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隐: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身世争议:​clean up, replaced: 唐代 → 唐朝 (2)
标签消歧义链接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other=[[西汉]]赵王|刘隐 (赵王)}}
{{Otheruses|other=[[西汉]]赵王|刘隐 (赵王)}}
'''刘隐'''({{bd|874年||911年|catIdx=L}}),[[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官员、[[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奠基者]],南[[追尊]]襄皇帝。父追尊圣武皇帝[[刘谦 (唐朝)|刘谦]],母是南追尊武皇后[[韋夫人 (劉謙)|氏]]。
'''刘隐'''({{bd|874年||911年|catIdx=L}}),[[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官员、[[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奠基者]],南[[追尊]]襄皇帝。父追尊圣武皇帝[[刘谦唐朝|刘谦]],母是南追尊武皇后[[韋夫人劉謙|氏]]。

== 生平 ==
== 生平 ==


原籍[[河南]][[上蔡]],祖父[[刘安仁]]迁居福建,以经商为生。其父[[刘谦 (唐朝)|刘谦]]从军,为[[牙将]],和当时的南海军[[节度使]][[韦宙]]的姪女[[夫人 (劉謙)|韦氏]]婚,生下刘隐、台兄弟。因邀击[[黄巢]]有功,882年任[[封州 (隋朝)|封州]][[刺史]]。
原籍[[河南]][[上蔡]],祖父[[刘安仁]]迁居福建,以经商为生。其父[[刘谦 (唐朝)|刘谦]]从军,为[[牙将]],和当时的南海军[[节度使]][[韦宙]]的姪女[[夫人 (刘谦)|韦氏]]婚,生下刘隐、台兄弟。因邀击[[黄巢]]有功,882年任[[封州 (隋朝)|封州]][[刺史]]。


894年,刘谦死,刘隐继位。[[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刘隐出兵奇袭[[肇庆]]、[[广州 (古代)|广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被封為靜海、清海度使。他重用岭南士人,为后来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ref>《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王定保、倪曙、刘浚、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之徒,隐皆招礼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学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乱往;衡德裕之孙,唐右补阙,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杰善星历,唐司农少卿,因避乱往,隐数问以灾变,杰耻以星术事人,常称疾不起,隐亦客之。</ref>。[[徐彦若]]在901年逝世后,军中推刘隐为[[留后]]。[[天祐 (唐朝)|天祐]]二年(905年),拜[[节度使]]。
894年,刘谦死,刘隐继位。[[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刘隐出兵奇袭[[肇庆市|肇庆]]、[[广州古代|广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被封为静海、清海度使。他重用岭南士人,为后来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ref>《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王定保、倪曙、刘浚、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之徒,隐皆招礼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学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乱往;衡德裕之孙,唐右补阙,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杰善星历,唐司农少卿,因避乱往,隐数问以灾变,杰耻以星术事人,常称疾不起,隐亦客之。</ref>。[[徐彦若]]在901年逝世后,军中推刘隐为[[留后]]。[[天祐唐朝|天祐]]二年(905年),拜[[节度使]]。


[[后梁]][[開平 (年號)|开平]]元年(907年),加[[检校]][[太尉]]、兼[[侍中]]。二年(908年),兼[[軍節度使]]、[[安南都护]]。三年(909年),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南平王。[[乾化]]元年(911年),刘隐重贿[[朱温]],被封南海王,当年病逝于南海(今[[广州]]),[[諡]]襄。虽然有子(《旧五代史》载“诸道节度使[[钱镠]]、[[张宗奭]]、[[马殷]]、[[王审知]]、刘隐各赐一子六品正员官”),但政权由庶弟[[刘龑]]继承。刘隐之子事迹不详。
[[后梁]][[開平年號|开平]]元年(907年),加[[检校]][[太尉]]、兼[[侍中]]。二年(908年),兼[[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三年(909年),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南平王。[[乾化]]元年(911年),刘隐重贿[[朱温]],被封南海王,当年病逝于南海(今[[广州]]),[[諡]]襄。虽然有子(《旧五代史》载“诸道节度使[[钱镠]]、[[张宗奭]]、[[马殷]]、[[王审知]]、刘隐各赐一子六品正员官”),但政权由庶弟[[刘龑]]继承。刘隐之子事迹不详。


917年,[[刘龑]]帝,國號楚次年则改為漢,史[[南]]。追尊劉隱為襄帝,[[廟號]]烈宗,葬于[[德陵 (南漢)|德陵]]。劉隱的女[[增城公主]]嫁给[[大长和]]皇帝[[郑仁旻]],和正妻[[严夫人]]所生[[明惠皇后 ()|清公主德秀]]嫁給太子[[王延鈞]]。
917年,[[刘龑]]帝,国号楚次年则改为汉,史[[南]]。追尊刘隐为襄帝,[[庙号]]烈宗,葬于[[德陵南漢|德陵]]。刘隐的女[[增城公主]]嫁给[[大长和]]皇帝[[郑仁旻]],和正妻[[严夫人]]所生[[明惠皇后|清公主德秀]]嫁給太子[[王延鈞]]。


== 身世争议 ==
== 身世争议 ==
[[藤田八]]在1935年认为他是[[大食]](阿拉伯帝)商人后裔,从[[西亚]]到福建[[泉州]],谎称[[河南]][[上蔡]]籍,而唐宋蕃客中刘姓多为[[伊斯兰]]的[[穆斯林]]。<ref>{{cite book|author=藤田丰八|title=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year=1935|publisher=商务印书馆|pages=137-150|chapter=南汉刘氏祖先考}}</ref>
[[藤田八]]在1935年认为他是[[阿拉伯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商人后裔,从[[西亚]]到福建[[泉州]],谎称[[河南]][[上蔡]]籍,而唐宋蕃客中刘姓多为[[伊斯兰]]的[[穆斯林]]。<ref>{{cite book|author=藤田丰八|title=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year=1935|publisher=商务印书馆|pages=137-150|chapter=南汉刘氏祖先考}}</ref>

藤田氏此说遭桑原骘藏质疑。桑原认为,关于宋[[元祐 (年號)|元祐]]间广州蕃坊娶宗女的刘姓人为阿拉伯人的说法,不能用以证明南汉刘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相反,宋元祐间广州蕃客的刘姓,可能是南汉所赐。<ref>桑原骘藏著、陈裕青译:《蒲寿庚考》,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第76-77页。載「余谓唐朝每以国姓赐外国人,此刘姓回民,或南汉刘氏赐与广州蕃客者,因为得姓之源欤?」</ref>[[陈寅恪]]在1939年撰文《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考證,「家世无[[九品]]之官,四海无强大之亲,父子俱以儒学[[进士|进仕]]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贯纷歧,而俱贾胡(:通商的[[胡人]])侨寄之地三端,推证之如此。<ref>[[陈寅恪]],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集刊》[http://www.ihp.sinica.edu.tw/~bihp/1-10menu.htm 第八本第一分] {{Wayback|url=http://www.ihp.sinica.edu.tw/~bihp/1-10menu.htm |date=20200902064935 }},1939年,[[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史所]]出版。[[陈寅恪]],《金明叢稿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再版)。文提及:“近年桑原骘藏教授《蒲寿庚事迹考》及[[藤田丰八]]教授《南汉刘氏祖先考》(见《东西交涉史之研究南海篇》),皆引[[朱彧]]《萍州可谈》贰所载北宋[[元祐 (年)|元祐]]间广州番坊刘姓人娶宗室女事,以证伊斯兰教徒多姓刘者,其说诚是。但藤田氏以刘为伊斯兰教徒习用名字之音译,固不可信,而桑原氏以广州通商回教徒之刘氏实南汉之赐姓,今若以复愚之例观之,其说亦非是。鄙见刘与李俱汉唐两朝之国姓,外国人之改华姓者,往往喜采用之,复愚及其它伊斯兰教徒之多以刘为姓者,殆以此故欤? 关于复愚氏族疑非出自华夏一问题,尚可从其文章体制及论说主张诸方面推测,但以此类事证多不甚适切,故悉不置论,谨就其以刘为氏,而家世无[[九品]]之官,四海无强大之亲,父子俱以儒学[[进士|进仕]]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贯]]纷歧,而俱贾胡(:通商的[[胡人]])侨寄之地三端,推证之如此。”</ref>

然而據現代考劉隱家族是自淮北地族人,藤田與陳寅恪的法是站不住<ref>王承文《再论南汉王室的族属和来源》由于史书对刘氏发源地有上蔡和彭城两种记载,所以藤田丰八称“所谓刘氏之祖先,家居上蔡或彭城,似有疑义,必为附会刘姓,以致错误”,并进而判定“南汉之祖仁安为居留唐时福建之大食人”;河原正博亦将其作为判定南汉刘氏为岭南俚獠蛮酋首领的理由之一。然而以上两种观点均在某种意义上混淆了唐人郡望和籍贯的差别。岑仲勉先生指出:『故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贯,是一非二。历世稍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迁徙,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状,遂不能不各随其便,散之四方,而望与贯渐分,然人仍多自称其望者,亦以明厥氏所从出也。…… 此风逮唐,仍而未革,或久仕江南而望犹河北,或世居东鲁而人曰陇西,于后世极糅错之奇,在当时本通行之习。后儒读史,代易境迁,昧望、贯之两通,惟辩争其一是。虽曰学贵多疑,要未免徒劳笔墨矣!』因此,作为南汉刘氏发源地的彭城与上蔡,主要是郡望与籍贯的差别。二者并不矛盾。史书记载南汉王室世系,一般都只能上溯至刘谦之父刘安仁,再往上就模糊不清了。这一点也是藤田丰八和河原正博否定南汉刘氏为北方家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南汉刘氏在刘安仁之前,很可能本来就无特别显赫的家世;另一方面则与唐朝社会的深刻变化有关。特别是从安史之乱直至唐末五代长期的战乱,中原北方家族大量向各地迁徙逃亡,造成很多家族世系中断,也加速了谱谍之学的衰落。北宋初年柳开评论北方家谱称:『唐季盗覆两京,衣冠谱牒烬灭,迄今不复旧物。』李焘亦称:『唐末五代之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总之,晚唐河洛一带因长期战乱导致很多家族谱牒散失无存,应属于非常普遍的情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北方家族为逃避战乱,向长江以南包括岭南和福建等地大举迁徙,而南汉刘氏家族应属于其中之一。…………从唐末以来,各种历史资料对南汉刘氏家族来源一直有明确且连续的记载,虽然五代十国和宋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家基本都对南汉王朝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然而却从未有人对其种族提出过任何质疑。藤田丰八和河原正博的学术观点,主要建立在他们对现存史料的不同解读上,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比较牵强。因此我们认为史籍中有关南汉王室源于北方家族的记载是可信的。至于史料之间的某些差异,应属于普遍而且正常的现象。对相关差异也应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理解,不能因为有某些差异的存在,就全盘否定正史等资料的可靠性。</ref>。


藤田氏此说遭桑原骘藏质疑。桑原认为,关于宋[[元祐年號|元祐]]间广州蕃坊娶宗女的刘姓人为阿拉伯人的说法,不能用以证明南汉刘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相反,宋元祐间广州蕃客的刘姓,可能是南汉所赐。<ref>桑原骘藏著、陈裕青译:《蒲寿庚考》,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第76-77页。载“余谓唐朝每以国姓赐外国人,此刘姓回民,或南汉刘氏赐与广州蕃客者,因为得姓之源欤?”</ref>[[陈寅恪]]在1939年撰文《刘复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考证,“家世无[[九品]]之官,四海无强大之亲,父子俱以儒学[[进士|进仕]]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贯纷歧,而俱贾胡(:通商的[[胡人]])侨寄之地三端,推证之如此。<ref>[[陈寅恪]],刘复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集刊》[http://www.ihp.sinica.edu.tw/~bihp/1-10menu.htm 第八本第一分] ,1939年,[[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史所]]出版。[[陈寅恪]],《金明叢稿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再版)。文提及:“近年桑原骘藏教授《蒲寿庚事迹考》及[[藤田丰八]]教授《南汉刘氏祖先考》(见《东西交涉史之研究南海篇》),皆引[[朱彧]]《萍州可谈》贰所载北宋[[元祐 (年)|元祐]]间广州番坊刘姓人娶宗室女事,以证伊斯兰教徒多姓刘者,其说诚是。但藤田氏以刘为伊斯兰教徒习用名字之音译,固不可信,而桑原氏以广州通商回教徒之刘氏实南汉之赐姓,今若以复愚之例观之,其说亦非是。鄙见刘与李俱汉唐两朝之国姓,外国人之改华姓者,往往喜采用之,复愚及其它伊斯兰教徒之多以刘为姓者,殆以此故欤? 关于复愚氏族疑非出自华夏一问题,尚可从其文章体制及论说主张诸方面推测,但以此类事证多不甚适切,故悉不置论,谨就其以刘为氏,而家世无[[九品]]之官,四海无强大之亲,父子俱以儒学[[进士|进仕]]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贯]]纷歧,而俱贾胡(:通商的[[胡人]])侨寄之地三端,推证之如此。”</ref>


然而据现代考刘隐家族是自淮北地族人,藤田与陈寅恪的法是站不住<ref>王承文《再论南汉王室的族属和来源》由于史书对刘氏发源地有上蔡和彭城两种记载,所以藤田丰八称“所谓刘氏之祖先,家居上蔡或彭城,似有疑义,必为附会刘姓,以致错误”,并进而判定“南汉之祖仁安为居留唐时福建之大食人”;河原正博亦将其作为判定南汉刘氏为岭南俚獠蛮酋首领的理由之一。然而以上两种观点均在某种意义上混淆了唐人郡望和籍贯的差别。岑仲勉先生指出:『故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贯,是一非二。历世稍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迁徙,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状,遂不能不各随其便,散之四方,而望与贯渐分,然人仍多自称其望者,亦以明厥氏所从出也。…… 此风逮唐,仍而未革,或久仕江南而望犹河北,或世居东鲁而人曰陇西,于后世极糅错之奇,在当时本通行之习。后儒读史,代易境迁,昧望、贯之两通,惟辩争其一是。虽曰学贵多疑,要未免徒劳笔墨矣!』因此,作为南汉刘氏发源地的彭城与上蔡,主要是郡望与籍贯的差别。二者并不矛盾。史书记载南汉王室世系,一般都只能上溯至刘谦之父刘安仁,再往上就模糊不清了。这一点也是藤田丰八和河原正博否定南汉刘氏为北方家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南汉刘氏在刘安仁之前,很可能本来就无特别显赫的家世;另一方面则与唐朝社会的深刻变化有关。特别是从安史之乱直至唐末五代长期的战乱,中原北方家族大量向各地迁徙逃亡,造成很多家族世系中断,也加速了谱谍之学的衰落。北宋初年柳开评论北方家谱称:『唐季盗覆两京,衣冠谱牒烬灭,迄今不复旧物。』李焘亦称:『唐末五代之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总之,晚唐河洛一带因长期战乱导致很多家族谱牒散失无存,应属于非常普遍的情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北方家族为逃避战乱,向长江以南包括岭南和福建等地大举迁徙,而南汉刘氏家族应属于其中之一。…………从唐末以来,各种历史资料对南汉刘氏家族来源一直有明确且连续的记载,虽然五代十国和宋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家基本都对南汉王朝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然而却从未有人对其种族提出过任何质疑。藤田丰八和河原正博的学术观点,主要建立在他们对现存史料的不同解读上,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比较牵强。因此我们认为史籍中有关南汉王室源于北方家族的记载是可信的。至于史料之间的某些差异,应属于普遍而且正常的现象。对相关差异也应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理解,不能因为有某些差异的存在,就全盘否定正史等资料的可靠性。</ref>。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Newwudai/xwd_065.htm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Wayback|url=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Newwudai/xwd_065.htm |date=20090311010228}}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Newwudai/xwd_065.htm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
{{五代十国君主}}
{{五代十国君主}}
{{DEFAULTSORT:L}}
{{DEFAULTSORT:L}}
[[Category:唐朝刺史]]
[[Category:唐朝刺史]]
[[Category:軍節度使]]
[[Category:军节度使]]
[[Category:后梁太尉]]
[[Category:后梁太尉]]
[[Category:五代十侍中]]
[[Category:五代十侍中]]
[[Category:后梁都护]]
[[Category:后梁都护]]
[[Category:五代十国太师]]
[[Category:五代十国太师]]
[[Category:五代十国中书令]]
[[Category:五代十国中书令]]
[[Category:后梁异姓王]]
[[Category:后梁异姓王]]
[[Category:南追尊皇帝]]
[[Category:南追尊皇帝]]
[[Category:上蔡人|L]]
[[Category:上蔡人|L]]
[[Category:姓|Y]]
[[Category:姓|Y]]
[[Category:諡襄]]
[[Category: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