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申报》的现状:​ // Edit via Wikiplus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22行: 第22行:
}}
}}


《'''申报'''》('''''{{lang|en|Shun Pao}}''''')原先全称《'''申江新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ref>Dates from Roberta Wue, "The Profits of Philanthropy: Relief Aid, Shenbao, and the Art World in Later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Late Imperial China 25 (June 2004), pp. 187-211.</ref>。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战役|占领上海]]后,因意识形态不同且《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争议|中国国民党党产]],中国共产党宣布立即停刊。前后总计经营77年,共出版25600期,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仅次于《[[中央日报]]》、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申报'''》('''''{{lang|en|Shun Pao}}''''')原先全称《'''申江新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ref>Dates from Roberta Wue, "The Profits of Philanthropy: Relief Aid, Shenbao, and the Art World in Later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Late Imperial China 25 (June 2004), pp. 187-211.</ref>。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战役|进入上海]]后,因《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军管会宣布立即停刊。前后总计经营77年,共出版25600期,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仅次于《[[中央日报]]》、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 历史 ==
== 历史 ==
第31行: 第33行:


=== 创刊 ===
=== 创刊 ===
[[File:申报创刊号.jpg||缩略图|150px|《申报》创刊号]]
[[File:申报创刊号.jpg|right|thumb|150px|《申报》创刊号]]


《申报》的创办者英商安纳斯脱·美查起初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于1860年到沪,从事进出口贸易。在《上海新报》获得成功以后,美查的买办[[陈莘庚]]于是建议他也办一份中文报纸。当时美查已经来华将近十多年,因而对于本埠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也略懂汉字。他发现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已经种类繁多,但是中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一份。尽管租界是外国人的势力范围,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后租界涌入大量华人,因而中文报纸将会有极大的市场。
《申报》的创办者英商安纳斯脱·美查起初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于1860年到沪,从事进出口贸易。在《上海新报》获得成功以后,美查的买办[[陈莘庚]]于是建议他也办一份中文报纸。当时美查已经来华将近十多年,因而对于本埠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也略懂汉字。他发现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已经种类繁多,但是中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一份。尽管租界是外国人的势力范围,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后租界涌入大量华人,因而中文报纸将会有极大的市场。
第37行: 第39行:
开办前,为了更好的经营中文报纸,美查先生曾委派中国人[[钱昕伯]]前往[[香港]]进行考察,同时根据香港相关中文报纸来确定《申报》的相关计划。
开办前,为了更好的经营中文报纸,美查先生曾委派中国人[[钱昕伯]]前往[[香港]]进行考察,同时根据香港相关中文报纸来确定《申报》的相关计划。


1872年4月30日,美查连同他的英国友人怀特、普来亚和约翰·瓦基洛三人一起筹资开办的《申报》正式创刊。美查担任报纸的全权负责人。《申报》自开办开始便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尽管是以营利为主,但是还是参考香港的经验,以本埠华人为主要群体,顾及本埠华人的利益。在创办伊始,美查曾明确表示:“所卖之报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持者惟华人,对国家使除其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之正道。”<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03/node63720/userobject1ai8647.html |title=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专业志--上海新闻志--第一编报纸--第一章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节 |access-date=2019-04-20 |||}}</ref>正是因为以华人利益为考量,因此美查将报纸的具体事务主要交付给华人。在一开始,美查聘任举人[[蒋芷湘]]担任总主笔(即总编),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襄理相关编辑业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weekend/txt/2007-07/13/content_8519604.htm |title=晚清《申报》的主笔与社评 |access-date=2010-01-16 |||}}</ref>
1872年4月30日,美查连同他的英国友人怀特、普来亚和约翰·瓦基洛三人一起筹资开办的《申报》正式创刊。美查担任报纸的全权负责人。《申报》自开办开始便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尽管是以营利为主,但是还是参考香港的经验,以本埠华人为主要群体,顾及本埠华人的利益。在创办伊始,美查曾明确表示:“所卖之报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持者惟华人,对国家使除其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之正道。”<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03/node63720/userobject1ai8647.html |title=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专业志--上海新闻志--第一编报纸--第一章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节 |access-date=2019-04-20 }}</ref>正是因为以华人利益为考量,因此美查将报纸的具体事务主要交付给华人。在一开始,美查聘任举人[[蒋芷湘]]担任总主笔(即总编),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襄理相关编辑业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weekend/txt/2007-07/13/content_8519604.htm |title=晚清《申报》的主笔与社评 |access-date=2010-01-16 }}</ref>


=== 办报初期 ===
=== 办报初期 ===
==== 新闻报道 ====
==== 新闻报道 ====
《申报》尽管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但是自创办之初十分注重新闻的品质,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正确的认识。美查等人曾经说“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ref>{{cite web|url=http://www.cmic.zju.edu.cn/cmkj/web-zgxwsys/2/3/3.html|title=中国新闻事业史-③上海报业的崛起--《上海新报》与《申报》|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在1875年10月的社论《论本馆作报本意》中所说的“若本报之开馆,余愿有直言之不讳焉……公道终必先露。本馆唯执公道,亦所不惮也……”。例如在1874年日本侵台,申报首次对战事进行特别报道。<ref>{{cite web|url=http://www.twcenter.org.tw/e02/20010611.htm|title=从东亚国际情势的观点谈“牡丹社事件”|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申报特别委派记者前往台湾进行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申报》尽管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但是自创办之初十分注重新闻的品质,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正确的认识。美查等人曾经说“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ref>{{cite web|url=http://www.cmic.zju.edu.cn/cmkj/web-zgxwsys/2/3/3.html|title=中国新闻事业史-③上海报业的崛起--《上海新报》与《申报》|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在1875年10月的社论《论本馆作报本意》中所说的“若本报之开馆,余愿有直言之不讳焉……公道终必先露。本馆唯执公道,亦所不惮也……”。例如在1874年日本侵台,申报首次对战事进行特别报道。<ref>{{cite web|url=http://www.twcenter.org.tw/e02/20010611.htm|title=从东亚国际情势的观点谈“牡丹社事件”|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申报特别委派记者前往台湾进行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特派战地随军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并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边赞扬作战的[[黑旗军]]的勇敢,一边亦对清廷对于战事的作壁上观大加挞伐。不仅解除了时人对于战事的忧虑,同时亦为申报馆赢得了声誉。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特派战地随军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并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边赞扬作战的[[黑旗军]]的勇敢,一边亦对清廷对于战事的作壁上观大加挞伐。不仅解除了时人对于战事的忧虑,同时亦为申报馆赢得了声誉。
第48行: 第50行:


==== 《申报》传谣 ====
==== 《申报》传谣 ====
[[File:申1876-06-05西陲耗.jpg|缩略图|《申报》1876年6月5日头版{{单双书号转换|西陲噩耗}}]]
[[File:申1876-06-05西陲耗.jpg|thumb|《申报》1876年6月5日头版{{单双书号转换|西陲噩耗}}]]
在左宗棠进军新疆期间,《申报》多次刊发谣言,如曾在头版发布{{单双书号转换|西陲噩耗}}发布消息称“传左爵相(即左宗棠)统领大军西征[[回部]],近已败退,爵相亦阵亡”。左宗棠对《申报》之报道十分气愤,[[姚云鹤]]著《[[上海闲话 (书籍)|上海闲话]]》即载有其与友人书信中含有“[[江浙]]无赖文人以[[报紙|报馆]]为末路”这类的言语。
在左宗棠进军新疆期间,《申报》多次刊发谣言,如曾在头版发布{{单双书号转换|西陲噩耗}}发布消息称“传左爵相(即左宗棠)统领大军西征[[回部]],近已败退,爵相亦阵亡”。左宗棠对《申报》之报道十分气愤,[[姚云鹤]]著《[[上海闲话 (书籍)|上海闲话]]》即载有其与友人书信中含有“[[江浙]]无赖文人以[[报紙|报馆]]为末路”这类的言语。


[[File:Chinese Soldiers in Uniform of Wool Jackets, Velveteen Trousers Covered with a Wrapped Skirt, Hair Wrapped in Turbans. Hami, Xinjiang, China, 1875 WDL1897.png|缩略图|身着马褂的中国士兵,1875年摄于新疆[[哈密市|哈密]]|替代=|左]]
[[File:Chinese Soldiers in Uniform of Wool Jackets, Velveteen Trousers Covered with a Wrapped Skirt, Hair Wrapped in Turbans. Hami, Xinjiang, China, 1875 WDL1897.png|thumb|身着马褂的中国士兵,1875年摄于新疆[[哈密市|哈密]]|替代=]]


==== 营销策略 ====
==== 营销策略 ====
第74行: 第76行:
除了日常的报务以外,《申报》还积极致力于公众文化,自1932年到1933年12月,申报馆先后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集结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华民国新地图》等书刊杂志。
除了日常的报务以外,《申报》还积极致力于公众文化,自1932年到1933年12月,申报馆先后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集结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华民国新地图》等书刊杂志。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申报》遂进行大肆抨击,因而使得政府颇为不满。于是在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自下令“禁止邮送”《申报》。由于《申报》为全国性的大报,尽管主要在公共租界内出版,但租界外地区均由邮局投递,此举禁送等于将《申报》局限于[[上海公共租界]]内,极大影响了报馆的外埠市场。所以最后由于各方努力,史量才与政府达成协议,决定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未接受政府提出的“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的条件。35日后,政府宣布解禁,恢复邮递<ref>{{cite web |url=http://qkzz.net/magazine/1005-4715/2009/01/3268214.htm |title=蒋介石禁止邮递《申报》庞荣棣-《世纪》-2009年第01期 |accessdate=2017-12-15 |||}}</ref>。自禁送事件以后,申报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累积加剧。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申报》遂进行大肆抨击,因而使得政府颇为不满。于是在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自下令“禁止邮送”《申报》。由于《申报》为全国性的大报,尽管主要在公共租界内出版,但租界外地区均由邮局投递,此举禁送等于将《申报》局限于[[上海公共租界]]内,极大影响了报馆的外埠市场。所以最后由于各方努力,史量才与政府达成协议,决定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未接受政府提出的“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的条件。35日后,政府宣布解禁,恢复邮递<ref>{{cite web |url=http://qkzz.net/magazine/1005-4715/2009/01/3268214.htm |title=蒋介石禁止邮递《申报》庞荣棣-《世纪》-2009年第01期 |accessdate=2017-12-15 }}</ref>。自禁送事件以后,申报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累积加剧。


1934年3月,上海《申报》以《蒋委员长注重民族意识》为题,刊出一则消息,称:“蒋委员长頒令各省府,转知所属-{云}-,各种书刊封面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曆]]年号,以重民族意识。”<ref>《申报》,上海,1934-03-28</ref>1934年11月,申报董事长史量才于由杭返沪途中被[[中国国民党]]委派的特工暗杀。此案震惊全国,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史量才故去后,其子[[史泳赓]]继承了《申报》所有资产。但经此事件后,《申报》言论逐渐趋于保守。
1934年3月,上海《申报》以《蒋委员长注重民族意识》为题,刊出一则消息,称:“蒋委员长頒令各省府,转知所属-{云}-,各种书刊封面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曆]]年号,以重民族意识。”<ref>《申报》,上海,1934-03-28</ref>1934年11月,申报董事长史量才于由杭返沪途中被[[中国国民党]]委派的特工暗杀。此案震惊全国,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史量才故去后,其子[[史泳赓]]继承了《申报》所有资产。但经此事件后,《申报》言论逐渐趋于保守。


=== 抗战八年 ===
=== 全面抗战期间 ===
[[File:Bloody Saturday, Shanghai.jpg|缩略图|180px|抗战期间,由申报记者王小亭所摄的遭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
[[File:Bloody Saturday, Shanghai.jpg|thumb|180px|抗战期间,由申报记者王小亭所摄的遭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
[[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
[[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


第88行: 第90行: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1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1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由于此时《申报》已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军事管制员会派工作组进入报馆。由于此时《申报》已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关停申报馆。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 影响 ==
== 影响 ==
[[File:Shun Pao advertisement.jpg|缩略图|360px|附于申报馆出版的《[[1948年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画刊》后的申报征订广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File:Shun Pao advertisement.jpg|thumb|360px|附于申报馆出版的《[[1948年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画刊》后的申报征订广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第97行: 第99行:
《申报》在创办初期,通过[[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轰动朝野,展现了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至[[史量才]]时代,《申报》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独立”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申报》在创办初期,通过[[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轰动朝野,展现了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至[[史量才]]时代,《申报》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独立”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报道方面,《申报》坚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是维持一个媒体地位最可靠的因素。这也就是《申报》能在新闻界屹立77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在“杨乃武一案”中,《申报》逐渐通过客观的新闻报道而非市井猎奇,向国人和同仁展示了近代报纸应有的新闻报道标准。成为近代华文报纸模仿和学习的楷模。<ref>{{cite web|url=http://txs.youth.cn/shgc/200912/t20091211_1107825_1.htm|title=文章不存在或已被删除~|website=txs.youth.cn|accessdate=2017-12-15|||}}</ref>
在报道方面,《申报》坚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是维持一个媒体地位最可靠的因素。这也就是《申报》能在新闻界屹立77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在“杨乃武一案”中,《申报》逐渐通过客观的新闻报道而非市井猎奇,向国人和同仁展示了近代报纸应有的新闻报道标准。成为近代华文报纸模仿和学习的楷模。<ref>{{cite web|url=http://txs.youth.cn/shgc/200912/t20091211_1107825_1.htm|title=文章不存在或已被删除~|website=txs.youth.cn|accessdate=2017-12-15}}</ref>


而在经营方面,早期《申报》的成功经营,挤垮了字林洋行创办的《上海新报》,迫使其新办《沪报》,《沪报》为了应对《申报》的竞争,也采用同样的本土化方法,并从《申报》挖人。此外在《申报》的影响下,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合资创办的《新闻报》,也大力模仿《申报》。
而在经营方面,早期《申报》的成功经营,挤垮了字林洋行创办的《上海新报》,迫使其新办《沪报》,《沪报》为了应对《申报》的竞争,也采用同样的本土化方法,并从《申报》挖人。此外在《申报》的影响下,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合资创办的《新闻报》,也大力模仿《申报》。
第105行: 第107行:
== 知名报道 ==
== 知名报道 ==
=== “杨乃武案”报道 ===
=== “杨乃武案”报道 ===
发生于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广亦属罕见。当然,此案的最终定案与《申报》有着特殊的关系。由于《申报》当时为英商报纸,且设于租界,故受[[治外法权]]的保护。《申报》开始关注此案时,该案已经开审两年-{zh-hans:有余;zh-hant:有餘}-,当时,《申报》将其作为一个社会新闻来报道,1874年1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记禹航某生因姦谋命事细情》的长篇报道。<ref>{{cite news |title=记禹航某生因姦谋命事細情 |work=申报 |date=1874-01-06 |page=2}}</ref>当时此篇报道由于根据市井传闻而得,所以极具[[都市传说]][[猎奇]]色彩。此篇报道发出数日之后,申报又于13日至15日连续披露该案疑点,以及审案过程中的相关府县对杨乃武遭刑讯逼供,布政使司复审时翻案等详情。由于《申报》在开办之初便迅速成为大报,在上海本埠以外亦有大量发行,所以报道使得原先仅限于浙江省内和部分官员熟知的案件,变成众人皆知,因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18/1970267.shtml |title=“杨乃武小白菜案”得以昭雪:《申报》贡献大--文汇报 |access-date=2010-01-19 |||}}</ref>
发生于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广亦属罕见。当然,此案的最终定案与《申报》有着特殊的关系。由于《申报》当时为英商报纸,且设于租界,故受[[治外法权]]的保护。《申报》开始关注此案时,该案已经开审两年-{zh-hans:有余;zh-hant:有餘}-,当时,《申报》将其作为一个社会新闻来报道,1874年1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记禹航某生因姦谋命事细情》的长篇报道。<ref>{{cite news |title=记禹航某生因姦谋命事細情 |work=申报 |date=1874-01-06 |page=2}}</ref>当时此篇报道由于根据市井传闻而得,所以极具[[都市传说]][[猎奇]]色彩。此篇报道发出数日之后,申报又于13日至15日连续披露该案疑点,以及审案过程中的相关府县对杨乃武遭刑讯逼供,布政使司复审时翻案等详情。由于《申报》在开办之初便迅速成为大报,在上海本埠以外亦有大量发行,所以报道使得原先仅限于浙江省内和部分官员熟知的案件,变成众人皆知,因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18/1970267.shtml |title=“杨乃武小白菜案”得以昭雪:《申报》贡献大--文汇报 |access-date=2010-01-19 }}</ref>


由于该案审理过程漫长将近四年,《申报》一直持续跟踪报道。随着《申报》的成熟,对于该案的报道亦更加规范化,从当初的猎奇视角逐渐变成客观公正的报道。《申报》一方面及时转载《[[京报]]》上刊载的[[上谕]]、[[奏折]]等公文外,另外播发了40余篇评论和报道,同时还将告状状书一并刊载,为划时代之举。《申报》一方面刊载批评此案中官方的言论,另一方面一些官方立场的稿件也能顺利刊登,此举表现了媒体的客观性,充分赢得了读者的公评。
由于该案审理过程漫长将近四年,《申报》一直持续跟踪报道。随着《申报》的成熟,对于该案的报道亦更加规范化,从当初的猎奇视角逐渐变成客观公正的报道。《申报》一方面及时转载《[[京报]]》上刊载的[[上谕]]、[[奏折]]等公文外,另外播发了40余篇评论和报道,同时还将告状状书一并刊载,为划时代之举。《申报》一方面刊载批评此案中官方的言论,另一方面一些官方立场的稿件也能顺利刊登,此举表现了媒体的客观性,充分赢得了读者的公评。
第132行: 第134行:


=== 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
=== 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
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申报》均有相当于战地记者身份的战事通讯员,在战争前方发回报道。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入侵[[台湾]],《申报》特派一位实习记者到当地采访。1883年法军入侵越南时,《申报》特雇俄国籍访员到法军军营中采访,争取报导最真实情况。1884年2月,《申报》在欧洲和[[香港]]特约外籍记者,以采访关于“法越交涉事件”的新闻。这些人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ref>{{cite web | url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12/16/content_10513829.htm | title = 史海钩沉: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 | publisher = 新华网 | accessdate = 2010-01-20 | | | }}</ref>。
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申报》均有相当于战地记者身份的战事通讯员,在战争前方发回报道。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入侵[[台湾]],《申报》特派一位实习记者到当地采访。1883年法军入侵越南时,《申报》特雇俄国籍访员到法军军营中采访,争取报导最真实情况。1884年2月,《申报》在欧洲和[[香港]]特约外籍记者,以采访关于“法越交涉事件”的新闻。这些人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ref>{{cite web | url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12/16/content_10513829.htm | title = 史海钩沉: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 | publisher = 新华网 | accessdate = 2010-01-20 }}</ref>。


=== 最早出版的“号外” ===
=== 最早出版的“号外” ===
第146行: 第148行:
早在1912年,为纪念发行40周年,报馆曾向社会发出悬赏启事,征集全套《申报》。直到后来一位名叫张仲照的读者向报社捐赠了个人收藏的自创刊到[[辛亥革命]]为止的完整《申报》全套。为了表彰这位热心的老读者,在1922年,《申报》馆在出版50周年纪念册时,将张仲照先生的照片印于首页,以感谢其对报纸的一贯支持。
早在1912年,为纪念发行40周年,报馆曾向社会发出悬赏启事,征集全套《申报》。直到后来一位名叫张仲照的读者向报社捐赠了个人收藏的自创刊到[[辛亥革命]]为止的完整《申报》全套。为了表彰这位热心的老读者,在1922年,《申报》馆在出版50周年纪念册时,将张仲照先生的照片印于首页,以感谢其对报纸的一贯支持。


抗战期间,由于《申报》馆为日军所掌控,所以出于保护史料的目的。申报馆原总经理马萌良同原编辑孙恩霖与天主教[[徐家汇藏书楼]]取得联系,将藏书楼所藏《申报》进行核对,并记下所缺期数。然后将馆里所藏得报纸找出补齐,分批秘密运往藏书楼。[[上海1949年|1949年]]以后,上海图书馆开始清理全套《申报》,并迅速进行补缺的工作,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尽管有极少的缺失,但已经基本接近完整。<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07/22/content_11751517.htm|title=全套《申报》是如何保存下来的|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
抗战期间,由于《申报》馆为日军所掌控,所以出于保护史料的目的。申报馆原总经理马萌良同原编辑孙恩霖与天主教[[徐家汇藏书楼]]取得联系,将藏书楼所藏《申报》进行核对,并记下所缺期数。然后将馆里所藏得报纸找出补齐,分批秘密运往藏书楼。[[上海1949年|1949年]]以后,上海图书馆开始清理全套《申报》,并迅速进行补缺的工作,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尽管有极少的缺失,但已经基本接近完整。<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07/22/content_11751517.htm|title=全套《申报》是如何保存下来的|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

== 《申报》的现状 ==
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影印,售价达28万元。<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5/01/content_6050825.htm|title=上海重新影印出版《申报》|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

{{Fact|目前,[[上海图书馆]]为全世界《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藏有全套原版《申报》。}}
台湾“中央研究院”购有申报资料库(限于院内IP使用)。<ref>{{Cite web | url=http://aslib.sinica.edu.tw/database/social.html#cdb | title=中研院图书馆人文组资料库清单 |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服务 | access-date=2018-04-26 | | | }}</ref>{{Fact |收录范围:1872年4月23日至1949年5月27日。
台湾大学图书馆购入紙本,据上海图书馆藏原报缩小影印,共四百册。收录范围:1872年4月30日-1949年5月27日。
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申报》一度停刊,曾先后出版汉口版(1938年1月15日-7月31日)及香港版(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1938年10月10日《申报》在上海复刊。影印本均予收编。|time=2014-09-07T10:04:00+00:00}}


因徐家汇藏书楼已由天主教上海教区划归上海图书馆,故[[上海图书馆]]为全世界《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藏有全套原版《申报》,唯有少数缺失。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批准影印上海图书馆馆藏《申报》。1983年,基于上海图书馆底本,并在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的帮助下完成补缺,[[上海书店]]将《申报》全部[[影印]]出版。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影印,售价达28万元。<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5/01/content_6050825.htm|title=上海重新影印出版《申报》|publisher=|accessdate=2017-12-15}}</ref><ref name="yinying">[https://lib.nankai.edu.cn/2019/0717/c15469a187551/page.htm 南开大学图书馆]:“ 《申报》是旧中国在上海出版的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英国商人美查创办,1907年归席子佩所有,1912年由史量才接办。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把持。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但由于年代久远,仅上海图书馆藏有全份(略有缺失),也因纸质泛黄发脆,不易保存,难以使用。为此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和上海市文化宣传部门曾多次想将它影印,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批准由上海书店影印。自1982年开始筹备,至1987年10月全部完成。上海书店为了把《申报》印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得到上海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外,还向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配补齐全,又对原报油迹、污损之处进行修描。为了使影印本能长期保存,又向有关厂商专门订制了优质纸和优质装订材料。《申报》影印本全套400册,正文164824页,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部纸质出版物。影印本共印550套,实得578套。发行以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申报》数据库完整收录其全部图文内容,以数字化PDF格式展示原版原貌。该数据库仅需通过日期、索引的方式便能非常方便地检索出读者所需的内容。”</ref>。
台湾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申报》的资料库給学校使用。<ref>{{Cite web | url=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id=24063 | title=新增资料库: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篇-申报 | website=台湾大学图书馆 | access-date=2017-08-23 | | | }}</ref><ref>{{Cite web | url=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atabase_type.jsp | title=电子资料库总览 | website=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 | access-date=2017-08-23 | | | }}</ref>[[联合报系]]旗下的[[联合知识库]]亦提供《申报》的资料库以供读者付费使用。<ref>{{cite web|url=http://udndata.com/promo/ancient_press/press.html|title=中国近代报刊资料库|publisher=联合知识库|accessdate=2015-06-19|||}}</ref>


== 参见 ==
== 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