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琩: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貴 → 贵, 國 → 国 (2), 屆 → 届, 開 → 开 (8), 軍 → 军, 間 → 间 (2), 處 → 处, 務 → 务, 愛 → 爱, 陽 → 阳 (3), 楊 → 杨, 養 → 养 (5), 馬 → 马, 寧 → 宁 (4), 義 → 义, 親 → 亲 (4), 傳 → 传, 號 → 号 (17), 羅 → 罗, 圖 → 图 (3), 稱 → 称 (6), 為 → 为 (3), 於 → 于, 亞 → 亚, 數 → 数, 屬 → 属, 節 → 节, 點 → 点 (2), 訓 → 训, 韓 → 韩, 鮮 → 鲜 (5), 實 → 实, 烏 → 乌 (2), 後 → 后, 歷 → 历 (2), 兒 → 儿, 順 → 顺 (2), 個 → 个, 釋 → 释, 異 → 异 (4), 階 → 阶 (2), 繼 → 继 (11), 職 → 职 (2), 壽 → 寿, 陳 → 陈, 傑 → 杰, 視 → 视, 時 → 时 (3), 報 → 报, 殺 → 杀, 別 → 别, 貞 → 贞 (2), 韋 → 韦…)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37行: 第137行:
}}
}}
'''李琩'''<ref>《集古录跋尾·卷六·唐群臣请立道德经台奏答》:右群臣请立《道德经》台奏答并书注,诸王列名附。唐玄宗诸子三十人,其一是为肃宗,其七不及得封而早夭。《唐书》列传所载二十二人,以注经列名于此者十八人。按明皇既书《道德经》,道士尹愔奏请怀州依京样摹勒石台,乃开元二十五年也。皇太子瑛以二十五年废,二十六年始立忠王玙为皇太子,二十七年始更名绍,则当书注时不得有皇太子绍也。信王珵、义王玼、丰王珙、陈王珪、凉王璿、汴王璥,皆以二十一年封,当书注时皆年尚幼,未能书。而今经、注,字皆一体,疑非诸王所书,而后人追寓其名尔。《旧唐书》以信王珵为湟,济王环为瑰,寿王琩为瑁。瑁名见于《武惠妃碑》为瑁,与此同,当为瑁也。此碑列名既可疑,则环、瑝二名未知孰是也。</ref><ref>{{cite web|author= 仇鹿鸣 |title=校勘家与段子手:《旧唐书》与两《五代史》修订花絮|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5376|publisher=澎湃新闻 |date=2018-06-15 09:56
'''李琩'''<ref>《集古录跋尾·卷六·唐群臣请立道德经台奏答》:右群臣请立《道德经》台奏答并书注,诸王列名附。唐玄宗诸子三十人,其一是为肃宗,其七不及得封而早夭。《唐书》列传所载二十二人,以注经列名于此者十八人。按明皇既书《道德经》,道士尹愔奏请怀州依京样摹勒石台,乃开元二十五年也。皇太子瑛以二十五年废,二十六年始立忠王玙为皇太子,二十七年始更名绍,则当书注时不得有皇太子绍也。信王珵、义王玼、丰王珙、陈王珪、凉王璿、汴王璥,皆以二十一年封,当书注时皆年尚幼,未能书。而今经、注,字皆一体,疑非诸王所书,而后人追寓其名尔。《旧唐书》以信王珵为湟,济王环为瑰,寿王琩为瑁。瑁名见于《武惠妃碑》为瑁,与此同,当为瑁也。此碑列名既可疑,则环、瑝二名未知孰是也。</ref><ref>{{cite web|author= 仇鹿鸣 |title=校勘家与段子手:《旧唐书》与两《五代史》修订花絮|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5376|publisher=澎湃新闻 |date=2018-06-15 09:56
|accessdate=2018-06-15 09:56}}</ref>{{BD|720年||775年|catIdx=L}},[[唐朝]][[唐玄宗]]第十八子,生母[[贞顺皇后 (唐朝)|武惠妃]],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寿王]],二十三年,改名李琩,他的第一任王妃[[杨贵妃|杨氏]]后来成为父亲的[[贵妃]],是为[[杨贵妃]]。
|accessdate=2018-06-15 09:56}}</ref>{{BD|720年||775年|catIdx=L}},[[唐朝]][[唐玄宗]]第十八子,生母[[貞順皇后唐朝|武惠妃]],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寿王]],二十三年,改名李琩,他的第一任王妃[[杨贵妃|杨氏]]后来成为父亲的[[贵妃]],是为[[杨贵妃]]。


== 生平 ==
== 生平 ==
李琩初名'''李清'''。母[[贞顺皇后 (唐朝)|武惠妃]]从[[开元]]元年得玄宗寵爱,所生的儿子全部夭折。所以,李琩生时,玄宗交给兄宁王[[李憲 (宁)|李憲]]之邸宅,李憲之妃[[恭皇后 (唐朝)|元氏]]抚育、喂乳,把李琩当成己子,未封王。十数年间,李琩一直住在宁王宅。宫中呼之为十八郎。
李琩初名'''李清'''。母[[貞順皇后唐朝|武惠妃]]从[[开元]]元年得玄宗寵爱,所生的儿子全部夭折。所以,李琩生时,玄宗交给兄宁王[[李憲(寧|李憲]]之邸宅,李憲之妃[[恭皇后唐朝|元氏]]抚育、喂乳,把李琩当成己子,未封王。十数年间,李琩一直住在宁王宅。宫中呼之为十八郎。


李琩七岁时,他拜谒兄长永王[[李璘]],符合仪礼,玄宗看出了他的才能。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封寿王,入宫中。开元十五年(727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琩'''。十二月,纳[[杨贵妃|杨氏]]为[[王妃]]。不久,武惠妃与李林甫计划拥立他为太子。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 (唐朝)|李瑛]]被废,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日被迫自杀,张九龄争之未果。同年,武惠妃去世。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等人积极拥立李琩,[[高力士]]推荐皇三子[[唐宗|李璵]](李亨)为太子。
李琩七岁时,他拜谒兄长永王[[李璘]],符合仪礼,玄宗看出了他的才能。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封寿王,入宫中。开元十五年(727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琩'''。十二月,纳[[杨贵妃|杨氏]]为[[王妃]]。不久,武惠妃与李林甫计划拥立他为太子。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唐朝|李瑛]]被废,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日被迫自杀,张九龄争之未果。同年,武惠妃去世。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等人积极拥立李琩,[[高力士]]推荐皇三子[[唐宗|李璵]](李亨)为太子。


在母亲武惠妃逝世后,玄宗[[妃嫔]]中“无当帝意者<ref>《[[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玄宗贵妃杨氏......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ref>”,他的妻子杨氏逐成为玄宗的新宠。开元廿八年(740年),玄宗命杨氏[[出家]]为女道士。他与杨氏的婚姻结束,没有正式的史料显示两人曾有子女,民间传奇称有一女。
在母亲武惠妃逝世后,玄宗[[妃嫔]]中“无当帝意者<ref>《[[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玄宗贵妃杨氏......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ref>”,他的妻子杨氏逐成为玄宗的新宠。开元廿八年(740年),玄宗命杨氏[[出家]]为女道士。他与杨氏的婚姻结束,没有正式的史料显示两人曾有子女,民间传奇称有一女。


开元廿九年(741年),宁王李憲去世,他视李宪为义父,服丧以报其恩。[[天宝 (唐朝)|天宝]]四载(745年),[[韦昭训]]之女[[韦妃 (李琩)|韦氏]]为寿王妃,同时,前妻杨氏被皇帝立为[[贵妃]]。
开元廿九年(741年),宁王李憲去世,他视李宪为义父,服丧以报其恩。[[天宝唐朝|天宝]]四载(745年),[[韦昭训]]之女[[韦妃 (李琩)|韦氏]]为寿王妃,同时,前妻杨氏被皇帝立为[[贵妃]]。


[[至德 (唐朝)|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奔蜀,李琩与之同行。途上,[[陈玄礼]]兵士凌遲处死了[[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命李琩抚慰兵士。玄宗命[[储君|皇太子]]李亨留下抗敌,后来李亨自行[[称帝]],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 (唐朝)|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奔蜀,李琩与之同行。途上,[[陈玄礼]]兵士凌遲处死了[[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命李琩抚慰兵士。玄宗命[[储君|皇太子]]李亨留下抗敌,后来李亨自行[[称帝]],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唐宗]][[大历]]十年(775年),李琩去世,[[追赠]][[太傅]]。
[[唐宗]][[大历]]十年(775年),李琩去世,[[追赠]][[太傅]]。


== 家庭 ==
== 家庭 ==
第170行: 第170行:
{{唐玄宗皇室}}
{{唐玄宗皇室}}
[[Category:唐玄宗皇子|18]]
[[Category:唐玄宗皇子|18]]
[[Category:唐宗室国王|寿]]
[[Category:唐宗室国王|寿]]
[[Category:唐朝节度大使]]
[[Category:唐朝节度大使]]
[[Category:唐朝大都督|领]]
[[Category:唐朝大都督|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