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Card: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替换{{reflist}}模板参数、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38行: 第38行:
=== 设计 ===
=== 设计 ===
[[File:Apple Macintosh SE-30 (1989).jpg|缩略图|Apple Macintosh SE/30是运行HyperCard程式的电脑其中之一<ref>{{Citation|title= Apple Macintosh SE/30||date= 2011-01-07|access-date= 2015-11-16|first= Jeff Keyzer from Austin, TX|last= USA|||}}</ref>。]]
[[File:Apple Macintosh SE-30 (1989).jpg|缩略图|Apple Macintosh SE/30是运行HyperCard程式的电脑其中之一<ref>{{Citation|title= Apple Macintosh SE/30||date= 2011-01-07|access-date= 2015-11-16|first= Jeff Keyzer from Austin, TX|last= USA|||}}</ref>。]]
HyperCard的设计概念源于“一『疊』虚擬『卡片』”。卡片中包含数据,每张卡片中有几件互动物件,包括文字框,复选框(checkbox),按鈕和其它的常见图形介面元素。用户通过内建的导航系统、强大的搜索功能或是自己写的脚本去翻动一张张卡片,实现对整疊卡片的“浏览”<ref name= info>[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jAEAAAAMBAJ&pg=PT60 "A Hypercard Primer"] , ''InfoWorld'', November 6, 1989, p. S3 (sidebar)</ref>。
HyperCard的设计概念源于“一『疊』虚擬『卡片』”。卡片中包含数据,每张卡片中有几件互动物件,包括文字框,复选框(checkbox),按鈕和其它的常见图形介面元素。用户通过内建的导航系统、强大的搜索功能或是自己写的脚本去翻动一张张卡片,实现对整疊卡片的“浏览”<ref name= info>"A Hypercard Primer" , ''InfoWorld'', November 6, 1989, p. S3 (sidebar)</ref>。


用户可以新建一疊卡片,也可以向现有的一疊增添新卡片。HyperCard的互动排版引擎可让用户以简单的拖拽操作为卡片添加图形介面元素。此外,HyperCard还包括被称作“背景”(Background)的卡片模板。创建新卡片时可以将这些背景卡片中的物件一次性全部拷贝到新卡片中,如此,便可方便地创建一疊拥有共同版式和功能的卡片。这套排版引擎在概念上与当年多数[[快速应用程式开发]]环境(例如[[Borland Delphi]]、 [[Visual Basic]]以及[[Visual Studio]])中的“form”类似。
用户可以新建一疊卡片,也可以向现有的一疊增添新卡片。HyperCard的互动排版引擎可让用户以简单的拖拽操作为卡片添加图形介面元素。此外,HyperCard还包括被称作“背景”(Background)的卡片模板。创建新卡片时可以将这些背景卡片中的物件一次性全部拷贝到新卡片中,如此,便可方便地创建一疊拥有共同版式和功能的卡片。这套排版引擎在概念上与当年多数[[快速应用程式开发]]环境(例如[[Borland Delphi]]、 [[Visual Basic]]以及[[Visual Studio]])中的“form”类似。
第57行: 第57行:


== 影响 ==
== 影响 ==
透过对[[罗伯特·卡里奥]](协助[[提姆·柏内茲-李]]开发第一个网頁浏览器)的影响,HyperCard在1990年底影响了全球资讯网的发展<ref>{{Cite web |url=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People.html |title=People involved in the WorldWideWeb project |accessdate=2017-11-18 |||}}</ref>。儘管HyperCard堆疊并沒有在[[互联网]]上运行,到1988年,至少有300个堆疊可以从商用[[CompuServe]]网絡(尚未连接到官方互联网)上公开下载,系统可以将使用者电脑上的电话号碼连接在一起并使其能够在沒有数据机的情況下撥号<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5z4EAAAAMBAJ&pg=RA1-PA37&lpg=RA1-PA37&dq=%22hypercard%22+compuserve&source=bl&ots=fsqeERAlfZ&sig=yf24VC_xecD0MXWZ5Y8PVVonHqk&hl=en&sa=X&ved=0CCgQ6AEwAmoVChMI46vgionxxwIVwSuICh2I_gpg#v=onepage&q=%22hypercard%22%20compuserve&f=false HyperCard:The First Eight Months] , InfoWorld, 11 Apr 1988, page 37</ref>。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全球资讯网一样,它确实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大脑的基于关联或链接的资讯浏览体验,儘管不是透过TCP/IP协议进行远端操作。像全球资讯网一样,它也允许连接许多不同类型的媒体。
透过对[[罗伯特·卡里奥]](协助[[提姆·柏内茲-李]]开发第一个网頁浏览器)的影响,HyperCard在1990年底影响了全球资讯网的发展<ref>{{Cite web |url=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People.html |title=People involved in the WorldWideWeb project |accessdate=2017-11-18 |||}}</ref>。儘管HyperCard堆疊并沒有在[[互联网]]上运行,到1988年,至少有300个堆疊可以从商用[[CompuServe]]网絡(尚未连接到官方互联网)上公开下载,系统可以将使用者电脑上的电话号碼连接在一起并使其能够在沒有数据机的情況下撥号<ref>HyperCard:The First Eight Months , InfoWorld, 11 Apr 1988, page 37</ref>。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全球资讯网一样,它确实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大脑的基于关联或链接的资讯浏览体验,儘管不是透过TCP/IP协议进行远端操作。像全球资讯网一样,它也允许连接许多不同类型的媒体。


== 类似系统 ==
== 类似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