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議和: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无编辑摘要
 
第6行: 第6行:
== 背景 ==
== 背景 ==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朝调动[[武昌]][[新军]]前往镇压,革命党伺机起事。10月9日早上,共进会领导人[[孙尧卿|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引爆[[炸弹]]失败,[[俄国]][[巡捕]]将搜到的名册旗幟等交給[[湖广总督]][[瑞澄]]。10日清晨瑞澄[[斬杀]]涉案的[[彭楚藩]]、[[刘尧臣]]、[[杨洪圣]]等三个新军的革命党人,造成武昌新军革命党人人自危。夜间,革命党人[[程定国]]、[[金品臣]]等因口角争执,枪击排长[[陶启圣]],军营大乱,军中的[[熊秉坤]]、[[蔡济民]]、[[吴醒汉]]等革命党人立刻率队衝杀,攻总督[[轅门]],爆发[[武昌起义]],[[总督]][[瑞澄]]弃城而走。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朝调动[[武昌]][[新军]]前往镇压,革命党伺机起事。10月9日早上,共进会领导人[[孙尧卿|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引爆[[炸弹]]失败,[[俄罗斯帝国|俄国]][[巡捕]]将搜到的名册旗幟等交給[[湖广总督]][[瑞澄]]。10日清晨瑞澄[[斬杀]]涉案的[[彭楚藩]]、[[刘尧臣]]、[[杨洪圣]]等三个新军的革命党人,造成武昌新军革命党人人自危。夜间,革命党人[[程定国]]、[[金品臣]]等因口角争执,枪击排长[[陶启圣]],军营大乱,军中的[[熊秉坤]]、[[蔡济民]]、[[吴醒汉]]等革命党人立刻率队衝杀,攻总督[[轅门]],爆发[[武昌起义]],[[总督]][[瑞澄]]弃城而走。


10月12日,革命党拿下[[武汉三镇]],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他们[[俘虜]]了清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并拥立黎元洪为[[都督]]。
10月12日,革命党拿下[[武汉三镇]],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他们[[俘虜]]了清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并拥立黎元洪为[[都督]]。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载沣]]两年罢黜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在[[彰德府]]养病,继续託病不就。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攝政|摄政王]][[载沣]]两年罢黜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在[[彰德府]]养病,继续託病不就。


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第18行: 第18行:
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在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
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在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2日,在北洋军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革命党人议和。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日,[[宣统帝]][[下詔罪己]],释放革命党刺客[[汪精卫]]、[[黄复生]]。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慶親王內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內閣總理大臣(中國)|内阁总理大臣]],组阁。2日,在北洋军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革命党人议和。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日,[[溥仪|宣统帝]][[下詔罪己]],释放革命党刺客[[汪精卫]]、[[黄复生]]。


11月10日袁世凯派旧部[[刘承恩]]、副官[[蔡廷干]](海军正参领)作为私人代表,赴[[武昌]]与革命党人议和。这是因为[[黎元洪]]和革命军总司令[[黃兴]]都答应,倘若[[中华民国]]成立,将由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1月10日袁世凯派旧部[[刘承恩]]、副官[[蔡廷干]](海军正参领)作为私人代表,赴[[武昌]]与革命党人议和。这是因为[[黎元洪]]和革命军总司令[[黃兴]]都答应,倘若[[中华民国]]成立,将由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內閣總理大臣(中國)|内阁总理大臣]]。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内。[[北京城]]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内。[[明清北京城|北京城]]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十八行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军控制。
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十八行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军控制。
第39行: 第39行:
12月18日,在[[上海租界]]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厅,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南北议和代表外,还有英、美、德、法、日、俄等六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后来达成协议,袁世凯支持逼清廷退位,换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体遭到[[内战]]或外国军队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孙中山]]同意袁世凯提出的把中国统一到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之下的要求。
12月18日,在[[上海租界]]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厅,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南北议和代表外,还有英、美、德、法、日、俄等六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后来达成协议,袁世凯支持逼清廷退位,换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体遭到[[内战]]或外国军队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孙中山]]同意袁世凯提出的把中国统一到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之下的要求。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1月2日,袁得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撤销唐绍仪和谈代表的资格。议和谈判暂时中断。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1月2日,袁得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撤销唐绍仪和谈代表的资格。议和谈判暂时中断。


== 后续 ==
== 后续 ==
第46行: 第46行:
1月18日,孙提出五条要约,命伍廷芳向袁转达。条款中有“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各国之回章”。孙还特意电邀伍廷芳、唐绍仪“入[[宁]]面商,以决大计”,伍、唐二人却拒不赴宁。至1月21日,孙连发五电给伍廷芳,不断修改要约,并通报黎元洪“现虽未列入正式谈判,而进行颇确。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1月22日,孙将修改后的要约公诸报端,向袁施压。袁以孙所提条件与此前南北议和谈妥条件不符,拒绝接受。伍廷芳因孙推翻此前谈判达成的协议,十分不满,故致电孙请辞议和代表一职。
1月18日,孙提出五条要约,命伍廷芳向袁转达。条款中有“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各国之回章”。孙还特意电邀伍廷芳、唐绍仪“入[[宁]]面商,以决大计”,伍、唐二人却拒不赴宁。至1月21日,孙连发五电给伍廷芳,不断修改要约,并通报黎元洪“现虽未列入正式谈判,而进行颇确。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1月22日,孙将修改后的要约公诸报端,向袁施压。袁以孙所提条件与此前南北议和谈妥条件不符,拒绝接受。伍廷芳因孙推翻此前谈判达成的协议,十分不满,故致电孙请辞议和代表一职。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宣统退位]],自己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清朝皇室|皇室]]一族可能被[[族灭]],而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宣统退位]],自己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清朝皇室|皇室]]一族可能被[[族灭]],而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5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9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贵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即《[[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籌餉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懇请渙汗大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北洋军的名义逼迫宣统退位。
1月25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9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贵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即《[[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籌餉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懇请渙汗大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北洋军的名义逼迫宣统退位。


1月26日,强硬派的[[宗社党]]首领[[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客[[彭家珍]]炸成重伤,三天后死亡。同日,孙通过[[王勳 (字閣臣)|王勳]]与流亡日本的[[盛宣怀]]密商后,民国政府、[[汉冶萍公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南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合同规定“由公司借政府500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购买军装之需(英文本作 ‘购买武器与军火’)”<ref>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ref>由于该约严重侵害中方利益,中外舆论一时哗然。该约未获[[参议院]]通过,并受到汉冶萍公司股东大会反对,故最终作废。
1月26日,强硬派的[[宗社党]]首领[[良弼(愛新覺羅氏)|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客[[彭家珍]]炸成重伤,三天后死亡。同日,孙通过[[王勳 (字閣臣)|王勳]]与流亡日本的[[盛宣怀]]密商后,民国政府、[[汉冶萍公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南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合同规定“由公司借政府500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购买军装之需(英文本作 ‘购买武器与军火’)”<ref>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ref>由于该约严重侵害中方利益,中外舆论一时哗然。该约未获[[参议院]]通过,并受到汉冶萍公司股东大会反对,故最终作废。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第70行: 第70行:
除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外,还有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
除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外,还有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


2月12日,在清朝[[理大臣 (清朝)|内閣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勸说和逼迫下,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宣帝退位詔|退位詔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国]]正式终结,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2月12日,在清朝[[理大臣(中國)|内閣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勸说和逼迫下,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宣帝退位詔|退位詔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大清帝国]]正式终结,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正式定都南京并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北京爆发[[壬子兵变]]为由,迁都[[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正式定都南京并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北京爆发[[壬子兵变]]为由,迁都[[北京市|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