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隍廟: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歷史沿革:​我来啦, replaced: 清代 → 清朝
第17行: 第17行:
[[明代]],[[朱元璋|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ref>《宸垣識略》:“洪武二年以周禮有司民之祭,封京師都城隍祭之,三年,正城隍神號,去封爵,命春秋從祀於山川壇。”</ref>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灵祠。<ref>《宸垣識略》:“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永樂中建。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左右為二司,兩廡為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外左右為鍾鼓樓,又前為順德門,又前為都城隍門。廟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ref>[[正统 (年号)|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灾,再次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ref>清·[[張廷玉]]等《[[明史]]》:“都城隍廟,祭以五月十一日。……東嶽、都城隍用太牢。”</ref>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时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数裡,規模甚大。<ref>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庙墀廡,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云,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ref><ref>《談經》:“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ref>
[[明代]],[[朱元璋|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ref>《宸垣識略》:“洪武二年以周禮有司民之祭,封京師都城隍祭之,三年,正城隍神號,去封爵,命春秋從祀於山川壇。”</ref>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灵祠。<ref>《宸垣識略》:“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永樂中建。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左右為二司,兩廡為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外左右為鍾鼓樓,又前為順德門,又前為都城隍門。廟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ref>[[正统 (年号)|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灾,再次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ref>清·[[張廷玉]]等《[[明史]]》:“都城隍廟,祭以五月十一日。……東嶽、都城隍用太牢。”</ref>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时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数裡,規模甚大。<ref>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庙墀廡,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云,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ref><ref>《談經》:“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ref>


,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国两所京都城隍庙之一。[[顺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ref>民國·[[趙尔巽]]等《[[清史稿]]》:“都城隍廟有二,舊沈陽城隍廟,自元訖明,祀典勿替。清初建都後,升為都城隍廟,有司以時致祭。其在燕京者,建廟宣武門内。順治八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歲以為常。用太牢,禮献如祀先醫。萬壽節遣祭,加果品。雍正中,改遣大臣,嗣复命親王行禮。”</ref>[[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别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复了寝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内其他地点。
,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国两所京都城隍庙之一。[[顺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ref>民國·[[趙尔巽]]等《[[清史稿]]》:“都城隍廟有二,舊沈陽城隍廟,自元訖明,祀典勿替。清初建都後,升為都城隍廟,有司以時致祭。其在燕京者,建廟宣武門内。順治八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歲以為常。用太牢,禮献如祀先醫。萬壽節遣祭,加果品。雍正中,改遣大臣,嗣复命親王行禮。”</ref>[[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别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复了寝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内其他地点。


20世纪後半葉,僅存的寝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乱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寝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範圍。2005年11月,對寝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餘,投資約430萬元,更换了三成以上的内檐木構件,殿内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砖。同時還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百余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两座石碑曾作为民房墙壁,碑身字迹仍依稀可辨,分别是[[顺治]]年間之《西棚老会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则被敲断後深埋地下,字迹已磨灭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寝祠兩側。<ref>{{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北京日报 | title = 都城隍庙百年大修竣工 共投入430余万元 | url = http://www.beijing.gov.cn/ggfw/tzz/tzdt/t738600.htm | author = | date = 2007-03-02 | accessdate = 2009-06-30 | deadurl = yes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35822/http://www.beijing.gov.cn/ggfw/tzz/tzdt/t738600.htm | archivedate = 2015-04-02 }}</ref>隨著金融界地區眾多古老[[胡同]]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寝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
20世纪後半葉,僅存的寝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乱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寝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範圍。2005年11月,對寝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餘,投資約430萬元,更换了三成以上的内檐木構件,殿内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砖。同時還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百余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两座石碑曾作为民房墙壁,碑身字迹仍依稀可辨,分别是[[顺治]]年間之《西棚老会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则被敲断後深埋地下,字迹已磨灭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寝祠兩側。<ref>{{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北京日报 | title = 都城隍庙百年大修竣工 共投入430余万元 | url = http://www.beijing.gov.cn/ggfw/tzz/tzdt/t738600.htm | author = | date = 2007-03-02 | accessdate = 2009-06-30 | deadurl = yes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35822/http://www.beijing.gov.cn/ggfw/tzz/tzdt/t738600.htm | archivedate = 2015-04-02 }}</ref>隨著金融界地區眾多古老[[胡同]]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寝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