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延伸阅读:​ // Edit via Wikiplus
标签消歧义链接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G1=TO|1=zh-hans:伊萨卡; zh-hant:綺色佳}}
{{NoteTA|G1=TO|1=zh-hans:伊萨卡; zh-hant:綺色佳}}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缩写:'''ICN''')是一部国际性的规则与建议,用于管理[[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学名|科学命名]],由[[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负责修订,每隔六年随着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而更新出版一次<ref>{{cite journal |author=张丽兵; Paul C. Silva; John mcneill; Nicholas J. Turland |title=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介绍 |journal=[[植物分类学报]] |year=2007 |volume=45 |issue=4 |pages=593-598 |language=zh-cn}}</ref>。旧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BN'''),为準确体现出法规所涵盖的生物类群,在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行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改为现用名<ref name="決议2011">{{cite web |title=Resolutions ||publisher=XVIII [[国际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format=[[PDF]] |date=2011-07}}</ref>。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缩写:'''ICNafp''')是一部国际性的规则与建议,用于管理[[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学名|科学命名]],由[[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负责修订,每隔六年随着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而更新出版一次<ref>{{cite journal |author=张丽兵; Paul C. Silva; John mcneill; Nicholas J. Turland |title=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介绍 |journal=[[植物分类学报]] |year=2007 |volume=45 |issue=4 |pages=593-598 |language=zh-cn}}</ref>。旧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BN'''),为準确体现出法规所涵盖的生物类群,在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行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改为现用名<ref name="決议2011">{{cite web |title=Resolutions ||publisher=XVIII [[国际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format=[[PDF]] |date=2011-07}}</ref>。


[[农业]]、[[林业]]和[[园艺]]上特殊类别的有机体(如[[栽培品种]]、[[嫁接|嫁接嵌合体]]等)[[学名]]的使用和构成由《'''[[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进行引导。
[[农业]]、[[林业]]和[[园艺]]上特殊类别的有机体(如[[栽培品种]]、[[嫁接|嫁接嵌合体]]等)[[学名]]的使用和构成由《'''[[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进行引导。
第8行: 第8行:
1905年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并于次年发布了第一版植物命名法规,现称作“维也纳规章”(Vienna Rule)。
1905年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并于次年发布了第一版植物命名法规,现称作“维也纳规章”(Vienna Rule)。


目前最新的法规是2017年出版的“深圳法规”(Shenzhen Code<ref>{{Cite web|title=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url=https://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work=www.iapt-taxon.org|accessdate=2019-02-13|||}}</ref>),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于2017年在[[深圳]]举办后,基于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 Code<ref name="MelbourneCode">{{Citation|year=2012|editor-last=McNeill|editor-first=J.|editor2-last=Barrie|editor2-first=F. R.|editor3-last=Buck|editor3-first=W. R.|editor4-last=Demoulin|editor4-first=V.|title=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edition=electronic|publication-place=Bratislava|publishe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url=http://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accessdate=2013-03-22|lastauthoramp=yes|||}}.</ref>)所修訂的版本。<ref name="sz">{{cite book |author=邓云飞|author2=张力|author3=李德铢 译|date=2018 |title=《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url= |location= |publisher=科学出版社 |page= |isbn=978-7-03-070168-8 |author-link= }}</ref>
目前最新的法规是2017年出版的“深圳法规”(Shenzhen Code<ref>{{Cite web|title=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url=https://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work=www.iapt-taxon.org|accessdate=2019-02-13}}</ref>),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于2017年在[[深圳]]举办后,基于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 Code<ref name="MelbourneCode">{{Citation|year=2012|editor-last=McNeill|editor-first=J.|editor2-last=Barrie|editor2-first=F. R.|editor3-last=Buck|editor3-first=W. R.|editor4-last=Demoulin|editor4-first=V.|title=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edition=electronic|publication-place=Bratislava|publishe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url=http://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accessdate=2013-03-22|lastauthoramp=yes|||}}.</ref>)所修訂的版本。<ref name="sz">{{cite book |author=邓云飞|author2=张力|author3=李德铢 译|date=2018 |title=《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url= |location= |publisher=科学出版社 |page= |isbn=978-7-03-070168-8 }}</ref>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及所出版的法规'''
|+ '''历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及所出版的法规'''
|-
|-
! 届<ref>{{cite web |url=http://www.biologie.uni-hamburg.de/b-online/ibc99/ibc/history.html |title=History of IBC |accessdate=2011-05-21 |||}}</ref>!! 年 !! 举办地 !! 法规的非正式名称
! 届<ref>{{cite web |url=http://www.biologie.uni-hamburg.de/b-online/ibc99/ibc/history.html |title=History of IBC |accessdate=2011-05-21 }}</ref>!! 年 !! 举办地 !! 法规的非正式名称
|-
|-
| I || 1900 || {{FRA}}[[巴黎]] || -
| I || 1900 || {{FRA}}[[巴黎]] || -
第56行: 第56行:
== 主要内容 ==
== 主要内容 ==
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
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
*'''原则'''(principles):共有六条基本原则,“构成本《法规》管辖的命名系统的基础”。<ref name="sz" />
* '''原则'''(principles):共有六条基本原则,“构成本《法规》管辖的命名系统的基础”。<ref name="sz" />
**原则I:[[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命名独立于[[动物]]和[[原核生物]]的命名。本《法规》同等地适用于处理为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分类群名称,无论这些类群最初是否被如此处理。
** 原则I:[[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命名独立于[[动物]]和[[原核生物]]的命名。本《法规》同等地适用于处理为藻类、菌物和植物的分类群名称,无论这些类群最初是否被如此处理。
**原则II:分类群名称的应用由命名模式所决定。
** 原则II:分类群名称的应用由命名模式所决定。
**原则III:分类群的命名以出版物的优先权为基础。
** 原则III:分类群的命名以出版物的优先权为基础。
**原则IV:除在特定情形下,每一个具有特定的界定、位置和等级的分类群只能拥有一一个正确名称,即符合各项规则的最早名称。
** 原则IV:除在特定情形下,每一个具有特定的界定、位置和等级的分类群只能拥有一一个正确名称,即符合各项规则的最早名称。
**原则V:无论其来源如何,分类群的[[科学名称]]被处理为[[拉丁文]]。
** 原则V:无论其来源如何,分类群的[[科学名称]]被处理为[[拉丁文]]。
**原则VI:除非明确限定,各项命名规则有追溯既往之效。
** 原则VI:除非明确限定,各项命名规则有追溯既往之效。
*详细的规定分为以'''条款'''(Article)陈述的规则(有时以注释澄清)和'''辅则'''(Recommand)。使用'''例子'''(Ex.)来举例说明规则和辅则。规则的目的是整理过去的命名,并使将来的命名有章可循;与规则相悖的名称不能被保留。辅则处理辅助性的事项;其目的是使命名(特别是未来的命名)更加统一和清晰;与辅则相嗓的名称不能因此而被废弃,但它们不应作为例子加以效仿。
* 详细的规定分为以'''条款'''(Article)陈述的规则(有时以注释澄清)和'''辅则'''(Recommand)。使用'''例子'''(Ex.来举例说明规则和辅则。规则的目的是整理过去的命名,并使将来的命名有章可循;与规则相悖的名称不能被保留。辅则处理辅助性的事项;其目的是使命名(特别是未来的命名)更加统一和清晰;与辅则相嗓的名称不能因此而被废弃,但它们不应作为例子加以效仿。
*本《法规》的规定适用于传统上处理藻类、菌物和植物的所有有机体(无论是化石或非化石),包括[[蓝细菌]](蓝绿藻)、[[壶菌]]、[[卵菌]]、[[黏菌]]类(slime moulds)和[[光合作用|光合]][[原生生物]]及在分类上与其近缘的非光合类群〔但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除外〕。
* 本《法规》的规定适用于传统上处理藻类、菌物和植物的所有有机体(无论是化石或非化石),包括[[蓝细菌]](蓝绿藻)、[[壶菌]]、[[卵菌]]、[[黏菌]]类(slime moulds)和[[光合作用|光合]][[原生生物]]及在分类上与其近缘的非光合类群〔但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除外〕。
*无论是与正文文本一起或分开出版,附录是构成本《法规》不可分割的部分。
* 无论是与正文文本一起或分开出版,附录是构成本《法规》不可分割的部分。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是由国际裁培植物命名委员会授权制定的,处理适用于在农业、林业和园艺上特殊类别的有机体名称的使用和构成。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是由国际裁培植物命名委员会授权制定的,处理适用于在农业、林业和园艺上特殊类别的有机体名称的使用和构成。
*改变一个名称的唯一适当原因是对有关事实的更深刻认识源自充分的分类学研究,或必须放弃一个有悖于规则的命名。<ref name="sz" />
* 改变一个名称的唯一适当原因是对有关事实的更深刻认识源自充分的分类学研究,或必须放弃一个有悖于规则的命名。<ref name="sz" />


== 最近變更 ==
== 最近變更 ==
第93行: 第93行:


== 延伸閱读 ==
== 延伸閱读 ==
*[[命名法规]](英文:Nomenclature codes)
* 其它[[国际生物命名法规]](英文:Nomenclature codes)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缩写:ICNCP)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缩写:ICNCP)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ZN)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ZN)
**[[国际原核生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Prokaryotes'',缩写:ICNP;2008年以前名为《国际細菌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缩写:ICNB)〕
** [[国际原核生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Prokaryotes'',缩写:ICNP;2008年以前名为《国际細菌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缩写:ICNB)〕
**[[国际系统发生学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简称:PhyloCode)
** [[国际系统发生学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简称:PhyloCode)
*[[学名]]
* [[学名]]
**[[植物学作者引证]]
** [[植物学作者引证]]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植物学作者引证]]
** [[植物学作者引证]]
**[[种下分类群|种下名称]]
** [[种下分类群|种下名称]]
*[[科学分类]]
* [[科学分类]]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115行: 第115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https://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2018年修订)ICN] {{en}}
* [https://www.iapt-taxon.org/nomen/main.php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2018年修订)ICN] {{en}}
*{{cite journal |author=张丽兵 |title=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 |journal=[[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year=2017 |volume=40 |issue=5 |pages=569–576 |doi=10.3969/j.issn.1001-8395.2017.05.001 |url=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sfdxxb201705001 |language=zh-cn}}
* {{cite journal |author=张丽兵 |title=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 |journal=[[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year=2017 |volume=40 |issue=5 |pages=569–576 |doi=10.3969/j.issn.1001-8395.2017.05.001 |url=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sfdxxb201705001 |language=zh-cn}}


{{植物学}}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