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人|胡虜]],恢復[[中華]]」<ref>[[宋濂]]起草,《[[喻中原檄]]》:“…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ref>的口號[[北伐]][[中原]]<ref>《[[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ref><ref>《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ref>,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越南|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人|胡虜]],恢復[[中華]]」<ref>[[宋濂]]起草,《[[喻中原檄]]》:“…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ref>的口號[[北伐]][[中原]]<ref>《[[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ref><ref>《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ref>,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越南|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统 (年号)|正統]]七年(1442年),[[誠孝昭皇后|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ref name="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代宗|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ref name="代宗登基" />。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前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閹宦[[汪直 (宦官)|汪直]]。[[明孝宗]]統治的[[弘治 (明孝宗)|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至[[明英宗]][[正统 (年号)|正統]]七年(1442年),[[誠孝昭皇后|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ref name="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景泰帝|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ref name="代宗登基" />。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前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閹宦[[汪直 (宦官)|汪直]]。[[明孝宗]]統治的[[弘治 (明孝宗)|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到了[[正德 (明)|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中兴|嘉靖革新]]的局面,但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加上1556年[[陕西省]]发生[[嘉靖大地震|大地震]],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明穆宗]][[隆庆 (明朝)|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萬曆中興|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爭國本|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族|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ref name="万历朝" />。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萬曆朝鮮戰爭|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
到了[[正德 (明)|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中兴|嘉靖革新]]的局面,但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加上1556年[[陕西省]]发生[[嘉靖大地震|大地震]],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明穆宗]][[隆庆 (明朝)|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萬曆中興|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爭國本|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族|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ref name="万历朝" />。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萬曆朝鮮戰爭|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
第26行: 第26行:
[[File:Jianwen Emperor.jpg|缩略图|右|200px|[[明惠帝]]朱允炆(在位:1398年-1402年)]]
[[File:Jianwen Emperor.jpg|缩略图|右|200px|[[明惠帝]]朱允炆(在位:1398年-1402年)]]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長,达到了明朝史上最好的水平<ref>{{cite web|title=明朝|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40213043731/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htm|archivedate=2014-02-13}}</ref>。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efn|以一百一十戶編為一里,其中丁糧多的十戶為里長,其餘的一百戶十戶編為一甲,共十甲。每年由里長和甲首管理一里或一甲的賦稅勞役等事項。在十年中,一個裡的各個里長每年輪流當里長,一個甲的各戶每年輪流當甲首,而先後順序取決於各戶丁糧的多少。}}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efn|[[賦役黃冊]]就是戶籍登記簿冊,[[魚鱗圖冊]]就是耕地登記簿冊。}},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長,达到了明朝史上最好的水平<ref>{{cite web|title=明朝|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中文}}</ref>。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efn|以一百一十戶編為一里,其中丁糧多的十戶為里長,其餘的一百戶十戶編為一甲,共十甲。每年由里長和甲首管理一里或一甲的賦稅勞役等事項。在十年中,一個裡的各個里長每年輪流當里長,一個甲的各戶每年輪流當甲首,而先後順序取決於各戶丁糧的多少。}}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efn|[[賦役黃冊]]就是戶籍登記簿冊,[[魚鱗圖冊]]就是耕地登記簿冊。}},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政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宰相制度]],从此废除<ref>{{cite web|title=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变化|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1.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13131611/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1.htm|archivedate=2015-08-13}}</ref>。同时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对准从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到地方县、府的各级贪官污吏。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ref>{{cite web|title=整顿吏治|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6.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archive-date=2015-09-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1250/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6.htm|dead-url=yes}}</ref>。朱元璋还允许民间百姓上访,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在明朝上访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ref>{{cite web|title=朱元璋如何对付贪官|url=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1/08/06/142012.html|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date=2011-08-06|archive-date=2014-02-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1182845/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1/08/06/142012.html|dead-url=no}}</ref>。
政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宰相制度]],从此废除<ref>{{cite web|title=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变化|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1.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ref>。同时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对准从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到地方县、府的各级贪官污吏。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ref>{{cite web|title=整顿吏治|url=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ming/ming06.htm|publisher=中华文化信息网|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ref>。朱元璋还允许民间百姓上访,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在明朝上访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ref>{{cite web|title=朱元璋如何对付贪官|url=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1/08/06/142012.html|accessdate=2014-01-21|language=中文|date=2011-08-06}}</ref>。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efn|朱元璋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ref name="专制">《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一篇 第二章 開國制度與政治整肅〉》. 第20頁-第45頁</ref>。[[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在此之後,[[朱亮祖]]、[[李文忠]]先後死於非命{{efn|《[[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宰相|丞相]],深得朱元璋寵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efn|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其手,若不利於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后逐步懈怠政务{{efn|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同時,胡惟庸大肆收取賄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72)|quote=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ref>,又殺[[御史大夫]][[陈宁 (明初御史)|陈宁]]、[[御史中丞]][[塗節]]等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3)|quote=二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免天下耆民來朝。辛酉,大祀天地於南郊。二月丁丑,晉王棡統山西、河南軍出塞,召馮勝、傅友德、常升、王弼等還。乙酉,蜀王椿來朝。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並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皆坐誅。己丑,頒《逆臣錄》於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長興侯耿炳文練兵陝西。丙辰,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庚申,詔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壬戌,會甯侯張溫坐藍玉黨誅。}}</ref>。加上[[空印案]]、[[郭桓案]]兩案,開國功臣除了谋士[[刘基]]、大将[[湯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ref name="专制" />。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efn|朱元璋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ref name="专制">《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一篇 第二章 開國制度與政治整肅〉》. 第20頁-第45頁</ref>。[[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在此之後,[[朱亮祖]]、[[李文忠]]先後死於非命{{efn|《[[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宰相|丞相]],深得朱元璋寵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efn|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其手,若不利於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后逐步懈怠政务{{efn|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同時,胡惟庸大肆收取賄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72)|quote=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ref>,又殺[[御史大夫]][[陈宁 (明初御史)|陈宁]]、[[御史中丞]][[塗節]]等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3)|quote=二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免天下耆民來朝。辛酉,大祀天地於南郊。二月丁丑,晉王棡統山西、河南軍出塞,召馮勝、傅友德、常升、王弼等還。乙酉,蜀王椿來朝。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並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皆坐誅。己丑,頒《逆臣錄》於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長興侯耿炳文練兵陝西。丙辰,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庚申,詔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壬戌,會甯侯張溫坐藍玉黨誅。}}</ref>。加上[[空印案]]、[[郭桓案]]兩案,開國功臣除了谋士[[刘基]]、大将[[湯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ref name="专制" />。


=== 靖難之變 ===
=== 靖難之變 ===
{{main|靖之役}}
{{main|靖之役}}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親王]],以加強邊防、保衛[[天子]]。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明成祖|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ref>《明史》卷七: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ref>。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宗室]]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ref name="专制" />。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親王]],以加強邊防、保衛[[天子]]。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明成祖|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ref>《明史》卷七: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ref>。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宗室]]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ref name="专制" />。
第45行: 第45行: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越南|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安南属明时期|交趾布政司]]。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ref name="永乐时期">{{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三章·制度的更張與勢力的發揚》|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33頁-第49頁}}</ref> 。同时,明成祖撤去[[宁城县|大宁都司]],将宁王[[朱权]]内迁[[南昌]],授予[[兀良哈三卫|兀良哈蒙古]]的[[朵颜卫|朵颜]]、[[泰宁卫|泰宁]]和[[福余卫|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但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明成祖还于永乐四年(1406年)和永乐二十年(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ref>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八章、永乐和蒙古人,第145-146页</ref>。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永乐五年(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設置[[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并于永乐十二年(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宗主权<ref>{{Cite book |title =《[[永寧寺記]]》|quote=永乐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ref>。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永乐三年(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也有為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ref name="永乐武功" /><ref name="永乐时期"/>。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越南|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安南属明时期|交趾布政司]]。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ref name="永乐时期">{{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三章·制度的更張與勢力的發揚》|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33頁-第49頁}}</ref> 。同时,明成祖撤去[[宁城县|大宁都司]],将宁王[[朱权]]内迁[[南昌]],授予[[兀良哈三卫|兀良哈蒙古]]的[[朵颜卫|朵颜]]、[[泰宁卫|泰宁]]和[[福余卫|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但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明成祖还于永乐四年(1406年)和永乐二十年(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ref>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八章、永乐和蒙古人,第145-146页</ref>。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永乐五年(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設置[[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并于永乐十二年(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宗主权<ref>{{Cite book |title =《[[永寧寺記]]》|quote=永乐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ref>。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永乐三年(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也有為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ref name="永乐武功" /><ref name="永乐时期"/>。


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乐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後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ref>{{cite web|title=永乐大帝朱棣|url=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1462/node_1468/2006/12/14/1166068965146858.shtml|publisher=中国广州|accessdate=2014-01-21|location=广州|language=中文|date=2006-12-14|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140750/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1462/node_1468/2006/12/14/1166068965146858.shtml|archivedate=2014-02-21}}</ref> 。根據記載,明朝年間僅有[[明孝宗]]和[[明世宗]]二帝閱《大典》<ref>《清代輯佚研究》,第39頁</ref>。此外,明成祖并未将《永乐大典》复写刊刻,且决定只制作一份抄本,並于1409年完成<ref>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七章、文皇帝,第123-124页</ref>。
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乐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後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ref>{{cite web|title=永乐大帝朱棣|url=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1462/node_1468/2006/12/14/1166068965146858.shtml|publisher=中国广州|accessdate=2014-01-21|location=广州|language=中文|date=2006-12-14}}</ref> 。根據記載,明朝年間僅有[[明孝宗]]和[[明世宗]]二帝閱《大典》<ref>《清代輯佚研究》,第39頁</ref>。此外,明成祖并未将《永乐大典》复写刊刻,且决定只制作一份抄本,並于1409年完成<ref>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七章、文皇帝,第123-124页</ref>。


從永乐三年(1405年)開始,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市|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乐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仁孝文皇后|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乐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乐十八(1420年)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因為永乐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將這段時期稱為[[永乐盛世]]。
從永乐三年(1405年)開始,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市|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乐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仁孝文皇后|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乐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乐十八(1420年)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因為永乐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將這段時期稱為[[永乐盛世]]。
第56行: 第56行:
[[File:MingRenzongPortrait.jpg|缩略图|右|200px|[[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424年-1425年)。]]
[[File:MingRenzongPortrait.jpg|缩略图|右|200px|[[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424年-142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Xuanzong.jpg|缩略图|右|200px|[[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Xuanzong.jpg|缩略图|右|200px|[[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成祖驾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於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並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後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後代史書對仁宣之治有高度的評價。《[[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ref>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ref>(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28):“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然高、成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之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而兵革數起,脫劍未祀。後之哲王,但當愉愉煦煦,撫摩瘡痏,斲雕為樸,廢觚為圓,是所尚矣。語有之,承平之主,與戡亂異。假令永樂以前,施仁、宣之政,則行軍而用鄉飲;洪熙以後,用高、成之治,則無疾而食烏喙也。故餘以仁、宣之朝,專務德化,雖曰度量,蓋亦有時勢焉。”</ref>。
成祖驾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於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並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後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後代史書對仁宣之治有高度的評價。《[[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ref>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ref>(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28):“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然高、成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之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而兵革數起,脫劍未祀。後之哲王,但當愉愉煦煦,撫摩瘡痏,斲雕為樸,廢觚為圓,是所尚矣。語有之,承平之主,與戡亂異。假令永樂以前,施仁、宣之政,則行軍而用鄉飲;洪熙以後,用高、成之治,則無疾而食烏喙也。故餘以仁、宣之朝,專務德化,雖曰度量,蓋亦有時勢焉。”</ref>。


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ref>《[[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ref><ref>《[[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ref>。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宦官|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efn|宣宗,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就是宦官学校。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ref>{{cite web|title=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8/0807_2663_702155_1.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6|language=中文|date=2008-08-07|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74224/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8/0807_2663_702155_1.shtml|dead-url=no}}</ref> 。
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ref>《[[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ref><ref>《[[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ref>。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宦官|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efn|宣宗,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就是宦官学校。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ref>{{cite web|title=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8/0807_2663_702155_1.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6|language=中文|date=2008-08-07}}</ref> 。


== 明朝中期 ==
== 明朝中期 ==
=== 土木之变 ===
=== 土木之变 ===
{{main|王振擅政|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
{{main|王振擅政|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Yingzong.jpg|250px|缩略图|右|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Ming Yingzong.jpg|250px|缩略图|右|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
宣德十年(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统 (年号)|正統]]<ref name="永乐武功" />。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淨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ref>《明通鑑·卷22》:「(張太皇太后言)皇帝年幼,岂知此辈自古祸人家国?我听帝暨诸大臣留振,此后不得令干国事也。」</ref>,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ref>《明史紀事本末·卷29》:「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ref>。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ref name="土木之变">《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七章 土木之變與保衛京師 第八章 天順與成化年間的政治變亂〉》. 第46頁-第65頁.</ref>。
宣德十年(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统 (年号)|正統]]<ref name="永乐武功" />。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淨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ref>《明通鑑·卷22》:「(張太皇太后言)皇帝年幼,岂知此辈自古祸人家国?我听帝暨诸大臣留振,此后不得令干国事也。」</ref>,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ref>《明史紀事本末·卷29》:「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ref>。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ref name="土木之变">《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七章 土木之變與保衛京師 第八章 天順與成化年間的政治變亂〉》. 第46頁-第65頁.</ref>。
第72行: 第72行:
=== 英宗復辟 ===
=== 英宗復辟 ===
{{main|夺门之变|河套之患}}
{{main|夺门之变|河套之患}}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ref>[[明朝|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兵部尚書于公謙傳》(卷38,[[王世貞]]書):“時復議遣使與也先和且迎太上羣臣王直等請之力上意不懌曰我非貧此位而卿等強樹焉而今復作紛紜何眾不知所對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它言和者覬以解目前而得?備耳上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於是左都御史楊善以使往而上皇返駕”</ref>。但之後,皇室內鬥。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明宗|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景帝兄弟因而嚴重對立<ref>{{cite book|author=沈一民; 冯雪飞|title=《盛世中国·明朝卷·土木之变》|year=2009|publisher=华艺出版社|isbn=9787802520509|language=中文}}</ref>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 (明朝)|王文]]<ref>[[清朝|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70):“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ref>,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英宗登基後一改過去錯誤,之後流放[[徐有貞]],誅殺[[石亨]]等人並下令罷黜自洪武到景泰時期的殘酷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ref><ref>《明史·英宗後紀》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ref>。使朝政日有好轉。在天順一朝,國家機器運作基本正常,主要得力於英宗的勤政與賢臣[[李賢]]的輔佐,英宗吃穿簡約每日批閱奏章且聽取大臣簡報,同時如[[王竑]]、[[年富]]、[[程信]]、[[姚夔]]、[[李秉]]、[[崔恭]]、[[耿九疇]]、[[軒輗]]、[[李紹]]之類的忠良也在李賢的推薦與英宗的提拔下得以受重用,同時對流民問題始終採取寬仁安撫政策而無嚴重失誤,天順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經成熟,可謂勤政且仁德,雖無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風,但也遠沒有把明朝敗壞到正德、萬曆的程度<ref>趙毅、羅冬陽,《明英宗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ref>。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ref>[[明朝|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兵部尚書于公謙傳》(卷38,[[王世貞]]書):“時復議遣使與也先和且迎太上羣臣王直等請之力上意不懌曰我非貧此位而卿等強樹焉而今復作紛紜何眾不知所對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它言和者覬以解目前而得?備耳上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於是左都御史楊善以使往而上皇返駕”</ref>。但之後,皇室內鬥。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明宗|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景帝兄弟因而嚴重對立<ref>{{cite book|author=沈一民; 冯雪飞|title=《盛世中国·明朝卷·土木之变》|year=2009|publisher=华艺出版社|isbn=9787802520509|language=中文}}</ref>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 (明朝)|王文]]<ref>[[清朝|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70):“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ref>,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英宗登基後一改過去錯誤,之後流放[[徐有貞]],誅殺[[石亨]]等人並下令罷黜自洪武到景泰時期的殘酷殉葬制度<ref name="废除殉葬">《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ref><ref>《明史·英宗後紀》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ref>。使朝政日有好轉。在天順一朝,國家機器運作基本正常,主要得力於英宗的勤政與賢臣[[李賢]]的輔佐,英宗吃穿簡約每日批閱奏章且聽取大臣簡報,同時如[[王竑]]、[[年富]]、[[程信]]、[[姚夔]]、[[李秉]]、[[崔恭]]、[[耿九疇]]、[[軒輗]]、[[李紹]]之類的忠良也在李賢的推薦與英宗的提拔下得以受重用,同時對流民問題始終採取寬仁安撫政策而無嚴重失誤,天順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經成熟,可謂勤政且仁德,雖無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風,但也遠沒有把明朝敗壞到正德、萬曆的程度<ref>趙毅、羅冬陽,《明英宗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ref>。


=== 憲宗時期 ===
=== 憲宗時期 ===
{{main|西厂}}
{{main|西厂}}
英宗死後,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ref name="土木之变" />。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明代宗|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但皇帝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ref>[[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ref><ref>{{cite news|title=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皇帝作画倡和谐|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8-13/content_6711648.html|accessdate=2014-02-16|newspaper=中国日报网|date=2012-08-13|language=中文|archive-date=2014-02-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3004200/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8-13/content_6711648.html|dead-url=no}}</ref> 。[[琉球]]、[[哈密]]、[[泰國|暹羅]]、[[吐魯番|土魯番]]、[[撒馬爾罕|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后期,好[[方術]],終日专宠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貞兒|萬貴妃]]<ref>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2·皇后列傳》皇太后周氏曰:「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明憲宗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ref>,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明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透過[[西廠]]張狂跋扈。不久後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因言官彈劾才被貶<ref name="土木之变" />。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併土地,危害不淺。成化一朝羣小當道:女寵、外戚、佞幸、奸宦、僧道共聚一堂,朋比為奸,濁亂朝政<ref name="宪宗和神宗">{{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四章·明朝中後期的政局》|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51頁-第71頁}}</ref> 。
英宗死後,兒子[[明宪宗|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ref name="土木之变" />。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明代宗|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但皇帝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ref>[[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ref><ref>{{cite news|title=朱见深《一团和气图》:皇帝作画倡和谐|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8-13/content_6711648.html|accessdate=2014-02-16|newspaper=中国日报网|date=2012-08-13|language=中文}}</ref> 。[[琉球]]、[[哈密]]、[[泰國|暹羅]]、[[吐魯番|土魯番]]、[[撒馬爾罕|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后期,好[[方術]],終日专宠比他大19歲的宮女[[万贵妃(明朝)|萬貴妃]]<ref>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2·皇后列傳》皇太后周氏曰:「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明憲宗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ref>,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明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透過[[西廠]]張狂跋扈。不久後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因言官彈劾才被貶<ref name="土木之变" />。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併土地,危害不淺。成化一朝羣小當道:女寵、外戚、佞幸、奸宦、僧道共聚一堂,朋比為奸,濁亂朝政<ref name="宪宗和神宗">{{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明清史·第四章·明朝中後期的政局》|year=2010|publisher=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pages=第51頁-第71頁}}</ref> 。


=== 弘治中興 ===
=== 弘治中興 ===
{{main|弘治中}}
{{main|弘治中}}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Hongzhi.jpg|缩略图|右|180px|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488年-1505年)]]
[[File:Portrait assis de l'empereur Hongzhi.jpg|缩略图|右|180px|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488年-1505年)]]
憲宗死後,孝宗[[明孝宗|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 (明朝)|弘治]]。由於孝宗自幼生於貧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ref>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ref>,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ref>夏燮.《明通鑑·卷40》。</ref>。
憲宗死後,孝宗[[明孝宗|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 (明朝)|弘治]]。由於孝宗自幼生於貧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ref>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ref>,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ref>夏燮.《明通鑑·卷40》。</ref>。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ref>《明史·卷304·懷恩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ref>。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東廠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鬆。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並踐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孝敬皇后|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之一,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九章 從弘治中興到正德亂局 第三篇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與大禮紛爭〉》. 第159頁-第171頁. 第211頁-第224頁.</ref>。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ref>《明史·卷304·懷恩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ref>。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東廠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鬆。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並踐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孝敬皇后|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之一,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二篇 第九章 從弘治中興到正德亂局 第三篇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與大禮紛爭〉》. 第159頁-第171頁. 第211頁-第224頁.</ref>。


=== 武宗时期 ===
=== 武宗时期 ===
第100行: 第100行:
{{main|嘉靖中兴|北虜南倭|大礼议|壬寅宮變}}
{{main|嘉靖中兴|北虜南倭|大礼议|壬寅宮變}}
[[File:Hairui.jpg|左|缩略图|200px|被譽為「海青天」的海瑞的雕像]]
[[File:Hairui.jpg|左|缩略图|200px|被譽為「海青天」的海瑞的雕像]]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最终导致孝宗一脉绝嗣<ref>{{cite web|title=大太监刘瑾擅权|url=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4/03/content_14208116.htm|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date=2008-04-03|archive-date=2015-09-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941/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4/03/content_14208116.htm|dead-url=no}}</ref> 。死後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世宗]],并且致使大明统系发生第二次小宗入为大宗的情况{{efn|第一次宗法的转移,是以靖难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在南京称帝。使得大明统续从太子[[朱标]]系转入燕王朱棣系}}<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最终导致孝宗一脉绝嗣<ref>{{cite web|title=大太监刘瑾擅权|url=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4/03/content_14208116.htm|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date=2008-04-03}}</ref> 。死後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世宗]],并且致使大明统系发生第二次小宗入为大宗的情况{{efn|第一次宗法的转移,是以靖难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在南京称帝。使得大明统续从太子[[朱标]]系转入燕王朱棣系}}<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


世宗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守太監。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后。但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明世宗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efn|宋濮安懿王事:赵曙,即宋太宗之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后过继给宋仁宗,由宋仁宗与曹皇后抚养,最终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但这不同于明世宗入嗣明孝宗。}}。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世宗在這些人的助長下蔑視禮法,不僅尊其父母為皇帝和皇太后,又為父親在太廟旁專立一廟祭祀,成為獻皇帝廟。又稱父親為睿宗,在武宗之上,還為父親修皇帝實錄。此為大禮議事件。大禮議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餘人,杖死者十七人<ref>{{cite web|title=中期的兴衰|url=http://js.e21.cn/zpsc/upload_file/3/2008/07/31/20080731091029_35602391/%D7%F7%C6%B7/data/17/c.htm|publisher=中国历代帝王|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203444/http://js.e21.cn/zpsc/upload_file/3/2008/07/31/20080731091029_35602391/%D7%F7%C6%B7/data/17/c.htm|dead-url=yes}}</ref> 。同時,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 (官職)|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後世宗即不視朝。
世宗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守太監。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后。但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明世宗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efn|宋濮安懿王事:赵曙,即宋太宗之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后过继给宋仁宗,由宋仁宗与曹皇后抚养,最终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但这不同于明世宗入嗣明孝宗。}}。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世宗在這些人的助長下蔑視禮法,不僅尊其父母為皇帝和皇太后,又為父親在太廟旁專立一廟祭祀,成為獻皇帝廟。又稱父親為睿宗,在武宗之上,還為父親修皇帝實錄。此為大禮議事件。大禮議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餘人,杖死者十七人<ref>{{cite web|title=中期的兴衰|url=http://js.e21.cn/zpsc/upload_file/3/2008/07/31/20080731091029_35602391/%D7%F7%C6%B7/data/17/c.htm|publisher=中国历代帝王|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ref> 。同時,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 (官職)|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ref name="孝宗武宗时期" />。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後世宗即不視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宮女之變,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自此之後,世宗移駕西苑,不入宮內。同時,權臣[[嚴嵩]]借此竊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其子[[嚴世蕃]]協助其父作惡。朝臣雖然不斷有人彈劾嚴嵩結黨營私,但均已失敗告終。世宗後期,嚴嵩年事已高,朝臣[[徐階]]開始取代嚴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階策動言官彈劾首輔大臣嚴嵩。嚴嵩辭去官職回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嚴世蕃以通倭罪被判斬刑、嚴嵩被削為民,兩年後病死<ref name="嘉靖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三篇 第十三章 世宗失道與隆萬改革 第十四章 北虜南倭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第227頁-第271頁.</ref>。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宮女之變,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自此之後,世宗移駕西苑,不入宮內。同時,權臣[[嚴嵩]]借此竊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其子[[嚴世蕃]]協助其父作惡。朝臣雖然不斷有人彈劾嚴嵩結黨營私,但均已失敗告終。世宗後期,嚴嵩年事已高,朝臣[[徐階]]開始取代嚴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階策動言官彈劾首輔大臣嚴嵩。嚴嵩辭去官職回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嚴世蕃以通倭罪被判斬刑、嚴嵩被削為民,兩年後病死<ref name="嘉靖时期">《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第三篇 第十三章 世宗失道與隆萬改革 第十四章 北虜南倭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第227頁-第271頁.</ref>。
第115行: 第115行:
[[File:Shaangxi 1556 earthquake map of provinces.PNG|缩略图|左|1556年[[嘉靖大地震]],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File:Shaangxi 1556 earthquake map of provinces.PNG|缩略图|左|1556年[[嘉靖大地震]],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农历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山西]]、[[陕西]]和[[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同时发生地震。这次地震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福建]]、[[两广]]等地。百姓民众因压砸、焚溺、与饥疫而死者无法估计,其奏报有名者便达83万有多,不知名者不可胜数。死亡人口之多幾達當時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地震史上僅有的案例。这次大地震致使陕西、山西、河南等省97州受灾,101个县受害,灾区面积大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由于明代后期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地震发生后明朝从国库调拨大量资金用于救灾,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加上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政府税收减少,对明朝的国力和财政状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ref name="MinshengWeekly">{{cite web|url=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2-09/17/content_1116138.htm|title=明朝嘉靖大地震之后|accessdate=2012年第38期|author=邓凌原|publisher=民生周刊|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4112051/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2-09/17/content_1116138.htm|archivedate=2018-05-14|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10/26/content_5252780.htm|title=陕西纪念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大地震450周年|date=2006-10-26|publisher=新华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22004403/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10/26/content_5252780.htm|archivedate=2015-01-22|deadurl=yes}}</ref>
[[嘉靖]]三十四年农历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山西]]、[[陕西]]和[[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同时发生地震。这次地震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福建]]、[[两广]]等地。百姓民众因压砸、焚溺、与饥疫而死者无法估计,其奏报有名者便达83万有多,不知名者不可胜数。死亡人口之多幾達當時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地震史上僅有的案例。这次大地震致使陕西、山西、河南等省97州受灾,101个县受害,灾区面积大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由于明代后期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地震发生后明朝从国库调拨大量资金用于救灾,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加上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政府税收减少,对明朝的国力和财政状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ref name="MinshengWeekly">{{cite web|url=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2-09/17/content_1116138.htm|title=明朝嘉靖大地震之后|accessdate=2012年第38期|author=邓凌原|publisher=民生周刊}}</ref><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10/26/content_5252780.htm|title=陕西纪念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大地震450周年|date=2006-10-26|publisher=新华网}}</ref>


=== 隆慶新政 ===
=== 隆慶新政 ===
{{main|隆慶新政}}
{{main|隆慶新政}}
[[明穆宗|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ref>{{cite journal|author=赵世明|title=《高拱“尽反阶政”浅析》|journal=《殷都学刊》|date=2008年|year=2008年|issue=01期|location=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ref><ref>{{cite web|author=岳天雷|title=高拱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url=http://www.guoxue.com/?p=3579|publisher=国学网|accessdate=2014-03-11|archive-date=2014-01-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4125157/http://www.guoxue.com/?p=3579|dead-url=yes}}</ref>。
[[明穆宗|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ref>{{cite journal|author=赵世明|title=《高拱“尽反阶政”浅析》|journal=《殷都学刊》|date=2008年|year=2008年|issue=01期|location=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ref><ref>{{cite web|author=岳天雷|title=高拱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url=http://www.guoxue.com/?p=3579|publisher=国学网|accessdate=2014-03-11}}</ref>。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cite web|title=“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及简介|url=http://www.fdruxue.org/index.php?s=/Xinwen/see/id/1349/did/2|publisher=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accessdate=2014-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3195955/http://www.fdruxue.org/index.php?s=%2FXinwen%2Fsee%2Fid%2F1349%2Fdid%2F2|archive-date=2014-01-03|dead-url=yes}}</ref>;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ref name="开关">{{cite web|title=“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及简介|url=http://www.fdruxue.org/index.php?s=/Xinwen/see/id/1349/did/2|publisher=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accessdate=2014-01-03}}</ref>;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 明朝後期 ==
== 明朝後期 ==
第127行: 第127行:
{{main|萬曆中興}}
{{main|萬曆中興}}
[[File:張居正-清晰版.jpeg|缩略图|右|200px|万历年间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張居正]]。]]
[[File:張居正-清晰版.jpeg|缩略图|右|200px|万历年间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張居正]]。]]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年號|改元]][[萬曆]],就是明神宗,史称万历皇帝<ref name="嘉靖时期" />。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5|date=2008-12-25|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65126/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dead-url=no}}</ref> <ref>{{cite web|title=明朝历代皇帝像|url=http://forum.china.com.cn/photoview.php?mod=view&tid=752533&onid=13|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date=2010-10-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185924/http://forum.china.com.cn/photoview.php?mod=view&tid=752533&onid=13|archive-date=2014-02-21|dead-url=yes}}</ref>。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耕種田地有三百六十六萬零七千七頃。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也只上升到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1581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url=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8/11/24/003796914.shtml|publisher=北方网|accessdate=2014-02-17|location=天津|language=中文|date=2008-11-24|archive-date=2014-02-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112020/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8/11/24/003796914.shtml|dead-url=no}}</ref> 。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年號|改元]][[萬曆]],就是明神宗,史称万历皇帝<ref name="嘉靖时期" />。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5|date=2008-12-25}}</ref> <ref>{{cite web|title=明朝历代皇帝像|url=http://forum.china.com.cn/photoview.php?mod=view&tid=752533&onid=13|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5|language=中文|date=2010-10-03}}</ref>。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耕種田地有三百六十六萬零七千七頃。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也只上升到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1581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url=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8/11/24/003796914.shtml|publisher=北方网|accessdate=2014-02-17|location=天津|language=中文|date=2008-11-24}}</ref> 。


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以名將[[戚繼光]]守衛北京的重鎮[[薊州]]、以遼東[[李成梁]]安撫東北[[女真]]、以宣大[[王崇古]]、[[方逢時]]安撫[[韃靼]],其他重臣如四川的[[劉顯]]、兩廣的[[殷正茂]]、[[凌雲翼]]、浙江的[[張佳胤]],張居正也十分信任他們<ref name="宪宗和神宗" />。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图)|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4|language=中文|date=2008-12-25|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65126/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dead-url=no}}</ref>。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ref name="嘉靖时期" />。
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以名將[[戚繼光]]守衛北京的重鎮[[薊州]]、以遼東[[李成梁]]安撫東北[[女真]]、以宣大[[王崇古]]、[[方逢時]]安撫[[韃靼]],其他重臣如四川的[[劉顯]]、兩廣的[[殷正茂]]、[[凌雲翼]]、浙江的[[張佳胤]],張居正也十分信任他們<ref name="宪宗和神宗" />。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ref>{{cite web|title=张居正变法与万历怠政(图)|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2/1225_2663_939713.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4|language=中文|date=2008-12-25}}</ref>。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ref name="嘉靖时期" />。


萬曆五年(1577年)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ref name="嘉靖时期" />。
萬曆五年(1577年)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ref name="嘉靖时期" />。
第142行: 第142行:
明神宗於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開始以不上朝作為報復,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ref>《[[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一. "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圣裁中外,振耸四封。"</ref>。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ref>《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鄒漪《啟禎野乘》卷一《馮恭定傳》中也說到明神宗荒於酒色:「因麴櫱而驩飲長夜,娛窈窕而晏眠終日。」《明史鈔略》記載萬曆二十一年皇太后萬壽時,神宗在暖閣召見王錫爵:……上曰:「朕知道了。」錫爵又奏:「今日見了皇上,不知再見何時?」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見,不料朕體不時動火。」爵對:「動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欲,保養聖躬,以遂群臣願見之望。」</ref>。
明神宗於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開始以不上朝作為報復,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ref>《[[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一. "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圣裁中外,振耸四封。"</ref>。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ref>《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鄒漪《啟禎野乘》卷一《馮恭定傳》中也說到明神宗荒於酒色:「因麴櫱而驩飲長夜,娛窈窕而晏眠終日。」《明史鈔略》記載萬曆二十一年皇太后萬壽時,神宗在暖閣召見王錫爵:……上曰:「朕知道了。」錫爵又奏:「今日見了皇上,不知再見何時?」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見,不料朕體不時動火。」爵對:「動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欲,保養聖躬,以遂群臣願見之望。」</ref>。


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二十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1589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明神宗中後期财政困难<ref>{{cite web|title=明代中后期的商业税收研究|publisher=林枫|date=2009-08-12|url=http://hxd.wenming.cn/kyjjcg/2009-08/12/content_39936.htm|accessdate=2011-06-20|language=zh|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709100621/http://hxd.wenming.cn/kyjjcg/2009-08/12/content_39936.htm|archivedate=2012-07-09}}</ref>,因此明神宗派太監為天下礦監和稅監以充實內庫,然而矿监税使大多假借名義搜刮民間財產,擾亂天下,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并最終導致滿清[[入關戰爭|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承宣佈政使|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ref>《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九,記萬曆三十四年大學士沈鯉等上言:「今吏部尚書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馬(指兵部尚書)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匱者,禮部止一侍郎李廷機,今亦在告,戶部止有一尚書。蓋總計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員,見缺二十四員,其久注門籍者尚不在數內。此猶可為國乎?」</ref>。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崑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佈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ref>《明史·神宗本紀》</ref><ref>[[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ref>」部分史學家認為明朝自此开始走向滅亡<ref>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f>。
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二十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1589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明神宗中後期财政困难<ref>{{cite web|title=明代中后期的商业税收研究|publisher=林枫|date=2009-08-12|url=http://hxd.wenming.cn/kyjjcg/2009-08/12/content_39936.htm|accessdate=2011-06-20|language=zh}}</ref>,因此明神宗派太監為天下礦監和稅監以充實內庫,然而矿监税使大多假借名義搜刮民間財產,擾亂天下,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并最終導致滿清[[入關戰爭|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承宣佈政使|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ref>《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九,記萬曆三十四年大學士沈鯉等上言:「今吏部尚書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馬(指兵部尚書)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匱者,禮部止一侍郎李廷機,今亦在告,戶部止有一尚書。蓋總計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員,見缺二十四員,其久注門籍者尚不在數內。此猶可為國乎?」</ref>。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崑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佈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ref>《明史·神宗本紀》</ref><ref>[[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ref>」部分史學家認為明朝自此开始走向滅亡<ref>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f>。


神宗在位期間的[[東林黨爭]]也是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由於朝政混亂,部分中下階官吏在政治上受到排斥,紛紛要求政治改革,並強調道德標準。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京察]]促成[[東林黨]]的形成,其名稱源自[[顧憲成]]創辦的[[東林書院]]。主持[[京察]]的[[孫鑨]]、[[李世達]]和[[趙南星]],利用京察將不符他们標準和不属于东林党的官吏降職解雇。經過多次京察後,引起眾多[[齊楚浙黨|反對黨]]如宣黨、崑黨、齊黨、浙黨等興起並與東林黨互相傾軋。自此門戶之禍堅固而不可拔,圖使朝政空轉內耗<ref>《[[明史]]·卷224·孫鑨傳》、《[[明史]]·卷243·趙南星傳》、文秉·《[[定陵註略]]·卷三·癸巳大計》</ref>。明熹宗時[[閹黨]]專權,東林黨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明思宗初期才重新被啟用<ref name="万历时期" />。
神宗在位期間的[[東林黨爭]]也是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由於朝政混亂,部分中下階官吏在政治上受到排斥,紛紛要求政治改革,並強調道德標準。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京察]]促成[[東林黨]]的形成,其名稱源自[[顧憲成]]創辦的[[東林書院]]。主持[[京察]]的[[孫鑨]]、[[李世達]]和[[趙南星]],利用京察將不符他们標準和不属于东林党的官吏降職解雇。經過多次京察後,引起眾多[[齊楚浙黨|反對黨]]如宣黨、崑黨、齊黨、浙黨等興起並與東林黨互相傾軋。自此門戶之禍堅固而不可拔,圖使朝政空轉內耗<ref>《[[明史]]·卷224·孫鑨傳》、《[[明史]]·卷243·趙南星傳》、文秉·《[[定陵註略]]·卷三·癸巳大計》</ref>。明熹宗時[[閹黨]]專權,東林黨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明思宗初期才重新被啟用<ref name="万历时期" />。
第155行: 第155行:
;梃擊案
;梃擊案
{{main|梃擊案}}
{{main|梃擊案}}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万历帝|万历皇帝]]快速了結,加之万历帝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ref>《[[明季北略]]》(卷1):「科臣何士晉請窮其事,上大怒因召百官進。百官膝而前,時太子、三皇孫俱侍。上曰:昨有風癲張差突入東宮傷人,此是異事,與朕何與?外庭有許多閒說,爾等誰無父子,乃欲離間我父子耶?止將有名人張差、龐保、劉成,即時凌遲處死。其餘不許波及無辜一人。尋執太子手,示群臣曰:此兒極孝,我極愛惜他。時御史劉光復伏於眾中,喜極揚言曰:陛下極慈愛,太子極仁孝。因班聯稍後,聲頗高,上誤以為別有所爭。命中涓拿下,承旨者梃杖交下,上令押朝房待旨。怒稍夷,又以手約太子體曰:彼從六尺孤,養至今成丈夫矣。我有別意,何不於此時更置。至今長成,又何疑耶?尋誅張差於市,斃龐、劉於內庭,事遂寢。於是罷王之采官,補何士晉於外。」</ref>。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明神宗|万历皇帝]]快速了結,加之万历帝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ref>《[[明季北略]]》(卷1):「科臣何士晉請窮其事,上大怒因召百官進。百官膝而前,時太子、三皇孫俱侍。上曰:昨有風癲張差突入東宮傷人,此是異事,與朕何與?外庭有許多閒說,爾等誰無父子,乃欲離間我父子耶?止將有名人張差、龐保、劉成,即時凌遲處死。其餘不許波及無辜一人。尋執太子手,示群臣曰:此兒極孝,我極愛惜他。時御史劉光復伏於眾中,喜極揚言曰:陛下極慈愛,太子極仁孝。因班聯稍後,聲頗高,上誤以為別有所爭。命中涓拿下,承旨者梃杖交下,上令押朝房待旨。怒稍夷,又以手約太子體曰:彼從六尺孤,養至今成丈夫矣。我有別意,何不於此時更置。至今長成,又何疑耶?尋誅張差於市,斃龐、劉於內庭,事遂寢。於是罷王之采官,補何士晉於外。」</ref>。


;紅丸案
;紅丸案
第177行: 第177行: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鬥爭不斷,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干預政治,將反對東林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天啟四年(1624年)後,閹黨控制了內閣<ref>《明史》(卷244):“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从古君侧之奸,非遂能祸人国也。有忠臣不惜其身以告之君,而其君不悟,乃至于不可救。今忠贤擅威福,结党与,首杀王安以树威于内,继逐刘一燝、周嘉谟、王纪以树威于外,近且毙三戚畹家人以树威于三宫。深结保姆客氏,伺陛下起居;广布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通朝中声息。 人怨于下,天怒于上,故涟不惜粉身碎首为陛下陈。今忠贤种种罪状,陛下悉引为亲裁,代之任咎。恐忠贤所以得温旨,即出忠贤手,而涟之疏,陛下且未及省览也。陛下贵为天子,致三宫列嫔尽寄性命于忠贤、客氏,能不寒心?陛下谓宫禁严密,外廷安知,枚乘有言‘欲人弗知,莫若弗为’,未有为其事而他人不知者。又谓左右屏而圣躬将孤立。夫陛下一身,大小臣工所拥卫,何藉于忠贤?若忠贤、客氏一日不去,恐禁廷左右悉忠贤、客氏之人,非陛下之人,陛下真孤立于上耳。”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ref>。自此之後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佈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佈他的生祠,並號為九千歲後又稱九千九百歲<ref>呂毖:《明朝小史》。</ref>。更有閹黨的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聖公<ref>{{cite book|author=韩大成|title=《魏忠贤传》|year=1997|publisher=人民出版社|location=北京|isbn=9787010022987|language=中文}}</ref> 。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ref>《明季北略》(卷2):“点将录(阮大铖作。献魏奄,指为东林恶党)天罡星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天巧星浪子钱谦益,圣手书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郑鄤、霹雳火惠世扬、鼓上蚤汪文言、大刀杨涟、智多星缪昌期等共三十六人。地煞星神机军师顾大章、青面兽左光斗、金眼彪魏大中、旱地忽律游士任等共七十二人。”</ref>上報朝廷,天啟五年(1625年),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鬥爭不斷,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干預政治,將反對東林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天啟四年(1624年)後,閹黨控制了內閣<ref>《明史》(卷244):“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从古君侧之奸,非遂能祸人国也。有忠臣不惜其身以告之君,而其君不悟,乃至于不可救。今忠贤擅威福,结党与,首杀王安以树威于内,继逐刘一燝、周嘉谟、王纪以树威于外,近且毙三戚畹家人以树威于三宫。深结保姆客氏,伺陛下起居;广布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通朝中声息。 人怨于下,天怒于上,故涟不惜粉身碎首为陛下陈。今忠贤种种罪状,陛下悉引为亲裁,代之任咎。恐忠贤所以得温旨,即出忠贤手,而涟之疏,陛下且未及省览也。陛下贵为天子,致三宫列嫔尽寄性命于忠贤、客氏,能不寒心?陛下谓宫禁严密,外廷安知,枚乘有言‘欲人弗知,莫若弗为’,未有为其事而他人不知者。又谓左右屏而圣躬将孤立。夫陛下一身,大小臣工所拥卫,何藉于忠贤?若忠贤、客氏一日不去,恐禁廷左右悉忠贤、客氏之人,非陛下之人,陛下真孤立于上耳。”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ref>。自此之後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佈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佈他的生祠,並號為九千歲後又稱九千九百歲<ref>呂毖:《明朝小史》。</ref>。更有閹黨的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聖公<ref>{{cite book|author=韩大成|title=《魏忠贤传》|year=1997|publisher=人民出版社|location=北京|isbn=9787010022987|language=中文}}</ref> 。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ref>《明季北略》(卷2):“点将录(阮大铖作。献魏奄,指为东林恶党)天罡星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天巧星浪子钱谦益,圣手书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郑鄤、霹雳火惠世扬、鼓上蚤汪文言、大刀杨涟、智多星缪昌期等共三十六人。地煞星神机军师顾大章、青面兽左光斗、金眼彪魏大中、旱地忽律游士任等共七十二人。”</ref>上報朝廷,天啟五年(1625年),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天啟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市|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ref>{{cite web|title=381年前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僵尸都"裸体"|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7/30/content_8599134.htm|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7|language=中文|date=2007-07-30}}</ref> 。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災難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人禍都比不上王恭廠的破壞程度,故[[沈國元]]於《[[兩朝從信錄]]》中稱此災變「乃古今未有之變也」<ref>{{cite web|language=zh-cn|url=http://www.alljournals.cn/view_abstract.aspx?pcid=3FF3ABA7486768130C3FF830376F43B398E0C97F0FF2DD53&cid=3AC0CCC5981C2618&jid=E8C6D116FC0DC4D3A301AA413AC227CE&aid=0212CC0A155438D9CEC70EE11E6C1CE2&yid=4E65715CCF57055A&vid=&iid=CA4FD0336C81A37A&sid=&eid=&flag=notfound|title=明未王恭厂灾异事件分析|publisher=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4351/http://www.alljournals.cn/view_abstract.aspx?pcid=3FF3ABA7486768130C3FF830376F43B398E0C97F0FF2DD53&cid=3AC0CCC5981C2618&jid=E8C6D116FC0DC4D3A301AA413AC227CE&aid=0212CC0A155438D9CEC70EE11E6C1CE2&yid=4E65715CCF57055A&vid=&iid=CA4FD0336C81A37A&sid=&eid=&flag=notfound|archivedate=2016-03-04}}</ref>。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時弊,重振朝綱。皇帝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黄金]]賑災。此事後來亦被御筆[[太監]]載入明朝正史。
天啟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市|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ref>{{cite web|title=381年前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僵尸都"裸体"|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7/30/content_8599134.htm|publisher=中国网|accessdate=2014-02-17|language=中文|date=2007-07-30}}</ref> 。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災難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人禍都比不上王恭廠的破壞程度,故[[沈國元]]於《[[兩朝從信錄]]》中稱此災變「乃古今未有之變也」<ref>{{cite web|language=zh-cn|url=http://www.alljournals.cn/view_abstract.aspx?pcid=3FF3ABA7486768130C3FF830376F43B398E0C97F0FF2DD53&cid=3AC0CCC5981C2618&jid=E8C6D116FC0DC4D3A301AA413AC227CE&aid=0212CC0A155438D9CEC70EE11E6C1CE2&yid=4E65715CCF57055A&vid=&iid=CA4FD0336C81A37A&sid=&eid=&flag=notfound|title=明未王恭厂灾异事件分析|publisher=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ref>。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時弊,重振朝綱。皇帝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黄金]]賑災。此事後來亦被御筆[[太監]]載入明朝正史。


同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接替熹宗的是其五弟信王[[明思宗|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同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接替熹宗的是其五弟信王[[明思宗|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第183行: 第183行:
=== 崇禎时期 ===
=== 崇禎时期 ===
{{main|明末民變|己巳之變|甲申国难}}
{{main|明末民變|己巳之變|甲申国难}}
[[File:Ming Chongzhen.jpg|缩略图|左|200px|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自縊於[[景山公園|景山]]]]
<!-- 注释: [[File:Ming Chongzhen.jpg|缩略图|左|200px|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自縊於[[景山公園|景山]]]] -->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ref>{{cite news|title=崇祯智除魏忠贤|url=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090307/ncxb643717.html|accessdate=2014-02-15|newspaper=农村新报|date=2009-03-07|language=中文|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32629/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090307/ncxb643717.html|dead-url=yes}}</ref><ref>{{cite book |author=陈时龙|title=《正说明朝十六帝》|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zhengshuomingcha0000xuwe|publisher=中华书局|location=北京|isbn=9787101045499 |coauthors=许文继 |language=中文|chapter=<思宗朱由检>|date=2005-01-01}}</ref> 。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ref>{{cite news|title=崇祯智除魏忠贤|url=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090307/ncxb643717.html|accessdate=2014-02-15|newspaper=农村新报|date=2009-03-07|language=中文}}</ref><ref>{{cite book |author=陈时龙|title=《正说明朝十六帝》||publisher=中华书局|location=北京|isbn=9787101045499 |coauthors=许文继 |language=中文|chapter=<思宗朱由检>|date=2005-01-01}}</ref> 。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明思宗在位期間,首先要面臨[[後金]]的外患。最初在[[袁崇煥]]的經略之下,遼東的形勢已經有所改觀。此後,後金在遼東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改採越過[[長城]],直接偷襲京師的方法攻明。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大軍[[己巳之變|包圍北京城]]。袁崇煥回兵解圍。崇禎三年(1630年),思宗因袁崇煥不作為與個人能力低下造成時局不堪,誅殺袁崇煥<ref name="誅殺袁崇煥">《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七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師,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麻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ref>,此後遼東局勢日益惡化。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徹底擊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公開向明朝叫板,並且陸續發起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ref>抱陽生. 《甲申朝事小計·卷六》: "崇禎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八中說「“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ref>。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市|錦州]],明軍大敗,次年,[[洪承疇]]投降。至此,除寧遠外,遼東地區全數陷入滿清的統治下。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明思宗在位期間,首先要面臨[[後金]]的外患。最初在[[袁崇煥]]的經略之下,遼東的形勢已經有所改觀。此後,後金在遼東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改採越過[[長城]],直接偷襲京師的方法攻明。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大軍[[己巳之變|包圍北京城]]。袁崇煥回兵解圍。崇禎三年(1630年),思宗因袁崇煥不作為與個人能力低下造成時局不堪,誅殺袁崇煥<ref name="誅殺袁崇煥">《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七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師,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麻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ref>,此後遼東局勢日益惡化。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徹底擊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公開向明朝叫板,並且陸續發起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ref>抱陽生. 《甲申朝事小計·卷六》: "崇禎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八中說「“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ref>。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市|錦州]],明軍大敗,次年,[[洪承疇]]投降。至此,除寧遠外,遼東地區全數陷入滿清的統治下。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ref name="明光宗和明熹宗" />。
第228行: 第228行:
{{Main|永曆|永曆帝}}
{{Main|永曆|永曆帝}}


1646年[[隆武帝]]遇害後,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於[[廣東省|廣東]][[肇慶市|肇慶]]稱帝<ref>[[邵廷寀]]《东南纪事》卷一于隆武元年(1645)八月下记:“遣使册封桂世子由桹(榔)为桂王。”《岭表纪年》卷一为“十月十日壬辰”;《明季南略》卷九《粤中立永历》条记“以十月初十日监国,十四日丙戌即皇帝位”;道光十三年《肇庆府志》卷二十二《事纪》云:“十月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遂称尊号,改元永历,以肇庆府署为行宫。”</ref>,改元[[永曆 (南明)|永曆]]<ref>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记载,定永历为年号是“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即永明王与万历各取一字。</ref>。迫於形勢壓力,永曆政權與[[張獻忠]]、[[李自成]]的余部聯合抗清<ref>顾帧:《客滇述》“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张献忠]])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ref><ref>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2》:“今蜀事不成,是天未厌明德也,我([[李定国]])等何可终踵败辙,盍相与反正扶明。”</ref>,一度收復[[湖南省|湖南]]全境。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聲桓]]和副將[[王得仁]]在南昌反正<ref>顺治三年五月兵部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四册,A4—115 号。参见《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ref>,四月廣東提督[[李成棟]]率剪辨穿漢服在廣東全省反正,廣西巡撫[[耿獻忠]]也在梧州同梧州總兵[[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方數省重歸南明控制。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一次抗清大潮<ref>{{cite web|title=《南明史·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url=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nms/078.htm|publisher=国学导航|language=中文|accessdate=2014-03-11|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180926/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nms/078.htm|dead-url=no}}</ref> 。
1646年[[隆武帝]]遇害後,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於[[廣東省|廣東]][[肇慶市|肇慶]]稱帝<ref>[[邵廷寀]]《东南纪事》卷一于隆武元年(1645)八月下记:“遣使册封桂世子由桹(榔)为桂王。”《岭表纪年》卷一为“十月十日壬辰”;《明季南略》卷九《粤中立永历》条记“以十月初十日监国,十四日丙戌即皇帝位”;道光十三年《肇庆府志》卷二十二《事纪》云:“十月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遂称尊号,改元永历,以肇庆府署为行宫。”</ref>,改元[[永曆 (南明)|永曆]]<ref>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记载,定永历为年号是“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即永明王与万历各取一字。</ref>。迫於形勢壓力,永曆政權與[[張獻忠]]、[[李自成]]的余部聯合抗清<ref>顾帧:《客滇述》“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张献忠]])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ref><ref>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2》:“今蜀事不成,是天未厌明德也,我([[李定国]])等何可终踵败辙,盍相与反正扶明。”</ref>,一度收復[[湖南省|湖南]]全境。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聲桓]]和副將[[王得仁]]在南昌反正<ref>顺治三年五月兵部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四册,A4—115 号。参见《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ref>,四月廣東提督[[李成棟]]率剪辨穿漢服在廣東全省反正,廣西巡撫[[耿獻忠]]也在梧州同梧州總兵[[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方數省重歸南明控制。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一次抗清大潮<ref>{{cite web|title=《南明史·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url=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nms/078.htm|publisher=国学导航|language=中文|accessdate=2014-03-11}}</ref> 。


永歷三年(1649年)後,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歷四年(1650年),清軍攻克[[廣州市|廣州]]與[[桂林市|桂林]]。期間,[[尚可喜]]等清軍攻下由李成棟部守衛的廣州後,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史稱[[庚寅之劫|廣州屠城]]<ref>{{cite web |title=360年前广州遭十日屠城 海幢寺兴起恰与之有关 |url=http://2010.163.com/10/0623/10/69S0AC5R00864IG7.html |publisher=网易网 |accessdate=2014-02-17 |language=zh |date=2010-06-23 |archive-date=2016-03-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829/http://2010.163.com/10/0623/10/69S0AC5R00864IG7.html |dead-url=yes }}</ref> 。永歷帝被迫退守[[南寧市|南寧]]。
永歷三年(1649年)後,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歷四年(1650年),清軍攻克[[廣州市|廣州]]與[[桂林市|桂林]]。期間,[[尚可喜]]等清軍攻下由李成棟部守衛的廣州後,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史稱[[庚寅之劫|廣州屠城]]<ref>{{cite web |title=360年前广州遭十日屠城 海幢寺兴起恰与之有关 |url=http://2010.163.com/10/0623/10/69S0AC5R00864IG7.html |publisher=网易网 |accessdate=2014-02-17 |language=zh |date=2010-06-23 }}</ref> 。永歷帝被迫退守[[南寧市|南寧]]。


永歷五年(1651年),大西軍余部[[孫可望]]等人迎永歷帝入[[貴州省|貴州]][[安龍縣|安隆所]],並派[[劉文秀]]進攻[[四川省|四川]],收復四川大部。[[李定國]]進攻[[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攻克[[桂林市|桂林]],逼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ref>瞿昌文,《虞山集·卷107》:便“聚其宝玩于一室,手刃爱姬,遂闭户,自焚死”。</ref>,還直搗[[衡陽]],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并乘勢進軍廣東收復了兩廣失地<ref>《残明纪事》,转引自郭影秋《李定国纪年》。</ref>。[[鄭成功]]也先後在東南沿海發動攻勢並乘勢渡長江包圍[[南京]],并一度導致清廷震動。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二次抗清大潮<ref>黄宗羲:《永历纪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ref>。
永歷五年(1651年),大西軍余部[[孫可望]]等人迎永歷帝入[[貴州省|貴州]][[安龍縣|安隆所]],並派[[劉文秀]]進攻[[四川省|四川]],收復四川大部。[[李定國]]進攻[[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攻克[[桂林市|桂林]],逼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ref>瞿昌文,《虞山集·卷107》:便“聚其宝玩于一室,手刃爱姬,遂闭户,自焚死”。</ref>,還直搗[[衡陽]],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并乘勢進軍廣東收復了兩廣失地<ref>《残明纪事》,转引自郭影秋《李定国纪年》。</ref>。[[鄭成功]]也先後在東南沿海發動攻勢並乘勢渡長江包圍[[南京]],并一度導致清廷震動。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二次抗清大潮<ref>黄宗羲:《永历纪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ref>。
第240行: 第240行:
{{Main|明鄭|夔東十三家|鄭成功北伐}}
{{Main|明鄭|夔東十三家|鄭成功北伐}}


永曆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的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夔東十三家軍]]與在台灣的[[明鄭]]兩支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ref>[[鄧凱]]《求野錄》記[[劉文秀]]遺表:“我死,國事可預知。臣精兵三萬人皆在黎雅建越之間,嘗窖金二十萬,臣將郝承裔知之。臣死之后,若有倉猝,臣妻操盤匜以待,臣子御駕靮以備{{PUA|}}御。請駕幸蜀,以十三家之兵出營陝、洛,庶幾轉敗為功也。”</ref>。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ref name="南明时期">{{cite web|title=从历代小朝廷的命运看台湾问题|url=http://www.haijiangzx.com/2013/lishifansi_0110/54925.html|publisher=海疆参考|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中文|date=2013-01-1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5231107/http://www.haijiangzx.com/2013/lishifansi_0110/54925.html|archivedate=2013-01-25}}</ref> 。
永曆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的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夔東十三家軍]]與在台灣的[[明鄭]]兩支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ref>[[鄧凱]]《求野錄》記[[劉文秀]]遺表:“我死,國事可預知。臣精兵三萬人皆在黎雅建越之間,嘗窖金二十萬,臣將郝承裔知之。臣死之后,若有倉猝,臣妻操盤匜以待,臣子御駕靮以備{{PUA|}}御。請駕幸蜀,以十三家之兵出營陝、洛,庶幾轉敗為功也。”</ref>。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ref name="南明时期">{{cite web|title=从历代小朝廷的命运看台湾问题|url=http://www.haijiangzx.com/2013/lishifansi_0110/54925.html|publisher=海疆参考|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中文|date=2013-01-10}}</ref> 。


[[鄭成功]]則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取得過[[江東橋戰役|江東橋大捷]]、[[崇武戰役|崇武大捷]]、[[海澄戰役|海澄大捷]]、[[泉州戰役|泉州大捷]]、[[護國嶺戰役|護國嶺大捷]]。永曆九年清軍重兵南下,鄭成功退守[[廈門市|廈門]][[金門縣|金門]]兩地。永歷十一年,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進入長江,攻佔下[[瓜洲鎮|瓜洲]]、[[鎮江市|鎮江]]、[[江浦縣|江浦]]等地,包圍[[南京]],清廷震動。之後鄭軍中清軍緩兵之計遭擊敗,被迫回到閩南大本營。永曆十四年(1660年)7月清軍大舉圍攻廈門的鄭成功,至次年春敗退,鄭軍取得[[廈門戰役|廈門大捷]]。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率部攻佔[[台灣]]。永曆十六年(1662年)鄭成功逝世<ref name="明清之際"/><ref>[[查繼佐]]《罪惟錄》:「成功薨。病劇時,諭其弟襲舍:『輔吾少子,主東寧。』」</ref>,鄭成功從攻克台灣到逝世為止,僅僅統治台灣1年又數月。
[[鄭成功]]則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取得過[[江東橋戰役|江東橋大捷]]、[[崇武戰役|崇武大捷]]、[[海澄戰役|海澄大捷]]、[[泉州戰役|泉州大捷]]、[[護國嶺戰役|護國嶺大捷]]。永曆九年清軍重兵南下,鄭成功退守[[廈門市|廈門]][[金門縣|金門]]兩地。永歷十一年,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進入長江,攻佔下[[瓜洲鎮|瓜洲]]、[[鎮江市|鎮江]]、[[江浦縣|江浦]]等地,包圍[[南京]],清廷震動。之後鄭軍中清軍緩兵之計遭擊敗,被迫回到閩南大本營。永曆十四年(1660年)7月清軍大舉圍攻廈門的鄭成功,至次年春敗退,鄭軍取得[[廈門戰役|廈門大捷]]。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率部攻佔[[台灣]]。永曆十六年(1662年)鄭成功逝世<ref name="明清之際"/><ref>[[查繼佐]]《罪惟錄》:「成功薨。病劇時,諭其弟襲舍:『輔吾少子,主東寧。』」</ref>,鄭成功從攻克台灣到逝世為止,僅僅統治台灣1年又數月。


鄭經從[[廈門市|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並繼續沿用永歷年號。1663年,鄭經放棄金廈兩島。[[三藩之亂]]時鄭經乘機率兵反攻大陸,攻佔福建漳州等府縣,一度聲勢浩大,但不久敗退台灣。1681年,清康熙帝平三藩後開始著手攻打台灣。此時,鄭氏政權早已虛弱不堪,且爆發內訌。鄭經去世後,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清軍攻克澎湖列島,[[鄭克塽]]見大勢已去便[[剃髮易服|剃髮]]投降,明廷残余势力徹底滅亡<ref name="南明时期" />。從永曆十五年(1661年)4月鄭成功入台到1683年9月鄭克塽降清為止,鄭氏計在南台灣經營共23年<ref>{{cite book |author=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title=《臺灣史·〈鄭氏王國治臺時期〉》|year=2002 |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ISBN = 957-11-2738-8 |pages=第51-P60页 |language=zh}}</ref> 。不過,此後台灣仍存有經常性的[[反清復明]]活動,俗諺稱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在[[臺灣清時期|清朝统治台湾]]的212年,大大小小民变事件发生116次,比如康熙时期的[[朱一貴]]、[[吳福生]]和[[乾隆帝|乾隆时期]]的[[林爽文]],[[同治帝|同治时期]]的[[戴潮春]]等所發動的起事,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ref>{{cite web|title=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url=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haijiaoqihaozhengyi/files/200902/0217_5619_1016727.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zh|date=2009-02-17|archive-date=2014-0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44504/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haijiaoqihaozhengyi/files/200902/0217_5619_1016727.shtml|dead-url=no}}</ref>。
鄭經從[[廈門市|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並繼續沿用永歷年號。1663年,鄭經放棄金廈兩島。[[三藩之亂]]時鄭經乘機率兵反攻大陸,攻佔福建漳州等府縣,一度聲勢浩大,但不久敗退台灣。1681年,清康熙帝平三藩後開始著手攻打台灣。此時,鄭氏政權早已虛弱不堪,且爆發內訌。鄭經去世後,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清軍攻克澎湖列島,[[鄭克塽]]見大勢已去便[[剃髮易服|剃髮]]投降,明廷残余势力徹底滅亡<ref name="南明时期" />。從永曆十五年(1661年)4月鄭成功入台到1683年9月鄭克塽降清為止,鄭氏計在南台灣經營共23年<ref>{{cite book |author=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title=《臺灣史·〈鄭氏王國治臺時期〉》|year=2002 |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ISBN = 957-11-2738-8 |pages=第51-P60页 |language=zh}}</ref> 。不過,此後台灣仍存有經常性的[[反清復明]]活動,俗諺稱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在[[臺灣清時期|清朝统治台湾]]的212年,大大小小民变事件发生116次,比如康熙时期的[[朱一貴]]、[[吳福生]]和[[乾隆帝|乾隆时期]]的[[林爽文]],[[同治帝|同治时期]]的[[戴潮春]]等所發動的起事,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ref>{{cite web|title=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url=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haijiaoqihaozhengyi/files/200902/0217_5619_1016727.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2-13|language=zh|date=2009-02-17}}</ref>。


== 注释 ==
==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