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托·墨索里尼: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業 → 业, 遠 → 远 (3), 擁 → 拥 (2), 機 → 机, 獲 → 获 (8), 創 → 创, 壓 → 压 (2), 擴 → 扩, 結 → 结, 繼 → 继 (3), 續 → 续, 連 → 连, 併 → 并 (3), 還 → 还, 戲 → 戏, 軸 → 轴 (5), 擊 → 击 (2), 磚 → 砖 (2), 塊 → 块, 惡 → 恶, 讓 → 让 (3), 臘 → 腊 (5), 駐 → 驻, 係 → 系, 盧 → 卢 (4), 寫 → 写, 銜 → 衔, 綴 → 缀 (2), 證 → 证, 優 → 优)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zh-cn:贝尼托·墨索里尼;zh-tw:贝尼托·墨索里尼;
|zh-cn:贝尼托·墨索里尼;zh-tw:贝尼托·墨索里尼;
|zh-cn:意阿;zh-tw:义阿; zh-hk:意阿;
|zh-cn:意阿;zh-tw:义阿; zh-hk:意阿;
|zh-cn:意大利;zh-tw:大利; zh-hk:意大利;
|zh-cn:意大利;zh-tw:大利; zh-hk:意大利;
|zh-cn:意土;zh-tw:义土; zh-hk:意土;
|zh-cn:意土;zh-tw:义土; zh-hk:意土;
|zh-cn:意属;zh-tw:义属; zh-hk:意属;
|zh-cn:意属;zh-tw:义属; zh-hk:意属;
第13行: 第13行:
{{Infobox officeholder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name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前尊称 = [[最高帝国元帅]]
| 前尊称 = [[最高帝国元帅]]
| 后尊称 = [[Duce|法西斯领袖]]
| 后尊称 = [[Duce|法西斯领袖]]
| native_name = {{small|Benito Mussolini}}
| native_name = {{small|Benito Mussolini}}
| image = Benito Mussolini (primo piano).jpg
| image = Benito Mussolini (primo piano).jpg
第28行: 第28行:
| predecessor2 = 职位创立
| predecessor2 = 职位创立
| successor2 = 职位废除
| successor2 = 职位废除
| office3 = {{flagicon|Italian Social Republic}} [[大利社会共和国]][[总理]]
| office3 = {{flagicon|Italian Social Republic}} [[大利社会共和国]][[总理]]
| term_start3 = 1943年9月23日
| term_start3 = 1943年9月23日
| term_end3 = 1945年4月25日
| term_end3 = 1945年4月25日
第72行: 第72行:
| language = en
| language = en
| access-date = 2008-03-18
| access-date = 2008-03-18
| archive-date = 2008-03-31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31083710/http://www.users.globalnet.co.uk/~semp/facistitaly.htm
| dead-url = yes
}}</ref><ref name="Manhattan">{{cite book
}}</ref><ref name="Manhattan">{{cite book
|last = Manhattan
|last = Manhattan
第80行: 第77行:
|title = The Vatican in World Politics
|title = The Vatican in World Politics
|chapter = Chapter 9: Italy, the Vatican and Fascism
|chapter = Chapter 9: Italy, the Vatican and Fascism
|
|chapterurl = http://www.cephas-library.com/catholic/catholic_vatican_in_world_politics_chpt_9.html
|accessdate = 2008年4月9日
|accessdate = 2008年4月9日
|origyear = 1949年
|origyear = 1949年
第86行: 第83行:
|publisher = C.A. Watts & Co., Limited, London
|publisher = C.A. Watts & Co., Limited, London
|language = en
|language = en
}}</ref><br />[[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1927年[[洗礼|受洗]])<ref name="Manhattan"/><ref>{{cite web | url= http://www.socialistworker.co.uk/print_art.php?id=4323 | title= Features: The resistible rise of Benito Mussolini and Italy's fascists | accessdate= 2008年4月9日 | author= Tom Behan | language= en }}</ref>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3050902/http://www.cephas-library.com/catholic/catholic_vatican_in_world_politics_chpt_9.html
|archivedate = 2005年11月23日
}}</ref><br />[[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1927年[[洗礼|受洗]])<ref name="Manhattan"/><ref>{{cite web | url= http://www.socialistworker.co.uk/print_art.php?id=4323 | title= Features: The resistible rise of Benito Mussolini and Italy's fascists | accessdate= 2008年4月9日 | author= Tom Behan | language= en | deadurl= yes |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151444/http://www.socialistworker.co.uk/print_art.php?id=4323 | archivedate= 2008年5月2日 }}</ref>
| signature = Benito Mussolini Signature.svg
| signature = Benito Mussolini Signature.svg
<!--Military service-->
<!--Military service-->
第104行: 第98行: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lang-it|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IPA-it|beˈniːto mussoˈliːni}},{{bd|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CatIdx=Mussolini, Benito}})是一位[[意大利]][[政治人物]],在1925年至1943年任[[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最高帝国元帅]]兼[[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第40任总理),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墨索里尼于1925年得总理身份,而且以「[[Duce|领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并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间于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得了意大利最高军「[[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后于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后被德国派出的特种部队救出,改任德国的傀儡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lang-it|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IPA-it|beˈniːto mussoˈliːni}},{{bd|1883年|7月29日|1945年|4月28日|CatIdx=Mussolini, Benito}})是一位[[意大利]][[政治人物]],在1925年至1943年任[[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最高帝国元帅]]兼[[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第40任总理),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墨索里尼于1925年得总理身份,而且以「[[Duce|领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并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间于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得了意大利最高军「[[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后于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后被德国派出的特种部队救出,改任德国的傀儡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意土战争|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link-en|前进! (意大利报刊)|Avanti! (Italian newspaper)|前进!}}》(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后来英国唯恐意大利会俄国之后退出大战,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买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继续鼓吹参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title=Mussolini paid well as British agent in WWI |accessdate=2009-10-14 |archive-date=2009-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17124209/http://news.yahoo.com/s/ap/20091014/ap_on_re_eu/eu_britain_mussolini |dead-url=no }}</ref>。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被美英法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ref>{{cite web |url=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title=Italian delegates return to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ccessdate=2008年5月2日 |publisher=The History Channel website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6104116/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archivedate=2009年3月6日 }}</ref>。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意土战争|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link-en|前进! (意大利报刊)|Avanti! (Italian newspaper)|前进!}}》(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后来英国唯恐意大利会俄国之后退出大战,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买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参战<!-- removed_ref site159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被美英法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ref>{{cite web |url=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do?action=Article&id=551 |title=Italian delegates return to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ccessdate=2008年5月2日 |publisher=The History Channel website |language=en }}</ref>。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总理)并组建[[墨索里尼内阁|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专制|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意大利大选|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数的议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意大利总理列表|大臣会议主席]](总理)并组建[[墨索里尼内阁|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专制|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意大利大选|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数的议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元首 (纳粹德国)|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纳粹德国|德国]]、[[大日本帝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至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利比亚]]、[[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以东的领土、[[科西嘉岛]]、[[蒙特内哥罗]]、[[希腊]]、[[罗德岛]]与[[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而且拥有[[天津意租界]]。直至1943年[[入侵意大利|盟军登陆意大利]]令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搖搖欲墜,7月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裡。新任政府[[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巴多格里奥]]向同盟军停战,希特勒命德军发动[[心行动]]进意大利北部控制局面。同年9月12日[[纳粹德国|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德国元首希特勒协助下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在[[苏联]]反攻及盟军攻勢下纳粹德国迅速的溃败,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加里波第旅]]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有一个名为{{link-en|朱利诺|Giulino}}的村庄被[[墨索里尼之死|枪決]]。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死狀恐怖。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并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1935年开始与[[元首 (纳粹德国)|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纳粹德国|德国]]、[[大日本帝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至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利比亚]]、[[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以东的领土、[[科西嘉岛]]、[[蒙特内哥罗]]、[[希腊]]、[[罗德岛]]与[[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而且拥有[[天津意租界]]。直至1943年[[入侵意大利|盟军登陆意大利]]令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搖搖欲墜,7月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裡。新任政府[[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巴多格里奥]]向同盟军停战,希特勒命德军发动[[心行动]]进意大利北部控制局面。同年9月12日[[纳粹德国|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德国元首希特勒协助下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在[[苏联]]反攻及盟军攻勢下纳粹德国迅速的溃败,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加里波第旅]]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有一个名为{{link-en|朱利诺|Giulino}}的村庄被[[墨索里尼之死|枪決]]。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死狀恐怖。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并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 早年 ==
== 早年 ==
[[File:Casa Natale Benito Mussolini.jpg||缩略图|200px|墨索里尼的出生地,现在是一间[[博物馆]]]]
[[File:Casa Natale Benito Mussolini.jpg|right|thumb|200px|墨索里尼的出生地,现在是一间[[博物馆]]]]
墨索里尼在1883年7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费拉拉省]]的一个叫[[普雷达皮奥]]的小镇,现在该地属[[费利-切塞纳省|费利省]]。父亲{{link-en|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Alessandro Mussolini|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Alessandro Mussolini)是一个铁匠,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ref name="Mediterranean3">Mediterranean Fascism 1919-1945 Edited by Charles F. Delzel, Harper Rowe 1970, page 3</ref>、[[社会主义]]运动活跃分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墨索里尼在1883年7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费拉拉省]]的一个叫[[普雷达皮奥]]的小镇,现在该地属[[费利-切塞纳省|费利省]]。父亲{{link-en|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Alessandro Mussolini|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Alessandro Mussolini)是一个铁匠,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ref name="Mediterranean3">Mediterranean Fascism 1919-1945 Edited by Charles F. Delzel, Harper Rowe 1970, page 3</ref>、[[社会主义]]运动活跃分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cite book
{{cite book
第124行: 第118行:
* '''Amilcare''' Cipriani,社会主义者和意大利爱国者
* '''Amilcare''' Cipriani,社会主义者和意大利爱国者
* '''Andrea''' Costa,社会主义者,也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
* '''Andrea''' Costa,社会主义者,也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
母亲罗莎·瑪罗托尼(Rosa Maltoni)是一位虔誠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弗利 (意大利)|弗利]]附近担任小学教师。墨索里尼有一个弟弟阿诺德·布雷沙(Arnaldo)和妹妹艾薇芝(Edvige)。
母亲罗莎·瑪罗托尼(Rosa Maltoni)是一位虔誠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弗利 (意大利)|弗利]]附近担任小学教师。墨索里尼有一个弟弟阿诺德·布雷沙(Arnaldo)和妹妹艾薇芝(Edvige)。


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了三年(1889年—1891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的[[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1892年—1894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的[[焦苏埃·卡尔杜奇|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1898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了他的初级技术文凭,同年,他与同学的冲突再次爆发,这次他成了旁听生,但他还是在1901年以良好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ref name="Living History 2"/>墨索里尼從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鬥争与社会主义开始感兴趣,他常在学校中发起反抗运动且屢勸不聽,甚至在学校校长派他在当地念歌曲作家[[威尔第]]的庆典上,向大众公开演說時,他卻发表針对该人物時代社会狀況的批评与指责,有份[[米兰]]的報紙就道「学生同志墨索里尼」。
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了三年(1889年—1891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的[[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1892年—1894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的[[焦苏埃·卡尔杜奇|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1898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了他的初级技术文凭,同年,他与同学的冲突再次爆发,这次他成了旁听生,但他还是在1901年以良好成绩取得了毕业文凭。<ref name="Living History 2"/>墨索里尼從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鬥争与社会主义开始感兴趣,他常在学校中发起反抗运动且屢勸不聽,甚至在学校校长派他在当地念歌曲作家[[威尔第]]的庆典上,向大众公开演說時,他卻发表針对该人物時代社会狀況的批评与指责,有份[[米兰]]的報紙就道「学生同志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自学校毕业后,考到一张小学教师书,并到[[雷焦艾米利亚]]教书,卻在一年后因行为不检被解聘。之后他找工作相碰壁,在這段日子中他过的非常窮,对于有錢有勢的人抱著嫉妒与厭。一陣子后,墨索里尼在一次緣下成为了「大利砌师傅及砌助理工会」的秘书,开始投身政治集会,并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在“''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由于墨索里尼过分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主义]]运动,没多久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被遣返回了意大利。稍后他又回到了瑞士,这次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干预,使他免遭再次被遣返的命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墨索里尼自学校毕业后,考到一张小学教师书,并到[[雷焦艾米利亚]]教书,卻在一年后因行为不检被解聘。之后他找工作相碰壁,在這段日子中他过的非常窮,对于有錢有勢的人抱著嫉妒与厭。一陣子后,墨索里尼在一次緣下成为了「大利砌师傅及砌助理工会」的秘书,开始投身政治集会,并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在“''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由于墨索里尼过分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主义]]运动,没多久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被遣返回了意大利。稍后他又回到了瑞士,这次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干预,使他免遭再次被遣返的命运<ref name="Living History 2"/>。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在当时还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城镇[[特伦托]],被当地社会党人介绍到《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当了一个记者。没多久,墨索里尼和著名的[[尚未收复的意大利|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人士{{link-e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 (politicia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取得联系,并开始在巴蒂斯蒂创立的“''Il Popolo''(人民)”报担任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写的爱情小说《{{lang|it|Claudia Particella, l'Amante del Cardinale: Grande Romanzo dei Tempi del Cardinale Emanuel Madruzzo}}》(克劳迪娅·帕提瑟拉,主教的情人:关于以马内利·玛诸佐主教的伟大小说的连载)”,但小说内容因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ref>{{cite web|url=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title=The Cardinal's Mistres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Alfred Armstrong|date=2008年1月19日|publisher=Old Books|language=en|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235247/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dead-url=yes}}</ref>使他其后遭报社解雇。因越来越激进和公开反[[君主专制]]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墨索里尼没过多久被再次遣返回了意大利。他于是当了“''Avanti!''(前进!)”报社的一名记者。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在当时还受[[奥匈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城镇[[特伦托]],被当地社会党人介绍到《L'Avvenire del lavoratore》(劳动者的未来)当了一个记者。没多久,墨索里尼和著名的[[尚未收复的意大利|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人士{{link-e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 (politician)|切萨雷·巴蒂斯蒂}}(Cesare Battisti)取得联系,并开始在巴蒂斯蒂创立的“''Il Popolo''(人民)”报担任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写的爱情小说《{{lang|it|Claudia Particella, l'Amante del Cardinale: Grande Romanzo dei Tempi del Cardinale Emanuel Madruzzo}}》(克劳迪娅·帕提瑟拉,主教的情人:关于以马内利·玛诸佐主教的伟大小说的连载)”,但小说内容因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ref>{{cite web|url=http://oddbooks.co.uk/oddbooks/musso.html|title=The Cardinal's Mistres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Alfred Armstrong|date=2008年1月19日|publisher=Old Books|language=en}}</ref>使他其后遭报社解雇。因越来越激进和公开反[[君主专制]]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墨索里尼没过多久被再次遣返回了意大利。他于是当了“''Avanti!''(前进!)”报社的一名记者。


1915年11月11日,墨索里尼和他情人[[伊达·达尔塞]]的儿子[[贝尼托·阿尔比诺·墨索里尼]]出生<ref name="Living History 2"/><ref name="Power-mad Mussolini">{{cite web|url=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rticle411675.ece|title=Power-mad Mussolini sacrificed wife and son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Richard Owen|date=2005年1月13日|publisher=The Times|language=en|archive-date=2011年6月29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629125929/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rticle411675.ece|dead-url=no}}</ref>。
1915年11月11日,墨索里尼和他情人[[伊达·达尔塞]]的儿子[[贝尼托·阿尔比诺·墨索里尼]]出生<ref name="Living History 2"/><ref name="Power-mad Mussolini">{{cite web|url=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rticle411675.ece|title=Power-mad Mussolini sacrificed wife and sons|accessdate=2008年4月4日|author=Richard Owen|date=2005年1月13日|publisher=The Times|language=en}}</ref>。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File:Benito Mussolini 1917.jpg||缩略图|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17年,作为[[协约国]]士兵的墨索里尼</span>]]
[[File:Benito Mussolini 1917.jpg|right|thumb|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17年,作为[[协约国]]士兵的墨索里尼</span>]]
[[意大利]]作为[[协约国]]的盟国,于是[[墨索里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墨索里尼在前线一次[[地雷]]爆炸中受重傷,医生從他身上取出44炸弹碎片,其后退役。
[[意大利]]作为[[协约国]]的盟国,于是[[墨索里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墨索里尼在前线一次[[地雷]]爆炸中受重傷,医生從他身上取出44炸弹碎片,其后退役。


==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 ==
==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 ==
{{main|法西斯主义}}
{{main|法西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主张全民团与维持体制,并在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重新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展开以武力镇民和工人运动,后在选举中得25个议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主张全民团与维持体制,并在1919年3月23日在[[米兰]]重新建立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展开以武力镇民和工人运动,后在选举中得25个议席。


=== 向罗马进军 ===
=== 向罗马进军 ===
{{main|向罗马进军}}
{{main|向罗马进军}}
[[File:March on Rome 1922 - Mussolini.jpg|缩略图|[[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攝于1922年]]
[[File:March on Rome 1922 - Mussolini.jpg|thumb|[[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攝于1922年]]
[[File:Flag of Prime Minister of Italy (1927-1943).svg|缩略图|墨索里尼作为“领袖”([[Duce]])的个人旗帜,旗帜上的[[束棒]]即法西斯主义的象征]]
[[File:Flag of Prime Minister of Italy (1927-1943).svg|thumb|墨索里尼作为“领袖”([[Duce]])的个人旗帜,旗帜上的[[束棒]]即法西斯主义的象征]]
向罗马进军是意大利的一场[[政變]],墨索里尼号召全国四万武裝人员发动政變,但实际只有一万四千人参与,意大利的警察和军队都在事件上保持中立。1922年10月27日[[国家法西斯党]]迫使[[路易吉·法克塔]]交出权力,而墨索里尼得军队、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商界、反共人士及右翼保守派的支持,开始实行法西斯统治,展开其二十多年的獨裁统治。
向罗马进军是意大利的一场[[政變]],墨索里尼号召全国四万武裝人员发动政變,但实际只有一万四千人参与,意大利的警察和军队都在事件上保持中立。1922年10月27日[[国家法西斯党]]迫使[[路易吉·法克塔]]交出权力,而墨索里尼得军队、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商界、反共人士及右翼保守派的支持,开始实行法西斯统治,展开其二十多年的獨裁统治。


=== 内政 ===
=== 内政 ===
第154行: 第148行:
=== 马泰奥蒂事件 ===
=== 马泰奥蒂事件 ===
{{Main|马泰奥蒂}}
{{Main|马泰奥蒂}}
墨索里尼受到当時的社会党领导人[[马泰奥蒂]]的公开批评,他因此雇用[[杜米尼]]和他的武裝集团殺死[[马泰奥蒂]],卻反而受到輿论攻,失去人民爱戴并遭到疏。为此,他强化并大他的獨裁统治。马泰奥蒂事件是墨索里尼公众形象的轉捩点。
墨索里尼受到当時的社会党领导人[[马泰奥蒂]]的公开批评,他因此雇用[[杜米尼]]和他的武裝集团殺死[[马泰奥蒂]],卻反而受到輿论攻,失去人民爱戴并遭到疏。为此,他强化并大他的獨裁统治。马泰奥蒂事件是墨索里尼公众形象的轉捩点。


=== 征服埃塞俄比亚 ===
=== 征服埃塞俄比亚 ===
{{main|第二次意阿战争}}
{{main|第二次意阿战争}}
墨索里尼上台后,一直憧憬建立一个[[新罗马帝国]]<ref>{{cite web |url=http://www.lifeinitaly.com/history/ |title=A History of Italy in Breif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publisher=Life In Ital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4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4150947/http://www.lifeinitaly.com/history/ |dead-url=yes }}</ref>,及怀着对1896年[[第一次意阿战争]]意大利战败的复仇心理,意大利以1934年12月[[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塞俄比亚的所有和解请求,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chat.org/history-world/second-italo-abyssinian-war-1935-1936.html |title=Second Italo - Abyssinian War 1935-1936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author=andry |publisher=WAR CHAT- War News and History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7221538/http://www.warchat.org/history-world/second-italo-abyssinian-war-1935-1936.html |archive-date=2008-09-27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onwar.com/aced/nation/eat/ethiopia/fitalyethiopia1935.htm |title=Second Italo-Abyssinian War 1935-1936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publisher=OnWar.com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06160959/http://onwar.com/aced/nation/eat/ethiopia/fitalyethiopia1935.htm |archive-date=2010年2月6日 |dead-url=yes }}</ref>。
墨索里尼上台后,一直憧憬建立一个[[新罗马帝国]]<ref>{{cite web |url=http://www.lifeinitaly.com/history/ |title=A History of Italy in Breif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publisher=Life In Italy |language=en }}</ref>,及怀着对1896年[[第一次意阿战争]]意大利战败的复仇心理,意大利以1934年12月[[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塞俄比亚的所有和解请求,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chat.org/history-world/second-italo-abyssinian-war-1935-1936.html |title=Second Italo - Abyssinian War 1935-1936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author=andry |publisher=WAR CHAT- War News and History |language=en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onwar.com/aced/nation/eat/ethiopia/fitalyethiopia1935.htm |title=Second Italo-Abyssinian War 1935-1936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publisher=OnWar.com |language=en }}</ref>。


由于意大利相对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且违反于1925年签署的[[日内瓦协议]]使用[[芥子毒气]]<ref>{{cite web |url=http://www.icrc.org/web/fre/sitefre0.nsf/html/5RQERS |title=Les ambulances à Croix-Rouge du CICR sous les gaz en Ethiopie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author=Bernard Bridel |date=2003年8月13日 |publisher=Le Temps |language=fr |archive-date=2009年7月19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19095408/http://www.icrc.org/web/fre/sitefre0.nsf/html/5RQERS |dead-url=no }}</ref>,埃塞俄比亚军队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7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由于意大利相对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且违反于1925年签署的[[日内瓦协议]]使用[[芥子毒气]]<ref>{{cite web |url=http://www.icrc.org/web/fre/sitefre0.nsf/html/5RQERS |title=Les ambulances à Croix-Rouge du CICR sous les gaz en Ethiopie |accessdate=2008年7月8日 |author=Bernard Bridel |date=2003年8月13日 |publisher=Le Temps |language=fr }}</ref>,埃塞俄比亚军队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7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 西班牙内战 ===
=== 西班牙内战 ===
{{Main|西班牙内战}}
{{Main|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17日爆发,德国和意大利均选择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佛朗哥]]一方。战争初期,西班牙本土的[[国民军]]处于不利状态,因而向德国和意大利提出支援请求,德国派出[[秃鹰军团]],意大利派出自愿军团,以协助西班牙国民军。因德意在西班牙内战的立场一致,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也使意大利在[[军事同盟]]的倾向性从传统的英法开始偏向德国。获得内战胜利的[[西班牙佛朗哥统治时期|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轴心国]]接近,而且也暗中支持轴心国,但因为内战已经严重消耗了西班牙的实力,加上盟军的海上封锁和西班牙在经济上对[[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依赖性,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保持中立<ref>{{cite web |url=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holocaust/finding-aid/civilian/rg-84-spain.html |title=Record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Post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G 84) |accessdate=2008年5月14日 |publisher=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7月2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3231351/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holocaust/finding-aid/civilian/rg-84-spain.html |dead-url=no }}</ref>。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17日爆发,德国和意大利均选择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佛朗哥]]一方。战争初期,西班牙本土的[[国民军]]处于不利状态,因而向德国和意大利提出支援请求,德国派出[[秃鹰军团]],意大利派出自愿军团,以协助西班牙国民军。因德意在西班牙内战的立场一致,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也使意大利在[[军事同盟]]的倾向性从传统的英法开始偏向德国。获得内战胜利的[[西班牙佛朗哥统治时期|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轴心国]]接近,而且也暗中支持轴心国,但因为内战已经严重消耗了西班牙的实力,加上盟军的海上封锁和西班牙在经济上对[[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依赖性,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保持中立<ref>{{cite web |url=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holocaust/finding-aid/civilian/rg-84-spain.html |title=Record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Post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G 84) |accessdate=2008年5月14日 |publisher=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language=en }}</ref>。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File:Benito Mussolini and Adolf Hitler.jpg||缩略图|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41年墨索里尼(左)和[[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轴心国]]占领下的[[南斯拉夫]]</span>]]
[[File:Benito Mussolini and Adolf Hitler.jpg|right|thumb|15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1941年墨索里尼(左)和[[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轴心国]]占领下的[[南斯拉夫]]</span>]]


=== 意德关系 ===
=== 意德关系 ===
第175行: 第169行:
=== 慕尼黑会议和战争序幕 ===
=== 慕尼黑会议和战争序幕 ===
{{Main|慕尼黑协定|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Main|慕尼黑协定|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与法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title=Franco-Czech Treaty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date=1924年1月7日 |publisher=TIME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2617/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dead-url=no }}</ref>,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德国攻击,根据此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英法有义务提供协防,捷克斯洛伐克亦与苏联签署了类似条约,但规定必须在法国履行条约后苏联才有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title=From Intervention to Munich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Lawrence Jorgensen |publisher=Millenial Files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2160649/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archivedate=2008年5月2日 }}</ref>。
[[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与法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17350,00.html |title=Franco-Czech Treaty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date=1924年1月7日 |publisher=TIME |language=en }}</ref>,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德国攻击,根据此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英法有义务提供协防,捷克斯洛伐克亦与苏联签署了类似条约,但规定必须在法国履行条约后苏联才有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ref>{{cite web |url=http://www.mmmfile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6&Itemid=33 |title=From Intervention to Munich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Lawrence Jorgensen |publisher=Millenial Files |language=en }}</ref>。


德国在1938年3月12日实现[[德奥合]]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要求该地进行“[[民族自决]]”,对捷克斯洛伐克作出领土要求。但英法均不希望再爆发一场战争,同时德国军事实力被大大高估<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title="Submit to a Humiliation"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of British Czechoslovakian Policy in 1938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Kurt Kuhlmann |date=1992年10月6日 |publisher=Warhorse Simulation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9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9125539/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dead-url=yes }}</ref>,意大利也未有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也对德国的扩张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充当了德国与英法的中间人。在一连串外交努力失败后,德国提出军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1938年9月2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这是一战后法国首次的军事动员,翌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全国军事动员,将此次危机推向顶峰。9月28日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德英法意四国会议解决争端的建议,被希特勒所接受。9月29日,[[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聚集在[[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会议外,[[苏联]]亦未被邀请。最终决议在9月30日凌晨被作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撤离人员,德国军队将在同一天进驻<ref>{{cite web |url=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title=Munich Agre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zech Republi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3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00323/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title=The Munich Agre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7月2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5112730/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dead-url=no }}</ref>,在英法德的强大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最终选择屈服。
德国在1938年3月12日实现[[德奥合]]后,将注意力转向了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居住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要求该地进行“[[民族自决]]”,对捷克斯洛伐克作出领土要求。但英法均不希望再爆发一场战争,同时德国军事实力被大大高估<ref>{{cite web |url=http://www.warhorsesim.com/papers/MunichCrisis.htm |title="Submit to a Humiliation"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of British Czechoslovakian Policy in 1938 |accessdate=2008年4月28日 |author=Kurt Kuhlmann |date=1992年10月6日 |publisher=Warhorse Simulations |language=en }}</ref>,意大利也未有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也对德国的扩张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充当了德国与英法的中间人。在一连串外交努力失败后,德国提出军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1938年9月2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这是一战后法国首次的军事动员,翌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全国军事动员,将此次危机推向顶峰。9月28日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德英法意四国会议解决争端的建议,被希特勒所接受。9月29日,[[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聚集在[[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会议外,[[苏联]]亦未被邀请。最终决议在9月30日凌晨被作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撤离人员,德国军队将在同一天进驻<ref>{{cite web |url=http://www.mzv.cz/wwWo/mzv/default.asp?id=26351&ido=14086&idj=2&amb=1 |title=Munich Agre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zech Republic |language=en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fyb/part_1.html |title=The Munich Agre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ref>,在英法德的强大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最终选择屈服。


1939年3月14日倾向[[法西斯主义]]的[[斯洛伐克]]在德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宣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德国武装占领了残留的[[捷克]],并于3月15日在之基础上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已被德国吞并。
1939年3月14日倾向[[法西斯主义]]的[[斯洛伐克]]在德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宣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德国武装占领了残留的[[捷克]],并于3月15日在之基础上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已被德国吞并。


德国[[德奥合并|吞并奥地利]]并成功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后,意大利感觉自己已成为轴心国的二流角色<ref name="countrystudies.us">{{cite web |url=http://countrystudies.us/albania/30.htm |title=Albania - Italian Occupation |accessdate=2008年5月6日 |publisher=U.S. Library of Congres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1年8月7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07032213/http://countrystudies.us/albania/30.htm |dead-url=no }}</ref>。[[阿道夫·希特勒]]在没有预先知会墨索里尼的情况下占领了剩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使墨索里尼决定吞并[[阿尔巴尼亚]]以提升意大利在轴心国中的地位<ref name="countrystudies.us"/>。意大利于1939年3月25日对阿尔巴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包括让意大利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战略要地、允许意大利农民在阿尔巴尼亚以公民身份定居、要求意阿两国成立[[关税同盟]],并要求在4月6日前作出答复<ref name="Frosina">{{cite web |url=http://www.frosina.org/about/infobits.asp?id=190 |title=The Italian Invasion of Albania (1939) |accessdate=2008年5月6日 |publisher=The Frosina Information Network |language=e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3055802/http://www.frosina.org/about/infobits.asp?id=190 |archivedate=2008年4月23日 }}</ref>。4月5日阿尔巴尼亚政府秘密作出一份[[反建议]],被意大利置之不理,并在4月7日开始经[[亚得里亚海]]登陆阿尔巴尼亚,占领过程中未遇到强烈抵抗<ref name="Frosina"/>。4月10日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地区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国王[[索古一世]]流亡海外,4月12日阿尔巴尼亚新政府成立,标志着阿尔巴尼亚正式被[[意大利王国]]吞并<ref name="Frosina"/>。由此意大利取得了一个陆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跳板,为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埋下了伏笔。
德国[[德奥合并|吞并奥地利]]并成功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后,意大利感觉自己已成为轴心国的二流角色<ref name="countrystudies.us">{{cite web |url=http://countrystudies.us/albania/30.htm |title=Albania - Italian Occupation |accessdate=2008年5月6日 |publisher=U.S. Library of Congress |language=en }}</ref>。[[阿道夫·希特勒]]在没有预先知会墨索里尼的情况下占领了剩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使墨索里尼决定吞并[[阿尔巴尼亚]]以提升意大利在轴心国中的地位<ref name="countrystudies.us"/>。意大利于1939年3月25日对阿尔巴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包括让意大利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战略要地、允许意大利农民在阿尔巴尼亚以公民身份定居、要求意阿两国成立[[关税同盟]],并要求在4月6日前作出答复<ref name="Frosina">{{cite web |url=http://www.frosina.org/about/infobits.asp?id=190 |title=The Italian Invasion of Albania (1939) |accessdate=2008年5月6日 |publisher=The Frosina Information Network |language=en }}</ref>。4月5日阿尔巴尼亚政府秘密作出一份[[反建议]],被意大利置之不理,并在4月7日开始经[[亚得里亚海]]登陆阿尔巴尼亚,占领过程中未遇到强烈抵抗<ref name="Frosina"/>。4月10日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地区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国王[[索古一世]]流亡海外,4月12日阿尔巴尼亚新政府成立,标志着阿尔巴尼亚正式被[[意大利王国]]吞并<ref name="Frosina"/>。由此意大利取得了一个陆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跳板,为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埋下了伏笔。


=== 进入战争 ===
=== 进入战争 ===
[[纳粹德国|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波兰战役|白色方案]]作战计划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同日英法大使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军<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title=1939: Germany invades Poland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英国广播公司|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000/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dead-url=no }}</ref>,在没有获得答复的情况下,9月3日[[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对德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title=1939: Britain and France declare war on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4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6132314/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dead-url=no }}</ref>,[[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ref>{{cite web |url=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title=Australia at war 3 September 1939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39年9月3日 |publisher=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3003441/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archive-date=2008年4月3日 |dead-url=yes }}</ref>,[[二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cite web |url=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title=ITALY and the ITALIAN CAMPAIGN 1943-1945, including Sicily, Salerno & Anzio Landings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NAVAL-HISTORY.NET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7年4月30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30205423/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dead-url=yes }}</ref>。
[[纳粹德国|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波兰战役|白色方案]]作战计划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同日英法大使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军<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1/newsid_3506000/3506335.stm |title=1939: Germany invades Poland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英国广播公司|BBC]] |language=en }}</ref>,在没有获得答复的情况下,9月3日[[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对德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september/3/newsid_3493000/3493279.stm |title=1939: Britain and France declare war on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ref>,[[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ref>{{cite web |url=http://www.ww2australia.gov.au/wardeclared/ |title=Australia at war 3 September 1939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39年9月3日 |publisher=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language=en }}</ref>,[[二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意大利继续保持[[中立]]<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cite web |url=http://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Italy.htm |title=ITALY and the ITALIAN CAMPAIGN 1943-1945, including Sicily, Salerno & Anzio Landings |accessdate=2008年4月18日 |publisher=NAVAL-HISTORY.NET |language=en }}</ref>。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意大利依然置身事外。在看到德军基本上取得法国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墨索里尼确信这场全面战争很快就会结束,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同月,[[意大利入侵法国]]<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6月24日义法停战协定签署,意大利占领了法国东南部,吞并了[[尼斯]]和[[科西嘉岛]],在1942年吞更多的法国领土。直到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与盟国停战|向盟军投降]]。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意大利依然置身事外。在看到德军基本上取得法国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墨索里尼确信这场全面战争很快就会结束,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同月,[[意大利入侵法国]]<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6月24日义法停战协定签署,意大利占领了法国东南部,吞并了[[尼斯]]和[[科西嘉岛]],在1942年吞更多的法国领土。直到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与盟国停战|向盟军投降]]。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在没有提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单独向[[希腊]]宣战,[[希腊-意大利战争]]开始。1941年意大利与希腊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作战陷入战略僵持,在意大利的请求下,德国介入,顺便南下惩罚倒向英国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6日德军发动“''[[南斯拉夫战役]]''”,与心国盟友[[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发动攻势,[[南斯拉夫战役]]及[[希腊战役]]同开始。5国夾下南斯拉夫迅速投降,大利佔有了[[比安纳]]、[[蒙特内哥罗]]全境、[[科索沃]]、马其顿部份地区,并承认了[[克罗地亚立国]]为其[[保护国]],希腊战役中雖然大利军队在人数及裝備上佔有勢,战事仍然不果,經过1个星期的战鬥付出傷亡12,000人,最终4月27日德军攻入[[雅典]],希腊被心国肢解,大利则佔领了希腊大部份地区。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在没有提前知会德国的情况下单独向[[希腊]]宣战,[[希腊-意大利战争]]开始。1941年意大利与希腊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作战陷入战略僵持,在意大利的请求下,德国介入,顺便南下惩罚倒向英国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6日德军发动“''[[南斯拉夫战役]]''”,与心国盟友[[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发动攻势,[[南斯拉夫战役]]及[[希腊战役]]同开始。5国夾下南斯拉夫迅速投降,大利佔有了[[比安纳]]、[[蒙特内哥罗]]全境、[[科索沃]]、马其顿部份地区,并承认了[[克罗地亚立国]]为其[[保护国]],希腊战役中雖然大利军队在人数及裝備上佔有勢,战事仍然不果,經过1个星期的战鬥付出傷亡12,000人,最终4月27日德军攻入[[雅典]],希腊被心国肢解,大利则佔领了希腊大部份地区。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国家对[[苏联]]宣战,墨索里尼亦派出征军协助德军。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国家对[[苏联]]宣战,墨索里尼亦派出征军协助德军。


1941年12月11日,[[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的第4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发表宣战演说<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title=MUSSOLINI'S WAR STAT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1年4月14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14000253/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dead-url=no }}</ref>,当日德国与意大利对美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title=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9年12月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5102107/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title=THE GERMAN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41年12月11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9年9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918170110/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dead-url=no }}</ref>,美国亦在当天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title=U.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German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7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7104615/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title=DECLARATIONS OF A STATE OF WAR WITH JAPAN, GERMANY, AND ITAL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6064804/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dead-url=no }}</ref>。
1941年12月11日,[[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的第4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发表宣战演说<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cwp.html |title=MUSSOLINI'S WAR STATEMENT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ref>,当日德国与意大利对美国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11/newsid_3532000/3532401.stm |title=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publisher=BBC |language=en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timeline/411211dwp.html |title=THE GERMAN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date=1941年12月11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ref>,美国亦在当天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ref>{{cite web |url=http://usa.usembassy.de/etexts/ga3-411211.htm |title=U.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Germany |language=en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ibiblio.org/pha/77-1-148/77-1-148.html |title=DECLARATIONS OF A STATE OF WAR WITH JAPAN, GERMANY, AND ITALY |accessdate=2008年4月29日 |publisher=ibiblio.org |language=en }}</ref>。


1942年,意大利进一步佔领更多的法国南部领土及[[摩纳哥公国]]。在這時候,[[墨索里尼]]统治下的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义属利比亚]]、[[义属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衣索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东岸的领土、[[科西嘉岛]]、摩纳哥、[[克罗地亚立国]]西部、[[蒙特内哥罗]]、[[希腊]]、[[罗德岛]]与[[十二群岛]],而且拥有[[天津意租界]]。
1942年,意大利进一步佔领更多的法国南部领土及[[摩纳哥公国]]。在這時候,[[墨索里尼]]统治下的大利變成一个地中海帝国,把勢力范围延伸到[[义属利比亚]]、[[义属厄利垂亚]]、[[义属索马利兰|-{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属索马利兰;zh-tw:义属索马利兰;}-]]、[[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法国[[隆河]]东岸的领土、[[科西嘉岛]]、摩纳哥、[[克罗地亚立国]]西部、[[蒙特内哥罗]]、[[希腊]]、[[罗德岛]]与[[十二群岛]],而且拥有[[天津意租界]]。


=== 下台与被捕 ===
=== 下台与被捕 ===
1943年夏天以来意大利的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声望也跌到了谷底<ref name="Pollard"/>。5月13日,[[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的彻底失败使意大利完全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紧接着7月9日[[盟军]]发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让形势雪上加霜。7月19日墨索里尼最后一次以[[意大利总理]]的身份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费尔特雷]]作了一次会谈,会谈期间[[罗马]]遭受了盟军的一次猛烈轰炸。7月2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在政治气氛空前沉重的背景下,[[大法西斯议会]]召开了第187次会议,期间墨索里尼遭到[[迪诺·格兰迪]]等人的猛烈抨击,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动议以19票赞同7票反对的大比例通过,但事实上这次投票的结果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根据当时的[[意大利宪法]],只有国王才有权力罢免总理。7月25日早上墨索里尼被[[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召见叙职,墨索里尼被国王告知他已被解职并将被[[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接替,国王同时承诺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清楚国王真实企图的墨索里尼在稍后离开时便遭[[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包围,被用一部[[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带走,墨索里尼被告知这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实际上为了挽救自己的王权,逮捕墨索里尼的命令便由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亲自作出。墨索里尼最初被关押在[[罗马]]的一个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兵营,为了防止被德国发现,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8月7日又被转移到[[拉马达莱纳]]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至[[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软禁<ref name="MussoliniFamily">{{cite web |url=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title=BENITO MUSSOLINI AND HIS SURVIVOR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author=Josephine Cowdery |date=2007年 |publisher=USM Books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6121351/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dead-url=yes }}</ref>。此后[[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随即宣布:“意大利将继续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以避免在意大利的德军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事实上,[[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ref name="MussoliniFamily"/>,停战协议在9月3日签署,为避免得知停战协议的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半岛]],直到9月8日盟军发动登陆意大利半岛[[萨莱诺]]的[[入侵意大利|雪崩行动]],方才正式对外宣布<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但在宣布停火协定的同时,却并未对意大利军队下达任何命令,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和巴多格里奥便逃出罗马,从而导致各地的意大利军队陷入混乱,希特勒为挽救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命德军行[[心行动]]迅速占领意大利北部领土控制局面,同月德军控制罗马,大批意大利军人被杀或被俘,在中国,意大利的战败投降令中国的[[天津意租界]]被日本军队占领并迅速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接管直至日本投降,这次失误也最终导致意大利君主制在1946年全民投票中被废除<ref name="Pollard"/>。
1943年夏天以来意大利的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声望也跌到了谷底<ref name="Pollard"/>。5月13日,[[轴心国]]在[[突尼斯战役]]的彻底失败使意大利完全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紧接着7月9日[[盟军]]发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让形势雪上加霜。7月19日墨索里尼最后一次以[[意大利总理]]的身份与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费尔特雷]]作了一次会谈,会谈期间[[罗马]]遭受了盟军的一次猛烈轰炸。7月2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在政治气氛空前沉重的背景下,[[大法西斯议会]]召开了第187次会议,期间墨索里尼遭到[[迪诺·格兰迪]]等人的猛烈抨击,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格兰迪决议|不信任动议]],动议以19票赞同7票反对的大比例通过,但事实上这次投票的结果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根据当时的[[意大利宪法]],只有国王才有权力罢免总理。7月25日早上墨索里尼被[[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召见叙职,墨索里尼被国王告知他已被解职并将被[[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接替,国王同时承诺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清楚国王真实企图的墨索里尼在稍后离开时便遭[[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包围,被用一部[[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带走,墨索里尼被告知这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实际上为了挽救自己的王权,逮捕墨索里尼的命令便由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亲自作出。墨索里尼最初被关押在[[罗马]]的一个意大利国民宪兵队兵营,为了防止被德国发现,他在7月27日被转移到[[蓬扎]],8月7日又被转移到[[拉马达莱纳]]的海军基地,最后在8月27日被转移至[[大萨索山]]{{link-en|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帝王台}}的一间别墅软禁<ref name="MussoliniFamily">{{cite web |url=http://www.usmbooks.com/MussoliniFamily.html |title=BENITO MUSSOLINI AND HIS SURVIVORS |accessdate=2008年4月19日 |author=Josephine Cowdery |date=2007年 |publisher=USM Books |language=en }}</ref>。此后[[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随即宣布:“意大利将继续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以避免在意大利的德军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事实上,[[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ref name="MussoliniFamily"/>,停战协议在9月3日签署,为避免得知停战协议的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半岛]],直到9月8日盟军发动登陆意大利半岛[[萨莱诺]]的[[入侵意大利|雪崩行动]],方才正式对外宣布<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但在宣布停火协定的同时,却并未对意大利军队下达任何命令,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和巴多格里奥便逃出罗马,从而导致各地的意大利军队陷入混乱,希特勒为挽救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命德军行[[心行动]]迅速占领意大利北部领土控制局面,同月德军控制罗马,大批意大利军人被杀或被俘,在中国,意大利的战败投降令中国的[[天津意租界]]被日本军队占领并迅速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接管直至日本投降,这次失误也最终导致意大利君主制在1946年全民投票中被废除<ref name="Pollard"/>。


1943年9月12日德军发动[[橡树行动]]的营救计划,[[党卫队]][[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的[[特种部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突袭大萨索峰软禁墨索里尼的别墅,成功将他解救至德军控制下的罗马,旋即转机至[[维也纳]]。9月14日墨索里尼与[[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狼穴]]”会面,受希特勒邀请组建一个受[[纳粹德国]]保护的共和国,即之后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9月18日墨索里尼在德国通过[[慕尼黑]]的电台宣告重建一个名为[[共和法西斯党]]的新法西斯政党。
1943年9月12日德军发动[[橡树行动]]的营救计划,[[党卫队]][[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的[[特种部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突袭大萨索峰软禁墨索里尼的别墅,成功将他解救至德军控制下的罗马,旋即转机至[[维也纳]]。9月14日墨索里尼与[[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狼穴]]”会面,受希特勒邀请组建一个受[[纳粹德国]]保护的共和国,即之后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9月18日墨索里尼在德国通过[[慕尼黑]]的电台宣告重建一个名为[[共和法西斯党]]的新法西斯政党。


经过一段无政府状态后,恢复过来的[[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终于在1943年10月13日对德国宣战<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
经过一段无政府状态后,恢复过来的[[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终于在1943年10月13日对德国宣战<ref name="WW2CampaignsItaly"/>。


===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
===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
[[File:War_flag_of_the_Italian_Social_Republic.svg||缩略图|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旗]]</span>]]
[[File:War_flag_of_the_Italian_Social_Republic.svg|right|thumb|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旗]]</span>]]
[[File:Bundesarchiv Bild 101I-311-0926-07, Italien, italienische Soldaten.jpg||缩略图|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土兵</span>]]
[[File:Bundesarchiv Bild 101I-311-0926-07, Italien, italienische Soldaten.jpg|right|thumb|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土兵</span>]]
{{Main|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Main|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新建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事实上是作为[[傀儡政权]]被[[纳粹德国]]所控制。1943年9月[[阿道夫·希特勒]]出动军队迅速占领并直接控制意大利的东北部分省份和意大利半岛外的地区。此外希特勒也掌控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军队。在1943年的9月23日至9月27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政府转移到了[[萨罗]],因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别名叫“[[萨罗共和国]]”。
新建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事实上是作为[[傀儡政权]]被[[纳粹德国]]所控制。1943年9月[[阿道夫·希特勒]]出动军队迅速占领并直接控制意大利的东北部分省份和意大利半岛外的地区。此外希特勒也掌控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军队。在1943年的9月23日至9月27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政府转移到了[[萨罗]],因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别名叫“[[萨罗共和国]]”。
第216行: 第210行:
== 死亡 ==
== 死亡 ==
{{main|墨索里尼之死}}
{{main|墨索里尼之死}}
[[File:Cross mezzegra.jpg|缩略图|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墨索里尼在[[朱利诺]]被枪决的地点</span>]]
[[File:Cross mezzegra.jpg|thumb|200px|<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墨索里尼在[[朱利诺]]被枪决的地点</span>]]
[[意大利抵抗运动]]中的[[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做出处决墨索里尼的决定后,处决在1945年4月28日执行,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朱利诺]]村枪决,享年六十二歲。据官方版本的事件解释,执行枪决的是科隆内洛·瓦萊里奥(Colonnello Valerio)上校(真名沃尔特·奥迪西奥(Walter Audisio))。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历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都灵大学]]教授塞尔吉奥·扎托(Sergio Luzzatto)在《The Body of Il Duce》一书指出墨索里尼和贝塔西于1945年4月28日下午在朱利诺被共产党游击队枪决<ref>{{cite web |url=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title=On the Disposal of Dictators |accessdate=2008年7月9日 |author=Victor Matus |publisher=Hoover Institution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08年5月1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5225425/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dead-url=no }}</ref>。
[[意大利抵抗运动]]中的[[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做出处决墨索里尼的决定后,处决在1945年4月28日执行,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朱利诺]]村枪决,享年六十二歲。据官方版本的事件解释,执行枪决的是科隆内洛·瓦萊里奥(Colonnello Valerio)上校(真名沃尔特·奥迪西奥(Walter Audisio))。墨索里尼被处决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历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都灵大学]]教授塞尔吉奥·扎托(Sergio Luzzatto)在《The Body of Il Duce》一书指出墨索里尼和贝塔西于1945年4月28日下午在朱利诺被共产党游击队枪决<ref>{{cite web |url=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policyreview/2920421.html |title=On the Disposal of Dictators |accessdate=2008年7月9日 |author=Victor Matus |publisher=Hoover Institution |language=en }}</ref>。


同一时间被处决的还包括15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内阁]]官员和顾问。
同一时间被处决的还包括15名[[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内阁]]官员和顾问。


=== 尸体 ===
=== 尸体 ===
[[File:Mussolini e Petacci a Piazzale Loreto, 1945.jpg|缩略图|墨索里尼等人被暴尸示众于米兰广场。从左至右依次为:{{link-en|尼古拉·邦巴奇|Nicola Bombacci}}、墨索里尼、[[克拉拉·贝塔奇]]、{{link-en|亚历山德罗·帕沃利尼|Alessandro Pavolini}}、{{link-en|阿基莱·斯塔拉切|Achille Starace}}。]]
[[File:Mussolini e Petacci a Piazzale Loreto, 1945.jpg|thumb|墨索里尼等人被暴尸示众于米兰广场。从左至右依次为:{{link-en|尼古拉·邦巴奇|Nicola Bombacci}}、墨索里尼、[[克拉拉·贝塔奇]]、{{link-en|亚历山德罗·帕沃利尼|Alessandro Pavolini}}、{{link-en|阿基莱·斯塔拉切|Achille Starace}}。]]
4月29日,包括墨索里尼的15具尸体被运到[[米兰]],其中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和另外5人共7具尸体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经过验尸后,墨索里尼的尸体被掩埋在米兰郊外的一个村庄的地方坟场,坟墓编号384,为了避免墨索里尼的尸体被发现,没有设置墓碑。但事与愿违,墨索里尼的尸体不久就被人发现了。
4月29日,包括墨索里尼的15具尸体被运到[[米兰]],其中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和另外5人共7具尸体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经过验尸后,墨索里尼的尸体被掩埋在米兰郊外的一个村庄的地方坟场,坟墓编号384,为了避免墨索里尼的尸体被发现,没有设置墓碑。但事与愿违,墨索里尼的尸体不久就被人发现了。


第230行: 第224行:
{{col-begin}}
{{col-begin}}
{{col-2}}
{{col-2}}
;大利
;大利
* [[File: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 BAR.svg|75px]] {{link-en|最神圣報喜勳章|Supreme 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騎士级(1924年)
* [[File: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 BAR.svg|75px]] {{link-en|最神圣報喜勳章|Supreme 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騎士级(1924年)
* [[File: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 BAR.svg|75px]] {{link-en|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Order of Saints Maurice and Lazarus}}騎士级(1924年)
* [[File:Order of the Most Holy Annunciation BAR.svg|75px]] {{link-en|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Order of Saints Maurice and Lazarus}}騎士级(1924年)
* [[File:Cavaliere di Gran Croce OCI Kingdom BAR.svg|75px]] {{link-en|大利王冠勳章|Order of the Crown of Italy}}騎士级(1924年)
* [[File:Cavaliere di Gran Croce OCI Kingdom BAR.svg|75px]] {{link-en|大利王冠勳章|Order of the Crown of Italy}}騎士级(1924年)
* [[File:Cavaliere di gran croce OMS BAR.svg|75px]] {{link-en|萨伏依军事勳章|Military Order of Savoy}}騎士级(1936年5月7日)
* [[File:Cavaliere di gran croce OMS BAR.svg|75px]] {{link-en|萨伏依军事勳章|Military Order of Savoy}}騎士级(1936年5月7日)
* [[File:ITA OCSI Cavaliere-di-Gran-Croce BAR.svg|75px]] {{link-en|大利之星殖民勳章|Colonial Order of the Star of Italy}}大十字级(1923年6月4日王家法令)
* [[File:ITA OCSI Cavaliere-di-Gran-Croce BAR.svg|75px]] {{link-en|大利之星殖民勳章|Colonial Order of the Star of Italy}}大十字级(1923年6月4日王家法令)
* [[File:AquilaRomana3.png|75px]] {{link-en|罗马之鷹勳章|Order of the Roman Eagle}}大十字騎士级
* [[File:AquilaRomana3.png|75px]] {{link-en|罗马之鷹勳章|Order of the Roman Eagle}}大十字騎士级
* [[File:Commemorative Italian-Austrian war medal BAR.svg|75px]] {{link-en|1915-1918年意奥战争纪念章|Commemorative Medal for the Italo-Austrian War 1915–1918}}
* [[File:Commemorative Italian-Austrian war medal BAR.svg|75px]] {{link-en|1915-1918年意奥战争纪念章|Commemorative Medal for the Italo-Austrian War 1915–1918}}
* [[File:Vittoria.png|75px]] {{link-it|协约国勝利念章 (大利)|Medaglia interalleata della vittoria|协约国勝利念章}}
* [[File:Vittoria.png|75px]] {{link-it|协约国勝利念章 (大利)|Medaglia interalleata della vittoria|协约国勝利念章}}
* [[File:Medaglia a ricordo dell'Unità d'Italia BAR.svg|75px]] {{link-en|大利统一念章|Commemorative Medal of the Unity of Italy}}
* [[File:Medaglia a ricordo dell'Unità d'Italia BAR.svg|75px]] {{link-en|大利统一念章|Commemorative Medal of the Unity of Italy}}
* [[File:MarciaSuRoma.png|75px]] {{link-it|进军罗马念章|Medaglia commemorativa della Marcia su Roma}}
* [[File:MarciaSuRoma.png|75px]] {{link-it|进军罗马念章|Medaglia commemorativa della Marcia su Roma}}
* [[File:AnzianitaMVSN20.jpg|75px]] [[黑衫军|国家安全义勇军服务资历十字章(20年)]]
* [[File:AnzianitaMVSN20.jpg|75px]] [[黑衫军|国家安全义勇军服务资历十字章(20年)]]
* [[File:AquilaRomana3.png|75px]] {{link-en|罗马之鷹勳章|Order of the Roman Eagle}}首长与大总管级(1944年3月2日)
* [[File:AquilaRomana3.png|75px]] {{link-en|罗马之鷹勳章|Order of the Roman Eagle}}首长与大总管级(1944年3月2日)
* [[File:SantiPatroni.png|75px]] {{link-it|大利主保圣人勳章|Ordine dei santi patroni d'Italia}}首长与大总管级(1945年2月11日)
* [[File:SantiPatroni.png|75px]] {{link-it|大利主保圣人勳章|Ordine dei santi patroni d'Italia}}首长与大总管级(1945年2月11日)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
第260行: 第254行:
* [[File:DEU Deutsche Adlerorden 1 BAR.svg|75px]] {{link-en|德意志鷹勳章|Order of the German Eagle}}大十字騎士级(纳粹德国,1937年9月25日)
* [[File:DEU Deutsche Adlerorden 1 BAR.svg|75px]] {{link-en|德意志鷹勳章|Order of the German Eagle}}大十字騎士级(纳粹德国,1937年9月25日)
* {{link-en|德国红十字会勳章|German Red Cross Decoration}}大十字级(纳粹德国,1934年)
* {{link-en|德国红十字会勳章|German Red Cross Decoration}}大十字级(纳粹德国,1934年)
* {{link-en|德国红十字会勳章|German Red Cross Decoration}}大十字级黃金与石特级(纳粹德国,1937年)
* {{link-en|德国红十字会勳章|German Red Cross Decoration}}大十字级黃金与石特级(纳粹德国,1937年)
* [[File:Lacplesis Military Order Ribbon.png|75px]] {{link-en|殺熊者勳章|Order of Lāčplēsis}}(拉脫维亚)
* [[File:Lacplesis Military Order Ribbon.png|75px]] {{link-en|殺熊者勳章|Order of Lāčplēsis}}(拉脫维亚)
* [[File:Order of the Bath UK ribbon.svg|75px]] [[巴斯勳章]]大十字騎士级(GCB;英国,1923年授予,1940年剝夺)
* [[File:Order of the Bath UK ribbon.svg|75px]] [[巴斯勳章]]大十字騎士级(GCB;英国,1923年授予,1940年剝夺)
第269行: 第263行:
* [[File:JPN Daikun'i kikkasho BAR.svg|75px]] [[大勳位菊花章頸飾]](日本)
* [[File:JPN Daikun'i kikkasho BAR.svg|75px]] [[大勳位菊花章頸飾]](日本)
* [[File:Star of Romania Ribbon.PNG|75px]] {{link-en|罗马尼亚之星勳章|Order of the Star of Romania}}騎士级(罗马尼亚)
* [[File:Star of Romania Ribbon.PNG|75px]] {{link-en|罗马尼亚之星勳章|Order of the Star of Romania}}騎士级(罗马尼亚)
* [[File:4cdaaoi.png|75px]] {{link-en|所罗门之璽勳章|Order of the Seal of Solomon}}騎士级(衣索比亚)
* [[File:4cdaaoi.png|75px]] {{link-en|所罗门之璽勳章|Order of the Seal of Solomon}}騎士级(埃塞俄比亚)
* [[File:Ordem-Yugo-Flechas.png|75px]] {{link-en|軛与箭簇皇家勳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Yoke and Arrows}}騎士级(西班牙,1937年)
* [[File:Ordem-Yugo-Flechas.png|75px]] {{link-en|軛与箭簇皇家勳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Yoke and Arrows}}騎士级(西班牙,1937年)
* [[File:TCH CS Vojensky Rad Bileho Lva 1st (1945) BAR.svg|75px]] [[白獅勳章]]騎士级(捷克斯洛伐克,1926年1月20日)
* [[File:TCH CS Vojensky Rad Bileho Lva 1st (1945) BAR.svg|75px]] [[白獅勳章]]騎士级(捷克斯洛伐克,1926年1月20日)
第275行: 第269行:


== 家庭 ==
== 家庭 ==
墨索里尼风流成性,除两段婚姻生活外,并有多位情妇且和众多女性有染。1914年,墨索里尼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迎娶原配[[伊达·达尔塞]],两人育有一子[[贝尼托·阿尔比诺·墨索里尼]]。达尔塞于1926年被关入精神病院,1937年12月11日死亡,阿尔比诺亦遭到同样命运,死于1942年<ref name="Power-mad Mussolini"/>。墨索里尼此后于1915年12月与情妇[[雷切尔·墨索里尼]]结婚,两人早于1910年便已相識。婚后育有三子两女:长女{{link-en|埃达·墨索里尼|Edda Mussolini|维托里奥·墨索里尼}}、长子{{link-en|维托里奥·墨索里尼|Vittorio Mussolini|维托里奥·墨索里尼}}、次子{{link-en|布鲁诺·墨索里尼|Bruno Mussolini|布鲁诺·墨索里尼}}、三子{{link-en|罗马诺·墨索里尼|Romano Mussolini|罗马诺·墨索里尼}}、么女[[安娜·玛丽亚·墨索里尼]](Anna Maria Mussolini)<ref name="MussoliniFamily"/>。 罗马诺·墨索里尼曾与[[索非娅·罗兰]]的妹妹{{link-en|安娜·罗兰|Anna Maria Villani Scicolone|安娜·罗兰}}有过一段婚姻。他们的女儿[[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曾代表极右翼政党{{link-en|社会行动党|Social Action (Italy)|社会行动党}}角逐[[欧洲议会]]{{link-en|意大利中部选区|Anna Maria Villani Scicolone|意大利中部选区}}席次并顺利当选,已于2008年卸任,目前爲意大利众议院[[自由人民党 (大利)|自由人民党]]众议员。
墨索里尼风流成性,除两段婚姻生活外,并有多位情妇且和众多女性有染。1914年,墨索里尼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迎娶原配[[伊达·达尔塞]],两人育有一子[[贝尼托·阿尔比诺·墨索里尼]]。达尔塞于1926年被关入精神病院,1937年12月11日死亡,阿尔比诺亦遭到同样命运,死于1942年<ref name="Power-mad Mussolini"/>。墨索里尼此后于1915年12月与情妇[[雷切尔·墨索里尼]]结婚,两人早于1910年便已相識。婚后育有三子两女:长女{{link-en|埃达·墨索里尼|Edda Mussolini|维托里奥·墨索里尼}}、长子{{link-en|维托里奥·墨索里尼|Vittorio Mussolini|维托里奥·墨索里尼}}、次子{{link-en|布鲁诺·墨索里尼|Bruno Mussolini|布鲁诺·墨索里尼}}、三子{{link-en|罗马诺·墨索里尼|Romano Mussolini|罗马诺·墨索里尼}}、么女[[安娜·玛丽亚·墨索里尼]](Anna Maria Mussolini)<ref name="MussoliniFamily"/>。 罗马诺·墨索里尼曾与[[索非娅·罗兰]]的妹妹{{link-en|安娜·罗兰|Anna Maria Villani Scicolone|安娜·罗兰}}有过一段婚姻。他们的女儿[[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曾代表极右翼政党{{link-en|社会行动党|Social Action (Italy)|社会行动党}}角逐[[欧洲议会]]{{link-en|意大利中部选区|Anna Maria Villani Scicolone|意大利中部选区}}席次并顺利当选,已于2008年卸任,目前爲意大利众议院[[自由人民党 (大利)|自由人民党]]众议员。


== 著作 ==
== 著作 ==
第284行: 第278行:


== 影响 ==
== 影响 ==
战后的意大利宪法取缔了[[国家法西斯党]],但崛起的[[新法西斯主义]]运动继承了墨索里尼时代的思想。前意大利极右翼政党社会行动党的党魁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是墨索里尼的孙女。该党一直与[[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意大利力量党]]关密切,其后更于2009年入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自由人民党]]。
战后的意大利宪法取缔了[[国家法西斯党]],但崛起的[[新法西斯主义]]运动继承了墨索里尼时代的思想。前意大利极右翼政党社会行动党的党魁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是墨索里尼的孙女。该党一直与[[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意大利力量党]]关密切,其后更于2009年入贝斯科尼领导的右翼[[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自由人民党]]。


== 諺语 ==
== 諺语 ==
意大利有句話說:「你怎样批评墨索里尼也好,起碼他火车準点发车」<ref>{{Cite book | author = Tony Judt(东尼賈德) | title = Ill Fares the Land(厄运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 location = 台湾新北市 | publisher = 足文化事有限公司 | date = 2014年1月 | pages = 64 | ISBN = 978-986-5727-00-0 | accessdate = 2014年10月16日 | language = zh | quote = 就关于墨索里尼的笑話(他让义大利的火车终于準時了)也有一点這个味道:這有什麼不好嗎? }}</ref>。
意大利有句話說:「你怎样批评墨索里尼也好,起碼他火车準点发车」<ref>{{Cite book | author = Tony Judt(东尼賈德) | title = Ill Fares the Land(厄运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 location = 台湾新北市 | publisher = 足文化事有限公司 | date = 2014年1月 | pages = 64 | ISBN = 978-986-5727-00-0 | accessdate = 2014年10月16日 | language = zh | quote = 就关于墨索里尼的笑話(他讓意大利的火车终于準時了)也有一点這个味道:這有什麼不好嗎? }}</ref>。


== 相关艺术作品 ==
== 相关艺术作品 ==
第304行: 第298行: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
{{reflist}}

=== 来源 ===
=== 来源 ===
{{refbegin}}
{{refbegin}}
* {{zh-hans}} 意大利地名翻译参考,[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112195226/http://www.enit.it/download/chinese.pdf 意大利旅游介绍],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zh-hans}} 意大利地名翻译参考,[http://www.enit.it/download/chinese.pdf 意大利旅游介绍],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cite web |url=http://worldhistory.cass.cn/index/topwenzhang/jnffxs_txt/20050905010.htm |title=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构成及其渊源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author=陈祥超 |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数字化研究部 |language=zh-Han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930092355/http://worldhistory.cass.cn/index/topwenzhang/jnffxs_txt/20050905010.htm |archivedate=2009年9月30日 }}
* {{cite web |url=http://worldhistory.cass.cn/index/topwenzhang/jnffxs_txt/20050905010.htm |title=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构成及其渊源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author=陈祥超 |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数字化研究部 |language=zh-Hans |||}}
* {{cite web |url=http://www.worldfuturefund.org/wffmaster/Reading/Germany/mussolini.htm |title=THE DOCTRINE OF FASCISM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author=Benito Mussolini |authorlink=贝尼托·墨索里尼 |coauthors=Giovanni Gentile |date=1935年 |work=Fascism Doctrine and Institutions |publisher=Ardita Publishers, Rome |pages=7-42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17年8月30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30084244/http://www.worldfuturefund.org/wffmaster/Reading/Germany/mussolini.htm |dead-url=no }}
* {{cite web |url=http://www.worldfuturefund.org/wffmaster/Reading/Germany/mussolini.htm |title=THE DOCTRINE OF FASCISM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author=Benito Mussolini ||coauthors=Giovanni Gentile |date=1935年 |work=Fascism Doctrine and Institutions |publisher=Ardita Publishers, Rome |pages=7-42 |language=en |||}}
* {{en}}[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18222024/http://specialcollections.library.wisc.edu/exhibits/Fascism/ ITALIAN LIFE UNDER FASCISM: Selections from the Fry Collec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en}}[http://specialcollections.library.wisc.edu/exhibits/Fascism/ ITALIAN LIFE UNDER FASCISM: Selections from the Fry Collec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en}}[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7155810/http://www.learningcurve.gov.uk/heroesvillains/g3 Mussolini & Abyssinia],The National Archives
* {{en}}[http://www.learningcurve.gov.uk/heroesvillains/g3 Mussolini & Abyssinia],The National Archives
* {{en}}[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mussolini_benito.shtml Historic Figures],BBC History
* {{en}}[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mussolini_benito.shtml Historic Figures],BBC History
* {{en}}[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from_our_own_correspondent/3798901.stm Menacing Mussolini memorabilia],BBC News
* {{en}}[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from_our_own_correspondent/3798901.stm Menacing Mussolini memorabilia],BBC News
* {{en}}[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07073708/http://calitreview.com/topics/italy/144/ Mussolini, Through the Eyes of His Son],California Literary Review
* {{en}}[http://calitreview.com/topics/italy/144/ Mussolini, Through the Eyes of His Son],California Literary Review
* {{cite web |url=http://www.liceodavincitv.it/didatt/fasc/regime/statupnf.htm |title=Statuto del PNF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date=1938年 |language=it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31220158/http://www.liceodavincitv.it/didatt/fasc/regime/statupnf.htm |archivedate=2007年8月31日 }}
* {{cite web |url=http://www.liceodavincitv.it/didatt/fasc/regime/statupnf.htm |title=Statuto del PNF |accessdate=2008年4月12日 |date=1938年 |language=it |||}}
* {{it}}[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4212511/http://www.wuz.it/archivio/cafeletterario.it/404/8811600502.htm Il figlio segreto del Duce],WUZ
* {{it}}[http://www.wuz.it/archivio/cafeletterario.it/404/8811600502.htm Il figlio segreto del Duce],WUZ
* {{it}}[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3040438/http://www.trentininelmondo.it/mensile3.aspx?IDNM=23&ID=109 Sommario: La vera storia di Ida Dalser, moglie di Benito Mussolini],Associazione Trentini nel mondo (O.n.l.u.s.)
* {{it}}[http://www.trentininelmondo.it/mensile3.aspx?IDNM=23&ID=109 Sommario: La vera storia di Ida Dalser, moglie di Benito Mussolini],Associazione Trentini nel mondo (O.n.l.u.s.)
* {{cite book
* {{cite book
|author = Margherita G. Sarfatti
|author = Margherita G. Sarfatti
|
|authorlink = 玛格丽塔·萨尔法季
|translator = Frederic Whyte
|translator = Frederic Whyte
| title = ''The Life Of Benito Mussolini''
| title = ''The Life Of Benito Mussolini''
| origyear = 1925年
| origyear = 1925年
|
| url =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lifeofbenitomuss013661mbp
| format = PDF/txt
| format = PDF/txt
| accessdate = 2008年4月7日
| accessdate = 2008年4月7日
第331行: 第324行:
}}
}}
{{refend}}
{{refend}}

== 外部链接 ==


== 参见 ==
== 参见 ==
第345行: 第336行:
* [[阿道夫·希特勒]]
* [[阿道夫·希特勒]]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心国]]
* [[心国]]


{{-}}
{{-}}
第352行: 第343行:
{{意大利元帅}}
{{意大利元帅}}
{{墨索里尼内阁}}
{{墨索里尼内阁}}


{{DEFAULTSORT:Mussolini, Benito}}
{{DEFAULTSORT:Mussolini, Benito}}
[[Category:贝尼托·墨索里尼| ]]
[[Category:贝尼托·墨索里尼| ]]
第359行: 第348行:
[[Category:法西斯主义]]
[[Category:法西斯主义]]
[[Category:最高帝国元帅]]
[[Category:最高帝国元帅]]
[[Category:大利元帥]]
[[Category:大利元帥]]
[[Category:意大利总理]]
[[Category:意大利总理]]
[[Category:大利内政部长]]
[[Category:大利内政部长]]
[[Category:大利外交部长]]
[[Category:大利外交部长]]
[[Category:被政變推翻的领导人]]
[[Category:被政變推翻的领导人]]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领导人]]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领导人]]
[[Category:政党始人]]
[[Category:政党始人]]
[[Category:大利記者]]
[[Category:大利記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领袖]]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领袖]]
[[Category: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Category: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Category: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物]]
[[Category: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物]]
[[Category:大利反共主义者]]
[[Category:大利反共主义者]]
[[Category:大利法西斯主义者]]
[[Category:大利法西斯主义者]]
[[Category:大利无神论者]]
[[Category:大利无神论者]]
[[Category:被处決的政治人物]]
[[Category:被处決的政治人物]]
[[Category:被枪決的意大利人]]
[[Category:被枪決的意大利人]]
[[Category: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人]]
[[Category: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人]]
[[Category:最神圣報喜勳章爵士]]
[[Category:最神圣報喜勳章爵士]]
[[Category: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得者]]
[[Category: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勳章得者]]
[[Category:教宗庇护九世騎士团騎士]]
[[Category:教宗庇护九世騎士团騎士]]
[[Category:金马刺教宗騎士团騎士]]
[[Category:金马刺教宗騎士团騎士]]
[[Category: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团成员]]
[[Category: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团成员]]
[[Category:马尔他騎士团人物]]
[[Category:马尔他騎士团人物]]
[[Category:白獅勳章得者]]
[[Category:白獅勳章得者]]
[[Category:皇家六翼天使勳章得者]]
[[Category:皇家六翼天使勳章得者]]
[[Category:大勳位菊花章頸飾得者]]
[[Category:大勳位菊花章頸飾得者]]
[[Category:白鹰勋章获得者]]
[[Category:白鹰勋章获得者]]
[[Category:前马克思主义者]]
[[Category:前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