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漢字音: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國 → 国 (38), 開 → 开 (9), 學 → 学, 參 → 参 (3), 會 → 会 (2), 長 → 长 (5), 與 → 与 (36), 間 → 间 (2), 處 → 处 (2), 導 → 导, 漢 → 汉 (81), 語 → 语 (37), 陸 → 陆, 條目 → 条目 (3), 主義 → 主义, 雙 → 双 (3), 鄭 → 郑, 魚 → 鱼, 無 → 无 (7), 彈 → 弹, 關 → 关 (11), 歐 → 欧, 監 → 监, 張 → 张, 調 → 调 (15), 應 → 应 (9), 莊 → 庄, 嚴 → 严 (3), 廣 → 广, 見 → 见 (7), 來 → 来 (3), 對 → 对 (17), 發 → 发 (9), 門 → 门, 樣 → 样 (2), 傳 → 传 (3), 詞 → 词 (7), 體 → 体 (8), 類 → 类 (5), 線 → 线, 稱 → 称 (3), 區 → 区 (5), 為 → 为 (32), 於 → 于 (12), 種 → 种 (12), 數 → 数 (…)
(我来啦, replaced: 項 → 项 (2), 幫 → 帮 (3), 規 → 规 (7), 跡 → 迹, 創 → 创 (2), 計 → 计, 結 → 结 (8), 氣 → 气 (6), 連 → 连, 單 → 单 (6), 難 → 难 (2), 係 → 系 (7), 吳 → 吴 (4), 敘 → 叙, 礙 → 碍 (3), 寫 → 写, 銜 → 衔, 題 → 题 (3), 徹 → 彻, 問 → 问 (2))
 
第15行: 第15行:
|}}
|}}
{{汉字}}
{{汉字}}
'''-{zh-hans:朝鲜;zh-hant:韩国}-汉字音''',又称'''-{zh-hans:韩国;zh-hant:朝鲜}-汉字音''',指的是[[韩语]]中[[汉字]]的讀音。它与[[日语]][[音讀]]相似,都是源于汉语音。[[日本汉字音]]因传入時代不同有[[音]]、[[汉音]]、[[唐音]]等之分,{{fact|而韩国汉字音总体上每个汉字只有一个讀音}}。
'''-{zh-hans:朝鲜;zh-hant:韩国}-汉字音''',又称'''-{zh-hans:韩国;zh-hant:朝鲜}-汉字音''',指的是[[韩语]]中[[汉字]]的讀音。它与[[日语]][[音讀]]相似,都是源于汉语音。[[日本汉字音]]因传入時代不同有[[音]]、[[汉音]]、[[唐音]]等之分,{{fact|而韩国汉字音总体上每个汉字只有一个讀音}}。


== 历史和资料 ==
== 历史和资料 ==
[[朝鲜半岛]]与中国直接陆地相,因此一般推测從较早時代起汉字已經不间断的传播到朝鲜。然而[[训民正音]]制(1443年)以前的古代韩语无表音文字,故汉字音的狀況以确知。可以成为推测的线索的有[[吏讀]]、[[乡札]]、[[口訣 (朝鲜语)|口訣]]等借字表記方法(以汉字标記汉字的韩语讀音)。
[[朝鲜半岛]]与中国直接陆地相,因此一般推测從较早時代起汉字已經不间断的传播到朝鲜。然而[[训民正音]]制(1443年)以前的古代韩语无表音文字,故汉字音的狀況以确知。可以成为推测的线索的有[[吏讀]]、[[乡札]]、[[口訣 (朝鲜语)|口訣]]等借字表記方法(以汉字标記汉字的韩语讀音)。


1443年表音文字训民正音被制,韩语也可以以更明确的形式記錄书。15世紀使用的汉字音是《[[东国正韻]]》所定的汉字音(东国正韻式汉字音),此体系并非当時实际使用的汉字音,所以无法直接用以推知当時的实际讀音。
1443年表音文字训民正音被制,韩语也可以以更明确的形式記錄书。15世紀使用的汉字音是《[[东国正韻]]》所定的汉字音(东国正韻式汉字音),此体系并非当時实际使用的汉字音,所以无法直接用以推知当時的实际讀音。
最早出现的关于现实的汉字音的书籍是《[[六祖法宝壇經諺解]]》和《真言勤供三壇施食文諺解》(1496年)。此后以现实的汉字音为汉字注音的做法得到推广。崔世珍所作的汉字教材《训蒙字会》(1527年)也是以现实汉字音注音。
最早出现的关于现实的汉字音的书籍是《[[六祖法宝壇經諺解]]》和《真言勤供三壇施食文諺解》(1496年)。此后以现实的汉字音为汉字注音的做法得到推广。崔世珍所作的汉字教材《训蒙字会》(1527年)也是以现实汉字音注音。


== 韩国汉字音的音韻体系与特徵 ==
== 韩国汉字音的音韻体系与特徵 ==
此处概要述现代韩语汉字音的体系和特徵。
此处概要述现代韩语汉字音的体系和特徵。


=== 初聲 ===
=== 初聲 ===
第40行: 第40行:
!width="70"|擦音
!width="70"|擦音
|-
|-
!rowspan="3"|障<br /><br />音
!rowspan="3"|障<br /><br />音
!平音
!平音
|p {{lang|ko|ᄇ}}
|p {{lang|ko|ᄇ}}
第77行: 第77行:
| colspan="3" |
| colspan="3" |
|}
|}
韩国汉字音的障音初聲几乎皆是平音或激音。硬音初聲只出现于下列三个字中,而且此三字在[[中世韩语]]中也是讀平音而是在现代语中才硬音化的,因此原本韩国汉字音中不存在硬音初聲。
韩国汉字音的障音初聲几乎皆是平音或激音。硬音初聲只出现于下列三个字中,而且此三字在[[中世韩语]]中也是讀平音而是在现代语中才硬音化的,因此原本韩国汉字音中不存在硬音初聲。
* ss(ㅆ):<span lang="Ko" dir="ltr">双</span> ssang(쌍)、<span lang="Ko" dir="ltr">氏</span> ssi(씨)
* ss(ㅆ):<span lang="Ko" dir="ltr">双</span> ssang(쌍)、<span lang="Ko" dir="ltr">氏</span> ssi(씨)
* kk(ㄲ):<span lang="Ko" dir="ltr">喫</span> kkik(끽)
* kk(ㄲ):<span lang="Ko" dir="ltr">喫</span> kkik(끽)
「t、th(ㄷㅌ)」不可与元音i(ㅣ)与半元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合,「s、c、ch(ㅅㅈㅊ)」也不可与半母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合。但是,[[中世韩语]]中此种合是允許出现的。例如「田」的字音曾是「tyen(뎐)」,[[近代韩语]]期顎化为「cyen(젼)」,直至现代韩语變为「cen(전)」。
「t、th(ㄷㅌ)」不可与元音i(ㅣ)与半元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合,「s、c、ch(ㅅㅈㅊ)」也不可与半母音「y-(ㅑㅒㅛㅕㅖㅠ)、w-(ㅘㅙㅝㅞㅟ)、ø(ㅚ)」等合。但是,[[中世韩语]]中此种合是允許出现的。例如「田」的字音曾是「tyen(뎐)」,[[近代韩语]]期顎化为「cyen(젼)」,直至现代韩语變为「cen(전)」。


=== 中声 ===
=== 中声 ===
韩语的中声(元音、半元音以及复元音)有二十一种,其中只有「iai(ㅒ)」一种不在汉字音中出现。
韩语的中声(元音、半元音以及复元音)有二十一种,其中只有「iai(ㅒ)」一种不在汉字音中出现。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nowrap;"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nowrap;"
!元音
!元音
|a {{lang|ko|ᅡ}}
|a {{lang|ko|ᅡ}}
|e {{lang|ko|ᅥ}}
|e {{lang|ko|ᅥ}}
第134行: 第134行:
|}
|}


中聲与初聲、终聲合存在限制,如元音「u(ㅡ)」不可与初聲「m、b、p(ㅁㅂㅍ)」合,否則音變成「wu(ㅜ)」(如「朋」{{Lang|ko|븡}} → {{Lang|ko|붕}} ''bwung''),且后面必定有终聲伴隨。含/w/的中聲除「wa、we(ㅘㅝ)」外不可与终聲合。
中聲与初聲、终聲合存在限制,如元音「u(ㅡ)」不可与初聲「m、b、p(ㅁㅂㅍ)」合,否則音變成「wu(ㅜ)」(如「朋」{{Lang|ko|븡}} → {{Lang|ko|붕}} ''bwung''),且后面必定有终聲伴隨。含/w/的中聲除「wa、we(ㅘㅝ)」外不可与终聲合。


「ㅐ」(ay)和「ㅔ」(ey)在现代韩语中分別发母音{{IPA|/ɛ/}}和{{IPA|/e/}}(近来甚至两者不分),但在中世韩语中发复元音{{IPA|/ai/}}和{{IPA|/əi/}}。例如,「太」的汉字音「{{lang|ko|태}}({{IPA|/tʰɛ/}})」在中世韩语中被推测为 {{IPA|/tʰaj/}},与中国语音 {{IPA|/tʰai/}}相合。之后在近代韩语時期复元音发生元音化,變为现代的讀音。
「ㅐ」(ay)和「ㅔ」(ey)在现代韩语中分別发母音{{IPA|/ɛ/}}和{{IPA|/e/}}(近来甚至两者不分),但在中世韩语中发复元音{{IPA|/ai/}}和{{IPA|/əi/}}。例如,「太」的汉字音「{{lang|ko|태}}({{IPA|/tʰɛ/}})」在中世韩语中被推测为 {{IPA|/tʰaj/}},与中国语音 {{IPA|/tʰai/}}相合。之后在近代韩语時期复元音发生元音化,變为现代的讀音。


=== 终声 ===
=== 终声 ===
第147行: 第147行:
! width="70"|舌根音
! width="70"|舌根音
|-
|-
!障
!障
| align="center"|p {{lang|ko|ᆸ}}
| align="center"|p {{lang|ko|ᆸ}}
| align="center"|《t {{lang|ko|ᆮ}}》
| align="center"|《t {{lang|ko|ᆮ}}》
第163行: 第163行:
|}
|}


终聲与中聲的合也存在制约,例如,终声「p、m(ㅂㅁ)」不可与中声「wo、wu(ㅗㅜ)」合。
终聲与中聲的合也存在制约,例如,终声「p、m(ㅂㅁ)」不可与中声「wo、wu(ㅗㅜ)」合。


=== 音高重音与长元音 ===
=== 音高重音与长元音 ===
中世韩语中存在[[音高重音]],有低调(平声)、高调(去声)和低高调(上声)三种调类,三类皆在汉字音中出现。此重音体系在近代韩语時期消亡。其中低调与高调复合而成的低高调与低调与高调相比音长加倍,故在重音消失后變为长母音而留下痕
中世韩语中存在[[音高重音]],有低调(平声)、高调(去声)和低高调(上声)三种调类,三类皆在汉字音中出现。此重音体系在近代韩语時期消亡。其中低调与高调复合而成的低高调与低调与高调相比音长加倍,故在重音消失后變为长母音而留下痕
* 事 sā(사)[saː]
* 事 sā(사)[saː]


第193行: 第193行:
汉字音「{{lang|ko|몌}}(myey)」、「{{lang|ko|폐}}(pyey)」在北韩为「{{lang|ko|메}}(mey)」、「{{lang|ko|페}}(pey)」,据推断是为与二者的实际发音相符合而改。
汉字音「{{lang|ko|몌}}(myey)」、「{{lang|ko|폐}}(pyey)」在北韩为「{{lang|ko|메}}(mey)」、「{{lang|ko|페}}(pey)」,据推断是为与二者的实际发音相符合而改。


在汉字词中,词首出现「l(ㄹ)」或「n(ㄴ)」時,按南韩定須依所謂「[[头音法則]]」({{朝|谚=두음법칙|罗=dueumbeobchik|link=no}})发生變化。词首的「l(ㄹ)」后接i或半元音y時須改为「ㅇ」(脫落),后接其他音時變为「n(ㄴ)」。词首的「n(ㄴ)」后接/i/或/y/時變为「ㅇ」(脫落)。北韩标準无此定,「ㄹ」、「ㄴ」不发生變化。
在汉字词中,词首出现「l(ㄹ)」或「n(ㄴ)」時,按南韩定須依所謂「[[头音法則]]」({{朝|谚=두음법칙|罗=dueumbeobchik|link=no}})发生變化。词首的「l(ㄹ)」后接i或半元音y時須改为「ㅇ」(脫落),后接其他音時變为「n(ㄴ)」。词首的「n(ㄴ)」后接/i/或/y/時變为「ㅇ」(脫落)。北韩标準无此定,「ㄹ」、「ㄴ」不发生變化。


== 与中古音的对应关 ==
== 与中古音的对应关 ==
此处根据河野六郎(1979)与伊藤智ゆき(2007)概述中国中古音与中世韩语的汉字音的对应关
此处根据河野六郎(1979)与伊藤智ゆき(2007)概述中国中古音与中世韩语的汉字音的对应关


=== 聲母 ===
=== 聲母 ===
第216行: 第216行:
!舌音
!舌音
|端・知 t({{lang|ko|ㄷ}})
|端・知 t({{lang|ko|ㄷ}})
|透・ th({{lang|ko|ㅌ}})
|透・ th({{lang|ko|ㅌ}})
|定・澄 t({{lang|ko|ㄷ}})
|定・澄 t({{lang|ko|ㄷ}})
|泥・娘 n({{lang|ko|ㄴ}})
|泥・娘 n({{lang|ko|ㄴ}})
|-
|-
!唇音
!唇音
|・非 p({{lang|ko|ㅂ}})
|・非 p({{lang|ko|ㅂ}})
|滂・敷 p,ph({{lang|ko|ㅍ}},{{lang|ko|ㅂ}})
|滂・敷 p,ph({{lang|ko|ㅍ}},{{lang|ko|ㅂ}})
| -{并}-・奉 p({{lang|ko|ㅂ}})
| -{并}-・奉 p({{lang|ko|ㅂ}})
第252行: 第252行:
|
|
|
|
|来 l({{lang|ko|ㄹ}}{ [[头音則|→ ㄴ/ㅇ]]})
|来 l({{lang|ko|ㄹ}}{ [[头音則|→ ㄴ/ㅇ]]})
|-
|-
!半齒音
!半齒音
第261行: 第261行:
|}
|}


中古音的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分为三組:全清(不送清音)、次清(送清音)与全濁(濁音),存在送/不送的对立与清濁对立。韩语存在送/不送(平音/激音)的对立,但不存在清濁对立。早期的諺文文獻使用双字母「并书」的方式标注汉字词中的全濁聲母(如群母拼 {{Lang|ko|ㄲ}}),现代正字法中已廢除,改而用以拼硬音聲母。
中古音的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分为三組:全清(不送清音)、次清(送清音)与全濁(濁音),存在送/不送的对立与清濁对立。韩语存在送/不送(平音/激音)的对立,但不存在清濁对立。早期的諺文文獻使用双字母「并书」的方式标注汉字词中的全濁聲母(如群母拼 {{Lang|ko|ㄲ}}),现代正字法中已廢除,改而用以拼硬音聲母。


总体而言,激音对应于次清,平音对应于全清和全濁。此对应关不并严格,存在下列不則情況:
总体而言,激音对应于次清,平音对应于全清和全濁。此对应关不并严格,存在下列不則情況:
* 见母、溪母有時为「ㅎ(h)」初聲。
* 见母、溪母有時为「ㅎ(h)」初聲。
** 革 혁 ''hyek''〔见母〕,恢 회 ''hwoy''〔溪母〕。
** 革 혁 ''hyek''〔见母〕,恢 회 ''hwoy''〔溪母〕。
第271行: 第271行:
** 弹 탄 ''than''〔定母〕,治 치 ''chi''〔澄母〕
** 弹 탄 ''than''〔定母〕,治 치 ''chi''〔澄母〕
* 次清音中,原則上重唇音滂母为「ㅍ(ph)」,轻唇音敷母为「p(ㅂ)」。
* 次清音中,原則上重唇音滂母为「ㅍ(ph)」,轻唇音敷母为「p(ㅂ)」。
* 唇音与齒音隨韻母變化会出现不則情況。例如,韻母为「아(a)」、「예(yay)」、「요(yo)」、「일(il)」時,全清(母、非母)、全濁(并母、奉母)原則上出现为「ㅍ(ph)」,相反,韻母为「악(ak)」時,次清(滂母、敷母)原則的出现为「ㅂ(p)」。
* 唇音与齒音隨韻母變化会出现不則情況。例如,韻母为「아(a)」、「예(yay)」、「요(yo)」、「일(il)」時,全清(母、非母)、全濁(并母、奉母)原則上出现为「ㅍ(ph)」,相反,韻母为「악(ak)」時,次清(滂母、敷母)原則的出现为「ㅂ(p)」。
** 波 파 ''pha''〔母〕,廢 폐 ''phyey''〔非母〕
** 波 파 ''pha''〔母〕,廢 폐 ''phyey''〔非母〕
** 弊 폐 ''phyey''〔并母〕,乏 핍 ''phip''〔奉母〕
** 弊 폐 ''phyey''〔并母〕,乏 핍 ''phip''〔奉母〕
** 拍 박 ''pak''
** 拍 박 ''pak''
第358行: 第358行:
|-
|-
| rowspan="2" |咸攝
| rowspan="2" |咸攝
| colspan="2" |覃韻・談韻・咸韻・
| colspan="2" |覃韻・談韻・咸韻・
|am({{lang|ko|암}})
|am({{lang|ko|암}})
|ap({{lang|ko|압}})
|ap({{lang|ko|압}})
第459行: 第459行:
* {{lang|ko|果}} {{lang|ko|과}} ''kwa''〔牙音〕、{{lang|ko|坐}} {{lang|ko|좌}} ''cwa''〔齒音〕、{{lang|ko|話}} {{lang|ko|화}} ''hwa''〔喉音〕
* {{lang|ko|果}} {{lang|ko|과}} ''kwa''〔牙音〕、{{lang|ko|坐}} {{lang|ko|좌}} ''cwa''〔齒音〕、{{lang|ko|話}} {{lang|ko|화}} ''hwa''〔喉音〕
* {{lang|ko|墮}} {{lang|ko|타}} ''tha''〔舌音〕
* {{lang|ko|墮}} {{lang|ko|타}} ''tha''〔舌音〕
洪細音(有无介音 {{IPA|[i]}})多数情況也反映于汉字音中,但现代正字法定(见上),舌音加介音 {{IPA|[i]}} 則并入齒音,齒音后的介音 {{IPA|[i]}} 也一并脫落。
洪細音(有无介音 {{IPA|[i]}})多数情況也反映于汉字音中,但现代正字法定(见上),舌音加介音 {{IPA|[i]}} 則并入齒音,齒音后的介音 {{IPA|[i]}} 也一并脫落。


一部分汉字音反映[[重纽]],例如,止攝諸韻与仙韻中,重纽三等与四等在韩国汉字音中部分区別,一般在牙音与喉音聲母時被反映,唇音聲母時不被反映。
一部分汉字音反映[[重纽]],例如,止攝諸韻与仙韻中,重纽三等与四等在韩国汉字音中部分区別,一般在牙音与喉音聲母時被反映,唇音聲母時不被反映。
第470行: 第470行:


=== 聲调 ===
=== 聲调 ===
中古音的平聲和入聲分別大体对应于中世韩语的低调和高调,但中古音上聲和去聲在中期韩语中为高调或低高调,对应关不明确。
中古音的平聲和入聲分別大体对应于中世韩语的低调和高调,但中古音上聲和去聲在中期韩语中为高调或低高调,对应关不明确。


=== 起源 ===
=== 起源 ===
关于韩国汉字音脫胎于中国何代音韻,諸家有不同假說。根据伊藤智ゆき(2007),有上古音説(姜信沆等)、切韻音説(朴炳采)、唐朝长安説(河野六郎)、宋朝开封音説(有坂秀世)等,雖以具体断定,唐朝长安音是韩国汉字音的基礎的可能性较高。
关于韩国汉字音脫胎于中国何代音韻,諸家有不同假說。根据伊藤智ゆき(2007),有上古音説(姜信沆等)、切韻音説(朴炳采)、唐朝长安説(河野六郎)、宋朝开封音説(有坂秀世)等,雖以具体断定,唐朝长安音是韩国汉字音的基礎的可能性较高。


== 与现代其他汉字音的关 ==
== 与现代其他汉字音的关 ==
韩国汉字音与何种现代汉字音(中国方言音,日本、越南汉字音等)最为接近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论。此問題的研究有多种方法,也有争议性。要得到此問題的答案,可以参照中国方言的劃分标準。对方言进行劃分或研究其关联性時,常用做法是列出若干條标準,如果某两种方言在某目上发生差別,則可以被区分开来。发生差別的目越少,說明两者越接近。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案。然而,若以聲母与韻尾的对比作比对的話,韩国汉字音与[[粵语]]的差別最少。首先,两者皆完整保留了入聲韻尾(但韩文汉字的-t轉为-l),[[顎音化]]也不存在于韩国汉字与粵语当中。因此比起中国汉语使用者,一般来說粵语使用者能以较快的速度掌握韩国汉字音,甚至在毫无韩语基礎下,靠发音便能正确估大部份韩国汉字的意思。
韩国汉字音与何种现代汉字音(中国方言音,日本、越南汉字音等)最为接近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论。此问题的研究有多种方法,也有争议性。要得到此问题的答案,可以参照中国方言的劃分标準。对方言进行劃分或研究其关联性時,常用做法是列出若干條标準,如果某两种方言在某目上发生差別,則可以被区分开来。发生差別的目越少,說明两者越接近。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案。然而,若以聲母与韻尾的对比作比对的話,韩国汉字音与[[粵语]]的差別最少。首先,两者皆完整保留了入聲韻尾(但韩文汉字的-t轉为-l),[[顎音化]]也不存在于韩国汉字与粵语当中。因此比起中国汉语使用者,一般来說粵语使用者能以较快的速度掌握韩国汉字音,甚至在毫无韩语基礎下,靠发音便能正确估大部份韩国汉字的意思。


韩国汉字音与日本音的关参见[[音]]条目。另外,与日本古音的关参见[[古音 (日本汉字音)|古音]]条目。
韩国汉字音与日本音的关参见[[音]]条目。另外,与日本古音的关参见[[古音 (日本汉字音)|古音]]条目。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韩国汉字音与何种方言相似程度最高,都不說明韩国汉字音是從此地区传入的。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韩国汉字音与何种方言相似程度最高,都不說明韩国汉字音是從此地区传入的。
第495行: 第495行:
* [[日本汉字音]]
* [[日本汉字音]]
** [[古音 (日本汉字音)]]
** [[古音 (日本汉字音)]]
** [[音]]
** [[音]]
** [[汉音]]
** [[汉音]]
** [[宋音]]
** [[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