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历: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NoteTag|name="calculate"|1= 儒略曆「年份逢4的倍數皆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smallmath|f=\frac{400}{4}=100}}個閏年,平均一年有{{smallmath|f=365\frac{100}{400}=365.25}}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smallmath|f=365.25-365.2422=0.0078}}天,因此大約累積{{smallmath|f=\frac{1}{0.0078}\approx128}}年,誤差就已達到1天。<br />格里曆「年份逢4的倍數設閏年,但除非是400的倍數,否則逢100的倍數不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smallmath|f=\frac{400}{4}-\frac{400}{100}+\frac{400}{400}=100-4+1=97}}個閏年,平均一年有{{smallmath|f=365\frac{97}{400}=365.2425}}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smallmath|f=365.2425-365.2422=0.0003}}天,因此大約需累積{{smallmath|f=\frac{1}{0.0003}\approx3333}}年,誤差才能達到1天。}}。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NoteTag|name="calculate"|1= 儒略曆「年份逢4的倍數皆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smallmath|f=\frac{400}{4}=100}}個閏年,平均一年有{{smallmath|f=365\frac{100}{400}=365.25}}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smallmath|f=365.25-365.2422=0.0078}}天,因此大約累積{{smallmath|f=\frac{1}{0.0078}\approx128}}年,誤差就已達到1天。<br />格里曆「年份逢4的倍數設閏年,但除非是400的倍數,否則逢100的倍數不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smallmath|f=\frac{400}{4}-\frac{400}{100}+\frac{400}{400}=100-4+1=97}}個閏年,平均一年有{{smallmath|f=365\frac{97}{400}=365.2425}}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smallmath|f=365.2425-365.2422=0.0003}}天,因此大約需累積{{smallmath|f=\frac{1}{0.0003}\approx3333}}年,誤差才能達到1天。}}。


格里曆的年平均长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NoteTag|name="calculate"}}。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復活節計算表冊|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此記數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格里曆的年平均长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NoteTag|name="calculate"}}。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復活節計算表冊|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此記數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 月名由來 ==
== 月名由來 ==
第514行: 第514行: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日本年號索引|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民間常使用公元({{lang-ja|西暦}})紀年,但[[日本政府|政府]]較少使用之。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日本年號索引|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民間常使用公元({{lang-ja|西暦}})紀年,但[[日本政府|政府]]較少使用之。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成為[[大日本帝國]][[殖民地]],官方採用[[公曆]]。1919年改行[[元旦|公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公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春節|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公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台湾当局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在臺灣,[[现代标准汉语|官話]]慣稱公曆為國曆,[[台湾闽南语]]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成為[[大日本帝國]][[殖民地]],官方採用[[公曆]]。1919年改行[[元旦|公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公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春節|农历新年]],訂农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公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台湾当局機關恢復农历新年休假。在臺灣,[[现代标准汉语|官話]]慣稱公曆為國曆,[[台湾闽南语]]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鲜半岛]]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ref>{{Cite web |url=http://times.hankooki.com/lpage/opinion/200502/kt2005020616470454130.htm |title=The Korea Times : <nowiki>&#91;The Dawn of Modern Korea&#93;</nowiki> (266) Lunar Calendar |accessdate=2006-12-25 |||}}</ref>。
[[朝鲜半岛]]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ref>{{Cite web |url=http://times.hankooki.com/lpage/opinion/200502/kt2005020616470454130.htm |title=The Korea Times : <nowiki>&#91;The Dawn of Modern Korea&#93;</nowiki> (266) Lunar Calendar |accessdate=2006-12-25 }}</ref>。


中国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公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国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民國軍閥|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統一中国,[[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繼續使用[[公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而[[台灣地區]]则继续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中国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公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国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民國軍閥|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統一中国,[[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繼續使用[[公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


== 外推格里曆 ==
== 外推格里曆 ==
第527行: 第527行:
然而,在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NoteTag|見[[#各地啓用格里曆之日期對照]]章節。}}
然而,在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NoteTag|見[[#各地啓用格里曆之日期對照]]章節。}}


微软公司的编程基础库[[Active Template Library|ATL]]的类COleDateTime,能处理日期从公元100年1月1日到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高利曆代替。<ref>{{Cite web |url=https://technet.microsoft.com/en-us/library/38wh24td.aspx |title=MSDN:COleDateTime Class |accessdate=2018-06-26 |||}}</ref>
微软公司的编程基础库[[Active Template Library|ATL]]的类COleDateTime,能处理日期从公元100年1月1日到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高利曆代替。<ref>{{Cite web |url=https://technet.microsoft.com/en-us/library/38wh24td.aspx |title=MSDN:COleDateTime Class |accessdate=2018-06-26 }}</ref>


==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
==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