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clean up, replaced: 明代 → 明朝, 宋代 → 宋朝, 清代 → 清朝, 唐代 → 唐朝 (2), 汉代 → 汉朝)
第1行: 第1行:
{{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5-05-04T00:45:09+00:00}}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李陵
|名稱 =李陵
第12行: 第11行:
|圖片名稱 = Su_And_Li_1635.jpg
|圖片名稱 = Su_And_Li_1635.jpg
|圖片大小 =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明画家陈洪绶创作的《苏李泣别图》
|圖片說明 = 明画家陈洪绶创作的《苏李泣别图》
|氏 =
|氏 =
|姓 =
|姓 =
第188行: 第187行:
司马迁称赞他“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司马迁称赞他“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秦观]]认为,保证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势兵力是战争的基本原则,善于用兵的将领即使拥有以少击众的才能,也不应将之视作一种常态。李陵主动要求以少击众,这是违背用兵常理的冒险举动,这种盲目自信与贪功求胜一开始就决定了战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李陵本人才能出众,想要获得胜利也只能凭借侥幸。一军统帅不能将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冒险,而应当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来对待。<ref>《李陵论》,[宋]秦观</ref>
[[秦观]]认为,保证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势兵力是战争的基本原则,善于用兵的将领即使拥有以少击众的才能,也不应将之视作一种常态。李陵主动要求以少击众,这是违背用兵常理的冒险举动,这种盲目自信与贪功求胜一开始就决定了战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李陵本人才能出众,想要获得胜利也只能凭借侥幸。一军统帅不能将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冒险,而应当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来对待。<ref>《李陵论》,[宋]秦观</ref>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战争不只是将领的事情,不同的将领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不宜担任独立领军的统帅。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被安排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汉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极为鼓励,轻易让李陵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在听说战败后又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李陵殉国。既缺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又无爱才惜才的胸襟,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白白造成了这次人才浪费。<ref>《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ref>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战争不只是将领的事情,不同的将领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不宜担任独立领军的统帅。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被安排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汉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极为鼓励,轻易让李陵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在听说战败后又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李陵殉国。既缺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又无爱才惜才的胸襟,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白白造成了这次人才浪费。<ref>《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ref>


学者[[王源 (清朝)|王源]]认为他“功虽不成,固天下之奇才也”,民国学者[[钱穆]]表示:“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学者[[王源 (清朝)|王源]]认为他“功虽不成,固天下之奇才也”,民国学者[[钱穆]]表示:“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 道德 ===
=== 道德 ===
第215行: 第214行:
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杨家将]]》中有[[杨业]]撞“李陵碑”而死的经典文学创作,以李陵叛降反衬杨业忠义来传达出“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ref>[清]蔡东藩:《宋史演义》,第十七回·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ref>的价值取向。而更多的时候,李陵的形象是与苏武联系在一起,民间戏曲《[[苏武牧羊]]》中描写的李陵一生为自己的背叛感到羞愧与悔恨,与苏武的忠贞不屈最终荣耀归国形成鲜明对比。十九世纪末在甘肃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保存有相当数量以李陵为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虽有假托苏武口吻大骂李陵的苏李赠答书,亦有像《[[变文|李陵变文]]》及《苏武李陵执别词》这样对李陵命运报以同情的作品。<ref name=bianwen>{{cite journal|title=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ur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journal=文艺研究|issue=03|year=2012|author1=孙尚勇|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2403/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archivedate=2016-03-05}}</ref>
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杨家将]]》中有[[杨业]]撞“李陵碑”而死的经典文学创作,以李陵叛降反衬杨业忠义来传达出“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ref>[清]蔡东藩:《宋史演义》,第十七回·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ref>的价值取向。而更多的时候,李陵的形象是与苏武联系在一起,民间戏曲《[[苏武牧羊]]》中描写的李陵一生为自己的背叛感到羞愧与悔恨,与苏武的忠贞不屈最终荣耀归国形成鲜明对比。十九世纪末在甘肃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保存有相当数量以李陵为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虽有假托苏武口吻大骂李陵的苏李赠答书,亦有像《[[变文|李陵变文]]》及《苏武李陵执别词》这样对李陵命运报以同情的作品。<ref name=bianwen>{{cite journal|title=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ur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journal=文艺研究|issue=03|year=2012|author1=孙尚勇|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2403/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archivedate=2016-03-05}}</ref>


== 关于阿巴坎汉宫殿遗址 ==
== 关于阿巴坎汉宫殿遗址 ==
{{main|阿巴坎遗址}}
{{main|阿巴坎遗址}}
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考证,李陵在匈奴的时候曾被封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坚昆]]国,他的王庭就设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20世纪40年代,阿巴坎发掘出汉式宫殿遗址,该宫殿为四阿式重檐建筑,平面是长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宫殿的内部构造与汉时的宫殿基本无异,房檐有圆形瓦当,上边有[[汉隶]][[八分体]]书就的“[[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座宫殿建成时间在公元前后,吉谢列夫推测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后的宅邸。郭沫若曾对此表示怀疑,另一位学者周连宽认为这座宫殿可能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须卜居次云]]的居所。
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考证,李陵在匈奴的时候曾被封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坚昆]]国,他的王庭就设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20世纪40年代,阿巴坎发掘出汉式宫殿遗址,该宫殿为四阿式重檐建筑,平面是长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宫殿的内部构造与汉时的宫殿基本无异,房檐有圆形瓦当,上边有[[汉隶]][[八分体]]书就的“[[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座宫殿建成时间在公元前后,吉谢列夫推测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后的宅邸。郭沫若曾对此表示怀疑,另一位学者周连宽认为这座宫殿可能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须卜居次云]]的居所。
第230行: 第229行:


=== 关于黠戛斯部族 ===
=== 关于黠戛斯部族 ===
[[黠戛斯]]部族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前身。唐时,黠戛斯首领[[阿热]]可汗和部族中的一些成员自称为李陵后人,黠戛斯部族曾多次为唐王朝效力,积极参与了唐与[[突厥]]的战争,并灭掉唐后期从西北威胁唐帝国安全的[[回鹘]]。《[[新唐书]]》记载:“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 (唐宪宗)|太和公主]]。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注:指李唐王朝),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唐书]]·回鹘传下》附《黠戛斯》条中说:该族之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认吉尔吉斯人为同宗非他番比。
[[黠戛斯]]部族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前身。唐时,黠戛斯首领[[阿热]]可汗和部族中的一些成员自称为李陵后人,黠戛斯部族曾多次为唐王朝效力,积极参与了唐与[[突厥]]的战争,并灭掉唐后期从西北威胁唐帝国安全的[[回鹘]]。《[[新唐书]]》记载:“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 (唐宪宗)|太和公主]]。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注:指李唐王朝),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唐书]]·回鹘传下》附《黠戛斯》条中说:该族之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认吉尔吉斯人为同宗非他番比。


=== 关于贺兰氏 ===
=== 关于贺兰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