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标签Unicode不可见字符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人|胡虜]],恢復[[中華]]」<ref>[[宋濂]]起草,《[[喻中原檄]]》:“…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ref>的口號[[北伐]][[中原]]<ref>《[[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ref><ref>《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ref>,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越南|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人|胡虜]],恢復[[中華]]」<ref>[[宋濂]]起草,《[[喻中原檄]]》:“…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ref>的口號[[北伐]][[中原]]<ref>《[[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ref><ref>《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ref>,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越南|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统 (年号)|正統]]七年(1442年),[[誠孝昭皇后|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ref name="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代宗|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ref name="代宗登基" />。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前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閹宦[[汪直 (宦官)|汪直]]。[[明孝宗]]統治的[[弘治 (明孝宗)|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至[[明英宗]][[正统 (年号)|正統]]七年(1442年),[[誠孝昭皇后|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ref name="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景泰帝|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ref name="代宗登基" />。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前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閹宦[[汪直 (宦官)|汪直]]。[[明孝宗]]統治的[[弘治 (明孝宗)|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到了[[正德 (明)|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中兴|嘉靖革新]]的局面,但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加上1556年[[陕西省]]发生[[嘉靖大地震|大地震]],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明穆宗]][[隆庆 (明朝)|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萬曆中興|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爭國本|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族|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ref name="万历朝" />。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萬曆朝鮮戰爭|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
到了[[正德 (明)|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中兴|嘉靖革新]]的局面,但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加上1556年[[陕西省]]发生[[嘉靖大地震|大地震]],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明穆宗]][[隆庆 (明朝)|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萬曆中興|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爭國本|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族|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ref name="万历朝" />。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萬曆朝鮮戰爭|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
第33行: 第33行:


=== 靖難之變 ===
=== 靖難之變 ===
{{main|靖之役}}
{{main|靖之役}}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親王]],以加強邊防、保衛[[天子]]。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明成祖|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ref>《明史》卷七: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ref>。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宗室]]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ref name="专制" />。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親王]],以加強邊防、保衛[[天子]]。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明成祖|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ref>《明史》卷七: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ref>。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宗室]]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ref name="专制" />。
第56行: 第56行:
[[File:MingRenzongPortrait.jpg|缩略图|右|200px|[[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424年-1425年)。]]
[[File:MingRenzongPortrait.jpg|缩略图|右|200px|[[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424年-142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Xuanzong.jpg|缩略图|右|200px|[[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Xuanzong.jpg|缩略图|右|200px|[[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成祖驾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於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並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後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後代史書對仁宣之治有高度的評價。《[[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ref>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ref>(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28):“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然高、成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之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而兵革數起,脫劍未祀。後之哲王,但當愉愉煦煦,撫摩瘡痏,斲雕為樸,廢觚為圓,是所尚矣。語有之,承平之主,與戡亂異。假令永樂以前,施仁、宣之政,則行軍而用鄉飲;洪熙以後,用高、成之治,則無疾而食烏喙也。故餘以仁、宣之朝,專務德化,雖曰度量,蓋亦有時勢焉。”</ref>。
成祖驾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於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並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後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後代史書對仁宣之治有高度的評價。《[[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ref>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ref>(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28):“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然高、成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之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而兵革數起,脫劍未祀。後之哲王,但當愉愉煦煦,撫摩瘡痏,斲雕為樸,廢觚為圓,是所尚矣。語有之,承平之主,與戡亂異。假令永樂以前,施仁、宣之政,則行軍而用鄉飲;洪熙以後,用高、成之治,則無疾而食烏喙也。故餘以仁、宣之朝,專務德化,雖曰度量,蓋亦有時勢焉。”</ref>。


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ref>《[[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ref><ref>《[[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ref>。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宦官|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efn|宣宗,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就是宦官学校。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ref>{{cite web|title=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8/0807_2663_702155_1.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6|language=中文|date=2008-08-07}}</ref> 。
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ref>《[[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ref><ref>《[[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ref>。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宦官|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efn|宣宗,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就是宦官学校。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ref>{{cite web|title=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8/0807_2663_702155_1.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6|language=中文|date=2008-08-07}}</ref> 。
第62行: 第62行:
== 明朝中期 ==
== 明朝中期 ==
=== 土木之变 ===
=== 土木之变 ===
{{main|王振擅政|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
{{main|王振擅政|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Yingzong.jpg|250px|缩略图|右|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Yingzong.jpg|250px|缩略图|右|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
宣德十年(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统 (年号)|正統]]<ref name="永乐武功" />。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淨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ref>《明通鑑·卷22》:「(張太皇太后言)皇帝年幼,岂知此辈自古祸人家国?我听帝暨诸大臣留振,此后不得令干国事也。」</ref>,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ref>《明史紀事本末·卷29》:「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ref>。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ref name="土木之变">《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七章 土木之變與保衛京師 第八章 天順與成化年間的政治變亂〉》. 第46頁-第65頁.</ref>。
宣德十年(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统 (年号)|正統]]<ref name="永乐武功" />。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淨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ref>《明通鑑·卷22》:「(張太皇太后言)皇帝年幼,岂知此辈自古祸人家国?我听帝暨诸大臣留振,此后不得令干国事也。」</ref>,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ref>《明史紀事本末·卷29》:「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ref>。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ref name="土木之变">《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七章 土木之變與保衛京師 第八章 天順與成化年間的政治變亂〉》. 第46頁-第65頁.</ref>。
第72行: 第72行:
=== 英宗復辟 ===
=== 英宗復辟 ===
{{main|夺门之变|河套之患}}
{{main|夺门之变|河套之患}}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ref>[[明朝|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兵部尚書于公謙傳》(卷38,[[王世貞]]書):“時復議遣使與也先和且迎太上羣臣王直等請之力上意不懌曰我非貧此位而卿等強樹焉而今復作紛紜何眾不知所對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它言和者覬以解目前而得?備耳上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於是左都御史楊善以使往而上皇返駕”</ref>。但之後,皇室內鬥。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明宗|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景帝兄弟因而嚴重對立<ref>{{cite book|author=沈一民; 冯雪飞|title=《盛世中国·明朝卷·土木之变》|year=2009|publisher=华艺出版社|isbn=9787802520509|language=中文}}</ref>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 (明朝)|王文]]<ref>[[清朝|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70):“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ref>,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英宗登基後一改過去錯誤,之後流放[[徐有貞]],誅殺[[石亨]]等人並下令罷黜自洪武到景泰時期的殘酷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ref><ref>《明史·英宗後紀》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ref>。使朝政日有好轉。在天順一朝,國家機器運作基本正常,主要得力於英宗的勤政與賢臣[[李賢]]的輔佐,英宗吃穿簡約每日批閱奏章且聽取大臣簡報,同時如[[王竑]]、[[年富]]、[[程信]]、[[姚夔]]、[[李秉]]、[[崔恭]]、[[耿九疇]]、[[軒輗]]、[[李紹]]之類的忠良也在李賢的推薦與英宗的提拔下得以受重用,同時對流民問題始終採取寬仁安撫政策而無嚴重失誤,天順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經成熟,可謂勤政且仁德,雖無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風,但也遠沒有把明朝敗壞到正德、萬曆的程度<ref>趙毅、羅冬陽,《明英宗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ref>。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ref>[[明朝|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兵部尚書于公謙傳》(卷38,[[王世貞]]書):“時復議遣使與也先和且迎太上羣臣王直等請之力上意不懌曰我非貧此位而卿等強樹焉而今復作紛紜何眾不知所對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它言和者覬以解目前而得?備耳上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於是左都御史楊善以使往而上皇返駕”</ref>。但之後,皇室內鬥。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明宗|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景帝兄弟因而嚴重對立<ref>{{cite book|author=沈一民; 冯雪飞|title=《盛世中国·明朝卷·土木之变》|year=2009|publisher=华艺出版社|isbn=9787802520509|language=中文}}</ref>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 (明朝)|王文]]<ref>[[清朝|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70):“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ref>,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英宗登基後一改過去錯誤,之後流放[[徐有貞]],誅殺[[石亨]]等人並下令罷黜自洪武到景泰時期的殘酷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ref><ref>《明史·英宗後紀》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ref>。使朝政日有好轉。在天順一朝,國家機器運作基本正常,主要得力於英宗的勤政與賢臣[[李賢]]的輔佐,英宗吃穿簡約每日批閱奏章且聽取大臣簡報,同時如[[王竑]]、[[年富]]、[[程信]]、[[姚夔]]、[[李秉]]、[[崔恭]]、[[耿九疇]]、[[軒輗]]、[[李紹]]之類的忠良也在李賢的推薦與英宗的提拔下得以受重用,同時對流民問題始終採取寬仁安撫政策而無嚴重失誤,天順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經成熟,可謂勤政且仁德,雖無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風,但也遠沒有把明朝敗壞到正德、萬曆的程度<ref>趙毅、羅冬陽,《明英宗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ref>。


=== 憲宗時期 ===
=== 憲宗時期 ===
{{main|西厂}}
{{main|西厂}}
英宗死後,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ref name="土木之变" />。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明代宗|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但皇帝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ref>[[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ref><ref>{{cite news|title=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皇帝作画倡和谐|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8-13/content_6711648.html|accessdate=2014-02-16|newspaper=中国日报网|date=2012-08-13|language=中文}}</ref> 。[[琉球]]、[[哈密]]、[[泰國|暹羅]]、[[吐魯番|土魯番]]、[[撒馬爾罕|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后期,好[[方術]],終日专宠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貞兒|萬貴妃]]<ref>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2·皇后列傳》皇太后周氏曰:「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明憲宗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ref>,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明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透過[[西廠]]張狂跋扈。不久後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因言官彈劾才被貶<ref name="土木之变" />。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併土地,危害不淺。成化一朝羣小當道:女寵、外戚、佞幸、奸宦、僧道共聚一堂,朋比為奸,濁亂朝政<ref name="宪宗和神宗">{{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四章·明朝中後期的政局》|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51頁-第71頁}}</ref> 。
英宗死後,兒子[[明宪宗|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ref name="土木之变" />。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明代宗|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但皇帝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ref>[[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ref><ref>{{cite news|title=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皇帝作画倡和谐|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8-13/content_6711648.html|accessdate=2014-02-16|newspaper=中国日报网|date=2012-08-13|language=中文}}</ref> 。[[琉球]]、[[哈密]]、[[泰國|暹羅]]、[[吐魯番|土魯番]]、[[撒馬爾罕|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后期,好[[方術]],終日专宠比他大19歲的宮女[[万贵妃(明朝)|萬貴妃]]<ref>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2·皇后列傳》皇太后周氏曰:「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明憲宗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ref>,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明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透過[[西廠]]張狂跋扈。不久後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因言官彈劾才被貶<ref name="土木之变" />。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併土地,危害不淺。成化一朝羣小當道:女寵、外戚、佞幸、奸宦、僧道共聚一堂,朋比為奸,濁亂朝政<ref name="宪宗和神宗">{{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四章·明朝中後期的政局》|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51頁-第71頁}}</ref> 。


=== 弘治中興 ===
=== 弘治中興 ===
{{main|弘治中}}
{{main|弘治中}}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Hongzhi.jpg|缩略图|右|180px|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488年-150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Hongzhi.jpg|缩略图|右|180px|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488年-1505年)]]
憲宗死後,孝宗[[明孝宗|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 (明朝)|弘治]]。由於孝宗自幼生於貧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ref>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ref>,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ref>夏燮.《明通鑑·卷40》。</ref>。
憲宗死後,孝宗[[明孝宗|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 (明朝)|弘治]]。由於孝宗自幼生於貧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ref>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ref>,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ref>夏燮.《明通鑑·卷40》。</ref>。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ref>《明史·卷304·懷恩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ref>。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東廠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鬆。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並踐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孝敬皇后|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之一,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九章 從弘治中興到正德亂局 第三篇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與大禮紛爭〉》. 第159頁-第171頁. 第211頁-第224頁.</ref>。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ref>《明史·卷304·懷恩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ref>。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東廠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鬆。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並踐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孝敬皇后|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之一,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九章 從弘治中興到正德亂局 第三篇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與大禮紛爭〉》. 第159頁-第171頁. 第211頁-第224頁.</ref>。


=== 武宗时期 ===
=== 武宗时期 ===
第155行: 第155行:
;梃擊案
;梃擊案
{{main|梃擊案}}
{{main|梃擊案}}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万历帝|万历皇帝]]快速了結,加之万历帝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ref>《[[明季北略]]》(卷1):「科臣何士晉請窮其事,上大怒因召百官進。百官膝而前,時太子、三皇孫俱侍。上曰:昨有風癲張差突入東宮傷人,此是異事,與朕何與?外庭有許多閒說,爾等誰無父子,乃欲離間我父子耶?止將有名人張差、龐保、劉成,即時凌遲處死。其餘不許波及無辜一人。尋執太子手,示群臣曰:此兒極孝,我極愛惜他。時御史劉光復伏於眾中,喜極揚言曰:陛下極慈愛,太子極仁孝。因班聯稍後,聲頗高,上誤以為別有所爭。命中涓拿下,承旨者梃杖交下,上令押朝房待旨。怒稍夷,又以手約太子體曰:彼從六尺孤,養至今成丈夫矣。我有別意,何不於此時更置。至今長成,又何疑耶?尋誅張差於市,斃龐、劉於內庭,事遂寢。於是罷王之采官,補何士晉於外。」</ref>。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明神宗|万历皇帝]]快速了結,加之万历帝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ref>《[[明季北略]]》(卷1):「科臣何士晉請窮其事,上大怒因召百官進。百官膝而前,時太子、三皇孫俱侍。上曰:昨有風癲張差突入東宮傷人,此是異事,與朕何與?外庭有許多閒說,爾等誰無父子,乃欲離間我父子耶?止將有名人張差、龐保、劉成,即時凌遲處死。其餘不許波及無辜一人。尋執太子手,示群臣曰:此兒極孝,我極愛惜他。時御史劉光復伏於眾中,喜極揚言曰:陛下極慈愛,太子極仁孝。因班聯稍後,聲頗高,上誤以為別有所爭。命中涓拿下,承旨者梃杖交下,上令押朝房待旨。怒稍夷,又以手約太子體曰:彼從六尺孤,養至今成丈夫矣。我有別意,何不於此時更置。至今長成,又何疑耶?尋誅張差於市,斃龐、劉於內庭,事遂寢。於是罷王之采官,補何士晉於外。」</ref>。


;紅丸案
;紅丸案
第183行: 第183行:
=== 崇禎时期 ===
=== 崇禎时期 ===
{{main|明末民變|己巳之變|甲申国难}}
{{main|明末民變|己巳之變|甲申国难}}
[[File:Ming Chongzhen.jpg|缩略图|左|200px|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自縊於[[景山公園|景山]]]]
<!-- 注释: [[File:Ming Chongzhen.jpg|缩略图|左|200px|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自縊於[[景山公園|景山]]]] -->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ref>{{cite news|title=崇祯智除魏忠贤|url=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090307/ncxb643717.html|accessdate=2014-02-15|newspaper=农村新报|date=2009-03-07|language=中文}}</ref><ref>{{cite book |author=陈时龙|title=《正说明朝十六帝》||publisher=中华书局|location=北京|isbn=9787101045499 |coauthors=许文继 |language=中文|chapter=<思宗朱由检>|date=2005-01-01}}</ref> 。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ref>{{cite news|title=崇祯智除魏忠贤|url=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090307/ncxb643717.html|accessdate=2014-02-15|newspaper=农村新报|date=2009-03-07|language=中文}}</ref><ref>{{cite book |author=陈时龙|title=《正说明朝十六帝》||publisher=中华书局|location=北京|isbn=9787101045499 |coauthors=许文继 |language=中文|chapter=<思宗朱由检>|date=2005-01-01}}</ref> 。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