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鑑(史書):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top:​我来啦, replaced: 唐代 → 唐朝 (2)
第1行: 第1行:
《'''唐鑑'''》,北宋[[范祖禹]]撰,凡十二卷。
《'''唐鑑'''》,北宋[[范祖禹]]撰,凡十二卷。


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及[[五代十国]]部分,又把唐历史的认识以史论的方式写定为《唐鉴》一书。《唐鑑》上起唐高祖,下迄唐昭宣;《唐鑑》自序謂:“臣祖禹受詔與臣光修《資治通鑑》,臣祖禹分職唐史,得以考其興廢治亂。”范祖禹评论唐德宗时说:“德宗性本猜克,故小人易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建立唐朝的功劳多归于[[李世民]]。《唐鉴》卷一《唐高祖》评论“太宗有志有才而不知义”中批評李世民说:“太宗陷父于罪而胁之以起兵,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又稱美“高祖斩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高祖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建立唐朝,真正功劳在是李渊。有學者用范祖禹《唐鉴》与中华书局本《通鉴》相校,列舉44处不同处。<ref>陈光崇:《〈通鉴·唐纪〉标点本校误》</ref>
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及[[五代十国]]部分,又把唐历史的认识以史论的方式写定为《唐鉴》一书。《唐鑑》上起唐高祖,下迄唐昭宣;《唐鑑》自序謂:“臣祖禹受詔與臣光修《資治通鑑》,臣祖禹分職唐史,得以考其興廢治亂。”范祖禹评论唐德宗时说:“德宗性本猜克,故小人易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建立唐朝的功劳多归于[[李世民]]。《唐鉴》卷一《唐高祖》评论“太宗有志有才而不知义”中批評李世民说:“太宗陷父于罪而胁之以起兵,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又稱美“高祖斩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高祖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建立唐朝,真正功劳在是李渊。有學者用范祖禹《唐鉴》与中华书局本《通鉴》相校,列舉44处不同处。<ref>陈光崇:《〈通鉴·唐纪〉标点本校误》</ref>


[[宋高宗]]曾撫此書再三讚賞:“讀《唐鑒》,知范祖禹有臺諫手段。”<ref>[[张端义]]《贵耳集》</ref>[[程颐]]认为《唐鉴》“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ref>《河南程氏外书》卷12</ref>《[[朱子语类|朱子语录]]》谓其“议论弱,又有不相应处。”<ref>[[王懋竑]]《白田杂著》載:“范淳父《唐鉴》,言有治人无治法。朱子尝鄙其论,以为苟简。而晚年作《社仓记》,则亟称之,以为不易之论,而自述前言之误。盖其经历既多,故前後所言有不同者。读者宜详考焉,未可执一说以为定也。”。</ref>朱熹说:“《唐鉴》议论大纲好,欠商量处亦多。”又批评道:“纯夫议论,大率皆只从门前过。”<ref>《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三》</ref>[[吕祖谦]]為此書作注,改为二十四卷。後世學者尊為“唐鑑公”<ref>《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ref>,[[蔡绦]]《铁围山丛谈》曰:“祖禹子温,游大相国寺,诸贵珰见之,皆指目曰,此《唐鉴》之子。”。明太祖说:“宁舍玉妃,不舍《唐鉴》”。清仁宗稱:“范祖禹所著《唐鉴》一书,胪叙一代事迹,考镜得失,其立论颇有裨于治道”,并下令館臣仿照《唐鉴》的体例,辑成《明鉴》。
[[宋高宗]]曾撫此書再三讚賞:“讀《唐鑒》,知范祖禹有臺諫手段。”<ref>[[张端义]]《贵耳集》</ref>[[程颐]]认为《唐鉴》“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ref>《河南程氏外书》卷12</ref>《[[朱子语类|朱子语录]]》谓其“议论弱,又有不相应处。”<ref>[[王懋竑]]《白田杂著》載:“范淳父《唐鉴》,言有治人无治法。朱子尝鄙其论,以为苟简。而晚年作《社仓记》,则亟称之,以为不易之论,而自述前言之误。盖其经历既多,故前後所言有不同者。读者宜详考焉,未可执一说以为定也。”。</ref>朱熹说:“《唐鉴》议论大纲好,欠商量处亦多。”又批评道:“纯夫议论,大率皆只从门前过。”<ref>《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三》</ref>[[吕祖谦]]為此書作注,改为二十四卷。後世學者尊為“唐鑑公”<ref>《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ref>,[[蔡绦]]《铁围山丛谈》曰:“祖禹子温,游大相国寺,诸贵珰见之,皆指目曰,此《唐鉴》之子。”。明太祖说:“宁舍玉妃,不舍《唐鉴》”。清仁宗稱:“范祖禹所著《唐鉴》一书,胪叙一代事迹,考镜得失,其立论颇有裨于治道”,并下令館臣仿照《唐鉴》的体例,辑成《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