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座: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top:​clean up, replaced: 清代 → 清朝
第9行: 第9行:
宋李诫《[[营造法式]]》定下须弥坐的规范:“叠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并立,以此为例。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角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角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一分。次上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ref>宋李诫 《[[营造法式]]》 卷第十五 砖作制度 须弥座</ref>。
宋李诫《[[营造法式]]》定下须弥坐的规范:“叠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并立,以此为例。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角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角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一分。次上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ref>宋李诫 《[[营造法式]]》 卷第十五 砖作制度 须弥座</ref>。


典型的清须弥座有6层,自下而上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下枭刻仰莲花,上枭刻伏莲花<ref>《梁思成全集》 第六卷 109 页 图版17 须弥座及勾栏立面图</ref>。
典型的清须弥座有6层,自下而上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下枭刻仰莲花,上枭刻伏莲花<ref>《梁思成全集》 第六卷 109 页 图版17 须弥座及勾栏立面图</ref>。


须弥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宗教的建筑物上,一般将座的四角及束腰等部位有[[雕刻]](其他部位也常有花纹装饰)的石[[浮雕]]都划属这个范围。[[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安装在碑身下须弥座的束腰上。
须弥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宗教的建筑物上,一般将座的四角及束腰等部位有[[雕刻]](其他部位也常有花纹装饰)的石[[浮雕]]都划属这个范围。[[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安装在碑身下须弥座的束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