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全國 → 全国, 國 → 国 (3), 與 → 与, 軍 → 军, 關 → 关, 義 → 义 (2), 區 → 区 (2), 納 → 纳, 點 → 点, 館 → 馆 (2), 蘭 → 兰, 並 → 并, 護 → 护, 約 → 约, 網 → 网, 單 → 单, 係 → 系)
→‎历史:​我来啦, replaced: 條 → 条, 义大利 → 意大利 (2)
第25行: 第25行:
== 历史 ==
== 历史 ==
{{Wide image|Panorama of Pekin.jpg|1000px|图中间为1879年左右东交民巷东界[[崇文门外大街]],左侧为东交民巷。此时还有民居。}}
{{Wide image|Panorama of Pekin.jpg|1000px|图中间为1879年左右东交民巷东界[[崇文门外大街]],左侧为东交民巷。此时还有民居。}}
[[File:Blick_vom_Hatamên_nach_Norden_auf_die_Kettelerstrasse.jpg|缩略图|左|《[[辛丑约]]》第七款规定:北京的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派兵保护。1900年左右的此处照片,可见,东交民巷的民居已拆除。]]
[[File:Blick_vom_Hatamên_nach_Norden_auf_die_Kettelerstrasse.jpg|缩略图|左|《[[辛丑约]]》第七款规定:北京的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派兵保护。1900年左右的此处照片,可见,东交民巷的民居已拆除。]]
[[元朝]]时,[[大都城]]外,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当时这条胡同有元朝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故得名“江米巷”。[[明朝]]时城牆南移并修建[[棋盘街]],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越南|安南]]、[[蒙古]]、[[朝鲜半岛|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朝]],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元朝]]时,[[大都城]]外,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当时这条胡同有元朝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故得名“江米巷”。[[明朝]]时城牆南移并修建[[棋盘街]],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越南|安南]]、[[蒙古]]、[[朝鲜半岛|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朝]],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大英帝国|英]]、[[法兰西第二帝国|法]]、[[美国|美]]、[[俄罗斯帝国|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淳王[[允祐]]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大利]]、[[大日本帝国|日本]]、美国、[[德意志帝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麵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麵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大英帝国|英]]、[[法兰西第二帝国|法]]、[[美国|美]]、[[俄罗斯帝国|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淳王[[允祐]]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大利]]、[[大日本帝国|日本]]、美国、[[德意志帝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麵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麵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


1900年义和团事变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部、户部、礼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等[[轴心国]][[外交官]]之外,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撤出[[北平]],这块使馆区才移交给[[国民政府]]。
1900年义和团事变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部、户部、礼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等[[轴心国]][[外交官]]之外,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撤出[[北平]],这块使馆区才移交给[[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