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combatant1=[[唐朝]]
|combatant1=[[唐朝]]
|combatant2=[[高句丽]]
|combatant2=[[高句丽]]
|commander1=[[唐太宗]]<br/>[[李世勣]]<br/>[[李道宗]]<br/>[[张亮 (唐)|张亮]]<br/>[[常何]]<br/>[[长孙无忌]]<br/>[[刘弘基]]<br/>[[尉迟敬德]]<br/>[[张士贵]]<br/>[[张俭 (唐)|张俭]]<br/>[[执失思力]]<br/>[[契苾何力]]<br/>[[阿史那弥射]]<br/>[[姜行本]]<br/>[[魏哲 (唐朝)|魏哲]]<br/>[[练何]]
|commander1=[[唐太宗]]<br>[[李世勣]]<br>[[李道宗]]<br>[[张亮 (唐)|张亮]]<br>[[常何]]<br>[[长孙无忌]]<br>[[刘弘基]]<br>[[尉迟敬德]]<br>[[张士贵]]<br>[[张俭 (唐)|张俭]]<br>[[执失思力]]<br>[[契苾何力]]<br>[[阿史那弥射]]<br>[[姜行本]]<br>[[魏哲 (唐朝)|魏哲]]<br>[[练何]]
|commander2=[[渊盖苏文]]<br/>[[杨万春]]<br/>[[高延寿]]<br/>[[高惠真]]<br/>[[孙代音]]
|commander2=[[渊盖苏文]]<br>[[杨万春]]<br>[[高延寿]]<br>[[高惠真]]<br>[[孙代音]]
|strength1=约100,000人<ref name=troops1>''[[資治通鑑]]'', vols. 197, 198.</ref><ref name=SS21>''[[三国史记]]'', vol. 21.{{cite web |url=http://www.khaan.net/history/samkooksagi/sagi2122.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12-27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4064429/http://www.khaan.net/history/samkooksagi/sagi2122.htm |archivedate=2007-12-24 }}</ref>
|strength1=约100,000人<ref name=troops1>''[[資治通鑑]]'', vols. 197, 198.</ref><ref name=SS21>''[[三国史记]]'', vol. 21.{{cite web |url=http://www.khaan.net/history/samkooksagi/sagi2122.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12-27 }}</ref>
|strength2=约150,000人<ref name=troops1/><ref name=SS21/>
|strength2=约150,000人<ref name=troops1/><ref name=SS21/>
|strength3=
|strength3=
第37行: 第37行:
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使者拘押,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644年冬,唐太宗带着皇太子[[李治]]和大多数官员离开[[长安]],开始向边境进发。[[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
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使者拘押,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644年冬,唐太宗带着皇太子[[李治]]和大多数官员离开[[长安]],开始向边境进发。[[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


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 (唐)|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等人为总管,率江、淮、岭、硖劲卒4万3千人,乘500艘战船([[阎立德]]所造)从[[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以英国公[[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张士贵]]、[[张俭 (唐)|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行本]]、[[麴智盛]]、[[吴黑闼]]、李元正为行军总管隶之,率步骑6万从陆地向[[辽东]]进军。同时下诏令契丹酋长於勾折、奚酋长苏支、新罗王[[善德女王|金善德]]、百济王[[义慈王|扶馀义慈]]等诸国君长领兵助战。
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 (唐)|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等人为总管,率江、淮、岭、硖劲卒4万3千人,乘500艘战船([[阎立德]]所造)从[[莱州 (古代)|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以英国公[[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张士贵]]、[[张俭 (唐)|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行本]]、[[麴智盛]]、[[吴黑闼]]、李元正为行军总管隶之,率步骑6万从陆地向[[辽东]]进军。同时下诏令契丹酋长於勾折、奚酋长苏支、新罗王[[善德女王|金善德]]、百济王[[义慈王|扶馀义慈]]等诸国君长领兵助战。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惜自己的人民。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氣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惜自己的人民。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氣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