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崇满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移除1个参考文献)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ref>杜家骥《清朝满族与八旗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ref>。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ref>杜家骥《清朝满族与八旗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ref>。


亦有说法认为,古今中外的执政集团都不可能忽略其视为国本的执政基础,清朝的“首崇满洲”与明朝的“首崇皇族”并无实质区别,清朝旗汉被“围牆”、“[[法律]]”、“社会緊张”和“自我认同”隔开,而[[明朝]]的统治集团一样被“围牆”与民众隔开,且法律上拥有高度特权和限制,和民众(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张獻忠]])有着殊死的緊张关系,同样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与清朝沒有分别<ref name="章健2014">{{cite web|author1=章健|title=满文朱批、满汉畛域———对欧立德的质疑|url=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access-date=2018-03-09|archive-date=2021-02-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3134333/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dead-url=no}}</ref>,有学者认为上述说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ref name="徐法言">徐法言《金川“番目”入旗—清朝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ref>。亦有说法认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满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于是成为制造民族歧视与矛盾的淵藪之一<ref name="M"/>。
亦有说法认为,古今中外的执政集团都不可能忽略其视为国本的执政基础,清朝的“首崇满洲”与明朝的“首崇皇族”并无实质区别,清朝旗汉被“围牆”、“[[法律]]”、“社会緊张”和“自我认同”隔开,而[[明朝]]的统治集团一样被“围牆”与民众隔开,且法律上拥有高度特权和限制,和民众(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张獻忠]])有着殊死的緊张关系,同样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与清朝沒有分别<ref name="章健2014">{{cite web|author1=章健|title=满文朱批、满汉畛域———对欧立德的质疑|url=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access-date=2018-03-09}}</ref>,有学者认为上述说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ref name="徐法言">徐法言《金川“番目”入旗—清朝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ref>。亦有说法认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满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于是成为制造民族歧视与矛盾的淵藪之一<ref name="M"/>。


== 历史 ==
== 历史 ==
第21行: 第21行:


=== 晚清变化 ===
=== 晚清变化 ===
到了清末,由于满汉民族矛盾深刻制约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列强]]入侵导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故早在维新时期,改良派便已高呼“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冀以此来挽救民族危局<ref name="EA" />。满洲宗室贵戚中的开明之士,如[[肃顺]]、[[寿富]]、[[盛昱]]等也曾主张消除满汉界限共同寻求强国之路,但在当时保守势力仍占据主流的八旗统治阶级内部难以获得共鸣{{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23-228}}}}。1907年,[[恒鈞]]、[[乌泽声]]等留日满蒙旗人,认定满汉问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君主专制]][[独裁]]造成的恶果,因此必须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憲]]政体,开设[[国会]]。在这样的认知下,留日旗人在其他场合更多次逕称“我汉、满、蒙、回、藏四万万同胞”。留日满蒙人士在“国民”观念的启示下,对于中国族群关系“从多元到一体”的认知,深刻影响了民国建立后的族群思想与族群政治。清朝统治者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汉人[[士大夫]]之间,取得了透过“变法维新”将王朝转化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共识。立憲运动的“[[五族共和]]”族群论述,被晚清政府接纳,成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 到了20世纪初,清廷开始将自身定位为合“五族”、“五地”为一体的“中央”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正式提出五族共和论,他在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人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正式声明“五族共和”论,宣布体现民族平等原则的“五族共和”民族政策将是未来国家的治理之策<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title=汉族历史 中华民国的五族共和 |access-date=2018-03-10 |archive-date=2020-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02082113/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dead-url=no }}</ref>。[[宣统帝]]在其后的逊位詔书中表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removed_ref site164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到了清末,由于满汉民族矛盾深刻制约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列强]]入侵导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故早在维新时期,改良派便已高呼“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冀以此来挽救民族危局<ref name="EA" />。满洲宗室贵戚中的开明之士,如[[肃顺]]、[[寿富]]、[[盛昱]]等也曾主张消除满汉界限共同寻求强国之路,但在当时保守势力仍占据主流的八旗统治阶级内部难以获得共鸣{{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23-228}}}}。1907年,[[恒鈞]]、[[乌泽声]]等留日满蒙旗人,认定满汉问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君主专制]][[独裁]]造成的恶果,因此必须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憲]]政体,开设[[国会]]。在这样的认知下,留日旗人在其他场合更多次逕称“我汉、满、蒙、回、藏四万万同胞”。留日满蒙人士在“国民”观念的启示下,对于中国族群关系“从多元到一体”的认知,深刻影响了民国建立后的族群思想与族群政治。清朝统治者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汉人[[士大夫]]之间,取得了透过“变法维新”将王朝转化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共识。立憲运动的“[[五族共和]]”族群论述,被晚清政府接纳,成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 到了20世纪初,清廷开始将自身定位为合“五族”、“五地”为一体的“中央”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正式提出五族共和论,他在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人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正式声明“五族共和”论,宣布体现民族平等原则的“五族共和”民族政策将是未来国家的治理之策<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title=汉族历史 中华民国的五族共和 |access-date=2018-03-10 }}</ref>。[[宣统帝]]在其后的逊位詔书中表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removed_ref site164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 措施 ==
== 措施 ==
第51行: 第51行:


=== 语言 ===
=== 语言 ===
清朝将[[满语]]定为“国语”,将满文定为“国书”。在清朝皇帝的亲自督促采取下,把满文作为科举科目、考察官员升迁标准、对满语文不合格者进行惩罚、官员升迁及贬谪的标准也依据满语程度高低来定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扩大满语文的地位、使用范围和影响力。虽然清朝努力推广作为“满洲之根本”的“国语骑射”,也对满语文的推广采取力度及范围很积极的政策,这些措施也一度令满语文迎来鼎盛时期,但后来因汉语的抗同化力而逐渐转衰,有学者引用[[恩格斯]]的说法来形容清朝的发展:“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ref>{{Cite web |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title=谈清朝的满语推广政策 |access-date=2018-02-14 |archive-date=2021-04-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9070659/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dead-url=no }}</ref>
清朝将[[满语]]定为“国语”,将满文定为“国书”。在清朝皇帝的亲自督促采取下,把满文作为科举科目、考察官员升迁标准、对满语文不合格者进行惩罚、官员升迁及贬谪的标准也依据满语程度高低来定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扩大满语文的地位、使用范围和影响力。虽然清朝努力推广作为“满洲之根本”的“国语骑射”,也对满语文的推广采取力度及范围很积极的政策,这些措施也一度令满语文迎来鼎盛时期,但后来因汉语的抗同化力而逐渐转衰,有学者引用[[恩格斯]]的说法来形容清朝的发展:“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ref>{{Cite web |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title=谈清朝的满语推广政策 |access-date=2018-02-14 }}</ref>


另外有台湾学者认为虽然清朝的“国语”是满语,但所传授的内容卻是[[儒家]]的经典,“崇满”有维护满民族优势地位与利益的因素,但并非对汉文化的排斥,乾隆时期恰恰是满洲汉化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而乾隆帝也是清朝[[汉文化]]修养最为深厚的皇帝<ref name="EA2017"/>。
另外有台湾学者认为虽然清朝的“国语”是满语,但所传授的内容卻是[[儒家]]的经典,“崇满”有维护满民族优势地位与利益的因素,但并非对汉文化的排斥,乾隆时期恰恰是满洲汉化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而乾隆帝也是清朝[[汉文化]]修养最为深厚的皇帝<ref name="EA2017"/>。
第86行: 第86行:
[[孙文]]以反对民族不平等作为革命的理由:“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ref>1912年9月3日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西北协进会演讲《五族协力以谋全世界人类之利益》</ref>
[[孙文]]以反对民族不平等作为革命的理由:“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ref>1912年9月3日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西北协进会演讲《五族协力以谋全世界人类之利益》</ref>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学教授{{link-en|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认为,在清朝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观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性”(Simultaneities),清朝成功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价值体系中发揮不同的作用,在该天下秩序观之下,谈论“满族中心观”沒有意义,清朝皇帝在绝大多数时间裡仅仅把满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份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隶属于某一个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国的皇权也是如此{{RefTag|name=Crossley2002|{{cite book|author=Pamela Kyle Crossley|title=''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bEwDwAAQBAJ&pg=PA11| date=2002-04-16|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978-0-520-23424-6| pages=11–12}}{{en}}}}。她亦认为,乾隆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权领袖、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帅、文化艺术赞助者等多重身份,这多种身份既相互联系又具有混杂性,但是又集中统一于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仅仅是满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RefTag|[http://jds.cass.cn/Item/26591.aspx 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9-01, 第641期}}。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学教授{{link-en|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认为,在清朝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观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性”(Simultaneities),清朝成功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价值体系中发揮不同的作用,在该天下秩序观之下,谈论“满族中心观”沒有意义,清朝皇帝在绝大多数时间裡仅仅把满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份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隶属于某一个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国的皇权也是如此{{RefTag|name=Crossley2002|{{cite book|author=Pamela Kyle Crossley|title=''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date=2002-04-16|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978-0-520-23424-6| pages=11–12}}{{en}}}}。她亦认为,乾隆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权领袖、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帅、文化艺术赞助者等多重身份,这多种身份既相互联系又具有混杂性,但是又集中统一于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仅仅是满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RefTag|[http://jds.cass.cn/Item/26591.aspx 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9-01, 第641期}}。


有学者以明清两朝的统治集团在财政负担等方面试作出对比,清朝八旗佔据全国人口不到2%,消耗25%的财政預算;[[明朝宗室]]的俸祿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已佔据国家财政的37.33%,若按照明律足額发放俸祿,在1614年明政府即便傾全国之力都无法负担人口增至16万多人的明宗室,因为其总額已经超过全国田赋收入的总額。此外,明代宗藩也因为人口增加出现貧困化现象,发生过宗室包围官府和暴力索祿事件,类似的情況也发生在清朝八旗身上。清朝中晚期在内外交困下国势每況愈下,致使民众对政府强烈失望和不满,该学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清朝即便是汉族政权当政,面对的社会矛盾一样尖銳,明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同民族的流民大起义的结果,而且以明朝皇权高度膨脹,[[藩王]]和王庄遍布全国,充当皇权爪牙的[[宦官]]势力相当龐大,从[[明太祖]]清洗异姓功臣等情況来看,他们对异姓权臣(如[[曾国藩]]、[[袁世凯]])的出现,警惕心未必就会小于满族统治者;在改革的呼声下,明廷亦有可能出现一个最终导致流血政变和革命的“[[皇族内閣]]”<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指出上述的说法过于极端,无视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另外亦有学者认为如果当时统治者不是满人而是汉人,情形或者可以根本不同,在汉人的统治下,[[同盟会]]就不会提出“驅除韃虜,恢复中华”的口号<ref name = 张2017/>。
有学者以明清两朝的统治集团在财政负担等方面试作出对比,清朝八旗佔据全国人口不到2%,消耗25%的财政預算;[[明朝宗室]]的俸祿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已佔据国家财政的37.33%,若按照明律足額发放俸祿,在1614年明政府即便傾全国之力都无法负担人口增至16万多人的明宗室,因为其总額已经超过全国田赋收入的总額。此外,明代宗藩也因为人口增加出现貧困化现象,发生过宗室包围官府和暴力索祿事件,类似的情況也发生在清朝八旗身上。清朝中晚期在内外交困下国势每況愈下,致使民众对政府强烈失望和不满,该学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清朝即便是汉族政权当政,面对的社会矛盾一样尖銳,明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同民族的流民大起义的结果,而且以明朝皇权高度膨脹,[[藩王]]和王庄遍布全国,充当皇权爪牙的[[宦官]]势力相当龐大,从[[明太祖]]清洗异姓功臣等情況来看,他们对异姓权臣(如[[曾国藩]]、[[袁世凯]])的出现,警惕心未必就会小于满族统治者;在改革的呼声下,明廷亦有可能出现一个最终导致流血政变和革命的“[[皇族内閣]]”<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指出上述的说法过于极端,无视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另外亦有学者认为如果当时统治者不是满人而是汉人,情形或者可以根本不同,在汉人的统治下,[[同盟会]]就不会提出“驅除韃虜,恢复中华”的口号<ref name = 张2017/>。
第111行: 第111行:


; 书籍
; 书籍
* {{Cite book|author=刘小萌|title=《清朝八旗子弟》|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year=2008|ISBN=9787807225638|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archive-date=2021-04-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405362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dead-url=no}}
* {{Cite book|author=刘小萌|title=《清朝八旗子弟》|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year=2008|ISBN=9787807225638|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
* {{Cite book|editor=中华书局|title=《清世祖实录》|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5|ISBN=|url=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ref=harv|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9011648/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archivedate=2013-11-09|access-date=2013-01-04}}
* {{Cite book|editor=中华书局|title=《清世祖实录》|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5|ISBN=|url=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
{{refend}}
{{ref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