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偉勳: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12), 內 → 内 (2),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參考 → 参考 (2), 擔 → 担 (2), 國 → 国 (15), 畢業 → 毕业 (3), 開 → 开 (10), 學 → 学 (152), 高級 → 高级, 參 → 参 (3), 會 → 会 (8), 長 → 长 (4), 與 → 与 (38), 衝擊 → 冲击, 軍 → 军 (2), 間 → 间 (6), 處 → 处 (2), 務 → 务 (2), 師 → 师 (5), 龍 → 龙, 隊 → 队, 導 → 导, 語 → 语 (3), 華 → 华 (4), 灣 → 湾 (12), 風 → 风, 愛 → 爱, 條目 → 条目, 縣 → 县, 權 → 权, 主義 → 主义 (9), 雙 → 双, 勞 → 劳, 無 → 无 (3), 構 → 构 (2), 興 → 兴 (2), 關 → 关 (5), 歐 → 欧, 將 → 将 (2), 劉 → 刘 (2), 張 → 张 (2), 楊 → 杨 (4), 養 → 养 (3), 調 → 调 (2), 馬 → 马, 嚴 → 严 (13), 習…)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4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22行: 第22行:
}}
}}


'''傅伟勳'''(Charles Wei-Hsun Fu,{{bd|1933年|10月7日|1996年|10月15日||}}),台湾哲人,[[台湾日占时期|日占时期]]出生于[[新竹市]]。一生学贯中西,兼通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曾构思“[[文化中国]]”、“[[创造的詮释学]]”等概念,并致力于推动[[生死学]]教育,对学界影响甚鉅,被誉为“台湾生死学之父”。逝后,其夫人华珊嘉(Sandra A. Wawrytko)于美国[[加州]][[圣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设立“傅伟勳基金会”纪念其贡献。<ref>{{Cite web |url=http://www.charleswei-hsunfufoundation.org/Chinese_trad/index.html |title=傅伟勳基金网站 |accessdate=2014-03-15 |archive-date=2014-08-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20225355/http://charleswei-hsunfufoundation.org/Chinese_trad/index.html |dead-url=no }}</ref>
'''傅伟勳'''(Charles Wei-Hsun Fu,{{bd|1933年|10月7日|1996年|10月15日||}}),台湾哲人,[[台湾日占时期|日占时期]]出生于[[新竹市]]。一生学贯中西,兼通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曾构思“[[文化中国]]”、“[[创造的詮释学]]”等概念,并致力于推动[[生死学]]教育,对学界影响甚鉅,被誉为“台湾生死学之父”。逝后,其夫人华珊嘉(Sandra A. Wawrytko)于美国[[加州]][[圣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设立“傅伟勳基金会”纪念其贡献。<ref>{{Cite web |url=http://www.charleswei-hsunfufoundation.org/Chinese_trad/index.html |title=傅伟勳基金网站 |accessdate=2014-03-15 }}</ref>


== 生平 ==
== 生平 ==
傅伟勳的父亲日占时期取得司法[[代书]]执照,开设代书事务所。母亲陈查某,为竹塹名士[[陈朝龙]](1859-1903)之幼女,曾开设“顺生堂”药房。傅伟勳为家中幼子,有四兄二姊:大哥傅伟东、二哥[[傅煒亮|傅伟(煒)亮]]、三哥傅伟奇、四哥傅伟村、大姊傅瓊珠及二姐傅淑华。
傅伟勳的父亲日占时期取得司法[[代书]]执照,开设代书事务所。母亲陈查某,为竹塹名士[[陈朝龙]](1859-1903)之幼女,曾开设“顺生堂”药房。傅伟勳为家中幼子,有四兄二姊:大哥傅伟东、二哥[[傅煒亮|傅伟(煒)亮]]、三哥傅伟奇、四哥傅伟村、大姊傅瓊珠及二姐傅淑华。


傅伟勳就读[[新竹师范附小]],1946年春考上[[新竹中学]]初中部。竹中期间,傅伟勳堪称文武双全,为[[网球]]校队选手,高三时参加全台湾中学比赛,获得亚军。他对[[数学]]亦有天分,同时爱好[[古典音乐]]及中、日文学,除了閱读《[[封神榜]]》、《[[三国演义]]》、《[[火燒红莲寺]]》、《[[罗通 (罗通扫北)|罗通扫北]]》等中国章回小说,以及[[茅盾]]、[[郁达夫]]、[[沈从文]]、[[巴金]]等现代作家作品,亦閱读{{link-jp|改造社|改造社}}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又因偶然閱读了日本哲人[[西田几多郎]]的著作及[[牟宗三]]发表于《[[新生报]]》的文章〈哲学智慧的开发〉,引发他日后主修[[哲学]]的动机。1951年因“[[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参考条目:[[傅煒亮]]、[[黎子松]]、[[傅如芝]]),傅伟勳的二哥伟亮被判处死刑,三哥伟奇被判五年徒刑,<ref>关于“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可参看陈凤华整理:[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1-7-20/1-2.htm 〈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傅丽燕訪问记录〉] (《竹塹文献杂志》第20期)、杨雅慧整理:[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1-7-20/1-1.htm 〈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曾美容訪问纪录〉] (出处同前)、[[蓝博洲]]:[http://dawogroup.pixnet.net/blog/post/48673178-%E3%80%90%E9%9D%92%E6%98%A5%E4%B9%8B%E6%AD%8C%E3%80%91%E5%8F%B0%E7%81%A3%E5%A5%BD%E5%A5%B3%E4%BA%BA---%E5%82%85%E5%A6%82%E8%8A%9D 〈小傅〉] (《台湾好女人》[台北:[[联合文学]],2001年])、周贤:[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22864 〈青春系獄获焠鍊--一个中学生政治受难者的自传〉] (2010年世界公民人权高峰会)等文。</ref>让傅伟勳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冲击,<ref>根据[[郭松棻]]回憶:“他(傅伟勳)还有一个背景可能也是让我们无法深交的原因:他哥哥(傅伟亮)在二二八事件期间被枪斃。所以傅先生性格中有个比较黑暗的层面,这部分是外人比较不瞭解的,可能是因为如此,我们虽然认识,但一直无法深交。”此可略窺(至少在大学以前)“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对傅伟勳的性格的影响。见简义明:〈郭松棻訪谈〉,郭松棻:《惊婚》(台北:印刻出版,2012年),頁206。</ref>当时竹中校长[[辛志平]]特别安慰他要安心照样好好唸书。1952年夏傅伟勳于竹中毕业,之后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受同学[[刘述先]]的影响,逐渐关注[[中国哲学]]。期间他自修德文,并受其师[[方东美]]的哲学及[[王叔岷]]的[[考据学]]训练,学士论文为《哲学的世界定位──[[卡尔·雅斯佩斯|雅斯帕尔斯]]『哲学』第一卷》。<ref>{{Cite web |url=http://ci59.lib.ntu.edu.tw/BachelorAS/Presentation/PaperMetaData.jsp?PaperSystemSN=1713 |title=《哲学的世界定位──雅斯帕尔斯『哲学』第一卷》部份手稿 |accessdate=2015-02-01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0617/http://ci59.lib.ntu.edu.tw/BachelorAS/Presentation/PaperMetaData.jsp?PaperSystemSN=1713 |dead-url=no }}</ref>大学毕业后,因考取研究所可以緩训,于是留在台大继续攻读硕士,硕士论文为《雅士培哲学的研究》,并因刘述先的推薦,其硕论又发表于劳思光在[[香港]]主编的季刊《自由学人》。
傅伟勳就读[[新竹师范附小]],1946年春考上[[新竹中学]]初中部。竹中期间,傅伟勳堪称文武双全,为[[网球]]校队选手,高三时参加全台湾中学比赛,获得亚军。他对[[数学]]亦有天分,同时爱好[[古典音乐]]及中、日文学,除了閱读《[[封神榜]]》、《[[三国演义]]》、《[[火燒红莲寺]]》、《[[罗通 (罗通扫北)|罗通扫北]]》等中国章回小说,以及[[茅盾]]、[[郁达夫]]、[[沈从文]]、[[巴金]]等现代作家作品,亦閱读{{link-jp|改造社|改造社}}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又因偶然閱读了日本哲人[[西田几多郎]]的著作及[[牟宗三]]发表于《[[新生报]]》的文章〈哲学智慧的开发〉,引发他日后主修[[哲学]]的动机。1951年因“[[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参考条目:[[傅煒亮]]、[[黎子松]]、[[傅如芝]]),傅伟勳的二哥伟亮被判处死刑,三哥伟奇被判五年徒刑,<!-- removed_ref site162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让傅伟勳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冲击,<ref>根据[[郭松棻]]回憶:“他(傅伟勳)还有一个背景可能也是让我们无法深交的原因:他哥哥(傅伟亮)在二二八事件期间被枪斃。所以傅先生性格中有个比较黑暗的层面,这部分是外人比较不瞭解的,可能是因为如此,我们虽然认识,但一直无法深交。”此可略窺(至少在大学以前)“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案”对傅伟勳的性格的影响。见简义明:〈郭松棻訪谈〉,郭松棻:《惊婚》(台北:印刻出版,2012年),頁206。</ref>当时竹中校长[[辛志平]]特别安慰他要安心照样好好唸书。1952年夏傅伟勳于竹中毕业,之后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受同学[[刘述先]]的影响,逐渐关注[[中国哲学]]。期间他自修德文,并受其师[[方东美]]的哲学及[[王叔岷]]的[[考据学]]训练,学士论文为《哲学的世界定位──[[卡尔·雅斯佩斯|雅斯帕尔斯]]『哲学』第一卷》。<ref>{{Cite web |url=http://ci59.lib.ntu.edu.tw/BachelorAS/Presentation/PaperMetaData.jsp?PaperSystemSN=1713 |title=《哲学的世界定位──雅斯帕尔斯『哲学』第一卷》部份手稿 |accessdate=2015-02-01 }}</ref>大学毕业后,因考取研究所可以緩训,于是留在台大继续攻读硕士,硕士论文为《雅士培哲学的研究》,并因刘述先的推薦,其硕论又发表于劳思光在[[香港]]主编的季刊《自由学人》。


1960年傅伟勳于军中退伍后,台大哲学系系主任[[洪耀勳]]让他回台大担任助教,同年[[檀香山]]新设“东西文化技术中心”,洪耀勳命其报考,顺利考取。之后傅伟勳于[[夏威夷大学]]修习[[比较哲学]]、[[中观学]]与[[禅宗]],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修习[[康德]][[知识论]]及[[邏辑实证主义|邏辑经验论]],硕士论文为《休姆因果论基本概念解析》。<ref>当时夏威夷大学新社设博士班,傅伟勳成为第一位博士候选人,但因两年期限的签证无法更改,只能再以另一个硕士学位毕业。詳见傅伟勳:〈哲学探求的荊棘之路〉,《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ref>1963年学成归国,于台大担任讲师,教授[[西洋哲学史]]、[[印度哲学史]]、“英国[[经验论]]”、“哲学问题討论”、“[[存在主义|实存主义]]”与“现代欧洲文学”、“[[现象学]]的[[本体论 (哲学)|存在论]]”等课。后将授课讲义整理为《西洋哲学史》,交由[[三民书局]]出版。其学生[[石元康]]、[[蔡美丽]]、[[杨惠南]]、[[古正美]]、[[郭文夫]]、[[郭美渝]]、[[蔡信安]]、[[杨树同]]、[[陈文秀]]、[[杨炳河]]、[[郭博文]]、[[王晓波]]、[[林镇国]]、[[张瑞良]]等人,已是活跃学术圈的教授学者。1964年9月傅伟勳与哲学出身的前妻钟淑儿结縭,婚宴中促成[[徐复观]]与[[殷海光]]和好。
1960年傅伟勳于军中退伍后,台大哲学系系主任[[洪耀勳]]让他回台大担任助教,同年[[檀香山]]新设“东西文化技术中心”,洪耀勳命其报考,顺利考取。之后傅伟勳于[[夏威夷大学]]修习[[比较哲学]]、[[中观学]]与[[禅宗]],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修习[[康德]][[知识论]]及[[邏辑实证主义|邏辑经验论]],硕士论文为《休姆因果论基本概念解析》。<ref>当时夏威夷大学新社设博士班,傅伟勳成为第一位博士候选人,但因两年期限的签证无法更改,只能再以另一个硕士学位毕业。詳见傅伟勳:〈哲学探求的荊棘之路〉,《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ref>1963年学成归国,于台大担任讲师,教授[[西洋哲学史]]、[[印度哲学史]]、“英国[[经验论]]”、“哲学问题討论”、“[[存在主义|实存主义]]”与“现代欧洲文学”、“[[现象学]]的[[本体论 (哲学)|存在论]]”等课。后将授课讲义整理为《西洋哲学史》,交由[[三民书局]]出版。其学生[[石元康]]、[[蔡美丽]]、[[杨惠南]]、[[古正美]]、[[郭文夫]]、[[郭美渝]]、[[蔡信安]]、[[杨树同]]、[[陈文秀]]、[[杨炳河]]、[[郭博文]]、[[王晓波]]、[[林镇国]]、[[张瑞良]]等人,已是活跃学术圈的教授学者。1964年9月傅伟勳与哲学出身的前妻钟淑儿结縭,婚宴中促成[[徐复观]]与[[殷海光]]和好。
第33行: 第33行:
1966年傅伟勳因方东美等教授推薦,取得[[伊利诺大学]]奖学金,进入博士班研究所,专攻[[日常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分析理论]]、[[规范伦理学]]。博士论文为《现代伦理自律论──{{link-en|R·M·赫尔|R. M. Hare|赫尔}}与[[尚-保罗·沙特|沙特]]的研究与批评》,发表后受到美国哲学界的重视。1969年他受聘至[[俄亥俄大学]]教授远东思想与佛教哲学,期间攻读[[宋明理学]]与[[大乘佛教|大乘佛学]],并分析当代儒家[[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的论著。1971年[[陈榮捷]]推薦傅伟勳至[[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任教,在大学部开设“[[生死学]]”,博士班开设“[[道家]]、禅学与[[海德格]]”,之后的22年皆在天普大学授课。
1966年傅伟勳因方东美等教授推薦,取得[[伊利诺大学]]奖学金,进入博士班研究所,专攻[[日常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分析理论]]、[[规范伦理学]]。博士论文为《现代伦理自律论──{{link-en|R·M·赫尔|R. M. Hare|赫尔}}与[[尚-保罗·沙特|沙特]]的研究与批评》,发表后受到美国哲学界的重视。1969年他受聘至[[俄亥俄大学]]教授远东思想与佛教哲学,期间攻读[[宋明理学]]与[[大乘佛教|大乘佛学]],并分析当代儒家[[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的论著。1971年[[陈榮捷]]推薦傅伟勳至[[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任教,在大学部开设“[[生死学]]”,博士班开设“[[道家]]、禅学与[[海德格]]”,之后的22年皆在天普大学授课。


1991年傅伟勳发现罹患[[淋巴腺癌]],住院开刀后一度康复,但因腫瘤手术引发黴菌感染,昏迷近月,1996年逝世于美国[[圣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享年63岁。<ref>生平主要参考黃祖蔭:[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1-01-18/magazine2-2.htm 〈儒林巨擘 傅伟勳〉] ,《竹塹文献杂志》第18期(2001年1月号)</ref>
1991年傅伟勳发现罹患[[淋巴腺癌]],住院开刀后一度康复,但因腫瘤手术引发黴菌感染,昏迷近月,1996年逝世于美国[[圣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享年63岁。<!-- removed_ref site163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 理论与主张 ==
== 理论与主张 ==
第49行: 第49行:


===== 指出科际整合的必要性 =====
===== 指出科际整合的必要性 =====
傅伟勳自1971年转入天普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之后,逐渐认识到:“为有意建立一家之言的思想家”,“必须朝向辩证开放的科际整合理论”,并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科际整合”这理论。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本书的一个特色是在,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联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提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这虽然是从科际整合的角度来说明“死亡学的现代意义”,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此科际整合乃是为了现代生死学的建立与发展所做的必要準备。<ref name="李聰2012"/>
傅伟勳自1971年转入天普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之后,逐渐认识到:“为有意建立一家之言的思想家”,“必须朝向辩证开放的科际整合理论”,并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科际整合”这理论。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本书的一个特色是在,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联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提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这虽然是从科际整合的角度来说明“死亡学的现代意义”,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此科际整合乃是为了现代生死学的建立与发展所做的必要準备。<ref name="李聰2012"/>


总之,正如傅伟勳所言:“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必须涉及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探索课题,也就是说,死亡学与临终精神医学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假定他们与哲学、宗教学的科际整合,才有成效。”<ref name="李聰2012"/>
总之,正如傅伟勳所言:“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必须涉及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探索课题,也就是说,死亡学与临终精神医学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假定他们与哲学、宗教学的科际整合,才有成效。”<ref name="李聰2012"/>
第57行: 第57行:


=== 佛学 ===
=== 佛学 ===
傅伟勳关注[[人间佛教]]的概念发展,嘗试使用西方学术思想的概念詮释传统佛学,致力于佛学的现代化。<ref>{{cite journal |author1=李勇 |title=傅伟勳与人间佛教思想研究 |journal=普门学报 |date=2005-03 |issue=26 |url=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6719.pdf |access-date=2018-09-20 |archive-date=2018-09-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20160811/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6719.pdf |dead-url=no }}</ref>
傅伟勳关注[[人间佛教]]的概念发展,嘗试使用西方学术思想的概念詮释传统佛学,致力于佛学的现代化。<ref>{{cite journal |author1=李勇 |title=傅伟勳与人间佛教思想研究 |journal=普门学报 |date=2005-03 |issue=26 |url=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6719.pdf |access-date=2018-09-20 }}</ref>


== 著作 ==
== 著作 ==
第78行: 第78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台湾哲学家|F]]
[[Category:台湾哲学家|F]]
[[Category:台湾思想家|F]]
[[Category:台湾思想家|F]]
第88行: 第87行:
[[Category:国立新竹高级中学校友|F]]
[[Category:国立新竹高级中学校友|F]]
[[Category:20世纪哲学家|F]]
[[Category:20世纪哲学家|F]]
[[Category:台湾癌症死者]]
[[Category:臺灣癌症死者]]
[[Category:罹患淋巴癌逝世者|F]]
[[Category:罹患淋巴癌逝世者|F]]
[[Category:新竹市人|F]]
[[Category:新竹市人|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