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我来啦, replaced: 國 → 国 (2), 縣 → 县, 來 → 来, 爾 → 尔, 羅 → 罗, 區 → 区, 屬 → 属, 轄 → 辖 (2), 譜 → 谱, 鎮 → 镇, 鄉 → 乡 (2), 蘭 → 兰, 覺 → 觉, 歷 → 历, 個 → 个 (3))
第37行: 第37行:
'''依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之上。依兰是[[满族]]祖居地之一。也是清室祖宗发祥重地。依兰是满语({{lang-mnc|ᡳᠯᠠᠨ<br />ᡥᠠᠯᠠ|v=ilan hala|a=ilan hala}}),汉译为“三姓”,现取其音译名称。古称'''五国城''',[[宋徽宗|宋徽宗赵佶]]金[[天会 (金朝)|天会]]十三年(1135年)因病亡于此。
'''依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之上。依兰是[[满族]]祖居地之一。也是清室祖宗发祥重地。依兰是满语({{lang-mnc|ᡳᠯᠠᠨ<br />ᡥᠠᠯᠠ|v=ilan hala|a=ilan hala}}),汉译为“三姓”,现取其音译名称。古称'''五国城''',[[宋徽宗|宋徽宗赵佶]]金[[天会 (金朝)|天会]]十三年(1135年)因病亡于此。


== 史 ==
== 史 ==
[[File:Stielers Handatlas 1891 62 NE.jpg|缩略图|1892年的中国东北地图]]
[[File:Stielers Handatlas 1891 62 NE.jpg|缩略图|1892年的中国东北地图]]
依兰县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唐朝]]开始设治,建铁利府,[[辽代]]改为五国头城<ref>[http://www.hrbyl.gov.cn/ylgk/2010-4-23/10-34-3105.html 依兰历史沿革]</ref>,五国头城就是[[金]]用囚禁[[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宋高宗]]生母[[韋賢妃 (宋朝)|韋氏]]的地方。而满洲[[觉罗氏]]的发源地也是黑龙江依兰县。 按《滿洲氏族通》,努哈赤原本姓覺羅
依兰县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唐朝]]开始设治,建铁利府,[[辽代]]改为五国头城<ref>[http://www.hrbyl.gov.cn/ylgk/2010-4-23/10-34-3105.html 依兰历史沿革]</ref>,五国头城就是[[金]]用囚禁[[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宋高宗]]生母[[韋賢妃 (宋朝)|韋氏]]的地方。而满洲[[觉罗氏]]的发源地也是黑龙江依兰县。 按《滿洲氏族通》,努哈赤原本姓觉罗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三姓(依兰)筑城,设“三姓协领衙门”<ref name="地名录"/>。1731年12月(雍正九年十一月),增设[[三姓副都统]]镇守地方,第二年3月任命爱新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辖区包括了[[黑龙江]]中下流域、[[松花江]]中下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光绪]]:“三姓一城,为吉江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立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光绪帝批准了吉林将军的请求,改设三姓为“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又将将东北路道改名为依兰道,将依兰县并入依兰道。<ref name="地名录">[http://www.hljxncjsw.com/typenews.asp?id=350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县级]{{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29年2月,民国政府撤销依兰道。将其辖区并入[[吉林省]]直辖,为二等县<ref>[http://www.hljxncjsw.com/typenews.asp?id=349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省级]{{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http://www.xzqh.org/quhua/23hlj/0123yl.htm 依兰县—黑龙江省—中国行政区划]</ref>。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三姓(依兰)筑城,设“三姓协领衙门”<ref name="地名录"/>。1731年12月(雍正九年十一月),增设[[三姓副都统]]镇守地方,第二年3月任命爱新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辖区包括了[[黑龙江]]中下流域、[[松花江]]中下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光绪]]:“三姓一城,为吉江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立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光绪帝批准了吉林将军的请求,改设三姓为“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又将将东北路道改名为依兰道,将依兰县并入依兰道。<ref name="地名录">[http://www.hljxncjsw.com/typenews.asp?id=350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县级]{{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29年2月,民国政府撤销依兰道。将其辖区并入[[吉林省]]直辖,为二等县<ref>[http://www.hljxncjsw.com/typenews.asp?id=349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省级]{{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http://www.xzqh.org/quhua/23hlj/0123yl.htm 依兰县—黑龙江省—中国行政区划]</ref>。
[[File:ROC Div Hejiang.svg|缩略图|1945年-1949年,依蘭縣屬合江省管]]
[[File:ROC Div Hejiang.svg|缩略图|1945年-1949年,依兰县属合江省管]]
[[九一八事变]]后,依兰县起初隶属于吉林省,1934年[[满洲]]政府实行了“省公署官制”,将东北划为了十四省,依兰县被划归为[[三江省]]辖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被划归为[[合江省]]辖下。1947年春,[[民政府]]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原依兰县辖下的土龙山、宏克力、三道通划出,建立了依东县、双河县和刁翎县,拆分了依兰县。1948年6月,又将此四县重新合并为依兰县。1949年5月,合江省被撤销,依兰县划归[[松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松江省]]。195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合并,依兰县改为黑龙江省管辖,并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合江专区被撤销,依兰县划入[[佳木斯市]]。1991年4月1日,依兰县改为[[哈尔滨市]]辖下。<ref name="简介">{{Cite web |url=http://www.chinaquhua.cn/heilongjiang/yilan.html |title=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介绍 |accessdate=2011-09-15 |archive-date=2011-1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28153143/http://www.chinaquhua.cn/heilongjiang/yilan.html |dead-url=no }}</ref>
[[九一八事变]]后,依兰县起初隶属于吉林省,1934年[[满洲]]政府实行了“省公署官制”,将东北划为了十四省,依兰县被划归为[[三江省]]辖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被划归为[[合江省]]辖下。1947年春,[[民政府]]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原依兰县辖下的土龙山、宏克力、三道通划出,建立了依东县、双河县和刁翎县,拆分了依兰县。1948年6月,又将此四县重新合并为依兰县。1949年5月,合江省被撤销,依兰县划归[[松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松江省]]。195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合并,依兰县改为黑龙江省管辖,并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合江专区被撤销,依兰县划入[[佳木斯市]]。1991年4月1日,依兰县改为[[哈尔滨市]]辖下。<ref name="简介">{{Cite web |url=http://www.chinaquhua.cn/heilongjiang/yilan.html |title=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介绍 |accessdate=2011-09-15 |archive-date=2011-1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28153143/http://www.chinaquhua.cn/heilongjiang/yilan.html |dead-url=no }}</ref>


== 人口 ==
== 人口 ==
第121行: 第121行:
}}
}}


== 行政劃 ==
== 行政劃 ==
6個鎮、2個鄉、1民族:<ref>{{PRC admin/ref sgc|23/01/23/000/000}}</ref>
6个镇、2个乡、1民族:<ref>{{PRC admin/ref sgc|23/01/23/000/000}}</ref>


{{PRC admin/children|23/01/23/000/000}}。
{{PRC admin/children|23/01/23/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