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第28行: 第28行:
|bpmf5=ㄋㄟˋ ㄉㄧ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bpmf5=ㄋㄟˋ ㄉㄧ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
}}
[[File:1912 China map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jpg|缩略图|来自[[国家地理 (杂志)|《国家地理》]]的1912年中国及其领土地图,包括[[中华民国]]的不同地区。汉地之外的领土被漆成了白色的粉红色边界。]]
[[File:1912 China map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jpg|thumb|来自[[国家地理 (杂志)|《国家地理》]]的1912年中国及其领土地图,包括[[中华民国]]的不同地区。汉地之外的领土被漆成了白色的粉红色边界。]]
'''汉地'''是指中国[[汉族]]聚居地,最初指[[汉朝]]的领土,其后演變为古代汉族地区的简称{{noteTag|name=a|1=至今人们仍在日常使用「汉地」{{refTag|name=A1|1={{Cite web||title=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accessdate=|||}}}}{{refTag|name=A4|1=[http://www.faqingfashi.com/?post=75 法句经-汉人不适合学密]}}{{refTag|name=A5|1={{Cite web||title=缅怀「汉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刘銳之金剛上师」对汉地密法传播之恩德- 百歲冥寿紀念(2014年)|accessdate=|||}}}}{{refTag|name=A6|1={{Cite web||title=扎根汉地,广利有情|accessdate=|||}}}}{{refTag|name=A7|1={{Cite web||title=四川2018年取消散居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accessdate=|||}}}}一词}},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区別。[[五岳]][[五镇]][[四瀆]]都分布在古代汉族地区境内{{refTag|name=A8|1=《元朝岳镇海渎祭祀考述》认为,实行岳镇海渎祭祀是蒙元王朝以汉法治汉地的统治策略,也有「君临汉地」的文化符号意义,为了确立对汉地统治的合法性。}}。因古代汉族原居于「[[九州 (中国)|九州]]」,又称为'''汉地九州'''{{refTag|name=B1|1=唐《广宏明集》「东天竺国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万四千宝塔。遍閻浮提。我此汉地九州之内。并有塔焉。」}}。汉地与清朝及民国初年的'''[[内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汉地除了是汉族对本民族原住地区的称呼外,也是非汉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区的称呼{{refTag|name=A10|1=蒙古族史料《[[蒙古源流]]·卷二》「穆迪赞博生于丙辰年,嵗己夘年二十四嵗即位于瓊地方,建立金剛圓觉等三庙,在位三十一年,称为萨特纳埒克俊咱噶喇斡掄汗,此汗与額訥特珂克国之达尔瑪巴拉汗及唐朝之懿宗三人俱一時所生,嵗己酉,汗五十四嵗,歿,其子臧瑪、达尔瑪持松、壘罗、壘伦、多卜等兄弟五人,长子臧瑪出家为僧,次子达尔瑪持松自前嵗次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戍年所生,嵗戊戌年十三嵗,各衆大臣㑹议輔立即位,嵗壬寅年十七嵗,時行兵于'''汉地''',击败唐朝肃宗,大有所获威勢益增,由是建造千座庙宇。」}},而非汉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区是在九州之外{{refTag|name=A9|1=《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史臣曰:海南东夷西北戎諸国,地窮边裔,各有疆域。若山奇海异,怪类殊种,前古未闻,往牒不記,故知九州之外,八荒之表,辯方物土,莫究其极。高祖以德怀之,故朝贡歲至,美矣。}}{{refTag|name=A11|1=《旧五代史·卷七十·唐书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二·李严》 严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蝨耳,以其无害,不足爬搔。吾良将勁兵布天下,彼不劳一郡之兵,一校之众,則懸首槀街,尽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当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光嗣闻辯对,畏而奇之。時王衍失政,严知其可取,使还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严。}}{{refTag|name=A12|1=《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虜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窮兵黷武也。」}}{{refTag|name=A13|1=《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为中国患。}}。又名'''汉境'''{{refTag|name=A28|1=《明实錄·神宗·卷五百五十二》:「勑遼东廵按御史提问清河游击冯有功责其启边釁之罪也,初,清河与奴酋隣,以金石台为界,旧禁不許汉人出境,有功以协营采木孤山堡葺军丁房,遂私縱军民出金石台采运木值,奴酋瞰知,邀殺四十餘人,遼东督撫移文詰责之,奴酋悔罪认罰,獻生事部夷十人梟斬'''汉境'''上,至是督撫諸臣以奴酋阳顺陰逆为禍方深,但有功营利釁当正其罪,上是之。」}}、'''汉疆'''{{refTag|name=A23|1=《续资治通鑑长編·卷三十》 端拱二年, 右拾遺直史馆王禹偁奏议曰:「...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边民。頃歲吊伐燕薊,盖以本是汉疆,晉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誠宜取之。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边民,則三尺童子,皆奮臂而击敵矣。...」}}。
'''汉地'''是指中国[[汉族]]聚居地,最初指[[汉朝]]的领土,其后演變为古代汉族地区的简称{{noteTag|name=a|1=至今人们仍在日常使用「汉地」{{refTag|name=A1|1={{Cite web||title=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accessdate=|||}}}}{{refTag|name=A4|1=[http://www.faqingfashi.com/?post=75 法句经-汉人不适合学密]}}{{refTag|name=A5|1={{Cite web||title=缅怀「汉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刘銳之金剛上师」对汉地密法传播之恩德- 百歲冥寿紀念(2014年)|accessdate=|||}}}}{{refTag|name=A6|1={{Cite web||title=扎根汉地,广利有情|accessdate=|||}}}}{{refTag|name=A7|1={{Cite web||title=四川2018年取消散居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accessdate=|||}}}}一词}},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区別。[[五岳]][[五镇]][[四瀆]]都分布在古代汉族地区境内{{refTag|name=A8|1=《元朝岳镇海渎祭祀考述》认为,实行岳镇海渎祭祀是蒙元王朝以汉法治汉地的统治策略,也有「君临汉地」的文化符号意义,为了确立对汉地统治的合法性。}}。因古代汉族原居于「[[九州 (中国)|九州]]」,又称为'''汉地九州'''{{refTag|name=B1|1=唐《广宏明集》「东天竺国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万四千宝塔。遍閻浮提。我此汉地九州之内。并有塔焉。」}}。汉地与清朝及民国初年的'''[[内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汉地除了是汉族对本民族原住地区的称呼外,也是非汉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区的称呼{{refTag|name=A10|1=蒙古族史料《[[蒙古源流]]·卷二》「穆迪赞博生于丙辰年,嵗己夘年二十四嵗即位于瓊地方,建立金剛圓觉等三庙,在位三十一年,称为萨特纳埒克俊咱噶喇斡掄汗,此汗与額訥特珂克国之达尔瑪巴拉汗及唐朝之懿宗三人俱一時所生,嵗己酉,汗五十四嵗,歿,其子臧瑪、达尔瑪持松、壘罗、壘伦、多卜等兄弟五人,长子臧瑪出家为僧,次子达尔瑪持松自前嵗次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戍年所生,嵗戊戌年十三嵗,各衆大臣㑹议輔立即位,嵗壬寅年十七嵗,時行兵于'''汉地''',击败唐朝肃宗,大有所获威勢益增,由是建造千座庙宇。」}},而非汉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区是在九州之外{{refTag|name=A9|1=《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史臣曰:海南东夷西北戎諸国,地窮边裔,各有疆域。若山奇海异,怪类殊种,前古未闻,往牒不記,故知九州之外,八荒之表,辯方物土,莫究其极。高祖以德怀之,故朝贡歲至,美矣。}}{{refTag|name=A11|1=《旧五代史·卷七十·唐书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二·李严》 严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蝨耳,以其无害,不足爬搔。吾良将勁兵布天下,彼不劳一郡之兵,一校之众,則懸首槀街,尽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当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光嗣闻辯对,畏而奇之。時王衍失政,严知其可取,使还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严。}}{{refTag|name=A12|1=《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虜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窮兵黷武也。」}}{{refTag|name=A13|1=《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为中国患。}}。又名'''汉境'''{{refTag|name=A28|1=《明实錄·神宗·卷五百五十二》:「勑遼东廵按御史提问清河游击冯有功责其启边釁之罪也,初,清河与奴酋隣,以金石台为界,旧禁不許汉人出境,有功以协营采木孤山堡葺军丁房,遂私縱军民出金石台采运木值,奴酋瞰知,邀殺四十餘人,遼东督撫移文詰责之,奴酋悔罪认罰,獻生事部夷十人梟斬'''汉境'''上,至是督撫諸臣以奴酋阳顺陰逆为禍方深,但有功营利釁当正其罪,上是之。」}}、'''汉疆'''{{refTag|name=A23|1=《续资治通鑑长編·卷三十》 端拱二年, 右拾遺直史馆王禹偁奏议曰:「...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边民。頃歲吊伐燕薊,盖以本是汉疆,晉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誠宜取之。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边民,則三尺童子,皆奮臂而击敵矣。...」}}。


第36行: 第36行:


=== 汉地 ===
=== 汉地 ===
[[File:GreatWallChina4.png|缩略图|明长城与明朝境内的省县区域(图中蓝色范围),蓝色范围即是古代汉族地区,图中沒列出奴儿干都司及西藏范围。清朝割出遼东后,餘下地区即关内十八省。]]
[[File:GreatWallChina4.png|thumb|明长城与明朝境内的省县区域(图中蓝色范围),蓝色范围即是古代汉族地区,图中沒列出奴儿干都司及西藏范围。清朝割出遼东后,餘下地区即关内十八省。]]
汉地最早僅指[[汉朝]]的领土{{refTag|name=jv1|1=《[[史記]]·韩信卢綰列传第三十三》:“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后来演變为[[汉族]]聚居地的统称,也是汉族原住民地区的简称,与其他主要非汉族群的[[聚居地]]相区別{{refTag|name=A14}}{{refTag|name=A18}}{{refTag|name=xz|1=《[[元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汉地最早僅指[[汉朝]]的领土{{refTag|name=jv1|1=《[[史記]]·韩信卢綰列传第三十三》:“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后来演變为[[汉族]]聚居地的统称,也是汉族原住民地区的简称,与其他主要非汉族群的[[聚居地]]相区別{{refTag|name=A14}}{{refTag|name=A18}}{{refTag|name=xz|1=《[[元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第51行: 第51行:


==== 英文文獻 ====
==== 英文文獻 ====
[[File:China Proper 1944.png|缩略图|300px|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link-en|中国战事|The Battle of China}}》中的中国地图。该图将中华民国法定领土分为中国本部(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File:China Proper 1944.png|thumb|300px|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link-en|中国战事|The Battle of China}}》中的中国地图。该图将中华民国法定领土分为中国本部(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英文中的“{{lang|en|China proper}}”原是对历史上中国[[汉族]]传统地区的称呼,通译'''中国本部''',也有译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滿族]][[清朝]]所劃出的[[滿洲]]等[[清朝疆域|地域]]。到[[中华民国|民国]]初年,也時常包括内滿洲。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到抵制。在现代英语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ref>[http://depts.washington.edu/chinaciv/geo/outer.htm Photographic survey of Outer China] . U of Washington.</ref>;而[[中文]]已少使用。
英文中的“{{lang|en|China proper}}”原是对历史上中国[[汉族]]传统地区的称呼,通译'''中国本部''',也有译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滿族]][[清朝]]所劃出的[[滿洲]]等[[清朝疆域|地域]]。到[[中华民国|民国]]初年,也時常包括内滿洲。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到抵制。在现代英语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ref>[http://depts.washington.edu/chinaciv/geo/outer.htm Photographic survey of Outer China] . U of Washington.</ref>;而[[中文]]已少使用。


第60行: 第60行:


==== 中文文獻 ====
==== 中文文獻 ====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清朝中西交流大幅扩展之前,「中国本部」這一英译词彙未在中国通用。[[革命党]]人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都有使用过「中国本部」這一词,如[[邹容]]《[[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ref>{{cite book|chapter=第四章 革命必剖清人种|title=《革命军》|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大同书局|date=1903|page=|last=[[邹容]]|||}}</ref>、《[[实业计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ref>{{cite book|chapter=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ref>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決议案」<ref>{{cite book|chapter=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first=|ISBN=|||}}</ref>等文章。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清朝中西交流大幅扩展之前,「中国本部」這一英译词彙未在中国通用。[[革命党]]人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都有使用过「中国本部」這一词,如[[邹容]]《[[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ref>{{cite book|chapter=第四章 革命必剖清人种|title=《革命军》|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大同书局|date=1903|page=|last=[[邹容]]}}</ref>、《[[实业计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ref>{{cite book|chapter=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ref>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決议案」<ref>{{cite book|chapter=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first=|ISBN=}}</ref>等文章。


1930年代专注边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說[[打箭炉]]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ref>王谟《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12期,第21页。约1934-1937年。</ref>
1930年代专注边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說[[打箭炉]]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ref>王谟《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12期,第21页。约1934-1937年。</ref>
第67行: 第67行:
=== 汉代至明朝 ===
=== 汉代至明朝 ===
{{Main|明朝行政区划}}
{{Main|明朝行政区划}}
[[File:China Ming 1580.jpg|缩略图||200px|明朝1580年的省县己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县制。]]
[[File:China Ming 1580.jpg|thumb|right|200px|明朝1580年的省县己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县制。]]
汉族地区东起鴨绿江下游,包括遼东{{refTag|name=A28|}}{{refTag|name=A15|1=《后金教育政策考略》摘要:「后金统治者为增加女真的民族凝聚力,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教育,进入'''辽东汉地'''后,对汉文化教育实行摧残政策。」}}及燕云十六州{{refTag|name=A18|1=《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錄第二》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艦,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狹,舟不能进,乃捨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 (后周)|雄州]]于瓦桥关、[[霸州 (后周)|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州|瀛]]、[[莫州|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謂其国人曰:「此本'''汉地''' ,今以还汉,又何惜耶?」}}{{refTag|name=A23|}}{{refTag|name=A16|1=《遼史本紀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复收燕、云。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长春、遼阳,則车駕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云中;自云中而播迁夾山。向以全师不謀战備,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勢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時而动,不可轻举。」不從。}}{{refTag|name=A17|1=《三朝北盟会編·卷四》金人国书:「七月日大金皇帝謹致书于大宋皇帝闕下,隔于素昧未相致于禮容酌以权宜在交驰于使传期计成于大事,盍備露于信华,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败衄,竟是奔飞京邑立收人民坐获告和備禮册上为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飾,不自惟度尚有誇淹,致亲领甲兵恭行討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趙良嗣、忠训郎王环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許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絹轉交可往,计议雖无国信,諒不妄言,已許上件所謀燕地并所管汉民外据諸邑及当朝举兵之后皆散到彼处餘人户不在許数,至如契丹虔誠請和聽命无違必不允应,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为夾攻,不能依得已許为定從于上京,巳曾遣回轉赴燕路,复为敵人远背孽畜多疲已还士马,再命使人用報前由,即日据捉到上京鹽铁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傚、推官趙拱等俱貫燕城内,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請发国书備言,银絹依準与契丹数目歲交,仍置榷场,及取前人家属并餘二员即当依应具形別幅,冀亮遐悰,令属秋初,善綏多福,有少禮物具諸別錄,今差勃堇斯刺习鲁充使、大迪乌高隨充副同回前去,专奉书披陈不宣謹白。」}}{{refTag|name=A14|1=《金史卷二·本紀第二》是月,宋使登州防禦使马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竊闻征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后,五代時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refTag|name=A20|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refTag|name=A24|1=《松漠紀闻》金国之法,夷人官'''汉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民俗苦之。}}在内,北緣接壤[[戈壁沙漠]]{{refTag|name=A25|1=《北史卷二十一·列传第九·崔浩》帝曰:「卿謂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戈壁|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變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refTag|name=A26|1=《元史卷四·本紀第四·世祖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賢,故憲宗尽属以[[戈壁|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汉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脈为与蒙古草原地区接壤的边界;北起從燕山山脈,經中原一带{{refTag|name=A21|1=《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第一》开运三年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閤之礼,覩汉家仪法之盛,大悦。以蕃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十七日,德光北还。初离东京,宿于赤岗,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岗,土人谓之愁死岗。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直至[[珠三角]]地区{{refTag|name=A38|1=《佛国記》:「法顯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餘日,夜皷二時,遇黑风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尔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汉地衆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罗门议言:『坐載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爲一人令我等危嶮。』法顯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殺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于時天多连陰,海师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尽,取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险难,憂懼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蔾藿依然,知是汉地。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歸,令法顯译语问之。法顯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晉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文中的广州是指辖有八个郡的广州刺史部,在「知是汉地」的前提下,仍然认为「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可证东晉時汉地的南部已包含珠三角地区}};從东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区{{refTag|name=A30|1=《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延祐七年十一月,从通政院官请,诏[[腹裏]]、江南汉地站赤,依旧制,命各路达鲁花赤总管提调,州县官勿得预。}};位于西边的陕西{{refTag|name=A22|1=《太平广記·卷八十九》鳩摩罗什...什初在龜茲,從卑摩罗叉律师受律。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云:「汉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從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四川省地区{{refTag|name=A27|1=旧《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以城降,为牛僧孺所沮,终失维州,奏论之曰:「...维州据高山绝頂,三面临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隴尽沒,此州獨存。...」}}{{refTag|name=A33|1=《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留正》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refTag|name=A29|1=《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廉希宪》初分汉地为十道,乃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希宪为宣抚使。}}則組成汉族地区的西部,与藏地东部的[[安多地区|安多]]、[[康区|康]]接壤。汉地的概念与范围大致维持了千餘年不變,面积大于藏地,直至清朝。
汉族地区东起鴨绿江下游,包括遼东{{refTag|name=A28|}}{{refTag|name=A15|1=《后金教育政策考略》摘要:「后金统治者为增加女真的民族凝聚力,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教育,进入'''辽东汉地'''后,对汉文化教育实行摧残政策。」}}及燕云十六州{{refTag|name=A18|1=《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錄第二》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艦,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狹,舟不能进,乃捨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 (后周)|雄州]]于瓦桥关、[[霸州 (后周)|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州|瀛]]、[[莫州|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謂其国人曰:「此本'''汉地''' ,今以还汉,又何惜耶?」}}{{refTag|name=A23|}}{{refTag|name=A16|1=《遼史本紀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复收燕、云。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长春、遼阳,則车駕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云中;自云中而播迁夾山。向以全师不謀战備,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勢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時而动,不可轻举。」不從。}}{{refTag|name=A17|1=《三朝北盟会編·卷四》金人国书:「七月日大金皇帝謹致书于大宋皇帝闕下,隔于素昧未相致于禮容酌以权宜在交驰于使传期计成于大事,盍備露于信华,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败衄,竟是奔飞京邑立收人民坐获告和備禮册上为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飾,不自惟度尚有誇淹,致亲领甲兵恭行討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趙良嗣、忠训郎王环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許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絹轉交可往,计议雖无国信,諒不妄言,已許上件所謀燕地并所管汉民外据諸邑及当朝举兵之后皆散到彼处餘人户不在許数,至如契丹虔誠請和聽命无違必不允应,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为夾攻,不能依得已許为定從于上京,巳曾遣回轉赴燕路,复为敵人远背孽畜多疲已还士马,再命使人用報前由,即日据捉到上京鹽铁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傚、推官趙拱等俱貫燕城内,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請发国书備言,银絹依準与契丹数目歲交,仍置榷场,及取前人家属并餘二员即当依应具形別幅,冀亮遐悰,令属秋初,善綏多福,有少禮物具諸別錄,今差勃堇斯刺习鲁充使、大迪乌高隨充副同回前去,专奉书披陈不宣謹白。」}}{{refTag|name=A14|1=《金史卷二·本紀第二》是月,宋使登州防禦使马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竊闻征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后,五代時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refTag|name=A20|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refTag|name=A24|1=《松漠紀闻》金国之法,夷人官'''汉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民俗苦之。}}在内,北緣接壤[[戈壁沙漠]]{{refTag|name=A25|1=《北史卷二十一·列传第九·崔浩》帝曰:「卿謂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戈壁|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變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refTag|name=A26|1=《元史卷四·本紀第四·世祖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賢,故憲宗尽属以[[戈壁|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汉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脈为与蒙古草原地区接壤的边界;北起從燕山山脈,經中原一带{{refTag|name=A21|1=《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第一》开运三年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閤之礼,覩汉家仪法之盛,大悦。以蕃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十七日,德光北还。初离东京,宿于赤岗,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岗,土人谓之愁死岗。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直至[[珠三角]]地区{{refTag|name=A38|1=《佛国記》:「法顯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餘日,夜皷二時,遇黑风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尔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汉地衆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罗门议言:『坐載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爲一人令我等危嶮。』法顯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殺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于時天多连陰,海师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尽,取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险难,憂懼积日,忽得至此岸,见蔾藿依然,知是汉地。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歸,令法顯译语问之。法顯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晉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文中的广州是指辖有八个郡的广州刺史部,在「知是汉地」的前提下,仍然认为「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可证东晉時汉地的南部已包含珠三角地区}};從东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区{{refTag|name=A30|1=《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延祐七年十一月,从通政院官请,诏[[腹裏]]、江南汉地站赤,依旧制,命各路达鲁花赤总管提调,州县官勿得预。}};位于西边的陕西{{refTag|name=A22|1=《太平广記·卷八十九》鳩摩罗什...什初在龜茲,從卑摩罗叉律师受律。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云:「汉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從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四川省地区{{refTag|name=A27|1=旧《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以城降,为牛僧孺所沮,终失维州,奏论之曰:「...维州据高山绝頂,三面临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隴尽沒,此州獨存。...」}}{{refTag|name=A33|1=《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留正》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refTag|name=A29|1=《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廉希宪》初分汉地为十道,乃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希宪为宣抚使。}}則組成汉族地区的西部,与藏地东部的[[安多地区|安多]]、[[康区|康]]接壤。汉地的概念与范围大致维持了千餘年不變,面积大于藏地,直至清朝。
根据汉族传统,汉地内部可分为豫、荊、冀、青、兗、徐、揚、梁、雍九个分区。
根据汉族传统,汉地内部可分为豫、荊、冀、青、兗、徐、揚、梁、雍九个分区。


=== 清朝至民国 ===
=== 清朝至民国 ===
[[File:China Proper.jpg|缩略图||230px|1875年時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台湾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郑]]而并入成为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战争]]后台湾獨立设省,1895年因[[马关條约]]割让給日本。]]
[[File:China Proper.jpg|thumb|right|230px|1875年時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台湾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郑]]而并入成为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战争]]后台湾獨立设省,1895年因[[马关條约]]割让給日本。]]
{{Main|清朝行政区划|省 (清朝)}}
{{Main|清朝行政区划|省 (清朝)}}
在滿族清朝的统治時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东北地区)活动{{refTag|name=A32|1={{Cite web||title=浅谈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accessdate=|||}}}},[[医巫闾山|北镇]]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汉地,并禁止及限制汉族移民进入,而其餘汉族地区則組成汉地十八省,或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地区(大约为[[明长城]]以南,指[[关内]]){{noteTag|name=n|1=1644年后,清廷将原[[明朝]]的[[湖广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因此形成18个[[省 (清朝)|省份]],而汉族的遼东地区被劃入滿洲。[[台湾]]在[[康熙]]年间劃歸[[福建]]管辖。这十八个省份大体上维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洲]]、[[新疆]]、内外[[蒙古]]、[[青海]]及[[西藏]]等其它区域。}},汉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條边。
在滿族清朝的统治時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东北地区)活动{{refTag|name=A32|1={{Cite web||title=浅谈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accessdate=|||}}}},[[医巫闾山|北镇]]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汉地,并禁止及限制汉族移民进入,而其餘汉族地区則組成汉地十八省,或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地区(大约为[[明长城]]以南,指[[关内]]){{noteTag|name=n|1=1644年后,清廷将原[[明朝]]的[[湖广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因此形成18个[[省 (清朝)|省份]],而汉族的遼东地区被劃入滿洲。[[台湾]]在[[康熙]]年间劃歸[[福建]]管辖。这十八个省份大体上维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洲]]、[[新疆]]、内外[[蒙古]]、[[青海]]及[[西藏]]等其它区域。}},汉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條边。
第78行: 第78行:
随着[[清朝]][[嘉道中衰|国勢日衰]],加上各种天災人禍如[[丁戊奇荒]]、[[太平天国]]等,[[内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现如「[[闯关东]]」、「[[走西口]]」、「[[海外华人|下南洋]]」的现象。于是[[东三省]]、[[内蒙古]]、[[马来群岛|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別是在接鄰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曾經的汉族地区,重新恢复了汉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东北全区以汉族为多数的族群人口组成。
随着[[清朝]][[嘉道中衰|国勢日衰]],加上各种天災人禍如[[丁戊奇荒]]、[[太平天国]]等,[[内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现如「[[闯关东]]」、「[[走西口]]」、「[[海外华人|下南洋]]」的现象。于是[[东三省]]、[[内蒙古]]、[[马来群岛|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別是在接鄰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曾經的汉族地区,重新恢复了汉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东北全区以汉族为多数的族群人口组成。


清朝末年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东北地区]]、[[新疆]]等不属于清朝汉地十八省的区域设立省县,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汉族原住民建立[[燕国]]<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旧名“奉天”出自《尚书·泰誓》-中新网 |url=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4-21/6086963.s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中国新闻网 |||}}</ref>及传统居住之范围<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红色文化印记--党史频道-人民网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327/c85037-31650936.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人民网}}</ref>。而在[[民国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清朝末年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东北地区]]、[[新疆]]等不属于清朝汉地十八省的区域设立省县,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汉族原住民建立[[燕国]]<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旧名“奉天”出自《尚书·泰誓》-中新网 |url=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4-21/6086963.s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中国新闻网 }}</ref>及传统居住之范围<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红色文化印记--党史频道-人民网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327/c85037-31650936.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人民网}}</ref>。而在[[民国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 现代 ===
=== 现代 ===
第219行: 第219行:
{{岳镇海渎祭祀}}
{{岳镇海渎祭祀}}


[[Category:汉族| ]]
[[Category:汉地| ]]
[[Category:汉地| ]]
[[Category:汉族| ]]
[[Category:中国地名| ]]
[[Category:中国地名| ]]
[[Category:中国区域地理]]
[[Category:中国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