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意識: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儀 → 仪 (2), 觸 → 触 (2), 錢 → 钱, 裡 → 里, 適 → 适 (2), 徵 → 征, 鄰 → 邻 (4), 獻 → 献 (4), 罰 → 罚)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Link style|time=2015-12-13T14:42:53+00:00}}
{{Link style|time=2015-12-13T14:42:53+00:00}}
'''社群意识'''({{lang|en|Sense of community|sense of community}})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更确切的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种〕,主要关注焦点在于[[社群]]的经验,而不是社群的结构、型态、场域定位(setting)<ref>{{Cite web |url=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624105-162728 |title=陈欣欣(2004),领袖角色与社会资本累积关系之比较研究-以高雄市三个社区为案例-,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博士论文。 |accessdate=2007-10-30 |archive-date=2016-03-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122130/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624105-162728 |dead-url=no }}</ref>,或者其他外在的特征。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学者及其他学者等对于社群作了许多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架构去解释社群的形成跟发展,但心理学家嘗试从个人[[知觉]]、理解、态度以及[[感觉]]等微观面向切入研究社群,企图从社群以及居民间的交互关系中获得完整的、多方面的社群经验。
'''社群意识'''({{lang|en|Sense of community|sense of community}})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更确切的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种〕,主要关注焦点在于[[社群]]的经验,而不是社群的结构、型态、场域定位(setting)<ref>{{Cite web |url=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624105-162728 |title=陈欣欣(2004),领袖角色与社会资本累积关系之比较研究-以高雄市三个社区为案例-,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博士论文。 |accessdate=2007-10-30 }}</ref>,或者其他外在的特征。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学者及其他学者等对于社群作了许多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架构去解释社群的形成跟发展,但心理学家嘗试从个人[[知觉]]、理解、态度以及[[感觉]]等微观面向切入研究社群,企图从社群以及居民间的交互关系中获得完整的、多方面的社群经验。


心理学家[[赛尔森]]([[:en:Seymour Sarason|Seymour B. Sarason]])在1974年指出,心理学中的社群意识成为[[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但有许多定义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论(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学者开始针对社群意识发展实证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赛尔森,1986;夏维斯与佩提,1999)。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McMillan & Chavis(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响力,并且开创了近来研究的领域先锋。在McMillan & Chavis (1986)之后,社群意识相关研究皆承袭McMillan & Chavis (1986) 的四大面向,但受到社群性质、社群成熟度以及社群成员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会略有差异。
心理学家[[赛尔森]]([[:en:Seymour Sarason|Seymour B. Sarason]])在1974年指出,心理学中的社群意识成为[[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但有许多定义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论(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学者开始针对社群意识发展实证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赛尔森,1986;夏维斯与佩提,1999)。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McMillan & Chavis(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响力,并且开创了近来研究的领域先锋。在McMillan & Chavis (1986)之后,社群意识相关研究皆承袭McMillan & Chavis (1986) 的四大面向,但受到社群性质、社群成熟度以及社群成员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会略有差异。
第38行: 第38行:
=== 各因素之间的动态性 ===
=== 各因素之间的动态性 ===
McMillan & Chavis(1986)提供以下的例子来描述这些因素的动态性(p.16):
McMillan & Chavis(1986)提供以下的例子来描述这些因素的动态性(p.16):
<blockquote>某人张貼一张有关校内宿舍棒球队的公告在宿舍的公布栏上。大家即使彼此为陌生人,但会因为个人的需求(整合与满足需求)仍可能参加此种有组织的聚会。这个队伍的形成是由宿舍的舍友而产生(会员的边界),而且会花时间参与练习(接触的假设)。他们参与比赛并且贏球(分享成功胜利的活动)。队员在比赛时候会对于他们的队伍尽力求胜(个人在团体上的投资)。一旦队伍持续贏球,队员会有认同及喜悅(增加誉以及地位提升)。某人则会提议队员一起购买适合的队衣及鞋子(共同的符号),并且队员会彼此认同共同去做(影响力)。</blockquote>
<blockquote>某人张貼一张有关校内宿舍棒球队的公告在宿舍的公布栏上。大家即使彼此为陌生人,但会因为个人的需求(整合与满足需求)仍可能参加此种有组织的聚会。这个队伍的形成是由宿舍的舍友而产生(会员的边界),而且会花时间参与练习(接触的假设)。他们参与比赛并且贏球(分享成功胜利的活动)。队员在比赛时候会对于他们的队伍尽力求胜(个人在团体上的投资)。一旦队伍持续贏球,队员会有认同及喜悅(增加誉以及地位提升)。某人则会提议队员一起购买适合的队衣及鞋子(共同的符号),并且队员会彼此认同共同去做(影响力)。</blockquote>


== 社群意识相关研究 ==
== 社群意识相关研究 ==
第124行: 第124行:
* McMillan, D.W., &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 McMillan, D.W., &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 Gusfield, J. R.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 Gusfield, J. R.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 参考链接 ==
== 参考链接 ==
{{reflist}}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