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Chinese
{{Infobox Chinese
|showflag=p
|showflag=p
|t={{lang|zh-hant|中本土}}
|t={{lang|zh-hant|中本土}}
|s={{lang|zh-hans|中国本土}}
|s={{lang|zh-hans|中国本土}}
|l=
|l=
第7行: 第7行:
|w=Chung<sup>1</sup> Kuo<sup>2</sup> Pen<sup>3</sup> T'u<sup>3</sup>
|w=Chung<sup>1</sup> Kuo<sup>2</sup> Pen<sup>3</sup> T'u<sup>3</sup>
|bpmf=ㄓㄨㄙ ㄍㄨㄛˊ ㄅㄣˇ ㄊㄨˇ
|bpmf=ㄓㄨㄙ ㄍㄨㄛˊ ㄅㄣˇ ㄊㄨˇ
|t2={{lang|zh-hant|中本部}}
|t2={{lang|zh-hant|中本部}}
|s2={{lang|zh-hans|中国本部}}
|s2={{lang|zh-hans|中国本部}}
|l2=
|l2=
第17行: 第17行:
|p3=shíbā xíngshěng
|p3=shíbā xíngshěng
|bpmf3=ㄕˊ ㄅㄚ ㄒㄧㄥˊ ㄕㄥˇ
|bpmf3=ㄕˊ ㄅㄚ ㄒㄧㄥˊ ㄕㄥˇ
|t4={{lang|zh-hant|關內十八省}}
|t4={{lang|zh-hant|关内十八省}}
|s4={{lang|zh-hans|关内十八省}}
|s4={{lang|zh-hans|关内十八省}}
|l4= [[山海关]]
|l4= [[山海关]]
|p4=guānnèi shíbā shěng
|p4=guānnèi shíbā shěng
|bpmf4=ㄍㄨㄢ ㄋㄟ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bpmf4=ㄍㄨㄢ ㄋㄟ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t5={{lang|zh-hant|地十八省}}
|t5={{lang|zh-hant|地十八省}}
|s5={{lang|zh-hans|内地十八省}}
|s5={{lang|zh-hans|内地十八省}}
|l5=
|l5=
第28行: 第28行:
|bpmf5=ㄋㄟˋ ㄉㄧ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bpmf5=ㄋㄟˋ ㄉㄧˋ ㄕˊ ㄅㄚ ㄕㄥˇ
}}
}}
[[File:1912 China map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jpg|缩略图|来自[[国家地理 (杂志)|《国家地理》]]的1912年中国及其领土地图,包括[[中华民国]]的不同地区。地之外的领土被漆成了白色的粉红色边界。]]
[[File:1912 China map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jpg|thumb|来自[[国家地理 (杂志)|《国家地理》]]的1912年中国及其领土地图,包括[[中华民国]]的不同地区。地之外的领土被漆成了白色的粉红色边界。]]
'''地'''是指中[[族]]聚居地,最初指[[朝]]的土,其演變古代族地簡稱{{noteTag|name=a|1=至今人仍在日常使用「地」{{refTag|name=A1|1={{Cite web|url=https://archive.fo/WgsGr|title=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704/4495670.html|archivedate=2018-07-01}}}}{{refTag|name=A3|1=[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xueyumantan/wlx-01312018100924.html 世俗化政策的反效果(王力雄)]}}{{refTag|name=A4|1=[http://www.faqingfashi.com/?post=75 法句经-汉人不适合学密]}}{{refTag|name=A5|1={{Cite web|url=https://archive.fo/zsoeO|title=緬懷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銳之金剛上對漢地密法播之恩德- 百歲冥紀念(2014年)|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dudjomba.com/lake_of_lotus/content/51/html/guru%20lau%20100%20years%20article.htm|archivedate=2018-07-01}}}}{{refTag|name=A6|1={{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01064128/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index.php/各期福聲/2995-v227-扎根漢地廣利有情|title=扎根地,利有情|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index.php/各期福聲/2995-v227-扎根漢地廣利有情|archivedate=2018-07-01}}}}{{refTag|name=A7|1={{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01064321/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5-05/7254329.shtml|title=四川2018年取消散居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5-05/7254329.shtml|archivedate=2018-07-01}}}}一}},其他[[少民族]][[聚居地]]相別。[[五岳]][[五]][[四瀆]]都分布在古代族地{{refTag|name=A8|1=《元岳镇海渎祭祀考述》認為行岳镇海渎祭祀是蒙元王朝以法治地的治策略,也有「君臨漢地」的文化符對漢治的合法性。}}。因古代族原居「[[九州 (中国)|九州]]」,又稱為'''地九州'''{{refTag|name=B1|1=唐《宏明集》「天竺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四千塔。遍閻浮提。我此地九州之有塔焉。」}}。及民国初年的'''[[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地除了是本民族原住地呼外,也是非族群對漢族原住地呼{{refTag|name=A10|1=蒙古族史料《[[蒙古源流]]·卷二》「穆迪博生丙辰年,嵗己夘年二十四嵗即位瓊地方,建立金剛圓等三,在位三十一年,稱為薩埒克俊咱噶喇斡掄汗,此汗額訥特珂克達爾瑪巴拉汗及唐朝之懿宗三人俱一時所生,嵗己酉,汗五十四嵗,歿,其子臧瑪、達爾瑪持松、壘、壘、多卜等兄弟五人,子臧瑪出家僧,次子達爾瑪持松自前嵗次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戍年所生,嵗戊戌年十三嵗,各衆大臣㑹輔立即位,嵗壬寅年十七嵗,時行兵于'''地''',擊敗唐朝宗,大有所威勢益增,由是建造千座宇。」}},而非族群的主要聚居地是在九州之外{{refTag|name=A9|1=《梁·卷五十四·列第四十八》史臣曰:海南夷西北戎諸,地窮裔,各有疆域。若山奇海,怪,前古未,往牒不記,故知九州之外,八荒之表,辯方物土,莫究其。高祖以德之,故朝歲至,美矣。}}{{refTag|name=A11|1=《五代史·卷七十·唐四十六·列第二十二·李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蝨耳,以其害,不足爬搔。吾良勁兵布天下,彼不一郡之兵,一校之,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光嗣,畏而奇之。時王衍失政,知其可取,使具奏,故平蜀之謀,始於嚴。}}{{refTag|name=A12|1=《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第十四·李曰:「唐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可以虜使無類。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不欲窮兵黷武也。」}}{{refTag|name=A13|1=《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種號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其次小者附,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其地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患。}}。又名'''境'''{{refTag|name=A28|1=《明錄·神宗·卷五百五十二》:「勑遼廵按御史提清河遊擊馮有功啟邊釁之罪也,初,清河奴酋隣,以金石臺為界,禁不許人出境,有功以協營採木孤山堡葺丁房,遂私縱民出金石臺採運木值,奴酋瞰知,邀殺四十餘人,遼督撫移文詰之,奴酋悔罪罰,獻生事部夷十人梟斬'''境'''上,至是督撫諸臣以奴酋陽順陰逆禍方深,但有功利釁正其罪,上是之。」}}、'''疆'''{{refTag|name=A23|1=《續資治通鑑編·卷三十》 端拱二年, 右拾遺直史王禹偁奏曰:「...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民。頃歲吊伐燕薊,以本是疆,晉朝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誠宜取之。而民蚩蚩,不知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民,則三尺童子,皆奮臂而敵矣。...」}}。
'''地'''是指中[[族]]聚居地,最初指[[朝]]的土,其演變古代族地简称{{noteTag|name=a|1=至今人仍在日常使用「地」{{refTag|name=A1|1={{Cite web||title=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accessdate=|||}}}}{{refTag|name=A4|1=[http://www.faqingfashi.com/?post=75 法句经-汉人不适合学密]}}{{refTag|name=A5|1={{Cite web||title=缅怀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銳之金剛上对汉地密法播之恩德- 百歲冥寿紀念(2014年)|accessdate=|||}}}}{{refTag|name=A6|1={{Cite web||title=扎根地,广利有情|accessdate=|||}}}}{{refTag|name=A7|1={{Cite web||title=四川2018年取消散居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accessdate=|||}}}}一}},其他[[少民族]][[聚居地]]相別。[[五岳]][[五]][[四瀆]]都分布在古代族地{{refTag|name=A8|1=《元岳镇海渎祭祀考述》认为行岳镇海渎祭祀是蒙元王朝以法治地的治策略,也有「君临汉地」的文化符对汉治的合法性。}}。因古代族原居「[[九州 (中国)|九州]]」,又称为'''地九州'''{{refTag|name=B1|1=唐《广宏明集》「天竺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四千塔。遍閻浮提。我此地九州之有塔焉。」}}。及民国初年的'''[[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地除了是本民族原住地呼外,也是非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呼{{refTag|name=A10|1=蒙古族史料《[[蒙古源流]]·卷二》「穆迪博生丙辰年,嵗己夘年二十四嵗即位瓊地方,建立金剛圓等三,在位三十一年,称为萨埒克俊咱噶喇斡掄汗,此汗額訥特珂克达尔瑪巴拉汗及唐朝之懿宗三人俱一時所生,嵗己酉,汗五十四嵗,歿,其子臧瑪、达尔瑪持松、壘、壘、多卜等兄弟五人,子臧瑪出家僧,次子达尔瑪持松自前嵗次戊子紀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戍年所生,嵗戊戌年十三嵗,各衆大臣㑹輔立即位,嵗壬寅年十七嵗,時行兵于'''地''',击败唐朝宗,大有所威勢益增,由是建造千座宇。」}},而非族群的主要聚居地是在九州之外{{refTag|name=A9|1=《梁·卷五十四·列第四十八》史臣曰:海南夷西北戎諸,地窮裔,各有疆域。若山奇海,怪,前古未,往牒不記,故知九州之外,八荒之表,辯方物土,莫究其。高祖以德怀之,故朝歲至,美矣。}}{{refTag|name=A11|1=《五代史·卷七十·唐四十六·列第二十二·李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蝨耳,以其害,不足爬搔。吾良勁兵布天下,彼不一郡之兵,一校之,則懸首槀街,尽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光嗣,畏而奇之。時王衍失政,知其可取,使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严。}}{{refTag|name=A12|1=《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第十四·李曰:「唐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可以虜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不欲窮兵黷武也。」}}{{refTag|name=A13|1=《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其次小者附,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其地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患。}}。又名'''境'''{{refTag|name=A28|1=《明錄·神宗·卷五百五十二》:「勑遼廵按御史提清河游击冯有功启边釁之罪也,初,清河奴酋隣,以金石台为界,禁不許人出境,有功以协营采木孤山堡葺丁房,遂私縱民出金石台采运木值,奴酋瞰知,邀殺四十餘人,遼督撫移文詰之,奴酋悔罪罰,獻生事部夷十人梟斬'''境'''上,至是督撫諸臣以奴酋阳顺陰逆禍方深,但有功利釁正其罪,上是之。」}}、'''疆'''{{refTag|name=A23|1=《续资治通鑑編·卷三十》 端拱二年, 右拾遺直史王禹偁奏曰:「...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民。頃歲吊伐燕薊,以本是疆,晉朝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誠宜取之。而民蚩蚩,不知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民,則三尺童子,皆奮臂而敵矣。...」}}。


== 称呼 ==
== 称呼 ==
{{中謂}}
{{中謂}}
{{see also|内地|關內}}
{{see also|内地|关内}}


=== 汉地 ===
=== 汉地 ===
[[File:GreatWallChina4.png|缩略图|明长城与明朝境的省縣區域(範圍),範圍即是古代族地中沒列出奴儿干都司及西藏範圍。清朝割出遼東後,餘下地内十八省。]]
[[File:GreatWallChina4.png|thumb|明长城与明朝境的省县区域(范围),范围即是古代族地中沒列出奴儿干都司及西藏范围。清朝割出遼东后,餘下地内十八省。]]
地最早僅指[[朝]]的土{{refTag|name=jv1|1=《[[史記]]·綰列第三十三》:“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後來演變[[族]]聚居地的统,也是族原住民地簡稱其他主要非族群的[[聚居地]]相別{{refTag|name=A14}}{{refTag|name=A18}}{{refTag|name=xz|1=《[[元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地最早僅指[[朝]]的土{{refTag|name=jv1|1=《[[史記]]·綰列第三十三》:“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后来演變[[族]]聚居地的统,也是族原住民地简称其他主要非族群的[[聚居地]]相別{{refTag|name=A14}}{{refTag|name=A18}}{{refTag|name=xz|1=《[[元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代典籍中已有“地”用例,[[二十六史]]及《[[治通鑒]]》、《[[續資治通鑒]]》中提及此一百余,《[[全唐詩]]》提及此十九次{{noteTag|name=d|1=古籍中“地”一的用例可參見論區。}}。地又有境{{refTag|name=A28}}、疆{{refTag|name=A23}}等別
代典籍中已有“地”用例,[[二十六史]]及《[[治通鑒]]》、《[[续资治通鑒]]》中提及此一百余,《[[全唐詩]]》提及此十九次{{noteTag|name=d|1=古籍中“地”一的用例可参见论区。}}。地又有境{{refTag|name=A28}}、疆{{refTag|name=A23}}等別


學術界常使用此,并常“[[藏区]](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紇]]、[[回鶻]]、[[新疆]]、[[畏吾儿|畏吾]]等)”等地并。如:《西藏史话》(陳慶英等著,鷺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著《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劍史]]-遼夏金元卷》中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會兒指中,一會兒地……”。目前,至少在中國學術界,“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本部”成常用彙。[[許倬]]著的《我者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外分》:「滿清帝制可分第一層的兩個部份, 蒙藏與漢地,前者又分蒙古西藏,者則有滿、八旗一般臣民。”
学术界常使用此,并常“[[藏区]](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紇]]、[[回鶻]]、[[新疆]]、[[畏吾儿|畏吾]]等)”等地并。如:《西藏史话》(陈庆英等著,鷺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著《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劍史]]-遼夏金元卷》中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会儿指中,一会儿地……”。目前,至少在中国学术界,“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本部”成常用彙。[[許倬]]著的《我者他者: 中国历史上的外分》:「滿清帝制可分第一層的两个部份, 蒙藏与汉地,前者又分蒙古西藏,者則有滿、八旗一般臣民。”


界也常用此,如:
界也常用此,如: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08174017/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1223 佛寺:从印度到南亚和汉地的演变]([[國學網]])
*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1223 佛寺:从印度到南亚和汉地的演变]([[国学网]])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08114452/http://www.buddhism.com.cn/zpyl/hanchuan/hanchuan.htm 汉地佛教](中佛教信息
* [http://www.buddhism.com.cn/zpyl/hanchuan/hanchuan.htm 汉地佛教](中佛教信息
* [http://scholar.ilib.cn/A-xbmzxyxb-zxshkxbw200605001.html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http://scholar.ilib.cn/A-xbmzxyxb-zxshkxbw200605001.html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China Proper(中本部) ===
=== China Proper(中本部) ===


==== 英文文獻 ====
==== 英文文獻 ====
[[File:China Proper 1944.png|缩略图|300px|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link-en|中国战事|The Battle of China}}》中的中該圖將法定土分为中国本部(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區塊。]]
[[File:China Proper 1944.png|thumb|300px|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link-en|中国战事|The Battle of China}}》中的中该图将法定土分为中国本部(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英文中的“{{lang|en|China proper}}”原是对史上中[[族]]傳統呼,通'''中本部''',也有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城]]以南的族聚居,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滿族]][[清朝]]所劃出的[[滿洲]]等[[清朝疆域|地域]]。到[[中|民]]初年,也時常包括滿洲。近代以,由「[[中民族]]」概念範圍大,[[中]]及中人民共和展,「中本部」一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到抵制。在代英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ref>[http://depts.washington.edu/chinaciv/geo/outer.htm Photographic survey of Outer China] . U of Washington.</ref>;而[[中文]]已少使用。
英文中的“{{lang|en|China proper}}”原是对史上中[[族]]传统呼,通'''中本部''',也有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城]]以南的族聚居,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滿族]][[清朝]]所劃出的[[滿洲]]等[[清朝疆域|地域]]。到[[中|民]]初年,也時常包括滿洲。近代以,由「[[中民族]]」概念范围大,[[中]]及中人民共和展,「中本部」一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到抵制。在代英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ref>[http://depts.washington.edu/chinaciv/geo/outer.htm Photographic survey of Outer China] . U of Washington.</ref>;而[[中文]]已少使用。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格、粹、本質、自身意上的中」。根的中國專家[[何理]](Harry Harding, 1946-)的研究,該詞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人[[威廉·溫特博特姆]](William Winterbotham, 1763-1829)在1795年介紹清帝國統治下之中(the Chinese Empire,中)的中,已經提出了「China Proper」(代才由某些人翻譯為「中本部」)的概念。在第二章「中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的起始,他說:{{Cquote|In attempting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is vast empire, we shall pursue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 1. China Proper—2. Chinese Tartary—3. The 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Br />(為試圖對龐大帝做一概括描述,應進行下列解:一、「中本部」;二、「中[[韃靼]]」;三、「[[朝貢國|中屬國]]」。)}}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格、粹、本質、自身意上的中」。根的中国专家[[何理]](Harry Harding, 1946-)的研究,该词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人[[威廉·溫特博特姆]](William Winterbotham, 1763-1829)在1795年介紹清帝国统治下之中(the Chinese Empire,中)的中,已經提出了「China Proper」(代才由某些人翻译为「中本部」)的概念。在第二章「中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的起始,他說:{{Cquote|In attempting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is vast empire, we shall pursue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 1. China Proper—2. Chinese Tartary—3. The 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Br />(为试图对龐大帝做一概括描述,应进行下列解:一、「中本部」;二、「中[[韃靼]]」;三、「[[朝贡国|中属国]]」。)}}
溫特博特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歸入中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紹;而[[西伯利]]、[[滿洲]]([[中國東北|北]])、[[蒙古]]、[[韃靼]](含今日之[[新疆]]、[[阿富汗]]、北[[巴基斯坦]]等)等地歸入中韃靼(Chinese Tartary)作介紹。中屬國(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則包括[[西藏]]、[[朝]]、[[琉球|琉球]]、安南([[越南]])、[[暹]]([[泰]])、[[呂宋]]([[菲律]])等。
溫特博特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歸入中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紹;而[[西伯利]]、[[滿洲]]([[中国东北|北]])、[[蒙古]]、[[韃靼]](含今日之[[新疆]]、[[阿富汗]]、北[[巴基斯坦]]等)等地歸入中韃靼(Chinese Tartary)作介紹。中属国(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則包括[[西藏]]、[[朝]]、[[琉球|琉球]]、安南([[越南]])、[[暹]]([[泰]])、[[呂宋]]([[菲律]])等。


而清朝「地一十八行省」作滿族中央集權統族地方的政治架,早就已經存在的。(「[[行省]]」「行中省」,即行或外的中央要官署,是承襲[[女真族]][[金朝]][[蒙古族]][[元朝]]的制,[[族]][[明朝]][[滿族]][[清朝]]所沿用。)
而清朝「地一十八行省」作滿族中央集权统族地方的政治架,早就已經存在的。(「[[行省]]」「行中省」,即行或外的中央要官署,是承襲[[女真族]][[金朝]][[蒙古族]][[元朝]]的制,[[族]][[明朝]][[滿族]][[清朝]]所沿用。)


==== 中文文獻 ====
==== 中文文獻 ====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清中西交流大幅展之前,「中本部」這一英譯詞彙未在中通用。[[革命]]人[[中產黨|共產黨]]人都有使用「中本部」這一,如[[容]]《[[革命]]》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ref>{{cite book|chapter=第四章 革命必剖清人|title=《革命》|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大同局|date=1903|page=|last=[[容]]|chapter-url=http://www.my285.com/xdwx/gmj/004.htm|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27100440/http://www.my285.com/xdwx/gmj/004.htm|archivedate=2009-04-27}}</ref>、《[[實業計畫]]》、[[中產黨第二次全代表大|中共二大]]成的大宣言<ref>{{cite book|chapter=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chapter-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1/019.htm|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7105228/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1/019.htm|archivedate=2018-07-17}}</ref>于『國際義與和中產黨』的決案」<ref>{{cite book|chapter=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first=|ISBN=|chapter-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1/010.htm|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7161145/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1/010.htm|archivedate=2018-07-17}}</ref>等文章。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清中西交流大幅展之前,「中本部」這一英译词彙未在中通用。[[革命]]人[[中产党|共产党]]人都有使用「中本部」這一,如[[容]]《[[革命]]》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ref>{{cite book|chapter=第四章 革命必剖清人|title=《革命》|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大同局|date=1903|page=|last=[[容]]}}</ref>、《[[实业计画]]》、[[中产党第二次全代表大|中共二大]]成的大宣言<ref>{{cite book|chapter=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ref>于『国际义与和中产党』的決案」<ref>{{cite book|chapter=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title=《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publisher=|date=|page=|last=|first=|ISBN=}}</ref>等文章。


1930年代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說[[打箭]]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ref>王谟《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12期,第21页。1934-1937年。</ref>
1930年代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說[[打箭]]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ref>王谟《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12期,第21页。1934-1937年。</ref>


== 地理範圍 ==
== 地理范围 ==
=== 代至明 ===
=== 代至明 ===
{{Main|明朝行政区划}}
{{Main|明朝行政区划}}
[[File:China Ming 1580.jpg|缩略图||200px|明朝1580年的省開發區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制。]]
[[File:China Ming 1580.jpg|thumb|right|200px|明朝1580年的省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制。]]
族地區東起鴨江下游,包括遼{{refTag|name=A28|}}{{refTag|name=A15|1=《后金教育政策考略》摘要:「后金统治者为增加女真的民族凝聚力,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教育,进入'''辽东汉地'''后,对汉文化教育实行摧残政策。」}}及燕云十六州{{refTag|name=A18|1=《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錄第二》世宗自乾寧軍舟,艛船艦,首尾十里,至益津,降其守,而河路狹,舟不能,乃捨舟行。瓦淤口、瀛莫州守,皆迎降。方下令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 (周)|雄州]]橋關、[[霸州 (后周)|霸州]]益津。周下三、[[瀛州|瀛]]、[[莫州|莫]],兵不血刃。述律之,謂其人曰:「此本'''地''' ,今以還漢,又何惜耶?」}}{{refTag|name=A23|}}{{refTag|name=A16|1=《遼史本紀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收燕、。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春、遼,則駕不幸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中;自中而播夾山。向以全不謀備,使舉國漢地皆金有。勢至此而方求,非也。當養兵待時而,不可輕舉。」不從。}}{{refTag|name=A17|1=《三朝北盟編·卷四》金人國書:「七月日大金皇帝謹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隔素昧未相致禮容酌以宜在交馳於使大事,盍備露,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衄,竟是奔京邑立收人民坐告和備禮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飾,不自惟度尚有誇淹,致親領甲兵恭行討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趙良嗣、忠郎王等奏言奉御筆據燕京所管州城原是'''地''',若許復舊來與契丹絹轉交可往,計議無國信,諒不妄言,已許上件所謀燕地所管民外諸邑及兵之皆散到彼餘人不在許,至如契丹虔誠請和聽命違必不允,若是將來舉軍貴朝不夾攻,不能依得已許定從上京,巳曾遣回轉赴燕路,復為敵人背孽畜多疲已,再命使人用報前由,即日捉到上京鹽使蘇壽吉、留守同知王民傚、推官趙拱等俱貫燕城,摘蘇壽吉先行付去,請發國書備言,絹依準契丹目歲交,仍置榷,及取前人家屬並餘二具形別幅,冀亮遐悰,令秋初,善綏多福,有少禮物具諸別錄,今差勃堇斯刺習魯充使、大迪高隨充副同回前去,不宣謹白。」}}{{refTag|name=A14|1=《金史卷二·本紀第二》是月,宋使登州防禦使政以國書來,其略曰:「日出之分,人。竊征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五代時陷入契丹地,畀下邑。」}}{{refTag|name=A20|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refTag|name=A24|1=《松漠紀》金之法,夷人官'''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民俗苦之。}}在,北緣接壤[[戈壁沙漠]]{{refTag|name=A25|1=《北史卷二十一·列第九·崔浩》帝曰:「卿謂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戈壁|漠]]北淳朴之人,南入'''地''',變易俗,化洽四海,自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refTag|name=A26|1=《元史卷四·本紀第四·世祖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戈壁|漠]]南'''地'''軍國庶事,遂南爪忽都之地。}},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脈為與蒙古草原地接壤的界;北起從燕山山脈,經中原一{{refTag|name=A21|1=《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第一》开运三年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閤之礼,覩汉家仪法之盛,大悦。以蕃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十七日,德光北还。初离东京,宿于赤岗,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岗,土人谓之愁死岗。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直至[[珠三角]]地{{refTag|name=A38|1=《佛記》:「法顯船上安居。北行,趣州。一月餘日,夜皷二時,遇黑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地衆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羅門議言:『坐載此沙,使我不利,遭此大苦。下比丘置海島邊。不可爲一人令我等危嶮。』法顯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下我!不,便殺我!汝其下此沙,吾到地,王言汝也。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時天多陰,海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取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商人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州,今已期多日,將無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長廣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險難,憂懼日,忽得至此岸,蔾藿依然,知是地。然不人民及行,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州,或言已,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得兩獵人,即歸,令法顯譯語問之。法顯先安慰之,徐︰『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七月十五日,欲取桃佛。』又︰『此是何?』答言︰『此青州長廣郡界,統屬晉家。』已,商人喜,即乞其物,遣人往長廣。」文中的州是指有八郡的州刺史部,在「知是地」的前提下,仍然認為「或言未至州,或言已」,可證東晉時地的南部已包含珠三角地}};從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refTag|name=A30|1=《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延祐七年十一月,从通政院官请,诏[[腹裏]]、江南汉地站赤,依旧制,命各路达鲁花赤总管提调,州县官勿得预。}};位西西{{refTag|name=A22|1=《太平記·卷八十九》鳩摩什...什初在龜茲,從卑摩叉律受律。卑摩中,什至欣然,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人。」什答云:「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等,多是什所出。三千徒,皆從什受法。但什累障深,故不受敬耳。」}}、四川省地{{refTag|name=A27|1=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州守以城降,牛僧孺所沮,州,奏之曰:「...高山頂,三面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地入兵之路。初,河、隴沒,此州獨存。...」}}{{refTag|name=A33|1=《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留正》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refTag|name=A29|1=《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廉希宪》初分汉地为十道,乃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希宪为宣抚使。}}則組成族地的西部,藏地部的[[安多地区|安多]]、[[康区|康]]接壤。地的概念與範圍大致持了千餘年不變,面藏地,直至清
族地区东起鴨绿江下游,包括遼{{refTag|name=A28|}}{{refTag|name=A15|1=《后金教育政策考略》摘要:「后金统治者为增加女真的民族凝聚力,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教育,进入'''辽东汉地'''后,对汉文化教育实行摧残政策。」}}及燕云十六州{{refTag|name=A18|1=《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錄第二》世宗自乾宁军舟,艛船艦,首尾十里,至益津,降其守,而河路狹,舟不能,乃捨舟行。瓦淤口、瀛莫州守,皆迎降。方下令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 (周)|雄州]]桥关、[[霸州 (后周)|霸州]]益津。周下三、[[瀛州|瀛]]、[[莫州|莫]],兵不血刃。述律之,謂其人曰:「此本'''地''' ,今以还汉,又何惜耶?」}}{{refTag|name=A23|}}{{refTag|name=A16|1=《遼史本紀第二十九·耶律延禧》保大四年,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收燕、。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春、遼,則駕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中;自中而播夾山。向以全不謀備,使举国汉地皆金有。勢至此而方求,非也。当养兵待時而,不可轻举。」不從。}}{{refTag|name=A17|1=《三朝北盟編·卷四》金人国书:「七月日大金皇帝謹致书于大宋皇帝闕下,隔素昧未相致禮容酌以宜在交驰于使大事,盍備露,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衄,竟是奔京邑立收人民坐告和備禮兄,理有未宜斥令更飾,不自惟度尚有誇淹,致亲领甲兵恭行討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趙良嗣、忠郎王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所管州城原是'''地''',若許复旧来与契丹絹轉交可往,计议无国信,諒不妄言,已許上件所謀燕地所管民外諸邑及兵之皆散到彼餘人不在許,至如契丹虔誠請和聽命違必不允,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夾攻,不能依得已許定從上京,巳曾遣回轉赴燕路,复为敵人背孽畜多疲已,再命使人用報前由,即日捉到上京鹽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傚、推官趙拱等俱貫燕城,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請发国书備言,絹依準契丹目歲交,仍置榷,及取前人家属并餘二具形別幅,冀亮遐悰,令秋初,善綏多福,有少禮物具諸別錄,今差勃堇斯刺习鲁充使、大迪高隨充副同回前去,不宣謹白。」}}{{refTag|name=A14|1=《金史卷二·本紀第二》是月,宋使登州防禦使政以国书来,其略曰:「日出之分,人。竊征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五代時陷入契丹地,畀下邑。」}}{{refTag|name=A20|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refTag|name=A24|1=《松漠紀》金之法,夷人官'''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民俗苦之。}}在,北緣接壤[[戈壁沙漠]]{{refTag|name=A25|1=《北史卷二十一·列第九·崔浩》帝曰:「卿謂先帝如何?」浩曰:「太祖用[[戈壁|漠]]北淳朴之人,南入'''地''',變易俗,化洽四海,自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refTag|name=A26|1=《元史卷四·本紀第四·世祖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且賢,故憲宗尽属以[[戈壁|漠]]南'''地'''军国庶事,遂南爪忽都之地。}},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脈为与蒙古草原地接壤的界;北起從燕山山脈,經中原一{{refTag|name=A21|1=《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第一》开运三年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閤之礼,覩汉家仪法之盛,大悦。以蕃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十七日,德光北还。初离东京,宿于赤岗,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岗,土人谓之愁死岗。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直至[[珠三角]]地{{refTag|name=A38|1=《佛記》:「法顯船上安居。北行,趣广州。一月餘日,夜皷二時,遇黑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地衆僧。蒙威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罗门议言:『坐載此沙,使我不利,遭此大苦。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爲一人令我等危嶮。』法顯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下我!不,便殺我!汝其下此沙,吾到地,王言汝也。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時天多陰,海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取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商人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今已期多日,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险难,憂懼日,忽得至此岸,蔾藿依然,知是地。然不人民及行,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得两猎人,即歸,令法顯译语问之。法顯先安慰之,徐︰『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七月十五日,欲取桃佛。』又︰『此是何?』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晉家。』已,商人喜,即乞其物,遣人往长广。」文中的广州是指有八郡的广州刺史部,在「知是地」的前提下,仍然认为「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可证东晉時地的南部已包含珠三角地}};從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refTag|name=A30|1=《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延祐七年十一月,从通政院官请,诏[[腹裏]]、江南汉地站赤,依旧制,命各路达鲁花赤总管提调,州县官勿得预。}};位西西{{refTag|name=A22|1=《太平广記·卷八十九》鳩摩什...什初在龜茲,從卑摩叉律受律。卑摩中,什至欣然,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人。」什答云:「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等,多是什所出。三千徒,皆從什受法。但什累障深,故不受敬耳。」}}、四川省地{{refTag|name=A27|1=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州守以城降,牛僧孺所沮,州,奏之曰:「...高山頂,三面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地入兵之路。初,河、隴沒,此州獨存。...」}}{{refTag|name=A33|1=《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留正》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refTag|name=A29|1=《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廉希宪》初分汉地为十道,乃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希宪为宣抚使。}}則組成族地的西部,藏地部的[[安多地区|安多]]、[[康区|康]]接壤。地的概念与范围大致持了千餘年不變,面藏地,直至清
據漢傳統部可分豫、荊、冀、青、兗、徐、揚、梁、雍九
据汉传统部可分豫、荊、冀、青、兗、徐、揚、梁、雍九


=== 清至民 ===
=== 清至民 ===
[[File:China Proper.jpg|缩略图||230px|1875年時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臺灣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而入成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戰爭]]後臺灣獨立省,1895年因[[馬關]]割給日本。]]
[[File:China Proper.jpg|thumb|right|230px|1875年時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台湾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而入成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战争]]后台湾獨立省,1895年因[[马关]]割給日本。]]
{{Main|清朝行政区划|省 (清朝)}}
{{Main|清朝行政区划|省 (清朝)}}
在滿族清朝的治時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北地)活动{{refTag|name=A32|1={{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01065410/http://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5/41693.html|title=浅谈清对东北的封禁政策|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5/41693.html|archivedate=2018-07-01}}}},[[医巫闾山|北]]所在的今[[遼寧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地,并禁止及限制族移民入,而其餘族地則組成地十八省,或称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族地(大約為[[明城]]以南,指[[關內]]){{noteTag|name=n|1=1644年,清廷将原[[明朝]]的[[湖广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因此形成18[[省 (清朝)|省份]],而族的遼被劃入滿洲。[[臺灣]]在[[康熙]]年劃歸[[福建]]管。这十八个省份大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洲]]、[[新疆]]、内外[[蒙古]]、[[青海]]及[[西藏]]等其它域。}},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條
在滿族清朝的治時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北地)活动{{refTag|name=A32|1={{Cite web||title=浅谈清对东北的封禁政策|accessdate=|||}}}},[[医巫闾山|北]]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地,并禁止及限制族移民入,而其餘族地則組成地十八省,或称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族地(大约为[[明城]]以南,指[[关内]]){{noteTag|name=n|1=1644年,清廷将原[[明朝]]的[[湖广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因此形成18[[省 (清朝)|省份]],而族的遼被劃入滿洲。[[台湾]]在[[康熙]]年劃歸[[福建]]管。这十八个省份大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洲]]、[[新疆]]、内外[[蒙古]]、[[青海]]及[[西藏]]等其它域。}},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條


随着[[清朝]][[嘉道中衰|勢日衰]],加上各天災人禍如[[丁戊奇荒]]、[[太平天]]等,[[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如「[[闯关东]]」、「[[走西口]]」、「[[海外人|下南洋]]」的象。是[[三省]]、[[蒙古]]、[[马来群岛|南洋群]]、[[中南半]]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別是在接鄰十八省的[[遼寧省]]以及[[蒙古]]南部等曾經的族地,重新恢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北全的族群人口组成。
随着[[清朝]][[嘉道中衰|勢日衰]],加上各天災人禍如[[丁戊奇荒]]、[[太平天]]等,[[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如「[[闯关东]]」、「[[走西口]]」、「[[海外人|下南洋]]」的象。是[[三省]]、[[蒙古]]、[[马来群岛|南洋群]]、[[中南半]]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別是在接鄰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蒙古]]南部等曾經的族地,重新恢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北全的族群人口组成。


清朝末年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北地]]、[[新疆]]等不屬於代漢地十八省的立省,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族原住民建立[[燕]]<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旧名“奉天”出自《尚书·泰誓》-中新网 |url=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4-21/6086963.s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中国新闻网 |archive-date=2021-12-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02081755/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4-21/6086963.shtml |dead-url=no }}</ref>及傳統居住之範圍<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红色文化印记--党史频道-人民网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327/c85037-31650936.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人民网}}</ref>。而在[[民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清朝末年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北地]]、[[新疆]]等不属于朝汉地十八省的立省,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族原住民建立[[燕]]<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旧名“奉天”出自《尚书·泰誓》-中新网 |url=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4-21/6086963.s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中国新闻网 }}</ref>及传统居住之范围<ref>{{cite news |title=沈阳的红色文化印记--党史频道-人民网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327/c85037-31650936.html |accessdate=2021-12-02 |work=人民网}}</ref>。而在[[民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 代 ===
=== 代 ===
{| class="wikitable" width="20%"
{| class="wikitable" width="20%"
|+中人民共和國漢族地{{refTag|name=A31|1={{Cite web|url=https://archive.fo/TJVM4|title=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fo.ifeng.com/a/20151023/41495388_0.shtml|archivedate=2018-07-01}}}}
|+中人民共和国汉族地{{refTag|name=A31|1={{Cite web||title=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accessdate=|||}}}}
! 省名!! 省名!! 省
! 省名!! 省名!! 省
|-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
| [[山西]] || [[遼寧]] || [[山]]
| [[山西]] || [[辽宁]] || [[山]]
|-
|-
| [[江]] || [[上海]] || [[安徽]]
| [[江]] || [[上海]] || [[安徽]]
|-
|-
| [[浙江]] || [[福建]]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江西]]
|-
|-
| [[湖北]] || [[湖南]] || [[廣東]]{{refTag|name=A36|1=《代藏佛教在地的播 -- 以仁真活佛在廣東的田野調例》云:「根據筆者2003—2004年四川甘孜州活佛仁真郎加在地(主要是廣東)地的活田野調查的基礎料。」}}
| [[湖北]] || [[湖南]] || [[广东]]{{refTag|name=A36|1=《代藏佛教在地的播 -- 以仁真活佛在广东的田野例》云:「根据笔者2003—2004年四川甘孜州活佛仁真郎加在地(主要是广东)地的活田野查的基礎料。」}}
|-
|-
| [[海南]] || [[西]] || [[州]]
| [[海南]] || [[广西]] || [[州]]
|-
|-
| [[南]] || [[四川]] || [[重]]{{refTag|name=A34|1=《汉地藏式佛塔——[[菩提金刚塔]]的修建成因探源》}}
| [[南]] || [[四川]] || [[重]]{{refTag|name=A34|1=《汉地藏式佛塔——[[菩提金刚塔]]的修建成因探源》}}
|-
|-
| [[西]] || [[河南]] || [[甘]]
| [[西]] || [[河南]] || [[甘]]
|-
|-
| [[夏]] || [[吉林]]|| [[黑江]]
| [[夏]] || [[吉林]]|| [[黑江]]
|-
|-
|}
|}


== 人囗 ==
== 人囗 ==
[[中人民共和第五次全人口普查]],由二十七組成的族地人口數據{{noteTag|name=b|1=不包括目}}。
[[中人民共和第五次全人口普查]],由二十七組成的族地人口数据{{noteTag|name=b|1=不包括目}}。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中人民共和國漢族地族人口比重
|+中人民共和国汉族地族人口比重
! 年份 !! 族地區總人口 !! 族地人口 !! 族人囗占族地區總人口比重(%)
! 年份 !! 族地区总人口 !! 族地人口 !! 族人囗占族地区总人口比重(%)
|-
|-
| 2000年 || 12,12520000 || 11,27380000 || 92.9%
| 2000年 || 12,12520000 || 11,27380000 || 92.9%
|-
|-
|}
|}
== 自然境 ==
== 自然境 ==


; 主要河流
; 主要河流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河流名 !! 別 !! 在地境
! 河流名 !! 別 !! 在地境
|-
|-
| [[黃河]] || 西瀆 || 上游部分、中游、下游
| [[黃河]] || 西瀆 || 上游部分、中游、下游
|-
|-
| [[江]] || 南瀆 || 上游部分、中游、下游
| [[江]] || 南瀆 || 上游部分、中游、下游
|-
|-
| [[淮河]] || 瀆 || 全部
| [[淮河]] || 瀆 || 全部
|-
|-
| [[济水]] || 北瀆 || 全部
| [[济水]] || 北瀆 || 全部
第141行: 第141行:
; 主要山脈
; 主要山脈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山名 !! 別 !! 備注
! 山名 !! 別 !! 備注
|-
|-
| [[泰山]]|| 岳 ||
| [[泰山]]|| 岳 ||
|-
|-
| [[沂山]]|| 東鎮 ||
| [[沂山]]|| 东镇 ||
|-
|-
| [[衡山]]{{refTag|name=A39|1={{Cite web|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01065625/http://www.nanyue.net.cn/news/3334.html|title=揭秘我国汉族地区最壮观的朝圣-千里歌舞朝南岳|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www.nanyue.net.cn/news/3334.html|archivedate=2018-07-01}}}} || 南岳 ||
| [[衡山]]{{refTag|name=A39|1={{Cite web||title=揭秘我国汉族地区最壮观的朝圣-千里歌舞朝南岳|accessdate=|||}}}} || 南岳 ||
|-
|-
| [[会稽山|會稽山]]|| 南 ||
| [[会稽山]]|| 南 ||
|-
|-
| [[华山|華山]]|| 西岳 ||
| [[华山]]|| 西岳 ||
|-
|-
| [[吴山 (宝鸡)|山]] || 西 ||
| [[吴山 (宝鸡)|山]] || 西 ||
|-
|-
| [[恒山|恆山]]|| 北岳 ||
| [[恒山]]|| 北岳 ||
|-
|-
| [[医巫闾山]] || 北 ||
| [[医巫闾山]] || 北 ||
|-----
|-----
| [[嵩山]]|| 中岳 ||
| [[嵩山]]|| 中岳 ||
|-
|-
| [[霍山 (山西)|霍山]] || 中 ||
| [[霍山 (山西)|霍山]] || 中 ||
|-----
|-----
| [[秦嶺]] || ||
| [[秦嶺]] || ||
第167行: 第167行:
| [[怀玉山]] || ||
| [[怀玉山]] || ||
|-----
|-----
| [[天柱山]]|| || 在代至隋代,天柱山取代衡山成南岳{{refTag|name=A37|1=《太平御·卷三十九》引徐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副焉。故《雅》『霍山南嶽』,因其副焉。至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道隔江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轅副也。」}}
| [[天柱山]]|| || 在代至隋代,天柱山取代衡山成南岳{{refTag|name=A37|1=《太平御·卷三十九》引徐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尚矣。至于轩轅,乃以灊霍之山副焉。故《雅》『霍山南嶽』,因其副焉。至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道隔江是乃徙南嶽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轅副也。」}}
|-----
|-----
| [[崑嵛山]] || ||
| [[崑嵛山]] || ||
第186行: 第186行:
* [[黃土高原]]
* [[黃土高原]]
* [[云贵高原]]
* [[云贵高原]]
; 主要
; 主要
* [[台湾岛]]
* [[台湾岛]]
* [[海南]]
* [[海南]]
* [[长江口以北的中国岛屿|江口以北的嶼]]
* [[长江口以北的中国岛屿|江口以北的嶼]]
* [[浙江岛屿]]
* [[浙江岛屿]]
* [[福建岛屿]]
* [[福建岛屿]]
* [[澎湖群]]
* [[澎湖群]]
* [[山群]]
* [[山群]]
* [[川山群岛]]
* [[川山群岛]]
; 主要湖泊
; 主要湖泊
* [[鄱湖]]
* [[鄱湖]]
* [[洞庭湖]]
* [[洞庭湖]]
* [[太湖]]
* [[太湖]]
第203行: 第203行:
* [[微山湖]]
* [[微山湖]]


== 參見 ==
== 参见 ==
* [[九州 (中国)]]、[[中原]]
* [[九州 (中国)]]、[[中原]]
* [[内地]]、[[關內]]
* [[内地]]、[[关内]]
* [[以族群名命名的世界地名列表]]
* [[以族群名命名的世界地名列表]]
* [[滿洲]]、[[蒙古高原]]、[[西域]]、[[英格]]、[[回部]]、[[藏]]
* [[滿洲]]、[[蒙古高原]]、[[西域]]、[[英格]]、[[回部]]、[[藏]]


== 注 ==
== 注 ==
{{NoteFoot}}
{{NoteFoot}}


== 料 ==
== 料 ==
{{refFoot}}
{{refFoot}}
{{reflist}}
{{reflist}}
第219行: 第219行:
{{岳镇海渎祭祀}}
{{岳镇海渎祭祀}}


[[Category:漢族| ]]
[[Category:汉地| ]]
[[Category:漢地| ]]
[[Category:汉族| ]]
[[Category:中地名| ]]
[[Category:中地名| ]]
[[Category:中國區域地理]]
[[Category:中国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