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崇满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員 → 员 (4), 內 → 内 (13), 貴 → 贵 (2), 擔 → 担 (4), 全國 → 全国 (5), 集團 → 集团 (7), 國 → 国 (37), 協進會 → 协进会, 開 → 开 (4), 學 → 学 (24), 高級 → 高级, 會 → 会 (17), 經濟 → 经济, 與 → 与 (20), 軍 → 军 (25), 黨 → 党 (3), 間 → 间 (11), 處 → 处 (3), 務 → 务 (2), 導 → 导 (5), 漢 → 汉 (85), 語 → 语 (8), 華 → 华 (7), 灣 → 湾, 風 → 风, 豐 → 丰, 賣 → 卖 (2), 陸 → 陆 (2), 恆 → 恒 (2), 愛 → 爱, 權 → 权 (17), 主義 → 主义, 無 → 无 (8), 構 → 构 (5), 興 → 兴 (2), 關 → 关 (6), 將 → 将 (8), 領 → 领 (3), 劉 → 刘 (2), 舊 → 旧 (2), 張 → 张 (10), 養 → 养 (3), 協 → 协, 調 → 调 (2), 馬…)
标签消歧义链接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首崇满洲''',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06-208}}}},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之一,基本上与整个朝代相始终{{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1={{harvnb|刘小萌|2008|p=208}}}},是清朝分层次的民族等级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refTag|1={{harvnb|谢景芳|1986|p=88}}}},清朝各民族各阶级集团序列中,以八旗滿洲地位最崇,蒙古次之,汉军又次之,接下来是北方汉官、南方汉官,最后是汉民<ref name="M"/>。首崇满洲是清朝统治者通过对滿洲部众的精神整合与国语传统的张揚,实现对边疆地区威服和合的一重要举措,以及维繫「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切实需要<ref name="EA2017">{{cite book|editor=张崑将|title=东亚域中的中华|date=2017|publisher=台湾大学出版中心|isbn=9789860521665|page=86-101}}</ref>。
'''首崇满洲''',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06-208}}}},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之一,基本上与整个朝代相始终{{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1={{harvnb|刘小萌|2008|p=208}}}},是清朝分层次的民族等级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refTag|1={{harvnb|谢景芳|1986|p=88}}}},清朝各民族各阶级集团序列中,以八旗洲地位最崇,蒙古次之,汉军又次之,接下来是北方汉官、南方汉官,最后是汉民<ref name="M"/>。首崇满洲是清朝统治者通过对洲部众的精神整合与国语传统的张揚,实现对边疆地区威服和合的一重要举措,以及维系“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切实需要<ref name="EA2017">{{cite book|editor=张崑将|title=东亚域中的中华|date=2017|publisher=台湾大学出版中心|isbn=9789860521665|page=86-101}}</ref>。


“首崇滿洲”和貶抑汉族的政策令滿族在[[政治]]、[[经济]]、[[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有各种特权,而包括汉族在内的各被统治民族处于受歧的不平等地位。隨著時间推移,一不平等所导致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清顺治帝曾标榜“朕不分滿汉,一体眷遇。”但在[[咸丰]](1851-1861年)之前,清王朝都是以“首崇滿洲”原为圭臬。官缺分滿汉,滿族官员可任汉缺,汉族官员卻不能任滿缺,同一务如尚书、侍郎,滿族的权力大于汉族。滿族主要出任较高级别的官,保證滿族在政府权力中占有绝对的優勢。据[[光緒]]《大清会典》,对内閣、军处、六部等15个中央构所有的2303个缺額进行统滿官缺額占了总数的55.2%<ref name="EA">[http://culture.dwnews.com/history/big5/news/2016-06-15/59746339.html 溫唯.“清末新政”与满汉关系变化] ,《文史天地》2013年第9期</ref>。历代满清统治者在表面上反复宣扬满汉一体的政治口号,但实质上采用的却是“首崇满洲”的为政方针。他们从各个方面维持旗人集团的超国民地位,如在科举、入仕、升迁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满汉差异。这些政策虽导致了清朝社会形成满汉两极格局<ref name="A">力《清初“首崇满洲”述论》</ref>。
“首崇洲”和貶抑汉族的政策令族在[[政治]]、[[经济]]、[[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有各种特权,而包括汉族在内的各被统治民族处于受歧的不平等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一不平等所导致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清顺治帝曾标榜“朕不分汉,一体眷遇。”但在[[咸丰]](1851-1861年)之前,清王朝都是以“首崇洲”原为圭臬。官缺分汉,族官员可任汉缺,汉族官员卻不能任缺,同一务如尚书、侍郎,族的权力大于汉族。族主要出任较高级别的官,保证满族在政府权力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据[[光緒]]《大清会典》,对内閣、军处、六部等15个中央构所有的2303个缺額进行统官缺額占了总数的55.2%<!-- removed_ref site158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历代满清统治者在表面上反复宣扬满汉一体的政治口号,但实质上采用的却是“首崇满洲”的为政方针。他们从各个方面维持旗人集团的超国民地位,如在科举、入仕、升迁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满汉差异。这些政策虽导致了清朝社会形成满汉两极格局<ref name="A">力《清初“首崇满洲”述论》</ref>。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ref>杜家骥《清朝满族与八旗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ref>。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ref>杜家骥《清朝满族与八旗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ref>。


亦有法认为,古今中外的政集团都不可能忽略其为国本的政基,清朝的首崇滿与明朝的首崇皇族并无实,清朝旗汉被围牆[[法律]]社会緊张自我认同隔开,而[[明朝]]的统治集团一样被围牆与民众隔开,且法律上有高度特权和限制,和民众(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张獻忠]])有殊死的緊张关,同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与清朝沒有分<ref name="章健2014">{{cite web|author1=章健|title=满文朱批、满汉畛域———对欧立德的质疑|url=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access-date=2018-03-09|archive-date=2021-02-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3134333/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dead-url=no}}</ref>,有学者认为上述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ref name="徐法言">徐法言《金川“番目”入旗—清朝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ref>。亦有法认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滿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于是成为制造民族歧与矛盾的淵藪之一<ref name="M"/>。
亦有法认为,古今中外的政集团都不可能忽略其为国本的政基,清朝的首崇与明朝的首崇皇族并无实,清朝旗汉被围牆[[法律]]社会緊张自我认同隔开,而[[明朝]]的统治集团一样被围牆与民众隔开,且法律上有高度特权和限制,和民众(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张獻忠]])有殊死的緊张关,同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与清朝沒有分<ref name="章健2014">{{cite web|author1=章健|title=满文朱批、满汉畛域———对欧立德的质疑|url=http://book.ifeng.com/special/detail_2014_07/04/134750_0.shtml|access-date=2018-03-09}}</ref>,有学者认为上述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ref name="徐法言">徐法言《金川“番目”入旗—清朝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ref>。亦有法认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于是成为制造民族歧与矛盾的淵藪之一<ref name="M"/>。


== 历史 ==
== 历史 ==
“首崇满洲”一词源于[[詹事府]][[少詹]][[李呈祥]]上书于部院裁撤满官、专用汉官之时[[顺治帝]]的答复{{noteTag|1=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夙夕满臣,赞理庶政,并畋猎行阵之劳,是用得天眷,大业课成,彼时可曾咨尔汉臣而为之乎?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尔汉官奈何反生异意耶?若以理言,'''首崇满洲''',固所宜也。”{{refTag|1={{harvnb|中华书局编|1985|pp=570}}}}}}。李呈祥也正因此举挑战了满洲统治权威而遭到流放。试图改变这一现象的官员往往会遭到皇帝的斥责,或因此获罪{{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杭世骏]]等{{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
“首崇满洲”一词源于[[詹事府]][[少詹]][[李呈祥]]上书于部院裁撤满官、专用汉官之时[[顺治帝]]的答复{{noteTag|1=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夙夕满臣,赞理庶政,并畋猎行阵之劳,是用得天眷,大业课成,彼时可曾咨尔汉臣而为之乎?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尔汉官奈何反生异意耶?若以理言,'''首崇满洲''',固所宜也。”{{refTag|1={{harvnb|中华书局编|1985|pp=570}}}}}}。李呈祥也正因此举挑战了满洲统治权威而遭到流放。试图改变这一现象的官员往往会遭到皇帝的斥责,或因此获罪{{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杭世骏]]等{{refTag|name=八旗子弟208}}。


有学者认为在首崇滿的国策下,滿臣在政治地位上比汉臣高。然而首崇滿并不是指专崇滿」,不然滿念会极端膨脹,进而影甚至危及大一统国家认同。清初统治者希望重构的是一个包括滿汉蒙及其他各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体。面对佔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强调「滿汉一体事实上也即要求汉滿两族都必使自己的本位民族认同服于大清的国家认同。体现在内部权力构上,汉臣以自己文化上的越性提攜滿臣,滿臣以自己政治上的優勢性信任汉臣,最后达到滿汉之间的和諧,并进而形成一种对清朝的国家认同。另外,顺治帝希望以委任汉官」,通过兴文教、崇提高滿政能力,但是导致以致滿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也认为“首崇满洲”体现为对汉人的掠夺与压迫,从而激起了汉人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的性质由于清的满洲色彩而变成为满汉矛盾。同时在清的内部,满官赐爵升职、执掌要职,而汉官地位很低,得不到真正的信任,满臣显然在政治地位上要高过汉臣,这是由“首崇满洲”的国策所决定的<ref name="L2014">{{cite journal|author1=陆勇|title=《从“任珍案”看清初的“首崇满洲”与“满汉一体”政策》|journal=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ate=2014|issue=1|pages=76-78}}</ref>。
有学者认为在首崇的国策下,臣在政治地位上比汉臣高。然而首崇并不是指专崇”,不然念会极端膨脹,进而影甚至危及大一统国家认同。清初统治者希望重构的是一个包括汉蒙及其他各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体。面对佔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强调“满汉一体事实上也即要求汉两族都必使自己的本位民族认同服于大清的国家认同。体现在内部权力构上,汉臣以自己文化上的越性提攜臣,臣以自己政治上的优势性信任汉臣,最后达到汉之间的和諧,并进而形成一种对清朝的国家认同。另外,顺治帝希望以委任汉官”,通过兴文教、崇提高政能力,但是导致以致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也认为“首崇满洲”体现为对汉人的掠夺与压迫,从而激起了汉人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的性质由于清的满洲色彩而变成为满汉矛盾。同时在清的内部,满官赐爵升职、执掌要职,而汉官地位很低,得不到真正的信任,满臣显然在政治地位上要高过汉臣,这是由“首崇满洲”的国策所决定的<ref name="L2014">{{cite journal|author1=陆勇|title=《从“任珍案”看清初的“首崇满洲”与“满汉一体”政策》|journal=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ate=2014|issue=1|pages=76-78}}</ref>。


[[雍正]]年间[[雍正帝]]的华夷新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夷夏之防的疏解,加快了滿汉融合的进程,然而该趨至[[乾隆]]期有所改,[[乾隆帝]]高调滿」,先令八旗汉军出旗为民」,后陆續編訂《[[滿洲源流考]]》、《[[滿洲祭神祭天典]]》和《[[滿洲实]]》等书,宣传国语」,著力培养滿洲相对立的民族意,增强滿洲共同体的凝聚力<ref name="EA2017"/>。
[[雍正]]年间[[雍正帝]]的华夷新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夷夏之防的疏解,加快了汉融合的进程,然而该趨至[[乾隆]]期有所改,[[乾隆帝]]高调满”,先令八旗汉军出旗为民”,后陆续编订《[[洲源流考]]》、《[[洲祭神祭天典]]》和《[[洲实]]》等书,宣传国语”,著力培养洲相对立的民族意,增强洲共同体的凝聚力<ref name="EA2017"/>。


有清一代,掌“铨叙、勋阶、黜陟之政”的六部,皆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人掌实权。清政府更强调武官由满人充任,清制规定,八旗都统、副都统均系皇帝的宗支、亲属及信任大臣,八旗印信都由满洲都统掌管。在满汉复职的机构中,满官的权力大于汉官,凡核议政事,皆满官“一人主之”,而汉官“相随画诺,不复可否”。清朝开国以来,满汉畛域藩篱深固、旗汉界限分明,种族歧视始终存在。满洲地主阶级不仅享有种种特权,掌握着各级政府实权,而且对汉族官员进行多方限制,竭力不让他们握有军政实权。据载,“六部皆有匾,上书某年。满大臣等宜时至大内某宫,敬谨阅看某朝所立御碑”。而“宫内所立碑,系专谕满大臣。大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云云”,其中立意可谓“深远”。清朝中央集权已强化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如曾任户部郎中的梅曾亮所言:“东西南北,方制十余万里,手足动静视中国头目,大小省督抚开府持节之吏,畏惧凛凛,殿陛若咫尺。”其“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清朝历代皇帝深知汉族地主阶级在稳固政权中的作用。为了巩固清朝政权,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他们不时强调满汉一家,大量吸收汉族士绅参加各级政府,尤其在统一全国、镇压汉人时更是执行依靠满蒙、团结汉人的方针,以汉人充作前驱,为其效劳<ref>《肃顺与曾国藩集团关系述论》</ref>。
有清一代,掌“铨叙、勋阶、黜陟之政”的六部,皆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人掌实权。清政府更强调武官由满人充任,清制规定,八旗都统、副都统均系皇帝的宗支、亲属及信任大臣,八旗印信都由满洲都统掌管。在满汉复职的机构中,满官的权力大于汉官,凡核议政事,皆满官“一人主之”,而汉官“相随画诺,不复可否”。清朝开国以来,满汉畛域藩篱深固、旗汉界限分明,种族歧视始终存在。满洲地主阶级不仅享有种种特权,掌握着各级政府实权,而且对汉族官员进行多方限制,竭力不让他们握有军政实权。据载,“六部皆有匾,上书某年。满大臣等宜时至大内某宫,敬谨阅看某朝所立御碑”。而“宫内所立碑,系专谕满大臣。大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云云”,其中立意可谓“深远”。清朝中央集权已强化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如曾任户部郎中的梅曾亮所言:“东西南北,方制十余万里,手足动静视中国头目,大小省督抚开府持节之吏,畏惧凛凛,殿陛若咫尺。”其“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清朝历代皇帝深知汉族地主阶级在稳固政权中的作用。为了巩固清朝政权,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他们不时强调满汉一家,大量吸收汉族士绅参加各级政府,尤其在统一全国、镇压汉人时更是执行依靠满蒙、团结汉人的方针,以汉人充作前驱,为其效劳<ref>《肃顺与曾国藩集团关系述论》</ref>。
第18行: 第18行:
尽管清朝皇帝们反复宣扬满汉一视、中外一家。然而旗人集团潜藏对汉人的猜疑,致使此政策之实行,仅流于形式的注重与政治上的号召,实质的作用相当有限。康熙曾致力于满汉一体,但无意之间却流露出满汉畛域的观念,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诸位皇子:“汉人心不齐,如满洲、蒙古数十万人皆一心。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
尽管清朝皇帝们反复宣扬满汉一视、中外一家。然而旗人集团潜藏对汉人的猜疑,致使此政策之实行,仅流于形式的注重与政治上的号召,实质的作用相当有限。康熙曾致力于满汉一体,但无意之间却流露出满汉畛域的观念,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诸位皇子:“汉人心不齐,如满洲、蒙古数十万人皆一心。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


儘管明朝已亡,但明朝遺留下的党争风尚存,清初的党争如[[李光地]]与[[陳夢雷]]的互奸事件,[[熊履]]嚼子事件,[[徐乾学]]傾害[[斌]]事件,[[高士奇]]傾害[[索額图]]事件赤裸的暴露于异族面前,在异族面前明了汉人士大夫的厚无恥,康熙很清楚汉人的弱点,故意利用汉人的互相傾軋来刺取汉人的情況,因此蛮子哪有一个好人你们(汉人士大夫)相傾相害,滿洲誰害汝?」這,虽为情急之言,却更能表现出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种想法也源自康熙看不起汉人的度,张纯明指出從這些党争事件可见当士大夫的人格破产<ref name="A" /><ref name = 张2017>{{cite book|author1=张纯明|title=《中国政治二千年》|date=2017|publisher=香港中和出版|isbn=9789888369867|page=17, 113-115}}</ref>。
儘管明朝已亡,但明朝遺留下的党争风尚存,清初的党争如[[李光地]]与[[陈梦雷]]的互奸事件,[[熊履]]嚼子事件,[[徐乾学]]傾害[[斌]]事件,[[高士奇]]傾害[[索額图]]事件赤裸的暴露于异族面前,在异族面前明了汉人士大夫的厚无恥,康熙很清楚汉人的弱点,故意利用汉人的互相傾軋来刺取汉人的情況,因此蛮子哪有一个好人你们(汉人士大夫)相傾相害,洲誰害汝?”这,虽为情急之言,却更能表现出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种想法也源自康熙看不起汉人的度,张纯明指出从这些党争事件可见当士大夫的人格破产<ref name="A" /><ref name = 张2017>{{cite book|author1=张纯明|title=《中国政治二千年》|date=2017|publisher=香港中和出版|isbn=9789888369867|page=17, 113-115}}</ref>。


=== 晚清化 ===
=== 晚清化 ===
到了清末,由于滿汉民族矛盾深刻制约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列强]]入侵导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故早在维新期,改良派便已高呼“君民合治,滿汉不分”,“论法必自平滿汉之界始”,冀以此来挽救民族危局<ref name="EA" />。满洲宗室贵戚中的开明之士,如[[肃顺]]、[[寿富]]、[[盛昱]]等也曾主张消除满汉界限共同寻求强国之路,但在当时保守势力仍占据主流的八旗统治阶级内部难以获得共鸣{{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23-228}}}}。1907年,[[恒鈞]]、[[乌澤聲]]等留日滿蒙旗人,认定滿問題之所以出现,底是[[君主专制]][[裁]]造成的果,因此必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憲]]政体,开[[国会]]。在样的认知下,留日旗人在其他场合更多次逕称我汉、滿、蒙、回、藏四万万同胞。留日滿蒙人士在国民」觀念的示下,对于中国族群关係「從多元到一体的认知,深刻影了民国建立后的族群思想与族群政治。清朝统治者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汉人[[士大夫]]之间,取得了透过「變法维新将王朝化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共。立憲运动的[[五族共和]]族群论述,被晚清政府接纳,成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 到了20世初,清廷开始将自身定位为合五族五地为一体的中央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正式提出五族共和论,他在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人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正式声明“五族共和”论,宣布体现民族平等原则的“五族共和”民族政策将是未来国家的治理之策<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title=汉族历史 中华民国的五族共和 |access-date=2018-03-10 |archive-date=2020-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02082113/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dead-url=no }}</ref>。[[宣统帝]]在其后的位詔书中表示仍合滿、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ref name = "wu">吳啟訥,[https://presciencetw.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_90.html 少数族群在民国肇建前后的抉择 --认識多族群统一国家的民族与族群现象]</ref>。
到了清末,由于汉民族矛盾深刻制约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列强]]入侵导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故早在维新期,改良派便已高呼“君民合治,汉不分”,“论法必自平汉之界始”,冀以此来挽救民族危局<ref name="EA" />。满洲宗室贵戚中的开明之士,如[[肃顺]]、[[寿富]]、[[盛昱]]等也曾主张消除满汉界限共同寻求强国之路,但在当时保守势力仍占据主流的八旗统治阶级内部难以获得共鸣{{refTag|1={{harvnb|刘小萌|2008|pp=223-228}}}}。1907年,[[恒鈞]]、[[乌泽声]]等留日蒙旗人,认定问题之所以出现,底是[[君主专制]][[裁]]造成的果,因此必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憲]]政体,开[[国会]]。在样的认知下,留日旗人在其他场合更多次逕称我汉、、蒙、回、藏四万万同胞。留日蒙人士在国民”观念的示下,对于中国族群关系“从多元到一体的认知,深刻影了民国建立后的族群思想与族群政治。清朝统治者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汉人[[士大夫]]之间,取得了透过“变法维新将王朝化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共。立憲运动的[[五族共和]]族群论述,被晚清政府接纳,成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 到了20世初,清廷开始将自身定位为合五族五地为一体的中央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正式提出五族共和论,他在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人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正式声明“五族共和”论,宣布体现民族平等原则的“五族共和”民族政策将是未来国家的治理之策<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9/24/content_18592137.htm |title=汉族历史 中华民国的五族共和 |access-date=2018-03-10 }}</ref>。[[宣统帝]]在其后的位詔书中表示仍合、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removed_ref site164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 措施 ==
== 措施 ==
第27行: 第27行:
=== 官制 ===
=== 官制 ===
==== 中枢 ====
==== 中枢 ====
清初以内三院为六部之首,其中内閣大学士滿族一品、汉族五品,顺治亲政后然大学士表面上滿汉平等,然实际汉族大学士只是陪襯,如談遷所形容:「京堂俱一滿一汉,印歸滿然清中以后汉族大学士可与滿族大学士分庭抗,然而決策权不在内閣,滿族亲贵依然攬大权<ref name="M">刘小萌《旗人史》</ref>。
清初以内三院为六部之首,其中内閣大学士族一品、汉族五品,顺治亲政后然大学士表面上汉平等,然实际汉族大学士只是陪襯,如谈迁所形容:“京堂俱一一汉,印归满然清中以后汉族大学士可与族大学士分庭抗,然而決策权不在内閣,族亲贵依然攬大权<ref name="M">刘小萌《旗人史》</ref>。


清军入关之初,清廷设立[[内三院]],即为内弘文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三院仿照[[明朝内阁]]制度 ,设置承政之职,同为承政,旗人承政为一品大员,汉人承政为五品小吏。来华[[传教士]]、中国官员[[汤若望]]指在清廷中较高的官缺都由一个满人和一个汉人掌握,但是满人自然不能不略占优势,而主要工作则皆汉人担任了。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也洞悉到:「[[清太祖|太祖]]兴满洲,一统汉土,不能信任汉人,诸官必并置满汉人,以持权衡。<ref name="A" />
清军入关之初,清廷设立[[内三院]],即为内弘文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三院仿照[[明朝内阁]]制度 ,设置承政之职,同为承政,旗人承政为一品大员,汉人承政为五品小吏。来华[[传教士]]、中国官员[[汤若望]]指在清廷中较高的官缺都由一个满人和一个汉人掌握,但是满人自然不能不略占优势,而主要工作则皆汉人担任了。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也洞悉到:“[[清太祖|太祖]]兴满洲,一统汉土,不能信任汉人,诸官必并置满汉人,以持权衡。<ref name="A" />


顺治八年,内三院被撤销,改设六部。六部的首脑由原内三院满汉大学士兼任,内阁制度正式运行。内阁大学士在表面上可以平起平坐,但实际上汉人大学士地位远在旗籍大学士之下。雍正五年(1727),世宗以上谕的形式确定了满洲大学士居首的制度,「满洲居首之大学士,在前行走外,其餘大学士行走班次,应按其补授之日,前后行走,不必分别满、汉。在此所谓的不必分别满、汉有前提,是以满洲大学士居首,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制满汉大学士各二员,遇岁时、庆节、朝会,侍班汉大学士位在满大学士下。<ref name="A" />
顺治八年,内三院被撤销,改设六部。六部的首脑由原内三院满汉大学士兼任,内阁制度正式运行。内阁大学士在表面上可以平起平坐,但实际上汉人大学士地位远在旗籍大学士之下。雍正五年(1727),世宗以上谕的形式确定了满洲大学士居首的制度,“满洲居首之大学士,在前行走外,其餘大学士行走班次,应按其补授之日,前后行走,不必分别满、汉。在此所谓的不必分别满、汉有前提,是以满洲大学士居首,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制满汉大学士各二员,遇岁时、庆节、朝会,侍班汉大学士位在满大学士下。<ref name="A" />


满洲的贵族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在[[教育]]、科考、补缺、律法、生活待遇等方面享有一定特权待遇。清廷特为[[清朝宗室|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ref>{{Cite book |author = [[昭梿]] |title = 《啸亭杂录·卷九·宗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ref><ref>{{Cite book |author = 昭梿 |title = 《啸亭杂录·卷九·八旗官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ref>。在文武科举之外提供笔帖式、翻译士、皇帝侍卫等方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ref>{{Cite book |author = [[赵尔巽]]等 |title = 《清史稿》第12册 |publisher = 中华书局 |year = 1976年 |pages = 卷114,第3265—3266页;卷110,第3213—3214页}}{{Cite book |author = [[福格]] |title = 《听雨丛谈·卷一·笔帖式》,中华书局1984年版}}</ref>。
满洲的贵族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在[[教育]]、科考、补缺、律法、生活待遇等方面享有一定特权待遇。清廷特为[[清朝宗室|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ref>{{Cite book |author = [[昭梿]] |title = 《啸亭杂录·卷九·宗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ref><ref>{{Cite book |author = 昭梿 |title = 《啸亭杂录·卷九·八旗官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ref>。在文武科举之外提供笔帖式、翻译士、皇帝侍卫等方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ref>{{Cite book |author = [[赵尔巽]]等 |title = 《清史稿》第12册 |publisher = 中华书局 |year = 1976年 |pages = 卷114,第3265—3266页;卷110,第3213—3214页}}{{Cite book |author = [[福格]] |title = 《听雨丛谈·卷一·笔帖式》,中华书局1984年版}}</ref>。
第38行: 第38行:


==== 六部 ====
==== 六部 ====
清朝的六部虽然沿袭明朝,但是清朝的六部的权力不如前朝,六部尚书更不能直接对部下发命令,而六部尚书也不是行政首长。六部的权限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同时有满汉之分,有一个汉人尚书,就必须有一个满洲尚书,并且始终以满尚书为主{{RefTag|[[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年,ISBN 978-7-5108-1267-5,第148-149页}}。
清朝的六部虽然沿袭明朝,但是清朝的六部的权力不如前朝,六部尚书更不能直接对部下发命令,而六部尚书也不是行政首长。六部的权限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同时有满汉之分,有一个汉人尚书,就必须有一个满洲尚书,并且始终以满尚书为主{{RefTag|[[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年,ISBN 978-7-5108-1267-5,第148-149页}}。


清廷不仅在中枢机构重用旗人,部院下属各衙门等机构内也重用旗人,六部官员成分情况,仅从《清朝通志》一书中所记载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笔贴式一职在任何部门均无汉人,完全由旗人担任。在吏部中官职,一些汉人可以充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郎中、员外郎等官,但是其他部门的基层官员基本上被旗人垄断。光绪朝祭酒盛昱曾言:「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ref name="A" />
清廷不仅在中枢机构重用旗人,部院下属各衙门等机构内也重用旗人,六部官员成分情况,仅从《清朝通志》一书中所记载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笔贴式一职在任何部门均无汉人,完全由旗人担任。在吏部中官职,一些汉人可以充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郎中、员外郎等官,但是其他部门的基层官员基本上被旗人垄断。光绪朝祭酒盛昱曾言:“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ref name="A" />


有清一代,理藩院始终没有汉人在其中任过职,均由旗人独揽,只有到了清末才有为数极少的汉人充任。还有一些清廷认为重要省份的总督、巡抚均定为旗缺,乾隆解释边疆地区之所以重用旗人,是因为旗人骑射能力比汉人强。朕前降旨:沿边及直隶地方营协,参用八旗满洲人员。原因满员弓马素优,人材骁劲,习于劳苦,整顿营伍,是其所长,是以令其分缺补用。今行之数年,边方营伍渐次整饬,而满员之于外任相宜者,亦俱经擢用。然而实上正如清朝学者[[杭世骏]]在时务策中指出:「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部院以下各司的中层官员也是如此,旗缺居多,仅八旗满洲官缺就占到60%左右<ref name="A" />。
有清一代,理藩院始终没有汉人在其中任过职,均由旗人独揽,只有到了清末才有为数极少的汉人充任。还有一些清廷认为重要省份的总督、巡抚均定为旗缺,乾隆解释边疆地区之所以重用旗人,是因为旗人骑射能力比汉人强。朕前降旨:沿边及直隶地方营协,参用八旗满洲人员。原因满员弓马素优,人材骁劲,习于劳苦,整顿营伍,是其所长,是以令其分缺补用。今行之数年,边方营伍渐次整饬,而满员之于外任相宜者,亦俱经擢用。然而实上正如清朝学者[[杭世骏]]在时务策中指出:“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部院以下各司的中层官员也是如此,旗缺居多,仅八旗满洲官缺就占到60%左右<ref name="A" />。


历代清朝皇帝谨记祖训:“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而究非同族,今虽有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而已。”<ref name="A" />
历代清朝皇帝谨记祖训:“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而究非同族,今虽有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而已。”<ref name="A" />
第48行: 第48行:
由于满汉地位悬殊,常有低级旗籍官员污辱汉族高级官僚的事件。又满汉大臣相见礼还是不平等,在晚清,“司员笔贴式谒见,满者请安,汉者打躬”。另外,在清朝官制中还存在满汉同官不同级的现象,如平级的官员,旗籍官员权力在汉官之上<ref name="A" />。
由于满汉地位悬殊,常有低级旗籍官员污辱汉族高级官僚的事件。又满汉大臣相见礼还是不平等,在晚清,“司员笔贴式谒见,满者请安,汉者打躬”。另外,在清朝官制中还存在满汉同官不同级的现象,如平级的官员,旗籍官员权力在汉官之上<ref name="A" />。


总之,就全国官员总数而言,汉人多于滿人,但京内外文武要缺,則滿人多于汉人。由于有滿人只任六品以上官的成文,就保了人数很少的滿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ref name="M" />。
总之,就全国官员总数而言,汉人多于人,但京内外文武要缺,则满人多于汉人。由于有人只任六品以上官的成文,就保了人数很少的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ref name="M" />。


=== 语言 ===
=== 语言 ===
清朝将[[满语]]定为“国语”,将满文定为“国书”。在清朝皇帝的亲自督促采取下,把满文作为科举科目、考察官员升迁标准、对满语文不合格者进行惩罚、官员升迁及贬谪的标准也依据满语程度高低来定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大满语文的地位、使用范围和影响力。然清朝努力推广作为“满洲之根本”的“国语骑射”,也对满语文的推广采取力度及范围很积极的政策,些措施也一度令满语文迎来鼎盛时期,但后来因汉语的抗同化力而逐渐转衰,有学者引用[[恩格斯]]的说法来形容清朝的发展:“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ref>{{Cite web |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title=谈清朝的满语推广政策 |access-date=2018-02-14 |archive-date=2021-04-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9070659/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dead-url=no }}</ref>
清朝将[[满语]]定为“国语”,将满文定为“国书”。在清朝皇帝的亲自督促采取下,把满文作为科举科目、考察官员升迁标准、对满语文不合格者进行惩罚、官员升迁及贬谪的标准也依据满语程度高低来定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大满语文的地位、使用范围和影响力。然清朝努力推广作为“满洲之根本”的“国语骑射”,也对满语文的推广采取力度及范围很积极的政策,些措施也一度令满语文迎来鼎盛时期,但后来因汉语的抗同化力而逐渐转衰,有学者引用[[恩格斯]]的说法来形容清朝的发展:“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ref>{{Cite web |url=http://bianjiang.cssn.cn/bjyj/bjyj_dbbj/201409/t20140926_1808100.shtml |title=谈清朝的满语推广政策 |access-date=2018-02-14 }}</ref>


另外有台湾学者认为然清朝的国语滿语,但所传授的内容卻是[[儒家]]的,「滿」有维护滿民族優勢地位与利益的因素,但并非对汉文化的排斥,乾隆期恰恰是滿洲汉化最为迅速的一个期,而乾隆帝也是清朝[[汉文化]]修养最为深厚的皇帝<ref name="EA2017"/>。
另外有台湾学者认为然清朝的国语语,但所传授的内容卻是[[儒家]]的,“满”有维护民族优势地位与利益的因素,但并非对汉文化的排斥,乾隆期恰恰是洲汉化最为迅速的一个期,而乾隆帝也是清朝[[汉文化]]修养最为深厚的皇帝<ref name="EA2017"/>。


=== 军事 ===
=== 军事 ===
人数不到100万人的滿洲在征服汉地后担心上人数的汉人会反抗,因此将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八旗满洲手中,尤其是直属皇帝的上三旗。清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大学士、各部尚书实行满(旗)汉双任制,而实权都在满族官员手里,汉族官员只能备位。另外,掌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尚书以及八旗都统等官职只能由旗人担任。掌握军权的驻防将军和都统是旗人的禁脔,掌握地方军政权力的总督也基本由旗人担任,只有少数汉人担任主管民政的巡抚。每有大征伐,必然任命满洲王公亲贵担任大将军、将军、经略。在整个清朝只有[[岳钟琪]]是唯一担任过大将军的汉人。满洲人可以不经科举便可直接成为皇帝的侍卫,然后可以出将入相,得封高官显爵。除了满洲人外,其次得到信任的是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以及外藩蒙古,最后是汉人<ref>侯杨方《盛世启示录》</ref>。
人数不到100万人的洲在征服汉地后担心上亿人数的汉人会反抗,因此将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八旗满洲手中,尤其是直属皇帝的上三旗。清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大学士、各部尚书实行满(旗)汉双任制,而实权都在满族官员手里,汉族官员只能备位。另外,掌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尚书以及八旗都统等官职只能由旗人担任。掌握军权的驻防将军和都统是旗人的禁脔,掌握地方军政权力的总督也基本由旗人担任,只有少数汉人担任主管民政的巡抚。每有大征伐,必然任命满洲王公亲贵担任大将军、将军、经略。在整个清朝只有[[岳钟琪]]是唯一担任过大将军的汉人。满洲人可以不经科举便可直接成为皇帝的侍卫,然后可以出将入相,得封高官显爵。除了满洲人外,其次得到信任的是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以及外藩蒙古,最后是汉人<ref>侯杨方《盛世启示录》</ref>。


==== 汉军出旗 ====
==== 汉军出旗 ====
清朝的驻防反映了“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不完全信赖汉军、汉人。但在同样情况下,清廷更信赖汉军旗人。后来随着旗人生计日益艰难,满洲任职升迁呼声日益高涨。雍正通过削减汉军专缺,增加满洲缺,来缓解满洲就职压力。到乾隆,官员尤其是满洲官员为解决满洲生计问题,而扩大满洲就职的呼声更高,清廷的主要做法是令驻防汉军官员出旗调补,空出的缺由满洲旗人充补。可见,令汉军官员出旗调补主要目的就是为解决满洲旗人生计,安排京旗满洲旗人就业。汉军官员出旗是进一步地解决满洲旗人生计问题的一种方式<ref name="b">孙守朋 《乾隆朝驻防汉军官员出旗探析》</ref>。
清朝的驻防反映了“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不完全信赖汉军、汉人。但在同样情况下,清廷更信赖汉军旗人。后来随着旗人生计日益艰难,满洲任职升迁呼声日益高涨。雍正通过削减汉军专缺,增加满洲缺,来缓解满洲就职压力。到乾隆,官员尤其是满洲官员为解决满洲生计问题,而扩大满洲就职的呼声更高,清廷的主要做法是令驻防汉军官员出旗调补,空出的缺由满洲旗人充补。可见,令汉军官员出旗调补主要目的就是为解决满洲旗人生计,安排京旗满洲旗人就业。汉军官员出旗是进一步地解决满洲旗人生计问题的一种方式<ref name="b">孙守朋 《乾隆朝驻防汉军官员出旗探析》</ref>。
因清廷始终抱定“首崇满洲”执政观念,不惜牺牲汉军和汉人利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实施汉军官员出旗调补这一非常狭隘的措施,故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令汉军官员数量减少,其地位进一步下降。以督抚为例,顺治年间,满洲、蒙古人没有一个任督抚者,汉军督抚却达到116人,占总数的66.29%。康熙年间,“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则十居其七”。雍正朝40位督抚中,汉军也约有七成的比率,这也延续着顺治、康熙两朝的发展态势。而乾隆朝汉军督抚人数比例急速下降,总督共128人,汉军11人,只占8.60%;巡抚共241人,汉军24人,占9.96%。督抚所占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十<ref name="b" />。
因清廷始终抱定“首崇满洲”执政观念,不惜牺牲汉军和汉人利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实施汉军官员出旗调补这一非常狭隘的措施,故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令汉军官员数量减少,其地位进一步下降。以督抚为例,顺治年间,满洲、蒙古人没有一个任督抚者,汉军督抚却达到116人,占总数的66.29%。康熙年间,“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则十居其七”。雍正朝40位督抚中,汉军也约有七成的比率,这也延续着顺治、康熙两朝的发展态势。而乾隆朝汉军督抚人数比例急速下降,总督共128人,汉军11人,只占8.60%;巡抚共241人,汉军24人,占9.96%。督抚所占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十<ref name="b" />。
雍正大量裁撤汉军缺,同時「本朝(雍正朝)汉军、汉人一体简用,内外不分」,使汉军和汉人升转异常困难。大量汉军官员和汉官仕途淹滞,这就为官场请托贿赂提供了土壤,引起吏治败坏的問題<ref name="b" />。
雍正大量裁撤汉军缺,同时“本朝(雍正朝)汉军、汉人一体简用,内外不分”,使汉军和汉人升转异常困难。大量汉军官员和汉官仕途淹滞,这就为官场请托贿赂提供了土壤,引起吏治败坏的问题<ref name="b" />。
有学者指出,同为汉人,投靠早的遼左旧人、北人、南人差距明,排序是按照投靠新政权的间先后。同样是汉军出旗,投靠间不同,命运也不同。据学者刘小萌言,入关前就投靠清廷的“汉军”,就不在出旗之列;被强制出旗的,是入关后才投靠的“新汉军”。意味著民族属性也許僅僅是表象,問題的本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资历的高下<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以[[社会学]]上具普遍意义的论资排輩、優勢积累、强者恒强,弱者相对恒弱的社会分理论解释清朝社会地位的分,八旗滿洲投靠爱新觉罗氏最早,接觸時间最久,军功最高,资历最深。優勢在入关后被迅速固,滿洲子弟的[[汉语]]和政能力迅速提升,集团资源被迅速整合。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把持会资源,也掌握優質教育资源,而使其子弟得到极好的教育和历练,在能力上并不于汉人,[[心理]]上也更为自信。论资排輩,不一同仁,待、重用有背景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由此导致一步早、步步早,一步晚、步步晚的低社会流动,凸出身和[[门閥|门第]]的重要,而门第社会非清朝也非中国特有,例如[[两汉]]直至[[隋唐]]的门閥士族对官的壟断、以及其与寒门的对立就是中国史上的例子。汉军出旗最早并非因为其汉人血统,而是因为比起滿洲、蒙古,汉军投靠和服务清廷的资历最浅。因为历史原因,在清朝政治资历正好与族群属性高度吻合,很容易給人以民族属決定政治地位的錯觉。历史学家定宜庄指出,很早投靠努尔哈赤的汉人,被分入八旗滿洲且其后也未被析出。怀疑此中揭示的是滿族早期构成的一个原,即政治资历決定民族属性,而非血统、语言、习俗等民族属性決定资历<ref name="章健2014"/>但亦有学者认为上述法忽了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
有学者指出,同为汉人,投靠早的遼左旧人、北人、南人差距明,排序是按照投靠新政权的间先后。同样是汉军出旗,投靠间不同,命运也不同。据学者刘小萌言,入关前就投靠清廷的“汉军”,就不在出旗之列;被强制出旗的,是入关后才投靠的“新汉军”。意味著民族属性也许仅仅是表象,问题的本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资历的高下<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以[[社会学]]上具普遍意义的论资排輩、优势积累、强者恒强,弱者相对恒弱的社会分理论解释清朝社会地位的分,八旗洲投靠爱新觉罗氏最早,接触时间最久,军功最高,资历最深。优势在入关后被迅速固,洲子弟的[[汉语]]和政能力迅速提升,集团资源被迅速整合。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把持会资源,也掌握优质教育资源,而使其子弟得到极好的教育和历练,在能力上并不于汉人,[[心理]]上也更为自信。论资排輩,不一同仁,待、重用有背景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由此导致一步早、步步早,一步晚、步步晚的低社会流动,凸出身和[[门閥|门第]]的重要,而门第社会非清朝也非中国特有,例如[[两汉]]直至[[隋唐]]的门閥士族对官的壟断、以及其与寒门的对立就是中国史上的例子。汉军出旗最早并非因为其汉人血统,而是因为比起洲、蒙古,汉军投靠和服务清廷的资历最浅。因为历史原因,在清朝政治资历正好与族群属性高度吻合,很容易給人以民族属決定政治地位的錯觉。历史学家定宜庄指出,很早投靠努尔哈赤的汉人,被分入八旗洲且其后也未被析出。怀疑此中揭示的是族早期构成的一个原,即政治资历決定民族属性,而非血统、语言、习俗等民族属性決定资历<ref name="章健2014"/>但亦有学者认为上述法忽了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


亦有学者指出,同为汉人,投靠滿清较早的遼东旧人(俗称汉军)滿化程度较深,有一种其他汉军所缺乏的对滿洲人的认同感,反映在习俗上,汉军從滿洲十居六七,而入关后入旗的汉军,從滿十居一二<ref name="M" />。
亦有学者指出,同为汉人,投靠清较早的遼东旧人(俗称汉军)化程度较深,有一种其他汉军所缺乏的对洲人的认同感,反映在习俗上,汉军从满洲十居六七,而入关后入旗的汉军,从满十居一二<ref name="M" />。


==== 滿蒙八旗与汉八旗的待遇差异 ====
==== 蒙八旗与汉八旗的待遇差异 ====
汉军八旗的都统、副都统往往由滿洲担任;在分配上,待遇高、糧丰厚的兵种历来由滿蒙子弟把持,而汉军子弟只能充当收入较低的马甲、步甲;同一兵种,待遇也有差异,如养育兵,滿蒙子弟月银三两、汉军子弟二两;官学生,滿蒙子弟月银一两五、汉军子弟一两;对八旗孤寡老人,每人月給银一两,如是滿、蒙旗人,另給米一石六斗。另外,清廷定,滿蒙旗人的家口不准卖与汉军、汉人,汉军的家口不准卖与汉人,言之,滿蒙旗人可恣意占有汉人家奴,而汉军与汉人沒有资格置購滿蒙旗人的家奴<ref name="M"/>。
汉军八旗的都统、副都统往往由洲担任;在分配上,待遇高、糧丰厚的兵种历来由蒙子弟把持,而汉军子弟只能充当收入较低的马甲、步甲;同一兵种,待遇也有差异,如养育兵,蒙子弟月银三两、汉军子弟二两;官学生,蒙子弟月银一两五、汉军子弟一两;对八旗孤寡老人,每人月給银一两,如是、蒙旗人,另給米一石六斗。另外,清廷定,蒙旗人的家口不准卖与汉军、汉人,汉军的家口不准卖与汉人,言之,蒙旗人可恣意占有汉人家奴,而汉军与汉人沒有资格置购满蒙旗人的家奴<ref name="M"/>。


== 影 ==
== 影 ==
=== 政治方面 ===
=== 政治方面 ===
因清朝统治者对滿洲民族意的梳理和重塑有重要的政治面的考慮,清朝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通过对「滿的认同来体认中华大一统」,故有滿洲以安藩部」,從而有效联繫「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切实需要。滿」对的主要是日渐兴起的[[蒙古]]和[[回疆]]力的挑战,及其所发的胡虜无百年之运的思想异动,种异动在清朝国内和属国朝鲜有所反映,雍正期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給朝鲜国王的上疏中說:「自古夷狄之主中国,非有仁义德,服天下之心而臣之也。华夷杂处,禍變層生,苟无圣人之应期,漠北种,必将因其衰而代之。盖今胡运之窮,不十数年可決,而蒙古强盛,异呑倂,必至之理也。」這种情況在朝隆期进一步深化,并且[[準噶尔之役|準噶尔蒙古]]和[[大小和卓之]]可见。在种历史背景下,清朝统治者通过对滿洲部众的精神整合与国语传统的张揚,威服和合边疆地区<ref name="EA2017"/>。
因清朝统治者对洲民族意的梳理和重塑有重要的政治面的考慮,清朝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通过对“满的认同来体认中华大一统”,故有洲以安藩部”,从而有效联系“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切实需要。满”对的主要是日渐兴起的[[蒙古]]和[[回疆]]力的挑战,及其所发的胡虜无百年之运的思想异动,种异动在清朝国内和属国朝鲜有所反映,雍正期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給朝鲜国王的上疏中说:“自古夷狄之主中国,非有仁义德,服天下之心而臣之也。华夷杂处,禍变层生,苟无圣人之应期,漠北种,必将因其衰而代之。盖今胡运之窮,不十数年可決,而蒙古强盛,异呑倂,必至之理也。”这种情況在朝隆期进一步深化,并且[[準噶尔之役|準噶尔蒙古]]和[[大小和卓之]]可见。在种历史背景下,清朝统治者通过对洲部众的精神整合与国语传统的张揚,威服和合边疆地区<ref name="EA2017"/>。


清政府长期实行“首崇满洲”的政策,这不仅给旗人带来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而且造就了社会不平等,必然引发满汉矛盾。满族与蒙古族中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清王朝还始终坚守八旗驻防、满汉分职、满汉别居、坐食饷银、严禁满汉通婚等政策。这些政策虽遭汉人侧目,却始终是朝廷维持少数族裔权贵统治的根本大计,不容置喙。优渥满族的政策以及长期积聚的满汉矛盾带来旗籍权贵的斗志消弭与群体无力。一方面他们的权利与生俱来,无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所以不会对已有权利格外珍视。他们不但不积极进取,反而仰仗着“家足温饱”,不愿“与世角逐”、“徒自苦尔”。另一方面,积聚已久的满汉矛盾致使汉民族的“反满”发展成一种无形力量,给旗籍权贵带来空前压力,也导致清王朝旗籍权贵集团统治的最终崩塌。鼎革之际从掌权到失权,到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多数旗籍权贵心态坦然<ref name="U" />。
清政府长期实行“首崇满洲”的政策,这不仅给旗人带来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而且造就了社会不平等,必然引发满汉矛盾。满族与蒙古族中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清王朝还始终坚守八旗驻防、满汉分职、满汉别居、坐食饷银、严禁满汉通婚等政策。这些政策虽遭汉人侧目,却始终是朝廷维持少数族裔权贵统治的根本大计,不容置喙。优渥满族的政策以及长期积聚的满汉矛盾带来旗籍权贵的斗志消弭与群体无力。一方面他们的权利与生俱来,无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所以不会对已有权利格外珍视。他们不但不积极进取,反而仰仗着“家足温饱”,不愿“与世角逐”、“徒自苦尔”。另一方面,积聚已久的满汉矛盾致使汉民族的“反满”发展成一种无形力量,给旗籍权贵带来空前压力,也导致清王朝旗籍权贵集团统治的最终崩塌。鼎革之际从掌权到失权,到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多数旗籍权贵心态坦然<ref name="U" />。


=== 军事方面 ===
=== 军事方面 ===
八旗与绿兵在抚恤金和立功受赏方面也有差距,加之绿营士兵的俸饷和俸米经常被苛扣,但旗人就不会出现这情况,两者待遇迥异,导致八旗与绿兵很难和睦相处<ref name="A" />。
八旗与绿兵在抚恤金和立功受赏方面也有差距,加之绿营士兵的俸饷和俸米经常被苛扣,但旗人就不会出现这情况,两者待遇迥异,导致八旗与绿兵很难和睦相处<ref name="A" />。


清廷声言“满汉一体”,但“首崇满洲”的措施,使汉军、汉人的不满情绪无法避免。在官职总量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汉人、汉军职位缩减,直接导致汉军和汉人官员数量减少,整体势力下降。而在汉军、汉人官员减少的同时,满洲驻防官员却增多,整个清朝官员队伍呈现满洲化倾向,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汉军、汉人仇视满洲。此外,驻防汉军官员出旗调补,汉军、汉人官员壅滞,升转困难,而满洲凭借其统治民族优势,充补驻防汉军官员出旗空缺,升迁相对容易,这会使汉军、汉人产生怨气,对满洲不满。这些仇视和不满,虽然在乾隆朝没有爆发,但使清初以来平缓的满汉矛盾变得不再平缓,而成为近代反满情绪积蓄渊源之一<ref name="b" />。
清廷声言“满汉一体”,但“首崇满洲”的措施,使汉军、汉人的不满情绪无法避免。在官职总量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汉人、汉军职位缩减,直接导致汉军和汉人官员数量减少,整体势力下降。而在汉军、汉人官员减少的同时,满洲驻防官员却增多,整个清朝官员队伍呈现满洲化倾向,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汉军、汉人仇视满洲。此外,驻防汉军官员出旗调补,汉军、汉人官员壅滞,升转困难,而满洲凭借其统治民族优势,充补驻防汉军官员出旗空缺,升迁相对容易,这会使汉军、汉人产生怨气,对满洲不满。这些仇视和不满,虽然在乾隆朝没有爆发,但使清初以来平缓的满汉矛盾变得不再平缓,而成为近代反满情绪积蓄渊源之一<ref name="b" />。


== 评论 ==
== 评论 ==
[[孙文]]以反对民族不平等作为革命的理由:「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汉、滿、蒙、回、藏五大族中,滿優勝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制其他四族。滿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于平等。<ref>1912年9月3日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西北协进会演《五族协力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ref>
[[孙文]]以反对民族不平等作为革命的理由:“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汉、、蒙、回、藏五大族中,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制其他四族。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于平等。<ref>1912年9月3日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西北协进会演《五族协力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ref>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学教授{{link-en|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认为,在清朝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性」(Simultaneities),清朝成功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值体系中发揮不同的作用,在该天下秩序之下,「滿族中心觀」沒有意义,清朝皇帝在绝大多数间裡僅僅滿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份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属于某一个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国的皇权也是如此{{RefTag|name=Crossley2002|{{cite book|author=Pamela Kyle Crossley|title=''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bEwDwAAQBAJ&pg=PA11| date=2002-04-16|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978-0-520-23424-6| pages=11–12}}{{en}}}}。她亦认为,乾隆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权领袖、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文化艺术助者等多重身份,多种身份既相互联又具有混杂性,但是又集中统一于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僅僅滿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RefTag|[http://jds.cass.cn/Item/26591.aspx 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9-01, 第641期}}。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学教授{{link-en|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认为,在清朝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性”(Simultaneities),清朝成功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值体系中发揮不同的作用,在该天下秩序之下,“满族中心观”沒有意义,清朝皇帝在绝大多数间裡仅仅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份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属于某一个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国的皇权也是如此{{RefTag|name=Crossley2002|{{cite book|author=Pamela Kyle Crossley|title=''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date=2002-04-16|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978-0-520-23424-6| pages=11–12}}{{en}}}}。她亦认为,乾隆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权领袖、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文化艺术助者等多重身份,多种身份既相互联又具有混杂性,但是又集中统一于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仅仅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RefTag|[http://jds.cass.cn/Item/26591.aspx 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9-01, 第641期}}。


有学者以明清两朝的统治集团在政负担等方面试作出对比,清朝八旗佔据全国人口不到2%,消耗25%的政預算;[[明朝宗室]]的俸祿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已佔据国家政的37.33%,若按照明律足額发放俸祿,在1614年明政府即便傾全国之力都无法负担人口增至16万多人的明宗室,因为其总額已超过全国田收入的总額。此外,明代宗藩也因为人口增加出现貧困化现象,发生过宗室包围官府和暴力索祿事件,类似的情況也发生在清朝八旗身上。清朝中晚期在内外交困下国每況愈下,致使民众对政府强烈失望和不滿,该学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清朝即便是汉族政权当政,面对的社会矛盾一样尖銳,明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同民族的流民大起义的果,而且以明朝皇权高度膨脹,[[藩王]]和王庄遍布全国,充当皇权爪牙的[[宦官]]力相当龐大,[[明太祖]]清洗异姓功臣等情況来看,他们对异姓权臣(如[[曾国藩]]、[[袁世凯]])的出现,警惕心未必就会小于滿族统治者;在改革的呼下,明廷亦有可能出现一个最终导致流血政和革命的[[皇族内閣]]<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指出上述的法过于极端,无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另外亦有学者认为如果当统治者不是滿人而是汉人,情形或者可以根本不同,在汉人的统治下,[[同盟会]]就不会提出驅除韃虜,恢中华的口号<ref name = 张2017/>。
有学者以明清两朝的统治集团在政负担等方面试作出对比,清朝八旗佔据全国人口不到2%,消耗25%的政預算;[[明朝宗室]]的俸祿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已佔据国家政的37.33%,若按照明律足額发放俸祿,在1614年明政府即便傾全国之力都无法负担人口增至16万多人的明宗室,因为其总額已超过全国田收入的总額。此外,明代宗藩也因为人口增加出现貧困化现象,发生过宗室包围官府和暴力索祿事件,类似的情況也发生在清朝八旗身上。清朝中晚期在内外交困下国每況愈下,致使民众对政府强烈失望和不,该学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清朝即便是汉族政权当政,面对的社会矛盾一样尖銳,明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同民族的流民大起义的果,而且以明朝皇权高度膨脹,[[藩王]]和王庄遍布全国,充当皇权爪牙的[[宦官]]力相当龐大,[[明太祖]]清洗异姓功臣等情況来看,他们对异姓权臣(如[[曾国藩]]、[[袁世凯]])的出现,警惕心未必就会小于族统治者;在改革的呼下,明廷亦有可能出现一个最终导致流血政和革命的[[皇族内閣]]<ref name="章健2014"/>,有学者指出上述的法过于极端,无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ref name="徐法言" />,另外亦有学者认为如果当统治者不是人而是汉人,情形或者可以根本不同,在汉人的统治下,[[同盟会]]就不会提出驅除韃虜,恢中华的口号<ref name = 张2017/>。


清王朝长期实行优渥满族的政策,势必形成体制内的深刻矛盾,这是灭亡的潜在远因。同时,宣统朝少壮派权贵当政后,打破了原有权力的大致平衡,构成政治体制的最大危机,加上政权内部缺乏危机应对机制等因素,从而导致王朝崩解<ref name="U">孙燕京、周增光《辛壬之际旗籍权贵集团的政治心态》</ref>。
清王朝长期实行优渥满族的政策,势必形成体制内的深刻矛盾,这是灭亡的潜在远因。同时,宣统朝少壮派权贵当政后,打破了原有权力的大致平衡,构成政治体制的最大危机,加上政权内部缺乏危机应对机制等因素,从而导致王朝崩解<ref name="U">孙燕京、周增光《辛壬之际旗籍权贵集团的政治心态》</ref>。
第98行: 第98行: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1|list={{NoteFoot}}}}
{{reflist|list={{NoteFoot}}}}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2|list={{RefFoot}}}}
{{reflist|list={{RefFoot}}}}


=== 来源 ===
=== 来源 ===
第111行: 第111行:


; 书籍
; 书籍
* {{Cite book|author=刘小萌|title=《清朝八旗子弟》|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year=2008|ISBN=9787807225638|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archive-date=2021-04-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405362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dead-url=no}}
* {{Cite book|author=刘小萌|title=《清朝八旗子弟》|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year=2008|ISBN=9787807225638|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35967/|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
* {{Cite book|editor=中华书局|title=《清世祖实录》|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5|ISBN=|url=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ref=harv|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9011648/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archivedate=2013-11-09|access-date=2013-01-04}}
* {{Cite book|editor=中华书局|title=《清世祖实录》|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1985|ISBN=|url=http://juqing.zhbc.com.cn/web/c_000000320005/d_10362.htm|ref=harv||||access-date=2013-01-04}}
{{refend}}
{{refend}}


第121行: 第121行:
[[Category:种族歧视]]
[[Category:种族歧视]]
[[Category:中国各民族历史]]
[[Category:中国各民族历史]]
[[Category:种族越主义]]
[[Category:种族越主义]]
[[Category:阶级鬥争]]
[[Category:阶级鬥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