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伦理学: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謝 → 谢, 題 → 题, 傑 → 杰, 視 → 视, 優 → 优 (3), 問 → 问, 時 → 时 (3), 別 → 别 (2), 顯 → 显 (10), 則 → 则 (9), 條 → 条, 勝 → 胜, 響 → 响 (2), 質 → 质 (3), 從 → 从, 補 → 补 (2), 觀 → 观, 話 → 话, 僅 → 仅 (3), 價 → 价, 換 → 换, 須 → 须 (2), 說 → 说, 這 → 这 (3), 礎 → 础, 夠 → 够 (3), 償 → 偿 (2), 「 → “ (4), 」 → ” (4), 麼 → 么, 謂 → 谓, 適 → 适, 傷 → 伤 (2))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义务伦'''('''义务论''')是[[规范伦]]的其中一义务伦认为最高的道德理是建基本身,受外因素影的[[功利主]]不同,义务伦学并不理会后果因素。有候又称为“责“应做的或以规则为理,强调道德判的客据为“善意志”,为动机,认为应该无条件的出于义务而行善。代表人物有[[康德]],其理论对后世的义务伦学产生很大影
'''義務倫'''('''義務論''')是[[規範倫]]的其中一義務倫认为最高的道德理是建基本身,受外因素影的[[功利主]]不同,義務倫學並不理會後果因素。有候又稱為「責「應做的或以規則為理,強調道德判的客據為「善意志」,為動機,认为應該無條件的出於義務而行善。代表人物有[[康德]],其理論對後世的義務倫學產生很大影


== 康德理 ==
== 康德理 ==
[[File:Immanuel Kant (painted portrait).jpg|缩略图|[[康德]]|右]]
[[File:Immanuel Kant (painted portrait).jpg|缩略图|[[康德]]|右]]
康德理论会考慮不同事件在义务论的因素。第一,康德认为人若要行道德的事,就必需要从责任上做起。第二,康德认为果不是对与錯的考慮因素,是行的目的才決定錯。
康德理論會考慮不同事件在義務論的因素。第一,康德认为人若要行道德的事,就必需要從責任上做起。第二,康德认为果不是對與錯的考慮因素,是行的目的才決定錯。


== 义务论优点与 ==
== 義務論優點與 ==
=== 优点 ===
=== 優點 ===
# 强调[[理性]]规则,能够获得普遍的同而行,且容易遵循而被教学习。<ref>{{cite web |author1=李忠憲 |title=义务伦功利主 |url=https://www.hi-on.org/article-single.php?At=58&An=180658 |website=鯨鱼网站 |publisher=财团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 |location=台湾 |language=zh-hant |date=2020-03-04 |accessdate=2020-08-01 |archive-date=2020-10-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1224301/https://www.hi-on.org/article-single.php?At=58&An=180658 |dead-url=no }}</ref>
# 強調[[理性]]規則,能夠獲得普遍的同而行,且容易遵循而被教學習。<ref>{{cite web |author1=李忠憲 |title=義務倫功利主 |url=https://www.hi-on.org/article-single.php?At=58&An=180658 |website=鯨魚網站 |publisher=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 |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hant |date=2020-03-04 |accessdate=2020-08-01 }}</ref>
# 注重理性的[[值]],能够维护人的[[尊]],而不是仅仅利用他人。
# 注重理性的[[值]],能夠維護人的[[尊]],而不是僅僅利用他人。


=== 缺 ===
=== 缺 ===
# [[普遍化]]的规则并非能够适所有情況,法普遍化的例外情況反而容易常常被行。
# [[普遍化]]的規則並非能夠適所有情況,法普遍化的例外情況反而容易常常被行。
# 过于强调理性的力量,忽略由[[感性]]出发来驅使行的[[人性]],且理性是否是人的唯一目的是可疑的。
# 過於強調理性的力量,忽略由[[感性]]出發來驅使行的[[人性]],且理性是否是人的唯一目的是可疑的。
# 由[[动机]]判定行是否道德沒提供实质性的基,除了事人,行动机只能被推法得知,行踐通常只是符合规则定是否出于规则
# 由[[動機]]判定行是否道德沒提供實質性的基,除了事人,行動機只能被推法得知,行踐通常只是符合規則定是否出於規則


于专的一致性造成的僵硬化,代的学者提供了一种较为軟性的方式,也就是,可以将义务为显见(或初步)和实际两种,我平常需要持和遵守的是[[显见]](prima facie)义务,但在某些情況下我不得不取其他的行动时不再只是考慮动机,而必考量果,就是所实际义务
於專的一致性造成的僵硬化,代的学者提供了一种較為軟性的方式,也就是,可以將義務為顯見(或初步)和實際兩種,我平常需要持和遵守的是[[顯見]](prima facie)義務,但在某些情況下我不得不取其他的行動時不再只是考慮動機,而必考量果,就是所實際義務


显见义务有以下几种
顯見義務有以下幾種
# [[忠誠]](或忠):誠、守承、履行契
# [[忠誠]](或忠):誠、守承、履行契
# 补偿自己不公正的行为对别人做出补偿
# 補償自己不公正的行為對別人做出補償
# [[感恩]]:向人表谢对自己的助。
# [[感恩]]:向人表謝對自己的助。
# [[公正]]:防止分配上的不均,使人得的果。
# [[公正]]:防止分配上的不均,使人得的果。
# [[慈善]]:助他人改善道德、智力和幸福的狀況。
# [[慈善]]:助他人改善道德、智力和幸福的狀況。
# 自我改善:必自己的[[道德]]、[[智力]]和[[幸福]]。
# 自我改善:必自己的[[道德]]、[[智力]]和[[幸福]]。
# 勿作(不害人):不害他人、防止他人的害。
# 勿作(不害人):不害他人、防止他人的害。


如果这几个显见义务有衝突的候,那用以下的原则来解決:
如果這幾個顯見義務有衝突的候,那用以下的原則來解決:
# 始按照更烈的显见义务去行
# 始按照更烈的顯見義務去行
# 始终采取可显见恶的最大显见善的行
# 始終採取可顯見惡的最大顯見善的行


縱使我可以持和遵守显见义务,哪些义务显见[[义务]]就有问题,是不是就是有其他的,另外很判定哪一种显见义务是比较优先的,“只是一种形容
縱使我可以持和遵守顯見義務,哪些義務顯見[[義務]]就有問題,是不是就是有其他的,另外很判定哪一种顯見義務是比較優先的,「只是一种形容


对于[[规范伦|规范伦理]]注重行的原,[[德性]](Virtue Ethics)强调的是行者要有某些特话说,道德判是一个人依照他的某些良好品人格去做选择踐[[道德]]上应该做的事,不是符合人的期盼,更重要的是培个人的[[人格]]。
對於[[規範倫|規範倫理]]注重行的原,[[德性]](Virtue Ethics)強調的是行者要有某些特話說,道德判是一个人依照他的某些良好品人格去做選擇踐[[道德]]上應該做的事,不是符合人的期盼,更重要的是培个人的[[人格]]。


== 参见 ==
== 參見 ==
* [[瑞米·沁|沁]]的[[功利主|效益]]
* [[瑞米·沁|沁]]的[[功利主|效益]]
* [[伊曼努·康德|康德]]
* [[伊曼努·康德|康德]]
* [[阿拉斯代·金泰|金泰]]的[[德行|德行]]
* [[阿拉斯代·金泰|金泰]]的[[德行|德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目 ==
== 目 ==
* [[杨胜欽]]:《道德判的方式》
* [[楊勝欽]]:《道德判的方式》
* [[Michael Sandel]] {{cite book|title=《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publisher=Penguin Books Ltd |year=2010|}}
* [[Michael Sandel]] {{cite book|title=《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publisher=Penguin Books Ltd |year=2010|}}


[[Category:|Y]]
[[Category:|Y]]
[[Category:人生哲]]
[[Category:人生哲]]
[[Category:理理]]
[[Category:理理]]
[[Category:康德主义]]
[[Category:康德主义]]