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員 → 员, 內 → 内 (3), 貴 → 贵,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參考 → 参考, 參與 → 参与 (2), 國 → 国 (10), 婦 → 妇 (2), 參 → 参, 長 → 长 (2), 與 → 与, 軍 → 军 (8), 間 → 间 (4), 龍 → 龙, 導 → 导, 漢 → 汉 (3), 灣 → 湾 (13), 陸 → 陆, 條目 → 条目, 縣 → 县 (14), 雙 → 双, 勞 → 劳, 興 → 兴, 關 → 关, 將 → 将, 領 → 领 (5), 劉 → 刘 (3), 舊 → 旧 (2), 張 → 张, 協 → 协 (2), 調 → 调, 馬 → 马, 應 → 应, 車 → 车, 來 → 来 (3), 義 → 义, 對 → 对, 動 → 动 (4), 發 → 发 (4), 門 → 门, 親 → 亲 (2), 體 → 体, 羅 → 罗, 帶 → 带, 稱 → 称 (4), 區 → 区 (11), 為 → 为 (9), 於 → 于 (6), 數 → 数 (2), 據 → 据, 屬 → 属, 議 → 议, 眾…)
(取消链结到“Template:台湾清朝时期历史事件”:.)
 

(未显示3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result=[[大肚王国]]彻底解体
|result=[[大肚王国]]彻底解体
|combatant1=[[大甲西社]]<br>[[大肚王国]]诸社
|combatant1=[[大甲西社]]<br>[[大肚王国]]诸社
|combatant2=[[大清]]<br>[[岸社]]
|combatant2=[[大清]]<br>[[岸社]]
|combatant3=
|combatant3=
|commander1=[[林武力]]<br>各社酋长13名
|commander1=[[林武力]]<br>各社酋长13名
第22行: 第22行:
|notes=
|notes=
}}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又称'''大甲西社事件''',为台湾高山族[[中部平埔族群]]历史上最大的民众起义事件,以[[大甲西社]]的[[林武力]](姓名汉化的[[道卡斯族]]人)为首,发生于[[台湾清领时期]][[雍正]]年间,持续长达一年。事件过后不仅[[汉人]]与[[平埔]]各族群间亡慘重,也让[[清廷]]于平埔各族境内加强驻兵,加强控制平埔族群。此“番乱”名称,来自[[福建]][[提督]][[许良彬]]奏摺所称。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又称'''大甲西社事件''',为中国台湾高山族[[中部平埔族群]]历史上最大的武装叛乱事件,以[[大甲西社]]的[[林武力]](姓名汉化的[[道卡斯族]]人)为首,发生于[[雍正]]年间,持续长达一年。事件过后不仅[[汉人]]与[[平埔]]各族群间亡慘重,也让[[清廷]]于平埔各族境内加强驻兵,加强控制平埔族群。此“番乱”名称,来自[[福建]][[提督]][[许良彬]]奏摺所称。


此外,事件爆发后,[[凤山县 (清时期)|凤山]]总兵奉令率军前往大甲协助平定,导致凤山守备松散,曾参与[[朱一贵事件]]的旧部便趁机起事,造成[[凤山县 (清时期)|凤山]]的[[吴福生事件]]<ref>[[吴福生事件]]</ref>。
此外,事件爆发后,[[凤山县 (清时期)|凤山]]总兵奉令率军前往大甲协助平定,导致凤山守备松散,曾参与[[朱一贵事件]]的旧部便趁机起事,造成[[凤山县 (清时期)|凤山]]的[[吴福生事件]]<ref>[[吴福生事件]]</ref>。


== 事件经过 ==
== 叛乱经过 ==
清[[雍正]]九年(1731年)年末,原住民族[[道卡斯族]]位于[[大甲区|大甲]]一带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劳役过多而群起反抗,发动武裝抗官行动;燒毀[[台湾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门,杀衙役兵丁,同知[[张弘章]]逃逸。事发之初,时任[[台湾镇总兵]][[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湾,闻变盂(在今[[苗栗县]][[苑里镇]]),被原住民起事者围困。随后,某突围入彰化县治,并向[[台湾府]]兵合攻,仍未平复。
清[[雍正]]九年(1731年)年末,[[道卡斯族]]位于[[大甲区|大甲]]一带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劳役过多而群起反抗,发动武裝叛乱;燒毀[[台湾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门,杀衙役兵丁,同知[[张弘章]]逃逸。事发之初,时任[[台湾镇总兵]][[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湾,闻变盂(在今[[苗栗县]][[苑里镇]]),被起事者围困。随后,某突围入彰化县治,并向[[台湾府]]兵合攻,仍未平复。


1732年八月,负责征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愷]]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糧的“良番”(归化的[[高山族]])斬首,謊称这五人是大甲西社的“作乱生番”。此事引起已归化原住民的不满,群湧[[彰化县 (清朝)|彰化县]]城理论抗议;知县随意敷衍,引起大肚社原住民不满,于是联合原[[大肚王国]]成员之部落,即[[南大肚社]]、[[沙轆社]](在今台中市[[沙鹿区]])、[[牛罵头社]](在今台中市[[清水区 (台中市)|清水区]])、[[樸子籬社]](今台中市[[东区]]),[[吞霄社]](今苗栗县[[通霄镇]])、[[阿里史社]](今台中市[[潭子区]])等十餘社的[[平埔族]]群原住民约两千餘人围攻彰化县城,焚燒附近数十里民房,汉人百姓逃散。
1732年八月,负责征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愷]]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糧的“良番”(归化的[[高山族]])斬首,謊称这五人是大甲西社的“作乱生番”。此事引起已归化原住民的不满,群湧[[彰化县 (清朝)|彰化县]]城理论抗议;知县随意敷衍,引起大肚社原住民不满,于是联合原[[大肚王国]]成员之部落,即[[南大肚社]]、[[沙轆社]](在今台中市[[沙鹿区]])、[[牛罵头社]](在今台中市[[清水区 (台中市)|清水区]])、[[樸子籬社]](今台中市[[东区]]),[[吞霄社]](今苗栗县[[通霄镇]])、[[阿里史社]](今台中市[[潭子区]])等十餘社的[[平埔族]]群约两千餘人围攻彰化县城,焚燒附近数十里民房,百姓逃散。


事件扩大后,其他各社如[[蓬山社]](今大甲)、[[罗社]](今彰化县[[芬园乡]])、[[岸社]](今台中市[[神岡区]])、水(今台中龙井区)、[[阿束社]](今彰化市茄冬脚、彰化县和美镇)等原住民番社也起而响应。至此[[大安溪]]到[[大肚溪]]之间,原属于[[大肚王国]]领域内的山谷平原都陷入动盪之中。这是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武力反抗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彰化县(大约为今台中市、彰化县之平原地区)境内平埔族各社几乎全部参加了此行动
事件扩大后,其他各社如[[蓬山社]](今大甲)、[[罗社]](今彰化县[[芬园乡]])、[[岸社]](今台中市[[神岡区]])、水(今台中龙井区)、[[阿束社]](今彰化市茄冬脚、彰化县和美镇)等原住民番社也起而响应。至此[[大安溪]]到[[大肚溪]]之间,原属于[[大肚王国]]领域内的山谷平原都陷入动盪之中。这是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武力反抗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彰化县(大约为今台中市、彰化县之平原地区)境内平埔族各社几乎全部参加了此次叛乱


== 派兵镇压 ==
== 派兵平叛 ==
当时署理[[闽浙总督|福建总督]][[郝玉麟]]派[[台湾总兵]][[王郡]]亲往督征,并先后从[[中国大陆]]调官兵六千多名,以及[[银]]、[[白米|米糧]]、[[军火]]、[[冷兵器|器械]],船载一百多艘来台征。九月初,清军采“以番制番”之策,使各敵对之部落互相攻击,并得[[岸社]]部分原住民的协助,袭破阿束社。十月中旬清军兵分七路,攻破水社、牛罵头社及沙轆社。十一月初清兵攻进小坪山反抗军据点,获[[牛]]千餘头、[[马]]八匹、[[车]]数百辆,焚毀[[糧食]]四百堆。最后[[吞霄社]]、[[大甲西社]]、[[盂社]]、[[双嶚社]]、[[苑社]]、[[房社]]等抵抗失败,各[[部落]]先后率众投降,事件才告结束。事件历经七个月,清军“计擒获男、妇一千餘名,阵斬首级四十一名,死二十一名,军前梟首一十八名”<ref>[[周]]《彰化县志》卷六·田赋志·番丁</ref>,林武力等十三名首领依[[清律]]判決斬決梟示,沙轆土官被判成立唆罪名而杖斃<ref>[[国立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奏摺》二十辑</ref>。
当时署理[[闽浙总督|福建总督]][[郝玉麟]]派[[台湾总兵]][[王郡]]亲往督征,并先后从[[中国大陆]]调官兵六千多名,以及[[银]]、[[白米|米糧]]、[[军火]]、[[冷兵器|器械]],船载一百多艘来台征。九月初,清军采“以番制番”之策,使各敵对之部落互相攻击,并得[[岸社]]部分原住民的协助,袭破阿束社。十月中旬清军兵分七路,攻破水社、牛罵头社及沙轆社。十一月初清兵攻进小坪山反抗军据点,获[[牛]]千餘头、[[马]]八匹、[[车]]数百辆,焚毀[[糧食]]四百堆。最后[[吞霄社]]、[[大甲西社]]、[[盂社]]、[[双嶚社]]、[[苑社]]、[[房社]]等抵抗失败,各[[部落]]先后率众投降,事件才告结束。事件历经七个月,清军“计擒获男、妇一千餘名,阵斬首级四十一名,死二十一名,军前梟首一十八名”<ref>[[周]]《彰化县志》卷六·田赋志·番丁</ref>,林武力等十三名首领依[[清律]]判決斬決梟示,沙轆土官被判成立唆罪名而杖斃<ref>[[国立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奏摺》二十辑</ref>。


事件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牛罵头社为“感恩社”、沙轆社为“迁善社”、盂社为“兴隆社”,并且建了一个“镇番亭”于彰化东郊的瞭望山(即[[八卦山]]),并改山名为“定军山”。
事件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牛罵头社为“感恩社”、沙轆社为“迁善社”、盂社为“兴隆社”,并且建了一个“镇番亭”于彰化东郊的瞭望山(即[[八卦山]]),并改山名为“定军山”。


== 结果 ==
== 结果 ==
乱平之后,参与的番社力大幅衰退。直到乾隆年间,生计仍然困苦,官方屢次救济。[[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作〈沙轆行〉形容:“皇恩许迁善,生者还其乡;番妇半寡居,番童少雁行。嗟乎沙轆番,盛衰物之常。祇今防厅廨,荒烟蔓道旁。”
乱平之后,参与的番社力大幅衰退。直到乾隆年间,生计仍然困苦,官方屢次救济。[[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作〈沙轆行〉形容:“皇恩许迁善,生者还其乡;番妇半寡居,番童少雁行。嗟乎沙轆番,盛衰物之常。祇今防厅廨,荒烟蔓道旁。”


其后清朝放宽海禁,岸社接收大肚王国旧地、鹿场等,领域遍及台中盆地。
其后清朝放宽海禁,岸社接收大肚王国旧地、鹿场等,领域遍及台中盆地。


== 相关条目 ==
== 相关条目 ==
第57行: 第57行:
{{台湾战争史}}
{{台湾战争史}}
{{大肚王国}}
{{大肚王国}}

{{台湾清朝时期历史事件}}
{{清朝历史事件}}
{{清朝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