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粒子: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我来啦, replaced: 學 → 学, 歐 → 欧, 張 → 张, 對 → 对, 電 → 电, 輕 → 轻, 複 → 复, 倫 → 伦, 產 → 产)
第1行: 第1行:
{{noteTA
{{noteTA
|G1=物理
|G1=物理
}}
}}
{{反物質}}
{{反物質}}
'''反粒子'''是相对于正常粒子而言的,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都与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比如[[电荷]]、[[重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内部相加性量子数都为0,这样的粒子叫做纯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介子|π<sup>0</sup>介子]]等。
'''反粒子'''是相对于正常粒子而言的,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都与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比如[[电荷]]、[[重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内部相加性量子数都为0,这样的粒子叫做纯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介子|π<sup>0</sup>介子]]等。
[[File:Pair production Cartoon.gif|缩略图|[[子]]和其反粒子[[正子]]的[[成對產生]]]]
[[File:Pair production Cartoon.gif|缩略图|[[子]]和其反粒子[[正子]]的[[成对产生]]]]
反粒子的概念首先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他的[[空穴理论]]中提出的。1932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文·]](Owen Chamberlain)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共轭激发态。
反粒子的概念首先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他的[[空穴理论]]中提出的。1932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文·]](Owen Chamberlain)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共轭激发态。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第15行: 第15行:
* [[量子场论]]
* [[量子场论]]


{{子}}
{{子}}


[[Category:亚原子粒子|F]]
[[Category:亚原子粒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