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明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鬚 → 须 (2), 歲 → 岁, 溫 → 温 (4), 趙 → 赵 (3), 勢 → 势, 誅 → 诛, 辭 → 辞, 謀 → 谋 (4), 憑 → 凭, 鑑 → 鉴 (4), 徵 → 征 (4), 遙 → 遥, 隱 → 隐, 辯 → 辩, 勸 → 劝)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2行: 第2行:
|图像=
|图像=
|名称=晉明帝
|名称=晉明帝
|姓名=司
|姓名=司
|庙号=祖(一作宗){{NoteTag|《晉·明帝写“庙号肃”,《晉·王导传》亦晉成帝:“昔我中宗(晉元帝庙号)、祖(晉明帝庙号)之基中”,《宋》、徐广《晉》同,佚文亦言“肃祖遺詔云云;然而《治通·卷九十二》及《建康实录·卷第六》皆题为“肃宗明皇帝”,何法盛《晉中兴书》同,佚文亦云“肃宗,中宗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太子中庶子。|name="庙号"}}
|庙号=祖(一作宗){{NoteTag|《晉·明帝寫「廟號肅」,《晉·王導傳》亦晉成帝:「昔我中宗(晉元帝廟號)、祖(晉明帝廟號)之基中」,《宋》、徐《晉》同,佚文亦言「肅祖遺詔云云;然而《治通·卷九十二》及《建康實錄·卷第六》皆題為「肅宗明皇帝」,何法盛《晉中興書》同,佚文亦云「肅宗,中宗子也」「肅宗欲使庾亮書監」「肅宗之在東宮,孔演太子中庶子。|name="庙号"}}
|谥号=明皇帝
|谥号=明皇帝
|陵墓=武平陵
|陵墓=武平陵
第14行: 第14行:
}}
}}


'''晉明帝司紹'''({{bd|299年||325年|10月18日|catIdx=S司}}),字'''道畿''',[[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子。母是[[豫章郡君|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平定了[[王敦之]]。
'''晉明帝司紹'''({{bd|299年||325年|10月18日|catIdx=S司}}),字'''道畿''',[[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子。母是[[豫章郡君|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平定了[[王敦之]]。


== 生平 ==
== 生平 ==
紹自小聰慧,故此特受父睿所寵后于[[永嘉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一同移[[建]](改建康,今[[江]][[南京市]])。[[建兴 (西晋)|建]]元年(313年),司睿升任左丞相,拜司为东中郎守[[广陵]]。316年,[[晉愍帝]]所在的[[安]]被[[前]]攻陷,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有鉴于此,317年,司晉王,建元[[建武 (东晋)|建武]],立司晉王太子。318年,司睿即位称帝,改元[[大兴 (东晋)|太]],司紹被立皇太子。
紹自小聰慧,故此特受父睿所寵後於[[永嘉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一同移[[建]](改建康,今[[江]][[南京市]])。[[建兴 (西晋)|建]]元年(313年),司睿升任左丞相,拜司為東中郎守[[陵]]。316年,[[晉愍帝]]所在的[[安]]被[[前]]攻陷,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有鉴于此,317年,司晉王,建元[[建武 (东晋)|建武]],立司晉王太子。318年,司睿即位称帝,改元[[大兴 (东晋)|太]],司紹被立皇太子。


[[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生[[王敦之]],[[大将军 (东亚)|大将军]][[王敦]]攻建康[[石城]],晉元帝派[[王]]等人攻石城但都被王敦击败,司是打算率领将王敦決一死,即发时因遭[[太子中庶子]][[嶠]]阻而沒有行。随后王敦自任丞相掌握朝政,紹勇而有,而且朝野中亦有很高名望,是打算誣陷他不孝而掉,但因嶠等大臣支持司紹,王敦也不能掉司紹。
[[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生[[王敦之]],[[大将军 (东亚)|大將軍]][[王敦]]攻建康[[石城]],晉元帝派[[王]]等人攻石城但都被王敦擊敗,司是打算率領將王敦決一死,即發時因遭[[太子中庶子]][[嶠]]阻而沒有行。隨後王敦自任丞相掌握朝政,紹勇而有,而且朝野中亦有很高名望,是打算誣陷他不孝而掉,但因嶠等大臣支持司紹,王敦也不能掉司紹。


晉元帝因王敦之而憂憤成疾,于当年閏十一月己丑日(323年1月3日)病逝,司紹在次日位,为晉明帝,由[[司空]]王导辅政。
晉元帝因王敦之而憂憤成疾,於當年閏十一月己丑日(323年1月3日)病逝,司紹在次日位,为晉明帝,由[[司空]]王導輔政。


王敦虽于[[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太宁 (东晋)|太]]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召自己入朝,晉明帝是以手詔召王敦。同年,[[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是回京告其父[[王舒]],王舒一同告晉明帝,得以早作防
王敦雖於[[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控朝廷,但因為圖謀篡位,[[太宁 (东晋)|太]]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召自己入朝,晉明帝是以手詔召王敦。同年,[[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圖謀是回京告其父[[王舒]],王舒一同告晉明帝,得以早作防


次年,晉明帝既心知王敦意骑马微服去察王敦[[于湖]]的地,但遭到发现派五名兵追捕。晉明帝逃走,用水浸濕所骑马匹的粪便来使其降温,又拿出七鞭交給路旁食物的婆婆,要她出示給追兵。晉明帝走不久,追兵就到,并询问婆婆,婆婆是取出七鞭,并称那人已走得很们顾玩七鞭而在那裏停留了很久,而且见马糞已冷,以追不及了,是都沒有再追,晉明帝因此成功逃脫。
次年,晉明帝既心知王敦意騎馬微服去察王敦[[于湖]]的地,但遭到發現派五名兵追捕。晉明帝逃走,用水浸濕所騎馬匹的粪便来使其降温,又拿出七鞭交給路旁食物的婆婆,要她出示給追兵。晉明帝走不久,追兵就到,並詢問婆婆,婆婆是取出七鞭,並稱那人已走得很們顧玩七鞭而在那裏停留了很久,而且見馬糞已冷,以追不及了,是都沒有再追,晉明帝因此成功逃脫。


,晉明帝积极[[建康]]的防,最终于当年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王敦之乱后,晉明帝下令不再王敦一,又分以[[詹]][[江州]]刺史、[[遐]][[徐州 (古代)|徐州]]刺史、[[陶侃]][[荊州]]刺史、王舒[[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NoteTag|[[王敦]]以[[王邃]]徐州刺史、王舒荊州刺史、王彬江州刺史。湘州在[[司马承 (谯王)|司承]]被杀后不明,王舒前任刺史顗不知何上任。}}。
,晉明帝積極[[建康]]的防,最終於當年成功擊敗王敦派來進攻的軍隊,平定了王敦之。王敦之亂後,晉明帝下令不再王敦一,又分以[[詹]][[江州]]刺史、[[遐]][[徐州 (古代)|徐州]]刺史、[[陶侃]][[荊州]]刺史、王舒[[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領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NoteTag|[[王敦]]以[[王邃]]徐州刺史、王舒荊州刺史、王彬江州刺史。湘州在[[司马承 (谯王)|司承]]被殺後不明,王舒前任刺史顗不知何上任。}}。


[[太宁 (东晋)|太]]三年閏八月戊子(325年10月18日),司紹病逝于东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庙号]]'''[[祖]]'''{{NoteTag|name=庙号}}。
[[太宁 (东晋)|太]]三年閏八月戊子(325年10月18日),司紹病逝於東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廟號]]'''[[祖]]'''{{NoteTag|name=庙号}}。


== 性格特 ==
== 性格特 ==
* 司紹年少聰明,小候便曾经与阳与长安孰近问题作出不同答案的争辩聰明有机断,精事理,是能让国王敦之局回平定。
* 司紹年少聰明,小候便曾經與陽與長安孰近問題作出不同答案的爭辯聰明有機斷,精事理,是能讓國王敦之局回平定。
* 司紹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敬重人,素好文当时如王、[[庾亮]]、嶠、[[桓彝]]、[[阮放]]等名臣都待他。而因他,善安撫士,是任太子时东宫聚集很多人,亦得近各人心。
* 司紹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敬重人,素好文當時如王、[[庾亮]]、嶠、[[桓彝]]、[[阮放]]等名臣都待他。而因他,善安撫士,是任太子時東宮聚集很多人,亦得近各人心。


== 軼事 ==
== 軼事 ==
* 司紹任太子,想修建池苑楼台,但元帝不。司是命手下的武士在一晚之修好太子西池。<ref>《世·豪爽》</ref>
* 司紹任太子,想修建池苑樓臺,但元帝不。司是命手下的武士在一晚之修好太子西池。<ref>《世·豪爽》</ref>
* 司紹有寵妃[[宋禕]],褘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绿珠]]之女弟子,不久司紹病篤,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宋褘被送給吏部尚书[[阮孚]]。<ref>[[沈]]《[[俗]]》</ref>
* 司紹有寵妃[[宋禕]],褘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珠]]之女弟子,不久司紹病篤,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宋褘被送給吏部尚书[[阮孚]]。<ref>[[沈]]《[[俗]]》</ref>
* 司紹在位,曾晉室得天下的事。[[王]]是告他[[司懿]]发动[[高平陵之]]除[[曹爽]],立[[蒋济]]等自己同心的大臣;又道曹髦被[[司昭]]信[[賈充]]所命的[[成]]弒一事。司紹聽面龐伏在牀上,说:“若真的像你所,晉室祚又怎能够长远!”<ref>《晉·宣帝》及《[[世]]·尤悔篇》</ref>
* 司紹在位,曾晉室得天下的事。[[王]]是告他[[司懿]]發動[[高平陵之]]除[[曹爽]],立[[蔣濟]]等自己同心的大臣;又道曹髦被[[司昭]]信[[賈充]]所命的[[成]]弒一事。司紹聽面龐伏在牀上,說:「若真的像你所,晉室祚又怎能夠長遠!」<ref>《晉·宣帝》及《[[世]]·尤悔篇》</ref>


== 评价 ==
== 評價 ==
* 唐朝[[房玄齡]]《[[晉]]》的[[史臣]]曰”评论说:“维揚作宇,凭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敵,不得不推誠相,以戎麾。万计,兵倍王室,其利而心者,[[周公]]其人也。威外假,嫌隙内兴,[[王敦|彼]]有[[荊州|流之]],此无强籓之援。商逢九止八音,明皇(案:晉明帝)负图在茲日。运龙掌握,起天旆江靡,燎其餘燼,有若秋原。去縗絰而踐戎,斬鯨鯢而拜闕。削威,州分江,覆不踐,貽厥孙谋。其七十餘年,罹[[桓玄|敬道]]之害。或曰:『亡在,非止上流。』豈制不殊,而弘之者也。
* 唐朝[[房玄齡]]《[[晉]]》的[[史臣]]曰」評論說:「維揚作宇,憑帶洪流,楚江恆戰,方城敵,不得不推誠相,以戎麾。萬計,兵倍王室,其利而心者,[[周公]]其人也。威外假,嫌隙內興,[[王敦|彼]]有[[荊州|流之]],此無強籓之援。商逢九止八音,明皇(案:晉明帝)負圖在茲日。運龍掌握,起天旆江靡,燎其餘燼,有若秋原。去縗絰而踐戎,斬鯨鯢而拜闕。削威,州分江,覆不踐,貽厥孫謀。其七十餘年,罹[[桓玄|敬道]]之害。或曰:『亡在,非止上流。』豈制不殊,而弘之者也。
* 唐朝某[[公子]]{{NoteTag|者李怀疑此公子指[[唐太宗]],则认为就是太宗无误,不是登基前的秦王[[李世民]]虞世南的对话纪录繡,〈读敦煌P2636《帝王略论》文札记〉,《论史传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唐)虞世南撰、译注,《帝王略》(北京:中华书局,2008)卷一}}[[虞世南]]的对话:“公子曰:『晉自元帝已下,何为贤主?』先生曰:『晉自都江左,臣擅命,(天子)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才矜地,志怀鼎,非明帝之雄,王之忠誠,晉祚其移他族矣。若使[[寿命|降年]]永久,佐任群,因洛、澗之遺黎,乘[[前|]]、[[后赵|石]]之衰兴复中原,不难图也。』<ref>《唐文拾遺》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 撰、 ,《帝王略》(北京:中华书局,2008)</ref>
* 唐朝某[[公子]]{{NoteTag|者李疑此公子指[[唐太宗]],則認為就是太宗無誤,不是登基前的秦王[[李世民]]虞世南的對話紀錄繡,〈读敦煌P2636《帝王略论》文札记〉,《论史传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唐)虞世南撰、譯註,《帝王略》(北京:中華書局,2008)卷一}}[[虞世南]]的對話:「公子曰:『晉自元帝已下,何為賢主?』先生曰:『晉自都江左,臣擅命,(天子)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才矜地,志鼎,非明帝之雄,王之忠誠,晉祚其移他族矣。若使[[命|降年]]永久,佐任群,因洛、澗之遺黎,乘[[前|]]、[[後趙|石]]之衰興復中原,不難圖也。』<ref>《唐文拾遺》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 撰、 ,《帝王略》(北京:中華書局,2008)</ref>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晉元帝|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晉元帝|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 学术 ==
== 學術 ==
因王敦曾称呼晋明帝为:“[[鲜卑]]奴”,须为西部卑人常有特,[[寅恪]]认为其母出身燕[[代郡|代]],此地多有卑人,晉明帝可能因此有[[卑]]血
因王敦曾称呼晋明帝为:「[[鲜卑]]奴」,鬚為西部卑人常有特,[[寅恪]]認為其母出身燕[[代郡|代]],此地多有卑人,晉明帝可能因此有[[卑]]血


== 各家所的晉明帝庙号 ==
== 各家所的晉明帝廟號 ==
=== 祖 ===
=== 祖 ===
* “庙号肃”(房玄齡《晉·明帝》)、昔我中宗(晉元帝庙号)、祖(晉明帝庙号)之基中”(《晉·王导传晉成帝曰)
* 「廟號肅」(房玄齡《晉·明帝》)、昔我中宗(晉元帝廟號)、祖(晉明帝廟號)之基中」(《晉·王導傳晉成帝曰)
* 惟中宗元皇帝、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宋·志三》成帝告先帝后曰)、““晉景帝之世祖,祖之孝武,皆傍尊也”“晉世祖宗祠宗、烈宗、”(《宋·志四》賁、孙缅议)、祖明皇帝:明明祖,闡弘帝胙云云(《宋·志二》)
* 惟中宗元皇帝、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靈」(《宋·志三》成帝告先帝后曰)、「「晉景帝之世祖,祖之孝武,皆傍尊也」「晉世祖宗祠宗、烈宗、」(《宋·志四》賁、孫緬議)、祖明皇帝:明明祖,闡弘帝胙云云(《宋·志二》)
* “肃祖遺詔云云(《世·容止》注引徐广《晉》)
* 「肅祖遺詔云云(《世·容止》注引徐《晉》)
* 中宗元皇及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欽其德,友而敬焉。及中宗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隐迹剡山,以避”(《高僧》卷4)
* 中宗元皇及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規並欽其德,友而敬焉。及中宗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隱跡剡山,以避」(《高僧》卷4)
* 成帝以太三年閏八月己丑即位,上明帝尊謚,”(府元》卷29)
* 成帝以太三年閏八月己丑即位,上明帝尊謚,」(府元》卷29)


=== 宗 ===
=== 宗 ===
* “肃宗明皇帝”(治通》卷92、卷93)
* 「肅宗明皇帝」(治通》卷92、卷93)
* “肃”(治通》卷4、《治通》卷9)
* 「肅」(治通》卷4、《治通》卷9)
* “肃宗明皇帝”(《建康实录》卷6)
* 「肅宗明皇帝」(《建康實錄》卷6)
* “肃宗,中宗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太子中庶子”(《太平御》卷148、卷220、卷245引何法盛《晉中兴书》)
* 「肅宗,中宗子也「肅宗欲使庾亮書監」「肅宗之在東宮,孔演太子中庶子」(《太平御》卷148、卷220、卷245引何法盛《晉中興書》)
* 晉代祖宗孝宗、宗、烈宗、宗,是晉帝之伯”(《通典》卷47注左丞孙缅议
* 晉代祖宗孝宗、宗、烈宗、宗,是晉帝之伯」(《通典》卷47注左丞孫緬議


== 家世 ==
== 家世 ==
第71行: 第71行: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ffC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ffC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ffff;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ffff;
|1='''宗明皇帝司紹'''
|1='''宗明皇帝司紹'''
|2='''父:''' 中宗元皇帝[[晉元帝|司马睿]]
|2='''父:''' 中宗元皇帝[[晉元帝|司马睿]]
|3='''母:'''[[豫章郡君|豫章君]]荀氏
|3='''母:'''[[豫章郡君|豫章君]]荀氏
|4='''祖父:'''琅邪恭王[[司覲]]
|4='''祖父:'''琅邪恭王[[司覲]]
|5='''祖母:'''琅邪恭王妃[[夏侯光姬]]
|5='''祖母:'''琅邪恭王妃[[夏侯光姬]]
|6=
|6=
第108行: 第108行:


=== 子女 ===
=== 子女 ===
* [[司马衍]],太三年立太子,后为晋成帝。
* [[司马衍]],太三年立太子,後為晋成帝。
* [[司马岳]],初封王,徙琅琊王,晉成帝死被立晋康帝。
* [[司马岳]],初封王,徙琅琊王,晉成帝死被立晋康帝。
* [[司马兴男|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嫁[[桓]]。
* [[司马兴男|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嫁[[桓]]。
* [[庐陵公主]][[司马南弟]],嫁[[惔]]。
* [[庐陵公主]][[司马南弟]],嫁[[惔]]。
* [[南郡悼公主]],嫁[[羊賁]]
* [[南郡悼公主]],嫁[[羊賁]]


== 注 ==
== 注 ==
{{NoteFoot}}
{{NoteFoot}}


第124行: 第124行:
{{-}}
{{-}}
{{Start box}}
{{Start box}}
{{s-hou|[[晉]]||299年||325年}}
{{s-hou|[[晉]]||299年||325年}}
{{S-reg}}
{{S-reg}}
{{s-before|[[晉元帝]]|司睿<br>(父)|rows=2}}
{{s-before|[[晉元帝]]|司睿<br>(父)|rows=2}}
{{s-title|[[晋朝君主列表#.E4.B8.9C.E6.99.8B|晉朝皇帝]]|323年-325年}}
{{s-title|[[晋朝君主列表#.E4.B8.9C.E6.99.8B|晉朝皇帝]]|323年-325年}}
{{s-after|[[晉成帝]]|司衍<br>(子)|rows=2}}
{{s-after|[[晉成帝]]|司衍<br>(子)|rows=2}}
|-
|-
{{s-title|[[中君主列表|中南部君主]]|323年-325年}}
{{s-title|[[中君主列表|中南部君主]]|323年-325年}}
|-
|-
{{End box}}
{{End box}}
第139行: 第139行:
[[Category:晋元帝皇子|1]]
[[Category:晋元帝皇子|1]]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晋]]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晋]]
[[Category:司姓]]
[[Category:司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