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伶四大皇后選舉: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clean up, replaced: 清代 → 清朝 (3))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是1930年由[[天津]]的《[[北洋畫報]]》所舉辦的一次選舉,目的是選出當時[[京劇]]界公認最佳的四位女性[[旦角]]演員,在當時中國戲劇界娛樂界造成很大的轟動和回響。這個事件也反映了[[民國時期]]城市社會文化的許多面向。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是1930年由[[天津]]的《[[北洋畫報]]》所舉辦的一次選舉,目的是選出当时[[京劇]]界公認最佳的四位女性[[旦角]]演員,在当时中國戲劇界娛樂界造成很大的轟動和回響。這個事件也反映了[[民國時期]]城市社會文化的許多面向。


== 背景 ==
== 背景 ==
在近代以前,也有類似於此活動的[[菊選]],其與有長久傳統的[[妓女]][[花榜]]一脈相承,方式是由文人之間私下聚會,選出心目中的好演員來表彰,如在[[清]]的[[北京]],每逢[[科舉]][[會試]]之年必菊選一次,選十或二十名,二十名則分文武(旦生二榜),放榜時選名勝之地,通知入選者師徒參加盛會,入選演員聲望增加生意也會變好。
在近代以前,也有類似於此活動的[[菊選]],其與有長久傳統的[[妓女]][[花榜]]一脈相承,方式是由文人之間私下聚會,選出心目中的好演員來表彰,如在[[清]]的[[北京]],每逢[[科舉]][[會試]]之年必菊選一次,選十或二十名,二十名則分文武(旦生二榜),放榜時選名勝之地,通知入選者師徒參加盛會,入選演員聲望增加生意也會變好。
而利用現代報刊採公開的方式來舉辦類似的選舉,則始於清末文人[[李伯元]]在[[上海]]辦《[[遊戲報]]》中的花榜,之後類似的妓女花榜選舉陸在續各種[[小報]]出現。演員的公開選舉也在民初開始出現,如北京的《[[順天時報]]》,於1917年即曾舉辦過票選名角名劇的活動。但一直要到了1930年代,即京劇發展的鼎盛時期,這類的選舉才更加風行熱絡,許多娛樂性報刊紛紛舉辦各種演員票選活動,而其中又以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最轟動,最受注目。
而利用現代報刊採公開的方式來舉辦類似的選舉,則始於清末文人[[李伯元]]在[[上海]]辦《[[遊戲報]]》中的花榜,之後類似的妓女花榜選舉陸在續各種[[小報]]出現。演員的公開選舉也在民初開始出現,如北京的《[[順天時報]]》,於1917年即曾舉辦過票選名角名劇的活動。但一直要到了1930年代,即京劇發展的鼎盛時期,這類的選舉才更加風行熱絡,許多娛樂性報刊紛紛舉辦各種演員票選活動,而其中又以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最轟動,最受注目。
第8行: 第8行:
== 選舉經過 ==
== 選舉經過 ==


1930年5月3日,天津《北洋畫報》的戲劇專刊出刊滿百期,除了刊有一些念性的文章之外,並發布了四大女伶皇后選舉的公告。其大致內容是希望藉由所謂的「公意選舉」來解決戲劇界對於誰才是四個最佳女性旦角演員的爭論,其投票方式採不記名投票,每期的北洋畫報都會附選選票,將所選的四人寫上寄至報社即可。期限為一個月。
1930年5月3日,天津《北洋畫報》的戲劇專刊出刊滿百期,除了刊有一些念性的文章之外,並發布了四大女伶皇后選舉的公告。其大致內容是希望藉由所謂的「公意選舉」來解決戲劇界對於誰才是四個最佳女性旦角演員的爭論,其投票方式採不記名投票,每期的北洋畫報都會附選選票,將所選的四人寫上寄至報社即可。期限為一個月。


但過了一個月之後,《北洋畫報》又「應讀者要求」延長選期半個月,並且每天公布各演員的票數。開始公布票數之後,各演員的支持者開始緊張,拚命追趕競爭,票數突然開始快速增加,甚至到最後兩天,各主要女演員的票數都增加了一倍之多。當時參選者之一的章遏雲回憶到當時演員和捧角者都努力互相競爭,造成《北洋畫報》銷路大為增加。
但過了一個月之後,《北洋畫報》又「應讀者要求」延長選期半個月,並且每天公布各演員的票數。開始公布票數之後,各演員的支持者開始緊張,拚命追趕競爭,票數突然開始快速增加,甚至到最後兩天,各主要女演員的票數都增加了一倍之多。当时參選者之一的章遏雲回憶到当时演員和捧角者都努力互相競爭,造成《北洋畫報》銷路大為增加。


== 選舉結果 ==
== 選舉結果 ==


最後經過激烈的競爭,票數依序為[[胡碧蘭]]、[[孟麗君]]、[[雪豔琴]]、[[章遏雲]]獲選為四大女伶皇后,而其中在當時受重視的女演員之一[[新豔秋]]則落選為第五名。前幾名得票數都在兩萬票上下,以當時全國最大報紙上海《[[申報]]》的銷售量約數萬份來比較,《北洋畫報》以一個小報,能達成此的票數是相當可觀的,也是在當時各報刊所辦演員選舉中少見的。
最後經過激烈的競爭,票數依序為[[胡碧蘭]]、[[孟麗君]]、[[雪豔琴]]、[[章遏雲]]獲選為四大女伶皇后,而其中在当时受重視的女演員之一[[新豔秋]]則落選為第五名。前幾名得票數都在兩萬票上下,以当时全國最大報紙上海《[[申報]]》的銷售量約數萬份來比較,《北洋畫報》以一個小報,能達成此的票數是相當可觀的,也是在当时各報刊所辦演員選舉中少見的。


還舉束後,在當期的《北洋畫報》刊登了四人的照片上面畫了后冠。並撰文強調四個當選人在演技、[[武功]]、[[唱腔]]等方面各有優點,因此無分先後,盼望平息支持者們可能的爭端,根據[[章遏雲]]回憶,當時有不少落選者的支持者認為有作弊偽造選票等,在各個報刊上引發很多爭論攻訐。
還舉束後,在當期的《北洋畫報》刊登了四人的照片上面畫了后冠。並撰文強調四個當選人在演技、[[武功]]、[[唱腔]]等方面各有優點,因此無分先後,盼望平息支持者們可能的爭端,根據[[章遏雲]]回憶,当时有不少落選者的支持者认为有作弊偽造選票等,在各個報刊上引發很多爭論攻訐。


《北洋畫報》並進一步徵求各演員的當選賀詞,於是之後幾期的戲劇專刊上出現了讀者的各種賀表文書,如給胡碧蘭的賀表中,作者自稱臣,模仿古代[[皇后]]登基的賀表文字形式,並用古雅的文字把演員的種種好處吹捧一番,而其中一個章遏雲的支持者,甚至因為她只得到第四名,非常難過,在賀詞寫道「臣甯蹈東海死耳,豈能於小朝廷求活耶?」表現出支持者的「忠心」。
《北洋畫報》並進一步徵求各演員的當選賀詞,於是之後幾期的戲劇專刊上出現了讀者的各種賀表文書,如給胡碧蘭的賀表中,作者自稱臣,模仿古代[[皇后]]登基的賀表文字形式,並用古雅的文字把演員的種種好處吹捧一番,而其中一個章遏雲的支持者,甚至因為她只得到第四名,非常難過,在賀詞寫道「臣甯蹈東海死耳,豈能於小朝廷求活耶?」表現出支持者的「忠心」。


== 事件的史分析 ==
== 事件的史分析 ==
=== 捧角文化的發展 ===
=== 捧角文化的發展 ===
隨著京劇在清末民國時期的發展,一演員與觀眾之間[[捧角]]文化逐漸產生,參與的「捧角家」來自於有錢商人、文人、學生、清[[遺老]]等,他們用贈詩、寫劇評、捧場、經濟援助等方式與演員們建立私下的關係,並進一步一起認同其所支持的演員,並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有好的形象和地位。
隨著京劇在清末民國時期的發展,一演員與觀眾之間[[捧角]]文化逐漸產生,參與的「捧角家」來自於有錢商人、文人、學生、清[[遺老]]等,他們用贈詩、寫劇評、捧場、經濟援助等方式與演員們建立私下的關係,並進一步一起認同其所支持的演員,並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有好的形象和地位。


四大坤伶選舉的參與,即反映了捧角家們的這種心態和作法。選舉這種看似較有公信力的競爭方式(相較而言,劇評或贈詩裡的吹捧比較像是一家之言),使他們甚為在意勝負,用盡各種方式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夠獲勝,以提高所支持者其在戲劇界的形象,選後賀表的內容中的吹捧和落敗者的失望,更鮮明反映他們對演員的認同感。
四大坤伶選舉的參與,即反映了捧角家們的這種心態和作法。選舉這種看似較有公信力的競爭方式(相較而言,劇評或贈詩裡的吹捧比較像是一家之言),使他們甚為在意胜负,用盡各種方式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夠獲勝,以提高所支持者其在戲劇界的形象,選後賀表的內容中的吹捧和落敗者的失望,更鮮明反映他們對演員的認同感。


=== 女演員地位的改變 ===
=== 女演員地位的改變 ===
第30行: 第30行:
在近代以前,京劇的舞台上僅有男性演員,一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有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出現,並逐漸影響到天津[[武漢]],最後是北京。但早期的女演員地位低下,被視同於妓女,而她們演的戲,也被一般看戲人士評為「不入流」,捧場的觀眾也大多是喜好女演員的外貌或為私下結識女演員而來。
在近代以前,京劇的舞台上僅有男性演員,一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有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出現,並逐漸影響到天津[[武漢]],最後是北京。但早期的女演員地位低下,被視同於妓女,而她們演的戲,也被一般看戲人士評為「不入流」,捧場的觀眾也大多是喜好女演員的外貌或為私下結識女演員而來。


但到了1930年代,隨著女演員人數的增加以及技藝上的進步,雖然對她們輕視仍然存在,且女性旦角在京劇藝術上的地位仍不能與「[[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為首的男性演員相提並論,但已經有不少劇評開始對她們另眼相待,認為頂尖的女性演員已足以匹敵男性演員。
但到了1930年代,隨著女演員人數的增加以及技藝上的進步,雖然對她們輕視仍然存在,且女性旦角在京劇藝術上的地位仍不能與「[[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為首的男性演員相提並論,但已經有不少劇評開始對她們另眼相待,认为頂尖的女性演員已足以匹敵男性演員。


在這場選舉中即可以看到這種對京劇女演員看法的改變,首先「四大皇后」即是因為先有「四大名旦」而出現的頭銜,即表示雖然認為男女演員之間仍有差距,因此要以性別作區分來選舉,但也認為女性演員中,足以選出各方面表現優異的演員,而不再完全是「不入流」的。其次,在選舉的過程及結果裡,她們被支持者的文字們形塑成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形象,而雖然許多投票的人不一定是因藝而是因色才支持某位女演員,但《北洋畫報》卻更強調她們唱腔、身段、武功表現等方面的優異,來展示這各選舉結果的合理性。
在這場選舉中即可以看到這種對京劇女演員看法的改變,首先「四大皇后」即是因為先有「四大名旦」而出現的頭銜,即表示雖然认为男女演員之間仍有差距,因此要以性別作區分來選舉,但也认为女性演員中,足以選出各方面表現優異的演員,而不再完全是「不入流」的。其次,在選舉的過程及結果裡,她們被支持者的文字們形塑成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形象,而雖然許多投票的人不一定是因藝而是因色才支持某位女演員,但《北洋畫報》卻更強調她們唱腔、身段、武功表現等方面的優異,來展示這各選舉結果的合理性。


=== 新式媒體與「公意」的展現 ===
=== 新式媒體與「公意」的展現 ===


新式的媒體報刊在清後期開始出現,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並在市民心中取得了較高的地位權,重要的報紙如上海的《[[申報]]》開始成為具有公信力的消息來源,並藉著讀者投書成為市民發抒討論看法的媒介,但管如此,仍然只能是少數精英人物參與其中。
新式的媒體報刊在清後期開始出現,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並在市民心中取得了較高的地位權,重要的報紙如上海的《[[申報]]》開始成為具有公信力的消息來源,並藉著讀者投書成為市民發抒討論看法的媒介,但管如此,仍然只能是少數精英人物參與其中。


娛樂性質的小報則改變了這種情形,其輕鬆娛樂的性質讓更多人能參與投稿,而類似選舉的舉辦則讓在民國時期現實政治混亂之下,無從表達民意的市民,有了一抒發意見的管道。《北洋畫報》即為小報性質的刊物,其所舉辦的這次選舉即發揮這種展現「公意」的作用,各派的捧角家雖然平常也會自己替支持的演員奉上種種響亮的稱號,但其遠不及這種以「公意」為號召的選舉所得到的頭銜來的重要,因此這次選舉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重視。而報刊則藉菊選的方式,也可看出其企圖在廣大的戲劇觀眾之中,掌握「公意」的力量,藉此來增加其刊物的權威性及發售量。
娛樂性質的小報則改變了這種情形,其輕鬆娛樂的性質讓更多人能參與投稿,而類似選舉的舉辦則讓在民國時期現實政治混亂之下,無從表達民意的市民,有了一抒發意見的管道。《北洋畫報》即為小報性質的刊物,其所舉辦的這次選舉即發揮這種展現「公意」的作用,各派的捧角家雖然平常也會自己替支持的演員奉上種種響亮的稱號,但其遠不及這種以「公意」為號召的選舉所得到的頭銜來的重要,因此這次選舉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重視。而報刊則藉菊選的方式,也可看出其企圖在廣大的戲劇觀眾之中,掌握「公意」的力量,藉此來增加其刊物的權威性及發售量。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 劉嵩崑《梨園軼聞》〈四大皇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 劉嵩崑《梨園軼聞》〈四大皇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 章遏雲,《章遏雲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 章遏雲,《章遏雲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 葉凱蒂〈從護花人到知音〉,見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5年)
* 葉凱蒂〈從護花人到知音〉,見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5年)


[[Category:1930年中国事件]]
[[Category:1930年中国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