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JK-New-Char|21489}}
{{CJK-New-Char|21489}}
{{東亞男性史人物
{{东亚男性史人物
|名=鄭經<br><small>Tīnn King</small>
|名=郑经<br><small>Tīnn King</small>
|身份=[[南明]][[延平王]]<br>[[臺灣統治者]]
|身份=[[南明]][[延平王]]<br>[[中国台湾统治者]]
|延平王代=3
|延平王代=3
|片名= 鄭經.jpg
|片名= 郑经.jpg
|前任=[[鄭襲 (明)|鄭襲]]
|前任=[[郑袭 (明)|郑袭]]
|任=[[克塽]]
|任=[[克塽]]
|最高職務 =[[延平王]]<br /><small>1663年-1681年</small>
|最高职务 =[[延平王]]<br /><small>1663年-1681年</small>
|年=[[永 (南明)|永]](沿用[[永帝]]年
|年=[[永 (南明)|永]](沿用[[永帝]]年
|名諱=鄭經
|名諱=郑经
|封=[[延平王]]<br>[[世子]]
|封=[[延平王]]<br>[[世子]]
|字=
|字=
|=式天
|=式天
|名=苑主人
|名=苑主人
|家=[[南明|大明]]、[[明|東寧]]
|家=[[南明|大明]]、[[明|东宁]]
|出生年=1642年10月25日
|出生年=1642年10月25日
|出生地=[[明朝|大明]][[泉州府]][[南安|南安县]]
|出生地=[[明朝|大明]][[泉州府]][[南安|南安县]]
|立世子=1655年
|立世子=1655年
|逝世年=1681年3月17日
|逝世年=1681年3月17日
|逝世地={{flag|Kingdom of Tungning}}[[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38
|逝世地={{flag|Kingdom of Tungning}}[[承天府 (台湾)|承天府]](38
|廟號=
|庙号=
|諡=潮文王<ref name=minhaijiyao/><ref name=cxtwstz/>
|諡=潮文王<ref name=minhaijiyao/><ref name=cxtwstz/>
|陵墓=[[武定里]][[台南元寺|洲仔尾亭]]
|陵墓=[[武定里]][[台南元寺|洲仔尾亭]]
|父=[[延平王|潮武王]][[森]](成功)
|父=[[延平王|潮武王]][[森]](成功)
|嫡母=
|嫡母=
|母=[[董王妃 (東寧)|潮武王妃董友]]
|母=[[董王妃 (东宁)|潮武王妃董友]]
|正室=[[唐王妃 (東寧)|延平王妃唐氏]]
|正室=[[唐王妃 (东宁)|延平王妃唐氏]]
|室=[[和娘]]<br>[[昭娘]]<br>氏<br>李氏<br>氏<br>柯氏<br>氏<br>氏<br>氏<br>
|室=[[和娘]]<br>[[昭娘]]<br>氏<br>李氏<br>氏<br>柯氏<br>氏<br>氏<br>氏<br>
|兄弟=[[聰]]<br>[[明 (成功子)|明]]<br>[[睿]]<br>[[智 (成功子)|智]]<br>[[鄭寬]]<br>[[裕 (成功子)|裕]]<br>[[鄭溫 (成功子)|鄭溫]]<br>[[柔]]<br>[[鄭發]]
|兄弟=[[聰]]<br>[[明 (成功子)|明]]<br>[[睿]]<br>[[智 (成功子)|智]]<br>[[郑宽]]<br>[[裕 (成功子)|裕]]<br>[[郑温 (成功子)|郑温]]<br>[[柔]]<br>[[郑发]]
|姊妹=氏(柯良)<br>氏(甘孟煜)<br>氏(洪允中)<br>氏(王世子朱弘桓)
|姊妹=氏(柯良)<br>氏(甘孟煜)<br>氏(洪允中)<br>氏(王世子朱弘桓)
|嫡兄弟=
|嫡兄弟=
|嫡姊妹=
|嫡姊妹=
第36行: 第36行:
|同胞兄弟=
|同胞兄弟=
|同胞姊妹=
|同胞姊妹=
|母兄弟=
|母兄弟=
|母姊妹=
|母姊妹=
|嫡子=
|嫡子=
|庶子=[[監國]][[世子]][[克𡒉]]<br>[[延平王|潮王]][[克塽]]<br>恭謹侯[[克壆]]<br>[[克均]]<br>[[克拔]]<br>[[克商]]<br>[[克圻]]<br>[[克塙]]
|庶子=[[监国]][[世子]][[克𡒉]]<br>[[延平王|潮王]][[克塽]]<br>恭謹侯[[克壆]]<br>[[克均]]<br>[[克拔]]<br>[[克商]]<br>[[克圻]]<br>[[克塙]]
|庶女=氏([[肇隆]])<br>氏([[肇燦]])<br>氏([[逢泰]])<br>氏([[甘仁]])<br>氏([[趙繼麟]])<br>
|庶女=氏([[肇隆]])<br>氏([[肇燦]])<br>氏([[逢泰]])<br>氏([[甘仁]])<br>氏([[赵继麟]])<br>
|注=
|注=
}}
}}
'''鄭經'''({{bd|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catIdx=Zheng郑}}),因其父被赐姓朱,又名'''朱经'''<ref>《清史事本末/卷九》:“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取泉、漳、潮三郡之地。先是嗣靖南王耿精忠福建反正,乞援於臺灣以漳、泉二府酬之,渡海而西,精忠合兵攻廣東而精忠背怒,遂自取泉、取漳、取潮。”</ref>,[[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王朝]]君主,一名'''''',字'''之'''、'''元之''','''式天''',[[暱]]'''[[舍人|舍]]'''」,[[成功]]之[[嫡子]],叔[[鄭襲 (明)|鄭襲]],在[[明朝皇帝|大明皇帝]]的封之下,自行[[蔭|]]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仁德將軍'''<ref>《朝鮮顯宗大王實錄:「本南蠻地,蠻人甲必丹主之。其寢弱,故明之遺民,多入居之。[[大樊|大樊]]遣游主之。大樊鄭錦舍所主也。[[隆武帝|隆武]]成功者,賜國姓,封鎮國將軍清兵,清人累。未死,其子封仁德將軍,逃入大樊,有衆。其地在福建海外,方千餘里。</ref>。在位十九年(1663-1681),[[諡]]'''潮文王'''<ref name=minhaijiyao>[[夏琳]]《[[闽海纪要]]》卷下:「(辛酉[[康熙]]二十年、明[[永 (南明)|永]]三十五年四月)[[克塽]]上招將軍[[[延平王]]晉[[潮王]]姓成功[[諡]],曰武;嗣位世子諡,曰文。初,永封成功延平王,晉潮王;成功不敢身祗將軍。至是,克塽拜表,武王,世子諡文王。</ref><ref name=cxtwstz>《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 人物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第80-81页:「是月(永历三十五年四月),上王成功諡曰潮武王;祀位世子经为文王。</ref>。在[[英]]商的債務紀錄中,以'''本藩'''」({{lang-en|Ponpoan}};{{lang-nan|Pún-phoan}})與「'''臺灣國王'''」({{lang|en|King of Tywan}})鄭經。<ref name="英通商">{{cite web |url=http://www.laijohn.com/works/articles/wa1.pdf |title=臺灣鄭的通商關係史 |accessdate= |last= |first= |author=永祥 |coauthors= |date=1965年 |work= |publisher=《臺灣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02101237/http://www.laijohn.com/works/articles/wa1.pdf |archive-date=2020-04-02 |dead-url=yes }}</ref>
'''郑经'''({{bd|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catIdx=Zheng郑}}),因其父被赐姓朱,又名'''朱经'''<ref>《清史事本末/卷九》:“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取泉、漳、潮三郡之地。先是嗣靖南王耿精忠福建反正,乞援于台湾以漳、泉二府酬之,渡海而西,精忠合兵攻广东而精忠背怒,遂自取泉、取漳、取潮。”</ref>,[[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王朝]]君主,一名'''''',字'''之'''、'''元之''','''式天''',[[暱]]'''[[舍人|舍]]'''”,[[成功]]之[[嫡子]],叔[[郑袭 (明)|郑袭]],在[[明朝皇帝|大明皇帝]]的封之下,自行[[蔭|]]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仁德将军'''<ref>《朝鲜显宗大王实录:“本南蠻地,蠻人甲必丹主之。其寢弱,故明之遺民,多入居之。[[大樊|大樊]]遣游主之。大樊郑锦舍所主也。[[隆武帝|隆武]]成功者,赐国姓,封镇国将军清兵,清人累。未死,其子封仁德将军,逃入大樊,有衆。其地在福建海外,方千餘里。</ref>。在位十九年(1663-1681),[[諡]]'''潮文王'''<ref name=minhaijiyao>[[夏琳]]《[[闽海纪要]]》卷下:“(辛酉[[康熙]]二十年、明[[永 (南明)|永]]三十五年四月)[[克塽]]上招将军[[[延平王]]晉[[潮王]]姓成功[[諡]],曰武;嗣位世子諡,曰文。初,永封成功延平王,晉潮王;成功不敢身祗将军。至是,克塽拜表,武王,世子諡文王。</ref><ref name=cxtwstz>《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 人物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第80-81页:“是月(永历三十五年四月),上王成功諡曰潮武王;祀位世子经为文王。</ref>。在[[英]]商的債务纪录中,以'''本藩'''”({{lang-en|Ponpoan}};{{lang-nan|Pún-phoan}})与“'''台湾国王'''”({{lang|en|King of Tywan}})郑经。<ref name="英通商">{{cite web |url=http://www.laijohn.com/works/articles/wa1.pdf |title=台湾郑的通商关系史 |accessdate= |last= |first= |author=永祥 |coauthors= |date=1965年 |work= |publisher=《台湾》 }}</ref>


鄭經既擅[[文]]詩賦,著有《[[集]]》(1664年-1674年所著的古典集),又擅[[射]]。他待人誠懇並禮敬[[明朝]]宗室,在位十九年間僅[[延平王]][[世子]]不使用本王呼,奉行明正朔([[永 (南明)|永]])。但[[三藩之乱|西]],就耽溺酒色怠政事,不再打算[[反清复明]]<ref name="海1">《海紀輯要卷三》:「世子諱,字之;工詩賦、善弓,推誠待人,敬明室遺宗。嗣王位十九年,得七府、雄一方,而世子,奉明正朔不少;輿論稱之。惜性柔懦,怠政事;自廈門敗歸,溺酒色,無複[[反清复明|西意]],而[[東寧]]之遂衰。至是,殂[[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行台。年四十,正月二十八日。侍衛將軍[[馮錫範]]與諸公子共廢監國[[克𡒉|克𡒉]],縊之。</ref>。
郑经既擅[[文]]诗赋,著有《[[集]]》(1664年-1674年所著的古典集),又擅[[射]]。他待人誠懇并礼敬[[明朝]]宗室,在位十九年间仅[[延平王]][[世子]]不使用本王呼,奉行明正朔([[永 (南明)|永]])。但[[三藩之乱|西]],就耽溺酒色怠政事,不再打算[[反清复明]]<ref name="海1">《海纪辑要卷三》:“世子諱,字之;工诗赋、善弓,推誠待人,敬明室遺宗。嗣王位十九年,得七府、雄一方,而世子,奉明正朔不少;輿论称之。惜性柔懦,怠政事;自廈门败归,溺酒色,无复[[反清复明|西意]],而[[东宁]]之遂衰。至是,殂[[承天府 (台湾)|承天府]]行台。年四十,正月二十八日。侍卫将军[[冯锡范]]与诸公子共废监国[[克𡒉|克𡒉]],縊之。</ref>。


鄭經在位期,在政治上重用弼大臣[[ (明朝將領)|]],其官[[諮議參軍]][[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部|六官]],將漢官制入[[台]];在教育方面,鄭經除了建[[孔庙|文]]祭祀[[孔子]]外,更立[[太]]、將漢人之[[四]]以及[[科制度]]入台,使台正式步入了[[文化]]、[[字文化圈]]的範圍內
郑经在位期,在政治上重用弼大臣[[ (明朝将领)|]],其官[[諮议参军]][[东宁总制]]以行宰相之职统领[[六部|六官]],将汉官制入[[台]];在教育方面,郑经除了建[[孔庙|文]]祭祀[[孔子]]外,更立[[太]]、将汉人之[[四]]以及[[科制度]]入台,使台正式步入了[[文化]]、[[字文化圈]]的范围内


== 生平 ==
== 生平 ==


=== [[鄭經嗣位之|叔姪位]] ===
=== [[郑经嗣位之|叔姪位]] ===
{{main|鄭經嗣位之}}
{{main|郑经嗣位之}}


[[南明]][[延平王]]成功令[[世子]]鄭經駐防[[厦门市|廈]],但鄭經與其五弟智的乳母[[昭娘]][[私通]],後納為妾,生下[[克𡒉]]<ref>《裨海紀遊·偽鄭逸事·婦傳:「婦為經諸弟乳母者,皆通焉。有昭娘者,遂納為妾,有寵。妻唐氏出,昭娘首生[[克𡒉|欽舍]],當時流言昭娘假娠乞屠者李某子;獨鄭經謂目睹,不之信,族人誹之。未,昭娘以嫉死矣。</ref>。[[世子妃]][[唐王妃 (東寧)|唐氏]]祖父[[唐悅]]憤地[[奏折|上奏]][[成功]]世子[[亂倫]]之事<ref>《[[臺灣]]》卷12:「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反加齎。此治家不正,安治?」</ref>。
[[南明]][[延平王]]成功令[[世子]]郑经驻防[[厦门市|廈]],但郑经与其五弟智的乳母[[昭娘]][[私通]],后纳为妾,生下[[克𡒉]]<ref>《裨海纪游·伪郑逸事·妇传:“妇为经诸弟乳母者,皆通焉。有昭娘者,遂纳为妾,有寵。妻唐氏出,昭娘首生[[克𡒉|欽舍]],当时流言昭娘假娠乞屠者李某子;独郑经谓目睹,不之信,族人誹之。未,昭娘以嫉死矣。</ref>。[[世子妃]][[唐王妃 (东宁)|唐氏]]祖父[[唐悅]]憤地[[奏折|上奏]][[成功]]世子[[乱伦]]之事<ref>《[[台湾]]》卷12:“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反加齎。此治家不正,安治?”</ref>。


成功聽聞後十分憤怒,下令[[洪旭]]等將領處死[[董王妃 (東寧)|董王妃]]、[[世子|王世子]]鄭經、[[昭娘]][[庶出|庶]]王[[克𡒉]]。然而,諸將並王命,唯一遵王命的[[周全斌]]亦遭[[洪旭]]捉拿。諸將抗命之事隨後傳[[承天府 (臺灣)|都]]」,始了[[海]]部緊張對立的局面。
成功聽闻后十分憤怒,下令[[洪旭]]等将领处死[[董王妃 (东宁)|董王妃]]、[[世子|王世子]]郑经、[[昭娘]][[庶出|庶]]王[[克𡒉]]。然而,诸将并王命,唯一遵王命的[[周全斌]]亦遭[[洪旭]]捉拿。诸将抗命之事随后传[[承天府 (台湾)|都]]”,始了[[海]]部緊张对立的局面。


南明[[永 (南明)|永]]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成功病逝<ref>《臺灣》卷12:「成功偶感寒……嘆曰:『吾有何面目先帝地下也!』以手抓其面而逝。</ref>,在台諸將遂推舉鄭成功之弟[[鄭襲 (明)|鄭襲]]為「[[理]]」,以定心。鄭襲部下[[蔡]]、[[李清]]、[[曹從龍]]、[[驥]]等四人拉[[昭]]及[[蕭拱宸]]等將領,立鄭襲為「[[承天府 (臺灣)|都]]主
南明[[永 (南明)|永]]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成功病逝<ref>《台湾》卷12:“成功偶感寒……嘆曰:『吾有何面目先帝地下也!』以手抓其面而逝。</ref>,在台诸将遂推举郑成功之弟[[郑袭 (明)|郑袭]]为“[[理]]”,以定心。郑袭部下[[蔡]]、[[李清]]、[[曹从龙]]、[[驥]]等四人拉[[昭]]及[[蕭拱宸]]等将领,立郑袭为“[[承天府 (台湾)|都]]主


同年十一月初一,鄭經先至[[澎湖群|澎湖]],[[昭]]、[[蕭拱宸]]等人商不成,率軍東[[承天府 (臺灣)|都]]」(後鄭經改之為「[[東寧 (臺灣古名)|東寧]]」)鄭經親自率渡海[[鹿耳]]登,而駐軍[[承天府 (臺灣)|都]]的[[右虎]][[安 (明)|安]]亦率世子鄭經會師鄭經派人至都[[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譴[[昭|]]、[[蕭拱宸|蕭]]二人,以自己[[延平王]]正自居,要求臺灣軍。<ref>《臺灣》卷12:「叔姪至並無間言。因、蕭二賊陰謀,乘[[成功|先王]][[天]],遂釁,假造遺言,離間骨肉,煽惑心。爾諸將士悉受先王十年拳,豈有相作此背逆?明係脅逼之故,余自相諒。亟宜悔倒戈,生擒二賊!共扶王室,名垂竹帛。</ref>昭聽消息,率至潦港世子軍對戰,起先優勢,但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軍敗退。昭死諸將皆降。
同年十一月初一,郑经先至[[澎湖群|澎湖]],[[昭]]、[[蕭拱宸]]等人商不成,率军东[[承天府 (台湾)|都]]”(后郑经改之为“[[东宁 (台湾古名)|东宁]]”)郑经亲自率渡海[[鹿耳]]登,而驻军[[承天府 (台湾)|都]]的[[右虎]][[安 (明)|安]]亦率世子郑经会师郑经派人至都[[承天府 (台湾)|承天府]]譴[[昭|]]、[[蕭拱宸|蕭]]二人,以自己[[延平王]]正自居,要求台湾军。<ref>《台湾》卷12:“叔姪至并无间言。因、蕭二賊阴谋,乘[[成功|先王]][[天]],遂釁,假造遺言,离间骨肉,煽惑心。尔诸将士悉受先王十年拳,豈有相作此背逆?明系胁逼之故,余自相諒。亟宜悔倒戈,生擒二賊!共扶王室,名垂竹帛。</ref>昭聽消息,率至潦港世子军对战,起先优势,但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军败退。昭死诸将皆降。


[[鄭經嗣位之]]得勝後鄭經入主[[承天府 (臺灣)|都]][[赤崁社|明京]][[安平古堡|安平王城]]」,[[鄭襲 (明)|鄭襲]]保全性命,將責任全推給位心腹身上。<ref>《臺灣》卷12:「幾為奸人離間</ref>隨後[[蔡]][[自縊]],蕭拱宸、驥、李清以及曹從龍等人[[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遭[[斬首]]示,族人[[流放]]。鄭襲遭禁錮[[廈]]。
[[郑经嗣位之]]得胜后郑经入主[[承天府 (台湾)|都]][[赤崁社|明京]][[安平古堡|安平王城]]”,[[郑袭 (明)|郑袭]]保全性命,将责任全推給位心腹身上。<ref>《台湾》卷12:“几为奸人离间</ref>随后[[蔡]][[自縊]],蕭拱宸、驥、李清以及曹从龙等人[[承天府 (台湾)|承天府]]遭[[斬首]]示,族人[[流放]]。郑袭遭禁錮[[廈]]。


南明[[永 (南明)|永]]十七年(1663年),鄭襲,半夜率[[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兵|士卒]]一百二十人及[[南明货币|銀錢]]、[[船]]、[[械]]等物,投奔[[清朝|大清]]。<ref>《關係》,頁1-8。以及《作福摩沙》,頁202</ref>
南明[[永 (南明)|永]]十七年(1663年),郑袭,半夜率[[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兵|士卒]]一百二十人及[[南明货币|银钱]]、[[船]]、[[械]]等物,投奔[[清朝|大清]]。<ref>《关系》,頁1-8。以及《作福摩沙》,頁202</ref>


=== 清荷聯軍 ===
=== 清荷联军 ===


[[永 (南明)|永]]十七年(1663年)正月,鄭經發現[[泰 (明朝)|泰]]和清暗中絡,和清朝判又是由負責鄭經開疑他的忠誠,遂泰,泰的弟弟和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鄭經條件,便拉[[荷蘭東印度公司|荷人]]成[[清荷聯軍|聯軍]]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廈]],鄭軍不敵而守,退往[[|山]]。戰後人心始不[[周全斌]]也降[[清朝|清]],鄭經遂退往台<ref>《海緝要》,頁35</ref>。
[[永 (南明)|永]]十七年(1663年)正月,郑经发现[[泰 (明朝)|泰]]和清暗中絡,和清朝判又是由负责郑经开怀疑他的忠誠,遂泰,泰的弟弟和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郑经条件,便拉[[荷兰东印度公司|荷人]]成[[清荷联军|联军]]郑经。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联军”进攻[[金]]、[[廈]],郑军不敵而守,退往[[|山]]。战后人心始不[[周全斌]]也降[[清朝|清]],郑经遂退往台<ref>《海緝要》,頁35</ref>。


=== [[東寧]] ===
=== [[东宁]] ===


[[永 (南明)|永]]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三月鄭經不敵清、荷聯軍,遂金、廈退守臺灣。又明朝[[永帝]]已被[[三桂]]所弒。鄭經乃謹守藩封,廢「[[都]]」,[[東寧]]」稱全[[台]],「東寧國,但仍然使用[[招將軍]]的印信,奉[[永 (南明)|永]],在清廷大臣[[納蘭明珠|明珠]]的信中,也自稱「[[建國東寧]]
[[永 (南明)|永]]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三月郑经不敵清、荷联军,遂金、廈退守台湾。又明朝[[永帝]]已被[[三桂]]所弒。郑经乃謹守藩封,废“[[都]]”,[[东宁]]”称全[[台]],“东宁国,但仍然使用[[招将军]]的印信,奉[[永 (南明)|永]],在清廷大臣[[纳兰明珠|明珠]]的信中,也自称“[[建国东宁]]


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遇到[[颱]]功而返。清朝因此放棄進臺灣,恢氏王朝判。
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联军进攻[[澎湖]],卻遇到[[颱]]功而返。清朝因此放弃进台湾,恢氏王朝判。


鄭經信給其舅[[董班]],灣「員數千里,糧食十年,四夷效,百流通,生聚教,足以自。又何慕藩封?何羨中土哉?」」<ref>《康熙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頁69</ref>。
郑经信給其舅[[董班]],湾“员数千里,糧食十年,四夷效,百流通,生聚教,足以自。又何慕藩封?何羨中土哉?””<ref>《康熙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頁69</ref>。


故在1667年7月和中,鄭經聲稱灣「之中、台灣「東連日本,南蹴宋,人民輳,商賈流通。王侯之,固吾所自有,世之基已立不拔<ref>同上,頁70</ref>。1669年和中,鄭經強調鄭氏佔,是「於疆域之外,立乾坤」,灣「遠在海外,渺不相涉<ref>《[[台]]》卷十五</ref>判中,鄭經都以不接受[[剃髮易服|薙髮]]由拒
故在1667年7月和中,郑经声称湾“之中、台湾“东连日本,南蹴宋,人民輳,商賈流通。王侯之,固吾所自有,世之基已立不拔<ref>同上,頁70</ref>。1669年和中,郑经强调郑氏佔,是“于疆域之外,立乾坤”,湾“远在海外,渺不相涉<ref>《[[台]]》卷十五</ref>判中,郑经都以不接受[[剃髮易服|薙髮]]由拒


自清解除鄭經致力1666年攻[[基隆]]。鄭軍並未攻陷,荷軍終認為基隆以防守,1668年守,[[荷]]此放棄搶奪臺灣
自清解除郑经致力1666年攻[[基隆]]。郑军并未攻陷,荷军终认为基隆以防守,1668年守,[[荷]]此放弃抢夺台湾


=== 貿與對外用兵 ===
=== 与对外用兵 ===


[[鄭經嗣位之]]位成功試圖[[貿易]]提升力。因清朝[[界令]]」,採納[[]]的提,[[賄賂]]清朝[[將領]]行[[走私]]<ref name="流民">《臺灣史》,頁182-183</ref>。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ref name="流民"/>,當時[[臺灣]]的[[族|人]]男多女少,甚至女的[[人口販賣]]<ref name="流民"/>。[[流民]]也負責替[[明]]軍隊據島嶼<ref name="流民"/>。
[[郑经嗣位之]]位成功试图[[易]]提升力。因清朝[[界令]]”,采纳[[]]的提,[[賄賂]]清朝[[将领]]行[[走私]]<ref name="流民">《台湾史》,頁182-183</ref>。由沿海[[流民]]负责转运货物<ref name="流民"/>,当时[[台湾]]的[[族|人]]男多女少,甚至女的[[人口贩卖]]<ref name="流民"/>。[[流民]]也负责替[[明]]军队据岛屿<ref name="流民"/>。


[[德川幕府]]是明重要的貿伴,台大量入[[日本]][[]]、[[]]、[[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到高峰<ref name="日">《臺灣政治史》,頁62-63</ref>,而了加強鄭、日的貿關係鄭經日本商人住在[[基隆]]<ref name="日"/>。
[[德川幕府]]是明重要的伴,台大量入[[日本]][[]]、[[]]、[[鉛]]、[[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方的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到高峰<ref name="日">《台湾政治史》,頁62-63</ref>,而了加强郑、日的关系郑经日本商人住在[[基隆]]<ref name="日"/>。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ref name="炮兵">《臺灣史》,頁204-205</ref>。鄭經因此透[[英]]得[[火]]和[[兵器]],英人也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炮兵作<ref name="英通商"/><ref name="炮兵"/>。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郑经的邀1672年签订通商条约<ref name="炮兵">《台湾史》,頁204-205</ref>。郑经因此透[[英]]得[[火]]和[[兵器]],英人也郑军训练[[炮兵]],郑经还借用[[英]]炮兵作<ref name="英通商"/><ref name="炮兵"/>。


事上,鄭經在永二十四二十五年(1670年1671年)次准備艦隊以征[[尼拉]]。然而,明的屯墾隊與[[大肚王]]的原住民,由耕地爆衝突,將領[[劉國軒]]率部夷平了[[大肚社]]、[[沙轆社]],鄭經征斗尾岸社,是為「[[沙轆社之役]]
事上,郑经在永二十四二十五年(1670年1671年)次准备舰队以征[[尼拉]]。然而,明的屯墾队与[[大肚王]]的原住民,由耕地爆衝突,将领[[刘国轩]]率部夷平了[[大肚社]]、[[沙轆社]],郑经征斗尾岸社,是为“[[沙轆社之役]]


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鄭經提前月率艦隊西渡澎湖,以支援[[福建]]的[[耿精忠]],尼拉計畫之擱置。
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郑经提前月率舰队西渡澎湖,以支援[[福建]]的[[耿精忠]],尼拉计划之擱置。


=== 渡海西征 ===
=== 渡海西征 ===
[[永 (南明)|永]]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的[[三藩之乱|三藩事]],提供船給鄭經取出兵,鄭經。五月,鄭經從臺灣,抵,要求耿精忠[[漳州]]、[[泉州]]交給自己<ref>《成功》,頁36</ref>。耿精忠這時經擁有整[[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ref>《海緝要》,頁40</ref>,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海澄]]、[[同安]],耿精忠斷絕鄭經[[貿易]]作為報復<ref>《靖海志》,頁75</ref>,始交
[[永 (南明)|永]]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的[[三藩之乱|三藩事]],提供船給郑经取出兵,郑经。五月,郑经从台湾,抵,要求耿精忠[[漳州]]、[[泉州]]交給自己<ref>《成功》,頁36</ref>。耿精忠这时经拥有整[[福建]],认为郑经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ref>《海緝要》,頁40</ref>,拒绝郑经的要求。郑经于是佔[[海澄]]、[[同安]],耿精忠断绝郑经[[易]]作为报复<ref>《靖海志》,頁75</ref>,始交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高漲,向他交涉,希望泉州交鄭經不允。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塗嶺鎮]])退耿,接著又爭奪[[漳浦]]而戰鬥。直到永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定,提供5艘船給鄭經以楓亭(今[[仙遊縣]][[楓亭]]),北方耿精忠、南方屬鄭經方才停止鬥爭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陆续投靠郑经,耿精忠见郑经声势高漲,向他交涉,希望泉州交郑经不允。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回泉州,郑经派[[刘国轩]]于涂岭(今[[泉港]][[涂岭镇]])退耿,接著又争夺[[漳浦]]而战斗。直到永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定,提供5艘船給郑经以楓亭(今[[仙游县]][[楓亭]])线,北方耿精忠、南方属郑经方才停止斗争


鄭經雖於之前退[[廣東]]的清,仍然有[[潮州府]]的轄縣不肯服耿精忠和解之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海澄]]。這時[[漳州]]守[[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面、或者是派兵一同攻,這兩項命令芳度都不服並於[[六月]]兵反抗。鄭經親自包漳州,[[十月初六]](11月22日)漳州攻陷,迫使芳度投井[[自]]。報復[[梧]]破壞鄭家[[祖先|祖]][[墳]],鄭經[[裂]]梧、芳度的[[屍]]<ref>《臺灣》,頁298。以及《清實錄選輯》,頁55</ref>,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死。
郑经虽于之前退[[广东]]的清,仍然有[[潮州府]]的辖县不肯服耿精忠和解之郑经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海澄]]。这时[[漳州]]守[[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联系郑经怀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面、或者是派兵一同攻,这两项命令芳度都不服并于[[六月]]兵反抗。郑经亲自包漳州,[[十月初六]](11月22日)漳州攻陷,迫使芳度投井[[自]]。报复[[梧]]破坏郑家[[祖先|祖]][[墳]],郑经[[裂]]梧、芳度的[[屍]]<ref>《台湾》,頁298。以及《清实录选辑》,頁55</ref>,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死。


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之|三藩]]反[[清]]陣營並將[[惠州]]割鄭經這時鄭經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朝的取,因此容易因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合[[三桂]]攻[[江南]],召[[汀州]][[兵]][[劉應麟]]出劉應麟不派兵<ref name="毀盟">《海緝要》,頁50</ref>,暗中鄭經<ref name="毀盟"/>,攻下汀州。
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郑军击败,只得加入[[三藩之|三藩]]反[[清]]阵营并将[[惠州]]割郑经这时郑经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朝的取,因此容易因争夺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合[[三桂]]攻[[江南]],召[[汀州]][[兵]][[刘应麟]]出刘应麟不派兵<ref name="毀盟">《海緝要》,頁50</ref>,暗中郑经<ref name="毀盟"/>,攻下汀州。


件事造成、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直接抗清主力,他先派3攻[[福州府|福州]],卻十月十五(11月20日)<ref>戰鬥日期及鄭軍參見:《清實錄選輯》,頁63</ref>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地也相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厦门市|廈]]。
件事造成、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临郑、清包,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郑经直接抗清主力,他先派3攻[[福州府|福州]],卻十月十五(11月20日)<ref>战斗日期及郑军参见:《清实录选辑》,頁63</ref>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地也相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市|廈]]。


=== 晚年 ===
=== 晚年 ===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厦门市|廈]]。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浙]]南沿海的島嶼<ref>《靖海志》,頁82</ref>,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鄭經任命他統帥,準反攻[[南]]。1677年和中,清朝康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沿海島嶼,退守台,就答灣變為灣「通商貿易,永嫌猜<ref>《台》卷二十</ref>。
郑经战败后试图坚守[[厦门市|廈]]。他派出将领防守[[福建]]、[[粵]]、[[浙]]南沿海的岛屿<ref>《靖海志》,頁82</ref>,心,等到[[刘国轩]]返回廈郑经任命他统帅,準反攻[[南]]。1677年和中,清朝康王[[杰书]]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沿海岛屿,退守台,就答湾变为湾“通商易,永嫌猜<ref>《台》卷二十</ref>。


[[永 (南明)|永]]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切[[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月的包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在[[漳州]]、[[泉州]]一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利,況出僵局。是年的和中,清朝將領[[塔]]給鄭經,如果鄭軍肯退守台則「本朝何惜海外一丸之地」,鄭氏可永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納貢可也,不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徐福]]之日本。<ref>[[魏源]]《[[]]》巻八</ref>。
[[永 (南明)|永]]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郑经派遣[[刘国轩]]先攻下[[虎渡]],切[[漳州]]、[[泉州]]的联系经过约3月的包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在[[漳州]]、[[泉州]]一战斗,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利,況出僵局。是年的和中,清朝将领[[塔]]給郑经,如果郑军肯退守台则“本朝何惜海外一丸之地”,郑氏可永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纳贡可也,不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徐福]]之日本。<ref>[[魏源]]《[[]]》巻八</ref>。


十二月<ref>算成陽曆,已是1679年1月到2月</ref>(1679年),清朝再度恢[[界令]],[[北]][[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立[[要塞]]<ref name="海禁">《臺灣史》,頁184</ref>,蓋圍牆當作界<ref name="海禁"/>,使得氏的商大受打法再透賄賂清將進行交易<ref name="海禁"/>。經過多年的征,明財務經嚴重透支<ref name="海禁"/>,軍隊又缺乏給<ref>《靖海志》,頁91</ref>,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臺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子[[克𡒉]]理。
十二月<ref>算成阳历,已是1679年1月到2月</ref>(1679年),清朝再度恢[[界令]],[[北]][[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立[[要塞]]<ref name="海禁">《台湾史》,頁184</ref>,盖围墙当作界线<ref name="海禁"/>,使得氏的商大受打法再透賄賂清将进行交易<ref name="海禁"/>。经过多年的征,明财务经严重透支<ref name="海禁"/>,军队又缺乏給<ref>《靖海志》,頁91</ref>,郑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湾并将国事都交給子[[克𡒉]]理。


三十四年(1680年),鄭經於台南建造[[元寺 (南市)|北園別館]]」,為其在台的行,以及安[[董友|董王太妃]]之所,1960年改建為「」,亦名[[台南元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史,歷經幾次修建,在建築風格上保有[[伽]]格局」,為典型佛寺的形制,中国[[臺灣列表#定古#1997年4月以前公告者(省部分)|家二]]。
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于台南建造[[元寺 (南市)|北园别馆]]”,为其在台的行,以及安[[董友|董王太妃]]之所,1960年改建为“”,亦名[[台南元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史,历经几次修建,在建筑风格上保有[[伽]]格局”,为典型佛寺的形制,中国[[台湾列表#定古#1997年4月以前公告者(省部分)|家二]]。


南明永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去世,享年40[[虚岁|]]。鄭經之死夏琳《海紀輯要》記為「明朔永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明延平王招將軍世子薨<ref>{{cite book |author=|title=海紀輯要 |year= |publisher=夏琳 |location= |isbn=|page=卷二,頁63 }}</ref>,在阮閔《海上見聞錄則記為「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承天府行臺」<ref>{{cite book |author=阮閔|title=海上見聞錄 |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卷二,頁59 }}</ref>。死因的記載[[江日昇]]《[[台]]》云:「經因縱慾度,痔瘡暴脹,大效……徐而脹痛堪,叫喊遂卒……」<ref>{{cite book |author=江日昇|title=台|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 }}</ref>,[[姚啟聖]]奏則稱:「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漳州府送到官廖康方稟……正月二十五日夜中,至二十八夜丑身故……」等不同法<ref>{{cite book |author=台史料集成編輯員會|title=臺灣史料集成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八|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365}}</ref>。
南明永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郑经去世,享年40[[虚岁|]]。郑经之死夏琳《海纪辑要》记为“明朔永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明延平王招将军世子薨<ref>{{cite book |author=|title=海纪辑要 |year= |publisher=夏琳 |location= |isbn=|page=卷二,頁63 }}</ref>,在阮閔《海上见闻录则记为“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承天府行台”<ref>{{cite book |author=阮閔|title=海上见闻录 |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卷二,頁59 }}</ref>。死因的记载[[江日昇]]《[[台]]》云:“经因縱慾度,痔瘡暴脹,大效……徐而脹痛堪,叫喊遂卒……”<ref>{{cite book |author=江日昇|title=台|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 }}</ref>,[[姚启圣]]奏则称:“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漳州府送到官廖康方稟……正月二十五日夜中,至二十八夜丑身故……”等不同法<ref>{{cite book |author=台史料集成编辑员会|title=台湾史料集成明清台湾档案彙编”第八|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page=365}}</ref>。


== 作 ==
== 作 ==
{{main|集}}
{{main|集}}
* 《滿酋使有不登岸不易服之憤而之》
* 《酋使有不登岸不易服之憤而之》
:王中原,衣冠海外留。
:王中原,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 《題東景自
* 《题东景自
:西郭樓臺近水,青山白與鄰
:西郭楼台近水,青山白与邻
:試問閣中誰者,昔日先朝一臣。
:试问阁中誰者,昔日先朝一臣。


* 《悲中原未
* 《悲中原未
:胡虜腥遍九州,忠臣悲愁。
:胡虜腥遍九州,忠臣怀悲愁。
:既博浪子房效中流祖逖舟。
:既博浪子房效中流祖逖舟。
:故山河盡變色,闕化成丘。
:故山河尽变色,闕化成丘。
: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楼兰誓不休!


* 《西方反正喜詠得誠字》
* 《西方反正喜詠得誠字》
:群胡宇宙,百折守丹誠。
:群胡宇宙,百折守丹誠。
:海島無鸞信,鄉關斷雞聲
:海岛无鸾信,乡关断鸡声
:義師興棘岫,壯氣鯨。
:义师兴棘岫,壮气鯨。
:旗旆荊襄出,刀兵日月明。
:旗旆荊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因色滿喜又心
:一因色喜又心
:原腥羶幕,悉恢燕鎬京。
:原腥羶幕,悉恢燕鎬京。
:更路,再受降城。
:更路,再受降城。


* 《駐師除夜作》
* 《驻师除夜作》
:舳艫連遠漢,旗旆蔽江。
:舳艫连远汉,旗旆蔽江。
:帆影山路,波度石矼。
:帆影山路,波度石矼。
:人家點遠浦,葓草孤艭。
:人家点远浦,葓草孤艭。
:旗動亂雲色,鼓鳴雜水淙。
:旗动乱云色,鼓鸣杂水淙。
:淒淒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淒淒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漏更新令,春暉照邦。
:漏更新令,春暉照邦。


== 評價 ==
== 评价 ==
* 美国者丹尼·伊(Denny Roy):鄭經在台灣雖稱為[[延平郡王]]、奉明为正统,但當時[[明朝]]实际上早已经灭亡,而[[清朝]]又尚未治台湾,因此实际上台是独立政权<ref>Denny Roy《臺灣政治史》,頁65-66</ref>。
* 美国者丹尼·伊(Denny Roy):郑经在台湾虽称为[[延平郡王]]、奉明为正统,但当时[[明朝]]实际上早已经灭亡,而[[清朝]]又尚未治台湾,因此实际上台是独立政权<ref>Denny Roy《台湾政治史》,頁65-66</ref>。


== 家庭及關聯 ==
== 家庭及关联 ==
=== 父母 ===
=== 父母 ===
* 父:[[延平王|潮武王]][[成功|森]](成功)
* 父:[[延平王|潮武王]][[成功|森]](成功)
* 母:[[董友|潮武王妃董友]]
* 母:[[董友|潮武王妃董友]]
=== 弟 ===
=== 弟 ===
[[File:藩府二公子墓.JPG|250px|缩略图|藩府二公子墓。未被清朝回中的明古墓。]]
[[File:藩府二公子墓.JPG|250px|thumb|藩府二公子墓。未被清朝回中的明古墓。]]
* [[聰]],字哲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
* [[聰]],字哲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
* 明,字哲熙,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明,字哲熙,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睿,字哲號聖之。早卒。與鄭發合葬今位於臺南市南的[[藩府二公子墓]]。
* 睿,字哲号圣之。早卒。与郑发合葬今位于台南市南的[[藩府二公子墓]]。
* 智,字哲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智,字哲号锡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鄭寬,字哲號碩之。不知所
* 郑宽,字哲号硕之。不知所
* 裕,字哲益,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裕,字哲益,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鄭溫,字哲念,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郑温,字哲念,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柔,字哲能,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柔,字哲能,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
* 鄭發,字哲號奮之。早卒。與鄭睿合葬今位於臺南市南的[[藩府二公子墓]]。
* 郑发,字哲号奋之。早卒。与郑睿合葬今位于台南市南的[[藩府二公子墓]]。


=== 妻妾 ===
=== 妻妾 ===
* [[唐王妃 (台)|唐王妃]]:正室
* [[唐王妃 (台)|唐王妃]]:正室
* [[昭娘]]:鄭經幼弟之乳母,與鄭經私通生子,後納為妾。
* [[昭娘]]:郑经幼弟之乳母,与郑经私通生子,后纳为妾。
* 林氏
* 林氏
* 李氏
* 李氏
*
*
* [[和娘]]:鄭經側
* [[和娘]]:郑经侧


=== 子女 ===
=== 子女 ===
第180行: 第180行: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排行 !! 封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備註
! 排行 !! 封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备注
|-
|-
| <center>1 || <center>[[世子]]、[[监国]] || <center>[[克𡒉]] || <center>1664年 || <center>1681年 || <center>[[昭娘]] || <center>[[妃 (台)|世子妃氏]] || 死[[東寧]]。
| <center>1 || <center>[[世子]]、[[监国]] || <center>[[克𡒉]] || <center>1664年 || <center>1681年 || <center>[[昭娘]] || <center>[[妃 (台)|世子妃氏]] || 死[[东宁]]。
|-
|-
| <center>2 || <center>[[延平王]] || <center>[[克塽]] || <center>1670年 || <center>1707年 || <center>[[和娘]] || <center>[[王妃 (東寧)|王妃氏]] || [[東寧]]登基。
| <center>2 || <center>[[延平王]] || <center>[[克塽]] || <center>1670年 || <center>1707年 || <center>[[和娘]] || <center>[[王妃 (东宁)|王妃氏]] || [[东宁]]登基。
|-
|-
| <center>3 || <center>恭謹侯 || <center>[[克壆]] || || || <center>未知 || <center>夫人氏 || 有一子安畿。
| <center>3 || <center>恭謹侯 || <center>[[克壆]] || || || <center>未知 || <center>夫人氏 || 有一子安畿。
|-
|-
| <center>4 || <center> || <center>[[克均]]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柯氏 || 有一子安甸。
| <center>4 || <center> || <center>[[克均]]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柯氏 || 有一子安甸。
|-
|-
| <center>5 || <center> || <center>[[克坺]]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塽之子安祿嗣。
| <center>5 || <center> || <center>[[克坺]]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塽之子安祿嗣。
|-
|-
| <center>6 || <center> || <center>[[克𡍬]]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塽之子安康嗣。
| <center>6 || <center> || <center>[[克𡍬]]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塽之子安康嗣。
|-
|-
| <center>7 || <center> || <center>[[克圻]]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塙之孫鄭咸陞嗣。
| <center>7 || <center> || <center>[[克圻]]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以姪、克塙之孙郑咸陞嗣。
|-
|-
| <center>8 || <center> || <center>[[克塙]]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有一子安德。
| <center>8 || <center> || <center>[[克塙]] || || || <center>未知 || <center>氏 || 有一子安德。
|}
|}


第202行: 第202行: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排行 !! 封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備註
! 排行 !! 封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备注
|-
|-
| <center>1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肇隆]] ||
| <center>1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肇隆]] ||
|-
|-
| <center>2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肇燦]] ||
| <center>2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肇燦]] ||
|-
|-
| <center>3 || <center> || 氏 || || || || <center>[[逢泰]] ||
| <center>3 || <center> || 氏 || || || || <center>[[逢泰]] ||
|-
|-
| <center>4 || <center> || 氏 || || || || <center>[[甘仁]] ||
| <center>4 || <center> || 氏 || || || || <center>[[甘仁]] ||
|-
|-
| <center>5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趙繼麟]] ||
| <center>5 || <center> || 氏 || || || || <center>[[赵继麟]] ||
|-
|-
| <center>6 || <center> || 氏 || || || || <center> ||
| <center>6 || <center> || 氏 || || || || <center> ||
|}
|}


=== 裔 ===
=== 裔 ===
鄭滅亡之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將鄭克塽其兄弟子姪、大部分族人等,福建往北京並編入[[正旗]],又封鄭經三子[[克壆]]等[[佐]]給予俸祿;雍正年間鄭氏一族改[[正旗]]。<ref>{{Cite web |url=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posterity-of-koxinga/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0-01-15 |archive-date=2020-01-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14141948/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posterity-of-koxinga/ |dead-url=no }}</ref>有清一代,鄭經的前七子的直系代先後斷絕,只有第八子克塙留下裔;在清朝中期,在北京的氏族人多有跟[[滿族姓氏]]俗,名不姓。而氏佐領歷經十三任,承直到清朝亡。<ref name="shifu">{{cite journal |author1=喜夫 |title=延平之世系井江氏人物述 |journal=臺灣季刊 |date=1990 |volume=43 |issue=3 |pages=243-245 |accessdate=2020-01-14}}</ref><ref name="Lu">{{cite journal |author1= |title=旗民:清朝氏家族泉州氏宗族初探 |journal=季風亞洲研究 |date=2016 |volume=2 |issue=1 |pages=115-151 |accessdate=2020-01-14}}</ref>
郑灭亡之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将郑克塽其兄弟子姪、大部分族人等,福建往北京并编入[[正旗]],又封郑经三子[[克壆]]等[[佐]]給予俸祿;雍正年间郑氏一族改[[正旗]]。<ref>{{Cite web |url=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posterity-of-koxinga/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0-01-15 }}</ref>有清一代,郑经的前七子的直系代先后断绝,只有第八子克塙留下裔;在清朝中期,在北京的氏族人多有跟[[族姓氏]]俗,名不姓。而氏佐领历经十三任,承直到清朝亡。<ref name="shifu">{{cite journal |author1=喜夫 |title=延平之世系井江氏人物述 |journal=台湾季刊 |date=1990 |volume=43 |issue=3 |pages=243-245 |accessdate=2020-01-14}}</ref><ref name="Lu">{{cite journal |author1= |title=旗民:清朝氏家族泉州氏宗族初探 |journal=季风亚洲研究 |date=2016 |volume=2 |issue=1 |pages=115-151 |accessdate=2020-01-14}}</ref>
{{成功家族世系}}
{{成功家族世系}}


== 宇 ==
== 宇 ==
臺灣臺南市永康有[[二王 (臺灣)|二王]],主神府二王爺據說即是鄭經
台湾台南市永康有[[二王 (台湾)|二王]],主神府二王爺据说即是郑经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2}}
{{reflist}}


=== 书籍 ===
=== 书籍 ===
* 《[[清史稿]]》[[清史稿/卷224|卷二百二十四.列十一]].成功鄭錦傳
* 《[[清史稿]]》[[清史稿/卷224|卷二百二十四.列十一]].成功郑锦传
* [[夏琳]],《[[海緝要]]》
* [[夏琳]],《[[海緝要]]》
* [[彭貽]],《[[靖海志]]》
* [[彭貽]],《[[靖海志]]》
* [[郁永河]],《[[裨海紀遊]]》
* [[郁永河]],《[[裨海纪游]]》
* [[江日昇]],《[[臺灣]]》
* [[江日昇]],《[[台湾]]》
* [[]],《成功
* [[]],《成功
* [[徐鼒]],《[[小腆年]]》
* [[徐鼒]],《[[小腆年]]》
* [[市村次郎]],《關係
* [[市村次郎]],《关系
* 《[[清实录]]》-《清實錄選輯
* 《[[清实录]]》-《清实录选辑
(以上皆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算中心子文
(以上皆收录于中央研究院算中心子文


* [[臺灣省文員會]],《臺灣史》,台北:圖書,1990年
* [[台湾省文员会]],《台湾史》,台北:图书,1990年
* 戴村,《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 戴村,《台湾政治史》,台北:五南图书,2006年
* 鄭維中,《作福摩沙:追西洋古中的臺灣身影》,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行,2006年
* 郑维中,《作福摩沙:追西洋古中的台湾身影》,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行,2006年


* 亦可参考《[[福建省志]]》[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6&index=270 郑经]{{Dead link|date=2019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条目,叙述明晰。
* 亦可参考《[[福建省志]]》[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6&index=270 郑经]{{Dead link|date=2019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条目,叙述明晰。


=== 文章 ===
=== 文章 ===
* 朱林:〈[https://www.polyu.edu.hk/cc/images/Article/prof_chu_articles/32.pdf 鄭經集和歌] {{Wayback|url=https://www.polyu.edu.hk/cc/images/Article/prof_chu_articles/32.pdf |date=20171107024046 }}〉。
* 朱鸿林:〈[https://www.polyu.edu.hk/cc/images/Article/prof_chu_articles/32.pdf 郑经集和歌] 〉。
* 李岳:《成功死因考》
* 李岳:《成功死因考》


{{-}}
{{-}}
第254行: 第254行:
{{start box}}
{{start box}}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align="center" colspan="3"|'''鄭經'''
|align="center" colspan="3"|'''郑经'''
{{s-before|[[鄭襲 (明)|鄭襲]]<br>}}
{{s-before|[[郑袭 (明)|郑袭]]<br>}}
{{s-title|[[東寧國]]治者|1662年—1681年}}
{{s-title|[[东宁国]]治者|1662年—1681年}}
{{s-after|[[克𡒉]]<br>}}
{{s-after|[[克𡒉]]<br>}}
{{s-before|[[成功]]}}
{{s-before|[[成功]]}}
{{s-title|[[南明]][[延平王]]|1662年—1681年}}
{{s-title|[[南明]][[延平王]]|1662年—1681年}}
{{s-after|[[克塽]]}}
{{s-after|[[克塽]]}}
{{end box}}
{{end box}}




{{台灣漢詩詩人}}
{{台湾汉诗诗人}}

{{DEFAULTSORT:Zheng鄭經}}
[[Category:延平王]]
[[Category:延平王]]
[[Category:氏王朝君主]]
[[Category:氏王朝君主]]
[[Category:姓|Jing]]
[[Category:姓|Jing]]
[[Category:成功家族|]]
[[Category:成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