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威: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caption =
|caption =
|birth_date = 1931年10月
|birth_date = 1931年10月
|birth_place = {{CHN-1928}}[[江省]][[无锡]]
|birth_place = {{CHN-1928}}[[江省]][[无锡]]
|residence =
|residence =
|nationality = {{PRC}}
|nationality = {{PRC}}
第28行: 第28行:
'''唐孝威'''({{bd|1931年|10月1日|||catIdx=Tang唐}}),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无锡]],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核物理、高能物理、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神经信息学、心理学等。他是知名教育家[[唐文治]]之孙,其妻吕芳则是知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之女。<ref name="cast" />
'''唐孝威'''({{bd|1931年|10月1日|||catIdx=Tang唐}}),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无锡]],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核物理、高能物理、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神经信息学、心理学等。他是知名教育家[[唐文治]]之孙,其妻吕芳则是知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之女。<ref name="cast" />


唐孝威1949年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核探测器研究以及[[π介子]]实验。1956年至1959年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0年回国后参加[[两弹一星|两弹]]工程,后前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工作,他领导的研究室在[[中子]]点火实验、核试验近区测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年12月的一次[[氢弹]]原理实验中,他成为现场判断和证实中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ref name="cast">{{cite web|url=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7/15196.html|title=唐孝威的三次“起跑”|publisher=中国科学技术协会|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17045906/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7/15196.html|archivedate=2006-05-17|accessdate=2010-12-25}}</ref><ref name="tongji">{{cite web|url=http://gtjuh.tongji.edu.cn/person/intro/new_page_98.htm|title=唐孝威院士简介|publisher=同济大学校史馆|accessdate=2010-12-25|archive-date=2016-03-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3221525/http://gtjuh.tongji.edu.cn/person/intro/new_page_98.htm|dead-url=no}}</ref>
唐孝威1949年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核探测器研究以及[[π介子]]实验。1956年至1959年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0年回国后参加[[两弹一星|两弹]]工程,后前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工作,他领导的研究室在[[中子]]点火实验、核试验近区测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年12月的一次[[氢弹]]原理实验中,他成为现场判断和证实中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ref name="cast">{{cite web|url=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7/15196.html|title=唐孝威的三次“起跑”|publisher=中国科学技术协会||||accessdate=2010-12-25}}</ref><ref name="tongji">{{cite web|url=http://gtjuh.tongji.edu.cn/person/intro/new_page_98.htm|title=唐孝威院士简介|publisher=同济大学校史馆|accessdate=2010-12-25}}</ref>


1970年代曾加入中国“[[两弹一星|一星]]”研制工作,1978年由他带领的科学实验小组赴[[德国]][[德国电子加速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加入[[丁肇中]]领导的马克·杰(Mark-J)探测器合作组工作。后来合作组通过实验了传递[[强作用力]]的[[胶子]]的存在。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其后,他又在国内带领研究组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丁肇中领导的L3国际实验组工作。实验组最后证实了三代[[中微子]]的存在。<ref name="tongji" />
1970年代曾加入中国“[[两弹一星|一星]]”研制工作,1978年由他带领的科学实验小组赴[[德国]][[德国电子加速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加入[[丁肇中]]领导的马克·杰(Mark-J)探测器合作组工作。后来合作组通过实验了传递[[强作用力]]的[[胶子]]的存在。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其后,他又在国内带领研究组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丁肇中领导的L3国际实验组工作。实验组最后证实了三代[[中微子]]的存在。<ref name="tongji" />
第42行: 第42行: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DEFAULTSORT:Tang唐}}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核物理学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核物理学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物理学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