开始投身政治集会,并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在“''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由于墨索里尼过分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主义]]运动,没多久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被遣返回了意大利。稍后他又回到了瑞士,这次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干预,使他免遭再次被遣返的命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墨索里尼自学校毕业后,考到一张小学教师书,并到[[雷焦艾米利亚]]教书,卻在一年后因行为不检被解聘。之后他找工作相碰壁,在這段日子中他过的非常窮,对于有錢有勢的人抱著嫉妒与厭。一陣子后,墨索里尼在一次緣下成为了「义大利砌师傅及砌助理工会」的秘书,开始投身政治集会,并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在“''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由于墨索里尼过分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主义]]运动,没多久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被遣返回了意大利。稍后他又回到了瑞士,这次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干预,使他免遭再次被遣返的命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在当时还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城镇[[特伦托]],被当地社会党人介绍到《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当了一个记者。没多久,墨索里尼和著名的[[尚未收复的意大利|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人士{{link-e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 (politicia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取得联系,并开始在巴蒂斯蒂创立的“''Il Popolo''(人民)”报担任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写的爱情小说《{{lang|it|Claudia Particella, l'Amante del Cardinale: Grande Romanzo dei Tempi del Cardinale Emanuel Madruzzo}}》(克劳迪娅·帕提瑟拉,主教的情人:关于以马内利·玛诸佐主教的伟大小说的连载)”,但小说内容因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ref>{{cite web|url=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title=The Cardinal's Mistres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Alfred Armstrong|date=2008年1月19日|publisher=Old Books|language=en|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235247/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dead-url=yes}}</ref>使他其后遭报社解雇。因越来越激进和公开反[[君主专制]]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墨索里尼没过多久被再次遣返回了意大利。他于是当了“''Avanti!''(前进!)”报社的一名记者。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在当时还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城镇[[特伦托]],被当地社会党人介绍到《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当了一个记者。没多久,墨索里尼和著名的[[尚未收复的意大利|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人士{{link-e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 (politicia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取得联系,并开始在巴蒂斯蒂创立的“''Il Popolo''(人民)”报担任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写的爱情小说《{{lang|it|Claudia Particella, l'Amante del Cardinale: Grande Romanzo dei Tempi del Cardinale Emanuel Madruzzo}}》(克劳迪娅·帕提瑟拉,主教的情人:关于以马内利·玛诸佐主教的伟大小说的连载)”,但小说内容因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ref>{{cite web|url=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title=The Cardinal's Mistres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Alfred Armstrong|date=2008年1月19日|publisher=Old Books|language=en|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235247/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dead-url=yes}}</ref>使他其后遭报社解雇。因越来越激进和公开反[[君主专制]]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墨索里尼没过多久被再次遣返回了意大利。他于是当了“''Avanti!''(前进!)”报社的一名记者。
第136行: 第136行: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File:Benito Mussolini 1917.jpg|右|缩略图|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17年,作为[[协约国]]士兵的墨索里尼</span>]]
[[File:Benito Mussolini 1917.jpg|右|缩略图|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17年,作为[[协约国]]士兵的墨索里尼</span>]]
[[意大利]]作为[[协约国]]的盟国,于是[[墨索里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墨索里尼在前线一次[[地雷]]爆炸中受重傷,医生從他身上取出44炸弹碎片,其后退役。
[[意大利]]作为[[协约国]]的盟国,于是[[墨索里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墨索里尼在前线一次[[地雷]]爆炸中受重傷,医生從他身上取出44炸弹碎片,其后退役。


==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 ==
==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 ==
{{main|法西斯主义}}
{{main|法西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主张全民团与维持体制,并在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重新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展开以武力镇民和工人运动,后在选举中得25个议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主张全民团与维持体制,并在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重新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展开以武力镇民和工人运动,后在选举中得25个议席。


=== 向罗马进军 ===
=== 向罗马进军 ===
第146行: 第146行:
[[File:March on Rome 1922 - Mussolini.jpg|缩略图|[[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攝于1922年]]
[[File:March on Rome 1922 - Mussolini.jpg|缩略图|[[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攝于1922年]]
[[File:Flag of Prime Minister of Italy (1927-1943).svg|缩略图|墨索里尼作为“领袖”([[Duce]])的个人旗帜,旗帜上的[[束棒]]即法西斯主义的象征]]
[[File:Flag of Prime Minister of Italy (1927-1943).svg|缩略图|墨索里尼作为“领袖”([[Duce]])的个人旗帜,旗帜上的[[束棒]]即法西斯主义的象征]]
向罗马进军是意大利的一场[[政變]],墨索里尼号召全国四万武裝人员发动政變,但实际只有一万四千人参与,意大利的警察和军队都在事件上保持中立。1922年10月27日[[国家法西斯党]]迫使[[路易吉·法克塔]]交出权力,而墨索里尼得军队、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商界、反共人士及右翼保守派的支持,开始实行法西斯统治,展开其二十多年的獨裁统治。
向罗马进军是意大利的一场[[政變]],墨索里尼号召全国四万武裝人员发动政變,但实际只有一万四千人参与,意大利的警察和军队都在事件上保持中立。1922年10月27日[[国家法西斯党]]迫使[[路易吉·法克塔]]交出权力,而墨索里尼得军队、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商界、反共人士及右翼保守派的支持,开始实行法西斯统治,展开其二十多年的獨裁统治。


=== 内政 ===
=== 内政 ===
第154行: 第154行:
=== 马泰奥蒂事件 ===
=== 马泰奥蒂事件 ===
{{Main|马泰奥蒂}}
{{Main|马泰奥蒂}}
墨索里尼受到当時的社会党领导人[[马泰奥蒂]]的公开批评,他因此雇用[[杜米尼]]和他的武裝集团殺死[[马泰奥蒂]],卻反而受到輿论攻,失去人民爱戴并遭到疏。为此,他强化并大他的獨裁统治。马泰奥蒂事件是墨索里尼公众形象的轉捩点。
墨索里尼受到当時的社会党领导人[[马泰奥蒂]]的公开批评,他因此雇用[[杜米尼]]和他的武裝集团殺死[[马泰奥蒂]],卻反而受到輿论攻,失去人民爱戴并遭到疏。为此,他强化并大他的獨裁统治。马泰奥蒂事件是墨索里尼公众形象的轉捩点。


=== 征服埃塞俄比亚 ===
=== 征服埃塞俄比亚 ===
第177行: 第177行:
[[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与法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title=Franco-Czech Treaty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date=1924年1月7日 |publisher=TIME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2617/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dead-url=no }}</ref>,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德国攻击,根据此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英法有义务提供协防,捷克斯洛伐克亦与苏联签署了类似条约,但规定必须在法国履行条约后苏联才有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title=From Intervention to Munich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Lawrence Jorgensen |publisher=Millenial Files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160649/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 }}</ref>。
[[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与法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title=Franco-Czech Treaty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date=1924年1月7日 |publisher=TIME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2617/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dead-url=no }}</ref>,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德国攻击,根据此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英法有义务提供协防,捷克斯洛伐克亦与苏联签署了类似条约,但规定必须在法国履行条约后苏联才有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title=From Intervention to Munich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Lawrence Jorgensen |publisher=Millenial Files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160649/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 }}</ref>。


德国在1938年3月12日实现[[德奥合]]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要求该地进行“[[民族自决]]”,对捷克斯洛伐克作出领土要求。但英法均不希望再爆发一场战争,同时德国军事实力被大大高估<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title="Submit to a Humiliation"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of British Czechoslovakian Policy in 1938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Kurt Kuhlmann |date=1992年10月6日 |publisher=Warhorse Simulation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9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9125539/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dead-url=yes }}</ref>,意大利也未有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也对德国的扩张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充当了德国与英法的中间人。在一连串外交努力失败后,德国提出军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1938年9月2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这是一战后法国首次的军事动员,翌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全国军事动员,将此次危机推向顶峰。9月28日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德英法意四国会议解决争端的建议,被希特勒所接受。9月29日,[[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聚集在[[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会议外,[[苏联]]亦未被邀请。最终决议在9月30日凌晨被作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撤离人员,德国军队将在同一天进驻<ref>{{cite web |url=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title=Munich Agre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zech Republi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0323/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title=The Munich Agre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7月2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5112730/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dead-url=no }}</ref>,在英法德的强大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最终选择屈服。
德国在1938年3月12日实现[[德奥合]]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要求该地进行“[[民族自决]]”,对捷克斯洛伐克作出领土要求。但英法均不希望再爆发一场战争,同时德国军事实力被大大高估<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title="Submit to a Humiliation"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of British Czechoslovakian Policy in 1938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Kurt Kuhlmann |date=1992年10月6日 |publisher=Warhorse Simulation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9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9125539/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dead-url=yes }}</ref>,意大利也未有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也对德国的扩张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充当了德国与英法的中间人。在一连串外交努力失败后,德国提出军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1938年9月2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这是一战后法国首次的军事动员,翌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全国军事动员,将此次危机推向顶峰。9月28日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德英法意四国会议解决争端的建议,被希特勒所接受。9月29日,[[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聚集在[[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会议外,[[苏联]]亦未被邀请。最终决议在9月30日凌晨被作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撤离人员,德国军队将在同一天进驻<ref>{{cite web |url=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title=Munich Agre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zech Republi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0323/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title=The Munich Agre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7月2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5112730/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dead-url=no }}</ref>,在英法德的强大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最终选择屈服。


1939年3月14日倾向[[法西斯主义]]的[[斯洛伐克]]在德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宣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德国武装占领了残留的[[捷克]],并于3月15日在之基础上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已被德国吞并。
1939年3月14日倾向[[法西斯主义]]的[[斯洛伐克]]在德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宣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德国武装占领了残留的[[捷克]],并于3月15日在之基础上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已被德国吞并。
第186行: 第186行:
[[纳粹德国|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波兰战役|白色方案]]作战计划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同日英法大使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军<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title=1939: Germany invades Poland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英国广播公司|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000/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dead-url=no }}</ref>,在没有获得答复的情况下,9月3日[[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对德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title=1939: Britain and France declare war on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314/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dead-url=no }}</ref>,[[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ref>{{cite web |url=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title=Australia at war 3 September 1939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39年9月3日 |publisher=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3003441/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archive-date=2008年4月3日 |dead-url=yes }}</ref>,[[二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cite web |url=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title=ITALY and the ITALIAN CAMPAIGN 1943-1945, including Sicily, Salerno & Anzio Landings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NAVAL-HISTORY.NET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7年4月30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30205423/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dead-url=yes }}</ref>。
[[纳粹德国|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波兰战役|白色方案]]作战计划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同日英法大使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军<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title=1939: Germany invades Poland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英国广播公司|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000/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dead-url=no }}</ref>,在没有获得答复的情况下,9月3日[[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对德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title=1939: Britain and France declare war on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314/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dead-url=no }}</ref>,[[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ref>{{cite web |url=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title=Australia at war 3 September 1939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39年9月3日 |publisher=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3003441/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archive-date=2008年4月3日 |dead-url=yes }}</ref>,[[二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cite web |url=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title=ITALY and the ITALIAN CAMPAIGN 1943-1945, including Sicily, Salerno & Anzio Landings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NAVAL-HISTORY.NET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7年4月30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30205423/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dead-url=yes }}</ref>。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意大利依然置身事外。在看到德军基本上取得法国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墨索里尼确信这场全面战争很快就会结束,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同月,[[意大利入侵法国]]<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6月24日义法停战协定签署,意大利占领了法国东南部,吞并了[[尼斯]]和[[科西嘉岛]],在1942年吞更多的法国领土。直到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与盟国停战|向盟军投降]]。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意大利依然置身事外。在看到德军基本上取得法国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墨索里尼确信这场全面战争很快就会结束,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同月,[[意大利入侵法国]]<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6月24日义法停战协定签署,意大利占领了法国东南部,吞并了[[尼斯]]和[[科西嘉岛]],在1942年吞更多的法国领土。直到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与盟国停战|向盟军投降]]。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在没有提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单独向[[希腊]]宣战,[[希腊-意大利战争]]开始。1941年意大利与希腊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作战陷入战略僵持,在意大利的请求下,德国介入,顺便南下惩罚倒向英国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6日德军发动“''[[南斯拉夫战役]]''”,与心国盟友[[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发动攻势,[[南斯拉夫战役]]及[[希腊战役]]同時开始。5国夾下南斯拉夫迅速投降,义大利佔有了[[比安纳]]、[[蒙特内哥罗]]全境、[[科索沃]]、马其顿部份地区,并承认了[[克罗地亚獨立国]]为其[[保护国]],希战役中雖然义大利军队在人数及裝備上佔有勢,战事仍然不果,經过1个星期的战鬥付出傷亡12,000人,最终4月27日德军攻入[[雅典]],希心国肢解,义大利则佔领了希大部份地区。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在没有提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单独向[[希腊]]宣战,[[希腊-意大利战争]]开始。1941年意大利与希腊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作战陷入战略僵持,在意大利的请求下,德国介入,顺便南下惩罚倒向英国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6日德军发动“''[[南斯拉夫战役]]''”,与心国盟友[[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发动攻势,[[南斯拉夫战役]]及[[希腊战役]]同時开始。5国夾下南斯拉夫迅速投降,义大利佔有了[[比安纳]]、[[蒙特内哥罗]]全境、[[科索沃]]、马其顿部份地区,并承认了[[克罗地亚獨立国]]为其[[保护国]],希战役中雖然义大利军队在人数及裝備上佔有勢,战事仍然不果,經过1个星期的战鬥付出傷亡12,000人,最终4月27日德军攻入[[雅典]],希心国肢解,义大利则佔领了希大部份地区。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国家对[[苏联]]宣战,墨索里尼亦派出征军协助德军。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国家对[[苏联]]宣战,墨索里尼亦派出征军协助德军。


1941年12月11日,[[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的第4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发表宣战演说<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title=MUSSOLINI'S WAR STAT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1年4月14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14000253/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dead-url=no }}</ref>,当日德国与意大利对美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title=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9年12月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5102107/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title=THE GERMAN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41年12月11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9年9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918170110/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dead-url=no }}</ref>,美国亦在当天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title=U.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German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7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7104615/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title=DECLARATIONS OF A STATE OF WAR WITH JAPAN, GERMANY, AND ITAL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6064804/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dead-url=no }}</ref>。
1941年12月11日,[[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的第4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发表宣战演说<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title=MUSSOLINI'S WAR STAT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1年4月14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14000253/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dead-url=no }}</ref>,当日德国与意大利对美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title=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9年12月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5102107/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title=THE GERMAN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41年12月11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9年9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918170110/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dead-url=no }}</ref>,美国亦在当天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title=U.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German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7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7104615/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title=DECLARATIONS OF A STATE OF WAR WITH JAPAN, GERMANY, AND ITAL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6064804/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dead-url=no }}</ref>。


1942年,意大利进一步佔领更多的法国南部领土及[[摩纳哥公国]]。在這時候,[[墨索里尼]]统治下的义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义属利比亚]]、[[义属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东岸的领土、[[科西嘉岛]]、摩纳哥、[[克罗地亚獨立国]]西部、[[蒙特内哥罗]]、[[希]]、[[罗德岛]]与[[十二群岛]],而且有[[天津意租界]]。
1942年,意大利进一步佔领更多的法国南部领土及[[摩纳哥公国]]。在這時候,[[墨索里尼]]统治下的义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义属利比亚]]、[[义属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东岸的领土、[[科西嘉岛]]、摩纳哥、[[克罗地亚獨立国]]西部、[[蒙特内哥罗]]、[[希]]、[[罗德岛]]与[[十二群岛]],而且有[[天津意租界]]。


=== 下台与被捕 ===
=== 下台与被捕 ===
1943年夏天以来意大利的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声望也跌到了谷底<ref name="Pollard"/>。5月13日,[[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的彻底失败使意大利完全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紧接着7月9日[[盟军]]发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让形势雪上加霜。7月19日墨索里尼最后一次以[[意大利总理]]的身份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费尔特雷]]作了一次会谈,会谈期间[[罗马]]遭受了盟军的一次猛烈轰炸。7月2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在政治气氛空前沉重的背景下,[[大法西斯议会]]召开了第187次会议,期间墨索里尼遭到[[迪诺·格兰迪]]等人的猛烈抨击,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动议以19票赞同7票反对的大比例通过,但事实上这次投票的结果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根据当时的[[意大利宪法]],只有国王才有权力罢免总理。7月25日早上墨索里尼被[[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召见叙职,墨索里尼被国王告知他已被解职并将被[[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接替,国王同时承诺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清楚国王真实企图的墨索里尼在稍后离开时便遭[[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包围,被用一部[[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带走,墨索里尼被告知这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实际上为了挽救自己的王权,逮捕墨索里尼的命令便由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亲自作出。墨索里尼最初被关押在[[罗马]]的一个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兵营,为了防止被德国发现,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8月7日又被转移到[[拉马达莱纳]]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至[[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软禁<ref name="MussoliniFamily">{{cite web |url=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title=BENITO MUSSOLINI AND HIS SURVIVOR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author=Josephine Cowdery |date=2007年 |publisher=USM Book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6121351/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dead-url=yes }}</ref>。此后[[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随即宣布:“意大利将继续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以避免在意大利的德军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事实上,[[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ref name="MussoliniFamily"/>,停战协议在9月3日签署,为避免得知停战协议的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半岛]],直到9月8日盟军发动登陆意大利半岛[[萨莱诺]]的[[入侵意大利|雪崩行动]],方才正式对外宣布<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但在宣布停火协定的同时,却并未对意大利军队下达任何命令,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和巴多格里奥便逃出罗马,从而导致各地的意大利军队陷入混乱,希特勒为挽救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命德军執行[[心行动]]迅速占领意大利北部领土控制局面,同月德军控制罗马,大批意大利军人被杀或被俘,在中国,意大利的战败投降令中国的[[天津意租界]]被日本军队占领并迅速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接管直至日本投降,这次失误也最终导致意大利君主制在1946年全民投票中被废除<ref name="Pollard"/>。
1943年夏天以来意大利的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声望也跌到了谷底<ref name="Pollard"/>。5月13日,[[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的彻底失败使意大利完全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紧接着7月9日[[盟军]]发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让形势雪上加霜。7月19日墨索里尼最后一次以[[意大利总理]]的身份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费尔特雷]]作了一次会谈,会谈期间[[罗马]]遭受了盟军的一次猛烈轰炸。7月2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在政治气氛空前沉重的背景下,[[大法西斯议会]]召开了第187次会议,期间墨索里尼遭到[[迪诺·格兰迪]]等人的猛烈抨击,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动议以19票赞同7票反对的大比例通过,但事实上这次投票的结果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根据当时的[[意大利宪法]],只有国王才有权力罢免总理。7月25日早上墨索里尼被[[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召见叙职,墨索里尼被国王告知他已被解职并将被[[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接替,国王同时承诺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清楚国王真实企图的墨索里尼在稍后离开时便遭[[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包围,被用一部[[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带走,墨索里尼被告知这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实际上为了挽救自己的王权,逮捕墨索里尼的命令便由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亲自作出。墨索里尼最初被关押在[[罗马]]的一个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兵营,为了防止被德国发现,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8月7日又被转移到[[拉马达莱纳]]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至[[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软禁<ref name="MussoliniFamily">{{cite web |url=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title=BENITO MUSSOLINI AND HIS SURVIVOR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author=Josephine Cowdery |date=2007年 |publisher=USM Book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6121351/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dead-url=yes }}</ref>。此后[[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随即宣布:“意大利将继续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以避免在意大利的德军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事实上,[[义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ref name="MussoliniFamily"/>,停战协议在9月3日签署,为避免得知停战协议的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半岛]],直到9月8日盟军发动登陆意大利半岛[[萨莱诺]]的[[入侵意大利|雪崩行动]],方才正式对外宣布<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但在宣布停火协定的同时,却并未对意大利军队下达任何命令,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和巴多格里奥便逃出罗马,从而导致各地的意大利军队陷入混乱,希特勒为挽救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命德军執行[[心行动]]迅速占领意大利北部领土控制局面,同月德军控制罗马,大批意大利军人被杀或被俘,在中国,意大利的战败投降令中国的[[天津意租界]]被日本军队占领并迅速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接管直至日本投降,这次失误也最终导致意大利君主制在1946年全民投票中被废除<ref name="Pollard"/>。


1943年9月12日德军发动[[橡树行动]]的营救计划,[[党卫队]][[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的[[特种部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突袭大萨索峰软禁墨索里尼的别墅,成功将他解救至德军控制下的罗马,旋即转机至[[维也纳]]。9月14日墨索里尼与[[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狼穴]]”会面,受希特勒邀请组建一个受[[纳粹德国]]保护的共和国,即之后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9月18日墨索里尼在德国通过[[慕尼黑]]的电台宣告重建一个名为[[共和法西斯党]]的新法西斯政党。
1943年9月12日德军发动[[橡树行动]]的营救计划,[[党卫队]][[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的[[特种部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突袭大萨索峰软禁墨索里尼的别墅,成功将他解救至德军控制下的罗马,旋即转机至[[维也纳]]。9月14日墨索里尼与[[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狼穴]]”会面,受希特勒邀请组建一个受[[纳粹德国]]保护的共和国,即之后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9月18日墨索里尼在德国通过[[慕尼黑]]的电台宣告重建一个名为[[共和法西斯党]]的新法西斯政党。
第217行: 第217行:
{{main|墨索里尼之死}}
{{main|墨索里尼之死}}
[[File:Cross mezzegra.jpg|缩略图|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墨索里尼在[[朱利诺]]被枪决的地点</span>]]
[[File:Cross mezzegra.jpg|缩略图|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墨索里尼在[[朱利诺]]被枪决的地点</span>]]
[[意大利抵抗运动]]中的[[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做出处决墨索里尼的决定后,处决在1945年4月28日执行,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朱利诺]]村枪决,享年六十二歲。据官方版本的事件解释,执行枪决的是科隆内洛·瓦萊里奥(Colonnello Valerio)上校(真名沃尔特·奥迪西奥(Walter Audisio))。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历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都灵大学]]教授塞尔吉奥·扎托(Sergio Luzzatto)在《The Body of Il Duce》一书指出墨索里尼和贝塔西于1945年4月28日下午在朱利诺被共产党游击队枪决<ref>{{cite web |url=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title=On the Disposal of Dictators |accessdate=2008年7月9日 |author=Victor Matus |publisher=Hoover Institution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5225425/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dead-url=no }}</ref>。
[[意大利抵抗运动]]中的[[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做出处决墨索里尼的决定后,处决在1945年4月28日执行,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朱利诺]]村枪决,享年六十二歲。据官方版本的事件解释,执行枪决的是科隆内洛·瓦萊里奥(Colonnello Valerio)上校(真名沃尔特·奥迪西奥(Walter Audisio))。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历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都灵大学]]教授塞尔吉奥·扎托(Sergio Luzzatto)在《The Body of Il Duce》一书指出墨索里尼和贝塔西于1945年4月28日下午在朱利诺被共产党游击队枪决<ref>{{cite web |url=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title=On the Disposal of Dictators |accessdate=2008年7月9日 |author=Victor Matus |publisher=Hoover Institution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5225425/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dead-url=no }}</ref>。


同一时间被处决的还包括15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内阁]]官员和顾问。
同一时间被处决的还包括15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内阁]]官员和顾问。
第284行: 第284行:


== 影响 ==
== 影响 ==
战后的意大利宪法取缔了[[国家法西斯党]],但崛起的[[新法西斯主义]]运动继承了墨索里尼时代的思想。前意大利极右翼政党社会行动党的党魁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是墨索里尼的孙女。该党一直与[[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意大利力量党]]关密切,其后更于2009年入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自由人民党]]。
战后的意大利宪法取缔了[[国家法西斯党]],但崛起的[[新法西斯主义]]运动继承了墨索里尼时代的思想。前意大利极右翼政党社会行动党的党魁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是墨索里尼的孙女。该党一直与[[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意大利力量党]]关密切,其后更于2009年入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自由人民党]]。


== 諺语 ==
== 諺语 ==
意大利有句話說:「你怎样批评墨索里尼也好,起碼他火车準点发车」<ref>{{Cite book | author = Tony Judt(东尼賈德) | title = Ill Fares the Land(厄运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 location = 台湾新北市 | publisher = 足文化事有限公司 | date = 2014年1月 | pages = 64 | ISBN = 978-986-5727-00-0 | accessdate = 2014年10月16日 | language = zh | quote = 就关于墨索里尼的笑話(他义大利的火车终于準時了)也有一点這个味道:這有什麼不好嗎? }}</ref>。
意大利有句話說:「你怎样批评墨索里尼也好,起碼他火车準点发车」<ref>{{Cite book | author = Tony Judt(东尼賈德) | title = Ill Fares the Land(厄运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 location = 台湾新北市 | publisher = 足文化事有限公司 | date = 2014年1月 | pages = 64 | ISBN = 978-986-5727-00-0 | accessdate = 2014年10月16日 | language = zh | quote = 就关于墨索里尼的笑話(他义大利的火车终于準時了)也有一点這个味道:這有什麼不好嗎? }}</ref>。


== 相关艺术作品 ==
== 相关艺术作品 ==
第345行: 第345行:
* [[阿道夫·希特勒]]
* [[阿道夫·希特勒]]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心国]]
* [[心国]]


{{-}}
{{-}}
第365行: 第365行:
[[Category:被政變推翻的领导人]]
[[Category:被政變推翻的领导人]]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领导人]]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领导人]]
[[Category:政党始人]]
[[Category:政党始人]]
[[Category:义大利記者]]
[[Category:义大利記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领袖]]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领袖]]
第377行: 第377行:
[[Category: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人]]
[[Category: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人]]
[[Category:最神圣報喜勳章爵士]]
[[Category:最神圣報喜勳章爵士]]
[[Category: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得者]]
[[Category: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得者]]
[[Category:教宗庇护九世騎士团騎士]]
[[Category:教宗庇护九世騎士团騎士]]
[[Category:金马刺教宗騎士团騎士]]
[[Category:金马刺教宗騎士团騎士]]
[[Category: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团成员]]
[[Category: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团成员]]
[[Category:马尔他騎士团人物]]
[[Category:马尔他騎士团人物]]
[[Category:白獅勳章得者]]
[[Category:白獅勳章得者]]
[[Category:皇家六翼天使勳章得者]]
[[Category:皇家六翼天使勳章得者]]
[[Category:大勳位菊花章頸飾得者]]
[[Category:大勳位菊花章頸飾得者]]
[[Category:白鹰勋章获得者]]
[[Category:白鹰勋章获得者]]
[[Category:前马克思主义者]]
[[Category:前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