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更改已重定向的分类 台灣語言臺灣語言(原分类名经繁简转换))
无编辑摘要
第62行: 第62行:
[[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ref name="hou241">《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41頁</ref>
[[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ref name="hou241">《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41頁</ref>
# [[闽东语]](闽东方言):1987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东区,<ref name="dongnan">《[[中国语言地图集]]》,B8 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ref><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东]]地区,分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ref name="hou241"/>[[浙江|浙]]南地区通行的[[蛮讲]]受到[[吴语]][[甌江片]]很深刻的影响,归属存在争议,《现代汉语方言概论》、<ref name="hou68">《现代汉语方言概论》,68頁</ref>《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其划属闽东语之下。<ref name="minyu">《中国语言地图集》,B12 闽语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ref>
# [[闽东语]](闽东方言):1987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东区,<ref name="dongnan">《[[中国语言地图集]]》,B8 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ref><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东]]地区,分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ref name="hou241"/>[[浙江|浙]]南地区通行的[[蛮讲]]受到[[吴语]][[甌江片]]很深刻的影响,归属存在争议,《现代汉语方言概论》、<ref name="hou68">《现代汉语方言概论》,68頁</ref>《中国语言地图集》都将其划属闽东语之下。<ref name="minyu">《中国语言地图集》,B12 闽语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ref>
# [[闽南语]](闽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南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南、[[浙江|浙]]南、[[粵东]]及[[台湾]],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片,分别以[[厦门话]]、[[龙岩话]]、[[漳州话]]、[[泉州话]]为代表。浙江南部通行的闽南语属北片,近于泉州话;台湾通行的[[台湾]]混合有泉州话和漳州话的特色,属东片近于廈门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属南片,近于漳州话。<ref name="hou241"/>《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划分方法与《现代汉语方言概论》差异较大,将闽南三地、浙南和台湾的闽南语统称[[泉漳片]],潮汕地区的闽南语统称[[潮汕片]],又将通行于[[三明市]][[大田县]]的[[大田片|大田闽语]]划归闽南语之下,称为大田片。<ref name="minyu"/>
# [[闽南语]](闽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南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南、[[浙江|浙]]南、[[粵东]]及[[台湾]],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片,分别以[[厦门话]]、[[龙岩话]]、[[漳州话]]、[[泉州话]]为代表。浙江南部通行的闽南语属北片,近于泉州话;台湾通行的[[台湾闽南语]]混合有泉州话和漳州话的特色,属东片近于廈门话。潮汕地区的潮汕话属南片,近于漳州话。<ref name="hou241"/>《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划分方法与《现代汉语方言概论》差异较大,将闽南三地、浙南和台湾的闽南语统称[[泉漳片]],潮汕地区的闽南语统称[[潮汕片]],又将通行于[[三明市]][[大田县]]的[[大田片|大田闽语]]划归闽南语之下,称为大田片。<ref name="minyu"/>
# [[闽北语]](闽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北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北]]地区,分为东南片和西北片,东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西北片以[[建阳话]]为代表。<ref name="hou241"/>
# [[闽北语]](闽北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北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闽北]]地区,分为东南片和西北片,东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西北片以[[建阳话]]为代表。<ref name="hou241"/>
# [[闽中语]](闽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中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三明市|三明市区]]、[[永安市|永安]]和[[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可分为南片(永安)、北片(沙县)两个方言片。<ref name="hou241"/>
# [[闽中语]](闽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称之为闽语大区的闽中区,<ref name="minyu"/>通行于[[三明市|三明市区]]、[[永安市|永安]]和[[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可分为南片(永安)、北片(沙县)两个方言片。<ref name="hou241"/>
第360行: 第360行:
=== 台湾 ===
=== 台湾 ===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高山族]]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本岛及[[澎湖]]的闽南语方言族群主要使用[[泉漳片|闽南语泉漳片]],迄今仍为台湾第一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语<ref>[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Languages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ref>。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高山族]]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本岛及[[澎湖]]的闽南语方言族群主要使用[[泉漳片|闽南语泉漳片]],迄今仍为台湾第一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语<ref>[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Languages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ref>。
由于地域与中国大陆区隔且曾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与[[现代标準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为[[瓦斯]](Gas)从日文发音“{{lang|ja|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nihongo|'''“欧都邁”'''|オートバイ|romaji=Ōtobai|lead=yes}}等,而闽南语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为了区隔此不同也有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湾]]。
由于地域与中国大陆区隔且曾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与[[现代标準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为[[瓦斯]](Gas)从日文发音“{{lang|ja|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nihongo|'''“欧都邁”'''|オートバイ|romaji=Ōtobai|lead=yes}}等,而闽南语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为了区隔此不同也有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湾闽南语]]。


=== 香港 ===
=== 香港 ===
第399行: 第399行: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明]][[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明]][[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厦门、福州、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白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平话字|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厦门、福州、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白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平话字|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闽南语|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廈门话著作《廈门音系》、周辨民的廈门话著作《廈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廈门话著作《廈门音系》、周辨民的廈门话著作《廈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