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類: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将英文日期转换为ISO格式)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行: 第1行:
{{Automatic taxobox
{{Automatic taxobox
| fossil_range = {{fossil range|367.5|0|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Alexander, Pyron R. |year=2011 |title=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Using Fossils as Tematic Biology |journal=''{{le|系统生物学 (期刊)|Systematic Biology|Systematic Biology}}'' |volume=60 |issue=4 |pages=466–481 |doi=10.1093/sysbio/syr047 |pmid=21540408 |url=https://zenodo.org/record/889970 |access-date=2019-09-08 |||}}</ref>}}[[泥盆纪]]晚期 → [[全新世|现代]]
| fossil_range = {{fossil range|367.5|0|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Alexander, Pyron R. |year=2011 |title=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Using Fossils as Tematic Biology |journal=''{{le|系统生物学 (期刊)|Systematic Biology|Systematic Biology}}'' |volume=60 |issue=4 |pages=466–481 |doi=10.1093/sysbio/syr047 |pmid=21540408 |url=https://zenodo.org/record/889970 |access-date=2019-09-08 }}</ref>}}[[泥盆纪]]晚期 → [[全新世|现代]]
| image = Extant tetrapoda.jpg
| image = Extant tetrapoda.jpg
| image_upright = 1.15
| image_upright = 1.15
第74行: 第74行:
[[詹妮弗·克拉克]](Jennifer A. Clack)的研究显示早期的四足类,如[[棘螈]],是完全水中生活的,且并不适合陆地生活。这推翻了早期认为[[鱼类]]因寻找猎物或乾涸首先进入陆地,再而演化出脚的说法。
[[詹妮弗·克拉克]](Jennifer A. Clack)的研究显示早期的四足类,如[[棘螈]],是完全水中生活的,且并不适合陆地生活。这推翻了早期认为[[鱼类]]因寻找猎物或乾涸首先进入陆地,再而演化出脚的说法。


第一个四足类相信是于[[泥盆纪]]晚期,即3.65亿年前在浅水及[[沼泽]]环境下[[演化]]的。在泥盆纪晚期,陆地[[植物]]稳定了淡水环境,让世界上首个[[濕地]][[生态系统]]发展,加上不断复杂化的[[食物网]]产生了更多的机会。<ref>{{cite web|author=Vlad Tarko|title=How did fish grow legs? - A new perspective on how tetrapods evolved from fish|publisher=Sofipedia|url=http://news.softpedia.com/news/How-did-fish-grow-legs-15424.shtml|accessdate=2008-02-18|||}}</ref>淡水环境并非唯一充满有机物及植物的地方,像浅水濕地、海岸礁湖及大型的河流三角洲等的沼泽环境都十分普遍,这些都是适合四足类演化的地方。早期四足类[[化石]]都是在水中[[沉积岩]]中发现,加上一般原始四足类都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它们应该是沿海岸线分散,而并非只生活在淡水中。
第一个四足类相信是于[[泥盆纪]]晚期,即3.65亿年前在浅水及[[沼泽]]环境下[[演化]]的。在泥盆纪晚期,陆地[[植物]]稳定了淡水环境,让世界上首个[[濕地]][[生态系统]]发展,加上不断复杂化的[[食物网]]产生了更多的机会。<ref>{{cite web|author=Vlad Tarko|title=How did fish grow legs? - A new perspective on how tetrapods evolved from fish|publisher=Sofipedia|url=http://news.softpedia.com/news/How-did-fish-grow-legs-15424.shtml|accessdate=2008-02-18}}</ref>淡水环境并非唯一充满有机物及植物的地方,像浅水濕地、海岸礁湖及大型的河流三角洲等的沼泽环境都十分普遍,这些都是适合四足类演化的地方。早期四足类[[化石]]都是在水中[[沉积岩]]中发现,加上一般原始四足类都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它们应该是沿海岸线分散,而并非只生活在淡水中。


所有现存[[有颌下门]]的共同祖先都是生活在淡水中,及后迁回到海中。为了应付海水中的鹽分,它们演化出可以将排泄物[[氨]]转化为无害的[[尿素]]的能力,并将之存放身体内,使[[血液]]的鹽分与海水的一致,而不会造成对[[生物]]的毒害。[[辐鳍鱼纲]]后来回到淡水中,并失去这种能力。由于它们血液的鹽分较淡水的多,它们会从[[鰓]]中排出氨。当它们重回海洋时,它们不能再将氨转为尿素,反而演化出排出鹽分的排泄腺。[[肺鱼类]]在水中时会制造氨,但卻沒有尿素;当沒有水时,它们会鑽入泥中,转而制造尿素。[[腔棘鱼]]可以像[[軟骨鱼]]般,在血液中储存尿素;而[[两栖类]]的[[美洲巨蟾蜍]]及[[海蛙]]都有同样的能力,故可以在海中长时间生活。这些都是从它们的祖先中遺传的痕迹。
所有现存[[有颌下门]]的共同祖先都是生活在淡水中,及后迁回到海中。为了应付海水中的鹽分,它们演化出可以将排泄物[[氨]]转化为无害的[[尿素]]的能力,并将之存放身体内,使[[血液]]的鹽分与海水的一致,而不会造成对[[生物]]的毒害。[[辐鳍鱼纲]]后来回到淡水中,并失去这种能力。由于它们血液的鹽分较淡水的多,它们会从[[鰓]]中排出氨。当它们重回海洋时,它们不能再将氨转为尿素,反而演化出排出鹽分的排泄腺。[[肺鱼类]]在水中时会制造氨,但卻沒有尿素;当沒有水时,它们会鑽入泥中,转而制造尿素。[[腔棘鱼]]可以像[[軟骨鱼]]般,在血液中储存尿素;而[[两栖类]]的[[美洲巨蟾蜍]]及[[海蛙]]都有同样的能力,故可以在海中长时间生活。这些都是从它们的祖先中遺传的痕迹。
第109行: 第109行:
完全成长的四足类保有幼体的身体特征及对陆地的适应性,并继续改变四肢。一些細小物种的成体有可能可以在陆地上行走。
完全成长的四足类保有幼体的身体特征及对陆地的适应性,并继续改变四肢。一些細小物种的成体有可能可以在陆地上行走。


若四足类出现[[幼期性熟]]或[[侏儒症]],当它们在陆地上达至性成熟及完全成长,而只须回到水中喝水及生殖。<ref>{{cite web|url=http://www.palaeos.com/Vertebrates/Units/140Sarcopterygii/140.800.html#Osteolepiformes|title=Cladistic analysis of osteolepiform Sarcopterygians|accessdate=2008-02-19|||}}</ref>
若四足类出现[[幼期性熟]]或[[侏儒症]],当它们在陆地上达至性成熟及完全成长,而只须回到水中喝水及生殖。<ref>{{cite web|url=http://www.palaeos.com/Vertebrates/Units/140Sarcopterygii/140.800.html#Osteolepiformes|title=Cladistic analysis of osteolepiform Sarcopterygians|accessdate=2008-02-19}}</ref>


=== 石炭纪 ===
=== 石炭纪 ===
第307行: 第307行:
鱼类的[[舌骨下頜弓]]从[[顎骨]]的支撐位置往上移,缩小了形成[[鐙骨]]。鐙骨位于鼓膜及[[脑]]顱之间的空间,可以将头顱外侧的震盪带到内部。故此鐙骨是[[阻抗匹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将空气传播的声波,带到[[内耳]]的接收器中。这套系统是在不同[[两栖类]]分支中独立[[演化]]出来的。
鱼类的[[舌骨下頜弓]]从[[顎骨]]的支撐位置往上移,缩小了形成[[鐙骨]]。鐙骨位于鼓膜及[[脑]]顱之间的空间,可以将头顱外侧的震盪带到内部。故此鐙骨是[[阻抗匹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将空气传播的声波,带到[[内耳]]的接收器中。这套系统是在不同[[两栖类]]分支中独立[[演化]]出来的。


为了令阻抗匹配的耳朵运作,鐙骨必须与鼓膜互相垂直,足够細小及轻巧来減低[[慣性]],并悬挂在充满空气的空间中。在现今对[[频率]]超过1000[[赫茲]]的[[物种]]中,鐙骨底部是鼓膜[[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但是,早期两栖类的鐙骨太大,阻碍了对高频的聽觉。所以它们可能只能聽到高强度及低频的[[声音]],而鐙骨可能用来支撐脑顱的。<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ftpedia.com/news/Did-our-ancestors-breathe-through-their-ears-16611.shtml |title="Did Our Ancestors Breathe through Their Ears?" |accessdate=2008-02-18 |||}}</ref>
为了令阻抗匹配的耳朵运作,鐙骨必须与鼓膜互相垂直,足够細小及轻巧来減低[[慣性]],并悬挂在充满空气的空间中。在现今对[[频率]]超过1000[[赫茲]]的[[物种]]中,鐙骨底部是鼓膜[[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但是,早期两栖类的鐙骨太大,阻碍了对高频的聽觉。所以它们可能只能聽到高强度及低频的[[声音]],而鐙骨可能用来支撐脑顱的。<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ftpedia.com/news/Did-our-ancestors-breathe-through-their-ears-16611.shtml |title="Did Our Ancestors Breathe through Their Ears?" |accessdate=2008-02-18 }}</ref>


=== 骨骼 ===
=== 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