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清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WaitSpring-bot移动页面阿敏 (清朝)阿敏(清朝):​移动带括号的页面)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ontains Manchu text}}
{{Contains Manchu text}}
'''阿敏'''({{lang-mnc|ᠠᠮᡳᠨ|z=Amin}};{{bd|1586年|10月29日|1640年|12月28日|catIdx=A}}{{NoteTag|名字来源于[[蒙古语]]“[[生命]]”。}}),[[覺羅]],[[清朝宗室]],[[努尔哈赤|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次子,[[天聪]]初年[[四大贝勒]]之一。
'''阿敏'''({{lang-mnc|ᠠᠮᡳᠨ|z=Amin}};{{bd|1586年|10月29日|1640年|12月28日|catIdx=A}}{{NoteTag|名字来源于[[蒙古语]]“[[生命]]”。}}),[[觉罗氏]],[[宗室(清朝)|清朝宗室]],[[努尔哈赤|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次子,[[天聪]]初年[[四大贝勒]]之一。


== 生平 ==
== 生平 ==
阿敏初战是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与[[褚英]]征讨[[乌喇]],攻克宜罕山城。后来努尔哈赤再伐乌喇,[[布占泰]]以三万人拒,诸将欲战,被努尔哈赤劝止。这时候阿敏说:“布占泰已经出城,我们怎能舍而不战?”于是努尔哈赤下决心与之决战,遂灭乌喇。[[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及[[皇太极]]并授和硕[[贝勒]],号“四大贝勒”,执国政。阿敏以序称'''二贝勒'''。
阿敏初战是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与[[褚英]]征讨[[乌喇]],攻克宜罕山城。后来努尔哈赤再伐乌喇,[[布占泰]]以三万人拒,诸将欲战,被努尔哈赤劝止。这时候阿敏说:“布占泰已经出城,我们怎能舍而不战?”于是努尔哈赤下决心与之决战,遂灭乌喇。[[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及[[皇太极]]并授和硕[[多罗贝勒|贝勒]],号“四大贝勒”,执国政。阿敏以序称'''二贝勒'''。


[[天命四年]](1619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阿敏跟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山击破明兵。之后再度防御栋鄂路以阻挡明总兵[[刘綎]]的军队,随后赶来的代善率领援军击破刘綎军,并斩其于阵。随后又再攻击明将[[乔一琦]]军,乔一琦赶到固拉库崖,与朝鲜将[[姜弘烈]]合军。阿敏追击,姜弘烈投降,乔一琦自杀殉明。
[[天命四年]](1619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阿敏跟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山击破明兵。之后再度防御栋鄂路以阻挡明总兵[[刘綎]]的军队,随后赶来的代善率领援军击破刘綎军,并斩其于阵。随后又再攻击明将[[乔一琦]]军,乔一琦赶到固拉库崖,与朝鲜将[[姜弘烈]]合军。阿敏追击,姜弘烈投降,乔一琦自杀殉明。
第9行: 第9行:
[[萨尔浒大战]]之后,跟随努尔哈赤灭[[叶赫]]、克沈阳、辽阳。镇江城将陈良策叛附明将[[毛文龙]],阿敏夜渡镇江,击杀其守将,毛文龙败走。[[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敏攻打喀尔喀巴林部,尽取其所属屯寨。
[[萨尔浒大战]]之后,跟随努尔哈赤灭[[叶赫]]、克沈阳、辽阳。镇江城将陈良策叛附明将[[毛文龙]],阿敏夜渡镇江,击杀其守将,毛文龙败走。[[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敏攻打喀尔喀巴林部,尽取其所属屯寨。


[[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担心腹背受敌之故,命阿敏率领贝勒[[岳讬]]等[[丁卯之役|攻打朝鲜]]。临行前,皇太极再命阿敏将毛文龙所部一并讨伐。阿敏分兵攻铁山,毛文龙败逃。进克定州,渡嘉山江,克安州、平壤、直逼中和郡。朝鲜国王[[李倧]]遣使求和。阿敏与诸贝勒答书数其罪有七,拒绝和议。随后攻打[[黄州郡]],李倧再度遣使求和。阿敏仍不希望和议,只图破其都城,而诸贝勒则建议待朝鲜使臣到,双方议和并盟誓。总兵[[李永芳]]也进言:“我等奉了大汗之命令仗义而行,之前也说过双方盟誓后即撤退,如出尔反尔则为不义。”阿敏大怒,叱退李永芳。后金军遂攻打[[平山]],李倧避走[[江华岛]]派遣其族弟原昌君李觉求和。岳讬建议和议之后就此班师,阿敏说:“我一向仰慕[[明朝]]和朝鲜的宫殿城池,现在既然到了这里,怎能仓促而归?我觉得应当留兵屯耕,[[杜度 (清朝)|杜度]]当与我叔侄同驻于此。”杜度大惊说道:“当今大汗(皇太极)是我的叔叔,我怎能远离他而跟随你屯兵在此?”[[济尔哈朗]]也力阻,于是诸贝勒议定并与李倧结兄弟之盟。阿敏纵兵劫掠三日后,愤恨而还。皇太极亲自迎接大军于武靖营,赐阿敏御衣一袭。同年,随皇太极伐明,围[[锦州]],攻[[宁远]],斩明步兵千余。
[[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担心腹背受敌之故,命阿敏率领贝勒[[岳讬]]等[[丁卯之役|攻打朝鲜]]。临行前,皇太极再命阿敏将毛文龙所部一并讨伐。阿敏分兵攻铁山,毛文龙败逃。进克定州,渡嘉山江,克安州、平壤、直逼中和郡。朝鲜国王[[朝鲜仁祖|李倧]]遣使求和。阿敏与诸贝勒答书数其罪有七,拒绝和议。随后攻打[[黄州郡]],李倧再度遣使求和。阿敏仍不希望和议,只图破其都城,而诸贝勒则建议待朝鲜使臣到,双方议和并盟誓。总兵[[李永芳]]也进言:“我等奉了大汗之命令仗义而行,之前也说过双方盟誓后即撤退,如出尔反尔则为不义。”阿敏大怒,叱退李永芳。后金军遂攻打[[平山]],李倧避走[[江华岛]]派遣其族弟原昌君李觉求和。岳讬建议和议之后就此班师,阿敏说:“我一向仰慕[[明朝]]和朝鲜的宫殿城池,现在既然到了这里,怎能仓促而归?我觉得应当留兵屯耕,[[杜度 (清朝)|杜度]]当与我叔侄同驻于此。”杜度大惊说道:“当今大汗(皇太极)是我的叔叔,我怎能远离他而跟随你屯兵在此?”[[济尔哈朗]]也力阻,于是诸贝勒议定并与李倧结兄弟之盟。阿敏纵兵劫掠三日后,愤恨而还。皇太极亲自迎接大军于武靖营,赐阿敏御衣一袭。同年,随皇太极伐明,围[[锦州市|锦州]],攻[[兴城市|宁远]],斩明步兵千余。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接攻打明都城[[北京]],并连克[[永平]]、[[灤州]]、[[迁安]]、[[遵化]]四城,并命阿敏率领贝勒[[硕讬]]以五千人驻守。阿敏驻永平,派遣其他将领分守三城。明经略[[孙承宗]]督军来攻,先克灤州。阿敏兵少,寡不敌众,于是令其他各城守将弃其城东归。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接攻打明都城[[順天府|北京]],并连克[[永平]]、[[滦州市|灤州]]、[[迁安市|迁安]]、[[遵化市|遵化]]四城,并命阿敏率领贝勒[[硕讬]]以五千人驻守。阿敏驻永平,派遣其他将领分守三城。明经略[[孙承宗]]督军来攻,先克灤州。阿敏兵少,寡不敌众,于是令其他各城守将弃其城东归。


皇太极刚派杜度前去赴援,却听闻阿敏等弃四城而归。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归[[济尔哈朗]]。[[崇德五年]](1640年)十一月,阿敏卒于幽所。
皇太极刚派杜度前去赴援,却听闻阿敏等弃四城而归。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归[[济尔哈朗]]。[[崇德五年]](1640年)十一月,阿敏卒于幽所。
第42行: 第42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Cite web |url=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qingshigao/qsg_215.htm |title= 清史稿列传二 |author= [[赵尔巽]]等 |accessdate= 2011-03-03 |archive-date= 2010-11-30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30183929/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qingshigao/qsg_215.htm |dead-url= no }}
* {{Cite web |url=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qingshigao/qsg_215.htm |title= 清史稿列传二 |author= [[赵尔巽]]等 |accessdate= 2011-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