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释义:​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違 → 违, 諫 → 谏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direct2|孝顺|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孝顺镇}}
{{Redirect2|孝顺|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孝顺镇}}
{{儒}}
{{儒}}


'''孝'''或'''孝道'''、'''孝敬''',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指[[子女|女]]的[[行]]尊重[[父母]]、家輩以及先人的意愿,互相包容諒,是一种定[[常]]关系表。所谓“百行孝”,反映[[中华民族]]极为孝的念。
'''孝'''或'''孝道'''、'''孝敬''',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指[[子女|女]]的[[行]]尊重[[父母]]、家輩以及先人的意愿,互相包容諒,是一种定[[常]]关系表。所謂「百行孝」,反映[[中华民族]]極為孝的念。


孝是儒家家庭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敬”为人彼此常常很有不一的宗教信仰,但孝念在人之是共通的,史学者裴达礼(Hugh D.R. Baker)所言,家庭的尊重的念,是各信仰的唯一的共通。<ref>Baker, Hugh D. R.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pg. 98</ref>
孝是儒家家庭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敬」為人彼此常常很有不一的宗教信仰,但孝念在人之是共通的,史学者裴達禮(Hugh D.R. Baker)所言,家庭的尊重的念,是各信仰的唯一的共通。<ref>Baker, Hugh D. R.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pg. 98</ref>


== 释义 ==
== 釋義 ==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ref name="舜">汉语中““[[舜]]”同音,“孝”也“效[[舜]]”同音。“[[舜]]”是中中原地区上古代[[五帝]]之一,传说二十岁时以孝道天下。[[]]同在中历史上“禅让”的代表人物。也被儒家言所引用,尊古代[[人]]之一。但舜的孝行也非完全盲或屈服,[[象 (传说人物)|传说中象]](舜的同父母兄弟)合父亲多次害舜,舜逃走而不是盲目顺从犧牲。参见《史记·五帝本纪》。</ref>、'''孝敬'''、'''孝'''、'''孝承'''等。孝指了回父母的养育,而父母的肯定,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背父母的意愿行事<ref>《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ref>。但若父母行有所偏差,就应规劝,不可盲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ref name="舜">汉语中““[[舜]]”同音,“孝”也“效[[舜]]”同音。“[[舜]]”是中中原地区上古代[[五帝]]之一,傳說二十歲時以孝道天下。[[]]同在中历史上“禅让”的代表人物。也被儒家言所引用,尊古代[[人]]之一。但舜的孝行也非完全盲或屈服,[[象 (传说人物)|傳說中象]](舜的同父母兄弟)合父亲多次害舜,舜逃走而不是盲目順從犧牲。參見《史记·五帝本纪》。</ref>、'''孝敬'''、'''孝'''、'''孝承'''等。孝指了回父母的养育,而父母的肯定,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背父母的意愿行事<ref>《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ref>。但若父母行有所偏差,就應規勸,不可盲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


[[儒家]]《[[孝]]》宗明章曰:“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父母,孝之也。”,由此可文化孝的念不止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始。《孝经·諍章第十五》:“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义则争之,父之令,又焉得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人君者也。”
[[儒家]]《[[孝]]》宗明章曰:「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父母,孝之也。」,由此可文化孝的念不止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始。《孝经·諍章第十五》:“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義則爭之,父之令,又焉得孝乎?”。《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常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ref>《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ref>。“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常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ref>《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ref>。“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 (书)|子]]·天》孝的念:“以敬孝易,以;以孝易,以忘亲难;忘易,使忘我;使忘我易,兼忘天下;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道家]]《[[庄子 (书)|子]]·天》孝的念:“以敬孝易,以;以孝易,以忘親難;忘易,使忘我;使忘我易,兼忘天下;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敬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和顺,比如对[[媳妇]]对[[家翁|公]][[家婆|婆]],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等。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敬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和顺,比如对[[媳妇]]对[[家翁|公]][[家婆|婆]],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等。


== 不孝有三,大 ==
== 不孝有三,大 ==
{{quotation
{{quotation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ref name="舜" />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ref name="舜" />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第24行: 第24行:
|[[孟子 (著作)|孟子]]·离娄 上
|[[孟子 (著作)|孟子]]·离娄 上
}}
}}
[[File:李金孝子坊.jpg|缩略图|[[李金孝子坊]]]]
[[File:李金孝子坊.jpg|缩略图|[[李金孝子坊]]]]
{{quotation
{{quotation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
第35行: 第35行:


== 孝道与政治利用 ==
== 孝道与政治利用 ==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假托孔子之言,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常宣称以孝治天下。“孝”被古代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孝经》开篇即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诗经|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阐明了通过“事君”而达到“立身”的孝道,才是宣扬孝道的真正目的。《[[大学 (经传)|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ref>{{Cite web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ggdrjxdgqt.htm |title=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 |access-date=2008-02-26 |archive-date=2008-07-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05150803/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ggdrjxdgqt.htm |dead-url=yes }}</ref>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假托孔子之言,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常宣称以孝治天下。“孝”被古代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孝经》开篇即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詩經|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阐明了通过“事君”而达到“立身”的孝道,才是宣扬孝道的真正目的。《[[大学 (經傳)|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ref>{{Cite web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ggdrjxdgqt.htm |title=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 |access-date=2008-02-26 }}</ref>


[[元朝]]典籍《[[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但不少是泯灭人性,不情理的愚孝,且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佛教因果论]]的思想。朝以后开强调“忠臣必孝子之门”<ref>《[[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君,是以求忠臣必孝子之门。’”</ref>。[[梁元帝]]有《上忠臣传表》:“资父事君,实曰严敬,求忠出孝,义兼臣子。”梁元帝也写过《孝德传》。唐朝[[贺知章]]也依此例撰写过《孝德传》,他提到[[沈景筠]]一代孝子,“事亲至孝,其母畏雷,每潮雨至,则焚香拜祝,真诚格天,迅雷不作。”后来他的母亲去世,每雷发,则奔墓前号哭云:“景筠在此”。
[[元朝]]典籍《[[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但不少是泯灭人性,不情理的愚孝,且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佛教因果论]]的思想。朝以後開強調“忠臣必孝子之门”<ref>《[[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君,是以求忠臣必孝子之门。’”</ref>。[[梁元帝]]有《上忠臣传表》:“资父事君,实曰严敬,求忠出孝,义兼臣子。”梁元帝也寫過《孝德传》。唐朝[[贺知章]]也依此例撰寫過《孝德传》,他提到[[沈景筠]]一代孝子,“事亲至孝,其母畏雷,每潮雨至,则焚香拜祝,真诚格天,迅雷不作。”後來他的母亲去世,每雷发,则奔墓前号哭云:“景筠在此”。


== 孝 ==
== 孝 ==
子天分六。<!-- removed_ref site57 by Njzjzbot -->
子天分六。<!-- removed_ref site57 by Njzjzbot -->


{{quote|以敬孝易,以;以孝易,以忘亲难;忘易,使忘我;使忘我易,兼忘天下;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
{{quote|以敬孝易,以;以孝易,以忘親難;忘易,使忘我;使忘我易,兼忘天下;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


== 看 ==
== 看 ==
* [[]]:[[戏剧]](如家庭)的元素,例如孝义两难存、人生交叉路。
* [[]]:[[戲劇]](如家庭)的元素,例如孝義兩難存、人生交叉路。


== 参见 ==
== 参见 ==
第55行: 第55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安乐哲:〈[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7880965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
* 安乐哲:〈[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7880965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
*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Bulletin/24/24-293-330.pdf 《孝》中似有还无的女性——兼唐以前的孝女罕象] 〉。
*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Bulletin/24/24-293-330.pdf 《孝》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唐以前的孝女罕象] 〉。
* 陈观胜:〈[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53075 中国佛教中的孝] 〉。
* 陈观胜:〈[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53075 中国佛教中的孝] 〉。
* 公羊兄:〈[http://udn.com/news/story/12681/3678042 “U好”啥物?] 〉。
* 公羊兄:〈[http://udn.com/news/story/12681/3678042 “U好”啥物?] 〉。


{{中古代哲}}
{{中古代哲}}
{{家庭}}
{{家庭}}


[[Category:]]
[[Category:]]
[[Category:儒家思想]]
[[Category:儒家思想]]
[[Category:亲属关系]]
[[Category:亲属关系]]
[[Category:]]
[[Category:]]
[[Category:美德]]
[[Category:美德]]
[[Category:行为准则]]
[[Category: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