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回: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参考资料:​清理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0行: 第10行:
'''推回'''('''{{Lang|en|Rollback}}''')在[[政治学]]里指的是以强硬手段达成一个国家的主要政策改变,通常是达成[[政权更替]]。与推回不同的是强调防止其他国家影响力扩张的[[围堵政策]],以及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的[[緩和政策]]。在[[国际关系]]上,推回最知名的现实世界例子是在[[冷战]]中美国对[[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政策。在冷战前期,美国曾两次嘗试使用推回策略—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和1961年的[[豬湾事件|古巴]],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而在1953年的[[东德六一七事件]]和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中美国決策者也曾考慮进行推回,但最后因为担憂苏联干預而引发世界大战因而作罷<ref>Stöver, 2004</ref>。
'''推回'''('''{{Lang|en|Rollback}}''')在[[政治学]]里指的是以强硬手段达成一个国家的主要政策改变,通常是达成[[政权更替]]。与推回不同的是强调防止其他国家影响力扩张的[[围堵政策]],以及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的[[緩和政策]]。在[[国际关系]]上,推回最知名的现实世界例子是在[[冷战]]中美国对[[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政策。在冷战前期,美国曾两次嘗试使用推回策略—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和1961年的[[豬湾事件|古巴]],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而在1953年的[[东德六一七事件]]和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中美国決策者也曾考慮进行推回,但最后因为担憂苏联干預而引发世界大战因而作罷<ref>Stöver, 2004</ref>。


到了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受到[[传统基金会]]等保守派智库的影响,开始广泛的推回作为对抗他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的主要策略,并且在1980年代初期将冷战白热化,直到1985年改革派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巴契夫]]上台为止。1983年美国[[入侵格瑞那达]]将马克思主义政变形成的政权推翻,成为推回策略最著名的例子<ref name="自动生成1">{{cite book|author=Thomas Carothers|title=In the Name of Democracy: 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in the Reagan Years||year=1993|publisher=U. of California Press|pages=113–15|access-date=2013-05-26|||}}</ref>。儘管历史学家对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见,一般都认为里根在1980年代初采取的强硬派策略和对苏联的各种攻势大幅加快了苏联体制的崩坏,并且迫使苏联共产党高层在经历两任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短暫任期后,选择年轻的改革派来领导苏联,而非延续勃列日涅夫的路线<ref>Pipes, Richard. (1995). Misinterpreting the Cold War: The Hard-Liners Had it Right. Foreign Affairs, 154-160.</ref>。
到了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受到[[传统基金会]]等保守派智库的影响,开始广泛的推回作为对抗他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的主要策略,并且在1980年代初期将冷战白热化,直到1985年改革派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巴契夫]]上台为止。1983年美国[[入侵格瑞那达]]将马克思主义政变形成的政权推翻,成为推回策略最著名的例子<ref name="自动生成1">{{cite book|author=Thomas Carothers|title=In the Name of Democracy: 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in the Reagan Years||year=1993|publisher=U. of California Press|pages=113–15|access-date=2013-05-26}}</ref>。儘管历史学家对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见,一般都认为里根在1980年代初采取的强硬派策略和对苏联的各种攻势大幅加快了苏联体制的崩坏,并且迫使苏联共产党高层在经历两任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短暫任期后,选择年轻的改革派来领导苏联,而非延续勃列日涅夫的路线<ref>Pipes, Richard. (1995). Misinterpreting the Cold War: The Hard-Liners Had it Right. Foreign Affairs, 154-160.</ref>。


在冷战之后,[[北约]]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也采用了推回的策略来推翻塔利班政权<ref>John Allphin Moore and Jerry Pubantz,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8) vol. 2 p. 7</ref>。在历史上,美国決策者曾利用推回策略来打击敵对势力影响力的衝突包括了[[南北内战]](1861-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击败德意志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击败意大利、1945年纳粹德国、1945年日本)、[[1953年伊朗政变]](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美国入侵巴拿马|巴拿马]](1989)、[[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海珊]])。在2014年9月,[[伊斯兰国]]斬首两名美国女记者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组织一个庞大的联盟反击这种恐怖威胁。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将通过全面和持续的反恐战略,削弱并最终消灭ISIL。”<ref name="CNN Sept. 10, 2014"/>。
在冷战之后,[[北约]]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也采用了推回的策略来推翻塔利班政权<ref>John Allphin Moore and Jerry Pubantz,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8) vol. 2 p. 7</ref>。在历史上,美国決策者曾利用推回策略来打击敵对势力影响力的衝突包括了[[南北内战]](1861-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击败德意志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击败意大利、1945年纳粹德国、1945年日本)、[[1953年伊朗政变]](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美国入侵巴拿马|巴拿马]](1989)、[[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海珊]])。在2014年9月,[[伊斯兰国]]斬首两名美国女记者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组织一个庞大的联盟反击这种恐怖威胁。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将通过全面和持续的反恐战略,削弱并最终消灭ISIL。”<ref name="CNN Sept. 10, 2014"/>。


在今天,推回策略一般也常被称为[[政权更替]]<ref>{{cite book|author=Robert Litwak|title=Regime Change: U.S. Strategy Through the Prism of 9/11||year=2007|publisher=Johns Hopkins U.P.|page=109|access-date=2013-05-26|||}}</ref>。
在今天,推回策略一般也常被称为[[政权更替]]<ref>{{cite book|author=Robert Litwak|title=Regime Change: U.S. Strategy Through the Prism of 9/11||year=2007|publisher=Johns Hopkins U.P.|page=109|access-date=2013-05-26}}</ref>。


== 冷战中的推回 ==
== 冷战中的推回 ==
第27行: 第27行:
=== 朝鲜战争 ===
=== 朝鲜战争 ===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和[[联合国]]正式的替推回的策略背书,要以多国部队击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对南朝鲜的进攻,并且考慮一并推翻金日成的统治<ref>James I. Matray, "Truman's Plan for Victory: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Thirty-Eighth Parallel Decision in Kore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t 1979, Vol. 66 Issue 2, pp 314-333, [http://www.jstor.org/stable/1900879 in JSTOR]</ref>。然而儘管一开始战事顺遂,美军穿越38度线后攻入北韩的举动卻引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军”交战。率领多国部队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坚持运用推回击退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影响,然而杜鲁门沒有采用此方案,美国并且在后来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谈判,达成停火,在那之后美国的決策者便拋弃了推回,改以[[围堵政策]]作为应付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大战略<ref>Bruce Cumings, ''The Korean War: A History'' (2010) pp 25, 210</ref>。在战争期间美国只在1950-1951年早期使用了推回战略<ref>{{cite book|last=James L. Roark et al.|first=|title=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Promise, Volume 2: From 1865: A Brie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year=2011|publisher=Bedford/St. Martin's|page=740|access-date=2015-07-24|||}}</ref>。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和[[联合国]]正式的替推回的策略背书,要以多国部队击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对南朝鲜的进攻,并且考慮一并推翻金日成的统治<ref>James I. Matray, "Truman's Plan for Victory: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Thirty-Eighth Parallel Decision in Kore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t 1979, Vol. 66 Issue 2, pp 314-333, [http://www.jstor.org/stable/1900879 in JSTOR]</ref>。然而儘管一开始战事顺遂,美军穿越38度线后攻入北韩的举动卻引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军”交战。率领多国部队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坚持运用推回击退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影响,然而杜鲁门沒有采用此方案,美国并且在后来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谈判,达成停火,在那之后美国的決策者便拋弃了推回,改以[[围堵政策]]作为应付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大战略<ref>Bruce Cumings, ''The Korean War: A History'' (2010) pp 25, 210</ref>。在战争期间美国只在1950-1951年早期使用了推回战略<ref>{{cite book|last=James L. Roark et al.|first=|title=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Promise, Volume 2: From 1865: A Brie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year=2011|publisher=Bedford/St. Martin's|page=740|access-date=2015-07-24}}</ref>。


=== 中国 ===
=== 中国 ===
第57行: 第57行:
[[File:US Army Rangers parachute into Grenada during Operation Urgent Fury.jpg|270px|缩略图|右|[[美国陆军游骑兵]]在[[入侵格瑞那达|緊急狂暴行动]]中空降入侵格瑞那达,1983年10月25日。里根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对苏联的强硬攻势来寻求冷战的胜利。]]
[[File:US Army Rangers parachute into Grenada during Operation Urgent Fury.jpg|270px|缩略图|右|[[美国陆军游骑兵]]在[[入侵格瑞那达|緊急狂暴行动]]中空降入侵格瑞那达,1983年10月25日。里根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对苏联的强硬攻势来寻求冷战的胜利。]]


然而到了1980年,推回策略开始获得主要的重视和支持,受[[传统基金会]]等美国保守派影响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雷根]]在1981年执政,很快便开始向各地的反共组织提供武器和其他支援,包括了[[阿富汗]]、[[安哥拉]]、[[柬埔寨]]、[[尼加拉瓜]]等地,并且在1983年成功的[[入侵格瑞那达]],推翻了刚透过政变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此次入侵是推回策略的经典展示,是在韩战之后首次由美国军队明确以推翻共产主义政府作为入侵目标所进行的行动<ref name="自动生成1" />,同时也让莫斯科担憂美国下一步会针对哪个国家进行推回<ref>Vladislav Martinovich Zubok. ''A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2007) p. 275.</ref>雷根在第三国家的干預政策后来被称为“雷根主义”,推回策略尤其在中美洲被广泛运用,包括了格瑞那达、尼加拉瓜等<ref>{{cite book|author=Alexander DeConde. ed.|title=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year=2002|publisher=Scribner|page=273|access-date=2013-05-26|||}}</ref>。
然而到了1980年,推回策略开始获得主要的重视和支持,受[[传统基金会]]等美国保守派影响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雷根]]在1981年执政,很快便开始向各地的反共组织提供武器和其他支援,包括了[[阿富汗]]、[[安哥拉]]、[[柬埔寨]]、[[尼加拉瓜]]等地,并且在1983年成功的[[入侵格瑞那达]],推翻了刚透过政变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此次入侵是推回策略的经典展示,是在韩战之后首次由美国军队明确以推翻共产主义政府作为入侵目标所进行的行动<ref name="自动生成1" />,同时也让莫斯科担憂美国下一步会针对哪个国家进行推回<ref>Vladislav Martinovich Zubok. ''A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2007) p. 275.</ref>雷根在第三国家的干預政策后来被称为“雷根主义”,推回策略尤其在中美洲被广泛运用,包括了格瑞那达、尼加拉瓜等<ref>{{cite book|author=Alexander DeConde. ed.|title=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year=2002|publisher=Scribner|page=273|access-date=2013-05-26}}</ref>。


推回策略的批评者则主张雷根的做法导致了所谓的“{{Link-en|反弹效应|Blowback (intelligence)}}”(Blowback)-亦即对他国干預所可能产生的长期负面作用,同时主张推回会造成第三世界不必要的衝突升温。然而,许多推回的策略实行的确引发了苏联的让步,尤其在后来苏联在1989年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对此Jessica Martin评论:“就推回这个策略来说,美国对于反叛势力的支持,尤其在阿富汗,对苏联的资源和人力造成龐大损耗,最后成为该国整体危机和瓦解的原因之一。”<ref>{{cite book|author=Ruud Van Dijk, ed.|title=Encyclopedia of the Cold War||year=2008|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US|page=751|access-date=2013-05-26|||}}</ref><ref>James Mann, ''The Rebellion of Ronald Reagan: A History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2009)</ref>
推回策略的批评者则主张雷根的做法导致了所谓的“{{Link-en|反弹效应|Blowback (intelligence)}}”(Blowback)-亦即对他国干預所可能产生的长期负面作用,同时主张推回会造成第三世界不必要的衝突升温。然而,许多推回的策略实行的确引发了苏联的让步,尤其在后来苏联在1989年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对此Jessica Martin评论:“就推回这个策略来说,美国对于反叛势力的支持,尤其在阿富汗,对苏联的资源和人力造成龐大损耗,最后成为该国整体危机和瓦解的原因之一。”<ref>{{cite book|author=Ruud Van Dijk, ed.|title=Encyclopedia of the Cold War||year=2008|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US|page=751|access-date=2013-05-26}}</ref><ref>James Mann, ''The Rebellion of Ronald Reagan: A History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2009)</ref>


寻求民族自決的运动在1989年于东欧和苏联内部全面爆发,几乎所有的东欧卫星国都和平地从苏联脫离,推回了共产主义的影响,唯一的例外是在罗马尼亚的革命,因为当局的暴力镇压而有流血产生,东德并且与西德统一。在1991年15个剩餘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一起宣布他们的主权高过苏联本身的主权,也因此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美国也终于推回了整个欧洲的共产主义<ref>{{cite book|author=Victor Rosenberg|title=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1953-1960: diplomacy and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Eisenhower presidency||year=2005|publisher=McFarland & Co.|page=260|access-date=2013-05-26|||}}</ref>。
寻求民族自決的运动在1989年于东欧和苏联内部全面爆发,几乎所有的东欧卫星国都和平地从苏联脫离,推回了共产主义的影响,唯一的例外是在罗马尼亚的革命,因为当局的暴力镇压而有流血产生,东德并且与西德统一。在1991年15个剩餘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一起宣布他们的主权高过苏联本身的主权,也因此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美国也终于推回了整个欧洲的共产主义<ref>{{cite book|author=Victor Rosenberg|title=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1953-1960: diplomacy and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Eisenhower presidency||year=2005|publisher=McFarland & Co.|page=260|access-date=2013-05-26}}</ref>。


=== 欧巴马政府 ===
=== 欧巴马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