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6行: 第6行:
|4=zh-cn:种群; zh-tw:族群;
|4=zh-cn:种群; zh-tw:族群;
}}
}}
{{about|演化的基础概念|同名电子游戏|进化 (游戏)|其他以演化為名的條目|演化(消歧义)}}
{{about|演化的基础概念|同名电子游戏|进化游戏|其他以演化為名的條目|演化(消歧义)}}
{{redirect-multi|2|演化論|进化论|其他用法|进化论 (消歧义)}}
{{redirect-multi|2|演化論|进化论|其他用法|进化论消歧义}}


{{Evolution}}
{{Evolution}}
第35行: 第35行:
=== 不同的翻译 ===
=== 不同的翻译 ===
[[物種起源]]的第一本中文版由[[馬君武]]翻譯,與較早期的[[日语]]版本同用現在通行的“進-{}-化”一詞,有學者認爲來源是[[和製漢語]]<ref>{{cite book|author=王道環|chapter=物種起源導讀|title=《物種起源》|publisher=台灣商務印書館|year=2006|isbn=957-05-1451-5|language=zh-tw}}</ref>。早於達爾文逝世不久,中文上用「進-{}-化論」是一致的,例如孫中山曾在著作中盛讚該論<ref>
[[物種起源]]的第一本中文版由[[馬君武]]翻譯,與較早期的[[日语]]版本同用現在通行的“進-{}-化”一詞,有學者認爲來源是[[和製漢語]]<ref>{{cite book|author=王道環|chapter=物種起源導讀|title=《物種起源》|publisher=台灣商務印書館|year=2006|isbn=957-05-1451-5|language=zh-tw}}</ref>。早於達爾文逝世不久,中文上用「進-{}-化論」是一致的,例如孫中山曾在著作中盛讚該論<ref>
{{cite book |title=中山先生的世界觀 |last=段雲章 ||coauthors= |year= |publisher=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cation= |isbn=9862213612 |page=第四頁 |pages= ||accessdate=2010-08-08 }}
{{cite book |title=中山先生的世界觀 |last=段雲章 ||coauthors= |year= |publisher=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cation= |isbn=9862213612 |page=第四頁 |pages= ||accessdate=2010-08-08 }}
</ref>。除了台灣之外,「進-{}-化」一詞沿用至今。台灣的學者<ref>{{Cite journal|title=碩士論文:清末民初的達爾文進-{}-化論|url=http://ir.lib.nth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3590|last=崔小茹|year=1988|publisher=國立清華大學|accessdate=2010-08-08|docket=|oclc=}}
</ref>。除了台灣之外,「進-{}-化」一詞沿用至今。台灣的學者<ref>{{Cite journal|title=碩士論文:清末民初的達爾文進-{}-化論|url=http://ir.lib.nth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3590|last=崔小茹|year=1988|publisher=國立清華大學|accessdate=2010-08-08|docket=|oclc=}}
</ref>、政府機構<ref>{{Cite journal | |title=進-{}-化論與近代中国的倫理思想 |url=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4424/1/912411H002066.pdf |last=楊芳燕 |year=2004 |publisher=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accessdate=2010-08-08 |docket= |oclc= }}
</ref>、政府機構<ref>{{Cite journal | |title=進-{}-化論與近代中国的倫理思想 |url=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4424/1/912411H002066.pdf |last=楊芳燕 |year=2004 |publisher=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accessdate=2010-08-08 |docket= |oclc= }}
</ref>、教科書等<ref name=sciencedev>{{cite journal|author=陳恒安|first1=|last2=|first2=|year=2009|title=高中歷史課本中的達爾文及進-{}-化論|journal=科學發展|publisher=|volume=|issue=442|pages=第85頁|url=http://ejournal.stpi.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9810/9810-15.pdf|doi=}}
</ref>、教科書等<ref name=sciencedev>{{cite journal|author=陳恒安|first1=|last2=|first2=|year=2009|title=高中歷史課本中的達爾文及進-{}-化論|journal=科學發展|publisher=|volume=|issue=442|pages=第85頁|url=http://ejournal.stpi.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9810/9810-15.pdf|doi=}}
</ref>也仍有沿用「進-{}-化論」。
</ref>也仍有沿用「進-{}-化論」。
第44行: 第44行:
{{Main|演化思想史}}
{{Main|演化思想史}}
{{multiple image
{{multiple image
| direction = vertical
| direction = vertical
| width = 175
| width = 175
| footer =
| footer =
| image1 = Lucretius Rome.jpg
| image1 = Lucretius Rome.jpg
| caption1 = [[卢克莱修]]
| caption1 = [[卢克莱修]]
| image2 = Charles Darwin aged 51.jpg
| image2 = Charles Darwin aged 51.jpg
| caption2 = 1842年,[[查尔斯·达尔文|查爾斯·達爾文]]寫出了物種起源的第一份草稿<ref>{{harvnb|Darwin|1909|p=53}}</ref>。
| caption2 = 1842年,[[查尔斯·达尔文|查爾斯·達爾文]]寫出了物種起源的第一份草稿<ref>{{harvnb|Darwin|1909|p=53}}</ref>。
| image3 = Alfred-Russel-Wallace-c1895.jpg
| image3 = Alfred-Russel-Wallace-c1895.jpg
| caption3 =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 caption3 =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
}}
早在[[古希腊|古希臘時代]],類似演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例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及[[恩培多克勒]]認為一種[[生物]]可以源於另一種生物<ref>{{harvnb|Kirk|Raven|Schofield|1983|pp=100–142, 280–321}}</ref>。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羅馬時代,繼恩培多克勒之後,[[盧克萊修]]在他的作品《[[物性論]]》中也提及類似演化的思想<ref name="Carus2011">{{cite book |author=Lucretius ||chapter=Book V, lines 855–877 ||title=[[De rerum natura|De Rerum Natura]] |website=[[Perseus Project|Perseus Digital Library]] |other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William Ellery Leonard]] (1916) |location=Medford/Somerville, MA |publisher=[[Tufts University]] |oclc=33233743 |accessdate=2014-11-25 }}</ref><ref>{{cite journal|last=Sedley |first=David ||year=2003 |title=Lucretius and the New Empedocles |url=http://lics.leeds.ac.uk/2003/200304.pdf |format=PDF |journal=Leeds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Studies |location=Leeds, West Yorkshire, England |publisher=[[University of Leeds|Leeds International Classics Seminar]] |volume=2 |issue=4 |issn=1477-3643 |accessdate=2014-11-25 }}</ref>。相對於這些[[唯物主义|唯物主義]]的思想,[[亞里士多德]]了解不僅是活的東西,對一切自然的東西而言,演化是對不同的自然可能性的一種不完美實現,如[[理型論|理型]]、[[唯心主義|理念]]、物种<ref name="Torrey37">{{cite journal |last1=Torrey |first1=Harry Beal |last2=Felin |first2=Frances |date=1937-03 |title=Was Aristotle an Evolutionist? ||journal=[[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volume=12 |issue=1 |pages=1–18 |doi=10.1086/394520 |issn=0033-5770 |jstor=2808399}}</ref><ref name="Hull67">{{cite journal |last=Hull |first=David L. ||date=1967-12 |title=The Metaphysics of Evolution |journal=[[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ocation=Cambridge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ume=3 |issue=4 |pages=309–337 |doi=10.1017/S0007087400002892 |jstor=4024958}}</ref>。這是他理解大自然[[目的論]]的一部分:一切事物都在{{le|神聖的| Divinity }}[[宇宙 (系统)|宇宙]]秩序中發揮預期作用。在[[中世紀]],這種思想的變體成為標準理解和被納入[[基督教]]的知識,但亞里士多德沒有要求生物體總是對應形而上一對一的形式和沒有就新生物的産生給出具體例子<ref>{{harvnb|Mason|1962|pp=43–44}}</ref>
早在[[古希腊|古希臘時代]],類似演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例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及[[恩培多克勒]]認為一種[[生物]]可以源於另一種生物<ref>{{harvnb|Kirk|Raven|Schofield|1983|pp=100–142, 280–321}}</ref>。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羅馬時代,繼恩培多克勒之後,[[盧克萊修]]在他的作品《[[物性論]]》中也提及類似演化的思想<ref name="Carus2011">{{cite book |author=Lucretius ||chapter=Book V, lines 855–877 ||title=[[De rerum natura|De Rerum Natura]] |website=[[Perseus Project|Perseus Digital Library]] |other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William Ellery Leonard]] (1916) |location=Medford/Somerville, MA |publisher=[[Tufts University]] |oclc=33233743 |accessdate=2014-11-25 }}</ref><ref>{{cite journal|last=Sedley |first=David ||year=2003 |title=Lucretius and the New Empedocles |url=http://lics.leeds.ac.uk/2003/200304.pdf |format=PDF |journal=Leeds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Studies |location=Leeds, West Yorkshire, England |publisher=[[University of Leeds|Leeds International Classics Seminar]] |volume=2 |issue=4 |issn=1477-3643 |accessdate=2014-11-25 }}</ref>。相對於這些[[唯物主义|唯物主義]]的思想,[[亞里士多德]]了解不僅是活的東西,對一切自然的東西而言,演化是對不同的自然可能性的一種不完美實現,如[[理型論|理型]]、[[唯心主義|理念]]、物种<ref name="Torrey37">{{cite journal |last1=Torrey |first1=Harry Beal |last2=Felin |first2=Frances |date=1937-03 |title=Was Aristotle an Evolutionist? ||journal=[[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volume=12 |issue=1 |pages=1–18 |doi=10.1086/394520 |issn=0033-5770 |jstor=2808399}}</ref><ref name="Hull67">{{cite journal |last=Hull |first=David L. ||date=1967-12 |title=The Metaphysics of Evolution |journal=[[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ocation=Cambridge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ume=3 |issue=4 |pages=309–337 |doi=10.1017/S0007087400002892 |jstor=4024958}}</ref>。這是他理解大自然[[目的論]]的一部分:一切事物都在{{le|神聖的| Divinity }}[[宇宙 (系统)|宇宙]]秩序中發揮預期作用。在[[中世紀]],這種思想的變體成為標準理解和被納入[[基督教]]的知識,但亞里士多德沒有要求生物體總是對應形而上一對一的形式和沒有就新生物的産生給出具體例子<ref>{{harvnb|Mason|1962|pp=43–44}}</ref>
第190行: 第190行:
演化的證據可以在[[系統分類學]]、[[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找到。另外演化也可以用來解釋[[抗藥性]]、[[反祖現象]]、[[癌症]]、[[馬島長喙天蛾]]等等。
演化的證據可以在[[系統分類學]]、[[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找到。另外演化也可以用來解釋[[抗藥性]]、[[反祖現象]]、[[癌症]]、[[馬島長喙天蛾]]等等。
=== 生物相似性和多元性 ===
=== 生物相似性和多元性 ===
生物的多樣性和一致性是可以用演化論解釋,而智慧創造或直接神創則難以解釋這些現象。生物之間的[[同源特徵]]是演化的證據。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所以即使是外觀差異非常大的生物,仍然可以在[[分子生物學]]、[[比較胚胎學]]和[[比較解剖學]]上找到相似性。演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種生物:適應不同[[棲位]]。在[[生物地理學]]上,相近區域的生物往往在[[分類學]]上非常相近,顯示出單一物種的[[輻射演化]],而不同地點的生物也可能在類似的環境帶有類似的構造,顯示出[[趨同演化]]。源於[[最近共同祖先 (生物)|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同源|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包括共同的[[DNA測序|DNA序列]],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系統發生樹|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ref>{{Citation | last = Dobzhansky | first = Theodosius | | title =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 journal =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 volume = 35 | issue = 3 | pages = 125-129 |date=1973-03 | jstor = 4444260}}; reprinted in {{Citation | editor-last = Zetterberg | editor-first = J. Peter | title = Evolution versus Creationism | year = 1983 | pages = | place = Phoenix, AZ | publisher = ORYX Press }}</ref>
生物的多樣性和一致性是可以用演化論解釋,而智慧創造或直接神創則難以解釋這些現象。生物之間的[[同源特徵]]是演化的證據。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所以即使是外觀差異非常大的生物,仍然可以在[[分子生物學]]、[[比較胚胎學]]和[[比較解剖學]]上找到相似性。演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種生物:適應不同[[棲位]]。在[[生物地理學]]上,相近區域的生物往往在[[分類學]]上非常相近,顯示出單一物種的[[輻射演化]],而不同地點的生物也可能在類似的環境帶有類似的構造,顯示出[[趨同演化]]。源於[[最近共同祖先]]的[[同源|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包括共同的[[DNA測序|DNA序列]],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系統發生樹|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ref>{{Citation | last = Dobzhansky | first = Theodosius | | title =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 journal =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 volume = 35 | issue = 3 | pages = 125-129 |date=1973-03 | jstor = 4444260}}; reprinted in {{Citation | editor-last = Zetterberg | editor-first = J. Peter | title = Evolution versus Creationism | year = 1983 | pages = | place = Phoenix, AZ | publisher = ORYX Press }}</ref>


=== 演化歷史的證據 ===
=== 演化歷史的證據 ===
第201行: 第201行:
{{Main|生命演化历程|地球历史|系统发生树}}
{{Main|生命演化历程|地球历史|系统发生树}}


[[File:Stromatolites.jpg|thumb|300px|位在美国[[冰國家公園 (美國)|冰川國家公園]]的[[前寒武紀]][[疊層石]]({{Lang|en|stromatolite}}),可能是已知最早的生命[[化石]]紀錄。]]
[[File:Stromatolites.jpg|thumb|300px|位在美国[[冰國家公園美國|冰川國家公園]]的[[前寒武紀]][[疊層石]]({{Lang|en|stromatolite}}),可能是已知最早的生命[[化石]]紀錄。]]
對於最初始的[[生命起源]],目前尚未明瞭。因為這段過程牽涉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過程,所以對於生命起源的研究,許多是來自[[物理学|物理學]]與[[化学|化學]]。例如1952年的[[米勒-尤里實驗]]中,[[史坦利·米勒]]與[[哈羅德·尤里]]以[[氨]]、[[甲烷]]、[[氢|氫氣]]、[[氰酸]]與[[水]]等分子,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並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生物的最基本物質<ref name="lifeOrig">倪簡白。[http://psroc.phys.ntu.edu.tw/bimonth/v23/683.pdf 生命的起源]。《物理雙月刊》。2001年12月。第23卷6期,683-685。</ref>。而近年的研究發現,作為氨基酸原料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來自太空中<ref>甘魯生。[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86/00030195/0010.htm 生命起源的化學] 。《科學月刊》。1986年3月。第195期。</ref>,或是海底火山<ref name="lifeOrig" />。
對於最初始的[[生命起源]],目前尚未明瞭。因為這段過程牽涉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過程,所以對於生命起源的研究,許多是來自[[物理学|物理學]]與[[化学|化學]]。例如1952年的[[米勒-尤里實驗]]中,[[史坦利·米勒]]與[[哈羅德·尤里]]以[[氨]]、[[甲烷]]、[[氢|氫氣]]、[[氰酸]]與[[水]]等分子,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並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生物的最基本物質<ref name="lifeOrig">倪簡白。[http://psroc.phys.ntu.edu.tw/bimonth/v23/683.pdf 生命的起源]。《物理雙月刊》。2001年12月。第23卷6期,683-685。</ref>。而近年的研究發現,作為氨基酸原料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來自太空中<ref>甘魯生。[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86/00030195/0010.htm 生命起源的化學] 。《科學月刊》。1986年3月。第195期。</ref>,或是海底火山<ref name="lifeOrig" />。


第210行: 第210行:
[[古生代]]是由5億4千1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门 (生物)|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爆发,而且[[植物]]與[[节肢动物|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维管植物|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有颌类]]與[[昆虫|昆蟲]]的出現。3億5千9百萬年前到3億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种子植物|種子植物]]與[[羊膜动物]]出現,並由[[两栖动物|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羊膜动物]]開始發展,並分化出一支類似[[哺乳动物|哺乳類]]的[[合弓纲]]支配地球,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ref name="cb" />。
[[古生代]]是由5億4千1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门 (生物)|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爆发,而且[[植物]]與[[节肢动物|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维管植物|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有颌类]]與[[昆虫|昆蟲]]的出現。3億5千9百萬年前到3億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种子植物|種子植物]]與[[羊膜动物]]出現,並由[[两栖动物|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羊膜动物]]開始發展,並分化出一支類似[[哺乳动物|哺乳類]]的[[合弓纲]]支配地球,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ref name="cb" />。


[[中生代]]開始於2億5千百萬年前,這時[[羊膜动物]]的另一支[[蜥形纲]]以及[[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5百萬年前到6千6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堊紀滅絕事件]]。
[[中生代]]開始於2億5千百萬年前,這時[[羊膜动物]]的另一支[[蜥形纲]]以及[[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5百萬年前到6千6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6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动物|哺乳類]]、[[鸟|鳥類]]與能夠爲[[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动物|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演化|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人|現代人]]([[双名法|学名]]:''{{Lang|la|Homo sapiens}}'')才誕生<ref>延陵科學綜合室 - [http://www.ngensis.com/human.htm 人類志]</ref>。
6千6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动物|哺乳類]]、[[鸟|鳥類]]與能夠爲[[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动物|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演化|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人|現代人]]([[双名法|学名]]:''{{Lang|la|Homo sapiens}}'')才誕生<ref>延陵科學綜合室 - [http://www.ngensis.com/human.htm 人類志]</ref>。
第225行: 第225行:
=== 微觀演化與宏-{}-觀演化 ===
=== 微觀演化與宏-{}-觀演化 ===


演化生物學者有時會依據時間長短與差異程度,區分「[[微觀演化]]」(微演化)與「[[宏演化|宏-{}-觀演化]]」(廣演化)。[[微演化|微觀演化]]指几個世代中,基因频率小范围的变化,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類的差異。[[宏觀演化|宏-{}-觀演化]]指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例如人類與滅絕祖先或各種現存靈長類間的親緣關係。不過這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人為區分,並非生物演化在本質上存在的差異,像[[物種形成]]該放在哪一邊就沒有固定的分法。
演化生物學者有時會依據時間長短與差異程度,區分「[[微觀演化]]」(微演化)與「[[宏演化|宏-{}-觀演化]]」(廣演化)。[[微演化|微觀演化]]指几個世代中,基因频率小范围的变化,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類的差異。[[宏觀演化|宏-{}-觀演化]]指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例如人類與滅絕祖先或各種現存靈長類間的親緣關係。不過這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人為區分,並非生物演化在本質上存在的差異,像[[物種形成]]該放在哪一邊就沒有固定的分法。


=== 演化速率 ===
=== 演化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