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第78行: 第78行:
== {{Anchor|太陽系}}太陽系以內的行星 ==
== {{Anchor|太陽系}}太陽系以內的行星 ==
=== 沿革 ===
=== 沿革 ===
由於1801年元旦被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穀神星]]時,曾依據「[[提丟斯-波得定則]]」來定義它為行星,但後來以望遠鏡觀測看不到視圓面,以此定其直徑比月球還小,在1802年起短短六年間,相繼發現類似軌道之三顆小行星,'''在18世紀的首數十年間曾同時並列在行星之列'''(在1850年曾出現18顆行星的[http://www.spaceweather.com/swpod2006/13sep06/Pollock1.jpg 紀錄] {{Wayback|url=http://www.spaceweather.com/swpod2006/13sep06/Pollock1.jpg |date=20210515052925 }}),至1847年發現5號小行星「義神星」後,歐洲天文學家始為該組陸續發現之小天體另外歸類為「小行星」,以「行星爆炸論」為由把該組小天體降格為與彗星、行星衛星的一類,統稱為「小行星」(minor planets)並沿用至今。
由於1801年元旦被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穀神星]]時,曾依據「[[提丟斯-波得定則]]」來定義它為行星,但後來以望遠鏡觀測看不到視圓面,以此定其直徑比月球還小,在1802年起短短六年間,相繼發現類似軌道之三顆小行星,'''在18世紀的首數十年間曾同時並列在行星之列'''(在1850年曾出現18顆行星的[http://www.spaceweather.com/swpod2006/13sep06/Pollock1.jpg 紀錄] ),至1847年發現5號小行星「義神星」後,歐洲天文學家始為該組陸續發現之小天體另外歸類為「小行星」,以「行星爆炸論」為由把該組小天體降格為與彗星、行星衛星的一類,統稱為「小行星」(minor planets)並沿用至今。


而1930年發現[[冥王星]]後,太陽系的行星被約定俗成為9顆(亦即[[九大行星]]),但經測定,其質量、直徑、偏心率均其它八顆相距甚遠,根本不能稱為「大行星」,而自1992年起陸續發現冥王星外與冥王星相若的天體;1999年初,有傳媒報道部分天文學家曾提倡把體積與其他行星相比較懸殊的[[冥王星]]剔除太陽系之列,IAU曾為此於該年2月5日澄清並無此事,但社會與科學界亦開始討論冥王星應否列入行星與一直只被約定俗成的行星定義。而此時亦開始陸續發現多顆在[[庫伯帶]]內繞太陽公轉的天體。
而1930年發現[[冥王星]]後,太陽系的行星被約定俗成為9顆(亦即[[九大行星]]),但經測定,其質量、直徑、偏心率均其它八顆相距甚遠,根本不能稱為「大行星」,而自1992年起陸續發現冥王星外與冥王星相若的天體;1999年初,有傳媒報道部分天文學家曾提倡把體積與其他行星相比較懸殊的[[冥王星]]剔除太陽系之列,IAU曾為此於該年2月5日澄清並無此事,但社會與科學界亦開始討論冥王星應否列入行星與一直只被約定俗成的行星定義。而此時亦開始陸續發現多顆在[[庫伯帶]]內繞太陽公轉的天體。
第113行: 第113行:
現時在其他恆星發現的行星大多是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有的質量甚至比木星還要大。質量較小的行星有[[脈衝星]]PSR B1257+12的三顆與類地行星相若的天體,以及位於天壇座μ星的一顆有14個地球質量的行星。
現時在其他恆星發現的行星大多是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有的質量甚至比木星還要大。質量較小的行星有[[脈衝星]]PSR B1257+12的三顆與類地行星相若的天體,以及位於天壇座μ星的一顆有14個地球質量的行星。


也有一種行星,沒有圍繞特定的恆星公轉,它們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稱為[[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發現了星際行星,並推測銀河系中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恆星的兩倍之多。<ref>[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1-147 Free-Floating Planets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Stars] {{Wayback|url=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1-147 |date=20111020085751 }} NASA JPL News Release, 2011-5-18</ref>
也有一種行星,沒有圍繞特定的恆星公轉,它們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稱為[[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發現了星際行星,並推測銀河系中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恆星的兩倍之多。<ref>[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1-147 Free-Floating Planets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Stars] NASA JPL News Release, 2011-5-18</ref>


[[File:Artwork showing a blurred globe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inspired by the asteroid belt of HD 69830.jpg|300px|缩略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想像圖]]
[[File:Artwork showing a blurred globe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inspired by the asteroid belt of HD 69830.jpg|300px|缩略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想像圖]]
第148行: 第148行:
* Peter Janle: ''Das Bild des Planetensystems im Wandel der Zeit.'' Teil 1. Vom Altertum bis zu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Sterne und Weltraum]].'' 45,2006,1, S.34–44. {{ISSN|0039-1263}} {{de}}
* Peter Janle: ''Das Bild des Planetensystems im Wandel der Zeit.'' Teil 1. Vom Altertum bis zu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Sterne und Weltraum]].'' 45,2006,1, S.34–44. {{ISSN|0039-1263}} {{de}}
* Peter Janle: ''Das Bild des Planetensystems im Wandel der Zeit.'' Teil 2. Vom 19. Jahrhundert bis heute. in: ''[[Sterne und Weltraum]].'' 45,2006,4, S.22–33. {{ISSN|0039-1263}} {{de}}
* Peter Janle: ''Das Bild des Planetensystems im Wandel der Zeit.'' Teil 2. Vom 19. Jahrhundert bis heute. in: ''[[Sterne und Weltraum]].'' 45,2006,4, S.22–33. {{ISSN|0039-1263}} {{de}}
* [[Gibor Basri]], [[Michael E. Brown]]: ''[http://arxiv.org/abs/astro-ph/0608417 Planetesimals to Brown Dwarfs: What is a Planet?] {{Wayback|url=http://arxiv.org/abs/astro-ph/0608417 |date=20210422104044 }}'' in: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vol. 34, p. 193-216 (05/2006) {{en}}
* [[Gibor Basri]], [[Michael E. Brown]]: ''[http://arxiv.org/abs/astro-ph/0608417 Planetesimals to Brown Dwarfs: What is a Planet?] '' in: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vol. 34, p. 193-216 (05/2006) {{en}}


{{太陽系}}
{{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