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替换模板(来源模板))
(我来啦, replaced: 內 → 内 (2), 連結 → 链接, 國 → 国 (4), 開 → 开, 學 → 学 (24), 會 → 会 (10), 長 → 长 (2), 間 → 间 (4), 處 → 处, 漢 → 汉 (3), 語 → 语 (143), 華 → 华, 灣 → 湾 (2), 馮 → 冯 (2), 溝通 → 沟通 (5), 主義 → 主义, 鄭 → 郑, 構 → 构 (6), 興 → 兴, 關 → 关, 歐 → 欧 (2), 監 → 监 (2), 將 → 将 (3), 調 → 调 (2), 馬 → 马 (3), 應 → 应, 魯 → 鲁, 習 → 习 (4), 賓 → 宾 (4), 廣 → 广, 來 → 来 (7), 義 → 义 (2), 對 → 对 (4), 動 → 动 (6), 爾 → 尔 (13), 發 → 发 (3), 門 → 门 (2), 親 → 亲, 樂 → 乐 (2), 詞 → 词 (5), 號 → 号 (3), 體 → 体 (3), 類 → 类 (8), 羅 → 罗 (3), 圖 → 图, 稱 → 称, 區 → 区 (2), 為 → 为 (9), 於…)
第1行: 第1行:
{{noteTA
{{noteTA
|1=zh-cn:语法;zh-hk:文法;zh-tw:文法;法=>zh-tw:文法;
|1=zh-cn:语法;zh-hk:文法;zh-tw:文法;法=>zh-tw:文法;
|2=zh-cn:单词;zh-tw:字;單詞=>zh-tw:字;
|2=zh-cn:单词;zh-tw:字;单词=>zh-tw:字;
|3=zh-cn:短语;zh-tw:片;短=>zh-tw:片;
|3=zh-cn:短语;zh-tw:片;短=>zh-tw:片;
}}
}}
{{提示|言|話|语文学|程式言}}{{multiple image
{{提示|言|話|语文学|程式言}}{{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align = right
| direction = vertical
| direction = vertical
第10行: 第10行:
| image1 = Tepantitla mural, Ballplayer A (Daquella manera).jpg
| image1 = Tepantitla mural, Ballplayer A (Daquella manera).jpg
| alt1 =
| alt1 =
| caption1 = 墨西哥[[特蒂瓦坎]]的壁(约2世紀),一人口中出了[[话语卷轴]],表示他说出的话
| caption1 = 墨西哥[[特蒂瓦坎]]的壁(约2世紀),一人口中出了[[话语卷轴]],表示他说出的话
| image2 = Plimpton 322.jpg
| image2 = Plimpton 322.jpg
| alt2 =
| alt2 =
| caption2 = [[楔形文字]]是最早的[[书面语]],但[[口语]]比文字早了上
| caption2 = [[楔形文字]]是最早的[[书面语]],但[[口语]]比文字早了上
| image3 = Girls learning sign language.jpg
| image3 = Girls learning sign language.jpg
| caption3 = 两女孩在學習[[美]]
| caption3 = 两女孩在学习[[美]]
|image4 = DSC 4050-MR-Braille.jpg
|image4 = DSC 4050-MR-Braille.jpg
|caption4 = [[盲文]]也是一[[文字]]
|caption4 = [[盲文]]也是一[[文字]]
}}
}}


'''语言'''是一类复合[[沟通|交流]]系统,主要包含其形成、习得、维护及应用,特别是相应的人类能力。某一门语言则是这类系统的具体例子。除了交流通外,言也是一人的身分同中主要的成部分,也是一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
'''语言'''是一类复合[[沟通|交流]]系统,主要包含其形成、习得、维护及应用,特别是相应的人类能力。某一门语言则是这类系统的具体例子。除了交流通外,言也是一人的身分同中主要的成部分,也是一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哲学]]方面相关的辩论,比如词汇能否能表述经历,至少可追溯至[[古希腊]]的[[高]]与[[柏拉图]]。以[[让-雅克·卢梭|卢梭]]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認為語言源自[[情绪]],而[[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认为其源于理性和逻辑的思辨。诸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等20世紀的哲家论证说哲实质上就是对言的研究。著名的[[语言学家]]有[[弗迪南·德·索緒]]、[[诺姆·乔姆斯基]]等。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哲学]]方面相关的辩论,比如词汇能否能表述经历,至少可追溯至[[古希腊]]的[[高]]与[[柏拉图]]。以[[让-雅克·卢梭|卢梭]]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认为语言源自[[情绪]],而[[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认为其源于理性和逻辑的思辨。诸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等20世紀的哲家论证说哲实质上就是对言的研究。著名的[[语言学家]]有[[弗迪南·德·索緒]]、[[诺姆·乔姆斯基]]等。


人类语言据估算约有5000到7000种,由于语言与[[方言]]的差别难以定义,难以有准确的统计。[[自然语言]]常以[[說話|口述]]或[[手]]<!--sign-->方式表,但任何言都可以用聲音(如{{tsl|en|Whistled language|口哨}})、視(如[[手]])或是觸剌激(如[[盲文]])来表现。[[符號學]]中将这一现象描述为模态无关({{Lang|en|modality-independent}})。依照[[语言哲学]]语言与意义的定义,广义上,“语言”可以指代学习并使用该复杂交流系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描述构成这一系统的规则集合,还可以指由语言规则生成({{Lang|en|produce}})的词句的集合。所有的言都依靠{{tsl|en|semiosis|符号过程}}來將特定的[[记号]]和[[语意|意义]]相連結。[[口语]]、[[手]]及觸覺語言都有[[音位]]系統來將組合成或是[[素]]的系,也有[[语法学]]系統來將詞素組合成短语和话语。
人类语言据估算约有5000到7000种,由于语言与[[方言]]的差别难以定义,难以有准确的统计。[[自然语言]]常以[[說話|口述]]或[[手]]<!--sign-->方式表,但任何言都可以用聲音(如{{tsl|en|Whistled language|口哨}})、視(如[[手]])或是觸剌激(如[[盲文]])来表现。[[符号学]]中将这一现象描述为模态无关({{Lang|en|modality-independent}})。依照[[语言哲学]]语言与意义的定义,广义上,“语言”可以指代学习并使用该复杂交流系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描述构成这一系统的规则集合,还可以指由语言规则生成({{Lang|en|produce}})的词句的集合。所有的言都依靠{{tsl|en|semiosis|符号过程}}来将特定的[[记号]]和[[语意|意义]]相链接。[[口语]]、[[手]]及觸觉语言都有[[音位]]系统来将組合成或是[[素]]的系,也有[[语法学]]系统来将词素組合成短语和话语。


類語言具有{{le|创造性 (语言学)|Productivity (linguistics)|创造性}}和{{le|移位性 (语言学)|Displacement (linguistics)|移位性}},完全靠社會習俗及學習言的複雜結構使得其可表範圍比任何已知的[[物交流]]系都要。依心理的觀言是起源[[人族]]有了形成[[心智理]]的能力,以及有分享的[[意向性|意向]],之後漸漸由其原始的通系演變而<ref>{{harvcoltxt|Tomasello|1996}}</ref><ref name="Hauser 2002">{{harvcoltxt|Hauser|Chomsky|Fitch|2002}}</ref>。這個發展出的時期也和人類腦容量展的時期大致相同,許多認為語言的結構有因一些特定的通及社會機能而演變。[[人]]有許多部份會處言,但主要是在[[布若卡氏区]]及[[韦尼克区]]。人的[[语言习得]]是在童年早期的社學習的,小孩大三歲就可以流利的說話了。言的使用已深深紮根[[文化]]之中。因此言除了用在通上,也有許多社及文化上的用途,例如化群[[身份认同]]及[[社會階層]],也用{{tsl|en|social grooming|社性梳理}}及[[娛]]。
类语言具有{{le|创造性 (语言学)|Productivity (linguistics)|创造性}}和{{le|移位性 (语言学)|Displacement (linguistics)|移位性}},完全靠社会习俗及学习言的复杂结构使得其可表范围比任何已知的[[物交流]]系都要广。依心理的觀言是起源[[人族]]有了形成[[心智理]]的能力,以及有分享的[[意向性|意向]],之后渐渐由其原始的通系演變而<ref>{{harvcoltxt|Tomasello|1996}}</ref><ref name="Hauser 2002">{{harvcoltxt|Hauser|Chomsky|Fitch|2002}}</ref>。這个发展出的時期也和人类脑容量展的時期大致相同,許多认为语言的结构有因一些特定的通及社会机能而演變。[[人]]有許多部份会处言,但主要是在[[布若卡氏区]]及[[韦尼克区]]。人的[[语言习得]]是在童年早期的社学习的,小孩大三歲就可以流利的說話了。言的使用已深深紮根[[文化]]之中。因此言除了用在通上,也有許多社及文化上的用途,例如化群[[身份认同]]及[[社会阶層]],也用{{tsl|en|social grooming|社性梳理}}及[[娛]]。


隨時{{tsl|en|language change|言變化|演进}}与分化。其演化史可以通过与现代语言的[[比照法|比]][[|构拟]]:从现代语言中确定哪些特质是祖语存在的,由此在语言的后续发展阶段得以存续。有共同祖语的一组稱為[[语言系属分类|语系]]。[[印欧语系]]的语言在今天为使用人数之最,其主要成员有[[英语]]、[[俄语]]和[[印地语]]。[[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汉语诸方言]]{{NoteTag|漢語被一些家視作「漢語族」,其下有多獨立的言;被另一些家視作一種單種語言,下屬為方言。}}、[[藏語|藏语]]、[[博多语]]等。[[亚非语系]]包括[[阿拉伯语]]、[[索]]及[[希伯来语]]。[[班图语支]]中有[[斯瓦希里语]]、[[祖鲁语]]和其他[[非洲]]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包括[[印尼语]]、[[马来语]]、[[他加祿]]及数百种遍布[[太平洋]]的言。[[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于[[印度南部]],其中有[[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學術界认为现存口语中有50%至90%在2100年前滅絕<ref name="Handbook" />。
隨時{{tsl|en|language change|言變化|演进}}与分化。其演化史可以通过与现代语言的[[比照法|比]][[|构拟]]:从现代语言中确定哪些特质是祖语存在的,由此在语言的后续发展阶段得以存续。有共同祖语的一组称为[[语言系属分类|语系]]。[[印欧语系]]的语言在今天为使用人数之最,其主要成员有[[英语]]、[[俄语]]和[[印地语]]。[[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汉语诸方言]]{{NoteTag|汉语被一些家視作「汉语族」,其下有多獨立的言;被另一些家視作一种单种语言,下属为方言。}}、[[藏语]]、[[博多语]]等。[[亚非语系]]包括[[阿拉伯语]]、[[索]]及[[希伯来语]]。[[班图语支]]中有[[斯瓦希里语]]、[[祖鲁语]]和其他[[非洲]]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包括[[印尼语]]、[[马来语]]、[[他加祿]]及数百种遍布[[太平洋]]的言。[[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于[[印度南部]],其中有[[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学术界认为现存口语中有50%至90%在2100年前灭绝<ref name="Handbook" />。


== 定义 ==
== 定义 ==
{{main article|语言哲学}}
{{main article|语言哲学}}
当今“语言”一词是英语“language”或者法语“langage”的翻译,它可能源[[原始印歐語]]的 ''{{IPA|*dn̥ǵʰwéh₂s}}''(舌、說話、言)、[[拉丁语]]的“lingua”(舌言)或[[古法]]的“[[wikt:language|language]]”<ref name="AHD">{{Harvcoltxt|Mifflin|1992}}</ref>。有时“语言”也指代码、密码或者是其他人工创造的交流系统,如编程语言或者是人工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形式语言]]和先天的人类语言不同,它是一个用于[[编码]]和[[解码]][[信息]]的[[记号]][[系统]]。本条目主要关注[[语言学]]所研究的[[自然语言]]。
当今“语言”一词是英语“language”或者法语“langage”的翻译,它可能源[[原始印欧语]]的 ''{{IPA|*dn̥ǵʰwéh₂s}}''(舌、說話、言)、[[拉丁语]]的“lingua”(舌言)或[[古法]]的“[[wikt:language|language]]”<ref name="AHD">{{Harvcoltxt|Mifflin|1992}}</ref>。有时“语言”也指代码、密码或者是其他人工创造的交流系统,如编程语言或者是人工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形式语言]]和先天的人类语言不同,它是一个用于[[编码]]和[[解码]][[信息]]的[[记号]][[系统]]。本条目主要关注[[语言学]]所研究的[[自然语言]]。


在汉语中,一人自說叫言,人相答叫。《[[詩經]]·大雅》[[诗经#相关著作及研究|疏]]<nowiki></nowiki>“于時言言,于時語語”云:“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謂二人相。”<ref>{{Cite web |url=http://www.zdic.net/z/24/kx/8A9E.htm |title=《康熙字典》 |access-date=2018-08-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30022335/http://www.zdic.net/z/24/kx/8A9E.htm |archive-date=2018-01-30 |dead-url=no }}</ref>注[[大司]]曰:“端曰言,荅。”<ref>{{Cite web |url=http://www.zdic.net/z/24/sw/8A00.htm |title=《說文解字注》 言 |access-date=2018-08-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27092545/http://www.zdic.net/z/24/sw/8A00.htm |archive-date=2018-10-27 |dead-url=no }}</ref>
在汉语中,一人自說叫言,人相答叫。《[[詩經]]·大雅》[[诗经#相关著作及研究|疏]]<nowiki></nowiki>“于時言言,于時语语”云:“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謂二人相。”<ref>{{Cite web |url=http://www.zdic.net/z/24/kx/8A9E.htm |title=《康熙字典》 |access-date=2018-08-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30022335/http://www.zdic.net/z/24/kx/8A9E.htm |archive-date=2018-01-30 |dead-url=no }}</ref>注[[大司]]曰:“端曰言,荅。”<ref>{{Cite web |url=http://www.zdic.net/z/24/sw/8A00.htm |title=《說文解字注》 言 |access-date=2018-08-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27092545/http://www.zdic.net/z/24/sw/8A00.htm |archive-date=2018-10-27 |dead-url=no }}</ref>


而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有两个初始含义:一种抽象概念,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比如指[[法语]]。[[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緒]]定义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他最先区分开了'''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两个概念。“语言”这一概念指的是某个特定的语言系统实例,而“言语”则指在特定语言里具体的言语运用。<ref name="Lyons2">{{Harvcoltxt|Lyons|1981|p=2}}</ref>
而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有两个初始含义:一种抽象概念,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比如指[[法语]]。[[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緒]]定义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他最先区分开了'''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两个概念。“语言”这一概念指的是某个特定的语言系统实例,而“言语”则指在特定语言里具体的言语运用。<ref name="Lyons2">{{Harvcoltxt|Lyons|1981|p=2}}</ref>


而就一个笼统概念而言,语言的定义可以用来强调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ref name="LyonsIntro">{{Harvcoltxt|Lyons|1981|pp=1–8}}</ref>,形成相左、甚至互斥的各个语言学派别。<ref name="TraskLanguage">{{harvcoltxt|Trask|2007|pages=129–31}}</ref>[[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例如语言的起源和本质,其争论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高]]与[[柏拉图]]曾就词语、概念与现实三者的关系作过辩论。[[高]]认为语言无法表达客观经验和主观体验,于是乎语言交流和真实也就不可能存在;而柏拉图则坚持意志和概念先于语言存在,故语言交流是存在的。<ref name="Bett 2010">{{Harvcoltxt|Bett|2010}}</ref>
而就一个笼统概念而言,语言的定义可以用来强调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ref name="LyonsIntro">{{Harvcoltxt|Lyons|1981|pp=1–8}}</ref>,形成相左、甚至互斥的各个语言学派别。<ref name="TraskLanguage">{{harvcoltxt|Trask|2007|pages=129–31}}</ref>[[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例如语言的起源和本质,其争论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高]]与[[柏拉图]]曾就词语、概念与现实三者的关系作过辩论。[[高]]认为语言无法表达客观经验和主观体验,于是乎语言交流和真实也就不可能存在;而柏拉图则坚持意志和概念先于语言存在,故语言交流是存在的。<ref name="Bett 2010">{{Harvcoltxt|Bett|2010}}</ref>


[[蒙時代]]关注人类起源,连带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也变得引人注目。[[让-雅克·卢梭|卢梭]]、[[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赫尔德]]等思想家认为语言来源于[[情绪]]的[[本能]]表达,故语言较之[[逻辑]]表达和[[理性]]思考,与[[音乐]]和[[诗歌]]等[[感性]]认知的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伊曼努尔·康德|康德]]、[[勒内·笛卡尔|笛卡尔]]等理性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语言源于理性和逻辑思辨。20世纪以来,思想家开始疑问语言是单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构造,还是创造某些概念将人类自己的主观体验强加到了对世界的认识中去,语言在此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变成了哲学的实质是否语言的研究。故20世纪的哲学发展中,语言在概念的创造和循环上起了重要作用的观点又重新出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以及[[语言转向]]便是其代表。直到今天,关于语言的意义与关联、认知与意识的争论依然活跃。<ref name="Devitt Setrelny 1999">{{Harvcoltxt|Devitt|Sterelny|1999}}</ref>
[[蒙時代]]关注人类起源,连带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也变得引人注目。[[让-雅克·卢梭|卢梭]]、[[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赫尔德]]等思想家认为语言来源于[[情绪]]的[[本能]]表达,故语言较之[[逻辑]]表达和[[理性]]思考,与[[音乐]]和[[诗歌]]等[[感性]]认知的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伊曼努尔·康德|康德]]、[[勒内·笛卡尔|笛卡尔]]等理性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语言源于理性和逻辑思辨。20世纪以来,思想家开始疑问语言是单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构造,还是创造某些概念将人类自己的主观体验强加到了对世界的认识中去,语言在此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变成了哲学的实质是否语言的研究。故20世纪的哲学发展中,语言在概念的创造和循环上起了重要作用的观点又重新出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以及[[语言转向]]便是其代表。直到今天,关于语言的意义与关联、认知与意识的争论依然活跃。<ref name="Devitt Setrelny 1999">{{Harvcoltxt|Devitt|Sterelny|1999}}</ref>


=== 心灵、器官或本能 ===
=== 心灵、器官或本能 ===
一种定义将语言主要解释为让人们从事语言行为(学习,表达并理解语言)的[[心灵|心智]]。这种定义侧重于语言对于人类的通用性,并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是[[人腦|人脑]]的一种独特的演化。“人类与生俱来地具有获得语言的动力”这一观念的支持者提出,所有认知能力正常的孩子,只要成长环境里能接触到语言,就能在没有正式教学的情况下习得语言,这一事实正好支持了这个观念。语言甚至可以在不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聚居或共同成长的环境中自发产生;例如[[克里奧爾語|克里奥尔语]],以及自发产生的手语如[[尼加拉瓜手语]]。 这个可以追朔到哲学家康德和笛卡尔的观点认为语言是{{tsl|en|innatism||与生俱来的}}的,比如[[诺姆·乔姆斯基]]的[[普遍文法]]理论,或者美国哲学家[[杰瑞·福多]]的极端先天理论。这些定义经常被使用于语言在[[认知科学]]以及[[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中。<ref name="Hauser Fitch 2003">{{harvcoltxt|Hauser|Fitch|2003}}</ref><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harvcoltxt|Pinker|1994}}</ref>
一种定义将语言主要解释为让人们从事语言行为(学习,表达并理解语言)的[[心灵|心智]]。这种定义侧重于语言对于人类的通用性,并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是[[人脑]]的一种独特的演化。“人类与生俱来地具有获得语言的动力”这一观念的支持者提出,所有认知能力正常的孩子,只要成长环境里能接触到语言,就能在没有正式教学的情况下习得语言,这一事实正好支持了这个观念。语言甚至可以在不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聚居或共同成长的环境中自发产生;例如[[克里奥尔语]],以及自发产生的手语如[[尼加拉瓜手语]]。 这个可以追朔到哲学家康德和笛卡尔的观点认为语言是{{tsl|en|innatism||与生俱来的}}的,比如[[诺姆·乔姆斯基]]的[[普遍文法]]理论,或者美国哲学家[[杰瑞·福多]]的极端先天理论。这些定义经常被使用于语言在[[认知科学]]以及[[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中。<ref name="Hauser Fitch 2003">{{harvcoltxt|Hauser|Fitch|2003}}</ref><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harvcoltxt|Pinker|1994}}</ref>


=== 符号形式系统 ===
=== 符号形式系统 ===
第52行: 第52行:


=== 交流工具 ===
=== 交流工具 ===
[[File:ASL family.jpg|右|缩略图|220px|正在用[[美]]交谈]]
[[File:ASL family.jpg|右|缩略图|220px|正在用[[美]]交谈]]
另一种定义则将语言看作一种口头或符号上的人类交流系统。这种定义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着眼于人类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或者是控制周围环境中的客体。{{tsl|en|Functional theories of grammar|语法功能论|语法功能论}}用语言的交流功能解释语言,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能够令语法有一个过程去适应并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流需求。<ref name="“Myths”">{{harvcoltxt|Evans|Levinson|2009}}</ref><ref>{{harvcoltxt|Van Valin|2001}}</ref>
另一种定义则将语言看作一种口头或符号上的人类交流系统。这种定义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着眼于人类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或者是控制周围环境中的客体。{{tsl|en|Functional theories of grammar|语法功能论|语法功能论}}用语言的交流功能解释语言,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能够令语法有一个过程去适应并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流需求。<ref name="“Myths”">{{harvcoltxt|Evans|Levinson|2009}}</ref><ref>{{harvcoltxt|Van Valin|2001}}</ref>


这种语言观点还涉及到[[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互动框架,还有[[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理论,它倾向于把语言作为动态现象、永远在语言运用当中变化的结构来研究。[[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特征的分类也受到这种观点的重视,因为语言类型往往会部分地影响到语法化进程的轨迹。<ref name="NewmeyerForm" /><!--- 下面这一句有点没翻明白 --->在语言哲学中,作为语言和意义的中心,语用观点被拿来与后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翰·斯丁]]、[[保·格萊斯]]、[[约翰·罗杰斯·希尔勒]]和[[威拉德·冯·奥曼·蒯因]]等其他一般的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相提并论。<ref>{{harvcoltxt|Nerlich|2010|p=192}}</ref>
这种语言观点还涉及到[[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互动框架,还有[[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理论,它倾向于把语言作为动态现象、永远在语言运用当中变化的结构来研究。[[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特征的分类也受到这种观点的重视,因为语言类型往往会部分地影响到语法化进程的轨迹。<ref name="NewmeyerForm" /><!--- 下面这一句有点没翻明白 --->在语言哲学中,作为语言和意义的中心,语用观点被拿来与后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翰·斯丁]]、[[保·格萊斯]]、[[约翰·罗杰斯·希尔勒]]和[[威拉德·冯·奥曼·蒯因]]等其他一般的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相提并论。<ref>{{harvcoltxt|Nerlich|2010|p=192}}</ref>


=== 人类语言的独特地位 ===
=== 人类语言的独特地位 ===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交流系统,例如人类以外的动物所使用的{{tsl|en|Animal language|动物语言|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是独特的。其他动物,比如[[蜂]]和[[猿]]所使用的交流系统都是封闭系统,其可表达的思想往往非常有限<ref>{{harvcoltxt|Hockett|1960}}; {{harvcoltxt|Deacon|1997}}</ref>。而人类语言则相反,没有上限且富有{{tsl|en|Productivity (linguistics)|创造性|创造性}},允许人类从有限元素中产生大量话语,并创造新的词语和句子。这是因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对偶码]],语言当中有限数量的元素本身并没有意义(如声音、文字和手势),但意义的组合(包括词语和句子)是无限量的,有限的元素和无限的意义相结合即可产生无限的人类语言<ref name="Trask5">{{harvcoltxt|Trask|1999|pages=1–5}}</ref>。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交流系统,例如人类以外的动物所使用的{{tsl|en|Animal language|动物语言|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是独特的。其他动物,比如[[蜂]]和[[猿]]所使用的交流系统都是封闭系统,其可表达的思想往往非常有限<ref>{{harvcoltxt|Hockett|1960}}; {{harvcoltxt|Deacon|1997}}</ref>。而人类语言则相反,没有上限且富有{{tsl|en|Productivity (linguistics)|创造性|创造性}},允许人类从有限元素中产生大量话语,并创造新的词语和句子。这是因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对偶码]],语言当中有限数量的元素本身并没有意义(如声音、文字和手势),但意义的组合(包括词语和句子)是无限量的,有限的元素和无限的意义相结合即可产生无限的人类语言<ref name="Trask5">{{harvcoltxt|Trask|1999|pages=1–5}}</ref>。


然而,有研究指出[[澳大利亚]]的{{tsl|en|chestnut-crowned babbler|栗冠弯嘴鹛|栗冠弯嘴鹛}}能够将相同的声音元素以不同方式编排,来产生两种功能迥异的发音<ref>{{harvcoltxt|Engesser|Crane|2015}}</ref>。此外,[[斑鸫鹛]]也显露出利用两种相同类型的声音作类似行为的能力,这两种类型的声音只能靠声音元素重复的次数去辨别<ref>{{harvcoltxt|Engesser|Ridley|2017}}</ref>。的确,一些物种确实能够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来获得一些交流形式。比如,一只名叫[[坎茲]]的[[倭黑猩猩]]学会了用一套[[耶基斯]][[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很多[[鸟类]]和[[鲸类]]也通过模仿同类学会歌唱。然而,虽然这些动物可以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符号{{NoteTag|[[大猩猩]][[可可 (大猩猩)|可可]]据闻能够使用1000多个[[美]]单词,并能理解2000多个英语口语词汇。有人质疑她使用记号的能力是否基于对简单操作的复杂理解。<ref>{{harvcoltxt|Candland|1993}}</ref>}},但它们能学会的记号数量最多只相当于平均4岁的人类儿童,也没有掌握任何类似人类语言里面[[语法]]一样的规则<ref name="Deacon 1997">{{harvcoltxt|Deacon|1997}}</ref>。
然而,有研究指出[[澳大利亚]]的{{tsl|en|chestnut-crowned babbler|栗冠弯嘴鹛|栗冠弯嘴鹛}}能够将相同的声音元素以不同方式编排,来产生两种功能迥异的发音<ref>{{harvcoltxt|Engesser|Crane|2015}}</ref>。此外,[[斑鸫鹛]]也显露出利用两种相同类型的声音作类似行为的能力,这两种类型的声音只能靠声音元素重复的次数去辨别<ref>{{harvcoltxt|Engesser|Ridley|2017}}</ref>。的确,一些物种确实能够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来获得一些交流形式。比如,一只名叫[[坎茲]]的[[倭黑猩猩]]学会了用一套[[耶基斯]][[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很多[[鸟类]]和[[鲸类]]也通过模仿同类学会歌唱。然而,虽然这些动物可以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符号{{NoteTag|[[大猩猩]][[可可 (大猩猩)|可可]]据闻能够使用1000多个[[美]]单词,并能理解2000多个英语口语词汇。有人质疑她使用记号的能力是否基于对简单操作的复杂理解。<ref>{{harvcoltxt|Candland|1993}}</ref>}},但它们能学会的记号数量最多只相当于平均4岁的人类儿童,也没有掌握任何类似人类语言里面[[语法]]一样的规则<ref name="Deacon 1997">{{harvcoltxt|Deacon|1997}}</ref>。


人类语言异于动物的交流系统,还在于人类语言存在[[语法范畴]],如名词和动词、现在和过去等,用来表达极其复杂的意义<ref name="Deacon 1997" />。人类语言还拥有独特的[[递归]]层级属性,例如,一个名词短语里面能够包含另一个名词短语(如“<nowiki>[[猩猩]的嘴唇]</nowiki>”),有一个从句里面也能包含另外一个从句(如“<nowiki>[我看见[狗在跑]]</nowiki>”)<ref name="Hauser 2002" />。人类语言也是唯一一种模态无关的自然交流系统,其适应性令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媒介。如[[口语]]使用听觉情态,而[[手语]]使用视觉情态,[[盲文]]使用触觉情态<ref>{{harvcoltxt|Trask|2007|pp=165–66}}</ref>。
人类语言异于动物的交流系统,还在于人类语言存在[[语法范畴]],如名词和动词、现在和过去等,用来表达极其复杂的意义<ref name="Deacon 1997" />。人类语言还拥有独特的[[递归]]层级属性,例如,一个名词短语里面能够包含另一个名词短语(如“<nowiki>[[猩猩]的嘴唇]</nowiki>”),有一个从句里面也能包含另外一个从句(如“<nowiki>[我看见[狗在跑]]</nowiki>”)<ref name="Hauser 2002" />。人类语言也是唯一一种模态无关的自然交流系统,其适应性令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媒介。如[[口语]]使用听觉情态,而[[手语]]使用视觉情态,[[盲文]]使用触觉情态<ref>{{harvcoltxt|Trask|2007|pp=165–66}}</ref>。
第78行: 第78行:
}}
}}
{{Main article|语言的起源}}
{{Main article|语言的起源}}
{{See also|原始人類語言}}
{{See also|原始人类语言}}
对语言定义的假设有别,导致对语言起源的理论有异。有观点认为,语言十分复杂,很难想象它会无中生有并一下子进化到终极形态,因此语言一定是从人类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Lang|en|pre-linguistic systems}})演化而来。基于这一观点的理论被称为延续性发展理论({{Lang|en|continuity-based theories}})。相反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不能将它与非人类的任何事物相比较,因而语言一定是在史前人类({{Lang|en|pre-hominids}})向早期人类({{Lang|en|early man}})转变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类似地,基于乔姆斯基生成文法的理论,大多将语言视作编码在基因中的内在禀赋;而功能主义理论则将其视作与文化高度相关、通过社交习得的系统。<ref name="Ulbaek 1998">{{harvcoltxt|Ulbaek|1998}}</ref>
对语言定义的假设有别,导致对语言起源的理论有异。有观点认为,语言十分复杂,很难想象它会无中生有并一下子进化到终极形态,因此语言一定是从人类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Lang|en|pre-linguistic systems}})演化而来。基于这一观点的理论被称为延续性发展理论({{Lang|en|continuity-based theories}})。相反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不能将它与非人类的任何事物相比较,因而语言一定是在史前人类({{Lang|en|pre-hominids}})向早期人类({{Lang|en|early man}})转变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类似地,基于乔姆斯基生成文法的理论,大多将语言视作编码在基因中的内在禀赋;而功能主义理论则将其视作与文化高度相关、通过社交习得的系统。<ref name="Ulbaek 1998">{{harvcoltxt|Ulbaek|1998}}</ref>


语言学家、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是{{tsl|en|Discontinuity_(linguistics)|非连续性_(语言)|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人类语言起源理论的重要支持者。<ref name="Ulbaek 1998" />他解释:“或许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可能是受到某些奇异的宇宙辐射过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的大脑,在里面植入了一个语言器官。”<ref name="自动生成1">{{Harvcoltxt|Chomsky|2000|p=4}}</ref>虽然这番描述有些文学化,他仍坚持“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其他跟演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ref name="自动生成1" />
语言学家、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是{{tsl|en|Discontinuity_(linguistics)|非连续性_(语言)|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人类语言起源理论的重要支持者。<ref name="Ulbaek 1998" />他解释:“或许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可能是受到某些奇异的宇宙辐射过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的大脑,在里面植入了一个语言器官。”<ref name="自动生成1">{{Harvcoltxt|Chomsky|2000|p=4}}</ref>虽然这番描述有些文学化,他仍坚持“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其他跟演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ref name="自动生成1" />


大多数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能力看作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单纯认为那只是[[知]]的先例<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语言本能”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另外有一些学者如{{tsl|en|Michael Tomasello|迈克尔·托马塞洛|迈克尔·托马塞洛}},则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通过认知控制的社会交流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ref name="Tomasello 2008">{{harvcoltxt|Tomasello|2008}}</ref>还有一些连续性假说的观点认为语言发源于[[音乐]]和[[歌唱]],这种观点受到了[[让-雅克·卢梭|卢梭]]、[[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赫尔德]]、[[威廉··洪堡|洪堡]]和[[查尔斯·达尔文|达尔文]]<ref name="Dunn 2011">{{harvcoltxt|Dunn|2011}}</ref><ref name="Atkinson 2011">{{harvcoltxt|Atkinson|2011}}</ref><ref>{{harvcoltxt|The Economist|2011}}</ref><ref name="Cross Woodruff 2009">{{harvcoltxt|Cross|2009}}</ref><ref name="Rudolf 2009">{{harvcoltxt|Botha|Knight|2009}}</ref><ref name="auto">{{harvcoltxt|Vaneechoutte|2014}}</ref>,以及其最主要的支持者、考古学家{{tsl|en|Steven Mithen|史蒂芬·米森|史蒂芬·米森}}的支持<ref>{{Harvcoltxt|Fitch|2010|pp=466–507}}</ref>。语言学家{{tsl|en|Stephen R. Anderson|斯蒂芬·安德森 (语言学家)|斯蒂芬·安德森}}推测口语已经存在了6万至10万年<ref>{{harvcoltxt|Anderson|2012|p=107}}</ref>。他说:
大多数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能力看作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单纯认为那只是[[知]]的先例<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语言本能”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另外有一些学者如{{tsl|en|Michael Tomasello|迈克尔·托马塞洛|迈克尔·托马塞洛}},则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通过认知控制的社会交流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ref name="Tomasello 2008">{{harvcoltxt|Tomasello|2008}}</ref>还有一些连续性假说的观点认为语言发源于[[音乐]]和[[歌唱]],这种观点受到了[[让-雅克·卢梭|卢梭]]、[[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赫尔德]]、[[威廉··洪堡|洪堡]]和[[查尔斯·达尔文|达尔文]]<ref name="Dunn 2011">{{harvcoltxt|Dunn|2011}}</ref><ref name="Atkinson 2011">{{harvcoltxt|Atkinson|2011}}</ref><ref>{{harvcoltxt|The Economist|2011}}</ref><ref name="Cross Woodruff 2009">{{harvcoltxt|Cross|2009}}</ref><ref name="Rudolf 2009">{{harvcoltxt|Botha|Knight|2009}}</ref><ref name="auto">{{harvcoltxt|Vaneechoutte|2014}}</ref>,以及其最主要的支持者、考古学家{{tsl|en|Steven Mithen|史蒂芬·米森|史蒂芬·米森}}的支持<ref>{{Harvcoltxt|Fitch|2010|pp=466–507}}</ref>。语言学家{{tsl|en|Stephen R. Anderson|斯蒂芬·安德森 (语言学家)|斯蒂芬·安德森}}推测口语已经存在了6万至10万年<ref>{{harvcoltxt|Anderson|2012|p=107}}</ref>。他说:
{{cquote|quote=语言进化起源的研究者们大体上认为语言皆源自一处,于是乎所有现代口语之间都存在某些亲缘关系,即使这些关系如今已不可考……因为[[重构]]的可行方法有限。<ref>{{harvcoltxt|Anderson|2012|p=104}}</ref>}}
{{cquote|quote=语言进化起源的研究者们大体上认为语言皆源自一处,于是乎所有现代口语之间都存在某些亲缘关系,即使这些关系如今已不可考……因为[[重构]]的可行方法有限。<ref>{{harvcoltxt|Anderson|2012|p=104}}</ref>}}


第91行: 第91行:


== 研究 ==
== 研究 ==
[[File:Sir_William_Jones.jpg|缩略图|220px|[[威廉·琼斯 (语言学家)|威廉·琼斯]]發現了[[拉丁语]]和[[梵语]]之的[[语言系属分类|係]],为[[]]这一分支奠基。]]
[[File:Sir_William_Jones.jpg|缩略图|220px|[[威廉·琼斯 (语言学家)|威廉·琼斯]]发现了[[拉丁语]]和[[梵语]]之的[[语言系属分类|係]],为[[]]这一分支奠基。]]
[[File:Ferdinand_de_Saussure_by_Jullien.png|缩略图|220px|[[弗迪南·德·索緒]]以[[結構]]起始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
[[File:Ferdinand_de_Saussure_by_Jullien.png|缩略图|220px|[[弗迪南·德·索緒]]以[[结构]]起始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
[[File:Noam_chomsky_cropped.jpg|缩略图|220px|[[诺姆·乔姆斯基]]是20世紀的著名语言学家之一。]]
[[File:Noam_chomsky_cropped.jpg|缩略图|220px|[[诺姆·乔姆斯基]]是20世紀的著名语言学家之一。]]
{{main article|语言学|史}}2000多年前,随着[[婆罗米文]]的发展,[[印度]]出现了第一份对于个别语言的语法描述,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研究。如今,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基于前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观点审视语言及语言学的所有方面。<ref>{{harvcoltxt|Newmeyer|2005}}</ref>
{{main article|语言学|史}}2000多年前,随着[[婆罗米文]]的发展,[[印度]]出现了第一份对于个别语言的语法描述,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研究。如今,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基于前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观点审视语言及语言学的所有方面。<ref>{{harvcoltxt|Newmeyer|2005}}</ref>


=== 分支学科 ===
=== 分支学科 ===
第100行: 第100行:


=== 早期历史 ===
=== 早期历史 ===
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的语言学最初始于公元前5世纪印度文法家波你尼对于梵语词法规则的1959条归纳。<ref>{{harvcoltxt|Johnson|2009}}</ref><ref>{{harvcoltxt|Harold G. Coward|1990|p=105}}</ref><ref>{{harvcoltxt|Mitchell|2009}}</ref>而苏美尔人也早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就研究了[[苏美尔语]]和[[阿卡德]]之间的区别。随后,所有拥有书写系统的文明都产生了自己的文法传统。<ref>{{harvcoltxt|Campbell|2001|pp=82–83}}</ref>
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的语言学最初始于公元前5世纪印度文法家波你尼对于梵语词法规则的1959条归纳。<ref>{{harvcoltxt|Johnson|2009}}</ref><ref>{{harvcoltxt|Harold G. Coward|1990|p=105}}</ref><ref>{{harvcoltxt|Mitchell|2009}}</ref>而苏美尔人也早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就研究了[[苏美尔语]]和[[阿卡德]]之间的区别。随后,所有拥有书写系统的文明都产生了自己的文法传统。<ref>{{harvcoltxt|Campbell|2001|pp=82–83}}</ref>


17世纪,法国{{tsl|en|Port-Royal Grammar|普遍唯理语法|普遍唯理语法}}提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反映了思想的普遍基础,故语法本身也具有普遍性。18世纪,英国[[语文学|语文学家]]、古印度专家[[威廉·琼斯 (语言学家)|威廉·琼斯]]首次使用了[[比照法|对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开创了[[比较语言学]]<ref>{{harvcoltxt|Bloomfield|1914|p=310}}</ref>,而[[威廉··洪堡]]则将语言的科学研究从[[印欧语系|印欧语言]]拓宽到所有语言。20世纪早期的[[弗迪南·德·索緒]]是最重要的[[形式主义]]语言学家之一,他对比分析了语言及其各个要素,认为语言是一种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静态系统<ref name="Saussure" />,又对比了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研究角度,如[[历史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语言#定义|语言与言语]],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原则。<ref name=":0">{{harvcoltxt|索绪尔|1999}}</ref><ref>{{harvcoltxt|Clarke|1990|pages=143–44}}</ref>
17世纪,法国{{tsl|en|Port-Royal Grammar|普遍唯理语法|普遍唯理语法}}提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反映了思想的普遍基础,故语法本身也具有普遍性。18世纪,英国[[语文学|语文学家]]、古印度专家[[威廉·琼斯 (语言学家)|威廉·琼斯]]首次使用了[[比照法|对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开创了[[比较语言学]]<ref>{{harvcoltxt|Bloomfield|1914|p=310}}</ref>,而[[威廉··洪堡]]则将语言的科学研究从[[印欧语系|印欧语言]]拓宽到所有语言。20世纪早期的[[弗迪南·德·索緒]]是最重要的[[形式主义]]语言学家之一,他对比分析了语言及其各个要素,认为语言是一种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静态系统<ref name="Saussure" />,又对比了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研究角度,如[[历史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语言#定义|语言与言语]],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原则。<ref name=":0">{{harvcoltxt|索绪尔|1999}}</ref><ref>{{harvcoltxt|Clarke|1990|pages=143–44}}</ref>


=== 当代语言学 ===
=== 当代语言学 ===
第109行: 第109行:
与生成学派的[[形式文法#正规文法|正规文法]]理论不同,功能主义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工具,根据它的功能就可以最彻底地分析其结构。[[形式文法]]寻求定义语言当中不同的系统要素,描写要素的相互关系、正规文法规律和文法操作,而功能主义理论则寻求定义语言功能,并将具现它的语言要素跟它联系起来。<ref name="NewmeyerForm" />{{NoteTag|功能语法分析语法结构,形式和结构语法也是如此;但功能语法还分析了整个交际情境:言语活动的目的、参与者和话语背景。功能主义者认为,交际情境会以激励、约束、解释或其他方式确定语法结构,而形式和结构语法不仅在信息基础上人为设限,而且其结构性描述也不充分。因此,功能语法与形式语法和结构语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旨在解释而非模拟,这解释的基础就是交际情境。<ref>{{harvcoltxt|Nichols|1984}}</ref>}}
与生成学派的[[形式文法#正规文法|正规文法]]理论不同,功能主义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工具,根据它的功能就可以最彻底地分析其结构。[[形式文法]]寻求定义语言当中不同的系统要素,描写要素的相互关系、正规文法规律和文法操作,而功能主义理论则寻求定义语言功能,并将具现它的语言要素跟它联系起来。<ref name="NewmeyerForm" />{{NoteTag|功能语法分析语法结构,形式和结构语法也是如此;但功能语法还分析了整个交际情境:言语活动的目的、参与者和话语背景。功能主义者认为,交际情境会以激励、约束、解释或其他方式确定语法结构,而形式和结构语法不仅在信息基础上人为设限,而且其结构性描述也不充分。因此,功能语法与形式语法和结构语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旨在解释而非模拟,这解释的基础就是交际情境。<ref>{{harvcoltxt|Nichols|1984}}</ref>}}


[[]]的理论框架从影响了语言形式的概念这一角度来解释语言,主要关注意识如何通过语言产生意义。<ref>{{harvcoltxt|Croft|Cruse|2004|pp=1–4}}</ref>
[[]]的理论框架从影响了语言形式的概念这一角度来解释语言,主要关注意识如何通过语言产生意义。<ref>{{harvcoltxt|Croft|Cruse|2004|pp=1–4}}</ref>


== 语言和言语的生理和精神结构 ==
== 语言和言语的生理和精神结构 ==
第120行: 第120行:
大脑是所有语言活动的协调中心:它控制着语言认知和意义的产生以及言语的产生机制。尽管现代采用了成像技术,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我们对语言神经学基础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经语言学]]致力于研究与语言相关的神经系统。<ref name="Lesser205">{{harvcoltxt|Lesser|1989|pp=205–06}}</ref>
大脑是所有语言活动的协调中心:它控制着语言认知和意义的产生以及言语的产生机制。尽管现代采用了成像技术,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我们对语言神经学基础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经语言学]]致力于研究与语言相关的神经系统。<ref name="Lesser205">{{harvcoltxt|Lesser|1989|pp=205–06}}</ref>


神经语言学最初的工作是脑部病变患者的语言研究,以了解特定区域的病变如何影响语言和言语。通过这些研究,19世纪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两个区域与语言处理密切相关。一个是[[韦尼克区]],位于势半大脑半球(通常为[[利手#左右利手的脑部|利手]]的反侧<ref name="大秘">{{harvcoltxt|中村克樹|2014|pp=58-59}}</ref>)的[[颞上回]]的后部。在这个大脑区域有病变的人会出现[[感觉性失语症]],其语言理解会受到严重损害,但言语保留了自然的节奏和相对正常的句子结构。第二个区域是[[布若卡区]],位于优势半球的[[额叶]]。该区域患有病变的人会出现{{tsl|en|expressive aphasia|表达性失语症}},这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就是无法正常地说出来。<ref>{{harvcoltxt|Trask|1999|pp=105–07}}</ref>表达性失语症患者还可能有流利性、清晰度、词汇发现、单词重复上的问题,也很难在口头和书面形成或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患有这种失语症的人也很难说出合乎语法的言语,并且无法利用句法信息来确定句子的含义。表现性和接受性失语也会影响手语的使用,与它对语言的影响类似,表现性失语症患者只能慢慢打出语法不正确的手语,而接受性失语症患者则可以流利地使用手语,但是他们的手语别人难以理解,他们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手语。这表明脑部损伤损害的是使用语言的特定能力,而非语音生成的生理能力。<ref>{{harvcoltxt|Trask|1999|p=108}}</ref><ref>{{harvcoltxt|Sandler|Lillo-Martin|2001|p=554}}</ref>
神经语言学最初的工作是脑部病变患者的语言研究,以了解特定区域的病变如何影响语言和言语。通过这些研究,19世纪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两个区域与语言处理密切相关。一个是[[韦尼克区]],位于势半大脑半球(通常为[[利手#左右利手的脑部|利手]]的反侧<ref name="大秘">{{harvcoltxt|中村克樹|2014|pp=58-59}}</ref>)的[[颞上回]]的后部。在这个大脑区域有病变的人会出现[[感觉性失语症]],其语言理解会受到严重损害,但言语保留了自然的节奏和相对正常的句子结构。第二个区域是[[布若卡区]],位于优势半球的[[额叶]]。该区域患有病变的人会出现{{tsl|en|expressive aphasia|表达性失语症}},这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就是无法正常地说出来。<ref>{{harvcoltxt|Trask|1999|pp=105–07}}</ref>表达性失语症患者还可能有流利性、清晰度、词汇发现、单词重复上的问题,也很难在口头和书面形成或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患有这种失语症的人也很难说出合乎语法的言语,并且无法利用句法信息来确定句子的含义。表现性和接受性失语也会影响手语的使用,与它对语言的影响类似,表现性失语症患者只能慢慢打出语法不正确的手语,而接受性失语症患者则可以流利地使用手语,但是他们的手语别人难以理解,他们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手语。这表明脑部损伤损害的是使用语言的特定能力,而非语音生成的生理能力。<ref>{{harvcoltxt|Trask|1999|p=108}}</ref><ref>{{harvcoltxt|Sandler|Lillo-Martin|2001|p=554}}</ref>


20世纪后期,随着技术进步,神经语言学家还采用了非侵入性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电生理学,来研究无损伤个体的语言处理。<ref name="Lesser205" />
20世纪后期,随着技术进步,神经语言学家还采用了非侵入性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电生理学,来研究无损伤个体的语言处理。<ref name="Lesser205" />
第140行: 第140行:
口语依赖于人体产生声音,即产生以可振动[[鼓膜]]的频率在空气中传播的纵波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人类语言器官的生理学。这些器官包括肺部喉部和上部声道([[喉|喉咙]]、嘴巴和鼻子)。通过控制不同的[[发音部位]],可以操纵气流以产生不同的语音。<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2}}</ref>
口语依赖于人体产生声音,即产生以可振动[[鼓膜]]的频率在空气中传播的纵波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人类语言器官的生理学。这些器官包括肺部喉部和上部声道([[喉|喉咙]]、嘴巴和鼻子)。通过控制不同的[[发音部位]],可以操纵气流以产生不同的语音。<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2}}</ref>


语音可分为[[音素|音段]]成分和[[超音段成分]]。音段按顺序前后排列,通常由不同字母表示,例如罗马字母。在自由流畅的言语中,一个音段与下一个音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单词之间通常也没有任何明显可听见的暂停,故音段的区别在于发音时不同的[[调音]]方法,例如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超音段成分包括诸如[[重讀]]、[[发声]]类型、[[音色]]、[[韵律 (语言学)|音韵]]或[[語調]]等要素,所有这些超音段成分都可能影响多个音段。<ref name="MacMahon5">{{harvcoltxt|MacMahon|1989|pp=3}}</ref>
语音可分为[[音素|音段]]成分和[[超音段成分]]。音段按顺序前后排列,通常由不同字母表示,例如罗马字母。在自由流畅的言语中,一个音段与下一个音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单词之间通常也没有任何明显可听见的暂停,故音段的区别在于发音时不同的[[调音]]方法,例如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超音段成分包括诸如[[重讀]]、[[发声]]类型、[[音色]]、[[韵律 (语言学)|音韵]]或[[语调]]等要素,所有这些超音段成分都可能影响多个音段。<ref name="MacMahon5">{{harvcoltxt|MacMahon|1989|pp=3}}</ref>


[[辅音]]和[[元音]]音段组合形成音节,而音节又组合形成话语;这些语音学上可以由两次吸气相之间的空隙来区分。在声学上,这些不同的音段的特征在于不同的[[共振峰]]结构,可见于[[时频谱]]中(见右图)。共振峰是特定声音的[[频谱]]中的振幅峰值。<ref name="MacMahon5" /><ref name="IPA">{{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p=3–8}}</ref>
[[辅音]]和[[元音]]音段组合形成音节,而音节又组合形成话语;这些语音学上可以由两次吸气相之间的空隙来区分。在声学上,这些不同的音段的特征在于不同的[[共振峰]]结构,可见于[[时频谱]]中(见右图)。共振峰是特定声音的[[频谱]]中的振幅峰值。<ref name="MacMahon5" /><ref name="IPA">{{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p=3–8}}</ref>
<!--- 这一句有疑问:these can be distinguished phonetically as the space between two inhalations. --->
<!--- 这一句有疑问:these can be distinguished phonetically as the space between two inhalations. --->


[[元音]]指气流在没有[[调音]]的情况下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而发出的音。它们的音值根据嘴唇张开的程度和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而有所不同。<ref name="MacMahon5" />当嘴唇相对闭合时发出的元音为[[元音]],如元音 {{ipa|[i]}}([[汉语]]“依”的韵母),而当嘴唇相对开放时发出的元音则为[[元音]],如元音 {{ipa|[a]}}(汉语“啊”)。如果舌头往后,则音值会变为 {{ipa|[u]}}(汉语“乌”的韵母)等元音。音值也会随[[元音圓唇度|嘴唇形状]]发生变化,例如 {{ipa|[i]}}(不圆唇前元音)圆唇则变为 {{ipa|[y]}}(圆唇前元音,如[[德语]]“ü”或粤语“于”)。<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p=11–15}}</ref>
[[元音]]指气流在没有[[调音]]的情况下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而发出的音。它们的音值根据嘴唇张开的程度和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而有所不同。<ref name="MacMahon5" />当嘴唇相对闭合时发出的元音为[[元音]],如元音 {{ipa|[i]}}([[汉语]]“依”的韵母),而当嘴唇相对开放时发出的元音则为[[元音]],如元音 {{ipa|[a]}}(汉语“啊”)。如果舌头往后,则音值会变为 {{ipa|[u]}}(汉语“乌”的韵母)等元音。音值也会随[[元音圓唇度|嘴唇形状]]发生变化,例如 {{ipa|[i]}}(不圆唇前元音)圆唇则变为 {{ipa|[y]}}(圆唇前元音,如[[德语]]“ü”或粤语“于”)。<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p=11–15}}</ref>


[[辅音]]指气流在[[调音]](上部声道的某些部分变窄或阻塞)是出现摩擦或闭合而发出的音。辅音音值因[[调音部位]]即声道中阻塞气流的位置而异,这些位置通常在嘴唇、牙齿、{{tsl|en|alveolar ridge|牙槽嵴|牙槽嵴}}、[[腭|硬腭]]、[[软颚]]、[[悬雍垂]]或[[声门]]。每个调音位置产生一组不同的辅音,依[[调音方法]]或阻塞类型还能细分,一种是完全阻塞的[[闭合音]]或[[塞音]],另一种是不完全阻塞的[[擦音]]或[[近音]]。根据发声时[[声带]]有无振动,辅音也可分[[清浊音]],如英语中 ''bus'' 的 {{ipa|[s]}} 为清音([[咝音]])而 ''buzz'' 的 {{ipa|[z]}} 为浊音([[濁齒齦擦音]])。<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p=6–11}}</ref>
[[辅音]]指气流在[[调音]](上部声道的某些部分变窄或阻塞)是出现摩擦或闭合而发出的音。辅音音值因[[调音部位]]即声道中阻塞气流的位置而异,这些位置通常在嘴唇、牙齿、{{tsl|en|alveolar ridge|牙槽嵴|牙槽嵴}}、[[腭|硬腭]]、[[软颚]]、[[悬雍垂]]或[[声门]]。每个调音位置产生一组不同的辅音,依[[调音方法]]或阻塞类型还能细分,一种是完全阻塞的[[闭合音]]或[[塞音]],另一种是不完全阻塞的[[擦音]]或[[近音]]。根据发声时[[声带]]有无振动,辅音也可分[[清浊音]],如英语中 ''bus'' 的 {{ipa|[s]}} 为清音([[咝音]])而 ''buzz'' 的 {{ipa|[z]}} 为浊音([[濁齒齦擦音]])。<ref>{{harvcoltxt|MacMahon|1989|pp=6–11}}</ref>


一些音素,包括元音和辅音,都能利用鼻腔调音,这些音被称为[[鼻音 (言)|鼻音]]或[[鼻音化]]语音。其他音则取决于舌头在声道中与气流的相对位置,例如 {{ipa|[l]}}(称为[[边音]],因为空气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和 {{ipa|[ɹ]}}(称为[[齿龈近音]])。<ref name="IPA" />
一些音素,包括元音和辅音,都能利用鼻腔调音,这些音被称为[[鼻音 (言)|鼻音]]或[[鼻音化]]语音。其他音则取决于舌头在声道中与气流的相对位置,例如 {{ipa|[l]}}(称为[[边音]],因为空气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和 {{ipa|[ɹ]}}(称为[[齿龈近音]])。<ref name="IPA" />


通过调用发声器官和调音部位,人类可以产生数百种不同的声音:有些声音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非常常见,而有些罕见音素则只见于某些语系、语族,某些语言区域甚至单一语言。<ref name="LadefogedMaddieson">{{harvcoltxt|Ladefoged|Maddieson|1996}}</ref>
通过调用发声器官和调音部位,人类可以产生数百种不同的声音:有些声音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非常常见,而有些罕见音素则只见于某些语系、语族,某些语言区域甚至单一语言。<ref name="LadefogedMaddieson">{{harvcoltxt|Ladefoged|Maddieson|1996}}</ref>


== 结构 ==
== 结构 ==
一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由三部分组成的{{tsl|en|symbolic communication|符号交流系统|符号交流系统}}:[[记号]],{{tsl|en|meaning (semiotics)|意义 (符号学)|意义}}和连接两者的[[符碼]]。[[符號學]]负责研究{{tsl|en|semiosis|符号过程}},记号和意义如何组合,以及记号的使用和解释。记号可以由声音,手势,字母或符号组成,具体取决于语言是去说、去做手语还是去写,并且它们可以组合成复杂的记号,例如单词和短语。当用于交流时,记号由发送者编码并通过信道发送给接收者,后者对其进行解码。<ref name="Lyons17">{{harvcoltxt|Lyons|1981|pp=17–24}}</ref>
一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由三部分组成的{{tsl|en|symbolic communication|符号交流系统|符号交流系统}}:[[记号]],{{tsl|en|meaning (semiotics)|意义 (符号学)|意义}}和连接两者的[[符碼]]。[[符号学]]负责研究{{tsl|en|semiosis|符号过程}},记号和意义如何组合,以及记号的使用和解释。记号可以由声音,手势,字母或符号组成,具体取决于语言是去说、去做手语还是去写,并且它们可以组合成复杂的记号,例如单词和短语。当用于交流时,记号由发送者编码并通过信道发送给接收者,后者对其进行解码。<ref name="Lyons17">{{harvcoltxt|Lyons|1981|pp=17–24}}</ref>


[[File:Ancient Tamil Script.jpg|缩略图|右|220px|在[[坦贾武尔]]的古代[[泰米尔语]]的铭文]]
[[File:Ancient Tamil Script.jpg|缩略图|右|220px|在[[坦贾武尔]]的古代[[泰米尔语]]的铭文]]
一些定义将人类语言与其他的交流系统区别开来:语言记号具有的恣意性,故语言记号与其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系统具有二元性,故语言具有分层嵌套结构,如声音组成词,而词组成短语;语言语言要素具有离散性,故构建语言记号的要素都是离散单元,如声音和单词可以相互区分,并以不同的模式重新排列;语言系统具有能产性,故有限的语言要素理论上可以组合成无限多的组合。<ref name="Lyons17" />
一些定义将人类语言与其他的交流系统区别开来:语言记号具有的恣意性,故语言记号与其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系统具有二元性,故语言具有分层嵌套结构,如声音组成词,而词组成短语;语言语言要素具有离散性,故构建语言记号的要素都是离散单元,如声音和单词可以相互区分,并以不同的模式重新排列;语言系统具有能产性,故有限的语言要素理论上可以组合成无限多的组合。<ref name="Lyons17" />


将记号组合成单词和短语的规则称为[[句法]]或[[语法]],而与独立的记号、音素、词、短语和文本相联系的意义则称为[[语义]]。<ref>{{harvcoltxt|Trask|1999|p=35}}</ref>[[弗迪南·德·索緒|索緒]]的语言学研究当中最早将语言划分为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记号和意义系统,现在这一观点几乎被所有语言学分支采纳<ref>{{harvcoltxt|Lyons|1981|pp=218–24}}</ref>
将记号组合成单词和短语的规则称为[[句法]]或[[语法]],而与独立的记号、音素、词、短语和文本相联系的意义则称为[[语义]]。<ref>{{harvcoltxt|Trask|1999|p=35}}</ref>[[弗迪南·德·索緒|索緒]]的语言学研究当中最早将语言划分为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记号和意义系统,现在这一观点几乎被所有语言学分支采纳<ref>{{harvcoltxt|Lyons|1981|pp=218–24}}</ref>


=== 语义 ===
=== 语义 ===
第170行: 第170行:


=== 语音和符号 ===
=== 语音和符号 ===
{{main article|音位|寫}}
{{main article|音位|寫}}
{{multiple image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align = right
第184行: 第184行:
}}
}}


根据形式,语言结构可以基于声音(语言),手势(手语),图形或触觉符号(文字)系统。[[音位學|音位学]]对语言使用声音和符号表达意义的方式进行了研究。<ref>{{harvcoltxt|Goldsmith|1995}}</ref>研究人类如何发音及感知声音的学科称为[[语音学]]。<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ref>在口语中,意义产生于声音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时,一些声音有助于表达意义,而其它的却没有。在任何给定的语言中,只有有限数目的许多不同的声音可以由人类的发音器发出有助于构建意义。<ref name="LadefogedMaddieson" />
根据形式,语言结构可以基于声音(语言),手势(手语),图形或触觉符号(文字)系统。[[音位学]]对语言使用声音和符号表达意义的方式进行了研究。<ref>{{harvcoltxt|Goldsmith|1995}}</ref>研究人类如何发音及感知声音的学科称为[[语音学]]。<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ref>在口语中,意义产生于声音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时,一些声音有助于表达意义,而其它的却没有。在任何给定的语言中,只有有限数目的许多不同的声音可以由人类的发音器发出有助于构建意义。<ref name="LadefogedMaddieson" />


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的声音被称作[[音位|音素]]。<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27}}</ref>音素是声音的抽象单位,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可以区分一对差异最小的词(所谓的[[最小對立體|最小对立体]])的意义的单位。在英语中,举个例子,单词''bat'' {{ipa|[bæt]}}和''pat'' {{ipa|[pʰæt]}}形成一个最小对立体,在此之中{{IPA|/b/}}和{{IPA|/p/}} 区别了这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词。但是,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区别声音的方式。例如说,在一种不区分清音与浊音的语言中,音位{{IPA|[p]}}和{{IPA|[b]}}(如果它们都存在)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音素,因此这两种发音具有同种意思。类似的,英语并不区分辅音[[送|送气与不送气]]发音的区别,但许多其他语言却区分开(如 [[朝鮮語|韩语]]和[[印地语]]):在单词''spin'' {{ipa|[spɪn]}}中的不送气音{{IPA|/p/}}和单词''pin'' {{ipa|[pʰɪn]}}中的送气音{{IPA|/p/}}被认为仅仅是相同音素的不同发音方式(单个音素的这种变化称为[[同位異音|同位异音]]),而在[[官话]]中,同样的发音差异区别词“趴”{{ipa|[pʰá]}} 和“八”{{ipa|[pá]}}(á上面的变音符号表示高音调)。<ref name="Trask214" />
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的声音被称作[[音位|音素]]。<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27}}</ref>音素是声音的抽象单位,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可以区分一对差异最小的词(所谓的[[最小对立体]])的意义的单位。在英语中,举个例子,单词''bat'' {{ipa|[bæt]}}和''pat'' {{ipa|[pʰæt]}}形成一个最小对立体,在此之中{{IPA|/b/}}和{{IPA|/p/}} 区别了这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词。但是,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区别声音的方式。例如说,在一种不区分清音与浊音的语言中,音位{{IPA|[p]}}和{{IPA|[b]}}(如果它们都存在)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音素,因此这两种发音具有同种意思。类似的,英语并不区分辅音[[送|送气与不送气]]发音的区别,但许多其他语言却区分开(如 [[朝鲜语|韩语]]和[[印地语]]):在单词''spin'' {{ipa|[spɪn]}}中的不送气音{{IPA|/p/}}和单词''pin'' {{ipa|[pʰɪn]}}中的送气音{{IPA|/p/}}被认为仅仅是相同音素的不同发音方式(单个音素的这种变化称为[[同位异音]]),而在[[官话]]中,同样的发音差异区别词“趴”{{ipa|[pʰá]}} 和“八”{{ipa|[pá]}}(á上面的变音符号表示高音调)。<ref name="Trask214" />


所有的[[口语|口头语言]]都至少拥有两种音素:[[元音]]和[[辅音]],可以结合构成[[音节]]。<ref name="MacMahon5" />在拥有音素如辅音和元音的同时,一些语言也使用声音的其他形式去传达意义。许多语言使用例如[[重讀|轻重重音]]、[[高低重音]]、[[元音長度|元音长度]]以及[[聲調|声调]]的方式去区别意义。由于这些语音现象运作于单个音段水平之外,它们被称为[[超音段成分]]。<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4}}</ref>一些语言只有几个音素,例如[[羅托卡特語|罗托卡特语]]和[[皮拉罕語|皮拉罕语]]分别只有11和10个音位,而另外一些语言像[[宏语]]也许会拥有像141个这样多的音素。<ref name="Trask214">{{harvcoltxt|Trask|2007|p=214}}</ref>在[[手語|手语]]中,<!-- 頁面不存在 -->[[音位|音素的替代]](曾称为{{tsl|en|chereme|手语语素|手语语素}})被定义为手势的基本元素,如手的形状、方向、位置、和运动对应于口语中的种类。<ref>{{harvcoltxt|Stokoe|1960}}</ref><ref>{{harvcoltxt|Stokoe|Casterline|Croneberg|1965}}</ref><ref>{{harvcoltxt|Sandler|Lillo-Martin|2001|pp=539–40}}</ref>
所有的[[口语|口头语言]]都至少拥有两种音素:[[元音]]和[[辅音]],可以结合构成[[音节]]。<ref name="MacMahon5" />在拥有音素如辅音和元音的同时,一些语言也使用声音的其他形式去传达意义。许多语言使用例如[[重讀|轻重重音]]、[[高低重音]]、[[元音长度]]以及[[聲|声调]]的方式去区别意义。由于这些语音现象运作于单个音段水平之外,它们被称为[[超音段成分]]。<ref>{{harvcoltx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p=4}}</ref>一些语言只有几个音素,例如[[罗托卡特语]]和[[皮拉罕语]]分别只有11和10个音位,而另外一些语言像[[宏语]]也许会拥有像141个这样多的音素。<ref name="Trask214">{{harvcoltxt|Trask|2007|p=214}}</ref>在[[手语]]中,<!-- 頁面不存在 -->[[音位|音素的替代]](曾称为{{tsl|en|chereme|手语语素|手语语素}})被定义为手势的基本元素,如手的形状、方向、位置、和运动对应于口语中的种类。<ref>{{harvcoltxt|Stokoe|1960}}</ref><ref>{{harvcoltxt|Stokoe|Casterline|Croneberg|1965}}</ref><ref>{{harvcoltxt|Sandler|Lillo-Martin|2001|pp=539–40}}</ref>


[[文字|书写系统]]使用视觉符号代表语言,这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对应语言的声音。{{tsl|en|Latin alphabet|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以及基于或派生于它的)最初是基于单一声音的表现,因此单词通常是由表示一个辅音或元音的结构的字母构成。在音节文字中,如[[伊努克提图特语|因纽特]]音节表,每个符号都表示一个音节。在[[语素文字]]中,每个符号代表整个词。<ref>{{harvcoltxt|Trask|2007|p=326}}</ref>并一般不会与这个词在口语中的发音有联系。
[[文字|书写系统]]使用视觉符号代表语言,这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对应语言的声音。{{tsl|en|Latin alphabet|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以及基于或派生于它的)最初是基于单一声音的表现,因此单词通常是由表示一个辅音或元音的结构的字母构成。在音节文字中,如[[伊努克提图特语|因纽特]]音节表,每个符号都表示一个音节。在[[语素文字]]中,每个符号代表整个词。<ref>{{harvcoltxt|Trask|2007|p=326}}</ref>并一般不会与这个词在口语中的发音有联系。
第194行: 第194行:
由于所有的语言都有大量词汇,所以并不存在纯粹的语标的文字。书面语言代表了口语中的声音,文字逐个的遵循被安排显示符号模式,遵循一个特定的方向。书写系统使用的书写顺序完全是任意的但有一定的惯例。一些书写系统使用水平方向(像拉丁文字一样从左到右或像[[阿拉伯文字]]一样从右到左),有一些却用竖直方向,例如古代中文(从上到下)。一些书写系统使用交错行反向书写的方式,或者其他,例如古玛雅文字,可以用任意一种方向书写并可依靠图形给阅读者提示阅读的方向。<ref name="Coulmas">{{harvcoltxt|Coulmas|2002}}</ref>
由于所有的语言都有大量词汇,所以并不存在纯粹的语标的文字。书面语言代表了口语中的声音,文字逐个的遵循被安排显示符号模式,遵循一个特定的方向。书写系统使用的书写顺序完全是任意的但有一定的惯例。一些书写系统使用水平方向(像拉丁文字一样从左到右或像[[阿拉伯文字]]一样从右到左),有一些却用竖直方向,例如古代中文(从上到下)。一些书写系统使用交错行反向书写的方式,或者其他,例如古玛雅文字,可以用任意一种方向书写并可依靠图形给阅读者提示阅读的方向。<ref name="Coulmas">{{harvcoltxt|Coulmas|2002}}</ref>


为了以书面形式表达世界语言的声音,语音学家创造了[[國際音標|国际音标]],用来表达人类语言中所有离散的声音以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ref>{{harvcoltxt|Trask|2007|p=123}}</ref>
为了以书面形式表达世界语言的声音,语音学家创造了[[国际音标]],用来表达人类语言中所有离散的声音以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ref>{{harvcoltxt|Trask|2007|p=123}}</ref>


=== 语法 ===
=== 语法 ===
第204行: 第204行:


[[语法范畴]]是对句子成分所体现的[[语义]]内容和相应语法形式的分类。<ref name="自动生成2">{{harvcoltxt|Allerton|1989}}</ref><ref>{{harvcoltxt|Trask|1992|p=122}}</ref><ref>{{harvcoltxt|胡明扬|1994}}</ref>同一语法范畴内的要素(语义内容-语法形式)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只有一个要素可以作为该语法范畴表现出来。<ref>{{harvcoltxt|Loos|2004}}</ref>对于句子成分的位置和[[词形变化]](形态变化),可以分出各种[[词类]](名词、动词等)以体现[[性 (语法)|性]]、[[数 (语法)|数]]、[[格 (语法)|格]]([[论元]]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体现主语、谓语等{{tsl|en|Grammatical_relation|语法功能}},格的差异涉及到格在[[语法形态配列|语法形态学上呈现的配列方式]]的差异)等许多语法范畴。<ref>{{harvcoltxt|Crystal|2008}}{{harvcoltxt|Payne|1997}}</ref>不同语言所覆盖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有些范畴则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如[[格 (语法)|格]]。
[[语法范畴]]是对句子成分所体现的[[语义]]内容和相应语法形式的分类。<ref name="自动生成2">{{harvcoltxt|Allerton|1989}}</ref><ref>{{harvcoltxt|Trask|1992|p=122}}</ref><ref>{{harvcoltxt|胡明扬|1994}}</ref>同一语法范畴内的要素(语义内容-语法形式)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只有一个要素可以作为该语法范畴表现出来。<ref>{{harvcoltxt|Loos|2004}}</ref>对于句子成分的位置和[[词形变化]](形态变化),可以分出各种[[词类]](名词、动词等)以体现[[性 (语法)|性]]、[[数 (语法)|数]]、[[格 (语法)|格]]([[论元]]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体现主语、谓语等{{tsl|en|Grammatical_relation|语法功能}},格的差异涉及到格在[[语法形态配列|语法形态学上呈现的配列方式]]的差异)等许多语法范畴。<ref>{{harvcoltxt|Crystal|2008}}{{harvcoltxt|Payne|1997}}</ref>不同语言所覆盖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有些范畴则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如[[格 (语法)|格]]。
<!--本段主要参考日语维基百科“文法疇”条目翻译--[[user:Antilovsky]]-->
<!--本段主要参考日语维基百科“文法疇”条目翻译--[[user:Antilovsky]]-->
<!--英文版原文的翻译:
<!--英文版原文的翻译:
语法可以描述为一个范畴分类系统或者一套规则,用于确定语法范畴如何组合以形成意义的不同方面。<ref name="自动生成2" />不同语言在是否通过使用某些特定的范畴或词汇单元进行编码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有几种范畴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包括格关系的编码([[论元]]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时或者相的编码(谓语和时空关系)以及人称或者态的编码(处理说话人、听话人甚至第三者关系)等。<ref>{{harvcoltxt|Payne|1997}}</ref> ----->
语法可以描述为一个范畴分类系统或者一套规则,用于确定语法范畴如何组合以形成意义的不同方面。<ref name="自动生成2" />不同语言在是否通过使用某些特定的范畴或词汇单元进行编码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有几种范畴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包括格关系的编码([[论元]]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时或者相的编码(谓语和时空关系)以及人称或者态的编码(处理说话人、听话人甚至第三者关系)等。<ref>{{harvcoltxt|Payne|1997}}</ref> ----->


==== 词类 ====
==== 词类 ====
的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位置分類為不同的[[詞類]]或者称为[[词性]]。所有的语言都会对物品、概念跟表示行为或事件的词加以区分,如“狗”和“歌”为[[名词]],而“跑”和“唱”为[[动词]]。还有一类词是[[形容词]],即描述名词性质或品质的词,如英语“red”(红的)或“big”(大)。如果新词能够持续地加入到某个词性中,那么这个词性就是开放的,反之则是封闭的。在英语中,[[代词]]属于封闭词性,而形容词则是开放的,一些形容词可以从动词(如“saddened”)或名词(如“-like”后缀,以“名词+like”的形式转换)转换得来。在别的一些语言,如[[朝鲜语]]中则正好相反,代词能够转换产生,但形容词的数目则是固定的。<ref>{{harvcoltxt|Trask|2007|p=208}}</ref>
的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位置分类为不同的[[词类]]或者称为[[词性]]。所有的语言都会对物品、概念跟表示行为或事件的词加以区分,如“狗”和“歌”为[[名词]],而“跑”和“唱”为[[动词]]。还有一类词是[[形容词]],即描述名词性质或品质的词,如英语“red”(红的)或“big”(大)。如果新词能够持续地加入到某个词性中,那么这个词性就是开放的,反之则是封闭的。在英语中,[[代词]]属于封闭词性,而形容词则是开放的,一些形容词可以从动词(如“saddened”)或名词(如“-like”后缀,以“名词+like”的形式转换)转换得来。在别的一些语言,如[[朝鲜语]]中则正好相反,代词能够转换产生,但形容词的数目则是固定的。<ref>{{harvcoltxt|Trask|2007|p=208}}</ref>


词性也能体现不同的语法功能。典型者如[[动词]]作[[谓语]],而[[名词]]则作谓语的[[论元]],即[[主语]]和[[宾语]]。例如句子“Sally runs”,动词“runs”作谓语,因为它描述了其论元“Sally”的特定状态。论元的数目被称为[[配价]](valence),不同动词可以有不同配价,持有一个或多个论元。一价动词只能有一个论元,且一般只能作主语,这种动词一般被称为[[不及物动词]];二价以上的动词则可以有两个或以上的论元,主语以外的论元为宾语,这种动词一般被称为[[及物动词]]。故配价也时常被称为[[配价|及物性]]。<ref>{{harvcoltxt|Trask|2007|p=305}}</ref>
词性也能体现不同的语法功能。典型者如[[动词]]作[[谓语]],而[[名词]]则作谓语的[[论元]],即[[主语]]和[[宾语]]。例如句子“Sally runs”,动词“runs”作谓语,因为它描述了其论元“Sally”的特定状态。论元的数目被称为[[配价]](valence),不同动词可以有不同配价,持有一个或多个论元。一价动词只能有一个论元,且一般只能作主语,这种动词一般被称为[[不及物动词]];二价以上的动词则可以有两个或以上的论元,主语以外的论元为宾语,这种动词一般被称为[[及物动词]]。故配价也时常被称为[[配价|及物性]]。<ref>{{harvcoltxt|Trask|2007|p=305}}</ref>
第219行: 第219行:


==== 词法 ====
==== 词法 ====
词法(Morphology)在语言学上指[[ (言)|词]]的语构成及其过程,对词法的研究称为[[词法学]]或者形态学。在大多数语言里面,合成词由数个[[语素]]构成。例如,“unexpected”一词可以分析出 ''un-''、''expect'' 和 ''-ed'' 三个语素。<ref>{{harvcoltxt|Aronoff|Fudeman|2011|pp=1–2}}</ref>
词法(Morphology)在语言学上指[[ (言)|词]]的语构成及其过程,对词法的研究称为[[词法学]]或者形态学。在大多数语言里面,合成词由数个[[语素]]构成。例如,“unexpected”一词可以分析出 ''un-''、''expect'' 和 ''-ed'' 三个语素。<ref>{{harvcoltxt|Aronoff|Fudeman|2011|pp=1–2}}</ref>


语素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词根可以独立作为语素存在,而词缀则必须依附于其他语素。词缀根据它与词根的相对位置,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词缀会改变、阐释词根的[[语义]],通过添加词缀创造[[合成词]]的方法称为[[派生]],如动词“sing”后加上 ''-er'' 变为“singer”。与之相对,[[屈折变化]](形态变化)通过改变语素的形态来改变词的语法功能,进而改变词义,但并不创造新词。有些语言通过改变词的音韵结构的屈折变化来改变词义,例如英语词“sing”通过[[元音变换]]变成过去时“sang”和过去分词“sung”。<ref>{{harvcoltxt|Bauer|2003}}; {{harvcoltxt|Haspelmath|2002}}</ref>
语素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词根可以独立作为语素存在,而词缀则必须依附于其他语素。词缀根据它与词根的相对位置,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词缀会改变、阐释词根的[[语义]],通过添加词缀创造[[合成词]]的方法称为[[派生]],如动词“sing”后加上 ''-er'' 变为“singer”。与之相对,[[屈折变化]](形态变化)通过改变语素的形态来改变词的语法功能,进而改变词义,但并不创造新词。有些语言通过改变词的音韵结构的屈折变化来改变词义,例如英语词“sing”通过[[元音变换]]变成过去时“sang”和过去分词“sung”。<ref>{{harvcoltxt|Bauer|2003}}; {{harvcoltxt|Haspelmath|2002}}</ref>


不同语言依赖形态变化的程度不一,故基于形态和[[语法]]的关系产生了[[语言的形态分类|形态上的分类]]。[[孤立语]]是低语素单词比(morpheme-per-word ratio)的语言,并不对语素进行形态变化,而是以[[语序]]表示文法关系,如[[汉语]]。孤立语同时也是[[分析语]],因为大多数时候单个词及其语义也是一一对应的(但并非汉语没有派生),如汉语“不易破损”由''不''、''易''、''破''、''损''四个自由语素组成,不像英语“unbreakable”一样由 ''un-''(不自由语素)、''break''(自由语素)、''-able''(不自由语素)组成合成词。<ref>{{Cite web |url=http://twtcsl.org/further/isolating_language |title=台灣華語入口站 |access-date=2018-08-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4075436/http://twtcsl.org/further/isolating_language |archive-date=2018-10-14 |dead-url=no }}</ref>包括[[英语]]在内的大部分[[综合语]]都允许含有多个语素的合成词存在,但是根据语素结合的程度即语素单词比的高低,又可分为[[屈折语]]、[[黏着语]]和[[多式综合语]]等。[[屈折语]]拥有丰富的屈折变化,其语素可有多个语义或语法功能且不可再分解,但语素的结合会受到限制。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的语言,都属于屈折语。如拉丁语“bonus”(好),包括了词根 ''bon-''(好)和后缀 ''-us''([[性 (语法)|阳性]][[主格]][[单数]])。而[[黏着语]]虽有屈折变化,但主要通过在词根上几乎不受限制地黏着若干词缀改变语法功能,其词缀的语法功能单一,如土耳其语“evlerinizden”通过语素列''ev-ler-iniz-den''(房子-复数-第二人称所有格-来自)表示“从你家”的意思。传统上所谓[[多式综合语]]最为依赖形态变化,综合程度也最高,通常会将一个句子地内容用一个词来表示。如波斯语“نفهمیدمش” ''nafāmidamesh''(我没搞懂),是由语素列''na-fahm-id-am-esh''(否定-明白-过去时-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组成的,里面完整包含了表示明白的语素 ''-fahm-'' 的[[主语]]和[[宾语]]两个[[论元]]。又如[[尤皮克语]]“tuntussuqatarniksatengqiggtuq”一词由语素列''tuntu-ssur-qatar-ni-ksaite-ngqiggte-uq''(驯鹿-打猎-未来时-说-否定-重复-第三人称单数陈述)构成,表示“他还没再说他要去抓驯鹿”。在这个例子中,除了 ''tuntu''(驯鹿)以外,其他的所有语素都不自由,不能独立存在。<ref>{{harvcoltxt|Payne|1997|pp=28–29}}</ref>
不同语言依赖形态变化的程度不一,故基于形态和[[语法]]的关系产生了[[语言的形态分类|形态上的分类]]。[[孤立语]]是低语素单词比(morpheme-per-word ratio)的语言,并不对语素进行形态变化,而是以[[语序]]表示文法关系,如[[汉语]]。孤立语同时也是[[分析语]],因为大多数时候单个词及其语义也是一一对应的(但并非汉语没有派生),如汉语“不易破损”由''不''、''易''、''破''、''损''四个自由语素组成,不像英语“unbreakable”一样由 ''un-''(不自由语素)、''break''(自由语素)、''-able''(不自由语素)组成合成词。<ref>{{Cite web |url=http://twtcsl.org/further/isolating_language |title=台湾华语入口站 |access-date=2018-08-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4075436/http://twtcsl.org/further/isolating_language |archive-date=2018-10-14 |dead-url=no }}</ref>包括[[英语]]在内的大部分[[综合语]]都允许含有多个语素的合成词存在,但是根据语素结合的程度即语素单词比的高低,又可分为[[屈折语]]、[[黏着语]]和[[多式综合语]]等。[[屈折语]]拥有丰富的屈折变化,其语素可有多个语义或语法功能且不可再分解,但语素的结合会受到限制。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的语言,都属于屈折语。如拉丁语“bonus”(好),包括了词根 ''bon-''(好)和后缀 ''-us''([[性 (语法)|阳性]][[主格]][[单数]])。而[[黏着语]]虽有屈折变化,但主要通过在词根上几乎不受限制地黏着若干词缀改变语法功能,其词缀的语法功能单一,如土耳其语“evlerinizden”通过语素列''ev-ler-iniz-den''(房子-复数-第二人称所有格-来自)表示“从你家”的意思。传统上所谓[[多式综合语]]最为依赖形态变化,综合程度也最高,通常会将一个句子地内容用一个词来表示。如波斯语“نفهمیدمش” ''nafāmidamesh''(我没搞懂),是由语素列''na-fahm-id-am-esh''(否定-明白-过去时-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组成的,里面完整包含了表示明白的语素 ''-fahm-'' 的[[主语]]和[[宾语]]两个[[论元]]。又如[[尤皮克语]]“tuntussuqatarniksatengqiggtuq”一词由语素列''tuntu-ssur-qatar-ni-ksaite-ngqiggte-uq''(驯鹿-打猎-未来时-说-否定-重复-第三人称单数陈述)构成,表示“他还没再说他要去抓驯鹿”。在这个例子中,除了 ''tuntu''(驯鹿)以外,其他的所有语素都不自由,不能独立存在。<ref>{{harvcoltxt|Payne|1997|pp=28–29}}</ref>


在很多语言里,其句子内的词的形态会在一些语法范畴上相互保持[[一致 (法)|一致]]。如很多印欧语系的语言里,[[形容词]]的形态必须与其修饰的名词在[[性 (语法)|性]]、[[数 (语法)|数]]、[[格 (语法)|格]]上保持一致,故拉丁语“bonus”(好)所呈现的形态本身就是与某个阳性主格单数名词保持相互一致的结果。在很多多式综合语里面,[[谓语]]语素的形态与其主语和宾语即论元保持相互一致。如[[巴斯克语]]短语“ikusi nauzu”''ikusi n-au-zu''(看 第二人称-助动-第一人称)意为“你看见了我”,“nauzu”里面过去时助动语素 ''-au-''(做)同时与前缀 ''n-''(你)和后缀 ''-zu''(我)保持相互一致。<ref>{{harvcoltxt|Trask|2007|p=11}}</ref>
在很多语言里,其句子内的词的形态会在一些语法范畴上相互保持[[一致 (法)|一致]]。如很多印欧语系的语言里,[[形容词]]的形态必须与其修饰的名词在[[性 (语法)|性]]、[[数 (语法)|数]]、[[格 (语法)|格]]上保持一致,故拉丁语“bonus”(好)所呈现的形态本身就是与某个阳性主格单数名词保持相互一致的结果。在很多多式综合语里面,[[谓语]]语素的形态与其主语和宾语即论元保持相互一致。如[[巴斯克语]]短语“ikusi nauzu”''ikusi n-au-zu''(看 第二人称-助动-第一人称)意为“你看见了我”,“nauzu”里面过去时助动语素 ''-au-''(做)同时与前缀 ''n-''(你)和后缀 ''-zu''(我)保持相互一致。<ref>{{harvcoltxt|Trask|2007|p=11}}</ref>


==== 句法 ====
==== 句法 ====
第234行: 第234行:
是语言传递意义的另一种方式是词通过一定[[语序]]构成句子,在这里语序这种语法规则称为[[句法]](Syntax)。句法规则决定了词序和句子结构的约束形式,以及这些限制对意义起到的作用<ref>{{harvcoltxt|Baker|2001|p=265}}</ref>。例如英语中,像“I love you”(我爱你)一般的英语句子是说得通的,而“*love you I”(爱你我)则说不通{{NoteTag|星号前缀 * 通常表示该句子是不合语法的,即在语法上不正确。}}。又如“The slaves were cursing the master”(奴隶在咒骂主人)和“The master was cursing the slaves”(主人在咒骂奴隶)指的是不同的东西,因为语法上对语序敏感,动词前面的名词起到了主语的作用,而跟在动词后面的名词则是宾语。相反,在[[拉丁语]]中,''Dominus servos vituperabat''和''Servos vituperabat dominus''的意思都是“主人在咒骂奴隶”,因为“servos”(奴隶)在形态上是[[宾格]],表明他们是句子的[[宾语]],而“dominus”(主人)是[[主格]],表明他是主语,所以语序调换了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ref>{{harvcoltxt|Trask|2007|p=179}}</ref>。可见拉丁语利用词法(形态)区分主语和宾语,而英语则使用语序这一句法手段。
是语言传递意义的另一种方式是词通过一定[[语序]]构成句子,在这里语序这种语法规则称为[[句法]](Syntax)。句法规则决定了词序和句子结构的约束形式,以及这些限制对意义起到的作用<ref>{{harvcoltxt|Baker|2001|p=265}}</ref>。例如英语中,像“I love you”(我爱你)一般的英语句子是说得通的,而“*love you I”(爱你我)则说不通{{NoteTag|星号前缀 * 通常表示该句子是不合语法的,即在语法上不正确。}}。又如“The slaves were cursing the master”(奴隶在咒骂主人)和“The master was cursing the slaves”(主人在咒骂奴隶)指的是不同的东西,因为语法上对语序敏感,动词前面的名词起到了主语的作用,而跟在动词后面的名词则是宾语。相反,在[[拉丁语]]中,''Dominus servos vituperabat''和''Servos vituperabat dominus''的意思都是“主人在咒骂奴隶”,因为“servos”(奴隶)在形态上是[[宾格]],表明他们是句子的[[宾语]],而“dominus”(主人)是[[主格]],表明他是主语,所以语序调换了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ref>{{harvcoltxt|Trask|2007|p=179}}</ref>。可见拉丁语利用词法(形态)区分主语和宾语,而英语则使用语序这一句法手段。


句法规则促成意义的另一个例子是许多语种存在的[[疑问词移位]]规则。该规则解释了为何英语句子“约翰正和露西交谈”(John is talking to Lucy)转变为疑问句时会变成“Who is John talking to?”(约翰在和谁讲话)而不是“John is talking to who?”。后者或许[[焦 ()|着重强调]]“谁”,使得疑问句的意义稍微发生了变化。[[短语]]形成的规则也是句法的一部分,词可以通过组成[[短语]]进入到更大的句法结构的不同位置当中,而短语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连接,最终以树状结构连接成为句子<ref>{{harvcoltxt|Baker|2001|pp=269–70}}</ref>。如右图,在句法分析中,英语句子“坐在垫子上的猫”(The cat sat on the mat)被分为名词短语“the cat”、动词“sit”和介词短语“on the mat”,其中名词短语“the cat”由冠词和名词构成,介词短语“on the mat”由介词和名词短语构成<ref name="Trask 2007 218–19">{{harvcoltxt|Trask|2007|pp=218–19}}</ref>。这么分析是因为进行句法操作时这些短语作为单个元素移动,如欲强调“on the mat”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前移,得到“[And] on the mat, the cat sat”(垫子上,猫坐着),故它应当被视为一个单元。<ref name="Trask 2007 218–19" />依据语言的不同假设及其描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提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框架,来分析句子、描述语言结构。<ref name="NewmeyerForm" />
句法规则促成意义的另一个例子是许多语种存在的[[疑问词移位]]规则。该规则解释了为何英语句子“约翰正和露西交谈”(John is talking to Lucy)转变为疑问句时会变成“Who is John talking to?”(约翰在和谁讲话)而不是“John is talking to who?”。后者或许[[焦 ()|着重强调]]“谁”,使得疑问句的意义稍微发生了变化。[[短语]]形成的规则也是句法的一部分,词可以通过组成[[短语]]进入到更大的句法结构的不同位置当中,而短语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连接,最终以树状结构连接成为句子<ref>{{harvcoltxt|Baker|2001|pp=269–70}}</ref>。如右图,在句法分析中,英语句子“坐在垫子上的猫”(The cat sat on the mat)被分为名词短语“the cat”、动词“sit”和介词短语“on the mat”,其中名词短语“the cat”由冠词和名词构成,介词短语“on the mat”由介词和名词短语构成<ref name="Trask 2007 218–19">{{harvcoltxt|Trask|2007|pp=218–19}}</ref>。这么分析是因为进行句法操作时这些短语作为单个元素移动,如欲强调“on the mat”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前移,得到“[And] on the mat, the cat sat”(垫子上,猫坐着),故它应当被视为一个单元。<ref name="Trask 2007 218–19" />依据语言的不同假设及其描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提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框架,来分析句子、描述语言结构。<ref name="NewmeyerForm" />


=== 类型学和普遍性 ===
=== 类型学和普遍性 ===
{{Main article|语言类型学|{{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普遍性}}|配列}}
{{Main article|语言类型学|{{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普遍性}}|配列}}
[[File:MorphSyntAlignSP-A.png|缩略图|100px|作通格言的格配列“作格阵线”(SP-A)]][[File:MorphSyntAlignAS-P.png|缩略图|100px|主言的格配列“宾格阵线”(AS-P)]]
[[File:MorphSyntAlignSP-A.png|缩略图|100px|作通格言的格配列“作格阵线”(SP-A)]][[File:MorphSyntAlignAS-P.png|缩略图|100px|主言的格配列“宾格阵线”(AS-P)]]
语言可依其语法特点分类,一些语言虽分属不同分支,但二者仍会有不少共同特征,而且这些共同特征之间往往有所关联。<ref>{{harvcoltxt|Nichols|1992}};{{harvcoltxt|Comrie|1989}}</ref>比方说,语言可以依据其基本[[序]],即陈述句中[[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譬如,英语的基本语序和汉语一样,是[[主動賓語序]](SVO)如“The snake''(S)'' bit''(V)'' the man''(O)''”(蛇咬人),而在[[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tsl|en|Gamilaraay language||卡米拉罗伊语}}当中,其基本语序是[[主賓動語序]](SOV),如“{{IPA|d̪uyugu n̪ama d̪ayn yiːy}}”(蛇人咬)。<ref name="CroftErg">{{harvcoltxt|Croft|2001|p=340}}</ref>因为基本语序类型与其他一系列的语法类型要素相对应,如[[名词]]与[[形容词]]的相对顺序、[[前置词]]或[[后置词]]等,故语序类型也被视为一种类型要素。这种相互关联被称为{{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语言的普遍性}},<ref>{{harvcoltxt|Greenberg|1966}}</ref>例如大部分(但不是全部)主賓動語序(SOV)的语言里都存在后置词而非前置词,都将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ref>{{harvcoltxt|Comrie|2009|p=45}}{{harvcoltxt|MacMahon|1994|p=156}}</ref>
语言可依其语法特点分类,一些语言虽分属不同分支,但二者仍会有不少共同特征,而且这些共同特征之间往往有所关联。<ref>{{harvcoltxt|Nichols|1992}};{{harvcoltxt|Comrie|1989}}</ref>比方说,语言可以依据其基本[[序]],即陈述句中[[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譬如,英语的基本语序和汉语一样,是[[主动宾语序]](SVO)如“The snake''(S)'' bit''(V)'' the man''(O)''”(蛇咬人),而在[[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tsl|en|Gamilaraay language||卡米拉罗伊语}}当中,其基本语序是[[主宾动语序]](SOV),如“{{IPA|d̪uyugu n̪ama d̪ayn yiːy}}”(蛇人咬)。<ref name="CroftErg">{{harvcoltxt|Croft|2001|p=340}}</ref>因为基本语序类型与其他一系列的语法类型要素相对应,如[[名词]]与[[形容词]]的相对顺序、[[前置词]]或[[后置词]]等,故语序类型也被视为一种类型要素。这种相互关联被称为{{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语言的普遍性}},<ref>{{harvcoltxt|Greenberg|1966}}</ref>例如大部分(但不是全部)主宾动语序(SOV)的语言里都存在后置词而非前置词,都将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ref>{{harvcoltxt|Comrie|2009|p=45}}{{harvcoltxt|MacMahon|1994|p=156}}</ref>


虽然所有语言的句子都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但不同语言处理[[格 (语法)|语法格]]和[[语义角色]]两者关系,即[[格 (语法)|格]]关系的方式不尽相同,故在[[配列|语法形态学上呈现的配列方式]]也有所不同。英语属于[[主宾型配列|主宾格语言]],无论是[[不及物动词]]句(如“I run”''我跑'')还是[[及物动词]]句(如“I love you” ''我爱你''),其主语(施事 ''Agent'',在不及物动词句中亦为核心变元 ''Subject'')都是相同形态的前置名词 ''I'',二者等价。而[[作通型配列|作通格言]],如卡米拉罗伊语,其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施事)等价于及物动词句的宾语(受事 ''Patient'',即 ''Object''),而区别对待及物动词句的主语。<ref name="CroftErg" />如此,[[语义角色]]便能够以[[主宾型配列|主宾格语言]]的“[[主格]]-[[宾格]]”或者[[作通型配列|作通格言]]的“[[作格]]-[[通格]]”等不同的格关系呈现,甚至像[[三分法言|三分型语言]]那样,及物动词句的主语和宾语,以及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格来表示。<ref>{{harvcoltxt|Croft|2001|p=355}}</ref>
虽然所有语言的句子都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但不同语言处理[[格 (语法)|语法格]]和[[语义角色]]两者关系,即[[格 (语法)|格]]关系的方式不尽相同,故在[[配列|语法形态学上呈现的配列方式]]也有所不同。英语属于[[主宾型配列|主宾格语言]],无论是[[不及物动词]]句(如“I run”''我跑'')还是[[及物动词]]句(如“I love you” ''我爱你''),其主语(施事 ''Agent'',在不及物动词句中亦为核心变元 ''Subject'')都是相同形态的前置名词 ''I'',二者等价。而[[作通型配列|作通格言]],如卡米拉罗伊语,其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施事)等价于及物动词句的宾语(受事 ''Patient'',即 ''Object''),而区别对待及物动词句的主语。<ref name="CroftErg" />如此,[[语义角色]]便能够以[[主宾型配列|主宾格语言]]的“[[主格]]-[[宾格]]”或者[[作通型配列|作通格言]]的“[[作格]]-[[通格]]”等不同的格关系呈现,甚至像[[三分法言|三分型语言]]那样,及物动词句的主语和宾语,以及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格来表示。<ref>{{harvcoltxt|Croft|2001|p=355}}</ref>


即便是语言类型学上被划为相同类型的两种语言,其共同特征也有可能是分别独立产生的。这些特征成群出现,可能出于统率自然语言结构的普遍规律即{{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可能是人类在不断解决沟通问题的过程中其解决方式渐渐趋同的结果。<ref name="“Myths”" />
即便是语言类型学上被划为相同类型的两种语言,其共同特征也有可能是分别独立产生的。这些特征成群出现,可能出于统率自然语言结构的普遍规律即{{tsl|en|Linguistic universal|普遍性 (语言)|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可能是人类在不断解决沟通问题的过程中其解决方式渐渐趋同的结果。<ref name="“Myths”" />
第254行: 第254行:
{{main article|语用学}}
{{main article|语用学}}


“意义与记号通过社会习俗相互紧密联系”,语义研究基于这一假设来研究意义,但并不研究社会习俗的形成及其影响语言的方式。相反,通常在词语和记号使用的研究当中,词语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会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tsl|en|deixis|直示语|直示语}}(Deixis),这一类词描述说话者与某些实体之间在说话当时的特定时空关系,如“我”(表示说话人),“现在”(表示说话的时刻)和“这里”(表示说话的位置)。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其记号也会逐渐改变其意义。语用学便研究语言表达的意义如何随语境变化,而 deixis 则是我们利用语言指涉某个实体的重要手段。<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54–96}}</ref>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促成意义。例如,所有语言的语言表达都既可用于传递信息,也可视同付诸行动。某些行为仅诉诸语言就能有实际效果,比如通过“命名”来为某个实体创造一个新名称,或使用“某人及其妻子”的称呼来创造婚姻这一社会契约。这类行为被称为[[言|言语行为]]。当然,它们也可以通过书面或手语来实施。<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226–78}}</ref>
“意义与记号通过社会习俗相互紧密联系”,语义研究基于这一假设来研究意义,但并不研究社会习俗的形成及其影响语言的方式。相反,通常在词语和记号使用的研究当中,词语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会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tsl|en|deixis|直示语|直示语}}(Deixis),这一类词描述说话者与某些实体之间在说话当时的特定时空关系,如“我”(表示说话人),“现在”(表示说话的时刻)和“这里”(表示说话的位置)。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其记号也会逐渐改变其意义。语用学便研究语言表达的意义如何随语境变化,而 deixis 则是我们利用语言指涉某个实体的重要手段。<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54–96}}</ref>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促成意义。例如,所有语言的语言表达都既可用于传递信息,也可视同付诸行动。某些行为仅诉诸语言就能有实际效果,比如通过“命名”来为某个实体创造一个新名称,或使用“某人及其妻子”的称呼来创造婚姻这一社会契约。这类行为被称为[[言|言语行为]]。当然,它们也可以通过书面或手语来实施。<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226–78}}</ref>


语言表达的形式往往不与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实际意义相对应。例如,如果一个人在餐桌上问:“你能够得到盐么?”,他并不是真的在问手够不够长去拿盐,而是想让人帮忙把盐递给他。这个意义是由其所使用的语境暗示的;这些意义的影响被称为{{tsl|en|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会话含义}}。这些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则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合适的,不同言语共同体对于其社会背景的理解不同,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学习这些内容也是{{tsl|e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流能力|交流能力}}习得当中非常大的一环。<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100–69}}</ref>
语言表达的形式往往不与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实际意义相对应。例如,如果一个人在餐桌上问:“你能够得到盐么?”,他并不是真的在问手够不够长去拿盐,而是想让人帮忙把盐递给他。这个意义是由其所使用的语境暗示的;这些意义的影响被称为{{tsl|en|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会话含义}}。这些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则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合适的,不同言语共同体对于其社会背景的理解不同,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学习这些内容也是{{tsl|e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流能力|交流能力}}习得当中非常大的一环。<ref>{{harvcoltxt|Levinson|1983|pp=100–69}}</ref>
第261行: 第261行:
{{main article|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语言教育}}
{{main article|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语言教育}}


任何[[人的成|正常发育]]的健康人都会学习并使用语言。儿童会学习他们自小就充分接触的一门或多门周围所使用的语言。而无论[[手]]还是[[口语]],儿童对于它们的学习历程基本相同。<ref>{{harvcoltxt|Bonvillian|Orlansky|Novack|1983}}</ref>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第一语言习得,它与许多其他类型的学习不同,不需要直接或专业的教学。在《[[人类的由来]]》中,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称这一过程为“一种获得艺术的本能倾向”。<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
任何[[人的成|正常发育]]的健康人都会学习并使用语言。儿童会学习他们自小就充分接触的一门或多门周围所使用的语言。而无论[[手]]还是[[口语]],儿童对于它们的学习历程基本相同。<ref>{{harvcoltxt|Bonvillian|Orlansky|Novack|1983}}</ref>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第一语言习得,它与许多其他类型的学习不同,不需要直接或专业的教学。在《[[人类的由来]]》中,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称这一过程为“一种获得艺术的本能倾向”。<ref name="Language Instinct" />


{{multiple image
{{multiple image
第272行: 第272行:
}}
}}


尽管正常发育的婴儿中特定习得阶段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第一语言习得的发展顺序仍然是相当规律的。从出生开始,相比于其他声音,新生儿就更容易对人类言语做出反应。大约一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似乎就能够区分不同的[[音]]。大约六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会开始[[牙牙學語|唠叨]],去发出他们周围使用的语音,或者做出周围出现的{{tsl|en|handshape|手形|手形}}。十二至十八个月个月左右婴儿会开始使用词语,十八个月左右其平均词汇量大约是50个词语。儿童最开始会使用{{tsl|en|Holophrasis|独字语|独字语}},即仅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后几个月便会出现双字语,再随后几个月内将开始产生{{tsl|en|telegraphic speech|电报式语言|电报式语言}}或者一些短句子,这些短句子的[[语法]]远比成人语言的语法简单,但从其语法结构可见规律性。但确表现出规律性的语法结构体。从三岁到五岁左右,儿童说话或者做手语的能力就会发展到和成人相若的程度,其语言习得过程基本完成。<ref name="OGrady-Cho">{{harvcoltxt|O'Grady|Cho|2001}}</ref><ref name="Kennison">{{harvcoltxt|Kennison|2013}}</ref>2013年的研究表明,未出生的胎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获得语言。<ref>{{harvcoltxt|Scientific American|2015}}</ref><ref>{{harvcoltxt|Beth Skwarecki|2013}}</ref>
尽管正常发育的婴儿中特定习得阶段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第一语言习得的发展顺序仍然是相当规律的。从出生开始,相比于其他声音,新生儿就更容易对人类言语做出反应。大约一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似乎就能够区分不同的[[音]]。大约六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会开始[[牙牙学语|唠叨]],去发出他们周围使用的语音,或者做出周围出现的{{tsl|en|handshape|手形|手形}}。十二至十八个月个月左右婴儿会开始使用词语,十八个月左右其平均词汇量大约是50个词语。儿童最开始会使用{{tsl|en|Holophrasis|独字语|独字语}},即仅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后几个月便会出现双字语,再随后几个月内将开始产生{{tsl|en|telegraphic speech|电报式语言|电报式语言}}或者一些短句子,这些短句子的[[语法]]远比成人语言的语法简单,但从其语法结构可见规律性。但确表现出规律性的语法结构体。从三岁到五岁左右,儿童说话或者做手语的能力就会发展到和成人相若的程度,其语言习得过程基本完成。<ref name="OGrady-Cho">{{harvcoltxt|O'Grady|Cho|2001}}</ref><ref name="Kennison">{{harvcoltxt|Kennison|2013}}</ref>2013年的研究表明,未出生的胎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获得语言。<ref>{{harvcoltxt|Scientific American|2015}}</ref><ref>{{harvcoltxt|Beth Skwarecki|2013}}</ref>


通过在日常生活或课程中接触,人可以在任何年龄习得第二甚至更多的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孩子比成年人更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但一般来说,第二语言使用者很难比得过母语使用者。第一语言习得和额外语言习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额外语言习得的过程会受到学习者已知语言的影响。<ref>{{harvcoltxt|Macaro|2010}}</ref>
通过在日常生活或课程中接触,人可以在任何年龄习得第二甚至更多的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孩子比成年人更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但一般来说,第二语言使用者很难比得过母语使用者。第一语言习得和额外语言习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额外语言习得的过程会受到学习者已知语言的影响。<ref>{{harvcoltxt|Macaro|2010}}</ref>
第282行: 第282行:
语言可理解为特定{{tsl|en|speech community|言语共同体|言语共同体}}内的特定语言规范,也是该共同体的大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仅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其“语言文化”也五花八门。人类利用语言来识别某个文化群体,区别开其他的群体。即使是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也会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去使用该语言,这每一种方式都表示大文化所隶属的特定子群。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家]]、[[人类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家]]和[[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家]],专门研究说话方式在言语共同体之间的变化。<ref name="Duranti2003">{{harvcoltxt|Duranti|2003}}</ref>
语言可理解为特定{{tsl|en|speech community|言语共同体|言语共同体}}内的特定语言规范,也是该共同体的大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仅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其“语言文化”也五花八门。人类利用语言来识别某个文化群体,区别开其他的群体。即使是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也会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去使用该语言,这每一种方式都表示大文化所隶属的特定子群。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家]]、[[人类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家]]和[[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家]],专门研究说话方式在言语共同体之间的变化。<ref name="Duranti2003">{{harvcoltxt|Duranti|2003}}</ref>


语言学家使用“[[言變]]”这一术语来指代说一种语言的不同方式,它包含了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方言]]和[[域]],以及[[次文化]]当中的{{tsl|en|style shifting|语体切换|语体}}。语言人类学家和语言社会学家将交流语体定义为在特定文化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方式。<ref name="Foley">{{harvcoltxt|Foley|1997}}</ref>
语言学家使用“[[言變]]”这一术语来指代说一种语言的不同方式,它包含了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方言]]和[[域]],以及[[次文化]]当中的{{tsl|en|style shifting|语体切换|语体}}。语言人类学家和语言社会学家将交流语体定义为在特定文化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方式。<ref name="Foley">{{harvcoltxt|Foley|1997}}</ref>


由于语言使用规范由特定群体的成员共享,因此交流语体也成为展示和构建群体身份的一种方式。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社会群体之间划分的显着标志,例如,说一口带有特定口音的语言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少数民族或少数社会阶层身份、其祖籍或者他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差异不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而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作为构建群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工具。<ref>{{Harvcoltxt|Agha|2006}}</ref>
由于语言使用规范由特定群体的成员共享,因此交流语体也成为展示和构建群体身份的一种方式。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社会群体之间划分的显着标志,例如,说一口带有特定口音的语言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少数民族或少数社会阶层身份、其祖籍或者他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差异不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而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作为构建群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工具。<ref>{{Harvcoltxt|Agha|2006}}</ref>


然而,许多语言也会用一些语法惯例标记社会等级或社会对立,来凸显说话者绝对或相对的社会地位。在许多语言中,男女之间、年龄层之间或[[社会阶级]]之间说话的方式存在语体甚至语法上的差异,就像某些语言根据听话者是谁而使用不同的词语一样。例如,在澳大利亚的[[迪爾語]]中,已婚男子在其婆婆面前讲话时,必须使用一套特殊的词语来提及日常用品。<ref>{{Harvcoltxt|Dixon|1972|pp=32–34}}</ref>又例如,一些文化里面有精妙的“社交{{tsl|en|deixis|直示语|直示语}}”系统,或通过语言手段表达社交距离的系统。<ref name="Foley 1997 p">{{harvcoltxt|Foley|1997|pp=311–28}}</ref>在英语中,社交直示语主要通过区分姓氏和其他姓氏,以及“夫人”、“医生”或“阁下”等头衔来识别某些人。但在其他语言中,这种系统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并覆盖到语言的整个语法和词汇当中。例如,在东亚语言中,如[[泰语]],[[缅甸语]]和[[爪哇语]],说话者会根据他和听话者在等级体系中的相对位置来使用不同的单词,其中动物和儿童等级最低,神和皇室成员等级最高。<ref name="Foley 1997 p" />
然而,许多语言也会用一些语法惯例标记社会等级或社会对立,来凸显说话者绝对或相对的社会地位。在许多语言中,男女之间、年龄层之间或[[社会阶级]]之间说话的方式存在语体甚至语法上的差异,就像某些语言根据听话者是谁而使用不同的词语一样。例如,在澳大利亚的[[迪尔语]]中,已婚男子在其婆婆面前讲话时,必须使用一套特殊的词语来提及日常用品。<ref>{{Harvcoltxt|Dixon|1972|pp=32–34}}</ref>又例如,一些文化里面有精妙的“社交{{tsl|en|deixis|直示语|直示语}}”系统,或通过语言手段表达社交距离的系统。<ref name="Foley 1997 p">{{harvcoltxt|Foley|1997|pp=311–28}}</ref>在英语中,社交直示语主要通过区分姓氏和其他姓氏,以及“夫人”、“医生”或“阁下”等头衔来识别某些人。但在其他语言中,这种系统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并覆盖到语言的整个语法和词汇当中。例如,在东亚语言中,如[[泰语]],[[缅甸语]]和[[爪哇语]],说话者会根据他和听话者在等级体系中的相对位置来使用不同的单词,其中动物和儿童等级最低,神和皇室成员等级最高。<ref name="Foley 1997 p" />


=== 文字书写 ===
=== 文字书写 ===
{{main article|文字|书写|识字}}
{{main article|文字|书写|识字}}
[[File:Winnipeg Forks - Plains Cree Inscription.jpg|缩略图|300px|一份用[[加拿大原住民音文字]]书写的沼泽[[克里语]]铭文。]]
[[File:Winnipeg Forks - Plains Cree Inscription.jpg|缩略图|300px|一份用[[加拿大原住民音文字]]书写的沼泽[[克里语]]铭文。]]


历史长河当中,人类发明了许多用图形媒介表示语言的方式,这些方式被称为书写系统。
历史长河当中,人类发明了许多用图形媒介表示语言的方式,这些方式被称为书写系统。
第314行: 第314行:
=== 语言接触 ===
=== 语言接触 ===
{{main article|语言接触}}
{{main article|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也是导致语言特性在语言之间传播的重要原因。当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者定期互动,就会发生语言接触。<ref>{{harvcoltxt|Thomason|2001|p=1}}</ref>[[多语制]]可能一直是[[世界史|人类历史]]的常态,现代世界的大多数人都能说多门语言。在[[民族国家]]的概念兴起之前,单语制一般只是岛屿居民的特征。但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得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观念广为世人接受,单语制也就流行了开来。尽管如此,世界上约250个国家当中却存在大约6000种语言,说明大多数国家里面还是存在多种语言,故大多数语言仍然都会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ref>{{harvcoltxt|Romaine|2001|p=513}}</ref>
语言接触也是导致语言特性在语言之间传播的重要原因。当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者定期互动,就会发生语言接触。<ref>{{harvcoltxt|Thomason|2001|p=1}}</ref>[[多语制]]可能一直是[[世界史|人类历史]]的常态,现代世界的大多数人都能说多门语言。在[[民族国家]]的概念兴起之前,单语制一般只是岛屿居民的特征。但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得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观念广为世人接受,单语制也就流行了开来。尽管如此,世界上约250个国家当中却存在大约6000种语言,说明大多数国家里面还是存在多种语言,故大多数语言仍然都会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ref>{{harvcoltxt|Romaine|2001|p=513}}</ref>


当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密切互动,他们的语言往往会相互影响。长时间的语言接触过后,一个语言特征会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扩散,使得不同系属的语言得以趋同。这可能会在许多语言密切接触的地区产生[[语言联盟]],当中互不相关的语言开始共享大量语言特征。有记录的语言联盟包括{{tsl|en|Balkan language area|巴尔干语区|巴尔干语区}}、{{tsl|en|Mesoamerican language area|中美洲语区|中美洲语区}}和{{tsl|en|Ethiopian language area|埃塞俄比亚语区|埃塞俄比亚语区}}。此外,由于特定{{tsl|en|areal feature (linguistics)||地域特征}}的广泛扩散,南亚、欧洲和东南亚等一些较大的地区有时被视为语言联盟。<ref>{{harvcoltxt|Campbell|2002}}</ref><ref>{{harvcoltxt|Aikhenvald|2001}}</ref>
当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密切互动,他们的语言往往会相互影响。长时间的语言接触过后,一个语言特征会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扩散,使得不同系属的语言得以趋同。这可能会在许多语言密切接触的地区产生[[语言联盟]],当中互不相关的语言开始共享大量语言特征。有记录的语言联盟包括{{tsl|en|Balkan language area|巴尔干语区|巴尔干语区}}、{{tsl|en|Mesoamerican language area|中美洲语区|中美洲语区}}和{{tsl|en|Ethiopian language area|埃塞俄比亚语区|埃塞俄比亚语区}}。此外,由于特定{{tsl|en|areal feature (linguistics)||地域特征}}的广泛扩散,南亚、欧洲和东南亚等一些较大的地区有时被视为语言联盟。<ref>{{harvcoltxt|Campbell|2002}}</ref><ref>{{harvcoltxt|Aikhenvald|2001}}</ref>


语言接触也会导致其他语言现象,如{{tsl|en|language convergence|语言融合|语言融合}}、[[外来语|词汇借用]]甚至{{tsl|en|relexification|词汇重置|词汇重置}}(本土词汇渐渐被优势语言的借词所取代)。在极端而持续的语言接触下,它可能导致形成一些新的[[混合语|混合语言]],这些混合语言难以被归类到单一语言系属中去。例如[[皮钦语]],这类混合语言形成于不同语言的成年使用者之间的定期接触,通常他们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但是通过皮钦语可以构建一种简化了各自语法和语音体系,但同时又具有两方语言特征的交流方式。皮钦语也因此不会有母语使用者,定义上皮钦语的使用者都用另外一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但如果一种皮钦语成为了某个言语共同体的主要语言,那么皮钦语就会成为这个言语共同体里面儿童的母语,并随着这些儿童长大而在结构上变得更复杂。这些语言就另称之为[[克里奥尔语]],例如[[巴布亚皮钦语]],它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官方语言,起初源于[[英语]]和[[南岛语系|南岛语]];还有[[海地克里奧爾語]],以及加拿大的{{tsl|en|Michif language|米奇夫语|米奇夫语}}等。<ref>{{harvcoltxt|Thomason|Kaufman|1988}}</ref><ref>{{harvcoltxt|Thomason|2001}}</ref><ref>{{harvcoltxt|Matras|Bakker|2003}}</ref>
语言接触也会导致其他语言现象,如{{tsl|en|language convergence|语言融合|语言融合}}、[[外来语|词汇借用]]甚至{{tsl|en|relexification|词汇重置|词汇重置}}(本土词汇渐渐被优势语言的借词所取代)。在极端而持续的语言接触下,它可能导致形成一些新的[[混合语|混合语言]],这些混合语言难以被归类到单一语言系属中去。例如[[皮钦语]],这类混合语言形成于不同语言的成年使用者之间的定期接触,通常他们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但是通过皮钦语可以构建一种简化了各自语法和语音体系,但同时又具有两方语言特征的交流方式。皮钦语也因此不会有母语使用者,定义上皮钦语的使用者都用另外一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但如果一种皮钦语成为了某个言语共同体的主要语言,那么皮钦语就会成为这个言语共同体里面儿童的母语,并随着这些儿童长大而在结构上变得更复杂。这些语言就另称之为[[克里奥尔语]],例如[[巴布亚皮钦语]],它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官方语言,起初源于[[英语]]和[[南岛语系|南岛语]];还有[[海地克里奥尔语]],以及加拿大的{{tsl|en|Michif language|米奇夫语|米奇夫语}}等。<ref>{{harvcoltxt|Thomason|Kaufman|1988}}</ref><ref>{{harvcoltxt|Thomason|2001}}</ref><ref>{{harvcoltxt|Matras|Bakker|2003}}</ref>


== 语言多样性 ==
== 语言多样性 ==
第325行: 第325行: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200px; float: right; margin:10px;"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200px; float: right; margin:10px;"
|-
|-
! 言 !! 母使用人<br />(以百萬計)<ref name="Ethnologue" />
! 言 !! 母使用人<br />(以百万计)<ref name="Ethnologue" />
|-
|-
|[[官话|汉语官话]]||848
|[[官话|汉语官话]]||848
第333行: 第333行:
|[[英语]]||328
|[[英语]]||328
|-
|-
|[[葡萄牙]]||250
|[[葡萄牙]]||250
|-
|-
|[[阿拉伯语]]||221
|[[阿拉伯语]]||221
第345行: 第345行:
|[[日语]]||122
|[[日语]]||122
|-
|-
|[[爪哇]]||84.3
|[[爪哇]]||84.3
|}
|}


“[[民族]]”网站把「活的言」(仍在使用的言)定義為「一至少有一名母使用者的言」。目前已知的「活的言」的準確數6,000-7,000,這可歸因統計者如何定義語言」以及「如何言和[[方言]]」這兩點。截至2016年,“民族”記錄了7,097活的人類語言。<ref>{{Cite web |title=Ethnologue statistics |url=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 |publisher=SIL |website=Summary by world area {{!}} Ethnologue |access-date=2017-12-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108221353/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 |archive-date=2016-01-08 |dead-url=no }}</ref>“民族”基于语言的[[相互理解性]]研究划分语言,故其划分的语言种类来得比一般较为保守的分类多,如[[丹麦语]]一般被视为一种单一语言,其下存在两种方言,而“民族”则视之为丹麦语和[[日德兰语]]两种独立语言。<ref name="Ethnologue" />
“[[民族]]”网站把「活的言」(仍在使用的言)定义为「一至少有一名母使用者的言」。目前已知的「活的言」的準确数6,000-7,000,這可歸因统计者如何定义语言」以及「如何言和[[方言]]」這两点。截至2016年,“民族”記錄了7,097活的人类语言。<ref>{{Cite web |title=Ethnologue statistics |url=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 |publisher=SIL |website=Summary by world area {{!}} Ethnologue |access-date=2017-12-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108221353/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 |archive-date=2016-01-08 |dead-url=no }}</ref>“民族”基于语言的[[相互理解性]]研究划分语言,故其划分的语言种类来得比一般较为保守的分类多,如[[丹麦语]]一般被视为一种单一语言,其下存在两种方言,而“民族”则视之为丹麦语和[[日德兰语]]两种独立语言。<ref name="Ethnologue" />


“民族”网站也显示,389种语言(约占总数6%)的使用者数达100万以上。所有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94%,而剩下94%的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6%。右表是“民族”估算得出世界上使用者数前十的语言及其使用者数(2009年数据)。<ref name="Ethnologue">{{Harvcoltxt|Lewis|2009}}</ref>
“民族”网站也显示,389种语言(约占总数6%)的使用者数达100万以上。所有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94%,而剩下94%的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6%。右表是“民族”估算得出世界上使用者数前十的语言及其使用者数(2009年数据)。<ref name="Ethnologue">{{Harvcoltxt|Lewis|2009}}</ref>


=== 语言和方言 ===
=== 语言和方言 ===
{{Main|方言#“方言”和“语言”的界定}}
{{Main|方言#“方言”和“语言”的界定}}


[[File:Novi Sad mayor office.jpg|缩略图|220px|[[塞尔维亚]][[诺威萨|诺威萨市]][[市长]]办公室外的[[多语制|多语]]标识,使用了该市的4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和[[潘盧森尼亞語]]]]
[[File:Novi Sad mayor office.jpg|缩略图|220px|[[塞尔维亚]][[诺威萨|诺威萨市]][[市长]]办公室外的[[多语制|多语]]标识,使用了该市的4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和[[潘盧森尼亚语]]]]


语言学家[[克斯·魏因賴希]]有句十分有名的论述,“语言就是有着[[陆军]]和[[海军]]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ref name="5 minute linguist">{{cite web |title=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lect and language? |url=http://spinner.cofc.edu/linguist/archives/2005/08/whats_the_diffe.html?referrer=webcluster& |access-date=2011-07-17 |last=Rickerson |first=E.M. |work=The Five Minute Linguist |publisher=College of Charlesto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19070627/http://spinner.cofc.edu/linguist/archives/2005/08/whats_the_diffe.html?referrer=webcluster& |archivedate=2010-12-19 |dead-url=yes }}</ref>,尽管如此,[[语言]]与[[方言]]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政治上的边界往往会影响语言变体作为语言或方言的区分。例如,[[客家]]、[[粤语]]和[[官话]]常被視作漢語的方言,儘管其差更甚[[挪威]]及其衍生言[[瑞典]]之的差。[[南斯拉夫內戰]]以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被视为同一语言的两种方言,但现在[[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分别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同时也被视为不同的语言。换言之,语言的区分不仅取决于文化差异、[[文字]]系统、[[相互理解性]],也取决于政治考量。<ref>{{harvcoltxt|Lyons|1981|p=26}}</ref>
语言学家[[克斯·魏因賴希]]有句十分有名的论述,“语言就是有着[[陆军]]和[[海军]]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ref name="5 minute linguist">{{cite web |title=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lect and language? |url=http://spinner.cofc.edu/linguist/archives/2005/08/whats_the_diffe.html?referrer=webcluster& |access-date=2011-07-17 |last=Rickerson |first=E.M. |work=The Five Minute Linguist |publisher=College of Charlesto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19070627/http://spinner.cofc.edu/linguist/archives/2005/08/whats_the_diffe.html?referrer=webcluster& |archivedate=2010-12-19 |dead-url=yes }}</ref>,尽管如此,[[语言]]与[[方言]]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政治上的边界往往会影响语言变体作为语言或方言的区分。例如,[[客家]]、[[粤语]]和[[官话]]常被視作汉语的方言,儘管其差更甚[[挪威]]及其衍生言[[瑞典]]之的差。[[南斯拉夫内战]]以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被视为同一语言的两种方言,但现在[[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分别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同时也被视为不同的语言。换言之,语言的区分不仅取决于文化差异、[[文字]]系统、[[相互理解性]],也取决于政治考量。<ref>{{harvcoltxt|Lyons|1981|p=26}}</ref>


=== 世界语言系属 ===
=== 世界语言系属 ===
第363行: 第363行:
{{See also|方言学|历史语言学|语系列表}}
{{See also|方言学|历史语言学|语系列表}}


[[File:Les familles de langues sans legende.png|居中|900px|缩略图|世界口语系分布图:
[[File:Les familles de langues sans legende.png|居中|900px|缩略图|世界口语系分布图:
{| border="0" styl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 border="0" styl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 valign="top" width="25%" |
| valign="top" width="25%" |
第390行: 第390行:
|}]]
|}]]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依据其共同祖语等亲缘关系,大致按照'''语门>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的层次划入不同的[[语言系属分类]],实际上分类层次可能更多更复杂。目前已被认定的语言系属有上百种,但随着今后研究深入发掘更多证据,一些系属可能会被划入更大的分类里面。同时,目前也有数十种语言被列为[[孤立语言]],尚无法找到它们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关联,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语]]、美国[[新墨西哥州]]的{{tsl|en|Zuni language|祖尼语|祖尼语}}、[[墨西哥]]的{{tsl|en|Purépecha language|塔拉斯坎语|塔拉斯坎语}}、[[日本]]的[[阿伊努语]]和[[巴基斯坦]]的[[布夏斯基]]等等。<ref name="Katzner">{{harvcoltxt|Katzner|1999}}</ref>还有一些小语系未列出。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依据其共同祖语等亲缘关系,大致按照'''语门>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的层次划入不同的[[语言系属分类]],实际上分类层次可能更多更复杂。目前已被认定的语言系属有上百种,但随着今后研究深入发掘更多证据,一些系属可能会被划入更大的分类里面。同时,目前也有数十种语言被列为[[孤立语言]],尚无法找到它们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关联,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语]]、美国[[新墨西哥州]]的{{tsl|en|Zuni language|祖尼语|祖尼语}}、[[墨西哥]]的{{tsl|en|Purépecha language|塔拉斯坎语|塔拉斯坎语}}、[[日本]]的[[阿伊努语]]和[[巴基斯坦]]的[[布夏斯基]]等等。<ref name="Katzner">{{harvcoltxt|Katzner|1999}}</ref>还有一些小语系未列出。
{{div col}}
{{div col}}
* [[汉藏语系]]
* [[汉藏语系]]
第406行: 第406行:
* [[印欧语系]]
* [[印欧语系]]
** [[日尔曼语族]]
** [[日尔曼语族]]
** [[意大利语族]](由[[拉丁]]衍生出[[族]])
** [[意大利语族]](由[[拉丁]]衍生出[[族]])
** [[凯尔特语族]]
** [[凯尔特语族]]
** [[波罗的语族]]
** [[波罗的语族]]
第417行: 第417行:
** [[吐火罗语族]]
** [[吐火罗语族]]
* [[高加索语系]](有争议)
* [[高加索语系]](有争议)
** [[南高加索系|南高加索语族]]
** [[南高加索系|南高加索语族]]
** [[北高加索系|北高加索语族]]
** [[北高加索系|北高加索语族]]
* [[乌拉尔语系]]
* [[乌拉尔语系]]
** [[芬兰-乌戈尔语族]]
** [[芬兰-乌戈尔语族]]
第444行: 第444行:
** [[乍得语族]]
** [[乍得语族]]
** [[库施特语族]]
** [[库施特语族]]
** [[埃及族|埃及-科普特语族]]
** [[埃及族|埃及-科普特语族]]
* [[尼日尔-刚果语系]]
* [[尼日尔-刚果语系]]
** [[大西洋-刚果语族]]
** [[大西洋-刚果语族]]
第454行: 第454行:
[[印欧语系]]语言的使用者最多,达全球人口的46%<ref name="EthnologueFamily">{{Harvcoltxt|Lewis|2009}}, "[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family Summary by language family] "</ref>,其中包括了[[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度斯坦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主要语言。它们首先经[[欧洲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公元400—800年)扩散到[[欧亚大陆]]各处,<ref>{{Harvcoltxt|Mallory|1989|p=185}}</ref><ref>{{Harvcoltxt|Strazny|2000|p=163}}</ref>而后又随着[[殖民主义|欧洲的殖民扩张]]在[[非洲]]和[[美洲]]取得了政治上乃至规模上的主导地位。[[汉藏语系]]语言占全球人口的20%<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主要分布在[[东亚]],包括[[汉语]]的[[官话]]、[[客家话]]、[[粤语]],及其他数百种更小的语言。<ref name="Comrie 2009">{{harvcoltxt|Comrie|2009}}</ref><ref name="Ogilvie 2008">{{harvcoltxt|Brown|Ogilvie|2008}}</ref>
[[印欧语系]]语言的使用者最多,达全球人口的46%<ref name="EthnologueFamily">{{Harvcoltxt|Lewis|2009}}, "[http://www.ethnologue.com/statistics/family Summary by language family] "</ref>,其中包括了[[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度斯坦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主要语言。它们首先经[[欧洲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公元400—800年)扩散到[[欧亚大陆]]各处,<ref>{{Harvcoltxt|Mallory|1989|p=185}}</ref><ref>{{Harvcoltxt|Strazny|2000|p=163}}</ref>而后又随着[[殖民主义|欧洲的殖民扩张]]在[[非洲]]和[[美洲]]取得了政治上乃至规模上的主导地位。[[汉藏语系]]语言占全球人口的20%<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主要分布在[[东亚]],包括[[汉语]]的[[官话]]、[[客家话]]、[[粤语]],及其他数百种更小的语言。<ref name="Comrie 2009">{{harvcoltxt|Comrie|2009}}</ref><ref name="Ogilvie 2008">{{harvcoltxt|Brown|Ogilvie|2008}}</ref>


[[非洲]]大地上存在更多的语言系属,其中分布最广的是[[尼日尔-刚果语系]],包括[[斯瓦希里语]]、[[修納語]]和[[约鲁巴语]]等,占世界人口的6.9%。<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亚非语系]]在非洲的规模则稍微少一些,但其中[[闪米特语族]]也有大量使用者,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以及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的[[豪萨语]]和[[柏柏尔语族]]诸语。<ref name="Comrie 2009" /><ref name="Ogilvie 2008" />
[[非洲]]大地上存在更多的语言系属,其中分布最广的是[[尼日尔-刚果语系]],包括[[斯瓦希里语]]、[[修纳语]]和[[约鲁巴语]]等,占世界人口的6.9%。<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亚非语系]]在非洲的规模则稍微少一些,但其中[[闪米特语族]]也有大量使用者,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以及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的[[豪萨语]]和[[柏柏尔语族]]诸语。<ref name="Comrie 2009" /><ref name="Ogilvie 2008" />


[[南岛语系]]的使用者占全球人口的5.5%,覆盖了从[[马达加斯加]]到[[海洋东南亚|东南亚各群岛]]乃至[[大洋洲]]的广阔范围。<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南岛语系]]包括了[[马拉加斯语]]、[[毛利语]]、[[萨摩亚语]]以及{{tsl|en|Languages of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语言|印度尼西亚}}和[[台島語言|台湾]]的[[高山族]]语言等。南岛语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源于[[台湾]],后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沿诸多岛链扩散到大洋洲各处。其他主要的语言系属包括[[南亚]]的[[达罗毗荼语系]](包括[[卡纳达语]]、[[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等)、[[中亚]]的[[突厥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如[[土耳其语]])以及[[东南亚]]的[[南亚语系]](如[[高棉语]])和[[侗傣语系]](如[[泰语]])。<ref name="Comrie 2009" /><ref name="Ogilvie 2008" />
[[南岛语系]]的使用者占全球人口的5.5%,覆盖了从[[马达加斯加]]到[[海洋东南亚|东南亚各群岛]]乃至[[大洋洲]]的广阔范围。<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南岛语系]]包括了[[马拉加斯语]]、[[毛利语]]、[[萨摩亚语]]以及{{tsl|en|Languages of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语言|印度尼西亚}}和[[台岛语言|台湾]]的[[高山族]]语言等。南岛语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源于[[台湾]],后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沿诸多岛链扩散到大洋洲各处。其他主要的语言系属包括[[南亚]]的[[达罗毗荼语系]](包括[[卡纳达语]]、[[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等)、[[中亚]]的[[突厥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如[[土耳其语]])以及[[东南亚]]的[[南亚语系]](如[[高棉语]])和[[侗傣语系]](如[[泰语]])。<ref name="Comrie 2009" /><ref name="Ogilvie 2008" />


有些地方语言多样性非常丰富,如[[美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非]]和[[南亚]]等,会存在上百种小的语言系属。尽管人数上并不占优,这些地方的语言占据了世界语言总量的多数。主要有[[南美洲]]的{{tsl|en|Quechumaran languages|克丘马拉语系|克丘马拉语系}}、[[阿拉瓦克语系]]和{{tsl|en|Tupi-Guarani languages|图皮-瓜拉尼语族|图皮-瓜拉尼语族}},[[中美洲]]的[[猶他-阿茲特克系]]、[[托-曼格系]]、[[系]],以及[[北美洲]]的[[-德內語系]]、[[易洛魁语系]]和[[阿尔冈昆语族]]等[[美洲原住民语言|原住民语言]]。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原住民语言]]都属于[[帕马-恩永甘语系]]。而[[新几内亚]]除了南岛语,存在大量小系属和[[语言岛]]。<ref name="Katzner" />
有些地方语言多样性非常丰富,如[[美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非]]和[[南亚]]等,会存在上百种小的语言系属。尽管人数上并不占优,这些地方的语言占据了世界语言总量的多数。主要有[[南美洲]]的{{tsl|en|Quechumaran languages|克丘马拉语系|克丘马拉语系}}、[[阿拉瓦克语系]]和{{tsl|en|Tupi-Guarani languages|图皮-瓜拉尼语族|图皮-瓜拉尼语族}},[[中美洲]]的[[猶他-阿茲特克系]]、[[托-曼格系]]、[[系]],以及[[北美洲]]的[[-德内语系]]、[[易洛魁语系]]和[[阿尔冈昆语族]]等[[美洲原住民语言|原住民语言]]。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原住民语言]]都属于[[帕马-恩永甘语系]]。而[[新几内亚]]除了南岛语,存在大量小系属和[[语言岛]]。<ref name="Katzner" />


=== 濒危语言 ===
=== 濒危语言 ===
{{main article|瀕危言|语言转移|语言灭亡}}
{{main article|瀕危言|语言转移|语言灭亡}}
[[File:Linguistic diversity.png|upright=1.5|缩略图|300px|地图上标为红色的8个国家覆盖了世界上50%的语言;蓝色区域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语言多样性,而且还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濒危语言。]]
[[File:Linguistic diversity.png|upright=1.5|缩略图|300px|地图上标为红色的8个国家覆盖了世界上50%的语言;蓝色区域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语言多样性,而且还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濒危语言。]]


当一门语言的绝大部分使用者死亡或者[[语言转移|转向]]说另外一门语言时,这门语言就陷入[[瀕危言|濒危状态]]。如果不再有人那它当作母语,那么它就会成为[[死语]];再往下去,如果完全没有人使用这门语言,那么它就会[[亡|灭绝]]。语言灭绝一再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但20世纪以来的[[新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加剧了这一趋势,经济上强大的语言凌驾再其他语言之上,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濒临危机。<ref name="Handbook" />
当一门语言的绝大部分使用者死亡或者[[语言转移|转向]]说另外一门语言时,这门语言就陷入[[瀕危言|濒危状态]]。如果不再有人那它当作母语,那么它就会成为[[死语]];再往下去,如果完全没有人使用这门语言,那么它就会[[亡|灭绝]]。语言灭绝一再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但20世纪以来的[[新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加剧了这一趋势,经济上强大的语言凌驾再其他语言之上,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濒临危机。<ref name="Handbook" />


目前尚不清楚世界上总共有多少种语言,其统计取决于很多因素。一般认为截至2010年,世界上共有6,000<ref name="Moseley">{{harvcoltxt|Moseley|2010}}: "[http://www.unesco.org/culture/languages-atlas/index.php Statistics] "</ref>至7,000种语言,其中50%至90%将在2100年前灭绝。<ref name="Handbook">{{harvcoltxt|Austin|Sallabank|2011|}}</ref>世界上50%的人口使用[[以母人口排序的言列表|排名前2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超过5000万人,而其他许多语言都只在小范围使用,其中大部分语言的使用者不到1万人。<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
目前尚不清楚世界上总共有多少种语言,其统计取决于很多因素。一般认为截至2010年,世界上共有6,000<ref name="Moseley">{{harvcoltxt|Moseley|2010}}: "[http://www.unesco.org/culture/languages-atlas/index.php Statistics] "</ref>至7,000种语言,其中50%至90%将在2100年前灭绝。<ref name="Handbook">{{harvcoltxt|Austin|Sallabank|2011|}}</ref>世界上50%的人口使用[[以母人口排序的言列表|排名前2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超过5000万人,而其他许多语言都只在小范围使用,其中大部分语言的使用者不到1万人。<ref name="EthnologueFamily"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言濒危程度分为五级:“脆弱”(儿童只在家庭使用)、“危险”(没有儿童使用)、“重大危险”(主要使用者为老人)、“极度危险”(主要使用者仅为老人,且{{tsl|en|Speaker types||不作为第一语言使用}})和“灭绝”。尽管一直有思潮认为将语言统一为[[英语]]或者[[世界语]]等[[通用语|通用语言]]会更好,但普遍观点认为语言的消失会损害世界文化多样性。而反观圣经旧约中关于巴别塔的叙述,人们也普遍认为语言多样性会导致政治冲突,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与世界上许多重大暴力事件的事实相违背,如[[南北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又或者是[[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发生这些事件的地区语言多样性都比较低;而很多稳定的政治单位都是高度多语化的。<ref>{{Harvcoltxt|Austin|Sallabank|2011|pp=10–11}}</ref>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言濒危程度分为五级:“脆弱”(儿童只在家庭使用)、“危险”(没有儿童使用)、“重大危险”(主要使用者为老人)、“极度危险”(主要使用者仅为老人,且{{tsl|en|Speaker types||不作为第一语言使用}})和“灭绝”。尽管一直有思潮认为将语言统一为[[英语]]或者[[世界语]]等[[通用语|通用语言]]会更好,但普遍观点认为语言的消失会损害世界文化多样性。而反观圣经旧约中关于巴别塔的叙述,人们也普遍认为语言多样性会导致政治冲突,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与世界上许多重大暴力事件的事实相违背,如[[南北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又或者是[[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发生这些事件的地区语言多样性都比较低;而很多稳定的政治单位都是高度多语化的。<ref>{{Harvcoltxt|Austin|Sallabank|2011|pp=10–11}}</ref>


许多项目致力于[[言復|振兴]]濒危语言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和识字来预防或减缓这种损失。在世界范围内也许多国家[[言政策|专门立法]]保护和稳定原住民{{tsl|en|speech community|言语共同体|言语共同体}}的语言。少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丧失作为一种自然过程不应该人为抵消,为后代记录濒危语言足矣。<ref>{{harvcoltxt|Ladefoged|1992}}</ref>
许多项目致力于[[言復|振兴]]濒危语言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和识字来预防或减缓这种损失。在世界范围内也许多国家[[言政策|专门立法]]保护和稳定原住民{{tsl|en|speech community|言语共同体|言语共同体}}的语言。少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丧失作为一种自然过程不应该人为抵消,为后代记录濒危语言足矣。<ref>{{harvcoltxt|Ladefoged|1992}}</ref>


== 参见 ==
== 参见 ==
第476行: 第476行:
* [[语言学]]
* [[语言学]]
* [[自然语言]]
* [[自然语言]]
* [[法]]
* [[法]]
* [[文字]]
* [[文字]]
* [[言语]]
* [[言语]]
* [[口语]]
* [[口语]]
* [[手]]
* [[手]]
* [[方言]]
* [[方言]]
* [[巴別塔]]
* [[巴別塔]]
* [[通用]]
* [[通用]]
* [[语言的起源]]
* [[语言的起源]]
* [[语言的类型分类]]
* [[语言的类型分类]]
第493行: 第493行:
* [[国际辅助语]]
* [[国际辅助语]]
* [[相互理解性]]
* [[相互理解性]]
* {{tsl|en|List of language regulators|機構列表|機構列表}}
* {{tsl|en|List of language regulators|机构列表|机构列表}}
* [[官方语言列表]]
* [[官方语言列表]]
* [[宗教言問題]]
* [[宗教言問題]]
* [[心理语言学]]
* [[心理语言学]]
* [[言治療]]
* [[言治療]]
* {{tsl|en|Father Tongue hypothesis|父语假说}}
* {{tsl|en|Father Tongue hypothesis|父语假说}}
{{div col end}}
{{div col end}}
第576行: 第576行:
: {{Cite book |title=Animals sounds and animal communication |last=Hockett |first=Charles F. |year=1960 |editor-last=W.E. Lanyon |pages=392–430 |chapter=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ref=harv |editor2=W.N. Tavolga}}
: {{Cite book |title=Animals sounds and animal communication |last=Hockett |first=Charles F. |year=1960 |editor-last=W.E. Lanyon |pages=392–430 |chapter=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ref=harv |editor2=W.N. Tavolga}}
<!--- I --->
<!--- I --->
: {{Cite book |title=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A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las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publisher=[[劍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9 |isbn=0-521-65236-7 |location=Cambridge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A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last=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publisher=[[劍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9 |isbn=0-521-65236-7 |location=Cambridge |ref=harv}}
<!--- J --->
<!--- J --->
: {{Cite book |title=A Dictionary of Hinduism |last=Johnson |first=W. J.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ar=2009 |isbn=9780198610250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A Dictionary of Hinduism |last=Johnson |first=W. J.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ar=2009 |isbn=9780198610250 |ref=harv}}
第615行: 第615行:
<!--- P --->
<!--- P --->
: {{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id=LC3DfjWfCiwC&pg=PA239&lpg=PA239&dq=%22perfect+aspect%22+%22perfective+aspect%22#PPA238,M1 |title=Describing morphosyntax: 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s |last=Payne |first=Thomas Edward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7 |isbn=978-0-521-58805-8 |pages=238–41 |ref=harv}}
: {{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id=LC3DfjWfCiwC&pg=PA239&lpg=PA239&dq=%22perfect+aspect%22+%22perfective+aspect%22#PPA238,M1 |title=Describing morphosyntax: 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s |last=Payne |first=Thomas Edward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7 |isbn=978-0-521-58805-8 |pages=238–41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last=Pinker |first=Steven |authorlink=史迪芬·平克 |publisher=Perennial |year=1994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last=Pinker |first=Steven |authorlink=史迪芬·平克 |publisher=Perennial |year=1994 |ref=harv}}
<!--- R --->
<!--- R --->
: {{Cite book |title=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handbooklinguist00aron_948 |last=Romaine |first=Suzanne |publisher=Blackwell |year=2001 |editor-last=Mark Aronoff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handbooklinguist00aron_948/page/512 512]–33 |chapter=Multilingualism |ref=harv |editor2=Janie Rees-Miller}}
: {{Cite book |title=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handbooklinguist00aron_948 |last=Romaine |first=Suzanne |publisher=Blackwell |year=2001 |editor-last=Mark Aronoff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handbooklinguist00aron_948/page/512 512]–33 |chapter=Multilingualism |ref=harv |editor2=Janie Rees-Miller}}
第647行: 第647行:
: {{Cite book |title=The Multilingual Apple: Languages in New York City |last=Zentella |first=Ana Celia |publisher=Walter de Gruyter |year=2002 |editor-first=Ofelia |editor2-last=Fishman |editor2-first=Joshua |chapter=Spanish in New York |ref=harv |editor1-last=García}}
: {{Cite book |title=The Multilingual Apple: Languages in New York City |last=Zentella |first=Ana Celia |publisher=Walter de Gruyter |year=2002 |editor-first=Ofelia |editor2-last=Fishman |editor2-first=Joshua |chapter=Spanish in New York |ref=harv |editor1-last=García}}
<!--- 汉字 --->
<!--- 汉字 --->
: {{Cite book |title=彩色版徹底解:大秘 |last=中村克樹 |publisher=楓樹林出版事有限公司 |year=2014 |isbn=978-986-5688-00-4 |editor-last=高智賢 |edition=初版 |pages=p.58-59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彩色版徹底解:大秘 |last=中村克樹 |publisher=楓樹林出版事有限公司 |year=2014 |isbn=978-986-5688-00-4 |editor-last=高智賢 |edition=初版 |pages=p.58-59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语义语法范畴 |last=胡明扬 |year=1994 |editor-last=马庆株 |chapter=语法研究入门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语义语法范畴 |last=胡明扬 |year=1994 |editor-last=马庆株 |chapter=语法研究入门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普通语言学教程 |last=索绪尔 |first=弗迪南 |publisher=商务印书馆 |year=1999 |isbn=7100020867 |location=北京 |ref=harv}}
: {{Cite book |title=普通语言学教程 |last=索绪尔 |first=弗迪南 |publisher=商务印书馆 |year=1999 |isbn=7100020867 |location=北京 |ref=harv}}
第668行: 第668行:
<!-- {{濒危语言|state=autocollapse}} -->
<!-- {{濒危语言|state=autocollapse}} -->


[[Category:人際溝通]]
[[Category:人际沟通]]
[[Category:语言| ]]
[[Category:语言| ]]
[[Category:语言学]]
[[Category: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