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异读: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25行: 第25行:
|quote= 汉语方言的字音多有文白异读,其文读音大多反映了历代权威方言对地方方言的影响,属于“外来层次”。
|quote= 汉语方言的字音多有文白异读,其文读音大多反映了历代权威方言对地方方言的影响,属于“外来层次”。
|access-date= 2016-07-22
|access-date= 2016-07-22
}}</ref><ref>{{citebook|author=|date=|title=普通话与北京方言的文白异读|url=http://www.yayan.fudan.edu.cn/upload/2010-11-22Y6Kf347A.pdf|location=|publisher=|page=|quote=汉语各地方言大都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一般认为白读是本方言音系固有的读音,文读则是在本方言音系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接受共同语或权威方言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isbn=}}</ref>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21011138/http://ccl.pku.edu.cn/chlib/articles/%E6%96%87%E7%99%BD%E5%BC%82%E8%AF%BB%E9%9F%B3%E9%9F%B5%E5%B1%82%E6%AC%A1%E4%B8%8E%E5%8E%86%E5%8F%B2%E8%AF%AD%E8%A8%80%E5%AD%A6.pdf
|archive-date= 2016-08-21
|dead-url= yes
}}</ref><ref>{{citebook|author=|date=|title=普通话与北京方言的文白异读|url=http://www.yayan.fudan.edu.cn/upload/2010-11-22Y6Kf347A.pdf|location=|publisher=|page=|quote=汉语各地方言大都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一般认为白读是本方言音系固有的读音,文读则是在本方言音系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接受共同语或权威方言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isbn=|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6231844/http://www.yayan.fudan.edu.cn/upload/2010-11-22Y6Kf347A.pdf|archivedate=2013-12-26}}</ref>
* '''白读'''(亦称'''白话音'''、'''说话音'''、'''话音'''或'''语音''')通常是语言的{{link-en|层 (语言学)#自源层|Stratum (linguistics)|自源层}}。<ref>{{cite book
* '''白读'''(亦称'''白话音'''、'''说话音'''、'''话音'''或'''语音''')通常是语言的{{link-en|层 (语言学)#自源层|Stratum (linguistics)|自源层}}。<ref>{{cite book
|author= 李如龙
|author= 李如龙
|date= 2001-06-01
|date= 2001-06-01
|title=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title=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
|url= 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7100031729
|location=
|location=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age= 46
|page= [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7100031729/page/n51 46]
|quote=对于各地方言来说,文读词是不同时代套用[[共同语]]的语词,白读词是方言固有词。
|quote=对于各地方言来说,文读词是不同时代套用[[共同语]]的语词,白读词是方言固有词。
|isbn=9787100031721}}</ref><ref>{{cite journal
|isbn=9787100031721}}</ref><ref>{{cite journal
第49行: 第46行:
|quote= 一般方言的自源层是白读。
|quote= 一般方言的自源层是白读。
|access-date= 2016-07-22
|access-date= 2016-07-22
|archive-date= 2020-12-2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24120011/http://www.ling.sinica.edu.tw/Files/LL/Docments/Journals/7.1/j2006_1_04_1652.pdf
|dead-url= no
}}</ref><ref>{{cite book
}}</ref><ref>{{cite book
|author= 徐越
|author= 徐越
|date= 2007-05-01
|date= 2007-05-01
|title= 浙北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
|title= 浙北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
|
|url=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6%B5%99%E5%8C%97%E6%9D%AD%E5%98%89%E6%B9%96%E6%96%B9%E8%A8%80%E8%AF%AD%E9%9F%B3%E7%A0%94%E7%A9%B6.html?id=nclJAQAAIAAJ&redir_esc=y
|location=
|location=
|publishe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ublishe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63行: 第57行:
|quote= 文白异读是读书音和口语音的差异,读书音主要通过文教习传进入方言,读音接近或比较接近当时的标准语,口语音是本地土语。
|quote= 文白异读是读书音和口语音的差异,读书音主要通过文教习传进入方言,读音接近或比较接近当时的标准语,口语音是本地土语。
|access-date= 2016-07-22
|access-date= 2016-07-22
|archive-date= 2020-12-2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2412001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6%B5%99%E5%8C%97%E6%9D%AD%E5%98%89%E6%B9%96%E6%96%B9%E8%A8%80%E8%AF%AD%E9%9F%B3%E7%A0%94%E7%A9%B6.html?id=nclJAQAAIAAJ&redir_esc=y
|dead-url= no
}}</ref><ref>{{Cite_conference
}}</ref><ref>{{Cite_conference
|author= 靳光瑾
|author= 靳光瑾
第78行: 第69行:
|quote= 文与白代表两种不同的方言系统,一般说来,白读代表本方言的土语,而文读则是在本方言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内接受某一权威方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形式。
|quote= 文与白代表两种不同的方言系统,一般说来,白读代表本方言的土语,而文读则是在本方言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内接受某一权威方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形式。
|access-date= 2016-07-22
|access-date= 2016-07-22
|archive-date= 2020-12-2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24120024/http://cnki.sris.com.tw/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BYW199501001013&dbcode=CPFD&dbname=CPFD2006
|dead-url= no
}}</ref>
}}</ref>


第103行: 第91行:


== 各汉语情況 ==
== 各汉语情況 ==
由于文读是外来强势汉语滲透的结果,所以一地的汉语里文读数量多少也间接反映其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ref>{{cite web |url=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3-0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17113339/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archivedate=2014-09-17 }}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对汉语来说,最权威的读音自然是随着书面语传入的音。我们在1985年的文章中说过:“官话方言有许多派别。不同派别的方言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在历史上也互有升沉。”这种地位的变迁,自然会给书面语的语音标准带来影响。因此,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标准,就不能不在方言的输入中留下痕迹。就像树的年轮或者地质层一样,给我们留下观察和研究的标本。对我们来说,文白异读实际反映的是共存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的同源成分的不同语音形式,而这种不同形式折射了历史上的标准语和方言关系。</ref>[[长江|江]][[黄河|河]]之间作为传统的[[汉语]]共同语言区,文读现象罕见<ref name="自动生成1">陈忠敏《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ref>,但在当代强大的普通话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向[[普通话]]靠拢的读音。江河之外,[[北京话]]和[[广州话]]这中国当今两大强势汉语,文读是相对少的<ref>《汉语方言学》李如龙P64,北京话、广州话文白异读是少的。</ref>,而[[闽语]]各分支的文白异读是最复杂的,[[吴语]]、[[湘语]]属于中等<ref>[[汪平]]《苏州方言语音研究》</ref>。地缘上靠近[[官话]]区的近江地区的文读相对远江地区多些。[[北京]]的外来文读层主要是在其成为国都之前形成的<ref>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那就是具有民族共同语地位的[[北京话]]为什么也要向异方言借入系统的字音。不过北京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晚在清中叶以后,在这以前,北京话自然也要受那时权威的异方言的影响,借入字音。而借入的字音也仍然是读书音,不是口语音。”
由于文读是外来强势汉语滲透的结果,所以一地的汉语里文读数量多少也间接反映其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ref>{{cite web |url=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3-05 |||}}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对汉语来说,最权威的读音自然是随着书面语传入的音。我们在1985年的文章中说过:“官话方言有许多派别。不同派别的方言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在历史上也互有升沉。”这种地位的变迁,自然会给书面语的语音标准带来影响。因此,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标准,就不能不在方言的输入中留下痕迹。就像树的年轮或者地质层一样,给我们留下观察和研究的标本。对我们来说,文白异读实际反映的是共存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的同源成分的不同语音形式,而这种不同形式折射了历史上的标准语和方言关系。</ref>[[长江|江]][[黄河|河]]之间作为传统的[[汉语]]共同语言区,文读现象罕见<ref name="自动生成1">陈忠敏《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ref>,但在当代强大的普通话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向[[普通话]]靠拢的读音。江河之外,[[北京话]]和[[广州话]]这中国当今两大强势汉语,文读是相对少的<ref>《汉语方言学》李如龙P64,北京话、广州话文白异读是少的。</ref>,而[[闽语]]各分支的文白异读是最复杂的,[[吴语]]、[[湘语]]属于中等<ref>[[汪平]]《苏州方言语音研究》</ref>。地缘上靠近[[官话]]区的近江地区的文读相对远江地区多些。[[北京]]的外来文读层主要是在其成为国都之前形成的<ref>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那就是具有民族共同语地位的[[北京话]]为什么也要向异方言借入系统的字音。不过北京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晚在清中叶以后,在这以前,北京话自然也要受那时权威的异方言的影响,借入字音。而借入的字音也仍然是读书音,不是口语音。”
[[胡明扬]]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文中指出:“早在《[[中原音韵]]》时代,在[[大都]](今北京)地区今天文白异读的入声字就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且也是一o/一。o,一o/一iao。这两种读音,分布范围和今天北京话读书音和白话音异读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
[[胡明扬]]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文中指出:“早在《[[中原音韵]]》时代,在[[大都]](今北京)地区今天文白异读的入声字就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且也是一o/一。o,一o/一iao。这两种读音,分布范围和今天北京话读书音和白话音异读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
可见北京话就有文读音大部分是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之前遗留下来的。</ref>。[[吴语]]和[[粵语]]都是历史上相对强势的语言,[[吴语]]文读较[[粵语]]多,不仅仅是因为[[吴语]]区地理、政治、经济上和[[官话]]区较緊密,[[吴语]]区人口的地方意识不如粵语也是一个因素<ref>[[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时,[[上海]]的电影界制作国语电影,这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去了香港卻改拍[[粵语]]电影。可见两地民衆对本地语和[[国语]]的态度。</ref>。[[江南]]旧书塾对共同语代表形式文读的重视和本土汉语元素的排斥也直接体现到当代[[吴语]]区学校推普工作中的过激行为上,发生过多起严重体罰说吴语学生的现象<ref>{{Cite web |url=http://dailynews.sina.com.cn/s/263423.html |title=潘仙德、王灵红、莫康迪:〈不说普通话耳光四百下 浙江一教师如此育才〉,2001年5月28日,华东分社供人民网专稿。 |access-date=2010年5月18日 |archive-date=2004年12月24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24171637/http://dailynews.sina.com.cn/s/263423.html |dead-url=no }}</ref>。
可见北京话就有文读音大部分是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之前遗留下来的。</ref>。[[吴语]]和[[粵语]]都是历史上相对强势的语言,[[吴语]]文读较[[粵语]]多,不仅仅是因为[[吴语]]区地理、政治、经济上和[[官话]]区较緊密,[[吴语]]区人口的地方意识不如粵语也是一个因素<ref>[[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时,[[上海]]的电影界制作国语电影,这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去了香港卻改拍[[粵语]]电影。可见两地民衆对本地语和[[国语]]的态度。</ref>。[[江南]]旧书塾对共同语代表形式文读的重视和本土汉语元素的排斥也直接体现到当代[[吴语]]区学校推普工作中的过激行为上,发生过多起严重体罰说吴语学生的现象<ref>{{Cite web |url=http://dailynews.sina.com.cn/s/263423.html |title=潘仙德、王灵红、莫康迪:〈不说普通话耳光四百下 浙江一教师如此育才〉,2001年5月28日,华东分社供人民网专稿。 |access-date=2010年5月18日 }}</ref>。


事实上,类似于“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发生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其他地区,例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因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借用[[汉语]]词的缘故,也有不同读音层次的差异。最显著的例子即是日语中[[吴音]]、[[汉音]]、[[唐音]]等的差别,韩语中“金”字读音的差别,[[越南语]]中的[[汉越音]]和[[喃音#汉喃音|汉喃音]]中“节”字读音的差别。
事实上,类似于“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发生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其他地区,例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因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借用[[汉语]]词的缘故,也有不同读音层次的差异。最显著的例子即是日语中[[吴音]]、[[汉音]]、[[唐音]]等的差别,韩语中“金”字读音的差别,[[越南语]]中的[[汉越音]]和[[喃音#汉喃音|汉喃音]]中“节”字读音的差别。
=== 官话 ===
=== 官话 ===
==== 北方官话 ====
==== 北方官话 ====
[[长江]][[黃河]]之间[[官话]]区文白异读现象是非常罕见的<ref name="自动生成1" />。[[黃河]]以北的北京汉语有文白异读现象,主要牽涉到[[入声]]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3-0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17113339/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archivedate=2014-09-17 }}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北方话里的这种层次比较少,字数也比较少,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标准语区虽然几经更迭,多数时候还是在北方话区域之内。北方话内部的差异不算大,标准改变就不容易留下痕迹。北京话里的文白异读之所以基本上集中在古入声字内,也就是因为北方话各方言间的音韵差异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字上。</ref>。虽然如今北京话成了现代标準汉语的基础音系,但古代,北京话一直到清亡甚至老国音退出为止都与标準语有着相当的差异,因而文白异读的数量上也相当丰富。北京沒有成为国都的元朝之前,北京话就有文读<ref>胡明扬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文中指出:“早在《中原音韵》时代,在大都(今北京)地区今天文白异读的入声字就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且也是一o/一。o,一o/一iao。这两种读音,分布范围和今天北京话读书音和白话音异读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ref>,明朝北京话还从当时的权威汉语[[南京官话]]借入文读<ref>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那就是具有民族共同语地位的北京话为什么也要向异方言借入系统的字音。不过北京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晚在清中叶以后,在这以前,北京话自然也要受那时权威的异方言的影响,借入字音。而借入的字音也仍然是读书音,不是口语音。”</ref>,但是同时期从其它地言区,尤其是临近的[[冀鲁官话]]与[[膠遼官话]]区,学得白读。
[[长江]][[黃河]]之间[[官话]]区文白异读现象是非常罕见的<ref name="自动生成1" />。[[黃河]]以北的北京汉语有文白异读现象,主要牽涉到[[入声]]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lw23.com/paper_43125601_4/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3-05 |||}}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北方话里的这种层次比较少,字数也比较少,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标准语区虽然几经更迭,多数时候还是在北方话区域之内。北方话内部的差异不算大,标准改变就不容易留下痕迹。北京话里的文白异读之所以基本上集中在古入声字内,也就是因为北方话各方言间的音韵差异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字上。</ref>。虽然如今北京话成了现代标準汉语的基础音系,但古代,北京话一直到清亡甚至老国音退出为止都与标準语有着相当的差异,因而文白异读的数量上也相当丰富。北京沒有成为国都的元朝之前,北京话就有文读<ref>胡明扬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文中指出:“早在《中原音韵》时代,在大都(今北京)地区今天文白异读的入声字就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且也是一o/一。o,一o/一iao。这两种读音,分布范围和今天北京话读书音和白话音异读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ref>,明朝北京话还从当时的权威汉语[[南京官话]]借入文读<ref>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那就是具有民族共同语地位的北京话为什么也要向异方言借入系统的字音。不过北京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晚在清中叶以后,在这以前,北京话自然也要受那时权威的异方言的影响,借入字音。而借入的字音也仍然是读书音,不是口语音。”</ref>,但是同时期从其它地言区,尤其是临近的[[冀鲁官话]]与[[膠遼官话]]区,学得白读。


;以[[北京话]]为代表:
;以[[北京话]]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