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Hatnote|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的一個地區。關於河道彎曲、宛如蛇形的河段,参见:[[曲流]];内蒙古自治区已废除的行政区,参见:[[河套行政区]]。}}
{{Hatnote|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的一個地區。關於河道彎曲、宛如蛇形的河段,参见:[[曲流]];内蒙古自治区已废除的行政区,参见:[[河套行政区]]。}}
[[File:Yellowrivermap copy copy.jpg|250px||缩略图|河套]]
[[File:Yellowrivermap copy copy.jpg|250px|right|thumb|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大致呈“<math>\cap</math>”形。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大致呈“<math>\cap</math>”形。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河套'''又分为两个地理区域,'''东套'''和'''西套'''。古称'''河曲之地'''。
'''河套'''又分为两个地理区域,'''东套'''和'''西套'''。古称'''河曲之地'''。


河套的[[宁夏]]部分称为'''西套''',平原整体呈“反L”形,[[黄河]]大致为由南向北的流向。以[[黄河]]峡谷[[青铜峡]]为界分为[[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为[[阿拉善高原]]-[[贺兰山]]和[[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水流较快,以宁夏[[香山]]黑山峡和牛首山[[青铜峡]]为渠口,自秦以来开凿有人工灌溉河渠25条。
河套的[[宁夏]]部分称为'''西套''',平原整体呈“反L”形,[[黄河]]大致为由南向北的流向。以[[黄河]]峡谷[[青铜峡]]为界分为[[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为[[阿拉善高原]]-[[贺兰山]]和[[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水流较快,以宁夏[[香山]]黑山峡和牛首山[[青铜峡]]为渠口,自秦以来开凿有人工灌溉河渠25条。


河套的[[内蒙古]]部分的'''东套'''。平原整体呈“C”形,[[黄河]]大致为由西向东的流向。东套可分为'''后套'''和'''前套'''。'''后套'''为[[磴口]](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为[[阴山山脉]]和[[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之间的平原,[[黄河]]水流极缓,散射出多条天然河流;'''前套'''为包头、呼和浩特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为大青山和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的平原,[[黄河]]转弯为由北向南的流向。
河套的[[内蒙古]]部分的'''东套'''。平原整体呈“C”形,[[黄河]]大致为由西向东的流向。东套可分为'''后套'''和'''前套'''。'''后套'''为[[磴口]](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为[[阴山山脉]]和[[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之间的平原,[[黄河]]水流极缓,散射出多条天然河流;'''前套'''为包头、呼和浩特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为大青山和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的平原,[[黄河]]转弯为由北向南的流向。
第22行: 第22行: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镇]]守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开新口,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分黄河水入河西渠道,史称艾山渠。新开渠道向北40里合旧渠,沿旧渠80里至灌区,共灌田4万余顷<ref>《魏书·刁雍传》:在富平西南30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艾山渠。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ref>。开渠后3年即可向今内蒙古五原一带运送军粮60万斛。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镇]]守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开新口,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分黄河水入河西渠道,史称艾山渠。新开渠道向北40里合旧渠,沿旧渠80里至灌区,共灌田4万余顷<ref>《魏书·刁雍传》:在富平西南30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艾山渠。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ref>。开渠后3年即可向今内蒙古五原一带运送军粮60万斛。


自6世纪开始,[[宁夏平原]]便被称为“'''塞上江南'''”<ref>《太平御览》:“:周宣政二年(应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ref>。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平原]]在唐得到大规模开发,修缮并开凿了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曾请开御史渠,灌田2000顷。元和十五年(820年)重开淤塞已久的光禄渠,灌田1000余顷。后4年开特进渠,灌田600顷。此外,回乐县南有薄骨律渠,灌田1000余顷<ref>《元和郡县图志》:“(贺兰)山之东,(黄)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ref>。
自6世纪开始,[[宁夏平原]]便被称为“'''塞上江南'''”<ref>《太平御览》:“:周宣政二年(应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ref>。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平原]]在唐得到大规模开发,修缮并开凿了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曾请开御史渠,灌田2000顷。元和十五年(820年)重开淤塞已久的光禄渠,灌田1000余顷。后4年开特进渠,灌田600顷。此外,回乐县南有薄骨律渠,灌田1000余顷<ref>《元和郡县图志》:“(贺兰)山之东,(黄)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ref>。


自[[秦]]代起,开凿各干渠25条,[[宁夏平原]]灌区总干渠和干渠25条、总长2290公里,支渠5300多条、总长12000公里,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
自[[秦]]代起,开凿各干渠25条,[[宁夏平原]]灌区总干渠和干渠25条、总长2290公里,支渠5300多条、总长12000公里,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
第33行: 第33行: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地区就有人类生活,1922年[[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遗址|萨拉乌苏]]发现一枚儿童上门齿<ref>{{Cite book|title=旧石器时代考古|last=王|first=幼平|publisher=文物出版社|year=2000|isbn=7501012180|location=北京|pages=9|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47156243|oclc=47156243}}</ref>。,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等人在[[水洞沟]]展开了为期12天的发掘,在宁夏[[水洞沟遗址]]发现大型旧石器时期遗存,共发现5个旧石器地点,通过发掘获得大量[[石器]]和少量动物化石,这些材料连同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的材料.首次证明中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存在。[[德日进]]等人经过研究,把这些古人类称为“河套人”,命名为[[河套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地区就有人类生活,1922年[[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遗址|萨拉乌苏]]发现一枚儿童上门齿<ref>{{Cite book|title=旧石器时代考古|last=王|first=幼平|publisher=文物出版社|year=2000|isbn=7501012180|location=北京|pages=9|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47156243|oclc=47156243}}</ref>。,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等人在[[水洞沟]]展开了为期12天的发掘,在宁夏[[水洞沟遗址]]发现大型旧石器时期遗存,共发现5个旧石器地点,通过发掘获得大量[[石器]]和少量动物化石,这些材料连同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的材料.首次证明中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存在。[[德日进]]等人经过研究,把这些古人类称为“河套人”,命名为[[河套文化]]。
=== 新、旧石器过渡时代 ===
=== 新、旧石器过渡时代 ===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发现12700~10200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过渡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同层还揭示出一系列用[[火]]遗迹,遗迹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炭屑、灰烬和烧骨、烧石,有的遗迹显示出火塘的复杂结构,表明当时[[西套]]银川平原的人类对火和热能具备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ref>{{cite web |author1=高星 |title=鸽子山,史前遗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url=http://www.cas.cn/kx/kpwz/201710/t20171030_4619759.shtml |website=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accessdate=2020-06-14 |archive-date=2020-07-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7224023/http://www.cas.cn/kx/kpwz/201710/t20171030_4619759.shtml |dead-url=no }}</ref>。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发现12700~10200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过渡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同层还揭示出一系列用[[火]]遗迹,遗迹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炭屑、灰烬和烧骨、烧石,有的遗迹显示出火塘的复杂结构,表明当时[[西套]]银川平原的人类对火和热能具备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ref>{{cite web |author1=高星 |title=鸽子山,史前遗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url=http://www.cas.cn/kx/kpwz/201710/t20171030_4619759.shtml |website=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accessdate=2020-06-14 }}</ref>。


=== 新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在新石器時代,河套地區的居民,主要属於[[仰韶文化]]部族<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hu.com/20070311/n248644253.shtml |title=内蒙古清水河庄窝坪遗址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文物 |publisher=News.sohu.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0646/http://news.sohu.com/20070311/n248644253.shtml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no }}</ref>。
在新石器時代,河套地區的居民,主要属於[[仰韶文化]]部族<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hu.com/20070311/n248644253.shtml |title=内蒙古清水河庄窝坪遗址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文物 |publisher=News.sohu.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4 }}</ref>。


=== 夏、商 ===
=== 夏、商 ===
第45行: 第45行:


=== 两汉 ===
=== 两汉 ===
[[File:Yinchuan Railway Station.JPG|220px|缩略图|銀川火車站以河套形象設計]]
[[File:Yinchuan Railway Station.JPG|220px|thumb|銀川火車站以河套形象設計]]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佔領「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禦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此外,移居此地的匈奴人,成為半獨立屬國,附屬於漢朝,成為漢朝的傭兵。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佔領「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禦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此外,移居此地的匈奴人,成為半獨立屬國,附屬於漢朝,成為漢朝的傭兵。


第70行: 第70行:
在[[元朝]]时,蒙古人開始移民东套。
在[[元朝]]时,蒙古人開始移民东套。


元至元元年(1264年),科学家[[郭守敬]]与[[唆脱颜前]]往西夏地区视察河渠水道,负责修复[[宁夏平原]]附近因长期战乱而破坏淤塞的渠道。他提出建滚水坝以减弱水势,在渠道引水处筑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进水闸以保证渠道有充足水量,建退水闸以调节流量等技术方案,为水利工程之创新。[[郭守敬]]在水利建设中普遍采用了新的工程技术,修筑了渠、堰、陂、塘,修建了水坝和水闸(斗门)。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宁夏平原]]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质量坚固,直到明中期还在继续使用<ref>{{cite web |title=郭公疏浚(元水利) |url=http://slt.nx.gov.cn/pub/NXSLBWG/ZCNR/QQLY/ |website=宁夏水利博物馆 |accessdate=2020-06-19 }}{{Dead link|date=2020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元至元元年(1264年),科学家[[郭守敬]]与[[唆脱颜前]]往西夏地区视察河渠水道,负责修复[[宁夏平原]]附近因长期战乱而破坏淤塞的渠道。他提出建滚水坝以减弱水势,在渠道引水处筑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进水闸以保证渠道有充足水量,建退水闸以调节流量等技术方案,为水利工程之创新。[[郭守敬]]在水利建设中普遍采用了新的工程技术,修筑了渠、堰、陂、塘,修建了水坝和水闸(斗门)。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宁夏平原]]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质量坚固,直到明中期还在继续使用<ref>{{cite web |title=郭公疏浚(元水利) |url=http://slt.nx.gov.cn/pub/NXSLBWG/ZCNR/QQLY/ |website=宁夏水利博物馆 |accessdate=2020-06-19 }}{{Dead link|date=2020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 明 ===
=== 明 ===
中葉,前套被[[鞑靼 (蒙古)|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有明一代未有恢复。
中葉,前套被[[鞑靼 (蒙古)|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有明一代未有恢复。


明朝在[[西套]]平原设立[[宁夏镇]]、[[中卫]]等卫所,和[[宁夏府]]等机构,宁夏镇为[[九边]]重镇之一。后套[[宁夏平原]]一直属于明朝[[陕西行都司]],由藩王[[庆王]]驻守。
明朝在[[西套]]平原设立[[宁夏镇]]、[[中卫]]等卫所,和[[宁夏府]]等机构,宁夏镇为[[九边]]重镇之一。后套[[宁夏平原]]一直属于明朝[[陕西行都司]],由藩王[[庆王]]驻守。
第84行: 第84行:
清初后套[[宁夏平原]],[[宁夏府水利同知]][[王全臣]]、[[兵部侍郎]][[通智]]、[[宁夏府]]知府[[纽廷彩]]银川平原维修的旧渠有6条,卫宁平原维修的旧渠有11条。银川平原新修3条渠道,卫宁平原新修5条渠道。嘉庆年间,宁夏平原人口达到140万。
清初后套[[宁夏平原]],[[宁夏府水利同知]][[王全臣]]、[[兵部侍郎]][[通智]]、[[宁夏府]]知府[[纽廷彩]]银川平原维修的旧渠有6条,卫宁平原维修的旧渠有11条。银川平原新修3条渠道,卫宁平原新修5条渠道。嘉庆年间,宁夏平原人口达到140万。


在[[元朝]]时,蒙古人開始移民东套。明中葉,东套(内蒙古部分)被[[鞑靼 (蒙古)|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
在[[元朝]]时,蒙古人開始移民东套。明中葉,东套(内蒙古部分)被[[鞑靼 (蒙古)|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各族占領。


[[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經[[王同春 (水利)|王同春]]的開發,东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区。
[[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經[[王同春 (水利)|王同春]]的開發,东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区。


将后套歸為为设官治理的[[内属蒙古]]。[[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經[[王同春 (水利)|王同春]]的開發,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民國[[抗日]]时期,[[国军]][[軍閥|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兴修水利。
将后套歸為为设官治理的[[内属蒙古]]。[[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河套,經[[王同春 (水利)|王同春]]的開發,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民國[[抗日]]时期,[[国军]][[軍閥|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兴修水利。


=== 中华民国至今 ===
=== 中华民国至今 ===
第105行: 第105行:


== 參見 ==
== 參見 ==
{{reflist|30em}}
{{reflist}}


{{中国平原}}
{{中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