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无编辑摘要
标签手工回退
 

(未显示4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nlyinclude>'''中國傳統曆法'''[[年]]陰陽[[干支]]三合<ref>{{Cite journal |url= http://www.chinese.nsys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57_44ee86b8.pdf&dir=publish&title=%E5%85%A8%E6%96%87%E4%B8%8B%E8%BC%89 |title= 《睡》、《放》及《孔》之《日》盜篇比 |author= 周敏 |year= 2007 |journal= |access-date= 2018-02-20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7013628/http://www.chinese.nsys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57_44ee86b8.pdf&dir=publish&title=%E5%85%A8%E6%96%87%E4%B8%8B%E8%BC%89 |archive-date= 2018-03-17 |dead-url= yes }}</ref>;上古期,根不同的[[農業]]牧情況需要,分別產[[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中國傳統[[陰陽]]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典籍多有記載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期<ref>{{Cite book |url=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67f5qyid1v8C&pg=PA79&lpg=PA79 |title= 古文字古史新 |author1= 丁原植 |author2= 馮時 |section= 殷月首研究 |year= 2007 |access-date= 2018-02-20 |archive-date= 2020-11-0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04081726/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67f5qyid1v8C&pg=PA79&lpg=PA79 |dead-url= no }}</ref>。[[帝]]年到[[清朝]]末期用[[西]],中國歷史上一共102部法,此等文化文明重大影,比如夏、商、周、西[[太初]]、隋唐[[大衍]]和[[皇極曆]]等,有些然沒有正式使用,但[[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onlyinclude>
<onlyinclude>'''中国传统历法'''[[年]]阴阳[[干支]]三合<ref>{{Cite journal |url= http://www.chinese.nsys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57_44ee86b8.pdf&dir=publish&title=%E5%85%A8%E6%96%87%E4%B8%8B%E8%BC%89 |title= 《睡》、《放》及《孔》之《日》盜篇比 |author= 周敏 |year= 2007 |journal= |access-date= 2018-02-20 }}</ref>;上古期,根不同的[[农业]]牧情況需要,分别产[[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中国传统[[阴阳]]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典籍多有记载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期<ref>{{Cite book ||title= 古文字古史新 |author1= 丁原植 |author2= 冯时 |section= 殷月首研究 |year= 2007 |access-date= 2018-02-20 }}</ref>。[[帝]]年到[[清朝]]末期用[[西]],中国历史上一共102部法,此等文化文明重大影,比如夏、商、周、西[[太初]]、隋唐[[大衍]]和[[皇极历]]等,有些然沒有正式使用,但[[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onlyinclude>


== 法沿革 ==
== 法沿革 ==
=== 古六 ===
=== 古六 ===
{{Main|古六}}
{{Main|古六}}
{{:古六}}
{{:古六}}


=== 減差法 ===
=== 減差法 ===
[[朝]]以前之古代中國曆法以366日<ref>尚/卷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成。</ref>,用[[閏月]]」確定[[四]]和始;已有[[日]]、[[月]]、[[旬]]和[[地支|]]之[[時間]]位,具陰陽曆的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差;施成重要大事,主要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歲」正閏餘<ref>史/卷026:蓋黃帝考定星,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ref>」,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的​​日(不是加上缺少之日),例如實際冬至早於曆則調來歲,由此來確定年終結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周朝王室衰落,侯各行其是,因此出法,亦即各侯和各地部落有自己的地方法;[[秦朝]]國歷史上最個「以閏月定四歲」法。
[[朝]]以前之古代中国历法以366日<ref>尚/卷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成。</ref>,用[[閏月]]”确定[[四]]和始;已有[[日]]、[[月]]、[[旬]]和[[地支|]]之[[时间]]位,具阴阳历的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閏月”“減差法”来调差;施成重要大事,主要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岁”正閏餘<ref>史/卷026:盖黄帝考定星,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ref>”,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的​​日(不是加上缺少之日),例如实际冬至早于历则调来岁,由此来确定年终结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周朝王室衰落,侯各行其是,因此出法,亦即各侯和各地部落有自己的地方法;[[秦朝]]国历史上最个“以閏月定四岁”法。


=== 太初正夏 ===
=== 太初正夏 ===
[[西]]初期始中國曆法出了大折,全國統法,法也成了一門獨立[[科]]。[[武帝]]成[[平]]、[[唐都(朝人物)|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之[[歆]]作《[[三統曆]]》,此兩曆之重要特是年合一,一年之整是365日,不再是之前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調差,年周期起始相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定閏月,不用考定星,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法。之國歷朝頒佈曆法大都太初,行夏之,[[正月初一]]在[[立春]]附近。
[[西]]初期始中国历法出了大折,全国统法,法也成了一门独立[[科]]。[[武帝]]成[[平]]、[[唐都(朝人物)|唐都]]、[[落下閎]]等人编写了《[[太初]]》,之[[歆]]作《[[三统历]]》,此两历之重要特是年合一,一年之整是365日,不再是之前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差,年周期起始相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定閏月,不用考定星,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法。之国历朝頒布历法大都太初,行夏之,[[正月初一]]在[[立春]]附近。


=== 定朔定 ===
=== 定朔定 ===
[[戊寅元]]、[[授時曆]]、[[崇禎曆]][[定朔]][[定]]規則有改革。
[[戊寅元]]、[[授时历]]、[[崇祯历]][[定朔]][[定]]规则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民政府大致一全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以西及民國紀年,夏在中才不再作正式法。1949年,[[中国大陆]]用[[西元年]],[[臺灣]]繼續沿用西及民國紀用的方法。
直至1928年10月10日民政府大致一全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以西及民国纪年,夏在中才不再作正式法。1949年,[[中国大陆]]用[[西元年]],[[台湾]]继续沿用西及民国纪用的方法。


=== 行 ===
=== 行 ===
{{seealso| 夏#法}}
{{seealso| 夏#法}}
傳統[[法]]在[[字文化圈]]民使用。現時[[陰陽]]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法。以[[月相]]缺定月份,以[[太]]定[[年]]周期。以太和月亮[[合 (天文)|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每月之始,每月短根月相不同,可能30日或29日,12一年。24[[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由年周期和以月相周期的12月不一致,隔每至三年增加一[[閏月]],[[冬至]]個無之月份,如2004年夏二月的一月只有一個節「清明」,沒有中,所以設為閏月,是閏二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传统[[法]]在[[字文化圈]]民使用。现时[[阴阳]]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法。以[[月相]]缺定月份,以[[太]]定[[年]]周期。以太和月亮[[合 (天文)|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每月之始,每月短根月相不同,可能30日或29日,12一年。24[[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由年周期和以月相周期的12月不一致,隔每至三年增加一[[閏月]],[[冬至]]个无之月份,如2004年夏二月的一月只有一个节“清明”,沒有中,所以设为閏月,是閏二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干支]]也是一國傳統曆法。夏以[[正月初一]]一年之始,而干支[[八字]]以[[立春]]一年之始。法以新月出現當一月之始,而干支曆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一月之始。
[[干支]]也是一国传统历法。夏以[[正月初一]]一年之始,而干支[[八字]]以[[立春]]一年之始。法以新月出现当一月之始,而干支历则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为一月之始。


== 正朔 ==
== 正朔 ==
古代起,每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以[[冬至月]]第二[[正月]],按[[干支]]年法是第三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朝定立[[太初]],以每朝然仍然立正朔,但民不再改,始以正月新年,子月仍然持在11月。
古代起,每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以[[冬至月]]第二[[正月]],按[[干支]]年法是第三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朝定立[[太初]],以每朝然仍然立正朔,但民不再改,始以正月新年,子月仍然持在11月。


== 年 ==
== 年 ==
=== 干支年 ===
=== 干支年 ===
{{main|干支#干支纪年}}
{{main|干支#干支纪年}}
干支年是帝王年和年號紀行使用的年法,至今仍沿用。
干支年是帝王年和年号纪行使用的年法,至今仍沿用。


=== 帝王年 ===
=== 帝王年 ===


最早以帝王年,直到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期值得注意的有:
最早以帝王年,直到武帝刘彻确立年号纪年。期值得注意的有:
* 秦昭襄王期,秦周(前256年),此史家以秦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期,秦才最中的齊國一六
* 秦昭襄王期,秦周(前256年),此史家以秦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期,秦才最中的齐国一六
* 秦國後未改元,仍秦王政二十六年。
* 秦国后未改元,仍秦王政二十六年。
* 秦亡,史家以漢紀年,高祖元年為劉稱漢王的前206年,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 秦亡,史家以汉纪年,高祖元年为刘称汉王的前206年,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 年號紀年 ===
=== 年号纪年 ===
{{main|年號紀年}}
{{main|年号纪年}}
武帝起,立年號紀年,每位皇帝即位,要改[[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但[[明朝]]始,皇帝在位不再改年。皇帝去世,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沿用先帝年,次年才改元,[[明英宗]]-{辟}-的天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干支年始終維持。除了[[清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60年,所以只要某皇帝年和干支,年代就相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武帝起,立年号纪年,每位皇帝即位,要改[[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但[[明朝]]始,皇帝在位不再改年。皇帝去世,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沿用先帝年,次年才改元,[[明英宗]]-{辟}-的天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干支年始终维持。除了[[清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60年,所以只要某皇帝年和干支,年代就相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的使用體現了正性。
的使用体现了正性。


=== 辛亥革命之 ===
=== 辛亥革命之 ===
1911年[[辛亥革命]],以[[中]]年,1912年元年,除年法外,月、日的置改用[[格里]]。
1911年[[辛亥革命]],以[[中]]年,1912年元年,除年法外,月、日的置改用[[格里]]。


1949年,因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曆紀年,月、日的置仍遵循格里。由產黨信奉,改為「公元以沖淡其宗教意現時英文中有人CE、BCE而非AD、BC也是了沖淡宗教含)。
1949年,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历纪年,月、日的置仍遵循格里。由产党信奉,改为“公元以沖淡其宗教意现时英文中有人CE、BCE而非AD、BC也是了沖淡宗教含)。


算[[中國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使用傳統曆算月日,但由陸現時無傳統紀年法,因此,民使用公年+農曆月日的方式記錄一些傳統事物(如家)。
算[[中国传统节日]]和祭祀祖先使用传统历算月日,但由陆现时无传统纪年法,因此,民使用公年+月日的方式记录一些传统事物(如家)。
== 代中央王朝法 ==

{{See also|法|法列表}}

== 代中央王朝法 ==
{{See also|法|法列表}}


{| align=center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font-size:90%; text-align:center"
{| align=center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font-size:90%; text-align:center"
|-
|-
! colspan="8" style="background: #ccf; font-size:100%"|中國歷表一
! colspan="8" style="background: #ccf; font-size:100%"|中国历表一
|-
|-
| colspan="8" style="background:#cccccc" |
| colspan="8" style="background:#cccccc" |
|-
|-
! width=3%|編號 !! width=11%|名 !! width=5%|朝代 !! width=11%|家 !! width=20%|行年代 !! width=15%|出 !! width=10%|使用年 !! width=25%|
! width=3%|编号 !! width=11%|名 !! width=5%|朝代 !! width=11%|家 !! width=20%|行年代 !! width=15%|出 !! width=10%|使用年 !! width=25%|
|-
|-
| 1
| 1
|[[]]
|[[]]
|
|
|
|
第73行: 第71行:
|-
|-
| 2
| 2
|[[顓頊]]
|[[顓頊]]
|秦
|秦
|
|
|秦昭王期~元封六年<br/>前300年頃~前105年
|秦昭王期~元封六年<br>前300年頃~前105年
|
|
|200年<ref>朱桂昌以秦公十九年(前366年)作假定顓頊曆實施年(《顓頊日表》,中華書局,2012年),但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縣戰國簡報》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期仍使用周,故顓頊曆實時間當在秦昭王期。</ref>
|200年<ref>朱桂昌以秦公十九年(前366年)作假定顓頊历实施年(《顓頊日表》,中华书局,2012年),但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县战国简报》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期仍使用周,故顓頊历实时间当在秦昭王期。</ref>
|align="left" |
|align="left" |
|-
|-
| 3
| 3
|[[夏]]
|[[夏]]
|魏
|魏
|
|
|魏文侯期~?<br/>前422年頃~?
|魏文侯期~?<br>前422年頃~?
|
|
|200年<ref>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出版社,2008年。</ref>
|200年<ref>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出版社,2008年。</ref>
|align="left"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朔旦天密合,行用在[[三晉]]侯前
|align="left"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朔旦天密合,行用在[[三晉]]侯前
|-
|-
| 4
| 4
|[[殷]]
|[[殷]]
|
|
|
|
|周考王十四年~?<br/>前427年~?
|周考王十四年~?<br>前427年~?
|
|
|
|
| align="left" |汝舟考証前427年曆實行年。
| align="left" |汝舟考証前427年历实行年。
|-
|-
| 5
| 5
|[[周]]
|[[周]]
|
|
|
|
第109行: 第107行:
|-
|-
| 6
| 6
|[[魯曆]]
|[[鲁历]]
|
|
|
|
|
|
|以上元占
|以上元占
|
|
|
|
|-
|-
| 7
| 7
|[[太初]]
|[[太初]]
|
|
|[[平]]、[[落下閎]]
|[[平]]、[[落下閎]]
|太初元年~後漢元和元年<br/>前104年~84年
|太初元年~后汉元和元年<br>前104年~84年
|
|
|188年(189年?)
|188年(189年?)
第127行: 第125行:
|-
|-
| 8
| 8
|[[三統曆]]
|[[三统历]]
|
|
|[[歆]]
|[[歆]]
|綏和二年~元和元年<br/>前7年~84年
|綏和二年~元和元年<br>前7年~84年
|漢書
|汉书
|91年
|91年
|
|
|-
|-
| 9
| 9
|[[四分]]
|[[四分]]
|后汉
|後漢
|[[李梵]]、[[訢]]
|[[李梵]]、[[訢]]
|東漢元和二年~蜀炎元年<br/>85年~263年
|东汉元和二年~蜀炎元年<br>85年~263年
|後漢書
|后汉书
|179年
|179年
| align="left" |因三統曆誤大,恢使用。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221年 - 263年)
| align="left" |因三统历误大,恢使用。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221年 - 263年)
|-
|-
| 10
| 10
|[[乾象]]
|[[乾象]]
|孙吴
|孫吳
|[[洪]]
|[[洪]]
|吳黃武二年~天四年<br/>223年~280年
|吴黄武二年~天四年<br>223年~280年
|晉
|晉
|58年
|58年
|
|
|-
|-
|11
|11
|[[四分|]]
|[[四分|]]
|魏
|魏
|[[翊]]
|[[翊]]
|
|
|
|
|
|
| align="left" |四分改名為黃(仍四分
| align="left" |四分改名为黄(仍四分
|-
|-
|12
|12
|[[四分|太和]]
|[[四分|太和]]
|魏
|魏
|[[高堂隆]]
|[[高堂隆]]
第169行: 第167行:
|
|
|
|
| align="left" |魏改名太和(仍四分
| align="left" |魏改名太和(仍四分
|-
|-
|13
|13
|[[景初]]
|[[景初]]
|魏
|魏
|[[楊偉]]
|[[杨伟]]
|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br/>237年~451年
|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br>237年~451年
|晉志、宋書曆
|晉志、宋书历
|215年
|215年
|[[曹魏]]、[[西晉]]、[[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曹魏]]、[[西晉]]、[[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
|-
|14
|14
|[[泰始]]
|[[泰始]]
|晉
|晉
|[[楊偉]]([[智]])
|[[杨伟]]([[智]])
|晉泰始元年~宋元嘉年<br/>265年~442年
|晉泰始元年~宋元嘉年<br>265年~442年
|
|
|178年
|178年
| align="left" |魏景初改名泰始(仍景初
| align="left" |魏景初改名泰始(仍景初
|-
|-
|15
|15
|[[景初|]]
|[[景初|]]
|晉
|晉
|[[智]]
|[[智]]
|
|
|
|
|
|
| align="left" |晉泰始改名為劉(仍景初
| align="left" |晉泰始改名为刘(仍景初
|-
|-
|16
|16
|[[景初|乾度]]
|[[景初|乾度]]
|晉
|晉
|[[李修]]、[[卜依]]
|[[李修]]、[[卜依]]
|
|
|
|
|
|
| align="left" |晉改名乾度(仍景初
| align="left" |晉改名乾度(仍景初
|-
|-
|17
|17
|[[景初|永和]]
|[[景初|永和]]
|晉
|晉
|[[王朔之]]
|[[王朔之]]
第214行: 第212行:
|
|
|
|
| align="left" |晉乾度改名永和(仍景初
| align="left" |晉乾度改名永和(仍景初
|-
|-
|18
|18
|[[三紀曆]]
|[[三纪历]]
|
|
|[[姜岌]]
|[[姜岌]]
|秦白雀元年~秦亡<br/>384年~517年
|秦白雀元年~秦亡<br>384年~517年
|晉
|晉
|134年
|134年
|
|
|-
|-
|19
|19
|[[玄始]]
|[[玄始]]
|北涼
|北涼
|[[匪]]
|[[匪]]
|北涼玄始元年~北魏正光三年<br/>412年~522年
|北涼玄始元年~北魏正光三年<br>412年~522年
|
|
|111年
|111年
第235行: 第233行:
|-
|-
|20
|20
|[[景初|永初]]
|[[景初|永初]]
|
|
|
|
第244行: 第242行:
|-
|-
|21
|21
|[[元嘉]]
|[[元嘉]]
|刘宋
|刘宋
南齐
南齐
第250行: 第248行: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南梁天监八年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南梁天监八年
445年~509年
445年~509年
|宋書曆
|宋书历
|65年
|65年
|宋、[[南]]、[[南梁]](445年- 509年)
|宋、[[南]]、[[南梁]](445年- 509年)
|-
|-
|22
|22
|[[大明 (祖沖之)|大明历]]
|[[大明 (祖沖之)|大明历]]
|南梁
|南梁
南陈
南陈
|[[祖冲之]]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南朝陈|南]]祯明三年
|南梁天监九年~[[南朝陈|南]]祯明三年
510年~589年
510年~589年
|宋書曆
|宋书历
|80年
|80年
|391年置144闰
|391年置144闰
|-
|-
|23
|23
|[[正光]]
|[[正光]]
|北朝
|北朝
|张龙祥、李业兴
|张龙祥、李业兴
|北魏正光四年~北周保定五年
|北魏正光四年~北周保定五年
523年~565年
523年~565年
|魏
|魏
|43年
|43年
|北魏(523年- 534年)、[[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另有景明<ref>魏/卷107上</ref>未被用。
|北魏(523年- 534年)、[[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另有景明<ref>魏/卷107上</ref>未被用。
|-
|-
|24
|24
|[[]]
|[[]]
|
|
|
|
|540-550
|540-550
|魏
|魏
|
|
|
|
|-
|-
|25
|25
|[[天保 (中)|天保]]
|[[天保 (中)|天保]]
|[[北]]
|[[北]]
|
|
|551-577
|551-577
第303行: 第301行:
|-
|-
|27
|27
|[[大象]]
|[[大象]]
|
|
|
|
第312行: 第310行:
|-
|-
|28
|28
|[[]]
|[[]]
|隋
|隋
|
|
|584-596
|584-596
|隋
|隋
|
|
|
|
|-
|-
| -
| -
|[[皇極曆]]
|[[皇极历]]
|隋
|隋
|[[焯]]
|[[焯]]
|(未用)
|(未用)
|隋
|隋
|
|
|首次引[[招差|二次插法]]求日月運動。<ref>隋/卷18 四年,幸汾陽宮,太史奏曰:「日食效。帝召焯,欲行其。袁充方幸帝,左右冑玄,共排焯,又焯死,竟不行。士咸其妙,故云。</ref>《皇極曆》和大業曆的五大行星動態表中行星運動所作的非勻速運動處理,巴比表相似。<ref>江原 [http://shc2000.sjtu.edu.cn/030901/bblzg.htm 巴比——中天文史上的幾個問題] {{Wayback|url=http://shc2000.sjtu.edu.cn/030901/bblzg.htm |date=20200518090408 }}《自然辯證法通》12卷4期,1990</ref>
|首次引[[招差|二次插法]]求日月运动。<ref>隋/卷18 四年,幸汾阳宫,太史奏曰:“日食效。帝召焯,欲行其。袁充方幸帝,左右冑玄,共排焯,又焯死,竟不行。士咸其妙,故云。</ref>《皇极历》和大业历的五大行星动态表中行星运动所作的非勻速运动处理,巴比表相似。<ref>江原 [http://shc2000.sjtu.edu.cn/030901/bblzg.htm 巴比——中天文史上的几个问题] 原《自然辩证法通》12卷4期,1990</ref>
|-
|-
|29
|29
|[[大業曆]]
|[[大业历]]
|隋
|隋
|
|
|597-618
|597-618
|隋
|隋
|
|
|
|
|-
|-
|30
|30
|[[戊寅元]]
|[[戊寅元]]
|[[唐朝]]
|[[唐朝]]
|
|
|619-664
|619-664
|唐
|唐
|
|
|
|
|-
|-
|31
|31
|[[麟德]]
|[[麟德]]
|
|
|
|
|665-728
|665-728
|唐
|唐
|
|
|
|
|-
|-
|32
|32
|[[大衍]]
|[[大衍]]
|
|
|
|
第366行: 第364行:
|-
|-
|33
|33
|[[五紀曆]]
|[[五纪历]]
|
|
|
|
第375行: 第373行:
|-
|-
|34
|34
|[[正元]]
|[[正元]]
|
|
|
|
第384行: 第382行:
|-
|-
|35
|35
|[[]]
|[[]]
|
|
|
|
第393行: 第391行:
|-
|-
|36
|36
|[[宣明]]
|[[宣明]]
|
|
|
|
第402行: 第400行:
|-
|-
|37
|37
|[[崇玄]]
|[[崇玄]]
|
|
|
|
第408行: 第406行:
|
|
|
|
|唐(893年- 907年)、[[梁]]、[[唐]]、[[晉]]、[[後漢]]、[[周]] (908年- 955年)。另有,[[九執曆]]、[[符天]]。
|唐(893年- 907年)、[[梁]]、[[唐]]、[[晉]]、[[后汉]]、[[周]] (908年- 955年)。另有,[[九执历]]、[[符天]]。
|-
|-
|38
|38
|[[永昌]]
|[[永昌]]
|
|
|
|
第420行: 第418行:
|-
|-
|39
|39
|[[正象]]
|[[正象]]
|
|
|
|
第438行: 第436行:
|-
|-
|41
|41
|[[調]]
|[[]]
|
|
|
|
|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
|
|
|
第447行: 第445行:
|-
|-
|42
|42
|[[中正]]
|[[中正]]
|
|
|
|
第456行: 第454行:
|-
|-
|43
|43
|[[欽天]]
|[[欽天]]
|
|
|
|
|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
|
|
|
第465行: 第463行:
|-
|-
|44
|44
|[[]]
|[[]]
|北宋
|北宋
|
|
第474行: 第472行:
|-
|-
|45
|45
|[[乾元]]
|[[乾元]]
|
|
|
|
第483行: 第481行:
|-
|-
|46
|46
|[[大明 (賈俊)|大明历]]
|[[大明 (賈俊)|大明历]]
|
|
|
|
第492行: 第490行:
|-
|-
|47
|47
|[[]]
|[[]]
|
|
|
|
第501行: 第499行:
|-
|-
|48
|48
|[[崇天]]
|[[崇天]]
|宋
|宋
|[[楚衍]]、宋行
|[[楚衍]]、宋行
第515行: 第513行:
|-
|-
|49
|49
|[[明天]]
|[[明天]]
|
|
|
|
第524行: 第522行:
|-
|-
|50
|50
|[[奉元]]
|[[奉元]]
|
|
|
|
第533行: 第531行:
|-
|-
|51
|51
|[[]]
|[[]]
|
|
|
|
第542行: 第540行:
|-
|-
|52
|52
|[[占天]]
|[[占天]]
|
|
|
|
第551行: 第549行:
|-
|-
|53
|53
|[[]]
|[[]]
|北宋、[[南宋]]
|北宋、[[南宋]]
|
|
第560行: 第558行:
|-
|-
|54
|54
|[[]]
|[[]]
|南宋
|南宋
|
|
第569行: 第567行:
|-
|-
|55
|55
|[[乾道]]
|[[乾道]]
|
|
|
|
第578行: 第576行:
|-
|-
|56
|56
|[[淳熙]]
|[[淳熙]]
|
|
|
|
第587行: 第585行:
|-
|-
|57
|57
|[[]]
|[[]]
|
|
|
|
第596行: 第594行:
|-
|-
|58
|58
|[[]]
|[[]]
|
|
|
|
第605行: 第603行:
|-
|-
|59
|59
|[[]]
|[[]]
|
|
|
|
第614行: 第612行:
|-
|-
|60
|60
|[[淳祐]]
|[[淳祐]]
|
|
|
|
第623行: 第621行:
|-
|-
|61
|61
|[[]]
|[[]]
|
|
|
|
第632行: 第630行:
|-
|-
|62
|62
|[[成天]]
|[[成天]]
|南宋
|南宋
|
|
第641行: 第639行:
|-
|-
|63
|63
|[[本天]]
|[[本天]]
|南宋
|南宋
|
|
第650行: 第648行:
|-
|-
|64
|64
|[[大明 (楊級)|大明历]]
|[[大明 (杨级)|大明历]]
|[[金]]
|[[金]]
|
|
|1137-1181
|1137-1181
第659行: 第657行:
|-
|-
|65
|65
|[[重修大明]]
|[[重修大明]]
|金、元
|金、元
|
|
第675行: 第673行:
|
|
|403年
|403年
|废上元积年。另有,[[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首次引進「里差」([[差]]),未頒行。
|废上元积年。另有,[[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首次引进“里差”([[差]]),未頒行。
|-
|-
|67
|67
第689行: 第687行:
|-
|-
|68
|68
|[[授時曆|万寿历]]
|[[授时历|万寿历]]
|徐宋
|徐宋
|
|
第698行: 第696行:
|-
|-
|69
|69
|[[授時曆|明时历]]
|[[授时历|明时历]]
|张周
|张周
|
|
第707行: 第705行:
|-
|-
|70
|70
|[[先天]]
|[[先天]]
|明夏
|明夏
|
|
第727行: 第725行:
|-
|-
|''-''
|''-''
|''[[太平天]]''
|''[[太平天]]''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冯云山]]''
第758行: 第756行:
|-
|-
|73
|73
|紫金
|紫金
|民国
|民国
人民共和国
人民共和国
第766行: 第764行:
|
|
|
|
|修改自新法夏,以[[东八时]]为基准
|修改自新法夏,以[[东八时]]为基准
|-
|-
|74?
|74?
|国标紫金
|国标紫金
|人民共和国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第775行: 第773行:
|
|
|
|
|紫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GB/T 33661-2017)(仍为紫金历)
|紫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GB/T 33661-2017)(仍为紫金历)
|}
|}


== 少民族法 ==
== 少民族法 ==
=== 藏 ===
=== 藏 ===
{{Main|藏}}
{{Main|藏}}


的[[藏族]]有自己的[[藏]],基本和夏一致,只是干支年天干用陰陽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月和農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月以太日定日子,必月30日,所以和太日有區別,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日都是14日等,和農曆可能相差一日,閏月的置也不一致,所以藏新年有和夏重合,有差一日或差一月。
的[[藏族]]有自己的[[藏]],基本和夏一致,只是干支年天干用阴阳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历阳木猴年。月和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月以太日定日子,必月30日,所以和太日有区别,中间会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日都是14日等,和可能相差一日,閏月的置也不一致,所以藏农历新年有和夏重合,有差一日或差一月。


=== 回 ===
=== 回 ===
{{Main|伊斯蘭曆|伊朗}}
{{Main|伊斯兰历|伊朗}}


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使用回回(简称回)。但有两种不同法均被称为“回”,一种是[[伊斯蘭曆]],即[[哈吉来]];另一种则是[[伊朗|波斯]],即伊朗,又被称为“回回阳”。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且通常所说的“回”一般即是指伊斯兰
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使用回回(简称回)。但有两种不同法均被称为“回”,一种是[[伊斯兰历]],即[[哈吉来]];另一种则是[[伊朗|波斯]],即伊朗,又被称为“回回阳”。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且通常所说的“回”一般即是指伊斯兰


=== 傣 ===
=== 傣 ===
{{Main|傣}}
{{Main|傣}}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傣|法]],基本和夏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日。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傣|法]],基本和夏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日。


=== 水 ===
=== 水 ===
{{Main|水}}
{{Main|水}}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现行水与夏基本一致,但以夏九月为岁首,元旦称为“[[端节]]”。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现行水与夏基本一致,但以夏九月为岁首,元旦称为“[[端节]]”。


=== 其他法 ===
=== 其他法 ===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 (人)|元宵节]]、[[中端午|端午节]]、[[中元節與 (人)|盂兰盆节]]、[[中秋 (人)|中秋]]节等都是以夏为依据。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 (人)|元宵节]]、[[中端午|端午节]]、[[中元节与 (人)|盂兰盆节]]、[[中秋 (人)|中秋]]节等都是以夏为依据。


以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
以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


== 优缺点 ==
== 优缺点 ==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作物生长产主要期有,二十四节气在格裏、沈括的12气历或干支日期大致定循,有利于农业。俗称历的中国传统历法以朔望月,以19年插入7閏月的方式整一年12朔望月与阳历一回年的差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20-01-19T14:29:40+00:00}}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作物生長產主要期有,二十四節氣在格裏、沈括的12氣曆或干支日期大致定循,有利於農業。俗稱農曆的中國傳統曆法以朔望月,以19年插入7閏月的方式調整一年12朔望月與陽曆一回年的差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有利於漁業、航海等用。農業需要的是歲歲穩定循制,格裏、12氣曆或干支都可以滿足其需求。單獨的一本農曆不具備曆穩定循的本稱為農曆,名不副,根本不具有年的身份。依史記曆書,一套連續19年的農曆應為陰陽連續76年的農曆應為陰陽蔀章,以19年或76年一循於農作理上可以,惟太不切實際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有利于渔业、航海等用。农业需要的是岁岁稳定循制,格裏、12气历或干支都可以足其需求。单独的一本不具备历稳定循的本称为历,名不副,根本不具有年的身份。依史记历书,一套连续19年的历应为阴阳连续76年的历应为阴阳蔀章,以19年或76年一循作理上可以,惟太不切实际


植基於傳統曆法的相文化時間,例如是一一度的婚慶紀念日,因年的短不一,農曆月日失去循的意。又如文化人喜用12月的名代,卻從來農曆的閏月是個難題
植基于传统历法的相文化时间,例如是一一度的婚庆纪念日,因年的短不一,月日失去循的意。又如文化人喜用12月的名代,卻从来的閏月是个难题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难以记忆。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闰年、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难以记忆。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闰年、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25em}}
{{reflist}}

== 参见 ==
== 参见 ==
* [[阴阳历]]
* [[阴阳历]]
** [[農曆]]
** [[农历]]
* [[黄历]]、[[农民历]]、[[万年历]]
* [[黄历]]、[[农民历]]、[[万年历]]
* [[公历]]
* [[公历]]


== 外部連結 ==
== 外部链接 ==
* [[]]:
* [[一]]: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8095934/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56_0.pdf 初百年朔閏析究──兼《史》和《漢書日干支訛]〉
** 〈[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56_0.pdf 初百年朔閏析究──兼《史》和《汉书日干支訛]〉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05742/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66_1.pdf 秦王政法新考]〉
** 〈[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66_1.pdf 秦王政法新考]〉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82756/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67_1.pdf 周家台30秦墓曆譜新探]〉
** 〈[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67_1.pdf 周家台30秦墓历谱新探]〉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85941/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71_1.pdf 秦(前220~前202年)朔閏考]〉
** 〈[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71_1.pdf 秦(前220~前202年)朔閏考]〉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27072542/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94_0.pdf 從湯若望所曆試析清初中文化的衝突]〉
** 〈[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94_0.pdf 从汤若望所历试析清初中文化的衝突]〉
* 刘学顺:〈[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0874476# 殷代历法: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0874476 |date=20180320170946 }}〉。
* 刘学顺:〈[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0874476# 殷代历法: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
* 孙英刚:〈[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4669213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4669213 |date=20201123151414 }}〉。
* 孙英刚:〈[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4669213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
* 孙小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3360390 宋朝改历中的“验历”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3360390 |date=20180401003609 }}〉。
* 孙小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3360390 宋朝改历中的“验历”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
{{-}}
{{-}}
{{代中國曆法}}
{{代中国历法}}
{{法|cat=no}}
{{法|cat=no}}


[[Category:中国历法| ]]
[[Category:中国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